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传承之儒学散文

时间:2022-12-14 06:05:46 作者:yyuandd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yyuand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千年传承之儒学散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千年传承之儒学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千年传承之儒学散文

千年传承之儒学散文

初为人,不知善恶,故需学。人生开始之时犹如白纸,虽纯净无暇却也是不通道理。百万年前之人,随欲望而行,无羞耻之感:百万年后之人,知荣辱,辨善恶,此为学之力。孔门弟子子张曾言:“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故,学之一路,必先其善恶仁德为先。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以仁为核心,人格塑造提升与知识传授讲解结合的教育理念。孔子周游列国教导弟子,先教导弟子如何做人,知善恶,懂礼仪。后教导弟子知识,通古今,明事理。《论语?述而篇》记载:“子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观念与当今教育不谋而合,以仁义,是道德为基础的教育。重点在于塑造每个人的独特性格,根据每个人的自身天赋教导相应的知识。这也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在个人擅长的'领域进行专一的教育,培养专业性人才,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光点。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做到人尽其力,物尽其用之境界。教育以育人为本,然后知理。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人性的欲望是极其可怕的,欲望可以使人丧失理智,稍有不慎就会堕落罪恶的深渊,沦为行尸走肉,而儒学则是教人向善,如何控制自身欲望;教导人们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重重的划上一道道德的底线,在人们将要沦陷时给予警示,劝人回头,而儒学的这种观念也并非一家之谈,墨、名、道等诸子百家亦有其相似之说。儒学千年以来去其糟泊留其精华,结合时代特点顺应历史潮流,从而形成了新一代儒学。但万变不离其宗,仁义,道德始终是其不变的宗旨,正因为如此,在如此发达的新世纪儒学一样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之理念同样沿用到今,其意为让学生在学习上一定要认真思考,在思考过后仍有疑惑时,再去给予启发。老师一定要在学生思考过后再给与启发,而过后再让学生思考,从而获得进一步的体会,这样得到的知识才能记忆深刻,在问题上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错误的答案也有其存在的意义。仲尼曾言吾日三省吾身,这何尝不是在错误后的一种总结。犯错并不可怕,人生在世就算是仲尼也避免不了,重要的是犯错后的态度,故,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总之,儒学对于后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其中一些观点可能不适合现在的环境,但我们不能否定其存在的价值。儒学的教育观念仍值得我们后世借鉴学习,教育以育人为本,育人以善恶为先,仁义,道德仍旧是这个社会的底线。

篇2:千年美德儒学作文

千年美德儒学作文

得孔子这位圣人么?我想大家一定会不约而同的说出:儒家的创始人。对 他是儒家的创始人,而且还是我们华夏的思想家,教育家。因为孔子,我们中国走向了世界,现在各国都有孔子学院,这就证明了孔子的伟大,因为孔子,我们才走向了一个有思想的年代,我们都是孔子的学生。

现在的我们应该感谢孔子,因为是他提出了不分贫富贵溅,人人都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之所以为孔圣人就是他把自己正确的思想传播给了他应该到的地方,让更多的人懂得了什么是“仁“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更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作到带人宽容,”己所不欲,勿矢于人“,这个意思是他符合我们做人的准则,汉朝以后,儒家的这些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但是我最崇拜的是孔子的“孝”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没有孝,这个人再怎么行善积德他也是一个不善的人,因为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孝都不会还怎么谈论其他的呢?

