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柏原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高考语文答题常用术语,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高考语文答题常用术语,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高考语文答题常用术语
高考语文答题常用术语
(一)、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 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做铺垫 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句子本身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 拟人 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写出了 + 对象+特征
(2)排比 有气势 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 强调了+对象+特征
(3)设问 引起读者思考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
1、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2、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3、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
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
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八)易混术语区分
(1)“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2)“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1、“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3)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
“声”是听觉角度;
“态”分为动态和静态;
“味”是触觉角度。
(九)常见的诗歌意象
月亮——思乡、怀念故友
浮云——游子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婉、至诚
鹧鸪——思乡、凄清
东篱——出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
杨柳——离别怀思之情
梅花——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以及纯洁的高尚品质
松树——傲霜斗雪的品质
梧桐——凄凉、凄苦、悲伤之情
燕子——惜春、思念亲人、昔盛今衰、亡国破家之感、羁旅情仇、飘泊之苦
寒蝉——悲凉
浮萍、孤舟——漂泊之感
一、花草树木类:
1、菊花:隐逸、高洁、脱俗。梅花:坚强、不屈不挠。
2、竹:气节、正直,谦恭、虚心。杨柳:送别、伤感。
3、梧桐:凄凉、凄苦。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4、草:卑微、荒凉或希望、顽强生命力。
二、飞禽走兽类:
1、子规(杜鹃):凄恻、思乡。
2、猿猴:哀伤、凄厉。
3、鸿鹄:理想、追求。
4、孤雁:思乡、孤独寂寞、飘零。
5、沙鸥:漂零伤感。
6、蝉:高洁,悲秋。
7、斑马:惜别。
8、鹧鹄:离愁别绪。
9、哀鸿:哀伤痛苦,流离失所。
三、风霜雨雪类:
1、江水:流逝、伤时、愁苦、怀古。
2、秋水:盼望.
3、烟雾:情感朦胧、惨淡。
4、西风:落寞、惆怅、衰败。
5、浮云:游子、飘泊。
6、露、霜:人生易老、环境凄苦。
7、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
四、其他类:
1、月:人生圆缺悲欢、思乡念亲。
2、夕阳:失落、消沉、人生短暂。
3、夜半:愁思怀旧。
4、古迹:怀旧、感慨昔盛今衰、明志。
5、乡村、山水间:厌俗思归、纯朴隐逸。
6、仙境:飘逸自由、高洁厌俗。
7、天地山川:生命短暂、个人渺小,情感孤独,心胸开阔。
8、双鲤、尺素:书信。
9、西楼:闺怨。
10、南浦:水边送别。
11、长亭:路上送别。
12、精卫:不畏艰难。
13、抱柱:坚守信约。
14、三尺:法律。
15、南冠:囚犯。
16、白云苍狗:世事变幻无常。
(十)诗歌意境
诗歌的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这两个词语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常见的思想感情(基调)类型:
(1)依恋、忧愁、惆怅、伤感、凄苦与寂寞、孤独、烦闷,
(2)恬淡、闲适、豁达与欢乐、愉悦、乐观,
(3)憎恶、激愤、愤懑与仰慕、热爱,
(4)激昂雄壮与悲壮
(5)坚守节操与忧国忧民等。
(十一)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1、直抒胸臆
例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作人杰
2、借景抒情 由景生情 情因景现所以 借 景在诗中出现,情也在诗中出现
例子: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寓情于景 不直接写情,通过景让读者感受到情,全诗皆是景物描写,但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子: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西封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
3、以情驭景:情感在前,景物都染上了情感色彩。
例子:05全国卷唐李华《春行即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
4、确定不了是以上哪一种就叫情景交融
5、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就是借助于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物通常是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莲菊松竹梅等,例子: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题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6、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诗 观书有感 题西林壁
7、衬托
①正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千古风流人物 多少豪杰 周瑜 突出周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②反衬 以动写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8、乐静写哀情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9、渲染
渲染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中指用较为浓重的笔墨,连续用几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情调一致而又富于变化的意象对同一种环境气氛、人物行为、心理情感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10、点面结合 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1、虚实结合 实写:眼前景、现实事。 虚写:联想和想象。
例子: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联想和想象区别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联想)[唐] 李白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想象))
12、抑扬 王昌龄《闺怨》赏析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3、白描 相对于工笔白描:勾勒轮廓。工笔:细节描写。特点是对景物粗线条勾勒 不加铺陈和修饰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14、用典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写刘裕的气概讽刺南宋王朝 表达自己抗敌志向
15、如果以上这些手法都不合适的话,那么记住表现手法还包括修辞方法如常见的:
(1)比兴 孔雀东南飞
(2)夸张、借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拟人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4)设问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5)反问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
(6)双关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十二)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
清新飘逸、流畅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浅白如话、华美绚丽、清丽明媚、明朗疏淡、委婉含蓄、沉郁顿挫、雄健豪放、苍凉悲壮、细腻感人、语近情深、情真意切。
如果鉴赏时我们觉得以上这些熟悉的概括不够恰切的话,需要自己选词概括,但要注意用语规范,语言最好凝炼优美。
(十三)炼字:
在诗中炼哪个字?
