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胥谏许越成》原文翻译

时间:2022-12-17 01:08:36 作者:hing2020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ing202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申胥谏许越成》原文翻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申胥谏许越成》原文翻译,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申胥谏许越成》原文翻译

【作品介绍】

《申胥谏许越成》与上一篇《诸稽郢行成于吴》情节相连。越国卑辞求和的意图被申胥一眼看穿,他向吴王夫差指出,越国对吴国既无忠诚,也不畏惧,只是在“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争取休养生息的时间。申胥劝夫差要及时灭越, 以免后患。但是,夫差好大喜功,不顾肘腋之患,一心只想北上争霸,因此不理申胥的劝谏,答应了越国议和的请求。没想到,吴国同意议和后,越国却反而派诸稽郢辞盟,这不但是玩弄吴国,而且灭吴野心已经暴露。夫差仍然执迷不悟,竟同意“荒成不盟”。越国虽然表面弱小,却处处主动;吴国虽然表面强大,却处处被动:孰强孰弱由此已见,越胜吴败是必然的了。

【原文】

篇2:《申胥谏许越成》原文及翻译

先秦:左丘明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甲兵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

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辞曰:“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乾,足以结信矣。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吴王乃许之,荒成不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吴国国王夫差便告诉各位大夫说:“我还对齐国有大的企图,我就同意越国的求和,你等不要违背我的意愿。如果越国已经改过,我(对它)还有什么要求呢?如果它不悔改,(等我从齐国)回来,我挥师讨伐它。”申胥劝道:“不能同意求和啊。越国不是诚心和吴国和好,也不是害怕我们的军队的强大。(他们的)大夫文种有勇有谋,(他)将把(我们)吴国在股掌之上玩得团团转,来实现他的.愿望。他本来就知道君王您喜欢逞威斗胜,所以说婉转驯服地言辞,来纵容国王您的心志,使您沉浸在征服中原各国的快乐中,来让你自己伤害自己。使我们的军队困顿疲惫,民众流离失所,而日益憔悴,然后他们安全地收拾我们的残局。而越王信用好爱惜民众,四方百姓都归顺他,年年谷物按时节成熟,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在我们还能够(跟他们)打仗的时候,是小蛇的时候不摧毁它,成为大蛇将怎么办?”吴王说:“大夫你干嘛长越国的威风,越国能够足以成为大患吗?如果没有越国,那我春秋演习向谁炫耀我的军队啊?”便同意了越国的求和。

将要盟约时,越王又派诸稽郢砌词说:“要认为盟誓有用吗?上次盟誓时涂在嘴上的血还没干呢,足以保证信用啊。要认为盟誓没用吗?君王家的军队的威武降临便能使唤我们,干吗要看重鬼神而看轻您自己的威力啊。”吴王便同意讲和,空有讲和没有盟誓。

「注释」

①孤:王侯的自谦之词。有大志于齐:要攻打齐国,北上称霸。

②而:你们。拂:违背。

③反:同“返”,指伐齐回来。

④振旅:整顿部队。

⑤慑:恐惧,害怕。

⑥种:越大夫文种。

⑦还(xuán):转动。玩:玩弄。

⑧盖:崇尚。

⑨婉约:委婉而谦卑。

⑩从:同“纵”。

篇3:申胥谏许越成古诗词鉴赏

申胥谏许越成古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甲兵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

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辞曰:“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乾,足以结信矣。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吴王乃许之,荒成不盟。

译文翻译

吴国国王夫差便告诉各位大夫说:“我还对齐国有大的企图,我就同意越国的求和,你等不要违背我的意愿。如果越国已经改过,我(对它)还有什么要求呢?如果它不悔改,(等我从齐国)回来,我挥师讨伐它。”申胥劝道:“不能同意求和啊。越国不是诚心和吴国和好,也不是害怕我们的军队的强大。(他们的)大夫文种有勇有谋,(他)将把(我们)吴国在股掌之上玩得团团转,来实现他的愿望。他本来就知道君王您喜欢逞威斗胜,所以说婉转驯服地言辞,来纵容国王您的心志,使您沉浸在征服中原各国的快乐中,来让你自己伤害自己。使我们的军队困顿疲惫,民众流离失所,而日益憔悴,然后他们安全地收拾我们的残局。而越王信用好爱惜民众,四方百姓都归顺他,年年谷物按时节成熟,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在我们还能够(跟他们)打仗的时候,是小蛇的时候不摧毁它,成为大蛇将怎么办?”吴王说:“大夫你干嘛长越国的威风,越国能够足以成为大患吗?如果没有越国,那我春秋演习向谁炫耀我的军队啊?”便同意了越国的求和。

将要盟约时,越王又派诸稽郢砌词说:“要认为盟誓有用吗?上次盟誓时涂在嘴上的.血还没干呢,足以保证信用啊。要认为盟誓没用吗?君王家的军队的威武降临便能使唤我们,干吗要看重鬼神而看轻您自己的威力啊。”吴王便同意讲和,空有讲和没有盟誓。

注释解释

①孤:王侯的自谦之词。有大志于齐:要攻打齐国,北上称霸。

②而:你们。拂:违背。

③反:同“返”,指伐齐回来。

④振旅:整顿部队。

⑤慑:恐惧,害怕。

⑥种:越大夫文种。

⑦还(xuán):转动。玩:玩弄。

⑧盖:崇尚。

⑨婉约:委婉而谦卑。

⑩从:同“纵”。

⑾诸夏:中原的其他诸侯国,如晋、齐、鲁、宋、郑、卫等。

⑿钝:不利。弊:困。

⒀离落:离散。

篇4:吴许越成原文及翻译

朝代:先秦

作者:左丘明

原文: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J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阂孕谐伞

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s,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译文

吴王夫差在夫椒打败越军,报了李之仇,趁势攻进越国。越王勾践带领披甲持盾的五千人守住会稽山,并派大夫文种,通过吴国的太宰合蛭馔跚蠛汀N馔醮蛩愦鹩λ。

伍员说:“万万不可!臣听说:‘树立品德,必须灌溉辛勤;扫除祸害,必须连根拔尽’。从前过国的浇,杀了斟灌又攻打斟,灭了夏王相。相的妻子后缗方怀孕,从城墙的小洞里逃走,回到有仍,生了少康。少康后来做了有仍的牧正,他对浇恨极了,又能警惕戒备。浇派椒四处搜寻少康,少康逃奔有虞,在那里做了庖正,躲避祸害。虞思两个女儿嫁给他,封他在纶邑,有田一成,不过十里,有众一旅,不过五百。但他能布施德政,开始谋划,收集夏朝的余部,使其专心供职。他派女艾去浇那里刺探消息,派季舒去引诱浇的弟弟s,终于灭亡过国和戈国,恢复夏禹的功业,祭祀夏的祖先,以配享天帝,维护了夏朝的天命。现在吴国不如过国,越国却大于少康,如果让越国强盛起来,吴国岂不就难办了吗?勾践这个人能够亲近臣民,注重施布恩惠。肯施恩惠,就不失民心;亲近臣民,就不会忽略有功之人。他与我国土地相连,世代有仇,现在我们战胜了他,不但不加以消灭,反而打算保全他,这真是违背天命而助长仇敌,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了!姬姓的衰亡,指日可待呀。我国处在蛮夷之间,而又助长仇敌,这样谋霸业,行不通啊!”吴王不听。伍员退下来,对人说:“越国用十年时间聚集财富,再用十年时间教育和训练人民,二十年后,吴国的宫殿怕要变成池沼啊!”

