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拉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三种兰科植物的保护遗传学研究初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三种兰科植物的保护遗传学研究初探,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三种兰科植物的保护遗传学研究初探
三种兰科植物的保护遗传学研究初探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分析研究了中国3种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 Tang et Wang)、麻栗坡兜兰(P. malipoense S.C.Chen et Tsi)和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 Chien)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12个RAPD引物在2种兜兰中共扩增出131条带.对4个硬叶兜兰群体的检测表明其物种水平的多态条带百分率(PPB)为 71.6%,Nei 的基因多样度(h)为 0.217 1,Shannon多样性指数 (I) 为 0.330 1;4个群体的平均多样性水平为 PPB = 45.2%,h = 0.145 7,I = 0.220 4,低于远交兰花的平均水平.在总遗传变异中,群体间遗传变异占20.31%,略高于远交物种的平均水平.在物种水平上,麻栗坡兜兰的'PPB为49.5%,h为0.117 4,I为0.176 4,均大大低于硬叶兜兰.对11个独花兰群体采用16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119条带.物种水平PPB=76.5%,h=0.194 1,I=0.305 8;在群体水平上,上述3个指标的平均值则分别为37.2%、0.119 7和0.181 0,均低于远交兰花的平均水平.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45.27%,遗传分化明显高于远交物种的平均水平.导致3个物种遗传多样性偏低而群体间遗传分化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的过度采挖和生境的片断化.研究结果为兰花保护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 者:李昂 罗毅波 葛颂 熊治廷 LI Aang LUO Yi-Bo XIONG Zhi-ting CE Song 作者单位:李昂,罗毅波,葛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100093)熊治廷(武汉大学环境科学系,武汉,430072)
LI Aang,LUO Yi-Bo,CE Song(Laboratory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Botany,Institute of Botany,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China;)
XIONG Zhi-ting(Department of Erwironmantal Science,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刊 名:植物学报 ISTIC SCI英文刊名:ACTA BOTANICA SINICA 年,卷(期):2002 44(2) 分类号:Q941+.3 关键词:兜兰 独花兰 RAPDs 保护遗传学 Paphiopedilum Changnienia amoena RAPDs conservation genetics篇2:兰科菌根研究综述
兰科菌根研究综述
兰科菌根是一种内生菌根,主要寄生于兰科(Orchidaceae)植物的种子及根系上.对兰科菌根真菌的分类及真菌资源多样性、兰科菌根的'形态和菌根对兰科植物的效应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研究已知,感染兰科植物根部并能与之共生的真菌绝大多数属于担了菌门(Basidiomycota)和半知菌门(Deuteromycotina),也有部分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兰科菌根的形成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兰科植物种子的侵染;二是对成长新根的侵染.菌根真菌对兰科植物的种子萌发及植株生长发育均有一定影响.
作 者:黄运峰 杨小波 HUANG Yun-feng YANG Xiao-bo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热带生物研究中心,海口,570228 刊 名: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 年,卷(期):2008 16(3) 分类号:Q949.32 关键词:菌根 兰科植物 真菌资源 研究进展篇3:小鼠的遗传学研究
小鼠的遗传学研究
自20世纪初,小鼠的遗传学研究从宠物农场进入哈佛大学的实验室只有短短一百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小鼠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高度同源、小鼠基因组改造手段非常成熟以及小鼠近交系、突变系和工具小鼠品系种类繁多,小鼠遗传学已成为发育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和疾病机理研究的核心研究领域,小鼠也成为最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小鼠基因组序列测序的'完成,不同小鼠近交系品系特异的微卫星标记或单核苷酸多态性不断被发现,小鼠生理生化表型分析手段和数据也越来越完善,这些前期工作导致了目前大规模的基因剔除计划、基因突变计划及构建和分析重组近交系计划的实施.这些计划可能构成未来10~中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作 者:林兆宇 高翔 LIN Zhao-Yu GAO Xiang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南京,210063 刊 名:生命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年,卷(期):2006 18(5) 分类号:Q95 关键词:小鼠 基因组改造 近交系 表型定位 疾病模型篇4: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摘 要:从植物保护专业课程结构入手,从社会需要和发展的角度,针对当前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对专业通修课、科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整合,以期提高植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植物保护论文
以往的大学教育为精英教育,本科教育处于教育的顶层,专业设置细适应了计划经济的要求。在大学教育逐渐成为大众化教育的时期,本科教育位居整个教育中层,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要求本科专业口径要宽,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这样要求加强基础,缩短学时,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如何合理地利用好传统专业优势资源,打破旧的、固有的、传统的窄口径专业设置结构,构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宽口径的专业,如何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协调好,不能将专业课程一唯淡化,是当前专业设置上面临的、必须立即着手解决的问题,以免培养的人才成为不懂专业的大学生。
一、国外农业类专业改革现状比较
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类专业一般口径较宽,表现在基础课程体系在同类专业中通用和学科间课程的相互渗透,同时强调与新的农业生产体系相吻合,学生的选修面较大,并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美国要求农科大学生应该适应平均每4~5年改变一次工作岗位的需要,各专业适当拓宽基础,培养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即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的更新由教师主动提出,由学院的课程委员会审定。为适应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要求,发达国家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探究式、讨论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普遍应用,并且更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日本的`大学绝大多数是大学一、二年级学习基础理论和文化教养;三、四年级进入主修课学习,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取一门主修学科,即为专业;三年级逐渐接触专业,三年级下学期,按其兴趣、职业方向、能力等确定相应的研究方向并进入相应的研究室,四年级做毕业论文。日本农业教育课程不断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变化,教育内容面向社会实际需要,增加了许多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各级农业学校紧密结合地区农业经济开设了与地区紧密结合型课程,直接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农业专业知识不仅仅局限于面向第一产业的耕田、畜产等农业直接相关知识的学习,还增加了农业管理、农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农业高中普遍增设了普通课程和专业课程,涉及了更广泛的农业相关领域,供学生从更宽的范围选择履修科目。
