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修辞探析

时间:2022-12-26 03:59:22 作者:hyposensitiz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yposensitiz”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矛盾修辞探析,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矛盾修辞探析,希望您能喜欢!

篇1:矛盾修辞探析

矛盾修辞探析

汉语的`矛盾修辞是一种积极的修辞现象.本文通过对矛盾修辞的定位探讨了矛盾修辞与“自相矛盾”及逻辑的复杂关系,从而阐明矛盾修辞其表面上的不合逻辑并非真正的不合逻辑,正确运用这种修辞手段,有可能化平淡为神奇,达到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

作 者:邹晓玲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8 “”(29) 分类号:H1 关键词:修辞   逻辑   矛盾  

篇2:矛盾修辞简析

矛盾修辞简析

汉语的矛盾修辞是一种积极的修辞现象.通过对矛盾修辞的定位探讨了矛盾修辞与“自相矛盾”及逻辑的复杂关系,从而阐明矛盾修辞其表面上的'不合逻辑并非真正的不合逻辑,正确运用这种修辞手段,有可能化平淡为神奇,达到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

作 者:邹晓玲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30(6) 分类号:H05 关键词:修辞   逻辑   矛盾  

篇3:修辞

修辞专题

修辞专题.教案

【目标】

(一)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

【知识讲解】

(一)知识网络。

常用的修辞方法表:

类别 例示 说明

(1) 比喻 明喻(用“像”、“如“等比喻词) “共产党像太阳。”(本体像喻体)“解剖整个地区,如同抱个大‘金娃’!” 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难点是借喻、博喻。

喑喻(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 “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本体等于喻体)“且看这里遍地青松,个个雷锋!”(省比喻词。)

借喻(只有喻体,本体比喻词不出现) “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喻体代替本体,无比喻词。)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用两个比喻说明下笔前修改的重要性)

(2)比拟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给物以人的感情、动作、语言等) “由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有强烈感情时,才能用好比拟,而且不能随意比拟,一般要有一定相似点。比拟重在于“拟”,即把甲“当作”乙,两者浑然一体;比喻重在于“喻”,即以甲喻乙,两者有主有从。

拟物(把人当物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 “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3) 借代 特征代人和事物 “花白胡子下坐在墙角吸旱烟。”(“花白胡子”代“老年人”)“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硬硬的”代“洋钱”)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富于变化,给读者深刻印象。 借代易与借喻相混。区分时注意:借代、借喻相同点是本体都不出现,借体(即别称)和喻体都必须出现。借代着重于甲代乙,两者必须有密切关系;借喻重在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处。

具体代抽象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本本”代“革命理论”)

局部代整体 “几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你。”(“几千双眼睛”代“几千个人)

器物代本称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枪”代“军队”)

处所名称本称 “划清两种界限。道德,是革命还是反革命?是延安还是西安?有些人不懂得要划清这种界限。”(“延安”代革命的人,“西安”代反革命的人)

(4)夸张 向上夸张(故意往大处、高处、多处、远处等方面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故意往多处说) 对人或事物的原样作故意的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就是夸张。它有助于充分表达自己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的充分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感情,促使读者联想。注意不要忽略缩小的夸张。

向下夸张(故意往小处、少处、短处、弱处等方面说) “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黄了,收害的日子到了。”(故意往时间短处说)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 “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5)对偶 正对(上下两联是相似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衬托。)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组成。运用对偶可突出事物的矛盾,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感染力。旧体诗词运用的“对仗”即“对偶”,要求很严,如要求词性相对,并讲究评仄。注意“对偶”与“对照”的区别。

反对(上下两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反的两方面,互相对照、映衬) “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串对(上下联有承接或条件或因果或假设等主从关系) “满园春风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果)“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假设)

(6)排比 分句排比 “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势,抒发感情。排比的各项内常出现一个相同的词语作为连锁词。它们不得少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

句子成分排比(多为词组) “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7)设问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用自问自答形式表达看法。问句不表肯定或否定。有引人注意的作用。

(8)反问(反诘)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否定表肯定)“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肯定表否定) 为加强语气,用疑问句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表肯定)。要注意区分设问和反问。

(二)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三)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四)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五)介绍使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方法。

怎样做到语言简明、连贯?