当我们考试不理想时谁在我们身边鼓励和支持我们;当我们专心的学习时,谁会端着一杯普通的水,单我们喝进去就象是一杯香喷喷的奶茶,简单不过的举动,却是父母对我们

篇3:千年之载

你的怀陌生而熟悉

雪夜里是孤独的自己

每一天都在思念着你

你的爱触不到的距离

我还是停在原点傻傻的等你出现从来没有你的画面

我很坚信没有你在身边就不再有晴天

千年之载我们相见

如今是否能回眸

我们很近心却很远

只能默默落泪

千年之载我们分别

现在过了几千年

就算很远超越极限

也要和你在一起

初二:赵海汝

上一篇:青春,我放飞梦想 下一篇:新春乐事 相关推荐 点亮我心中的那盏灯作文600字 我为自己点赞作文600字 友谊,爱一般的香气 一路走来,感谢有你演讲稿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作文600字 这次,我没有放弃 一道美丽的风景作文600字 人生路上温暖多作文800字 最好的我们 老师的另一面作文700字 触动了我的心灵作文600字_12篇 《法官妈妈》观后感700字

篇4:轮回之千年

是谁在千年之前苦苦等候着你,你又在千年之后苦苦思念着谁。

一千年的时间让你们在尘世中浮萍,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也是痛楚的。你们常常无力叹息着美好总是从身边走过。

“一千年,好远的未来……”只听到你喃喃地说:“一千年以后,你还在吗?我可不可以留下我想要的幸福?”

于是,你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直接穿越了一千年,来到了一千年以后。到处充溢着尘埃,却依然没有看见她的身影,你却不曾想到她为了见你,不惜抛开了一切回到了一千年之前。美好,又从你们身边走过了。

你捶胸又如何?你痛苦又如何?她能看见你无奈的泪水,能听见你深情地呼唤吗?不能!你们之间隔了整整十个世纪。一千年的等待不算很长,却绝不是短暂,千年之中,你们都擦肩而过了,谁还会在乎一千年以后……

听,耳旁又响起那熟悉的旋律“因为在一千年以后,时间早已没有我,无法深情挽着你的手,浅吻着你的额头……”

篇5: 传承跨越千年的经典作文

传承跨越千年的经典作文

传承,跨越千年的经典(1)

多少个日夜,心里默默回想起那千年前的哲思名言,带给我无限的遐想和深刻的思考。“上善若水”“大道至简”如一个个梵文回响在耳畔,聆听跨越千年的呢喃!传承跨越千年的经典!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处秋风悲画扇。”经典呵!初见你就如同纳兰这首词的感情一样,缠绵别离,恨别见晚。你如一名亭亭玉立的女子,出入在出画的杭州烟雨中,只留下一声声耳畔的呢喃;你如一名传道受业解惑的师者,用生动的语言唤醒我的无限乐趣,在I耳畔留下谆谆教诲;你如一盏长明的烟火,指引着我黑夜中前行的路,走上了古代圣贤曾走过的路。在这路上,有红尘烟火,有世态炎凉,有乐善好施,有残酷剥削。你带我走过古今,走到江南的烟雨声中,去聆听那思人无边的慨叹;走过繁华隽永的学堂,去看那顽童手捧《道德经》沉下心朗读;走过春秋战国的打的,去学找孔夫子授业传道的光辉足迹!你有你光辉的诞生过程,繁华的旷达盛世,多少文人才是争着阅读你,领略你,赞叹你。可如今,一切已不然……

从繁华盛世一路走来,你受过多少追捧,可现在,厚厚的灰尘与你作伴,分落得蛛网遍布你的左右,无边的黑暗使你沉闷在书架之中无法自拔。你多希望有人拿出你,拍拍你上边的灰尘,脸上露出细微的笑,认真地读你的内涵,你的内心,你的情切。尘世的浮华蒙盖住世人的双目,你多希望走出情形心灵的道音与禅声,来除净这人世的纷杂,可无奈之世,尘世浮华疯狂的掩盖你慑人的光芒,你再也无法阐述你知人论世的哲理、修齐治平的大道、佛理禅趣的奥妙、家国天下的经纶……你的浮华,在这尘世的喧嚣中销声匿迹。

可世事总是那么飘忽不定,就在前不久,韩国风华绝代的总统朴槿惠,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就显示了在中国国学经典上的造诣,不仅技惊四座,而且又让我看到了出纳成经典的希望,外国邦友纵然如此,我们难道不该更加了解经典,深入研究经典么?请放弃无病呻吟的尘世浮华,拍拍他身上的灰尘,进入到跨越千年的经典之中,去领略古之圣贤散发出的惊世哲思;去游荡于一抹笔风之间,回味那韵味十足的道法;去沿着古代哲人的足迹,窥探到万古留风的瑰丽文化风景。传承,固文化之本;传承,洗心灵之歌;传承,跨越千年之道!

