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梦录阅读答案

时间:2022-12-07 05:53:11 作者:狗狗狗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狗狗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昨梦录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昨梦录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昨梦录》阅读答案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毕少董言,国初修老子庙,庙有道子画壁,老杜所谓“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者也。官以其壁募人买,有隐士亦妙手也,以三百千得之。于是闭门不出者三年,乃以车载壁沈之洛河。庙亦落成矣,壁当再画。郡以请隐士,隐土弗辞。 有老画工夤缘以至者,众议谁当画东壁。隐士以让画工,画工弗敢当,让者再三,隐士遂就东壁画天地。隐士初落笔作前驱二人,工就视之,不语而去。工亦画前驱二人,隐士往观亦不语而去。于是各解衣盘礴,惨淡经营,不复相顾。 及成,工来观,其初有不相许之色,渐观其次,迤逦咨嗟击节。及见辇中一人,工愧骇下拜曰:“先生之才不可当也,某自是焚作具不敢言画矣。”或问之,工曰:“前驱,贱也,骨相当嗔目怒髯,可比驺驭。近侍,清贵也,骨相当清奇庞秀,可比台阁。至于辇中人,则帝王也,骨相当龙姿日表也,可比至尊。今先生前驱乃作清奇庞秀,某窃谓贱隶若此,则何足以作近侍?近侍继可强力少加,则何以作辇中人也?若贵贱之状一等,则不足以为画矣。今观之先生所画,前驱乃吾近侍也,所画近侍乃吾辇中人也。洎观辇中之人,其神宇骨相盖吾平生未尝见者,古图画中亦未之见。此所以使吾惭愧骇服。” 隐士曰:“此画世间人也。尔所作怒目叫髯,则人间人耳。人间人则面目气象皆尘俗,虽尔艺与其他工不同,要之但能作人间尔。”工往自毁其壁,以家资偿之,请隐士毕其事。 少董曰:“余评隐士之画,如韩退之作《海神祠记》,盖劈头便言海之为物,于人间为至大。使他人如此,则后必无可继者。而退之之文累千言所言浩瀚无溢,盖力竭而不穷,文竭而不困,至于夺天巧而破鬼胆,笔势犹未得已。世之作文者,孰能若是?故于论隐士之画也亦然。”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略有修改)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以车载壁沈之洛河 沈:同“沉”,沉入 B.隐士遂就东壁画天地 就:靠近,凑近C.迤逦咨嗟击节

迤逦:曲折绵延的样子 D.若贵贱之状一等 等:相同,一样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从侧面表现隐士画艺高超的一组是

( ) A.①于是闭门不出者三年

②工就视之,不语而去 B.①老杜所谓“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者也②隐士以让画工,画工弗敢当 C.①骨相当龙姿日表也,可比至尊

②累千言所言浩瀚无溢 D.①其神宇骨相盖吾平生未尝见者

②请隐士毕其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国初期修建老子庙的时候,隐士买到了吴道子在老子庙画的壁画,于是三年闭门不出,专心临摹那块壁画。后来郡里邀请隐士来画老子庙里的壁画,隐士接受了邀请。

B.老画工通过拉拢关系、向上巴结争取到了来老子庙画壁画的机会,但是因为自己画艺不高,害怕画的不好,所以只敢接受其他地方的壁画任务。

C.由于老画工心中装的是“人间”,所以他画出的壁画上的人物只能是“尘俗”中的人的样子。而隐士心中装的是“世间”,所以隐士画出的壁画上的帝王是古代图画中和老画工没有见到过的。

D.毕少董认为,隐士起初落笔画成“前驱二人”,就像韩退之写《海神祠记》一样,文 章开头就说“海之为物”,对于人间来说是非常宏大的了。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驱,贱也,骨相当嗔目怒髯。

(2)虽尔艺与其他工不同,要之但能作人间尔。

(3)盖力竭而不穷,文竭而不困,至于夺天巧而破鬼胆,笔势犹未得已。

篇2:《昨梦录》阅读答案

阅读课外选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

解释句子中“之”的意思。

(1)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

(2)杨谢而从之。( )

(2)

在括号中补出句子省略的成分。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同出。

(3)

穴中人为什么不让杨氏携带“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4)

杨氏最终决定在洞穴中定居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5)

文中描绘穴中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1)的;(2)代穴中人;2.穴中人,杨氏;3.因为穴中人的生活中并不需要这些东西。;4.同意;杨谢而从之;5.自食其力,淳朴、自然、宁静,平等、没有压迫,安居乐业等。;

篇3:《昨梦录》阅读答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9.第一段选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诗人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麻枲之属

11.第一段选文的开头描写了桃花源外的自然美景,请你就这部分内容写几句评注性的文字。(3分)

12.第一段选文中的“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最终是离开了。那么第二段选文中的“杨氏”是否要定居穴中,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1分)

13.两段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1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请用简单的语言回答。(3分)

答案

(一)9.东晋 陶渊明 (每空0.5分) 10. ①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 类 (每个1分) 11.这部分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1分)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1分)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1分) 12.是。杨谢而从之。(每问0.5分) 13.社会安定、和平(1分)人人平等,民风纯朴(1分)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1分)(意对即可) 14.因为“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否定和批判。(每点1分,共3分)

篇4:昨梦录阅读答案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老人引杨氏入山( )

(2)皆不私藏( )

(3)惟计口授地( )

(4)迫暮,与老人同出( )

2下列各组加粗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的括号里填写句子省略的成分。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同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选文中描写的内容与《桃花源记》中有何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觉得选文和《桃花源记》所写的生活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带领

(2)都

(3)只是

(4)临近

2.C;

3.穴中人,杨氏;

4

(1)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容留他吗?

