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道 阅读答案

时间:2022-12-03 09:47:37 作者:何德瑞拉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何德瑞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千年古道 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千年古道 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千年古道 阅读答案

①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并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②藏人嗜茶,汉文史料中有藏人“嗜茶如命”、“如不得茶,则病且死”的字样;藏族民谚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可见藏民对茶的情感之炽,依恋之深。

③数千年来,茶叶沿着古道源源不断输入藏地直至拉萨,再向西延伸到喜玛拉雅西端的普兰县,商贸则通达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诸国。因此古道被学术界定义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中国古文明传播的国际通道”。

④茶马古道沿途,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这里的世界静得出奇,大山全都沉默不语。那是一种惊心动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那种苍凉、严酷之美,轻易就把人带入史前时代。夏季,雨水汪洋恣肆;冬季,雪水清碧如玉。它们从无数大山上奔泻而下,迅速汇聚,很快流淌到无数的大江和河流中。人行古道,放眼高原,远山显露出强劲而优美的山脊,它们是那么险峻,又是那么秀美,充满了张力。淡淡的山岚,使它们显得英姿勃发,十分年轻。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它们奔涌流动,为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高原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⑤除却大山大川,茶马古道沿途还有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奇妙的云,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光。那历尽沧桑的石头,那一逝不再永不重复的云,那亿万年来不老的蓝天,那似乎来自极地或外太空的光芒,它们组合成的色彩令人激动不已。如果在晴天的晨曦中和晚霞里走过西藏的`大地,你一定会为那种剔透明朗的光泽所震慑:只要看到一眼,只要沐浴一次,人生便因之而生辉。

⑥茶马古道同时也是虔诚的藏民转朝圣之路,古道沿途一些民间艺术家于过去漫长的时日中,在路边的岩石上、玛尼堆上雕刻了无数的经文、咒语,绘制了众多的佛陀、菩萨和高僧的形象,还有一些神灵的动物形象,如鱼、蛇、猫等等,当然也有一些被视为神异物的形象,如海螺、日月星辰。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为古道那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

14.根据提示,用第①段中的材料,完成对“茶马古道”的定义。(3分)(答题字数不超过25个)

15.第②段中引用汉文史料藏族民谚的作用是什么?(3分)

16.第④段中划线的“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这句话用比喻的方法突出了西藏什么样的特点?(4分)

17.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茶马古道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4. 茶马古道是古代滇、川与西藏之间贸易茶叶、马匹药材的通道。

15. 说明藏人嗜茶

16. 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西藏茶马古道沿途山水的壮丽动人。

17. ①山水壮丽动人②石头极富灵性③云无比奇妙④天光超凡脱俗⑤古道神圣、庄严、神秘

篇2:《千年古道》阅读答案

①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并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②藏人嗜茶,汉文史料中有藏人“嗜茶如命”、“如不得茶,则病且死”的字样;藏族民谚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可见藏民对茶的情感之炽,依恋之深。

③数千年来,茶叶沿着古道源源不断输入藏地直至拉萨,再向西延伸到喜玛拉雅西端普兰县,商贸则通达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诸国。因此古道被学术界定义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中国古文明传播的国际通道”。

④ 茶马古道沿途,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这里的世界静得出奇,大山全都沉默不语。那是一种惊心动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那种苍凉、严酷之美,轻易就把人带入史前时代。夏季,雨水汪洋恣肆;冬季,雪水清碧如玉。它们从无数大山上奔泻而下,迅速汇聚,很快流淌到无数的大江和河流中。人行古道,放眼高原,远山显露出强劲而优美的山脊,它们是那么险峻,又是那么秀美,充满了张力。淡淡的山岚,使它们显得英姿勃发,十分年轻。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它们奔涌流动,为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高原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⑤ 除却大山大川,茶马古道沿途还有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奇妙的云,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光。那历尽沧桑的石头,那一逝不再永不重复的云,那亿万年来不老的蓝天,那似乎来自极地或外太空的光芒,它们组合成的色彩令人激动不已。如果在晴天的晨曦中和晚霞里走过西藏的大地,你一定会为那种剔透明朗的光泽所震慑:只要看到一眼,只要沐浴一次,人生便因之而生辉。

