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eetdream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日知录练习及答案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日知录练习及答案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日知录练习及答案阅读答案
日知录三则练习及答案阅读答案
1、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D)
A.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B.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C.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D.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C)
A.①纪政事也,察民隐也(隐情)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同情)
B.①庶乎其传也欤(流传)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
C.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容易)②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D.①谓文章止于润身(只)②进止敢自专(停)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情也,乐道人之善也。
译文:文章要想在天地间不断绝,要阐明道理,要记录国家大事,要体察民间隐情,要宣扬人的善良,只有这样,文章才能对天下有益,对未来有益,多写一篇就有多一篇的好处。
⑵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译文:他们在书中讲了古人没讲到,而后人又不可不看的东西,这样写出来,才勉强传到后世的吧?
⑶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译文:只靠文人的名声立世,怎么能让人敬重呢?这就是杨雄所说的只摘我的花而不吃我的果的人。
篇2:《日知录》阅读答案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五代史 冯道传 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管仲)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权术诡计)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故不为苟得也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则祸败乱亡 / 国恒亡
C.国乃灭亡 / 乃不知有汉
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君将哀而生之乎
小题2:请找出与“立人之大节”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悍吏之来吾乡
B.寓之酒也
C.前人之述备也
D.无案牍之劳行
小题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人 之 不 廉 而 至 于 悖 礼 犯 义 其 原 皆 生 于 无 耻 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6分)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小题5:甲乙选文各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4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小题4:
(1)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
(2)羞耻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行巧诈之事的人,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
篇3:《日知录》阅读答案
【甲】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袁枚《黄生借书说》
【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顾炎武《日知录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若业为吾所有( )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 )
③姑俟异日观 ( ) ④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 ( )
7.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2分)
a.孔子曰:“何陋之有?” b.之虚所卖之
c.吾不得而见之矣 d.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②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9.【甲】文的论点是
【乙】文的论点是
两文共同的论证方法是 (4分)
6.答案:①已经 ②借 ③等待 ④断绝
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7.答案:d(a.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动词,到;c.代词,书)2分。
8.答案:①另外(那些)祖父和父亲收藏书籍,儿子孙子丢弃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②像这样的文章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危害。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要求翻译意思正确,语言通顺。
9.答案:书非借不能读也 文须有益于天下 对比
评分:论点各1分,方法2分,共4分
篇4:顾炎武《日知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顾炎武《日知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①,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 ①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 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用排除法。①只是介绍《会试录》《乡试录》写序文的格式,不是作者的观点。④叙述写序文的变化情况,指出写序文的人借别人的著作得以流传后世。排除①④即可选出正确选项C。
答案:C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解析:杜牧认为为别人写序的人,必是后世宗师。自己水平有限,离后世宗师的标准很远,所以不能写序。这是杜牧自谦推托之辞,但并不是D项所说一给别人写序就成为后世的宗师。所以D项错。
