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原文和译文

时间:2022-12-17 00:24:29 作者:黑皮老公养成中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黑皮老公养成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原文和译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原文和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原文和译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满清末造〕清朝末年。清朝是满族统治者建立的,所以当时革命党人称它为“满清”。

〔险(xī)〕危险。

〔踬踣(zhìbó)者屡〕受过多次挫折。踬踣,跌倒,这里指遭受挫折。

〔督署〕总督衙门。

〔菁(jīng)华〕精华,指最优秀的中坚分子。菁,通“精”。

〔浩气四塞(sè)〕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塞,充满。

〔久蛰(zhé)〕长期受压抑。蛰,隐藏,这里指受禁锢和压抑,不得奋发。

〔排〕冲击,推挤。

〔以成〕因此而成功。以,因。

〔直〕简直。

〔并寿〕一同长存。寿,年岁长久,永存。

〔顾〕但是。

〔肇造〕开始建立。肇,始。造,建立。

〔变乱纷乘〕战乱连续不断。变乱,战争或暴力行为所造成的混乱。纷乘,纷纷而来,此起彼伏。

〔一(póu)土〕指坟墓。一,一捧。

〔语焉不详〕文字不详细。

〔史载田横事〕史书上记载的田横的事迹。田横,秦末人,齐国贵族。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汉朝建立后,他率五百余人逃往海岛。汉高祖刘邦要他到洛阳,被迫前往,因不愿做汉朝的臣属,在途中自杀了。那些留居海岛的五百壮士听到田横死讯,也全部自杀了。

〔史迁之善传(zhuàn)游侠〕司马迁善于为游侠作传。史迁,指司马迁,因为他做太史令、著《史记》,后人称他为“史迁”。游侠,好交游,讲义气,能替人解除危难的人。《史记·游侠列传》生动地描绘出游侠们的性格特点。〔滋可痛已〕更加可悲痛啊。滋,益,更加。

〔海滨〕邹鲁的字。他追随孙中山革命。孙中山逝世后,他成为另一派的人物。

〔丐〕请求。〔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此时,我正因为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贼,指军阀。

〔贼氛方炽〕敌人的气焰正盛。炽,旺。

〔杌陧(wùniè)〕(国家)倾危不安。

〔视清季有加〕比清朝末年还厉害。视,比。季,这里指一个朝代的末了。

〔主唱〕主张、倡导。

〔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孙中山的革命学说。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主张实现民族独立,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主张政权归全民所有,实行地方自治)、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五权宪法,主张把政治分为政权和治权两种:人民有政权,可以选举和罢免官吏,创制和复决法律;政府有治权,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根据这种原则制定的宪法叫做“五权宪法”。

〔尤倍重于三十年前〕比三十年前更是加倍重大。

〔国人〕全国的人。

〔继述〕继承,接续。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xù)〕并且用。

(此文)来勉励读这本书的人。勖,勉励。

本文题为序,但并非介绍或评论书的本身,而是借论史论世,以“勖”国人。

文章以“痛逝者”之情和“勖”国人之理贯穿全篇,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其中记述辛亥广州起义、烈士墓碣的修建和“烈士事略”的编纂,评介广州起义的历史价值等,无不饱含着“痛逝者”和“勖”国人的深情,催人奋进。

本文恰当运用比喻、对偶、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并通过比较烘托,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阅读时要认真体会。

篇2:《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原文和译文

清朝末年,革命党人历尽艰难险阻,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国民的敌人斗争,受到的挫折不止一次,其中死伤的惨重,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194月17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这次最大。我党的优秀分子,一下子毁灭了,这个损失可以说太大了。可是这次战斗,烈士的鲜血横飞,正气充满四方,草木为他们悲伤,风云因此而变色,全国人民长久沉默的反抗之心,这才大大振奋起来。长时期所积蓄的怨愤,像汹涌的波涛冲击山沟一样,势不可当。不到半年武昌大革命因而成功!这次广州起义的价值,简直可以使天地震惊,使鬼神哭泣,和武昌革命并存。