[吴许越成原文及翻译]

篇5:《吴许越成》原文及翻译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

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译文

吴王夫差在夫椒打败越军,报了槜李之仇,趁势攻进越国。越王勾践带领披甲持盾的五千人守住会稽山,并派大夫文种,通过吴国的太宰嚭向吴王求和。吴王打算答应他。

伍员说:“万万不可!臣听说:‘树立品德,必须灌溉辛勤;扫除祸害,必须连根拔尽’。从前过国的浇,杀了斟灌又攻打斟鄩,灭了夏王相。相的妻子后缗方怀孕,从城墙的小洞里逃走,回到有仍,生了少康。少康后来做了有仍的牧正,他对浇恨极了,又能警惕戒备。浇派椒四处搜寻少康,少康逃奔有虞,在那里做了庖正,躲避祸害。虞思两个女儿嫁给他,封他在纶邑,有田一成,不过十里,有众一旅,不过五百。但他能布施德政,开始谋划,收集夏朝的`余部,使其专心供职。他派女艾去浇那里刺探消息,派季舒去引诱浇的弟弟豷,终于灭亡过国和戈国,恢复夏禹的功业,祭祀夏的祖先,以配享天帝,维护了夏朝的天命。现在吴国不如过国,越国却大于少康,如果让越国强盛起来,吴国岂不就难办了吗?勾践这个人能够亲近臣民,注重施布恩惠。肯施恩惠,就不失民心;亲近臣民,就不会忽略有功之人。他与我国土地相连,世代有仇,现在我们战胜了他,不但不加以消灭,反而打算保全他,这真是违背天命而助长仇敌,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了!姬姓的衰亡,指日可待呀。我国处在蛮夷之间,而又助长仇敌,这样谋霸业,行不通啊!”吴王不听。伍员退下来,对人说:“越国用十年时间聚集财富,再用十年时间教育和训练人民,二十年后,吴国的宫殿怕要变成池沼啊!”

注释

1、夫差:吴国国君,吴王阖闾的儿子。夫椒:在今江苏吴县太湖中,即包山。

2、槜李:吴、越边界地名。今浙江嘉兴县一带。定公十四年,越曾大败吴军于此地。

3、越子:越王勾践。楯:盾牌。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市。

4、种:文种,越大夫。太宰:官名。嚭:吴国大臣名,善于逢迎,深得吴王夫差宠信。

5、伍员:即伍子胥,吴国大夫。

6、滋:滋长。尽:断根。

7、过:夏朝国名,今山东掖县北。浇:人名。寒浞的儿子。斟灌:夏时国名,今山东寿光县东北。斟鄩:夏朝国名,今山东潍县西南。夏后相:夏朝第五代王,少康的父亲。后缗:夏后相的妻子。娠:怀孕。窦:孔穴。

8、有仍:国名,今山东济宁县。后缗是有仍国的女儿,所以逃归娘家。

9、少康:夏后相的遗腹子。牧正:主管畜牧的官。惎:憎恨。戒:警戒。

10、椒:浇的大臣。有虞:姚姓国,今山西永济县。庖正:掌管膳食的官。

11、虞思:虞国的国君。纶:地名,今河南虞城县东南。成:方十里。旅:五百人。伯:同“霸”。

12、女艾:少康臣。谍:暗地察看。季杼:少康的儿子。豷:浇的弟弟。戈:豷的封国。

13、长:助长。

14、不可食:吃不消。

15、姬:吴与周王朝同姓,姬姓国之一。

16、日可俟也:犹言指日可待。俟:等待。

篇6:吴许越成原文翻译及作品鉴赏

吴许越成原文翻译及作品鉴赏

【作品介绍】

《吴许越成》讲的是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互相攻伐,结为世仇,本篇着重记述伍子胥劝阻吴王许越议和。他以古例今,说得非常恳切。无奈吴王骄傲自大,忘乎所以,根本听不进去。文章的主题是“树得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原文】

《吴许越成》

出处:《左传·哀公元年》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①,报槜李也②。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③,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④。吴子将许之。

伍员曰⑤:“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⑥。’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⑦,灭夏后相⑧。后缗方娠⑨,逃出自窦⑩,归于有仍⑾,生少康焉⑿,为仍牧正⒀。惎浇能戒之⒁。浇使椒求之⒂,逃奔有虞⒃,为之庖正⒄,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⒅,有众一旅⒆。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⒇,使季杼诱豷(21),遂灭过、戈(22),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23)。姬之衰也,日可俟也(24)。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25),必不行矣。”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注释】

