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蛙不想说话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文言文中的今典名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文言文中的今典名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文言文中的今典名句
文言文中的今典名句
NO1、临难毋苟免。
NO2、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NO3、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NO4、公生明,偏生暗。
NO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NO6、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NO7、见义不为,非勇也。
NO8、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NO9、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NO1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NO11、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NO1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NO1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NO14、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NO15、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NO16、朝闻道,夕死可矣。
NO17、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
NO18、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NO19、实事求是。
NO20、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NO21、谨于言而慎于行。
NO22、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NO2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NO24、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NO25、见义不为,无勇也。
NO26、有志者事竟成。
NO27、君子强学而力行。
NO2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NO29、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NO3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NO3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NO32、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NO33、知耻近乎勇。
NO34、民无信不立。
NO3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NO36、志不强者智不达。
NO37、五刑不如一耻。
NO38、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NO39、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NO40、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NO4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NO42、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NO4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NO44、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NO4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NO4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NO47、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NO48、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NO49、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NO50、临患不忘国,忠也。
NO5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NO5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NO53、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NO54、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NO5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NO56、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NO5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NO5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NO59、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
NO60、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篇2:文言文中的哲理名句
文言文中的哲理名句
NO1、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NO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NO3、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NO4、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
NO5、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在少年。
NO6、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NO7、善恶关头莫错认,一失人身万劫难。
NO8、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NO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NO1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NO11、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
NO1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NO1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NO1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NO15、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
NO16、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NO17、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NO18、少而寡欲颜常好,老不求官梦亦闲。
NO19、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NO20、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NO2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NO22、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NO2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NO24、不人虎穴,焉得虎子。
NO25、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NO26、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NO27、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
NO28、但知口中有剑,不知袖里藏刀。
NO29、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NO3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NO31、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NO32、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NO33、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NO34、容人须学海,十分满尚纳百川。
NO35、风息时,休起浪;岸到处,便离船。
NO36、劝君作福便无钱,祸到临头使万千。
NO37、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NO38、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NO39、人学始知道,不学亦徒然。
NO4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NO4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NO42、是可忍,孰不可忍。
NO4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NO44、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词严。
NO45、知音说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NO46、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NO4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NO4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NO49、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NO5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NO51、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NO52、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NO53、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NO5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NO55、谗言败坏真君子,美色消磨狂少年。
NO56、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NO5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NO5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NO59、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NO6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篇3:文言名句
文言名句
1、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孔子家语》
2、哀莫大于心死。――《庄子》
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4、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6、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9、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0、马不伏枥,不可以趋远。――《后汉书》
11、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1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13、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8、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左传》
1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0、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21、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22、卑而不失义,瘁而不失廉。――《晏子春秋》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2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2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2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8、廉者,政之本也;让者,德之主也。――《晏子春秋》
2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3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
3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3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37、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晏子春秋》
3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40、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后汉书》
4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4、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红楼梦》
45、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荀子》
46、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4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48、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
49、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50、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51、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王符《潜夫论》
52、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53、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5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5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5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5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58、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其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司马迁《报任安书》
5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60、身修然后可以理家,家治然后可以治国。――恒宽《盐铁论》
篇4:文言文中倒装句用法
文言文中倒装句用法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篇5:山西文言文中考试题
山西省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实验区)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山西省中考文言文试题大全。(10分)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把洒问青天(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不知/天上宫阙___________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____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1)端起洒杯(2)考虑或:想着。4.B。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6.(C)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篇6:山西文言文中考试题
比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4-8题。(10分)
[甲[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结庐在人间(2)亭亭净植()
5.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 B飞鸟/相与还
C晋陶渊明/独爱菊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志趣和情怀是两文的共同点,甲崇尚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乙追求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B甲乙两篇都写到菊,甲借菊写出心与自然的亲近,乙用菊衬托莲的高洁正直。
C甲中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乙中的“牡丹”象征追求高雅生活之人。
D甲乙两篇体裁不同,特色各异:甲直抒胸臆,挥洒真情;乙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8.乙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4、(1)简陋的房屋。(2)立或树立。5、D。6、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7、C。8、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篇7:文言文中省略句用法
文言文中省略句用法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篇8:文言文中是的用法
文言文中是的用法
1 用作指代词,例如:
(1)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我的祖父死在这件事上,我的父亲也死在这件事上。
(2) 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所在的地方都这样。
(3)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孙子兵法·势》)
——落下去又重新开始,太阳和月亮就是这样。
2 后来发展为系动词,如:
(1) 问今是何世。(陶渊明《桃花源记》)
——问现在是什么年代。
(2)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不知道木兰原来还是个姑娘。
“是”的用法还有两种特殊情况。
3单独作谓语时,除了本身的指代作用,还兼有“对”“是这样”“这样是对的”等动词的味道。如:
“是鲁孔丘与?”曰;“是也。”(《论语·微子》)
——那个人是鲁国的孔丘吗?
——对,就是这个人。
4 与宾语提前有关,如: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
——将要灭掉虢,还对虞有什么爱惜呢!
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虢”作宾语提前了,“是 ”成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这种用法有个特别的固定结构“唯(惟)……是……”“唯(惟)……之”,:如: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率领**前来,就是为了找敌人打仗!
现代成语中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等仍是这种用法。
5 形容词,正确。
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感到现在是正确的',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
6 动词,以……为是,认为……正确。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刘开〈问说〉)
——以自己为是,以别人为非,这是世人的通病。
7 复合词,是故,是以,因此,所以的意思。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韩愈〈师说〉)
★ 古文名句汇典
文言文中的今典名句(集锦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