但是,从民国建立以来,变乱一个接着一个发生,黄花冈上的烈士坟墓,仍然湮没于荒烟乱草之间。拖延到民国七年,才修建了坟墓和石碑;民国十年,才开始编纂烈士的`事迹。可是这七十二位烈士,有的有记载而文字不详细,有的仅留下姓名而没有事迹(的记载),甚至有的连姓名也无从考查,好像历史上记载田衡的事迹一样,即使善于为游侠作传的司马迁,也不能为五百人一一立传,这是很可悲的事。

邹海滨先生,拿他所编辑的黄花冈烈士的事迹请我作序。当时我正为了讨贼之事在桂林统帅部队。看看国内形势,敌人气焰正盛,(国家)倾危的迹象,比清朝末年还要厉害,而我三十年前所主张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是各位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来争取的,这些(主张)不能实行,仍然像原先那样。因此我这次出征所担负的责任,比三十年前更加重大。如果全国人民都能用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帮助我完成这项重大任务,实现我们理想的、真正的中华民国,那么,这一部开国的用鲜血写成的历史,就可永垂不朽!否则,不能继承先烈遗志并发扬光大,却仅仅对他们的事迹发些感慨,这确实是我们还未死的人的耻辱了!我写这篇序,既是哀痛死去的人,又是用来勉励读这本书的我国人民。

篇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教案教学设计

课内巩固

1. 注音

险d(     )   踬踣(     )(     )   遏抑(     )   肇事(     )

墓碣(     )   杌陧(     )(     )   湮没(     )   编纂(     )

炽热(     )   变乱纷乘(     )   一g土(     )   勖(     )

2. 选出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A.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大王来何操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选出句中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A.之   ①以坚毅不挠之精神     ②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B.以   ①以坚毅不挠之精神     ②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之以成

C.而   ①风云因而变色         ②而七十二烈士者

D.于   ①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②寡人之于国也

4.选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满清末造                          造:时代

B.丐序于余                          丐:索求

C.视清季有加                        视:比

D.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寿:长寿

课外提升

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1.解释加粗词语。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2)吾充吾爱汝之心

(3)当哭相和也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2)卒不忍独善其身。

3.作者是一个革命者,又为什么说“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能否说明作者有迷信思想?

答:

4.读了选文后,相信你肯定会被感动的。把你的感受写出来,不少于50个字。

课内巩固

1.略

2.D

3.D

4.D

课外提升

1.⑴完毕  (2)扩充,发扬  (3)以声相应

2.(1)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理想)告诉你。(2)我终于不忍心只顾自己好。

3.不能。因为作者至爱妻子,就是死了也不能忘记,盼望有鬼之说更能体现爱妻之心。

4.略

篇4:《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教学目的

一、领会本文笔锋中饱含强烈感情,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二、掌握本文中一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三、理解作者写这篇序的主要目的,学习革命烈士们为民主主义革命牺牲的伟大精神。

教学设想

一、先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然后进行译成现代汉语的口头练习,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

二、本文的重点是着重赞扬先烈的革命精神,勉励国人继承先烈遗志和完成革命事业,难点是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关于黄花冈起义的经过和烈士的事迹,只宜简略介绍,目的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作者写这篇序时的时代背景的教学,可结合讲读第3段进行。

三、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看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将“思考和练习”题二做在练习本上。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口译第1段和第2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结合注释①解题,介绍课文。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记叙了烈士生平和死难的大略情况。孙中山为该书写的序,着重表达由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所引起的感想。