答案:D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3分)
(2)今与足下开生今世。(2分)
(3)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吾也。(3分)
参考答案
(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自审”是宾语前置,要翻译成“考虑(或审视)自己”。“让”意为“推让”。
(2)“足下”是敬称,译为“您”。“并”译为“共同、一起”。
(3)“汲”的本义是从井里打水,取水。而“汲汲”则专门形容急切的样子,表示急于得到的意思。例如《汉书·扬雄传》中,就有“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句子。“不吾知”是一宾语前置句,要调整为“不知吾” 译为“不知道我”。
【参考译文】
《会试录》《乡试录》,都是主考的官员在书的前面 写序,副主考在书的后面写序,这是职责所确定的。凡是书也都如同这样。再比如说开国之初时府、州、县志写成,一定推选那个地方德高望重并且有文化的人给它作序,如果不这样就选择府、州、县那些地方的官员写序。请人作序的人一定找对恰当的作序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自己,实在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在这做官的人如果他的文章很优秀,他对于作序的书是有功的,那么就可以不必谦让给当地的文人;乡里的德高望重的人如果他的文章优秀,他对于作序的书是有功的,那么官员就不敢作序了。如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可以自己作序,不让给官员与乡人了:这样做,也是所说的职责。因此,书的序一般只有一篇。如果另有启发,就可以写成后序,也有的人只记录成书时间,并没有序言。现在却已有两篇序言,还要增加到三篇、四篇甚至更多的。两篇序言,已经不是正常的格式,再没有找对合适的写序人,确实是不应该的。世上有些君子学问不高却喜欢滥发议论。
凡是书的内容有所启发,作序是可以的;如果没有很大的.启发,只是记录写书的时间就可以了。人的毛病就在于喜欢给别人作序。
唐代杜牧《答庄充书》中说:“自古以来为文章作序的人,都是后人学习敬仰的楷模。现在我和您同样生活在今世,想为您没有写完的文章作序,本来就是不可以的。”读了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娄坚在《重刻 〈元氏长庆集〉序》中说:“所谓的序,就是用来叙述作书的主要意图,始于子夏为《诗》作序。其后刘向把校勘书籍作为自己的职业,每编成一部书就写一篇序,文辞非常优美,典雅不俗。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认为自己不出名,向皇甫谧求写一篇序。从这之后,撰写文章的人大多向他人请托写序来使自己的名声和文章流传,这些人都急切地追求名声,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啊!等到文章流传久了,那些收藏的刻本,有的模糊不可辨,就有人完善并重新刻印,又有人重新为它写序,这时的序应该用来告诉人们重刻的目的。可是,现在的一些作序者,不是胡乱评论过去一些贤人,就是过分地称颂或搬弄是非,多说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论。这都不是我所追求的。”读了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篇5:《四知》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知》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知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 杨震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茂才 举:推举
B.四迁荆州刺史 迁:迁移
C.暮夜无知者 知:知道
D.后转涿郡太守 转达:调动官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太守即遗人随其往
B.当之郡 无丝竹之乱耳
C.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D.密愧而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子孙常蔬食步行。
译文:
(2)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
4.请概括杨震的为官之道。
答:
[参考答案]
1.B
2.A
3.参考答案。(1)子孙常常吃蔬菜类食物,步行外出。(2)把这个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4.公正廉洁,不徇私情。
篇6:《四知》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知范晔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后转涿君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故虽有名马。
C.暮夜无知者/京中有善口技者。
D.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不能称前时之闻。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派人征召他。
B.当之郡,道经昌邑。译文:杨振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
C.后转涿郡太守。译文: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
D.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译文:他的子孙常常吃蔬菜作饭,出门步行走路,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四知”是“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杨震怕别人知道,拒绝王密的贿赂。
B.本文从侧面描写入手:“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说明杨震的.贤明是远近闻名的。
C.虽然“子孙常蔬食步行”,但杨震拒绝“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开产业”,在他看来,留给后代廉洁守正的名声是对他们最大的馈赠。
D.作者善于人物的语言刻画,文中杨震的话语不多,但却掷地有声,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案:5、C6、D7、A。
篇7:《应谐录》阅读练习及答案
《应谐录》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周宅酆镐,近戎。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①,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②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③天下笑。
(乙)粤令性悦谀④,每布一政⑤,群下交口赞誉,令乃欢。一隶欲阿其意,故从旁与人偶语曰:“凡居民上者,类⑥喜人谀,惟阿主不然,视人誉篾如也耳。”其令耳之,亟召吏前,抚膺高蹈,加赏不已,曰:“嘻,知余心者惟汝,良吏哉!”自是昵⑦之有加。(摘自《应谐录》)