①夫差:吴国国君,吴王阖闾的儿子。夫椒: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即包山。

②槜(zuì)李:吴越边界地名。在今嘉兴县一带。定公十四年,越曾大败吴军于此地。

③越子:越王勾践。楯(dùn):盾牌。会稽:山名。

④种:文种,越大夫。太宰,官名。嚭(pi):吴国大臣名,楚大夫伯州犁的孙,出亡奔吴,以功任为太宰。因善于逢迎,深得吴王夫差宠幸。

⑤伍员(yún):即伍子胥,吴国大夫。

⑥这二句见《尚书·泰誓》。尽:断根。

⑦过(旧读guō):夏时国名,在今山东掖县北。浇,人名。斟灌:夏时国名,在今山东寿光县。斟鄩夏时国名,在今山东潍县西南。

⑧夏后相:夏禹的曾孙,少康的父亲。

⑨后缗:夏后相妻子。娠:怀孕。

⑩窦:洞。

⑾有仍:国名。在今山东济宁县。后缗是有仍国的女儿,所以逃归娘家。

⑿少康:夏后相的遗腹子。

⒀牧正:主管;畜牧的长官。

⒁惎(jì):毒狠。

⒂椒:浇臣。

⒃有虞:姚姓国,在今山西永济县。

⒄庖正:掌管膳食的官。

⒅成:方十里。

⒆旅:五百人。

⒇女艾:少康臣。谍:暗中察看。

(21)季杼:少康的儿子。豷(yì):浇的弟弟。

(22)戈:豷的封国。

(23)不可食:吃不消。

(24)日可俟:犹言指日可待。俟,等待。

(25)伯:同“霸”。

【翻译】

吴国国王夫差(的军队)在夫椒打败越国,报了檇李的仇。便进入越国。越国国王依靠五千甲兵在会稽固守,(他)派大夫文种依靠吴国太宰嚭来求和。吴国国王准备答应他。(吴国的大夫)伍员说:“不行。我听说:‘树立美好的德行不如(不怕)滋生(无限),祛除疾病不如干净彻底。’从前有过国国王浇杀灭斟灌和斟鄩,然后杀灭夏国国王相,王后缗正怀孕,从洞中逃出,回到有仍国(娘家),生下少康啊。(少康)当了(那的)牧正(主管放牧的官员),恨浇并能够防备他。浇派椒搜寻他,(少康)逃到有虞国,当庖正(主管膳食的官员),除去了他们(虞国)的祸害。虞国国王(姚)思于是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做妻子,并赐予(他)封邑纶,有田地方圆十里,有军队五百人。(他)能够散布他的美德,并开始他的谋划,收聚夏国的民众,用(恢复)他们的官职来安抚他们;派女艾侦察浇(的情报),派季杼诱骗豷。于是灭了过国(浇的国家)、戈国(豷的国家),恢复了禹的业绩,祭祀夏朝祖先和祭天,收复(夏朝的)所有。今天的吴国不如过国,而越国大于少康,如果还使它强大,不就很难对付了啊!苟践很能聚集人并善于施恩,被施恩的不会是没用的人,被聚集的人是不畏劳苦的人。(他们)与我们接壤,而世代为仇敌。在这时攻克了(他们)却不占有,还让它生存,(这是)违背天理而且助长仇敌,今后虽然后悔,也无法消除掉(祸害)。我们姬姓国家的衰亡,等待的时间可以用天数来计算啊。处在蛮夷(少数民族)之间,却助长仇敌,靠这样来争取霸业,必定不能行得通的啊。”

(吴国国王)不听。

(伍员)退朝后告诉别人说:“越国(用)十年休养生息聚集(力量),再(用)十年教育训练,二十年之后,吴国将要成为泥沼啊!”

【简析】

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互相攻伐,结为世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千古传诵。本篇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着重记述伍子胥劝阻吴王许越议和。他以古例今,说得非常恳切。无奈吴王骄傲自大,忘乎所以,根本听不进去。伍子胥虽因忠谏而死,但他那“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话,对后人还是深有启发。可参看卷三的《诸稽郢行成于吴》、《申胥谏许越成》两文。

文章的主题是“树得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从伍子胥看来,少康的成功在于“能戒之”、“能布其德”、“兆其谋”。而勾践最后的成功被伍看出来的理由的是其“亲而务施”。亲而务施当然不是勾成功的唯一原因,但在伍看来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

不同的人所需求的能促使其成功的品质是因人而异的。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为沼泽。”伍的'判断何其准确,是后来历史的记载,还是其确实有此判断。但我理解,如果却有该判断,其主要依据应不仅是上述的关于少康和勾的认识。

或者换个角度来看,对一个社会发展轨迹的判断少则是四五年(比如我们的五年计划),所以,判断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也应该是差不多的。

对于二三十后的我现在所处的社会,我也不是也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吗?

附录:【善用计谋的范蠡】

文种识贤

范蠡,先秦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年轻时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且聪敏睿智,胸藏韬略,有圣人之资,然而不为世人所识,他便愤世嫉俗,装疯卖傻,佯狂癫痴,浪迹江湖。越国大夫文种曾到宛县访求名士,听到了范蠡的情况后心中诧异,便派了一名小吏前去看他,小吏回来报告说:“范蠡是狂人,生来就有此病。”文种笑着说:“我听说,一个贤俊饱学的能人,肯定会被俗人讥笑为狂人。因为他对世事有独到的见解,智慧超人,非寻常人所能及,所以才被毁谤,这是你们一般人所不懂的。”

于是,文种亲自乘车前去拜访。范蠡不知文种有否诚意,故一再回避,后来,范蠡看到文种不见到他绝不罢休,为这种求贤若渴的诚心所动,便对他的兄嫂说:“近日有客人来,请借我一套衣服、帽子,我准备见客。”

不久,文种又扣门拜访,两人竟一见如故,纵论天下大事,商谈富国强兵之道,十分投机,邻里十分惊奇。

文种认为范蠡是个奇才,回府后推荐给越王勾践。勾践很器重范蠡,封为大夫。

越王兵败

到了春秋后期,吴国和越国开始振兴,他们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吴国建都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国势先强于越。越国建都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不足以与吴抗衡,只好向吴国年年进贡。但到了越王勾践即位时,越国的力量也逐渐走向强盛,便不甘心屈从于吴国。

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听说吴国在国王夫差带领下,昼夜操练军队,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大举进犯越国,勾践焦急不安。勾践想:与其坐等吴人来打,莫如先发制人,趁吴国准备得不够充分,胜负之数也许未定。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北上破吴。

大夫范蠡知道勾践心情急躁,对吴军的实力缺乏清醒的认识,冒然出击,难免要吃败仗,便坦率地规劝道:战争是十分残酷的事情,无端斗杀更是违背德信,这是上天所忌讳的,对于出战者没有好处而且非常不利,应该慎之又慎,万万不可轻举妄动。勾践看了看范蠡,面有愠色,一言未发。

越王勾践,奇怪范蠡为何要反对出兵伐吴。范蠡见勾践不语,便进一步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吴王夫差因其父阖闾为我所杀,既感耻辱又愤恨,三年来矢志复仇,秣马厉兵,同仇敌忾,其志奋,其力齐,兵精将勇,实力雄厚。我们出击硬拼,肯定不力。明智的选择只能以逸待劳,坚固城防,等待时机再战。”

然而勾践不听,调动全国精兵3万人,北上攻吴,与吴兵战于夫椒(太湖中山名)。结果,勾践大败,仅剩5000残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中部,主峰在嵊县西北),又被吴军团团围住。勾践身陷绝境,眼望败鳞残甲,亡国之忧,萦绕于怀。他凄然对范蠡说:“我不听先生之言,故有此患。眼下如何收拾危局?”