(2)(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

5两文都是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6存在。这样的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篇5:昨梦录原文及翻译

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鸡和狗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人民都聚集在一起住.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吗?”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

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篇6:昨梦录原文及翻译

康与之,生卒年不详,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南宋人。滑州(今属河南)人。南渡后居嘉禾(今浙江嘉兴)。高宗建炎初(1127)上“中兴十策”不为用。后依附秦桧,为秦门下十客之一,被擢为台郎,为士论所不齿。桧死后,编管钦州,复送新州牢城。

其词多应制之作,不免歪曲现实,粉饰太平。但音律严整,讲求措词。代表作为《卜算子》、《玉楼春令》、《长相思》、《金菊对芙蓉》、《风流子》、《减字木兰花》、《满江红》、《忆秦娥》、《昨梦录》等。其中《长相思》写西湖胜景,“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在这一片湖光山色之中词人想起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的九里松外偶遇骑青骢马之少年之故事,想来当年她对着这湖山胜景一定是春愁满胸、情思绵绵吧!《卜算子》一词写物是人非的沧桑变换之感,“潮本无心落又生,人自来还去”,“老尽东西南北人,亭下潮如故”等都是选取精当,语言完美的切题之佳句。伯可著有《顺庵乐府》五卷,不传;今有赵万里辑本。

篇7:厚德录阅读答案

厚德录阅读答案

阅读《钱若水为同州推官》,完成下题。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有富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女奴父母讼①于州,州命录事参军鞠②之。录事尝贷于富民不获,乃劾③富民父子共杀女奴,富民不胜榜楚④,自诬服⑤。具狱上,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⑥之不能,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旦诣知州,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⑦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知州曰:“推官之赐,非我也。”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论奏其功,若水固辞。于是远近称之。

(节选自宋・李元纲《厚德录》)

[注]①讼:诉讼,打官司。②录事参军:州府低级官职,一般掌管文书。鞠:审讯犯人。③劾:审决讼案。④榜:泛指各种酷刑;楚:痛楚。⑤诬服:含冤服罪。⑥趣:催促。⑦械:枷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不知所之( ) (2)皆以为得实( )

(3)上下皆怪之( ) (4)微使君之赐( )

2.翻译下列句子。

(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上面这则故事后,说说钱若水有哪些高尚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解析:

1.(1)到……去;(2)认为;(3)以……为怪,对……感到奇怪;(4)非,(如果)没有。(每小题1分)

2.(1)只有若水怀疑这个案子(1分,“之”翻译错误不得分),留下了案子(案件),好几天都没有决断(1分,“决”译成“判断”“判决”也得分,译错不得分)。

(2)那人奔到若水的厅堂(1分,“趋”或“诣”译错不得分),(但)若水关上大门,拒绝他进来(1分)。

3.能注重调查,慎重、周密办案,高度负责:(1分)谦虚,不居功。(1分)(意思符合即可。)

篇8:《日知录》阅读答案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五代史 冯道传 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管仲)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权术诡计)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故不为苟得也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则祸败乱亡 / 国恒亡

C.国乃灭亡 / 乃不知有汉

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君将哀而生之乎

小题2:请找出与“立人之大节”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悍吏之来吾乡

B.寓之酒也

C.前人之述备也

D.无案牍之劳行

小题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人 之 不 廉 而 至 于 悖 礼 犯 义 其 原 皆 生 于 无 耻 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6分)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小题5:甲乙选文各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4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小题4:

(1)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

(2)羞耻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行巧诈之事的人,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

篇9:《日知录》阅读答案

【甲】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袁枚《黄生借书说》

【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顾炎武《日知录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若业为吾所有( )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 )

③姑俟异日观 ( ) ④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 ( )

7.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2分)

a.孔子曰:“何陋之有?” b.之虚所卖之

c.吾不得而见之矣 d.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②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9.【甲】文的论点是

【乙】文的论点是

两文共同的论证方法是 (4分)

6.答案:①已经 ②借 ③等待 ④断绝

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7.答案:d(a.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动词,到;c.代词,书)2分。

8.答案:①另外(那些)祖父和父亲收藏书籍,儿子孙子丢弃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②像这样的文章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危害。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要求翻译意思正确,语言通顺。

9.答案:书非借不能读也 文须有益于天下 对比

评分:论点各1分,方法2分,共4分

篇10:《金石录》后序阅读答案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①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②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薄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②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③铅椠(qia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④刓(wan)阙:磨损残缺。《金石录》后序阅读答案(附翻译)