⑥ 茶马古道同时也是虔诚的藏民转朝圣之路,古道沿途一些民间艺术家于过去漫长的时日中,在路边的岩石上、玛尼堆上雕刻了无数的经文、咒语,绘制了众多的佛陀、菩萨和高僧的形象,还有一些神灵的动物形象,如鱼、蛇、猫等等,当然也有一些被视为神异物的形象,如海螺、日月星辰。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为古道那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

1.根据提示,用第①段中的材料,完成对“茶马古道”的定义。(3分)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答题字数不超过25个)

2.第②段中引用汉文史料藏族民谚的作用是什么?(3)

3.第④段中划线的“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这句话用比喻的方法突出了西藏什么样的特点?(3分)

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茶马古道的特点。(3分)

答案:

1.以马帮运输(1分)川、滇茶叶到西藏换回马匹、药材(2分)

2.说明藏人嗜茶,对茶叶的情感之炽,依恋之深(1分);使说明内容详实,令人信服(2分)。

3.答题要点:能联系全文内容,紧扣比喻句,抓信骨骼、血脉对于生命的意义作答,语言流畅即可。

示例:这句话用比喻的方法突出了西藏这样的特点:山脉挺拔雄壮,支撑出西藏粗犷的轮廓;水流涣涣,滋养了西藏的每一寸土地。山水纵横,使西藏这片土地神奇而富有生命力。

4.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中国古文明传播的国际通道(1分);茶马古道沿途有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奇妙的云,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光(1分);茶马古道沿途路边的岩石及玛尼堆上有丰富的宗教文化雕刻、图绘(1分)。(能扣住特点,意思对即可)

篇3:清凉古道阅读答案

清凉古道阅读答案

有人这样估计:东亚的大都市,如上海、汉口、天津、北平、香港、广州、南京、东京、大阪、名古屋、神户,恐怕都要在这次太平洋战争里毁灭。这不是杞忧,趋势难免如此。这就让我们想到这多灾多难的南京,每遇二三百年就要遭回浩劫,真可慨叹。

是一个冬天,太阳黄黄的,没有风。我为花瓶子里的腊梅、天竹修整完了,曾向这清凉古道走去。鹅卵石铺着的人行古道,两边都是菜圃和浅水池塘,夹着路的是小树和短篱笆,十足的乡村风光。路上有三五个挑鲜菜的农民经过,有一阵菜香迎人。后面稍远,一个白胡老人,骑着一头灰色的小毛驴,得得而来,驴颈子上一串兜铃响着。他们过去了,又一切归于岑寂。

向南行,到了一丛落了叶的小树林旁,在路边有二三户农家的矮矮的房屋,半掩了门。有个老太婆,坐在屋檐下晒太阳。我想,这是南京的奇迹呵!走过这户,是土山横断了去路,裂口上有个没顶的城门洞的遗址。山岩上有块石碑,大书三个楷书字:“虎踞关”。石碑下有两棵高与人齐的小树,是这里唯一的点缀。我站在这里,真有点怔怔然了。

在明人的笔记上,常看到“虎踞关”这个名字,似乎是当年南都一个南北通衢的锁钥。可以料想当年到这里行人车马的拥挤,也可以遥思到两旁商店的繁华,于今却是被人遗忘的一个角落了。南京另一角落的景象,实在是不能估计的血和泪,而六朝金粉就往往把这血泪冲淡了。

回到开首那几句话,东亚大都市,有许多处要被毁灭,这次在抗战时期,南京遭受日寇的侵占与洗劫,也不知昔日繁华的南京,又有哪几条大街,变成清凉古道了。

(原载1945年1月23日重庆《新民报》。选自张恨水《绿了芭蕉》,江苏文艺出版社9月第1版)