合上经典,聆听到如华尔兹般美妙的乐章;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如置身烟雨朦胧之境;睁开双眼,眼神跨越那时空的.距离,在梦般的大千世界中顿悟:传承,跨越千年的经典!

承经典之益(2)

笔墨丹青,肆意游走天涯的妙笔勾勒出多情写意的人生长戈短剑,短笛横箫,携一身潇洒,载满腔豪情,一身古朴之装,带给我经典之魅力,传承文化经典的益利,令你无法自拔,沉醉其中。

韩国风华绝代的总统朴槿惠,以及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都在读中国文化经典,从他们身上散发着一种礼仪之邦所具备的气场,这不正是由于文化经典的熏陶么?承经典之益,树立国家形象!

承经典之益,让我领略温婉如玉的柔情。沧海月,巫山云,紫陌红尘的繁华沉醉中,蓦然回首,那如花的容颜,那似海的柔情,会闪耀光影无间的泛黄流年,于史卷上镌刻于横的美丽瞬间;如今,远去了兰舟,远去了芳草,不想柳舞不亿花飞。云渐,疏影横斜,雁过,栖息无声。领略到“衡阳雁去无留意”的空旷,使我思想受益,使我终生受益。

承经典之益,让我领略瀚海阑干,残阳如血的疆场刀戈。汉旗飘雪,萧萧寒风,那边塞浓烟滚滚,为国戍边的将军,执长戟,披甲胄,无论风吹雨打,无论酷暑严寒,横刀立马,怀着一份神圣的责任,在箭雨纷飞中奋勇前行,于刀光剑影中奋力拼杀。或许马革裹尸,才是他一生最好的归宿。也许凭他一人之力难扶大厦于将倾,穷他币升值经历男的天下之太平,但念此一生一腔热血,得以抛洒,此生足矣。领略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慷慨豪情,使我思想受益,使我终生受益。

承经典之益,让我领略环肥燕瘦,缦腰细柳的卓越英姿。静夜半,歌声妖娆,茶叶在杯里沉浮,品一口清茶,捧一卷典籍,走过千年哀愁,倘佯于淡雅的幽墨香味之中,岁月黯淡了琉璃繁华,时间沉淀了肆掠班的抽血,小巷幽深,搁着高墙宫闱清幽的寂寞,任衣香鬓影,云云嫔妃饰去自己美丽的容颜。当听闻匈奴犯边,戮我百姓,扰我中华时,不顾阻挡挺身而出,毅然决然的担当起和亲的重任。纵将化为残红飘入土,韶华转瞬向黄昏。领略到“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清。使我思想受益,使我终生受益。

强赋一词,言吾心耳。阅经典之作,承经典之益,我们领略文人骚客词文中的意境,使我们受益终生。

就像朴槿惠和梅德韦杰夫一般,领略文化经典,承载经典之益。

篇6:笑谈儒学复兴散文

笑谈儒学复兴散文

这是个笑话。只有蠢人才能说出这么不好笑的笑话。

让我来回忆一下他说过的话吧。由于他实在没有说过什么了不起的话,我所能想到的只有“不耻下问”,“儒学复兴”,“有个人手拿一本圣经朝我走来”这几个我觉得特别好笑的字眼。安静地听他讲,着实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就像在台下聆听领导的致辞,还不能动,有一只讨厌的蚊子就抓住时机飞了过来。

