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冲刺: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时间:2022-12-16 04:52:09 作者:三大名捕之四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三大名捕之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考研政治冲刺: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考研政治冲刺: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考研政治冲刺: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考研政治冲刺: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特点主要有客观性、稳定性、强制性、可重复性。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关系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是客观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二者的区别在于:(1)自然规律是通过盲目的力量在起作用,其存在不依赖于人的存在;但社会规律必须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实践活动才能体现出来,无法离开人类社会。(2)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即自然现象是可重复的;但社会规律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社会规律的可重复性就不能表现为社会历史事件的可重复性。与认识自然规律相比,人类认识社会规律要更加复杂和困难。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人类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要有:

(1)目的性、计划性。人类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正是在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指导下才具有了自觉能动性。(2)创造性。人类意识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现象,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创造性地抽象出事物的内在必然性或者本质规律性。(3)通过指导实践实现对世界的改造作用,不断从原始的自然转变为人化的自然。(4)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质的区别: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物质和意识也存在密切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与物质具有同一性,意识能够达到对物质的正确反映;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即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主体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

一方面,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规定了历史主体的活动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社会历史主体在尊重和认识社会历史规律的前提下仍然可以发挥主体的选择性、能动性,能够自觉选择“可能性空间”中的某种可能性,即选择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

其中,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动性和选择会推动历史的进步,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动性和选择则会阻遏历史的进步。

篇2:考研政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2016考研政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首轮复习要注重理解并且能够在脑海中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复习哲学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在复习哲学考点的时候要理解哲学原理,并且最好能够针对每个原理举出例子,这样能真正的理解原理。下面老师就针对初期准备考研政治的学生,带领大家学习唯物论的一个考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根本特点是客观性,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蔑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是人们可以利用这种规律认识知道实践,并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规律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首先,明确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①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其次,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作用。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再次,了解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应当注意的几点。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三、习题演练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

A.人不能创造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并被人利用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以上就是哲学中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相关内容。老师提醒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注意理解基本概念,并配合习题深化印象,这部分内容一般命制单选题和多选题,所以要求同学们认真理解考点。

篇3:考研政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

1、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2、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3、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相对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某种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4、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的“常”就是指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是说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例:“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这绝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句话蕴涵着一定的必然性,然而滔滔江河水是泛滥成灾还是造福人类,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作为。人们可以拦河筑坝,发电灌溉,可以植树造林,既美化山川,又防止沙尘肆虐。因此,我们既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在这里,理论思维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理论思维能使人们增强驾驭规律的能力,错误的思维会走向真理的反面。恩格斯说:“实际上,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对一切理论思维尽可以表示那么多的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的确无法使自然界中的两件事实联系起来,或者洞察二者之间的既有的联系。”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其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二者联系主要表现在: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二者区别表现:

1、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2、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

(一)意识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就是说,它能反映客观事物并形成观念,指导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

表现: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为此,在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这就是同一定的目的性相联系的活动的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所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列宁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正如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自由选择这一种或那一种社会形态。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们正是在其对象性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做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显然是错误的。但是,不承认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也是不科学的。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思想、理论同实际相一致。

根据上述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D实践才能达到。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所谓意识的“物化”,就是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即化为实践;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原理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所谓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应当作出选择。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

篇4:马原理练习题: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原理练习题: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

A.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B.意识对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

C.意识在产生过程中使物质的形态发生改变

D.意识消极、机械、被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2.下列成语中,正确地说明了意识能动性的是(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D.拔苗助长,无中生有

答案及解析

1.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人的意识在反映外在世界时,具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这就是列宁所说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的产生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并没有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而且意识的能动作用体现为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所以选项CD观点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

2.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反映世界时具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这就是列宁所说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完成改造世界的目的。选项B离开了一定的物质条件谈意识能动性,选项D在不尊重客观规律的条件下谈意识能动性,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C。

篇5:考研政治:客观题和主观题

2017考研政治:客观题和主观题

考研政治题型两大类,客观题和主观题,下面谈谈两类题型分之及特点,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复习的侧重点。

题型与分值

考研政治全国统一命题,不管任何学校任何专业考研都是同一张试卷。试卷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和主观题各占一半,都是50分。选择部分又分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单选16小题,每题1分,共16分;多选17小题,每题2分,共34分,两者合计50分。主观题部分共5个大题,每题10分,合计50分。从分值分布上来看,选题和主观题各占一半,似乎是同等重要。

