“湖江骗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高考语文的阅读答题技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高考语文的阅读答题技巧,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表达技巧分类: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还没考过)
②描写的技巧:
描写的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
④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2.表现手法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现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3.修辞技巧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复、设问。考查最多的是比喻、拟人、排比。
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
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篇2: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1.了解出题者的意图
考试中每一种题型的设置都是有出题者的意图的,向他们想要通过这一类型的考题考察应试者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比如阅读理解题,考的就是应试者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推断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因此,平时练习阅读理解的时候,就要针对这几方面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
2.加强日常阅读量和阅读速度
在没有其他事儿的情况下,可以多看看散文、诗集、人物传记、短篇小说类的书籍,增加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知识面;同时,给自己限定看书的时间,比如多长时间看完一篇小说、看完后要写一份中心思想分析,不仅能提升阅读速度,还能保证总结能力的培养。
3.积极和别人沟通交流
看上去沟通交流和阅读理解没有多大关系,其实沟通交流的过程就是理解对方思想,并快速做出反应的过程。多交流、多沟通,就能培养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快速反应应答能力,这对做阅读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4.加大试题训练强度
平时有时间的时候,多做做阅读理解的练习题,通过试题锻炼自己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在实战中寻求突破,提升自己阅读理解能力。
5.上课认真听讲
在语文课上,老师都会讲一些阅读理解的做题方法和训练方法,而且会随堂让大家进行自由练习,这是学习语文阅读理解的好时候,一定要抓住课堂的时间!
篇3: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行文段落类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篇4:高考语文答题技巧阅读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⑴虚实意识:
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
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朝野服焉 3尤且择师而问焉 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 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 2所谓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
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 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
(5)语气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其一人大叫
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 2能设而不能动也 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
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
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 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 ②副词:“多么”。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
表期盼,“可要”、“要”
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
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
篇5: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观其大略”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大致内容。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诀窍: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二、“剔肉存骨”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 论据。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句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
三、“定点扫描”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目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 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 前面的议论句;说明文和议论文每段的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 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四、“瞻前顾后”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直捷更快速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高考作文答题技巧
1.考查对联与场合的对应
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常盛常新。
这种能综合考查考生语文素养的好题型,对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考查不同年龄的特殊称谓
年龄文化为中国五千年精神文明所衍生,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高雅称谓。
3.考查诗歌中的对仗常识
对仗一般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几种。目前高考考查的多是工对,工对一般对仗工整严谨,如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但是在备考时要有所拓展,做到有备无患。如宽对,词性相同,但不同类别的词语相对。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
4.判断文化(史)常识正误
广义的文学常识涵盖文化和文史常识,包括古代职官、教育科举、古代刑律、天文历法、地理山水、礼仪习俗、名号称谓、饮食起居、歌舞艺术、古代服饰等,考生要广泛涉猎。今年全国卷3套试卷都结合文言文进行了考查。
5.考查应用文体用语是否得体
近年来,语言得体试题频频登陆高考试卷,并越来越紧贴现实生活,突出语言的实际运用。
6.挖掘诸子散文的政治智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政治智慧、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用现代眼光对其进行省察,可以为人们认识自我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迪,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可以作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指南。
7.考查援引诗词与是否合乎语境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在诗词中体现。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替,古老的诗词仍以它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能否根据语境准确援引古典诗词相关名句是一个人良好综合素养的外映,是一个人魅力四射的文化名片。
高考语文试卷结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客观题(选择题)(3分)
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单项选择题(四选一)
5.主观题(4分)
6.主观题(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客观题(多项选择题)(4分)
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不正确的两项”。
8.主观题(4分)
9.主观题(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11、12、13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15题:
14.客观题(侧重于句意理解、表现手法,形式为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
15.主观题。(侧重于思想内容)
(三)名句默写(5分)
1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21题。
原题内容不变。
四、写作(60分)
高考语文的阅读答题技巧(集锦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