鉴于从1895年以来,起义屡次失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对黄花冈起义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19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会议,计划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决定4月13日(农历3月15日)首先在广州起义,然后向北进军。但是快到起义的日期了,海外捐款还未寄到,机械也未运齐,不得不延期于4月17日(农历3月29日)举行。因为起义领导方面多次变动命令,清军闻讯,先有准备,革命党人寡不敌众,终于失败。起义虽然没有成功,却奠定了武昌革命的胜利基础。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参加起义的都是革命党人的优秀分子,林觉民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由日本回国的途中曾说,这次起义如果失败,死伤一定很多,但是自己所以愿意牺牲一切,无非是希望感动国人,同心奋起。如果这个目的能够达到,那就虽死犹生了。起义时,他与方声洞等领先袭击总督衙门,受伤被捕,从容就义。他在给父亲的绝笔书中写道:“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充满了为国牺牲的革命精神,表现了革命党人的浩然正气。

(二)指定三位学生分别朗读3段课文,注意纠正读音。

(三)检查订正预习作业 。

让一位学生将答案抄在黑板上,要求书写清楚、整齐,评议、订正后明确:

词 本 义 引 申 义

艰难险dxī 险阻崎岖 道路危险难行

踬(zhì)踣(bó)者屡 跌倒 革命遭受挫折

吾党菁华 草木之花 革命党中的中坚分子

久蛰之人心 虫子冬眠 受压抑、不奋发

贼氛方炽(chì) 火势旺盛 敌人势力强盛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引申义就是本来义引申、发展出来的.词义,意味着语言的使用范围扩大了。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

(四)补充注释:

末造、肇造:两个“造”,都是建立的意思,说一个朝代的末期为“末造”,含有衰乱的意思。

碧血横飞:革命者的血四处飞溅。传说周朝的苌弘是个忠义的人,无辜被杀害,后来他的血变成青色的美石,所以后人称忠义人的血叫“碧血”。

史载田横事:史书记载田横的事。秦朝末年,原齐国的贵族田横自立为齐王,参加反秦斗争。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田横带领500壮士逃到海岛上去。刘邦叫他入朝,他不敢不来,但是又不愿意做汉朝的官,快到洛阳时他自杀了。留在海岛上的500人听到这一消息,也都自杀了。

(五)口译第1段和第2段。

学生读、译,教师点拨、纠正。

死事之惨:牺牲的惨重。不宜译成“惨状”或“悲惨”。

语焉不详:说得不详细。焉,助词。

甚者且姓名不可考:(材料缺少得)更严重的是,有的连姓名都查不出来。注意把语意补充完整。

滋可痛已:越发令人痛心了。已,同矣,语气词。这里主要是对材料缺少这件事,不宜译成“悲痛”或“哀痛”。

(六)布置作业 :

1 写出各段的大意。

2 思考:“思考和练习”题一。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口译第3段,讲析课文,朗读全文。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口译第3段:

指定学生读、译,教师点拨、纠正。

丐于余:请求我写篇序文。

“而余……也如故”;而我在30年前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就是为先烈们不惜牺牲生命来争取实现的这些主张,没有得到实行,还像从前一样。要明确“争”的是什么,注意落实。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并且用来勉励读这本书的人们。

(二)讲析第1段:

提问段意,明确:第1段,赞扬黄花冈烈士为革命牺牲的伟大精神。

要求学生根据感情变化划分层次。

提问。明确:“然是役也”之前为第1层,其余部分为第2层。

讲析:文章开始,作者以凝练的语言,追述中国革命经历的艰难曲折的路程,笔锋自然地转入正题。“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凝聚着作者对烈士牺牲的无比沉痛、对革命党的损失无比痛惜。

问:第1段的两层,哪一层的感情更为强烈?为什么?

讲析:“然是役也”一句,急剧转入第2层,表示作者的感情并不停留在悲痛上。黄花冈起义,革命党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条件下,仍然不顾一切地奋勇苦战,流尽最后一滴血。这种为革命牺牲的伟大精神,使人深深感动。所以作者抑制不住悲壮激昂的心情,热烈地赞颂他们:“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这组对偶句盛赞烈士的忠义壮烈。“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这一组对偶句极写起义震动之大,影响之深。起义如惊蛰春雷,召唤国人同心奋起,终于迎来了不可阻挡的民主革命的洪流。作者对起义的评价极高,说是“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因为起义虽然失败,却为武昌起义奠定了胜利基础,理所当然地应当同武昌起义一起载入史册。作者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揭示了两次起义之间的必然联系,评价令人信服。

第2层,先赞烈士精神,后昭烈士功绩,或用对偶句铺陈,或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抒写,使赞颂的感情极为强烈。

(二)讲析第2段:

问:既然烈士们精神伟大,功绩卓然,为什么拖到10年之后才编纂他们的事略呢?