他登上讲台,然后开始说话,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要不耻下问。”之后又重复了几遍。我倒是很想不耻下问,借问他几个问题。

儒学复兴已到了不可控的地步。这是他的论点。很好笑吧?更可笑的还属他的论据。当时我竟忍住没笑。可见,我的大脑多么理智啊。儒学,还没恢复,怎么就复兴了,怎么还到了不可控的地步?他有他的理由。再穷的人都有理由!他说,“从小学开始学《论语》,中学又要学,大学还要学,需要这样死缠烂打吗?”我的反驳是,“那请问,你学到了什么?是 ‘学而不思则罔’呢,还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可能永远也不会懂——熟知未必真知。更何况,他根本就连熟知也没做到嘛。当然了,我安静地坐在台下,他继续他的演讲。他说,“有一天,我在校园里走着,有一个手拿圣经的.人朝我走来,对我说,‘我想跟你谈谈我读罢《圣经》的感受’,……”他提出,如果儒学勇往直前,将来会不会有人拿着《论语》朝你走来?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他通过一个特例得出了一个假设然后得出了他的观点,试问,这一连串之间包含什么逻辑吗?那里地震了,我觉得明天这里也会发生地震,那我要不要马上放下笔逃离这个危险之地?看到这里,你还不觉得好笑吗?

他继续他的演讲。看得出来,他对这次演讲非常有信心。他说,“儒家思想也是有糟粕的,国学也有些是不合时宜的,对于国学热、孔子学院热,是不是该缓一缓?”人无完人。即使是和氏璧,也不可能没有瑕疵。这是常识啊!对于儒学,我们当然要批判继承,我们不也是这么做的吗?不然,怎么还能说我们国家进步了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经济以每年8%的增长率向前发展,会不会太快了?那我们是不是该放下脚步,都回老家种红薯,砍柴。“如果方向都错了,速度快又有什么用呢?”可,方向错了吗?经济发展兴许搞偏了方向,但我们讨论的是儒学复兴啊。是一回事吗?

我安静地听着。他继续他的演讲。……

我是个小气鬼。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只是因为他没有认真听我在台上讲。

篇7: 寂寞儒学宫散文

寂寞儒学宫散文

几年前,曾经在弋阳城中,偶见一栋红墙黑瓦、重檐歇山式建筑,因为天色已晚,没来得及停下脚步细看。然而对历史文化的那种情结,使我始终挂怀。这次,机缘巧合再赴弋阳,向好友打听那栋古建筑,被告知,那是儒学宫,离我们下榻处仅百米左右,于是,欣然寻访。

之前,我曾经在网上查询弋阳儒学宫的资料,知道了她属于文庙,始建于宋代。可是想了解更多时,却发现记载寥寥,没有一篇全面介绍的完整资料。问几个当地的熟人,知道其名的都不多。为不再次错过她,我不得不抓紧时间空隙去一见其真面。

同来的伙伴们没兴趣去,当地的朋友想必到过多次,不忍相邀,于是寂寞前往。这个心境倒非常适合瞻仰儒学宫,因为在当今,这样不著名的文化景点,料想也是寂寞的。

拐进胡同,横穿马路,进了大门,感到非常宁静,传说中偶有老人来打麻将的茶楼已经不在,角落还有几张茶桌,想是搬出不久。第一印象是:在围墙圈着的儒学宫,三面紧挨民宅,显得很局促。原本飞檐翘角、气势宏伟的建筑,像被挤在角落里的大个子,不得不缩着手脚。扑入眼帘的就是主体建筑大成殿,供奉着“三圣”像,两边厢房,是县博物馆办公室,因为星期天的缘故,依然很安静,只有两个人在低声说着什么。