[注释]①张恨水:著名作家,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

14.《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清凉”一词的解释是“凉而使人感觉爽快”,这符合文中含义吗?说说你的理由。(2分)

15.请写出下面句中加点字的妙用。(3分)

这条路经过清凉山下,长约十五华里,始终是静悄悄地躺在人迹稀疏、市尘不到的地方。

16.请从赏析的角度为第3段画线句做点批注。(3分)

17.文章为什么要写“虎踞关”?(3分)

18.作者开篇从大都市要毁灭写起的好处有哪些?(4分)

14.(2分)不符合。文中“清凉”的含义是萧条荒凉、幽静,并不是原意“凉”的意思;而且本文表达的是伤感之情,这与“清凉”原意“爽快”的情感也不同。(每点1分,只有判断,没有理由不得分)

15.(3分)“躺”字将古道拟人化,写出古道的寂静,表现出标题中“清凉”的`特点,表达作者对这一条清凉古道的喜爱之情。(每点1分)

16.(3分)示例:作者以声写静,(1分,或作者运用反衬手法)通过毛驴得得而来及兜铃的响声表现出古道的幽静(岑寂),(1分)从而写出古道身处市区却萧条荒凉(“清凉”)的特点。(1分)

17.(3分)作者通过虎踞关今昔对比,突出表现了清凉古道现今的荒凉,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伤,与开头大都市恐怕都要毁灭相照应,也引出了结尾对南京遭受浩劫的无尽担忧。(每点1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18.(4分)开篇写大都市的毁灭,交代了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通过一个古道来讲述历史的变迁,以及自己的慨叹,立意深远。(2分)同时,自然引出下文对清凉古道的生动描写,也与结尾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2分)

篇4:《茶马古道》阅读答案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运送茶、马的“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以茶易马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注:换取)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人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是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共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汉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从唐、宋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 “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篇5:《茶马古道》阅读答案

1. 茶马古道是我国古代连接内地与康藏之间的贸易通道。

2. 唐代 到宋代 元代 到了清代

3. 宋朝和藏族都非常重视“茶马互市”的原因。

4.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

5.“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之道;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6.唐代文献中才开始有“茶马互市”的记载,而“茶马古道”的说法晚于“茶马互市”,所以,“茶马古道”的说法,不应该早于唐代。

《茶马古道》阅读答案与原文以供同学们阅读、练习和参考,希望《茶马古道》阅读答案对大家的练习有所帮助!

篇6:《茶马古道》阅读答案

1.文意把握――根据全文内容,简洁说明什么是“茶马古道”。

2.作品感受――试写出表示本文说明顺序的'关键词语。

3.要点概括――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

4.段落分析――第四段中说明元代在“茶马古道”发展史上重要举措的句子是:

5.文句理解――文中点明“茶马古道”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句子是:

6.内容探究—根据文章有关内容证明:“茶马古道”的说法不应该早于唐代。

篇7:《茶马古道》阅读答案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运送茶、马的“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以茶易马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注:换取)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名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人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是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共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汉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从唐、宋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19.文意把握DD根据全文内容,简洁说明什么是“茶马古道”。

20.作品感受DD试写出表示本文说明顺序的关键词语。

21.要点概括DD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

22.段落分析DD第四段中说明元代在“茶马古道”发展史上重要举措的句子是:

23.文句理解DD文中点明“茶马古道”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句子是:

24.内容探究―根据文章有关内容证明:“茶马古道”的说法不应该早于唐代。

【参考答案】

19.茶马古道是我国古代连接内地与康藏之间的贸易通道。

20.唐代 到宋代 元代 到了清代 21.宋朝和藏族都非常重视“茶马互市”的原因。

22. 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

23.“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之道;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24.唐代文献中才开始有“茶马互市”的记载,而“茶马古道”的说法晚于“茶马互市”,所以,“茶马古道”的说法,不应该早于唐代。