二、国内农业类专业改革现状比较
我国以往传统农业类专业设置较细,重视专业对口,强调专门技术和知识的传授,以适应社会需求。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厚基础、强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不少高校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诸如生物、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受到各院校的普遍重视,学科间交叉融合,提升传统学科的水平。农业类专业开设了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旅游管理等专业课程,为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一些专业被指定了专业方向。例如,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种子方向) 、园艺(观赏植物方向);浙江大学:农学(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方向、农产品生产与经营两个方向) 、植物保护(农业生物及信息技术方向);贵州大学:农学(烟草、种子、药用植物三个方向);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应用真菌学、农药学两个方向);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城市规划方向)、园艺专业(观光园艺方向) 、农学专业(技术与管理、设施农业两个方向)、植物保护专业(计算机应用)、草业科学专业(草业工程与城镇绿化方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企业规划与形象设计、物业管理两个方向) ;四川农业大学:生物技术(植物、动物两个方向);北京农学院:园林(风景园林方向)、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旅游管理方向) 。
三、重新定位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才需求日益增多,综合素质要求提高。拓宽植物保护人才培养的专业口径,提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内涵,设置植物保护宽口径专业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植物保护专业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植物保护专业处于综合型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出现新的问题。比如,生源不足、社会对毕业生有效需求不足、经费投入不足、学科实力不强、科研基础薄弱、生源素质较差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因此,办学需要重新定位,尤其是在综合性大学的大背景下重新定位,不追求主导学科,而要努力成为优势学科;不求做大,但求做强。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加强多科综合,优势互补,向交叉、边缘学科拓展。
在专业设置上,坚持“大调整”、“宽口径”,主动适应生命科学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从社会需求看,农科大学生必须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众所周知,农村社会分工十分粗略,农科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往往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包括社会问题,农科大学生只有具备方方面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解决纷繁复杂问题和矛盾,才能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单科性的农业高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很难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而综合性大学门类齐全,学科众多,有利于拓宽农科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综合大学农科院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资源优势切实应用于人才培养中。其次,应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拓宽专业口径,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宽厚的基础,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舞台和后劲。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和教学安排上体现“重实践、个性化”,农业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增加综合性实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行学分制、选修课制等,使学生的发展更具个性化。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
四、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开展,为了改变高等农林院校偏窄的专业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各高等农林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主要表现在对“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方面。
五、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特色与创新
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注重“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分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综合教育课程三个类别。其中,普通教育课程包括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经济管理、外语、体育、实践训练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了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综合特色、专业实践训练课程模块。综合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教育、学术科技、文化体育课程模块。改革了以往公共课、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避免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使学生明晰如何依托专业培养平台,选择课程模块,构建自己人才知识体系,实现个人理念,满足社会需求。
专业教育贯彻学生整个培养过程,摆脱以往先通识教育、后专业教育的模式,使学生了解专业,依托专业塑造自己。专业课程前移,不仅能够合理配置学时,避免学生学习时间的松紧不均性,而且促进学生对专业认识,增加后期自我完善机会。弃陈出新,优化课程,满足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减少了植物线虫学、植物细菌学、城市绿地病虫害、发酵工程、生物农药等课程,增加了植保生物技术、转基因生物安全、绿色食品、农药分析、农产品加工、杂草学、节水滴灌、市场营销等课程。压缩学时,增加选修课程,加强基础性,注重系统性,拓宽学生视野和思路。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了较为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也为开展个性化培养、双学位、特优生培养、硕士推免、跨学科先修和课外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形成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四位一体的模式。实现了实践教学全学程不间断,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明确教学任务,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实践教学考核,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致力于建设植物保护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樊东,赵奎军,王晓云.植物保护专业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8,(1):69-71.
[2]樊东,赵奎军,张伟,裴海英.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3):41-44.
[3]龚国淑,黄云,张敏,蒋素蓉,秦芸.新时期植保高素质人才培养浅析.2004.
[4]郭伟,孙海燕.研究型农业大学农科本科人才“SIR”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2):27-29.