献计越王,屈身事吴

范蠡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对一时的成败看得并不那么严重,重要的是面对现实,寻找可行方案。因此,范蠡冷静进谏说:“持满而不溢,则与天同道,上天是会保佑的;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才会受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为今之计,只有卑词厚礼,贿赂吴国君臣;倘若不许,可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这是危难之时不得已之计。”勾践无奈,只好派大夫文种前往吴军大营请求议和。

文种初次赴吴营,受到吴王夫差的骨鲠大臣伍子胥的极力阻挠,结果是徒劳一场。

勾践闻报,痛不欲生,心想杀妻毁室,然后与吴王决一死战。范蠡、文种劝阻了他。二臣认为硬拼不是办法,他们通过冷静分析,认为吴王夫差好美色,权臣太宰伯贪财,这是可钻缝隙。于是,越国先用美女、宝器买通伯,使之转献吴王夫差,然后再派文种前去乞和。

文种见到吴王,说道。“大王如能赦免勾践,越国情愿尽献珍宝,举国上下降为臣民。倘若不许,勾践将尽杀妻子、家人,毁尽宝器,然后率领5000名士兵和大王决一死战。真的厮杀起来难免使大王蒙受损失。杀掉一个勾践,怎能比得上获得整个越国呢?望大王三思。”

文种的话分析了利害,软中带硬。太宰伯进谗言也在一旁帮腔说:“越国已经降服为臣民,若能赦免越王,的确对吴国有大利。”

吴王夫差心有所动,便要许和。这时,大臣伍于胥谏阻说:“树德行善,莫如使之滋蔓;祛病除害,务必断根绝源。现今勾践为贤君,文种、范蠡为良臣,君臣同心,施德惠民,一旦返国,必为吴国大患。吴越两国水上相连,一旦结成世仇,兴亡成败不可不虑之深远,如今既克越国,倘若使它复存,实在是违背天意,养寇留患。”吴王不听,终与越国讲和,罢兵而去。

礼待弱国 窥伺灭吴

关于对外关系,范蠡主张要礼待弱小国家,对于强国,表面上应该采取柔顺的态度,但骨子里不能屈服。至于吴国,要等待或促使它走向衰落,等到时机成熟了,才可一举而灭之。范蠡向越王说:“但愿大王时时勿忘石室之苦,则越国可兴,而吴仇可报矣!”

勾践听了,连连称善。他立刻命文种主持国政,范蠡治理军旅。勾践也苦身劳心,发愤图强,不用床褥,积薪而卧。又悬苦胆在坐卧之处,饮食起居,必先取而尝之。夜里常常暗自流泪,恨恨地吐哺自语:“你忘了会稽之耻吗?”同时,他尊贤礼士,敬老恤贫,以求得百姓拥护。他还奖励生育,积聚财物,演练士卒,修甲厉兵,始终不敢怠懈。

对吴国表面仍极尽奴颜之事。范蠡亲到民间选了美女西施、郑旦,遣香车送给吴王。同时引诱吴王大兴土木,建造楼台馆所,沉湎于酒色犬马之中。另一方面,暗中亲楚,结齐,附晋,最大限度地孤立吴国。

勾践十二年(公元前485年),勾践归越5年了。这时越国国库充实,土地垦殖,人民乐为所用。于是勾践便要报复吴国,一雪会稽之耻。范蠡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谏阻说:“我国虽然尽心人事,但时机不成熟,勉强去求成功,对己不利。”

大夫逢同也劝阻伐吴。勾践接受群臣的意见,只得依旧隐忍不发。

劝吴伐齐,削弱吴国

过了一年,吴王夫差准备发兵攻打齐国。越王正希望吴国劳师费饷,便随波助澜,亲率官员前去朝贺,赠送大批礼物。吴国君臣享此荣耀,颐指气使,人人自喜。唯独老臣伍子胥闷闷不乐,劝谏吴王应放弃攻齐,早日击越。

吴王不听,遂伐齐,败齐于艾陵。吴王凯旋,愈加踌躇满志。他见到伍子胥,深恨此老者反复饶舌,竟然啐唾其面,严辞申斥。

伍子胥忿然说:“大王不听劝阻,过不了三年,吴国必然会被越国攻破。”吴王大怒,赐伍子胥一把宝剑,命他自杀。

子胥死后。吴王宠信太宰伯,朝政更加肤白昏暗。这时,勾践召见范蠡,问道:“吴王已杀伍子胥,阿谀之徒日众。可否伐吴?”范蠡说:“反常的迹象虽然已经萌芽,但从整体看,吴国灭亡的征兆尚不十分明显,现在还不可伐吴。”

熟种欺吴

越王勾践十四年(公元前483年),吴国遇到天灾,没有粮食,民不聊生。勾践又欲乘机伐吴。范蠡说:“天时已至,人事未尽,大王姑且等待。”

勾践闻言大怒:“我与你谈人事,你以天时应付我;现谈天时已至,你又借口人事来推诿。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范蠡回答说:“大王勿怪。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互相参会。方可大功告成。现在吴国遭灾,人民恐慌,君臣上下反而会同心协力,来抵御内忧外患。大王宜照旧驰骋游猎,歌舞欢饮。吴国见此,必然不修德政,待其百姓财枯力竭,心灰意懒,便可一举成功了。”勾践强压复仇怒火,依然等待时机。

据文献记载,这年正值越国获得丰收,勾践采用了文种的一条毒计,奉还吴国1万石蒸熟了的粮食。吴国见子粒肥大,认为是良种,留做种子,结果颗粒不收,酿成大灾。

把握时机 偷袭吴国

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不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境况,竟然带精兵北上,到卫国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会诸侯,国中仅留下太子友及老弱残疾留守。勾践和范蠡认为时机已到,率兵从海路迂回进入淮河,然后登陆直捣吴都姑苏。越兵训练多年,武器精良,范蠡等皆为宿将,双方交锋后,吴军大败,吴太子友被杀。

夫差在黄池闻此恶讯后,不敢张扬,暗派使臣,一如越国当年兵败椒山一样,卑词厚礼,请求勾践赦免吴国。范蠡对勾践说:“现在还难以使吴国灭亡,大王且准和,待机再给予毁灭性打击。”于是勾践赦吴,班师回国。