篇8:清凉古道的阅读答案

张恨水

有人这样估计:东亚的大都市,如上海、汉口、天津、北平、香港、广州、南京、东京、大阪、名古屋、神户,恐怕都要在这次太平洋战争里毁灭。这不是杞忧,趋势难免如此。这就让我们想到这多灾多难的南京,每遇二三百年就要遭回浩劫,真可慨叹。

我居住在南京的时候,常喜欢一个人跑到废墟变成菜园竹林的所在,探寻遗迹。最让人不胜徘徊的,要算是汉中门到仪凤门去的那条清凉古道。这条路经过清凉山下,长约十五华里,始终是静悄悄地躺在人迹稀疏、市尘不到的地方。路两旁有的是乱草遮盖的黄土小山,有的是零落的一丛小树林,还有一片菜园,夹了几丛竹林之间,有几户人家住着矮小得可怜的房舍。这些人家用乱砖堆砌着墙,不抹一点石灰和黄土,充分表现了一种残破的'样子。薄薄的瓦盖着屋顶,手可摸到屋檐。屋角上有一口没有圈的井,一棵没有枝叶的老树,挂了些枯藤,陪衬出极端的萧条景象,这就想不到是繁华的首都所在了。三牌楼附近,是较为繁华的一段,街道的后面,簇拥了二三十株大柳树,一条小小的溪水,将新的都市和废墟分开来。在清凉古道上,可以听到中山北路的车马奔驰声,想不到一望之遥,是那样热闹。同时,在中山北路坐着别克小座车的人,他也不会想到,菜圃树林那边,是一片荒凉世界。

是一个冬天,太阳黄黄的,没有风。我为花瓶子里的腊梅、天竹修整完了,曾向这清凉古道走去。鹅卵石铺着的人行古道,两边都是菜圃和浅水池塘,夹着路的是小树和短篱笆,十足的乡村风光。路上有三五个挑鲜菜的农民经过,有一阵菜香迎人。【后面稍远,一个白胡老人,骑着一头灰色的小毛驴,得得而来,驴颈子上一串兜铃响着。他们过去了,又一切归于岑寂。】

向南行,到了一丛落了叶的小树林旁,在路边有二三户农家的矮矮的房屋,半掩了门。有个老太婆,坐在屋檐下晒太阳。我想,这是南京的奇迹呵!走过这户,是土山横断了去路,裂口上有个没顶的城门洞的遗址。山岩上有块石碑,大书三个楷书字:“虎踞关”。石碑下有两棵高与人齐的小树,是这里唯一的点缀。我站在这里,真有点怔怔然了。

在明人的笔记上,常看到“虎踞关”这个名字,似乎是当年南都一个南北通衢的锁钥。可以料想当年到这里行人车马的拥挤,也可以遥思到两旁商店的繁华,于今却是被人遗忘的一个角落了。南京另一角落的景象,实在是不能估计的血和泪,而六朝金粉就往往把这血泪冲淡了。

回到开首那几句话,东亚大都市,有许多处要被毁灭,这次在抗战时期,南京遭受日寇的侵占与洗劫,也不知昔日繁华的南京,又有哪几条大街,变成清凉古道了。

(原载1945年1月23日重庆《新民报》。选自张恨水《绿了芭蕉》,江苏文艺出版社9月第1版)

[注释]①张恨水:著名作家,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

【问题】

14.《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清凉”一词的解释是“凉而使人感觉爽快”,这符合文中含义吗?说说你的理由。(2分)

15.请写出下面句中加点字的妙用。(3分)

这条路经过清凉山下,长约十五华里,始终是静悄悄地躺在人迹稀疏、市尘不到的地方。

16.请从赏析的角度为第3段画线句做点批注。(3分)

17.文章为什么要写“虎踞关”?(3分)

18.作者开篇从大都市要毁灭写起的好处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4.(2分)不符合。文中“清凉”的含义是萧条荒凉、幽静,并不是原意“凉”的意思;而且本文表达的是伤感之情,这与“清凉”原意“爽快”的情感也不同。(每点1分,只有判断,没有理由不得分)