学生回答。讲析:

第2段,说明了《事略》迟编的原因。

先说由于时局混乱(变乱纷乘)。作者沉痛地指出,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中华民国,建立虽然已经10年,以致“黄花冈上一g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连用两个“始有”,是作者对烈士的追怀和对时局的愤慨之情。

后说材料短缺。“或……或……甚者…

篇5:谈《〈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谈《〈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作者]  江苏姜堰中学 陈章明 吴月清

[内容]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作者孙中山先生借“书”以论史论世,借“序”以勉励国人。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时而运用简练短促的散句记叙沉痛的往事,时而又以整齐的句式抒发一腔激情,或以舒缓的长句对形势和任务作精辟的分析。此文虽在戎马倥偬中所写,在语言节奏的运用上却颇具匠心。

文章一开篇,使用简练短促的语句概述了清朝末年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历经艰险?屡遭挫折的惨况:“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这几句节奏短促,顿挫低沉,表现了作者沉郁的感情。紧接着,语句由短促一变而为缓长:“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这个长句,点明了起义的时间、内容,突出了其牺牲的惨重。如果说,上面短促的语句表现了作者对沉痛往事追忆时的哽咽难语,而这一缓长的语句却是一字一顿,显示了作者心情沉重的加剧。但作者并未被这巨大的悲痛所压倒,文章笔锋一转,以两组对偶句,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对烈士的壮烈之举进行热情讴歌,抒发了由衷的赞颂之情:“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整齐的句式,铿锵的.音调,读来琅琅上口,其势如江海奔腾,一泻千里,显示了作者怒涛澎湃的激情,感情由前文的沉郁一变而为悲壮、昂扬。作者对这场起义热情讴歌之后,又进一步揭示了“是役”的作用和历史意义,认为它“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这几句因是议论,故而多用散句。

第二段,作者记叙了因时局不宁,致使墓碣之迟修,事略之迟编。作者运用“……,始有……;……始有……”。两个相同的句式,将宾语提前,突出了修墓编史进程之缓慢,流露了作者遗憾、歉疚的感情。继而又用“……或……,或……,甚至……”层进复句,揭示了《事略》的严重缺陷以及无可补救的遗憾。最后以司马迁不能为五百人立传相类比,发出了“滋可痛已”的喟叹。这一段以叙事为主,兼有议论与抒情。在句式上,则以散句为主,中间又夹以整句。句式的变化,既避免了行文的板滞,又在客观叙事的基础上,强化了自己浓厚的主观色彩――歉疚、遗憾、沉痛的感情。

第三段,作者的感情已由上文的激昂、沉痛至此转入深沉的反思。作者开首略述邹君求序事后,用三个四字句和一个五字句,写出了当时倾危不安的严峻形势。四字句和五字句的节拍分别为“二二”式和“一二二”式,诵读时应作如下停顿:“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短促的节奏既显示了时局的严峻危急,又透露了作者焦虑不安的心情,给人一种紧迫感。继而作者又写道:“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这一长句,作者将“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这一定语置于中心词后,加以突出强调,既呼应了前文革命先烈的“死事之惨”,又为下文勉励国人张本。作者由前面的四字句和五字句一变而为四十多字的长句,诵读时的节奏由急促而转入缓慢,显示了作者的心情由焦虑不安而转入沉重,深感自己“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作者向国人提出了恳切的要求和希望。首先以一假设复句从正面阐明发扬先烈牺牲精神的重要,然后从反面指出空发感慨的无济于事,最后点明了写作此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这几句分析精辟,论述透彻,节奏不疾不徐,显示了作者感情之深沉,希望之殷切,气度之从容。