二次伐吴,生擒夫差

四年后,越王勾践再次北进伐吴。吴军慌忙应战,惨败于笠泽(今太湖附近)。越军继续挥师,将吴都姑苏团团围住。按着范蠡的战略,高筑营垒,围而不歼,竟达三年之久。

吴王夫差战守俱艰,几番遣使求和。越王勾践一度犹豫不决。这时,范蠡进谏说:“大王想得到的是吴国的宗庙社稷和整个国家,如果不慎在郊外失手,那怎么可以呢?故暂且不可决战。我听说,得到时机,不要疏忽大意,因为时机失去就不会重来;上天给予的却不获取,反而会成为灾祸。如果不能沉着应付,冒然进军,则取舍之间,变化莫测,可能前功尽弃。我们的策略已经定妥,就不要随便变动了。”

范蠡继续发挥他的战术思想,对勾践说:“用兵之道,有一定的规律,不能违犯上天的准则。太阳走到尽头,第二天会周而复始;月亮到了盈满之时,就开始一点一点亏缺。打仗作战居于被动地位时,固然可以用阴柔之术,但也不宜过于退缩不前,以致屈居人下,无法还手;占上风时,固然可以用阳刚之术,但也不可过于显露,以致被敌人窥破虚实。当采取守势一方的潜在力量尚未耗尽时,看去虽似柔弱,也不可冒然进逼,与之发生正面冲突,以免做无谓的牺牲,付出惨重代价。用兵之道固然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法,但总是要谨严周密、从容沉着才能稳操胜券,无懈可击。”

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势穷力尽,日暮穷途,不战而自败。

随后,勾践诛杀佞臣伯,吴国也蒙受一番洗劫。此后,越国称霸江、淮,成为春秋争雄于天下的一霸。范蠡也因谋划有功,官封上将军。

激流勇退 务农经商

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观察到这一细节,立刻引起深深思索:勾践为了灭吴兴越,不惜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如今如愿以偿,功成名就,他便不想归功于臣下,猜疑嫉妒之心已见端倪。情势之下,难以久居。如不及早激流勇退,日后恐无葬身之地。

一个昏暗又微露月光的晚上,范蠡不辞而别,带领家属徒隶,驾扁舟,泛东海,浪迹天涯,隐于江湖。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

范蠡跳出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见书,如梦初醒,便假托有病,不复上朝理政。然而樊笼已下,岂容远飞。后勾践诬说文种图谋作乱。赐剑一把,令其引颈自杀。

范蠡在齐,变名更姓,称之为夷子皮。他与儿子们耕作于海边,齐心合力,同治产业。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十万钱。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齐人见范蠡贤明,欲委以大任。范蠡却喟然叹道:“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散其家财,分给亲友乡邻,然后怀带少数珠宝,离开齐到了陶,再次变易姓名,自称为陶朱公。

范蠡早年曾师事算计,研习理财之道。这次范蠡再操经商之业,自然驾轻就熟,是个行家。他每日买贱卖贵,与时逐利,没过多久,又积聚资财巨万,成了富翁。朱公的经商聚财之道,一是掌握好供求关系;二是掌握好物价贵贱的幅度;三是加快资金的周转率,所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范蠡老死于陶。一生三次迁徙,皆有英名。名播天下,垂于后世。

篇7:《吴许越成》文言文翻译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

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篇8:《吴许越成》文言文翻译

吴王夫差在夫椒打败越军,报了槜李之仇,趁势攻进越国。越王勾践带领披甲持盾的五千人守住会稽山,并派大夫文种,通过吴国的太宰嚭向吴王求和。吴王打算答应他。

伍员说:“万万不可!臣听说:‘树立品德,必须灌溉辛勤;扫除祸害,必须连根拔尽’。从前过国的浇,杀了斟灌又攻打斟鄩,灭了夏王相。相的妻子后缗方怀孕,从城墙的小洞里逃走,回到有仍,生了少康。少康后来做了有仍的牧正,他对浇恨极了,又能警惕戒备。浇派椒四处搜寻少康,少康逃奔有虞,在那里做了庖正,躲避祸害。虞思两个女儿嫁给他,封他在纶邑,有田一成,不过十里,有众一旅,不过五百。但他能布施德政,开始谋划,收集夏朝的余部,使其专心供职。他派女艾去浇那里刺探消息,派季舒去引诱浇的弟弟豷,终于灭亡过国和戈国,恢复夏禹的功业,祭祀夏的祖先,以配享天帝,维护了夏朝的天命。现在吴国不如过国,越国却大于少康,如果让越国强盛起来,吴国岂不就难办了吗?勾践这个人能够亲近臣民,注重施布恩惠。肯施恩惠,就不失民心;亲近臣民,就不会忽略有功之人。他与我国土地相连,世代有仇,现在我们战胜了他,不但不加以消灭,反而打算保全他,这真是违背天命而助长仇敌,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了!姬姓的衰亡,指日可待呀。我国处在蛮夷之间,而又助长仇敌,这样谋霸业,行不通啊!”吴王不听。伍员退下来,对人说:“越国用十年时间聚集财富,再用十年时间教育和训练人民,二十年后,吴国的宫殿怕要变成池沼啊!”

注释

1、夫差:吴国国君,吴王阖闾的儿子。夫椒:在今江苏吴县太湖中,即包山。

2、槜李:吴、越边界地名。今浙江嘉兴县一带。定公十四年,越曾大败吴军于此地。

3、越子:越王勾践。楯:盾牌。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市。

4、种:文种,越大夫。太宰:官名。嚭:吴国大臣名,善于逢迎,深得吴王夫差宠信。

5、伍员:即伍子胥,吴国大夫。

6、滋:滋长。尽:断根。

7、过:夏朝国名,今山东掖县北。浇:人名。寒浞的儿子。斟灌:夏时国名,今山东寿光县东北。斟鄩:夏朝国名,今山东潍县西南。夏后相:夏朝第五代王,少康的父亲。后缗:夏后相的妻子。娠:怀孕。窦:孔穴。

8、有仍:国名,今山东济宁县。后缗是有仍国的女儿,所以逃归娘家。

9、少康:夏后相的遗腹子。牧正:主管畜牧的官。惎:憎恨。戒:警戒。

10、椒:浇的大臣。有虞:姚姓国,今山西永济县。庖正:掌管膳食的官。

11、虞思:虞国的国君。纶:地名,今河南虞城县东南。成:方十里。旅:五百人。伯:同“霸”。

12、女艾:少康臣。谍:暗地察看。季杼:少康的儿子。豷:浇的弟弟。戈:豷的封国。

13、长:助长。

14、不可食:吃不消。

15、姬:吴与周王朝同姓,姬姓国之一。

16、日可俟也:犹言指日可待。俟:等待。

《吴许越成》赏析/鉴赏

读了这个故事,很让我们疑心,这是否是后来添加上去的,因为伍员,也就是伍子胥,真的是料事如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竟然 就在二十年后灭掉了吴国,应了伍子胥的预言。当然,这个故事没有造假,不是假冒伪劣产品,而是真实的历史事实。