选择题:难点多、理解大于记忆、得分明确

考研政治的选择题并不好做,大纲中80%的难点都集中在这部分考查,而且往往结合现实生活和时政热点,考查方式很灵活,需要考生在吃透知识点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应变。

由于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所以选择题部分考察的不是记忆能力,而是理解水平。你必须知道题目问的是什么,背后的考点指向哪里,正确选项为什么对,错误选项又错在哪里,可见是绝对的理解重于记忆。

此外,选择题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值归属明确,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了就得分,错了就一分不得,没有商量的余地。复习扎实的人,50分全得也不是没有可能,而复习不扎实的人,得0分也不委屈。因此,选择题其实是十分值得我们下功夫的,属于付出必有收获,高投入、高回报的收益项目。

主观题:考重点、记忆大于理解、主观性强

如果说选择题部分集中了大纲80%难点的话,那么主观题部分要考的,往往不再是难点,而是重点。这部分的出题目的不再是“为难你”,而是考查你联系、判断、运用知识点的能力,因此不会出题很偏,80%属于常见重点。

主观题部分需要你把知识准确无误地答出来,再结合材料展开论述,背诵的重要性就在此显示出来。反倒是考点的定位比较简单,对记忆的考查大于理解。

主观题的答案具有开放性,不像选择题那样对错分明。把知识点全部答出、答对,获得满分并不容易。但只要答得稍微沾边,得零分也很难。因此主观题的难度相对更大,付出和收益比也更高,需要在吃透知识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力求提高。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选择题和主观题孰轻孰重,相信你已经结合自身情况做出了判断。每个人基础不同,优势不同,擅长的题型不同,复习的时候就应该有相应的侧重。希望大家都能找准自己的侧重点,高效复习,取得高分!

建议:

对选择题: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不断的练习,在考研帮APP中有政治真题的每日一练,每天睡前几分钟完成每日一练,坚持7个月,每天10道题,就能完成2100道题,轻松拿下选择题高分并不难。

主观题:知识点的背诵十分重要,从历年的主观题中不难总结出几个主要的背诵点。此外,要时刻关注近几个月的'时政新闻,学会套用知识点。

三、词的认知

1.同义词原则

当4个选项中有一个共同意义时,该意义往往不能选,要看选项的特殊意义;

在4个选项中,有两个实词(名、形容词、动词、副词)互为同义词时,答案往往在其中。

2.固定搭配

主谓、动宾、主谓宾相一致的搭配要认知,并注意语境。

3.语法结构

隐性语法搭配――技巧归纳:

看见more/less优先想到than;

看到as,优先想到as;

看到notso,优先想到as;

看到such,优先想到as/that;

看到thesame,优先想到as;

看到so,想到that;正如看到such,想到that.

4.复现

(1)原词复现:从形式到意义完全一致的词/同源词(意义相同,词性有可能不同);

同/近义词复现:例如:environment――surrounding

(2)反义复现:向不同维度发展产生的复现,前后出现意义、感情相反的词。

当4个选项中有一个共同意义时,该意义往往不能选,要看选项的特殊意义;

在4个选项中,有2-3个虚词(介词、连词)互为同义词时,答案往往不在其中。

四、解题步骤

1.读懂首段首词,抓关键词,读出文章主题,预测文章行文思路。

2.用阅读理解法(语境、关系、搭配),不用词义辨析法解题。

3.顺序做题,选不出跳过,后面再不选。

4.处理没有选出的答案,并检查修改其他答案。

5、检查答案分布是否合理,对猜的答案进行调剂。

完形填空的答案分布很有规律,基本上都是5个,个别选项会有6个的时候,前面我们说过完形填空历年的平均分都在5分左右,结合以上三个原则,即便是“蒙”,结合一定的技巧考生也能得7分左右,这其实是一个不错的分数了。

篇6:考研政治冲刺:形势与政策

2015考研政治冲刺:形势与政策必备

一、遵守形势与政策的考试命题规律

认识形势与政策的命题规律是广大考生首要掌握的重要环节。从字面上讲形势是指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因此,形势与政策所关注的问题和研究的内容具有时效性、政策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而此特征恰是形势与政策内部规律的体现:第一,形势与政策考察的时间段是去年的12月起至今年11月末;第二,考察范围是这一年度间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第三,考察的热点主要是指党和政府年度间召开的重大会议、重要领导人讲话以及围绕国际重大关系,针对年度间的国际重大事件、国际组织召开的重要会议和中国外交主张等重大时事;第四,考察的焦点是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的当年重大社会问题。