1、找动词: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找形容词: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找数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4、找副词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篇2:2021高考语文答题术语公式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分析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篇3:2021高考语文答题术语公式
一、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高考语文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二、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三、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篇4:高考地理答题术语
水循环和洋流类
常见地表水用语:淡水资源、河川径流、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 。
常见水循环用语: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地表径流、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
常见洋流用语:风海流、季风洋流、寒流、暖流、渔场、增温增湿、降温减湿。
篇5:高考地理答题术语
天气和气候类
常见天气用语:天气晴朗、阴雨、大风、降温、天气转晴、多连续性降水、暴雨等。
常见气候用语:终年高温多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气 温年较差大等。
主要气候名称: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常见失误
(1)天气用语和气候用语相混。
(2)气候用语表述不当。如“高温多雨”一词在应用时要注明是“终年”高温多雨,还是“夏季”高温多雨。
(3)气候类型名称与自然带、植被类型相混。如将“热带雨林气候”误写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或“热带雨林带气候”,“热带沙漠气候”误写为“热带荒漠气候”。
(4)气候类型名称不准。如“温带海洋性气候”误写成“温带海洋气候”。
(5)口语化。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答成“夏天高温多雨,冬天温度不高,下雨不多”等。
篇6:高考地理答题术语
地球及地球运动类
规范用语
常见太阳用语:太阳辐射、太阳活动、黑子、耀斑、太阳辐射总量。 常见地球用语:自转、公转、远日点、近日点、太阳日、恒星日、回归年、恒星年、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黄赤交角。
常见失误
(1)出现错别字。耀斑两个字最易出错。
(2)理解不到位,运用错误。如将恒星日说成太阳日,
把“昼夜现象”混同“昼夜长短”。
(3)概念混淆。将“远日点”和“近日点”混淆,将
“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混淆。
(4)描述不准确。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描述
成“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篇7:高考地理答题术语
常见农业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灌溉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科技、工业基础等。
常见工业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位置、土地、水源等。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资金、地价等。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常见城市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
常见失误
(1)混淆概念。农业自然区位因素中的光照和热量、降水和水源是最易混淆的两种概念。对农作物生长或品质影响较大的是“日较差”,而不是“年较差”。
(2)思路不全面,造成答案不完整。涉及区位因素分析的问
题,一般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回答,有的考生往往只答一个方面,造成思路不完整,而造成失分。
(3)语言过于口语化,缺少地理术语色彩。“某居住地”该用“聚落” 表达,把“商品谷物农业”表述成“小麦种植业”。
篇8:高考历史答题术语
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国内:
1、经济:
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
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
②阶级矛盾。
3、思想:
愚昧自大。
国际:
1、经济:
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
资本主义扩张。
篇9:高考历史答题术语
历史原因
(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
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
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
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
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二)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本质、历史发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所谓根本原因,是指促使历史事物产生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因素,是历史事物能够产生的土壤,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与之相应的历史事物便不会产生。
主要原因:是指对历史事物的产生起主导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则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甚至不会产生。
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的诱导性因素。“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一种偶然性因素。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 高考数学答题
★ 高考数学答题思路
高考语文答题常用术语(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