这样我们的确要佩服伍子胥的眼光和头脑了。他是清醒的政治家、军事家,具有理性的精神和现实主义态度。他识破了越国在兵临城下之时媾和来保存实力的意图,援引历史教训来告诉吴王夫差,却未被采纳。

这又一次告诉我们: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发展虽然不是重复循环的,但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确乎要栽大跟头。夏朝第六代君主少康的“少康中兴”,就是一面镜子。国家虽然亡了,但留下了复仇的种子, 为日后的复兴提供了火种。星星之光,可以燎原。少康就真的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灭掉仇敌,光复了祖先的业绩。

教训之二,是对陷入困境的“穷寇”,要穷追猛打,直至彻底消灭,不留任何祸根, 不时敌手有任何东山再起的希望,也就是要灭掉“种子”。还是毛主席英明, 他老人家早就手过:“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鲁迅先生也极力倡导通打“落水狗”的精神,即使狗儿落入水中做出哀求的可怜状,也要通打之,否则,它一旦爬上岸来,又会咬人的'。古人也总结过不能纵虎归山,要不然会遗害无穷。从这个方面来说,吴王夫差放过越王勾践,实在是养虎遗患,玩火以至自焚。

教训之三,从越王勾践的角度说,在明知对手强大时,及时的表示屈服,要求媾和,以便保存实力,另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是迫不得已最好的选择。识时务者为俊杰。 勾践不愧为识时务者,在即将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甘拜下风,屈居人下,以屈求神,保住了复仇的种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教训之四,要有坚韧不拔地坚持下去的毅力,事业终将成功。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勾践大概是牢记住了这一点,并且再退一步,加上十年,用两倍的时间来为复仇作准备。 这个过程也够漫长的,其中的屈辱辛酸,非局外人所能体验。以国君的身份,卧薪尝胆,这要有超出常人的毅力。在长期的艰难困苦之中,人的精神随时都会有崩溃的可能,随时都可能因挫折而彻底的放弃希望和努力。但是勾践坚持下来了。 因此我们也要敬佩勾践,佩服他的坚韧不拔地向目标挺进的毅力。

篇9:吴许越成原文、注释及赏析

吴许越成原文、注释及赏析

原文:

吴许越成

先秦:左丘明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

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译文: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

吴王夫差在夫椒打败越军,报了槜李之仇,趁势攻进越国。越王勾践带领披甲持盾的五千人守住会稽山,并派大夫文种,通过吴国的太宰嚭向吴王求和。

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

吴王打算答应他。伍员说:“万万不可!臣听说:‘树立品德,必须灌溉辛勤;扫除祸害,必须连根拔尽’。从前过国的浇,杀了斟灌又攻打斟鄩,灭了夏王相。相的妻子后缗方怀孕,从城墙的小洞里逃走,回到有仍,生了少康。少康后来做了有仍的牧正,他对浇恨极了,又能警惕戒备。浇派椒四处搜寻少康,少康逃奔有虞,在那里做了庖正,躲避祸害。虞思两个女儿嫁给他,封他在纶邑,有田一成,不过十里,有众一旅,不过五百。但他能布施德政,开始谋划,收集夏朝的余部,使其专心供职。他派女艾去浇那里刺探消息,派季舒去引诱浇的弟弟豷,终于灭亡过国和戈国,恢复夏禹的功业,祭祀夏的祖先,以配享天帝,维护了夏朝的天命。现在吴国不如过国,越国却大于少康,如果让越国强盛起来,吴国岂不就难办了吗?勾践这个人能够亲近臣民,注重施布恩惠。肯施恩惠,就不失民心;亲近臣民,就不会忽略有功之人。他与我国土地相连,世代有仇,现在我们战胜了他,不但不加以消灭,反而打算保全他,这真是违背天命而助长仇敌,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了!姬姓的衰亡,指日可待呀。我国处在蛮夷之间,而又助长仇敌,这样谋霸业,行不通啊!”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吴王不听。伍员退下来,对人说:“越国用十年时间聚集财富,再用十年时间教育和训练人民,二十年后,吴国的宫殿怕要变成池沼啊!”

注释: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

夫差:吴国国君,吴王阖闾的儿子。夫椒:在今江苏吴县太湖中,即包山。槜李:吴、越边界地名。今浙江嘉兴县一带。定公十四年,越曾大败吴军于此地。越子:越王勾践。楯:盾牌。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市。种:文种,越大夫。太宰:官名。嚭:吴国大臣名,善于逢迎,深得吴王夫差宠信。

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

伍员:即伍子胥,吴国大夫。滋:滋长。尽:断根。过:夏朝国名,今山东掖县北。浇:人名。寒浞的儿子。斟灌:夏时国名,今山东寿光县东北。斟鄩:夏朝国名,今山东潍县西南。夏后相:夏朝第五代王,少康的父亲。后缗:夏后相的妻子。娠:怀孕。窦:孔穴。有仍:国名,今山东济宁县。后缗是有仍国的女儿,所以逃归娘家。少康:夏后相的遗腹子。牧正:主管畜牧的官。惎:憎恨。戒:警戒。椒:浇的大臣。有虞:姚姓国,今山西永济县。庖正:掌管膳食的官。虞思:虞国的国君。纶:地名,今河南虞城县东南。成:方十里。旅:五百人。伯:同“霸”。女艾:少康臣。谍:暗地察看。季杼:少康的儿子。豷:浇的弟弟。戈:豷的封国。长:助长。不可食:吃不消。姬:吴与周王朝同姓,姬姓国之一。日可俟也:犹言指日可待。俟:等待。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赏析:

读了这个故事,很让我们疑心,这是否是后来添加上去的',因为伍员,也就是伍子胥,真的是料事如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竟然就在二十年后灭掉了吴国,应了伍子胥的预言。当然,这个故事没有造假,不是假冒伪劣产品,而是真实的历史事实。

这样我们的确要佩服伍子胥的眼光和头脑了。他是清醒的政治家、军事家,具有理性的精神和现实主义态度。他识破了越国在兵临城下之时媾和来保存实力的意图,援引历史教训来告诉吴王夫差,却未被采纳。

这又一次告诉我们: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发展虽然不是重复循环的,但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确乎要栽大跟头。夏朝第六代君主少康的“少康中兴”,就是一面镜子。国家虽然亡了,但留下了复仇的种子,为日后的复兴提供了火种。星星之光,可以燎原。少康就真的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灭掉仇敌,光复了祖先的业绩。