以上仅从语言节奏这个角度对全文作一粗略的分析。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认为:“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言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文心雕龙·情采》)。只有“形”“声”“情”配合得宜,才能交织为完美的统一体。人之喜怒哀乐诉诸文字,善撰文者,往往采用轻重缓急、长短有致的语言加以表达,从而使感情得到充分抒发,达到情文并茂。诵读孙中山先生的这篇书序,时而节奏短促,犹如“冰泉冷涩弦凝绝”,这是作者从心弦里弹奏的哀痛之乐;时而语句整齐,音调铿锵,犹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是作者为革命烈士高唱的赞歌;时而轻重交错,长短有致,犹如“石破天惊逗秋雨”,那精辟的论述,令人心折。短短一篇四百余字的书序,读来却令人荡气回肠,感奋不已,实堪为书序中的典范之作。但作者讲究语言节奏的变化,并非是“为文而造情”,如仅仅追求文章的声律、辞藻,定会造成“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所以刘勰认为:“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情采》)。刘勰在这里强调了情理的重要性,只有情理确定了,文辞才能畅达。孙中山先生这篇书序,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成为鼓舞士气,进行战斗动员的檄文,最重要的还是作者饱含着“痛逝者”的深情和“勖国人”的殷切希望。有了这一“本源”,再“为情而造文”,讲究文章的语言节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

篇6: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的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的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原文阅读: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冈上一杯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翻译译文或注释:

清朝末年,革命党人历尽艰难险阻,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国民的敌人斗争,受到的挫折不止一次,其中死伤的惨重,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194月17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这次最大。我党的`优秀分子,一下子毁灭了,这个损失可以说太大了。可是这次战斗,烈士的鲜血横飞,正气充满四方,草木为他们悲伤,风云因此而变色,全国人民长久沉默的反抗之心,这才大大振奋起来。长时期所积蓄的怨愤,象汹涌的波涛冲击山沟一样,势不可当。不到半年武昌大革命因而成功!这次广州起义的价值,简直可以使天地震惊,使鬼神哭泣,和武昌革命并存。

但是,从民国建立以来,变乱一个接着一个发生,黄花冈上的烈士坟墓,仍然湮没于荒烟乱草之间。拖廷到民国七年,才修建了坟墓和石碑;民国十年,才开始编纂烈士的事迹。可是这七十二位烈士,有的有记载而文字不详细,有的仅留下姓名而没有事迹(的记载),甚至有的连姓名也无从考查,好象历史上记载田衡的事迹一样,即使善于为游侠作传的司马迁,也不能为五百人一一立传,这是很可悲的事。

篇7:《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示例之二.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示例之二.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现代人写的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又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写得很精粹的短文,全文连标点在内,也不过500来字。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浅文深教”,以便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多的益处。“深教”的取向,一是注重语言知识的拓展,一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写作意图的形成,以及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思路和行文方法,来构造全文真挚感人的思想感情境界。

具体做法是:

1 全文用两课时教完。整个教学过程由两个轮回组成,第一轮着眼于初步理解,第二轮着眼于深入探讨和揣摩;

2 为了帮助学生领略文中的境界,在第一轮教学中,重视朗读指导和准确译解的点拨;

3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和构思思路,适当介绍一些背景知识。

课前布置如下预习作业: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译解全文,然后朗读全文一两遍。

2 分析各段内的层次,提出段内要点。

3 试作〔思考和练习〕二、三两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词义解析;朗读指导;语句译解;内容的要点和角度分析。

教学过程

一、结合预习检查,拓展词语知识。(控制在20分钟以内)

1 指名一个学生把“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的答案书写在黑板上。与此同时,指导学生订正第二题的答案。

第二题正确答案是:

1 ①D②A③A④C⑤B

2 ①C②E③A④B⑤D

3 ①D②B③D④A⑤A(①答成“C”,也说得过去,但从上下文语气看,答成“D”,文意更顺通)

订正第三题的答案,并修改学生板书:

知识拓展性点拨:词的“本义”,多与字形构造有关。但它的本义,不一定是它的原始意义。例如“菁华”原指韭菜之花(“菁”也指韭菜之花),但后来又用它泛指一切草木之花,并可写成“精华”,这一来就排斥了它的原始意义,变成了它的本义。这种现象叫作“词义更替”。还可举一个例子,如“惊”繁体字是“@”,原始意义是“马骇也”。后来因广泛用来指“惊吓、惊慌”,就成了它的本义,原始意义反而消失了。词的本义往往只有一个,引伸义却常常不止一两种,多是从词的本义向不同角度引申,或由引申义再辗转引申产生的。仍以“惊”为例,由本义一方面可引申出“惊动、震动”义,另一方面又可引申出“惊异、惊奇”义。从引申义“震动”又可再引申出“震荡、动荡”义。词的本义、引申义总是有限的,要注意的是,它用在文章里词义又丰富多采。原因一是具体的语境常使它具有一种临时的意义,如《岳阳楼记》“水波不惊”的“惊”,意义是“兴起”,就是“动荡”的临时活用义。另一原因是古汉语中词性转换的现象相当普遍,如“惊天地,泣鬼神”,意为“使天地震动,使鬼神悲哭”。这种使动用法,也是一种临时活用义。(按“泣”的本义是“流泪”,引申义是“眼泪”,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但是不管词的具体意义多么复杂,掌握它的本义却是关键,现在我们再来看“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看课本列举的义项中是否包括本义,没包括的给加上。

正确案案:

“役”:防守边疆(“服兵役”是最初的引申义)

“加”:放上(即把一物加在另一物上)

“徒”:步行(相对于乘车船骑马而言,最初的引申义是“徒手”。“步兵“等)

2 指导学生再作一些词语解析的练习,并进一步拓展词语知识。

提问:下面两组句中的加点词语(用幻灯片出示),是否都可用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来辨析?其中的复合词,是否通过分析它的词素,就可准确解释出来?

点拨:显然,第一组不能都用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来辨析。“瑞历”的“历”,是“选钡耐假,“瑞历”就是“吉祥的严蟆保弧胺历”的“历”是“枥”的通假,意为“马厩”;只有“历历”是“历”的引申义。“历”的本义是“经过、越过”,如“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游黄山记》);引申为“历经、经历”。如本文的“历艰难险d”;又从本义可引申为“逐一地”,由“逐一地”又可再引申出“清晰”义,“历历”就是“清晰可数”的意思。第二组的三个复合词,按词素很难准确解释,因为它都有出处,这种出处使它形成一种特定意义。“末造”解为末年、末世,源出《仪礼・士冠礼》:“公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造”读zào,大概是由“肇造”、“初造”、“始造”牵连造出的新词,又因是指夏末,所以又含有衰乱意。有的词典把“造”直接解释为“时代”,是不够严谨的,因为它只有在“末造”这个词里才有这个意义,缺乏普遍性。“碧血”,语出《庄子》中苌弘冤死,“血化为碧”的故事,以后就用来代指为正义而流的血。“杌陧”,语出《书经》:“帮之杌陧。曰由一人”,指倾危不安,也可写成“兀臬”,同样是不可拆成两个词素机械理解的。

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完成如下板书(或最后用幻灯片放映出来)

二、结合预习检查,指导朗读、译句和提出各段要点。

第1段:

1 指名一个学生朗读。点拨:

要读出文气。文气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段“然后役也”三句,作者感情澎湃,一气呵成,朗读时也应一气读完,句与句间停顿不宜过长。

2 指名一个学生口译第一句。点拨:

要忠实于原文,词语和句法今天仍沿用的不要随便改动。如“革命党人”就不必再翻译,有的参考书把它译成“国民党革命人士”就很不妥当。因为清朝末年只有同盟会,尚末成立国民党。国民党名称的出现,始于1912年下旬,由热衷于议会政治的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吸收封建官僚、投机政客组成,它一成立,原同盟会的革命精神就消失殆尽。“死事之惨,以……为最”一句,“以……为最”的句式,今天的书面语言在仍在沿用,可直译为“牺牲的惨重,以辛亥年三月十九日攻打两广总督衙门的战役为最大”,不必把谓语改成“首推……这场战斗”的句式。