[5]侯雪坤,贝丽霞,赵清华.创新教育体系推进“大农业”特色人才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5):179-180.
[6]李保同.植物生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2):53-55.
[7]李文英.日本农业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63-68.
[8]李艳秀.我国农业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农村经济,2003,(12):77-79.
[9]刘文奎,袁玲,张茂仁.农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应对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216-219.
[10]齐晓辉.以科技创新应对新疆兵团棉花产业危机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3(4):33-35.
[11]任良玉,刘雪春.地方性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人才就业状况分析与培养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8(3):12-15.
[12]任良玉.植物保护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1):39-43.
[13]王峰.兵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与发展[J].新疆农垦科技,2005,(5):3-5.
[14]王秀德,史亚军.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设置的调研及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2,(12):59-63.
[15]吴淑娟,龚祖文.高等农业教育研究20 年的反思和展望[J].高等农业教育,2002,(12):16-19.
[16]吴耀清,包云轩,王余进.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大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测试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4):55-56.
篇5: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研究论文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5 000多年的农耕文明传扬海内外。在经济发达的今天,粮食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同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与温饱问题。近几年来,国家为了保障粮食产量能够平稳增长,保障农产品的安全,能让人民“吃得放心,吃的安心”,对农作物与植物的保护工作与检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从而“绿色食品”及“绿色植物保护”的理念逐步深入农业工作中。本研究总结现阶段我国植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分析植物保护的重要作用,以期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和提升农产品品质,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1 我国植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病虫害等灾害极易发生的国家,据统计,在我国常见且能够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的病虫灾害总计1 600多种,其中能造成大面积作物受损、严重损害经济发展的灾害更是多达100多种。这些病虫灾害的.频频发生使农作物大量受损,威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旦这些病虫灾害爆发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每年可使我国损失粮食1 000多亿kg,棉花作物损失2亿kg,水果蔬菜等更是数不可数,直接对经济造成的损害高达5 000亿元。因此,对于植物保护的工作刻不容缓,需要进一步开展。
1.1 气候异常导致病虫害的发生条件更为复杂近年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各地均出现了气候异常现象,各种复杂的极端天气频频发生,并且发生的规律及病虫害的种类也有所变化。另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农作物的种植方式与栽培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从而也改变了许多病虫害发生的规律,许多不存在危害的病虫都因为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被改变而成为新出现的病虫灾害。这给病虫害的监测与预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1.2 农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由于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饮食的健康,强调养生。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与食品质量好坏都成为了社会上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毒大米”等一些饮食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社会上对食品安全隐患问题更为关注。同时,在国际上农作物产品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许多国家都对农产品的质量提高的准入机制,规定了农药残留指标,这就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因此,在今后的植物保护工作中应严格控制好病虫害,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这更需要植物保护工作人员的配合与努力。
2 运用生物技术为绿色植物保护提供科学技术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植物保护中涉及到许多科技领域的内容,如可以有效抵抗各种病虫灾害、除草剂的研发、植物病原监测与病害诊断技术等。生物技术应用于植物保护中预防病虫害最有效的手段,一定能成为新时期植物保护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
2.1 转基因抗性作物地位显著上升 经过多年的科学实践证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培育出新型的植物品种。植物的转基因工程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培育农作物抗性品种最有效果、目的性最强的途径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基因抗病虫害作物的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全球的转基因作物生产面积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转基因抗病虫害作物在预防植物病虫害过程中起到显著效果,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国际上针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展开了激烈的探讨。时至今日,转基因生物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仍没有被发现,转基因食物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的危害,因此在新时期下,转基因生物将会对植物的保护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会被全方位的推广开来。
2.2 生物工程技术成为微生物农药创新的重点工作 随着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重视,开始倡导实行“绿色生态”,人们开始重视自身的生活环境,其中作为农作物生产最重要的辅助工具之一的“农药”,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更期待“绿色食品”的普及,但是微生物农药的药效慢、药效期限短、作用也比较小。而近几年生物技术带来了传统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微生物农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植物保护的发展。
篇6:兰科植物菌根营养研究与展望
兰科植物菌根营养研究与展望
从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的'共生营养关系、兰科植物菌根的营养效应和营养特性三方面对近年来兰科植物菌根营养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兰科植物菌根营养机理、菌根菌剂研制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兰科植物菌根生物资源应用于兰科植物的园艺生产和保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周玉杰 宋希强 朱国鹏 杨福孙 ZHOU Yujie SONG Xiqiang ZHU Guopeng YANG Fusun 作者单位:周玉杰,杨福孙,ZHOU Yujie,YANG Fusun(海南大学农学院,海南,儋州,571737)宋希强,SONG Xiqiang(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海南,儋州,571737)
朱国鹏,ZHU Guopeng(海南大学农学院,海南,儋州,571737;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海南,儋州,571737)
刊 名:热带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年,卷(期):2009 29(2) 分类号:Q949.71 Q948.9 关键词:兰科植物 菌根真菌 营养 菌剂★ 遗传学试题
三种兰科植物的保护遗传学研究初探(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