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医师《生物化学》辅导:变构调节

时间:2022-12-18 07:37:25 作者:勇者媞娜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勇者媞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业医师《生物化学》辅导:变构调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业医师《生物化学》辅导:变构调节,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业医师《生物化学》辅导:变构调节

问题:有关变构调节(或变构酶)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催化部位与别构部位位于同一亚基

b.都含有一个以上的亚基

c.动力学曲线呈s型曲线

d.变构调节可有效地和及时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来源:

e.该调节可调节整个代谢通路

请问为什么呀?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a。来源:

变构调节是指某些调节物能与酶的调节部位结合使酶分子的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称酶的变构调节

变构酶 allosteric enzymes

1.概念来源:

有些酶除了活性中心外,还有一个或几个部位,当特异性分子非共价地结合到这些部位时,可改变酶的构象,进而改变酶的活性,酶的这种调节作用称为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受变构调节的酶称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这些特异性分子称为效应剂(effector)。变构酶分子组成,一般是多亚基的,分子中凡与底物分子相结合的部位称为催化部位(catalytic site),凡与效应剂相结合的部位称为调节部位(regulatory site),这二部位可以在不同的亚基上,或者位于同一亚基。

2.机理

(1)一般变构酶分子上有二个以上的底物结合位点。当底物与一个亚基上的活性中心结合后,通过构象的改变,可增强其他亚基的活性中心与底物的结合,出现正协同效应(positivecooperative effect)。使其底物浓度曲线呈s形。即底物浓度低时,酶活性的增加较慢,底物浓度高到一定程度后,酶活性显著加强,最终达到最大值vmax.多数情况下,底物对其变构酶的作用都表现正协同效应,但有时,一个底物与一个亚基的活性中心结合后,可降低其他亚基的活性中心与底物的结合,表现负协同效应(negative cooperative effect)。如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对nad+的结合为负协同效应。

(2)变构酶除活性中心外,存在着能与效应剂作用的亚基或部位,称调节亚基(或部位),效应剂与调节亚基以非共价键特异结合,可以改变调节亚基的构象,进而改变催化亚基的构象,从而改变酶活性。凡使酶活性增强的效应剂称变构激活剂(allosteric activitor),它能使上述s型曲线左移,饱和量的变构激活剂可将s形曲线转变为矩形双曲线。凡使酶活性减弱的效应剂称变构抑制剂(allosteric inhibitor),能使s形曲线右移。例如,atp是磷酸果糖激酶的变构抑制剂,而adp、amp为其变构激活剂。

(3)由于变构酶动力学不符合米-曼氏酶的动力学,所以当反应速度达到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的浓度,不能用km表示,而代之以k0.55表示。

篇2:执业医师《生物化学》辅导:亮氨酸拉链(leucinezipper)

问题:在亮氨酸拉链中,每隔多少个氨基酸出现一个亮氨酸:

a.7个

b.3.6个

c.9个

d.12个

e.7.2个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a。

亮氨酸拉链(leucine zipper)是由伸展的氨基酸组成,每7个氨基酸中的第7个氨基酸是亮氨酸,亮氨酸是疏水性氨基酸,排列在。螺旋的一侧,所有带电荷的氨基酸残基排在另一侧。当2个蛋白质分子平行排列时,亮氨酸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二聚体,形成“拉链”。在“拉链”式的蛋白质分子中,亮氨酸以外带电荷的氨基酸形式同dna结合。

亮氨酸拉链(leucine zipper):出现地dna结合蛋白质和其它蛋白质中的一种结构基元(motif)。当来自同一个或不同多肽链的两个两用性的α-螺旋的疏水面(常常含有亮氨酸残基)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圈对圈的二聚体结构时就形成了亮氨酸拉链。

篇3:执业医师《生物化学》辅导:脂肪酸的β氧化

脂肪酸β氧化过程可概括为活化、转移、β氧化及最后经三羧酸循环被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等四个阶段。

(1)脂肪酸的活化脂肪酸的氧化首先须被活化,在atp、co-sh、mg2+存在下,由位于内质网及线粒体外膜的脂酰coa合成酶,催化生成脂酰coa.活化的脂肪酸不仅为一高能化合物,而且水溶性增强,因此提高了代谢活性。