15.(3分)“躺”字将古道拟人化,写出古道的寂静,表现出标题中“清凉”的特点,表达作者对这一条清凉古道的喜爱之情。(每点1分)

16.(3分)示例:作者以声写静,(1分,或作者运用反衬手法)通过毛驴得得而来及兜铃的响声表现出古道的幽静(岑寂),(1分)从而写出古道身处市区却萧条荒凉(“清凉”)的特点。(1分)

17.(3分)作者通过虎踞关今昔对比,突出表现了清凉古道现今的荒凉,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伤,与开头大都市恐怕都要毁灭相照应,也引出了结尾对南京遭受浩劫的无尽担忧。(每点1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18.(4分)开篇写大都市的毁灭,交代了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通过一个古道来讲述历史的变迁,以及自己的慨叹,立意深远。(2分)同时,自然引出下文对清凉古道的生动描写,也与结尾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2分)

篇9:古道秋风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古道秋风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古道秋风

王剑冰

①秋天多雾,也多风。豫西的山原高低起伏,沟壑遍野,为风提供了辗转腾挪的条件。风从那些沟壑里一点点踅起,到高处集中,形成队伍便在原上横冲直撞,a带动起所有能带动的东西一起狂欢。收割后的细碎的庄稼和树叶漫天飞舞。有些沙土打在脸上,麻梭梭的疼。风带动不起那些树枝电线,它们便无休地纠缠着,发出尖利的嘶鸣。

②一条河在原上出现,这是一道裂谷。河经流了许多岁月,现在变得细小舒缓。旋着的叶子,旋到这里忽而栽下,会同浑黄的野草顺着河谷跑。

③再往前走,便见到了凌厉而险峻的古道。这是一片猛然凸起的山峡,由于时间的久远,无法理解古道为何不设在我们来时的山原地带。山石是那么坚硬,能够感觉那是一种硬性的穿越,两边狭窄之处,必是经过了人力的凿斫。不规整的峡谷间,出现了深深的车辙,那是铁轮碾压的痕迹,并不是归顺地统一在一处,最深的车辙两边,仍有辙印交错,说明通过时的紧张与慌乱。这么多,这么深的印记,令人惊心。

④四周全是茅草,有的`能够叫上名字,更多的叫不出名字。长长的白芦,随着风乱摇,如群舞的小妖。也是,如果没有这么多的乱草,这条古道,早就找到了。我们找了位不远的当地人做向导。说不远,也有一定距离了。那是石壕村来的,对,就是杜甫写《石壕吏》的石壕村。从村子到这里的路上,还都是大片的黄土地。b起起伏伏的黄土地,早被人收割过、深翻过、平整过了,麦种已经播进了土地的内部,再一场秋雨扫过,它们就会钻出地面,c将大地绣满莹莹的锦缎。有的地块,还有人在忙碌,不知道忙些什么,农家不会让地荒掉,他们总是在忙着。田地四周有树,高高低低。纷乱浓密的地方,就是村庄。在豫西这片地方,你会惊奇地发现,顺着山原排下来,竟然有那么多的柿子树。从地坑院出来,与地面齐平的屋顶上已经有人在晒柿子,从高空往下看,会以为是晾晒的一块块红被子。田野里的柿子树,雾气缠绕其间,越是靠近,越能看到一串串小灯笼似的红柿子。早晨的太阳,顺着山原升起,光线一层层打在上面,那些树就一层层地绚烂。