先绕着大成殿走了一圈,除了大殿与围墙之间栽种了花木,不见其他另外的建筑,而离围墙不到一米,就是民居了。觉得与文献记载中的文庙类建筑的标准布局不大相符。封建时代,儒学宫作为县级文庙,兼孔庙与教育场所二者职能,其建筑等级和结构样式都有完整的一套体系,不能随意更改。对照其他地方文庙,须穿棂星门、泮池拱桥,才通往大成殿,棂星门和泮池,作为文庙建筑的重要部分,不能缺少。棂星门,是我国文庙类建筑中轴线上的'第一道牌坊门,后世将棂星解释为是天上的文曲星,是读书人极为崇拜的星宿;而古代学童的入学仪式中,要过泮桥,拜孔子,所以入学也称为“入泮”。

现存的儒学宫缺少了泮池和棂星门,而且厢房逼仄地排练列在两侧围墙边,从布局和建筑样式看,也很可能不是原物。我凭着刚从网上查找的资料分析,得出判断:它是一所不完整的学宫。请人帮忙查弋阳县志方知,原建筑面积17600平方米,有棂星门、钟楼、鼓楼、礼圣门、泮池、状元桥、明伦堂、左右厢房、大成殿、后房等,非常气派,规模在县级学宫中也算是豪华的。想必要归功于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南宋初年的宰相陈康伯。11(宣和3年),陈康伯高中进士,开始出仕,从太学“助教”之类的八品小官“太学正”做起,逐渐擢升,短短几年升任六品,可谓前途一片光明。十年后的1132年(绍兴2年),儒学宫开始修建。虽然没有资料显示陈进士与儒学宫的关系,但从常识判断,一个地方出了科举名人、官场新贵,上级官府定会在划拨教育建设资金上有所倾斜,当地民众也会更加慷慨支持文化教育,最终体现为有足够的资金用在孔庙的建设上――这也可算是名人效应吧。

儒学宫(公元1132年)始建于南宋,原迹已毁。现存的建筑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建的,至今有600多年历史,为弋阳县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解放后直至,这里曾作为县政府办公场所,县政府搬迁后,于进行了维修,现存面积1600平方米,主要建筑是大成殿,两侧厢房作为县博物馆办公地点,近年利用资源,在里面开设茶馆。其余被开发为房产出售。

学宫自南宋建立,至20世纪初科举废止,遥想几百年来,有不少生员入学研学苦读,考取举人、进士后姓名被镌上石碑,以铭记史志、供人效仿。在绵长的历史记忆里,这里演绎了多少读书人的悲欢故事。多少功名的美梦在泮池边酝酿,又有多少梦破的痛苦在拱桥上挣扎。

弋阳、横峰是邻县,儒学宫与横峰也大有渊源。横峰建县前,有弋阳横峰镇,元朝以来因生产民用瓷器的“横峰窑”而闻名于长江以南各省。明嘉靖39年(公元1560年),分别从弋阳、上饶二县划出部分地域而建兴安县(19改名“横峰”),次年(1561年)始建造属于自己的学宫,规模及建筑质量较之于弋阳儒学宫,可以“简陋”二字概括。上世纪90年代,在横峰文庙的旧址上建立的横峰中学依然保留泮池、拱桥和部分厢房,可以看出是因陋就简用当地红石砌成。横峰文庙建立之前,横峰区域内地的生员(秀才)必然在弋阳、上饶学宫就读。而原属上饶县管辖的部分(比如我的家乡葛源),生员该去上饶县入学。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政府将儒学宫改造成了景点,由于资金等原因,未能恢复到古代规模。而且维修水平不高,赭红色的大墙,粗糙斑驳,略显俗气,与学宫本该雅致、大气的格调不大符合。

古代设立学宫,是国人尊崇传统、重视教育的重要体现。今天,儒学宫或许已沦到可有可无的境地――它可以改作政府办公场所、可以办麻将馆、开茶楼,似乎都没引起什么非议。几百年岁月,沧海桑田,它几度轮回,历经繁华和寂寞。