(2) 脂酰coa的转移脂肪酸活化:是在胞液中进行的,而催化脂肪酸氧化的酶系又存在于线粒体基质内,故活化的脂酰coa 必须先进入线粒体才能氧化,但已知长链脂酰辅酶a是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内膜的,因此活化的脂酰coa要借助肉碱(camitine),即l-3羟-4-三甲基铵丁酸,而被转运入线粒体内,在线粒体内膜的外侧及内侧分别有肉碱脂酰转移酶i和酶ⅱ,两者为同工酶。位于内膜外侧的酶ⅰ,促进脂酰coa转化为脂酰肉碱,后者可借助线粒体内膜上的转位酶(或载体),转运到内膜内侧,然后,在酶ⅱ催化下脂酰肉碱释放肉碱,后又转变为脂酰coa.这样原本位于胞液的脂酰coa穿过线粒体内膜进入基质而被氧化分解。一般10个碳原子以下的活化脂肪酸不需经此途径转运,而直接通过线粒体内膜进行氧化。

(3)脂酰coa的β氧化: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在脂肪酸β氧化酶系催化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4步连续反应,最后使脂酰基断裂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分子比原来少了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因反应均在脂酰coa烃链的α,β碳原子间进行,最后β碳被氧化成酰基,故称为β氧化。

a 脱氢:脂酰coa在脂酰基coa脱氢酶的催化下,其烃链的α、β位碳上各脱去一个氢原子,生成α、β烯脂酰coa(trans-y-enoyl coa),脱下的两个氢原子由该酶的辅酶fad接受生成fad.2h.后者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而生成水,同时伴有两分子atp的生成。

b 加水:α、β烯脂酰coa在烯酰coa水合酶的催化下,加水生成β-羟脂酰coa(βhydroxy acylcoa)。

c 再脱氢:β-羟脂酰coa在β-羟脂酰coa脱氢酶(l-βhydroxy acyl coadehydrogenase)催化下,脱去β碳上的2个氢原子生成β-酮脂酰coa,脱下的氢由该酶的辅酶nad+接受,生成nadh+h+ .后者经电子传递链氧化生成水及3分子atp. d 硫解:β-酮脂酰coa在β-酮脂酰coa在硫解酶(β-ketoacylcoa thiolase)催化下,加一分子coa sh使碳链断裂,产生乙酰coa和一个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以上4步反应均可逆行,但全过程趋向分解,尚无明确的调控位点。

1分子软脂酸含16个碳原子,靠7次β氧化生成7分子nadh+h+,7分子fadh2,8分子乙酰coa,而所有脂肪酸活化均需耗去2分子atp.故1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共生成:7×2+7×3+8×12-2=129分子atp

篇4:执业医师《生物化学》辅导:DDDP的特点

问题:哪列哪项为dna聚合酶的特点

a.需模板dna

b.需引物rna

c.延伸方向为5→3来源:

d.以ntp为原料

e.具有3→5外切酶活性

请老师讲解一下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d。来源:

dna聚合酶以四种三磷酸脱氧核苷为原料,这种酶的共同性质是:

①需要dna模板,因此这类酶又称为依赖dna的dna聚合酶(dna dependent dna polymerase, dddp)。

②需要rn医学 教育网原创a或dna做为引物(primer),即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催化dna的起始。

③催化dntp加到引物的3′末端,因而dna合成的方向是5′→3′。

三种dna聚合酶都属于多功能酶,它们在dna复制和修复过程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来源:

篇5:执业医师《生物化学》辅导:考试复习要点

一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蛋白质的含氮量平均为16%.

2.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除甘氨酸外属l-α-氨基酸。

3.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4.半胱氨酸巯基是gsh的主要功能基团。

5.一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肽键。

6.维系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因素是氢键

7.并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有四级结构。

8.溶液ph>pi时蛋白质带负电,溶液ph

9.蛋白质变性的实质是空间结构的改变,并不涉及一级结构的改变。

二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 rna和dna水解后的产物。

2.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单位。

3.核酸一级结构的化学键是3′,5′-磷酸二酯键。

4. dna的二级结构的特点。主要化学键为氢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c与g.