⑤这些田地和山村,不知接纳了多少漫漫古道的旅人。

⑥d秋风吹拂,荒草摇动。古道从黄河与小秦岭之间逶迤而出,一直朝向了西部更为深远的山谷。这段古道就是崤函古道,过去苍莽四百里,连接着洛阳与长安。唐太宗曾有诗:“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崤就是崤山,秦岭末端的绝险之地。《秦晋崤之战》写到的主战场,离此不远。秦人袭郑不成,从这条古道回返进入崤山,遭受了不义之师的灭顶之灾。函是函谷关,就在前面。这么一想,眼前立时旌旗猎猎,车轮滚滚,人吼马啸,风烟弥漫。如此,骑牛的老子,是从这里衣袂飘飘走向函谷关的吗?满腹经纶的老子,走了一路,或许是看破了,悟透了,所以经过这里,在函谷关一气写下了《道德经》,那是另一条闪现着风、阳光与高山的古道。想必,秦始皇东巡的车辇,一次次隆隆驶过这个山峡,可以想见坐在车里的滋味并不好受。没有一种信心十足的理由,谁也不会冒如此风险和艰难去长途跋涉。还有诗人杜甫,在一个纷乱的年月,暮投石壕村,经历了有吏夜捉人的事件,也是穿过这条古道,磕磕绊绊,e一脸风尘,满怀心绪,“三吏三别”,激涌而出。

⑦多少人物、多少朝代过去,只剩下了累累痕迹。

⑧有人在那些草里忙着采集、照相,欢闹着,追逐着,他们或许很少看到这么荒凉的地方,这么原始的所在。也正是这种荒凉和原始,构成了罕奇的景象。

⑨晨阳的淡黄光线里,起伏的原上渐渐托出一个人影,走得近了,看清是一个女孩,手里拉着箱子。而后又有一辆农用车慢慢爬上来,车上依旧是年轻人。一定是农忙之后,出外打工的农家孩子。

⑩太阳越升越高,雾气全消,眼前一片辽阔。攀上古道边上的山峰,看见了越来越多的群山。头发和衣衫掀动,心襟也被风吹荡起来。

《光明日报》2015.11.6

20.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①段,渲染了苍茫萧瑟的环境特点,为古道的出场作了有力的烘托。

B.第⑤段是个过渡段,由眼前所见之景转入对渺远历史的思索,结构谨严。

C.第⑥段作者引用了唐太宗的诗,吊古伤今,使文章平添了几分沉重之感。

D.作者感慨人物、朝代被时间冲洗成陈迹,饱含着对时间的思索。

21. 对文章划线句修辞手法解读有误的一项是(3分)

A.a句运用了拟人修辞,将风人格化,生动写出秋风无拘无束的纵横之态和强劲有力的气势。

B.b句运用了排比修辞,富有条理,写出了农民的忙碌与勤劳,在萧瑟的环境中凸显了生机。

C.c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秋雨将大地绣成绿色锦缎的景象,表现了秋雨滋养生命的动态过程。

D.d句和e句都运用了对偶修辞,音节整齐匀称,表意凝练集中,让语言具有典雅之美。

22.第⑥段中“老子经过函谷关并写下《道德经》”的材料有何作用?(5分)

23.请结合文章,分条概述⑧段“罕奇的景象”包括哪些内容。(3分)

24.有读者认为应删掉文中的第⑨段,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20.C(3分)

21.C(3分)

22.内容上,突出古道厚重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1分),也丰富了文章的意蕴(1分);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老子(道家、道家学说、《道德经》)的赞美景仰之情(1分);结构上,照应前文对苍茫环境的描写(1分),引出下文(或作铺垫)对人物朝代变成累累痕迹的感慨(1分)。

(评分标准:分条概述,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23.山原上狂风肆虐;山峡里古道纵横,印迹遍布;古道四周白芦(茅草)随风乱摇;荒原上麦地起伏;山原上柿树绚烂。

(评分标准:答出任意三点即得满分3分)

24.(4分)从结构上分析这一段在全文的关系(2分),从内容上分析这一段与本文中心的关系(2分)。同意与不同意均可,只要说得合理就给分。

篇10:《茶马古道》阅读题及答案

《茶马古道》阅读题及答案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运送茶、马的“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以茶易马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注:换取)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人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是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共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汉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从唐、宋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阅读题:

1.文意把握――根据全文内容,简洁说明什么是“茶马古道”。

2.作品感受――试写出表示本文说明顺序的关键词语。

3.要点概括――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

4.段落分析――第四段中说明元代在“茶马古道”发展史上重要举措的句子是:

5.文句理解――文中点明“茶马古道”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句子是:

6.内容探究—根据文章有关内容证明:“茶马古道”的说法不应该早于唐代。

参考答案:

1.茶马古道是我国古代连接内地与康藏之间的贸易通道。

2.唐代到宋代元代到了清代

3.宋朝和藏族都非常重视“茶马互市”的原因。

4.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

5.“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之道;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6.唐代文献中才开始有“茶马互市”的记载,而“茶马古道”的说法晚于“茶马互市”,所以,“茶马古道”的说法,不应该早于唐代。

篇11:辛弃疾《千年调》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千年调》阅读答案及赏析

千年调

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①

辛弃疾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②。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③。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会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④。

注释:

①辛弃疾见友人第宅中有阁名“卮言”,便借题发挥,写成此词。卮是古时盛酒的器皿。陆德明释文(引王叔之):“卮器满则倾,空则仰,随物而变,非执一守故者也。施之于言,而随人从变,已无常主者也。”

②滑稽,古代的流酒器,能“转注吐酒,终日不已”。 鸱夷,古代皮制的口袋,用以盛酒,伸缩性大。 ③甘国老:中药甘草。 ④秦吉了:八哥鸟。

(1)上片写到“卮”等酒器有什么作用?(3)

(2)结合下片内容,分析少年的形象。(3)

(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答:采用拟人的手法,“卮满则倾”,能“向人”献媚,能“和气”迎笑,还能折腰、拜倒,使我们联想到那种没有骨头、没有气节、没有操守的市侩、政客的丑相,刻画了唯上命是听,唯嘲流是顺之徒的伪善者形象。

(2)答:写他年少气盛,使酒任性,直言直语,不懂得看人说话,使人感到别扭,不舒服。同所谓的“卮言”不一样,表明了自己那种是非分明的原则立场。接着说,“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阅历和见识多了,对社会风气和世态人情也增加了认识,直到近日才懂得这个随人说话,当和事佬的“道理”。然后用反话讽刺:“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也想鹦鹉学舌,随声附和,说一些“然然可可,万事称好”的话,但是学得并不十分精巧,远不如人家学得到家。结句紧接上文,一气贯穿:“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表现了少年对随人俯仰、趋炎附势、不以国事为重的官僚们的讽刺

(3)答:上片以三种酒器和一种中草药,拟人化地刻画了唯上命是听,唯嘲流是顺之徒的伪善者形象及其肮赃的灵魂,于幽默、嘲讽之中,透露出作者的愤激之情与鄙夷之色。下片中的少年形象就是作者自身的化身,自己的形象也显露了出来,起到了对比作用,表现自己的高尚节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表明了作者要做一个立场分明,敢作敢为的人。

赏析:

《千年调》,作者辛弃疾,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选取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来尽情描绘,多方比喻,辛辣讽刺,鞭挞世俗,达到了畅快淋漓的境地。词人于讽刺中又表现自己的节操和态度,故它不仅仅止于讽刺,自己的形象也显露了出来,起到了对比作用。这首词由于比喻生动、贴切,不仅增加了词的含蓄性,给人更多的联想,而且也增强了词的形象性与幽默性,于幽默、嘲讽之中,透露出作者的愤激之情与鄙夷之色。