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订:修订

B.始归赵氏归:出嫁

C.装卷初就就:接近

D.或者天意以余菲薄菲薄:微薄

答案:B

解析:A项“订”:订正;C项“就”:完成;D项“菲薄”:资质不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赵侯德甫所著书也是说也,人常疑之

B.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竭其俸入以事铅椠则或咎其欲出者

D.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答案:B

解析:连词,表转折,却。A.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舒缓语气;C.代词,他的/代词,那些;D.代词,它/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7.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句子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A.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B.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C.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D.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答案:D

解析: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篇11:《金石录》后序阅读答案

8.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李清照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答案:追思故物,悼念亡夫,悲从中来,有极其落寞凄苦无奈之感;同时也有经历太多大喜大悲之后对人生的一种彻悟,一份旷达与坦然。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目。

(2)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3)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

答案:(1)(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筹不到钱,又还给了他。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赋分点:借宿、无所各1分,句意2分)

(2)甘心在这样的环境中过一辈子!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穷之中,而胸中的志愿从没有屈服过。(赋分点:老、是乡、句意各1分)

(3)难道人性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赋分点:岂……欤、所著、句意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以上《金石录》三十卷是谁的著作呢?是先夫赵德甫所撰的。上自三代,下至五代之末,这些见之于金石镂刻的文字共二千卷,都校正了错字异文,进行了汰选和品评,上足以合圣人的道德标准,下能够订正史官失误的,这里都记载了,可以称得上内容丰富了!

我在建中辛巳年间,嫁到了赵家。明诚当年21岁,还在太学当学生。我们两家都是寒族,向来清贫简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展玩碑文,自己觉得很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就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也很不容易啊!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想不出法子而还给了他。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

后来我们回青州故乡闲居了十年。仰有所取,俯有所入,衣食富足有余。明诚又接连做了莱州和辎州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来,从事书籍的刻写。每得一本,我们就一起较勘,整理成集,题上书名。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决定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怀中,起来时反而饮不到一口。甘心在这样的环境中过一辈子!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穷之中,而胸中的志愿从没有屈服过。

收书的任务既已完成,就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把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书册。如需讲读,就拿来钥匙开橱,在簿子上登记,然后取出所要的书籍。我有时把书籍损坏或弄脏了一点,他定要给以批评,并责令揩完涂改,不再像过去那样平易和蔼了。我性子实在忍耐不住,就想办法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绣有文彩的衣裳,头上没有明珠翡翠的首饰,室内没有镀金刺绣的'家具。遇到诸子百家的书籍,只要字不残缺、版本不假的,就马上买下,储存起来作为副本。于是罗列在几案上,堆积在枕席间,我们意会心谋,目往神授,这种乐趣远远超过声色狗马之上。

今天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因此又想起明诚在莱州静治堂上,把它刚刚装订订成册,插以芸签,束以缥带,每十卷作一帙。现在他的手迹还像新的一样,可是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悲伤啊!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的灭亡,而去焚毁十四万册图书;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反而在死后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难道人性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或者天意认为我资质菲薄,不足以享有这些珍奇的物件吗?抑或明诚死而有知,对这些东西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吗?为什么得来非常艰难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因此我以区区之心记述这本书的始末,也想为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点鉴戒。

篇12:《厚德录》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厚德录》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选自《厚德录》)

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3分)

①富人病且死

②尽以家财付孝基

③孝基怪之

22.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3分)

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最终将他父亲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

B.于是他父亲把委托的财产给他就回去了。

C.最终他父亲委托财产给他就回去了。

D.于是把他父亲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

23.你觉得张孝基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3分)

21.(3分)(1)将近,将要 (2)把 (3)对……感到奇怪(以……为怪)

22.(3分)D

23.(3分)①张孝基心地善良,操办了岳父的葬礼,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给予帮助。

②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③张孝基为人厚道,不贪钱财,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评分标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如没结合文意要酌情扣分。)

翻译

许昌有个士人叫张孝基的,娶同乡某富人的女儿。富人只有一个不孝的`儿子,便骂着把他赶走了。富人生病死了,把家产全部交付孝基。孝基按礼数为富人办了后事。过了许久,富人的儿子在路上讨饭,孝基见了,同情地说道:“你会灌园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让我灌园而有饭吃,很高兴啊!”孝基便叫他去灌园。富人的儿子能自食其力了,孝基有点奇怪,又说道:“你能管理仓库么?”答道:“让我灌园,已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何况管理仓库呢?那真是太好啦。”孝基就叫他管理仓库。富人的儿子很顺从、谨慎,没犯什么过错。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像以前那样,于是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还给他了。

日知录练习及答案阅读答案

忆梦录散文

文言文会试录,乡试录阅读理解答案

《柏拉图的梦》阅读答案

李梦阳阅读及答案参考

梦圆飞天阅读答案答案

梦是夜的花朵 阅读答案

梦是夜的花朵阅读答案参考

经典阅读及答案

江南录的阅读理解题及参考译文

昨梦录阅读答案(整理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昨梦录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