3 指名学生划分这段的层次,指出段里的要点。点拨:

要注意“然是役也”的“然”,它表明前面是记叙,后面转入赞颂。两层就是两个要点:(1)记叙牺牲的惨重;(2)赞颂牺牲的烈士和价值。

第2段:

1 指名一个学生朗读。点拨:

这段的朗读,一要注意读准字音。如“湮”读yān,埋没的意思,切不可读成yīn,“湮”读yīn时,同“洇”,那是液体落在纸上向周围散开或渗透的意思。碣,读jié,石碑,不读hè或jiē,jiē是“揭”的读音。“纂”读zuàn,不要读成“撰(zhuàn)”,“撰”是.写作的.意思,而“纂”只是编辑。《事略》这本书是邹鲁征集别人写的资料汇编而成的,用“纂”而不用“撰”,反映用词的准确。二是要读出文气,凡排偶句中的反复词语,如“七年,始有”,“十年,始有”,要读得略重而顿挫有致。文言中的虚词,如“而七十二烈士者……滋可痛已(同‘矣’)”那个长句中的一连串虚词,也要读得一字一顿,并略带拖音。因为文言文的辞气、韵味,主要靠虚词显示出来,不能像白话文那样读得较轻。这是文言文朗读与白话文朗读的重要区别。

2 指名一个学生口译“而七十二烈士者”一句。点拨:

这句话要译得晓畅,一是要注意“甚者”意同“甚或”,兼有与前两个“或”并列而又极言之的作用;二是要注意充分显示出随后数语的类比说理关系。可译成:“有的甚至连姓名也已不可查考,就如同史书记载田横的死义事件一样,即使凭司马迁那样善于为游侠作传的才能,也不能够替他的五百壮士个个立传,(这种无法弥补的憾事),就越发使人悲痛了”。

3 指名学生答出这段的要点。正确答案是:(1)说明墓碑迟建、事略迟编原因;(2)痛惜不能为烈士个个立传。

第3段:

1 指名一个学生朗读。点拨:

这一段的情调,已由激昂、沉痛转入深沉,朗读节奏要较前两段缓慢。但个别语句仍须一气读出。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后一语是“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定语后置,中间的停顿不宜过长。

2 指名一个学生口译段中定语后置语句。点拨:

定语后置的语句,除上面朗读时所指出的那一处外,还有一处:“国人之读兹编者”,翻译时同样要把定语提到所修饰的名词前面,译成:“读这本书的国人”。整个这句的“既……并……”这种格式,不便对译,可适当改动,译成:“我写这篇序文,既是为了痛悼死去的先烈,同时也为了要用它来勉励读这本书的人们。”

3 指名学生答出这段的要点。答案:

(1)概说时局和责任的重大;(2)说明作序目的。

三、指导学生反顾全文,理清全文脉络。

提问:(1)全文三段相互间的层次关系是怎样的?

(2)全文共三段,各段抒写角度有什么区别?

略作讨论后,用幻灯出示全文脉络提纲。

全文脉络提纲:

四、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全文,思考两个问题:

1 作者在全文中构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境界?

2 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行文的特色又是怎样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写作意图的探讨;作者构思思路的探讨;作者行文技巧的揣摩。

教学过程

一、从检查作业入手,提出探讨的新任务。

提问:上节课我曾布置大家思考作者在全文中构造了一种

滕王阁序原文和译文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译文

学记节选原文及译文

《陈情表》原文及译文

《鸿门宴》原文和译文

《人琴俱亡》原文和译文

夸父逐日原文译文全文

《寓言》原文和译文

毛诗大序原文及翻译

《琵琶行并序》原文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原文和译文(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原文和译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