注:①王路:大路。②数:屡次,频繁。③为:被。④悦谀:喜欢奉承。⑤布政:发布政令,推行政事。⑥类:大多。⑦昵:亲近,多含贬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周宅酆镐 宅____________
(2)戎寇当至 当____________
(3)群下交口赞誉,令乃欢 乃____________
(4)其令耳之 耳____________
2.用“/”标出下面这句话中间的一处停顿。
知余心者惟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即戎寇至,传鼓相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隶欲阿其意,故从旁与人偶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中,周幽王和差役为了取悦对方所采取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不相同,请分别具体写出来。并从为官者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启示?(不少于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宅:建都(2)当:曾经(3)乃:才(4)耳:听见
2.知余心者/惟汝
3.(1)如果戎族入侵,就传递鼓声相互告知。
(2)有一个差役想讨好他,故意在旁边装着和人闲聊。
4.(甲)文中,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不惜“数击鼓”而失信于天下,结果“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乙)文中差役为了取悦县令,“故从旁与人偶语”,并让县令“耳”之,结果是“加赏不已……昵之有加”。
启示:为官者,一要讲诚信,二是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篇8:日喻阅读练习及答案
日喻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24分。
日喻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而眇者不识日 眇 眼瞎
B.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揣 持、抓
C.君子学以致其道 致 表达
D.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 随便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A ②作《日喻》以告之
①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
B ②日之与钟、籥亦远矣
①生而眇者不识日
C ②昔者以声律取士
①而眇者不知其异
D ②莫之求而自至
1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先讲了一个“盲人问日”的故事,指出“盲人识日”的问题在于只是依据间接的、片面的经验来认识事物,因此得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结论。
B.第二段由上文的故事引申“识日”和“见道”,指出不能达于道的错误在于“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没有认识到“道”的本质,没有从事物的本来面目出发,只是主观臆断。
C.第三段讲“求道”的正确方法。引用孙武、子夏的话都是说明了掌握主动的必要性。第四段抓住一个“学”字深入一层说理,又用南北之人学“没”作比,突出长期实践的重要,并进一步指出了单凭求教而不下苦功的危害。
D. 结尾正面鼓励吴彦律,说明作文目的`,但意在言外。作《日喻》的目的在于希望吴彦律注意两点:一是求学必须要有目的,这目的是“求道”;二是要下苦功夫求道。
13.下列能够体现作者关于“学”与“道”正确主张的一项是 ( )
A.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
B.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①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②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③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15.结合文意,指出“北人学没”这个故事的教训是什么? 3分。
备用题(学生考试时不做,老师在讲评讲析)
1.“盲人识日”的寓意是什么?这个故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0.C( 取得、得到。解释为“招来、招致”也对。)
11.D(A,以:介词,因为;连词,来、用来。B,之:动词,到、往;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者: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译为“……的人”;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时候”或“……的话”。D,连词,表转折。)
12.C.引用孙武的话不仅解释了“致”字,而且还说明了掌握主动的必要;引用夏子的话,说明了“学”是“致道”的不二法门,强调了刻苦学习的必要性。
13.B.(A,根据原文“皆求道之过也”可知其错误;C项虽“学”而不致于“道”,D项虽知求“道”却不“学”,都是偏废一方的做法,是错误的。)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①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译文:①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更形象。(虽,巧譬善导,过)
②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译文:善于作战的人能使敌人接近自己,而不会被敌人牵引过去。(善战者,致,于)
③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译文: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他们的潜水方法。(没人,求,所以)
15.结合文意,指出“北人学没”这个故事的教训是什么?3分。
答:这个故事说明不通过亲身实践,就不能学会“没”;(1分)如果单纯靠间接经验求道,而不是努力去学,也不能达于道。(2分)
答题指津:1)题干是“教训”,宜用“不”“如果”等否定句式或虚拟语气从反面(或负面)来组织文字进行表述。2)
备用题(学生考试时不做,老师在讲评讲析)
1.“盲人识日”的寓意是什么?这个故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盲人识日”说明一个人只靠一鳞半爪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全面的理解,必然要犯错误。这个故事意在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让读者从故事中自行悟出下文所要讲的道理,它在文章中起了加强生动性和说服力的作用。
★ 昨梦录阅读答案
日知录练习及答案阅读答案(合集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