5. tm为熔点,与碱基组成有关医 学教育网原创

6. trna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型、三级结构为倒l型。

7.atp是体内能量的直接供应者。camp、cgmp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

三 酶

1.酶蛋白决定酶特异性,辅助因子决定反应的种类与性质。

2.酶有三种特异性: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立体异构特异性酶活性中心概念。

3.b族维生素与辅酶对应关系。

4. km含义

5.竞争性抑制特点。

四 糖代谢

1.限速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净生成atp;2分子atp;产物:乳酸

2.糖原合成的关键酶是糖原合成酶。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磷酸化酶。

3.能进行糖异生的物质主要有:甘油、氨基酸、乳酸、丙酮酸。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

4.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5.血糖浓度:3.9~6.1mmol/l. 6.肾糖域概念及数值。

五 氧化磷酸化

1. atp是体内能量的直接供应者。

2.细胞色素aa3又称为细胞色素氧化酶。

3.线粒体内有两条重要的呼吸链:nadh氧化呼吸链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4.呼吸链中细胞色素的排列顺序为:b cl c aa3.

5.氰化物中毒的机制是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

六 脂肪代谢

1.必需脂肪酸指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2.脂肪的合成原料为乙酰辅酶a和nadph.

3.脂肪分解的限速酶是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

4.酮体生成的限速酶是hmg-coa合成酶。

5.酮体利用的酶是乙酰乙酸硫激酶和琥珀酸单酰coa转硫酶。

6.肝内生酮肝外用。

七 磷脂、胆固醇及血浆脂蛋白

1.磷脂的合成部位在内质网,合成原料为甘油、脂肪酸、磷酸盐、胆碱、丝氨酸、肌醇等。

2.胆固醇合成酶系存在于胞液及滑面内质网上。合成胆固醇的原料为乙酰辅酶a和nadph.

3.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是hmg-coa还原酶。

4.胰岛素和甲状腺素促进胆固醇的合成,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醇减少胆固醇的合成。

5.胆固醇的转化:①转化为胆汁酸;②转化为类固酮激素;③转化为维生素d3.

篇6:执业医师[生物化学]辅导: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执业医师[生物化学]辅导: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临床执业医师: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1)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部分氨基酸在特异的氨基酸脱羧酶催化下进行脱羧反应,生成相应的胺。除组氨酸脱羧酶不需辅酶,其他脱羧酶均以磷酸吡哆醛为辅酶。氨基酸脱羧基后生成的胺虽然含量不高,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下列几种重要胺类为:

①γ-氨基丁酸(GABA):由L-谷氨酸脱羧酶催化谷氨酸脱羧基生成,此酶在脑、肾中的活性很高,所以脑中GABA含量较多。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②组胺:由组氨酸在组氨酸脱羧酶催化下脱羧基产生。组胺在体内分布广泛,乳腺、肺、肝、肌组织及胃粘膜含量较高。组胺具有强烈的扩张血管功能,增加血管通透性,使血压下降;也是胃液分泌刺激剂。

③5-羟色胺(5-HT):除神经组织外,还存在于胃肠道、血小板及乳腺细胞中。作为神经递质具有抑制作用;在外周组织具有收缩血管的功能。

④牛磺酸:牛磺酸是结合胆汁酸的组成成分。现发现脑组织中具有较多的牛磺酸。

⑤多胺:某些氨基酸脱羧基可产生多胺类物质。精脒和精胺属多胺类,它是调节细胞生长的重要物质。

(2)一碳单位的概念、来源、载体和意义

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称为一碳单位。体内的一碳单位有:甲基、甲烯基、甲炔基、甲酰基和亚氨甲基。一碳单位不能游离存在,常与四氢叶酸结合而转运和参加代谢。一碳单位主要来源于丝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和色氨酸。