上片开头二句,借取卮酒的形象,揭示势利小人的丑态是,在人前满脸堆笑,一团和气,甚至低头折腰,拜倒身子。不用说,这“卮满则倾”的动态物质形象,是被拟人化了的,所以说它能“向人”献媚,能“和气”迎笑,还能折腰、拜倒,使我们联想到社会上那种没有骨头、没有气节、没有操守的市侩、政客、佞人的丑相。破题先点一个“卮”字,然后由卮而施之于言:“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这里化用《庄子》《寓言篇》中的话来抨击现实社会中某些人的嘴脸。《寓言篇》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乡愿、佞臣、市侩,似乎从这里找到了理论根据,唯唯诺诺,逢人说好,点头称是,取悦他人,图谋私利,而把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置之不顾,这就是他们最重要的升官发财的秘诀,词人的义愤和鄙夷之情,溢于言表。写了“卮言”,又联想到另外两种酒器,和一种中草药:滑稽,古代的流酒器,类似后代的`酒过龙,能“转注吐酒,终日不已”鸱夷,古代皮制的口袋,用以盛酒,伸缩性大。《汉书陈遵传》:“鸱夷滑稽,腹如大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酤。”颜师古注:“鸱夷,韦囊,以盛酒。”甘国老,即甘草,药材,有镇咳,祛痰,解毒等作用,能调和众药,医治多种疾病,又可做烟草、酱油等的香料,所以被称作“国老”。词人引譬连类,取以上两种酒器和一种药材,说是在酒席上,那“转注吐酒,终日不已。”的流酒器,对着能够随意伸缩、卷折的皮酒袋,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而寒热随人,八面灵珑,专和稀泥,折中调和的,还有那被人称作“国老”的中药甘草;以物喻人,进一步挖苦了随人俯仰,哗众取宠的伪善者及其庸俗可鄙的内心世界。上片以三种酒器和一种中草药,拟人化地刻画了唯上命是听,唯嘲流是顺之徒的伪善者形象及其肮赃的灵魂。

下片写自己对此的切身体验和情感态度,写得曲曲折折,使人信服、认同。换头二句是愤激之词,说自己年少气盛,使酒任性,直言直语,不懂得随机应变,看人说话,使人感到别扭,不舒服。总之,不会迎合人说话,同所谓的“卮言”相径庭,背道而驰;实际上也即表明了自己那种是非分明的原则立场。接着说,“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他的意思是,阅历和见识多了,对社会风气和世态人情也增加了认识,直到近日才懂得这个随人说话,当和事佬的“道理”。然后用反话讽刺:“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也想鹦鹉学舌,随声附和,说一些“然然可可,万事称好”的话,但是学得并不十分精巧,远不如人家学得到家。结句紧接上文,一气贯穿:“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讽刺挖苦的锋芒直指“他们”、“秦吉了”。秦吉了,鸟名,鹩哥,也写作了哥,《本草纲目禽部三》说它“能效人言”,李白诗:“安得秦吉了,为人道寸心。”《旧唐书音乐志二》载:“岭南有鸟”,“笼养久,则能言,无不通,南人谓之吉了。”故亦称吉了,白居易诗:“始觉琵琶弦莽卤,方知吉了舌参差。”本篇词的结尾一针见血地指出,看他们这些学舌的吉了鸟,“学人言语”学得多么精巧,所以才能得到权贵人物的钟爱,把它们豢养起来,代人言语,供人欣赏。这是何等尖刻的讽刺,又是何等深刻的批判啊。

引譬连类和拟人化的写法,加强了本词的讽刺效果;既写世态,也写自己,两相对照,加大了批判的力度。笔锋幽默诙谐,同时又很辛辣,表现了十分鲜明的情感倾向。

篇12:阳关古道苍凉美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城西75 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岌岌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流沙掩埋,当年筑城用过的石头也已经风化为红尘,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 于是,这些走进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l)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4、【参考答案】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这道题可以筛选并整合文章第二自然段的信息作答。】

15、【参考答案】⑴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⑵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⑶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思和诗情。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需要结合句子和前后文分析解答。第(1)句要抓住戈壁滩中的“绿色海洋”,第(2)句要联系前文的“阳关砚”,第(3)句要扣住“将军和士兵”。】

16、【参考答案】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

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

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等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综合解答。】

17、【参考答案】

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第一问时需要抓住全文内容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感情,解答第二问时,要抓住结尾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古道私语优美散文

千年作文250字

古道幽悠散文欣赏

一画窥千年随笔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宋韵散文

千年经典《论语》读书心得202

千年粽子香散文

描写古道西风瘦马高中作文

传承千年文明作文1000字

千年古道 阅读答案(集锦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千年古道 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