教训之二,是对陷入困境的“穷寇”,要穷追猛打,直至彻底消灭,不留任何祸根,不时敌手有任何东山再起的希望,也就是要灭掉“种子”。还是毛主席英明,他老人家早就手过:“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鲁迅先生也极力倡导通打“落水狗”的精神,即使狗儿落入水中做出哀求的可怜状,也要通打之,否则,它一旦爬上岸来,又会咬人的。古人也总结过不能纵虎归山,要不然会遗害无穷。从这个方面来说,吴王夫差放过越王勾践,实在是养虎遗患,玩火以至自焚。

教训之三,从越王勾践的角度说,在明知对手强大时,及时的表示屈服,要求媾和,以便保存实力,另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是迫不得已最好的选择。识时务者为俊杰。勾践不愧为识时务者,在即将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甘拜下风,屈居人下,以屈求神,保住了复仇的种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教训之四,要有坚韧不拔地坚持下去的毅力,事业终将成功。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勾践大概是牢记住了这一点,并且再退一步,加上十年,用两倍的时间来为复仇作准备。这个过程也够漫长的,其中的屈辱辛酸,非局外人所能体验。以国君的身份,卧薪尝胆,这要有超出常人的毅力。在长期的艰难困苦之中,人的精神随时都会有崩溃的可能,随时都可能因挫折而彻底的放弃希望和努力。但是勾践坚持下来了。因此我们也要敬佩勾践,佩服他的坚韧不拔地向目标挺进的毅力。

篇10:《吴许越成》原文与译文赏析

《吴许越成》原文与译文赏析

吴许越成

(选自《左传·哀公元年》)

【原文】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①。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②。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③。吴子将许之。

伍员曰:“不可④。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⑤。’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灭夏后相⑥。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⑦。惎浇能戒之⑧。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⑨。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⑩。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11}。祀夏配天,不失旧物{12}。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13}?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14}。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15}。姬之衰也,日可俟也{16}。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17}。”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18}!”

【注释】 ①许:同意。成:讲和。报:报复。槜(zuì)李:在今浙江嘉兴西南。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吴伐越,越王勾践用计在槜李大败吴军,阖闾受伤而死,故云“报槜李也”。

②甲楯:盔甲、盾牌,此指着甲拥盾的兵卒。

③因:通过。太宰:执掌政务的长宫。嚭(pǐ):伯吴王夫差亲信。行成:求和。

④伍员:伍子胥,楚人,为报父仇,投奔吴,以败楚之功封于申,又称“申胥”。

⑤滋:滋长。

⑥过:古国名,在今山东掖县北。浇(ào):寒混之子,封于过。斟灌、斟■(xún):夏同姓诸侯。夏后相:传说是夏后启之孙,相失国,依于二斟,又为浇所灭。

⑦后缗(mín):夏后相妻。娠(shēn):怀孕。窦:洞穴。有仍:即任国,在今山东济宁县,后缗的娘家。少康:夏后相子。牧正:管畜牧的长官。

⑧惎(jì):痛恨。

⑨庖正:掌管饮食的官员。以除其害:因而得免被所害。

⑩成、旅:杜预注曰“方十里为成,五百人为旅”。布:施。兆:始。收:收拾。抚:厚。

{11}谍浇:打入浇处做间谍。豷(yì):浇之弟。戈:殪国。绩:业绩。

{12}祀夏配天:祭夏祖宗以配祭天帝。旧物:往事,指夏有天下。物,事。

{13}丰之:使越强盛。丰,犹“盛”。难:指让越强大则难以遏制。

{14}务施:致力施舍。不失人:即得民心。亲不弃劳:所亲近的连功劳小的也不遗弃。仇雠:仇敌。

{15}违天:指天给而不取。长寇雠:使敌人壮大。不可食已:不能消除。

{16}姬:指吴,吴是姬姓国。日可俟:指日可待。

{17}介在蛮夷:指吴夹在楚、越之间。伯:同“霸”。

{18}生聚:生民聚财,繁殖人口,积累财富。教训:教导训练。吴其为沼:吴将变为沼泽,意指吴将亡。

【鉴赏】 越本是楚的.属国,鲁昭公、定公年间开始强大,与吴同处一隅而结为世仇,连年攻战,互有胜负。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以计大败前来伐越的吴军,吴王阖闾(夫差之父)在此役中受伤丧命。夫差即位后,立志要灭越以报父仇,可是夫椒一战重创越军后,勾践率残溃之师退守会稽并派文种前去求和时,他却忘了杀父之仇,轻信太宰嚭的进言,竟接受了越王请和的要求,使勾践得以苟延残喘,死灰复燃,东山再起。

夫差手下大臣伍员是位眼光远大的政治家,深知复仇情绪与力量的危害性,当年他本人就是逃脱虎口奔吴而借吴兵报仇的,因而极力反对吴与越讲和。本文即重点记叙了伍员的谏词。为说服夫差,伍员以少康中兴作为借鉴,详细讲述了古代过浇灭夏后相,只是偶然走脱了相怀孕的妻子,后来她生下少康,历经磨难,在有仍、有虞的保护与支持下,逐渐发展壮大,终“灭过、戈,复禹之绩”的历史过程,并结合勾践的为人以及吴越之间的利害关系,反复强调“去疾莫如尽”,坚决反对讲和,否则吴国将后患无穷,必为越所灭。

伍员对夫差的这篇谏词,反宾为主,略叙勾践之事而详叙少康灭过浇报仇的历史,借古喻今,句句落实到必灭越国的目标上,可谓苦口婆心,甚至是痛心疾首了。伍员满心希望能以此惊醒夫差。可最终非但没有说服夫差,自己反被赐死,不由得令人扼腕叹息。历史发展到后来,越果然重新强大,反攻入吴,逼得夫差自尽,身死国灭,不幸应验了伍员的预言,证明了其“去疾莫如尽”观点的正确性。

■妙评 吴有伍员,越有范蠡,两臣均忠于谋国者,但夫差与勾践有听与不听之异耳,然员不免于鸱夷,而蠡得霸越以扁舟五湖志,岂不谓智哉!