例题:体内转运一碳单位的载体是

A.叶酸B.生物素C.维生素B12 D.四氢叶酸E.S腺苷甲硫氨酸

答案:D

(3)甲硫氨酸循环

在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的催化下,甲硫氨酸与ATP作用,生成S腺苷甲硫氨酸(SAM)。SAM中的.甲基十分活泼,称活性甲基,SAM称活性甲硫氨酸。SAM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可将甲基转移给另一物质,使甲基化,SAM即变为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由N5-甲基四氢叶酸供给甲基,生成甲硫氨酸。此即甲硫氨酸循环。SAM是体内最重要的甲基供体。

(4)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

在体内有下述代谢过程:

苯丙氨酸羟化酶酪氨酸羟化酶甲基化

苯丙氨酸酪氨酸多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上述反应生成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统称为儿茶酚胺,是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或肾上腺髓质激素。酪氨酸羟化酶是合成儿茶酚胺的限速酶。酪氨酸另一代谢途径是生成黑色素,其合成的关键酶为酪氨酸酶;缺乏此酶可引起白化病。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时,会出现苯酮酸尿症。尿黑酸分解代谢酶先天缺陷时,可出现黑酸尿症。

例题:参与一碳单位代谢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6 C维生素PP D叶酸E泛酸

答案:D

篇7:执业医师[生物化学]辅导:DNA的损伤与修复

2010执业医师[生物化学]辅导:DNA的损伤与修复

2010执业医师[生物化学]辅导:DNA的损伤与修复

/2010-12-05 20:21:33

:DNA的损伤与修复

基因突变是由遗传物质结构改变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突变具体指个别dNMP残基以至片段DNA在构成、复制或表型功能的异常变化,也成为DNA损伤。

①基因突变与DNA多态性、疾病病因突变是进化、分化的分子基础。有些突变没有可察觉的`表型改变,就形成了DNA的多态性。突变是某些疾病的发病基础。如血友病是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引起等。

②诱发突变:物理因素主要是指紫外线和各种辐射。紫外线(ultra violet,UV)可引起DNA链上相邻的两个嘧啶碱基发生共价结合,生成嘧啶二聚体。化学诱变剂大多数是致癌物,常见的有苯并芘、二甲苯并蒽、二甲硝基胺、N-甲基-4-氨基偶氮苯和烷化剂等。

③DNA突变的类型:可分为错配、缺失、插入和重排等几种类型。DNA分子上的剪辑错配,成为点突变。缺失或插入都可导致框移突变。DNA分子内较大片段的交换,称为重组或重排。DNA损伤突变可能造成两种结果:导致复制或转录障碍;导致复制后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永久性改变。

④DNA损伤修复类型:主要有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和SOS修复。

例题:DNA损伤修复机制的类型不包括

A.酶修复B.光修复C.切除修复

D.重组修复E.SOS修复

答案:A

请谨慎发帖,本网站会记录您的IP地址。请注意,根据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您发帖内容、发帖时间以及您发帖时的IP地址的记录保留至少60天,并且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这类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显示全部

验证

篇8:执业医师《生理学》辅导:人体的三大调节方式

1、神经调节:方式: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5部分,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包括5部分,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的作用对机体功能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在人体主要是激素,细胞因子,血po2  pco2  no等参与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以神经为主导、有体液参与的复合调节方式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靠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心,肾脏的血流供应,甲状腺素的合成与分泌(机理不清)。

两个概念: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反射弧和反射方式都比较固定的反射,多为人和动物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反射,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

总之,人体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开环式的非自动控制系统:其实质就是单一的反射过程,既效应器只产生动作并不反过来影响中枢的活动;闭环式的自动控制系统又称反馈式控制系统。

执业医师《生物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考点:酶反应动力学

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辅导

执业助理医师《内科学》辅导:隐匿性肾炎

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辅导:肝功能

执业医师《妇产科学》辅导:卵巢颗粒细胞瘤临床表现

公卫医师医学统计学辅导:T分布

执业医师《内科学》辅导:PE和AMI的鉴别

医师考试辅导:几种疾病的药物治疗

执业医师《生理学》辅导:过度牵拉伸肌

业医师《生物化学》辅导:变构调节(锦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业医师《生物化学》辅导:变构调节,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