从以上四点不难看出,形势与政策成为广大学员得分的优势,因为考生可以花相对比较少的时间而很快的了解形势与政策的命题规律。

二、学好形势与政策的方法

首先,要养成时时刻刻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习惯。

众所周知,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简称“时政”,而时事政治主要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重大时事,这就要求学员必须学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全面摄取各类时事信息。获得这些信息的渠心理学考研道主要有《人民日报》社论、《参考消息》、《时事资料》、新闻联播、新华社、《理论前沿》等信息发布权威机构,对这些承载信息的资料要当作学习形势与政策的主要阵地,重点理解和记忆党和政府公布的重要文件、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国际上的重大时事,培养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学会抓主流、关键和重点。

形势与政策考察的重点就是如何运用基本原理去分析年度间国内党和政府召开的重大会议、现阶段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等;国际主要考查中国就重大国际事件、国际组织召开的重要会议和提出的`外交主张和建议。在考查中,国内时事以正面内容为主。因此,20的考生在复习中要密切联系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重大战略方针和政策,这是形势与政策的重大理论品质。在答题中一定要明确本国利益是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不能脱离这条主线,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在于维护本国的切身利益。

最后,要“知己知彼”稳拿高分。

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把握形势与政策的命题规律,要知道形势与政策这一敌人的优势和劣势,把自己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计算机考研问题简单化。结合时政的优势,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多角度、全方位的透析敌人的劣势,化不利为有利,最终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考试稳拿高分,不辱考研的使命。

总之,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想在考研中立于不败之地,希望广大2015年的考生能够充分利用最后一周的“黄金”冲刺,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练就考研答题神功。

篇7:考研政治冲刺秘诀

2013年考研政治冲刺秘诀

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对近年考研政治试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政治试题在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核,即要求考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考研政治考试的重点。不仅在分析题中,而且在其他题型中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因此,考生学习某一原理时,除了弄清它的基本内容外,一定要有意识地思考这一原理可以同哪些实际问题相联系,它能说明和解决的'主要实际问题是什么,或对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有何指导意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范围非常广泛,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历史实际,如重大历史事件、历史资料、历史人物等;二是现实实际,主要指党和国家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的重大问题、重大事件等;三是思想实际,主要指当前存在的思潮、思想倾向和应注意的思想问题。上述三个方面的“实际”,都可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对象,尤其是最近一两年党和政府反复强调的重大社会问题或是最近一两年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极易成为当年或下一年命题的首选。 (来源:考研教育网)

真题作用不可忽视

真题是最好的模拟题。考研政治在2010年实行了大改革,因此,考生务必充分利用好2010和2011两年的真题,在冲刺阶段一定要去做,按照上面说的做题原则完成。做完题并不是万事大吉了,你做备考、强化、冲刺阶段所有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做好1月5号上午那套政治试卷,答好这份试卷才是王道。所以,平时做题结果不管好与坏,考生都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通过对历年真的的仔细研究和全面把握,掌握考研政治的命题特点和重点,摸索命题思路,以及对标准答案的对照,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真题一定要选择带答案解析的,真题至少做三遍,你才会感悟到出题规律,为你在最后冲刺阶段定位导航。(来源:考研教育网)

时政、考点相结合

冲刺阶段,可以说是政治大收获的阶段。因为政治比较其他科目来讲,主要侧重于记忆与运用。事实上,考生只有将最基本的内容了熟于心,才能在考场上既不答非所问、也会不遗不漏。浓缩、精炼提取大纲考点的最基本内容,即评分的要点所在。这就需要考生在巅峰冲刺阶段达到一种上的去、下的来的境界。考研,漫漫长路,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才能最终取得胜利。很多同学准备的挺早,最后却没有坚持走到终点,前功尽弃,要想实现自己的考研梦想,步入向往已久的学府,必须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忍得住诱惑、禁得起折腾,所有的泪水、汗水才能最终化为微笑。

最后,考研教育网祝考生都能取得好的成绩!

考研政治冲刺:形势与政策

走出冲刺围城 考研政治如何脱困

考研政治:思修冲刺重点总结

考研政治知识点辩证唯物论

考研政治:大学生就业

政治考研综合练习题

冲刺高考政治——政治课外知识

考研政治备考破冰秘诀

考研政治 如何把握出题规律

考研政治复习规划及建议

考研政治冲刺: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整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考研政治冲刺: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