封建时代,它接受着文人学子的崇敬,唯有书声伴随它的荣耀与梦想;解放后,作为政府办公用房,虽然张冠李戴,终究是物尽其用;后来只保留主体“大成殿”,其余土地变卖开发为房地产,算是文化历史在现实的经济利益面前退败;而作为茶馆,虽然屈尊,但迎接的应该是雅静之人,也不算太辱没吧;如今茶馆退出,一道门隔绝了两个世界,外面市场的繁华,里面独享清幽。只是,其作为文化传承的意义,始终没什么人重视。只有路过的文人,才会来此瞻仰、追寻,或发出几声微弱的呼吁。

告别儒学宫,我一路寻访,去另一处文化遗址――叠山书院。在临江的大路边,便可从栅栏眺望那灰旧的阁楼式建筑。入口处,只见铁门紧锁,不得而入。大概平时很少人光临,用铁将军把门,也省去守护功夫。书院门前的大路是通往火车站和县城中学的要道,车水马龙,一片忙碌而喧闹。来来往往的人们,有谁会把眼光投往这个古旧的建筑?还有多少人会登临望江楼,看信江东去?那阶上的苔痕,怕是久无人踩踏;高树上的蝉鸣,也久无人倾听了吧!

独自走在寻访两处文化遗址的路上,我是寂寞的,可我分明感觉,它们,似乎比我还寂寞……

默然回程,我一路思索,假设有一天,儒学宫里面,熙熙攘攘的人们来看书、淘文物,喝茶;书院里,有人观看弋阳腔表演,听大家说文谈艺,那么文化景观不再是我们眼中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不再是无人问津的旮旯地,人们都用欣赏、仰慕、探寻的眼光对待这些承载厚重历史的文物古迹,那时,中国文化才算恢复了真正的强大自信,我们才称得上物质和文化同样富足了吧。

篇8:千年雨散文

千年雨散文

据科学家研究,史前大地曾下过千年雨,一场持续了上千年的滂沱大雨是何等壮观!

我们的家园是从大太阳里逃逸出来的一坨岩浆,尽管如此,太阳还是牵着它,不轻易放纵,让它围着自己作了数十亿圈的旅行,这一过程中完成了外壳的硬化,形体上也搓成今天这样浑圆可爱。

那时的大地依然灼热难当,大气污浊不堪,于是就开始了那场千年雨。

头一个百年落下的全是泥浆,

第二个百年落下的全是稀泥,

第三个百年落下的全是浆水,

第四个百年落下的会是浑水,

第五个百年落下的`开始是酸雨,

第六个百年落下的是淡酸雨,

……

又过了许多个百年,天上终于飘下晶莹的雨滴,玉宇澄清万里埃。

河流出现了,湖泊出现了,海洋出现了,于是单细胞开始孕育,由此开始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漫长繁衍历程。

又过了数也数不清的百年,我们的祖先出现了。

那场千年雨啊!如今想起那一幕都让人费心,水通过化汽、升腾、凝结与下落来完成对天空和大气的淘洗。

水,用自身去纳垢与再生,濯洗我们的家园,缔造生命,是何等的辛劳与付出,难怪我们伟大的先哲对其会有那般一往情深。

今天人类掌握高度发达的遥感技术,可以将触觉伸向光年以外的宇宙空间,却依然无法寻获宇宙中的伴侣,因为我们目之所及的星斗都不曾下过千年雨!

数十亿年后的一个春夜,我静坐于书斋之内,聆听窗外潇潇春雨,用极其简短的文字去追忆那场远古的千年雨,试问窗外的雨:

“酸度几许?”

传承千年文明作文1000字

千年宋韵散文

千年粽子香散文

浅谈传统文化的传承散文

短篇散文:忘川河中已千年

千年的缘,今生的泪散文

汉代儒学 说课稿

千年的缘,今生的泪经典情感散文

我等昆池千年雪散文

只为一眼孤等千年情感散文

千年传承之儒学散文(锦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千年传承之儒学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