——清·韩菼重订《批注春秋左传句解》下册引孙月峰评

写少康详,写勾践略,而写少康正是写勾践处,此古文以宾作主法也。后分三段,发明“不可”二字之义,最为曲折详尽,曾不觉悟,卒许越成,不得已退而告人。说到吴其为沼,真感愤无聊,声断气绝矣。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二

伍员谏许越成,虽为主也,劈提二句,一宾一主,却是暗暗将越伴说到底。左氏亦便自始至终败夫椒,极携李,遂入越,以行成;不告庆,不告败,句句双说,以与中幅两番文字相配。盖同此提叙断结,而移步换形,即别是一番色泽、一番结构。自来信口读滑,奉负匠心也。

一大篇文字后,又添入“退而告人”一层,如词家之尾声。然章法得毋头重脚轻乎?因又添写书法,以佐之文势不孤,又得与起手提叙两层相应。其章法真有华萼千重之叹。

——清·冯李骅、陆洁《左绣》卷二十九

篇11:《吴许越成》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吴许越成》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原文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

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译文

吴王夫差在夫椒打败越军,报了槜李之仇,趁势攻进越国。越王勾践带领披甲持盾的五千人守住会稽山,并派大夫文种,通过吴国的太宰嚭向吴王求和。吴王打算答应他。

伍员说:“万万不可!臣听说:‘树立品德,必须灌溉辛勤;扫除祸害,必须连根拔尽’。从前过国的浇,杀了斟灌又攻打斟鄩,灭了夏王相。相的妻子后缗方怀孕,从城墙的小洞里逃走,回到有仍,生了少康。少康后来做了有仍的牧正,他对浇恨极了,又能警惕戒备。浇派椒四处搜寻少康,少康逃奔有虞,在那里做了庖正,躲避祸害。虞思两个女儿嫁给他,封他在纶邑,有田一成,不过十里,有众一旅,不过五百。但他能布施德政,开始谋划,收集夏朝的余部,使其专心供职。他派女艾去浇那里刺探消息,派季舒去引诱浇的弟弟豷,终于灭亡过国和戈国,恢复夏禹的功业,祭祀夏的祖先,以配享天帝,维护了夏朝的天命。现在吴国不如过国,越国却大于少康,如果让越国强盛起来,吴国岂不就难办了吗?勾践这个人能够亲近臣民,注重施布恩惠。肯施恩惠,就不失民心;亲近臣民,就不会忽略有功之人。他与我国土地相连,世代有仇,现在我们战胜了他,不但不加以消灭,反而打算保全他,这真是违背天命而助长仇敌,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了!姬姓的衰亡,指日可待呀。我国处在蛮夷之间,而又助长仇敌,这样谋霸业,行不通啊!”吴王不听。伍员退下来,对人说:“越国用十年时间聚集财富,再用十年时间教育和训练人民,二十年后,吴国的宫殿怕要变成池沼啊!”

词句注释

1、夫差:吴国国君,吴王阖闾的儿子。夫椒:在今江苏吴县太湖中,即包山。

2、槜李:吴、越边界地名。今浙江嘉兴县一带。定公十四年,越曾大败吴军于此地。

3、越子:越王勾践。楯:盾牌。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市。

4、种:文种,越大夫。太宰:官名。嚭:吴国大臣名,善于逢迎,深得吴王夫差宠信。

5、伍员:即伍子胥,吴国大夫。

6、滋:滋长。尽:断根。

7、过:夏朝国名,今山东掖县北。浇:人名。寒浞的儿子。斟灌:夏时国名,今山东寿光县东北。斟鄩:夏朝国名,今山东潍县西南。夏后相:夏朝第五代王,少康的父亲。后缗:夏后相的妻子。娠:怀孕。窦:孔穴。

8、有仍:国名,今山东济宁县。后缗是有仍国的女儿,所以逃归娘家。

9、少康:夏后相的遗腹子。牧正:主管畜牧的官。惎:憎恨。戒:警戒。

10、椒:浇的大臣。有虞:姚姓国,今山西永济县。庖正:掌管膳食的'官。

11、虞思:虞国的国君。纶:地名,今河南虞城县东南。成:方十里。旅:五百人。

12、女艾:少康臣。谍:暗地察看。季杼:少康的儿子。豷:浇的弟弟。戈:豷的封国。

13、长:助长。

14、不可食:吃不消。

15、姬:吴与周王朝同姓,姬姓国之一。

16、日可俟也:犹言指日可待。俟:等待。

作品鉴赏

读了这个故事,很让我们疑心,这是否是后来添加上去的,因为伍员,也就是伍子胥,真的是料事如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竟然就在二十年后灭掉了吴国,应了伍子胥的预言。当然,这个故事没有造假,不是假冒伪劣产品,而是真实的历史事实。

这样我们的确要佩服伍子胥的眼光和头脑了。他是清醒的政治家、军事家,具有理性的精神和现实主义态度。他识破了越国在兵临城下之时媾和来保存实力的意图,援引历史教训来告诉吴王夫差,却未被采纳。

这又一次告诉我们: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发展虽然不是重复循环的,但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确乎要栽大跟头。夏朝第六代君主少康的“少康中兴”,就是一面镜子。国家虽然亡了,但留下了复仇的种子,为日后的复兴提供了火种。星星之光,可以燎原。少康就真的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灭掉仇敌,光复了祖先的业绩。

伍子胥

教训之二,是对陷入困境的“穷寇”,要穷追猛打,直至彻底消灭,不留任何祸根,不使敌手有任何东山再起的希望,也就是要灭掉“种子”。还是毛主席英明,他老人家早就说过:“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鲁迅先生也极力倡导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即使狗儿落入水中做出哀求的可怜状,也要痛打之,否则,它一旦爬上岸来,又会咬人的。古人也总结过不能纵虎归山,要不然会遗害无穷。从这个方面来说,吴王夫差放过越王勾践,实在是养虎遗患,玩火以至自焚。

教训之三,从越王勾践的角度说,在明知对手强大时,及时的表示屈服,要求媾和,以便保存实力,另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是迫不得已最好的选择。识时务者为俊杰。勾践不愧为识时务者,在即将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甘拜下风,屈居人下,以屈求神,保住了复仇的种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教训之四,要有坚韧不拔地坚持下去的毅力,事业终将成功。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勾践大概是牢记住了这一点,并且再退一步,加上十年,用两倍的时间来为复仇作准备。这个过程也够漫长的,其中的屈辱辛酸,非局外人所能体验。以国君的身份,卧薪尝胆,这要有超出常人的毅力。在长期的艰难困苦之中,人的精神随时都会有崩溃的可能,随时都可能因挫折而彻底的放弃希望和努力。但是勾践坚持下来了。

因此我们也要敬佩勾践,佩服他的坚韧不拔地向目标挺进的毅力。

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而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泰安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宫之奇谏假道原文及翻译

《七谏·沉江》原文

楚辞《七谏·初放》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全文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赏析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千字文》原文及翻译

《待贾而沽》原文及翻译

观沧海翻译和原文

童趣翻译及原文

《申胥谏许越成》原文翻译(合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申胥谏许越成》原文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