第一,要遵循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和规则。

这里所说的习惯和规则,指的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现代汉语约定俗成的用语习惯。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词多义。

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在汉语词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不了解这具体情况,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偏差。

2.短语结构。

由于短语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不同,它们表达的意思就有差异,在具体运用词句时,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使用怎样的结构形式。

3.用语习惯。

现代汉语的词语搭配有个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要依据这个习惯来组织语词,否则就不合语言规范。如“救火车”(即消防车)已有了它习惯的意义,如果用它来表示“抢救火车”意思,就不合约定的用语习惯。

4.特定语境。

人们表情达意总离不开语言环境,我们讲语言规范、表意清晰,就要考虑到具体语言环境,以此避免句子的歧义。

第二,要弄清句子的先后顺序。

考虑句子的排列,可从内容

篇4:各类修辞

句子修辞

句子修辞主要指对句子的组织和对句式的选择。它主要包括:

一、整句和散句的组织

整句就是把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组句子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相反,散句则是把结构不一致的各种各样的句子交错地排列在一起。整句形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贯通,能够把内容表达得鲜明集中,有利于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散句则不拘一格,自由活泼,富于变化,能产生明快、生动的表达效果。例如:

(1)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句中运用了三组整句)

(2)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句中用了三组整句)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语汇修辞

语汇修辞主要指从同义词的意义、色彩、声音方面,对同义词语的选择。例如:

(1)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2)原句: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矗立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拳一敲,嗡嗡的响,伸直臂膀一撞,纹丝儿不动。

改句: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戳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手一敲,嗡嗡的响,伸开臂膀一撞,纹丝儿不动。(梁斌》红旗谱》)

(3)原句: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

改句: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鲁迅》藤野先生》)

(4)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没有别的路;从此决不能望有白盔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 (鲁迅《阿Q正传》)

(5)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

(6)(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茅盾》白杨礼赞》)

 

试比较:

(7)爷爷老了,下肢也不得力,轻易不上山吹柴了。(书面语词)

(8)爷爷老了,下腿也不得力,轻易不上山吹柴了。(口语词)

 

语音修辞

俗话说“看人看心,听话听音”。好的语言,从声音上说,总是念着上口。听着悦耳,抑扬顿挫、回环婉转,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使人听了“好像吃了人参果,浑身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不慰贴”。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声音进行修辞,以取得语言的音乐美。它大体包括音节的配合、声调的协调和押韵的和谐。

一、音节的配合

所谓音节的配合,就是指在使用语言时,根据表达需要恰当选用不同音节的词或者短语,以使音节匀称整齐,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

(1)看来很平凡的一块田地,实际上都有极不平凡的经历。在一百几十万年间,人类在这上面追逐着野兽,放牧着牛羊,捡拾着野果,播种着庄稼。(秦牧《土地》)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随时变换调子。(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上面例(1)中的“捡拾”如换为“捡”,“播种”如换为“种”;例(2)中的四个单音节词随便更换一个为双音节词,就不再有匀称整齐的效果。

为了使音节匀称整齐,增强语言的声音美,还可利用叠音词。例如: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2)苏州网狮园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3)杭州西湖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二、声调的协调

所谓声调的协调,就是利用声调的平(○)仄(△)变化,使语言形成抑扬顿挫请注册音乐美。例如:

(1)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

(2)雪压竹枝尖点地,风吹荷叶背朝天--△△△○○△△,○○○△△○○

(3)小草……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朱自清《春》)

三、押韵的和谐

所谓押韵的和谐,就是在上下语句或隔句的句尾,有规律地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给人以音韵回环、和谐悦耳的音乐美。例如: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忆江南》:权是好,好在不言中。暮暮朝朝求者众,人来人往手不空。谢谢主人公!

(3)敬爱的周总理,您为祖国山河添光辉,您为中华儿女振声威,您不朽的业绩永世长存,您光辉的名字青史永垂。

 

文言文的修辞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多运用各种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其中有些修辞格的运用较为频繁。了解这些特殊的修辞方式,自然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这里着重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影响较大的几种修辞格。

(1)、借代。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 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给理解,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事物本身,是一种借代。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后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对这类地方应采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译为“平民百姓”),否则往往会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 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中的效果。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

(3)、委婉。在语文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 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委婉。文言文中委婉修辞格常用于外交场合。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辞色彩。

(4)、讳饰。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 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 ”,了解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篇5:修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後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而汉语又是非形态语言,没有词形变化的约束。这两个特点,决定汉语修辞具有以下特征:

①语言单位组合灵便。

②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通常称为对偶。并且很容易押韵。大量运用整齐押韵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

③汉语里陆续出现并且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

④运用汉字的特点还产生了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如回文、顶针、谐音双关等。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受汉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

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

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

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

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三种含义既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规律存在于修辞活动中,修辞规律和修辞活动都同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修辞的这三个含义表现在话语中就是:

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应该用什么修辞才好呢?(修辞方法)

我最不会修辞,你别问我。(修辞活动)

李老师是专门研究修辞的。(修辞学)

小张买了一本《修辞》(修辞著作)

比喻示例:极光有时出现时间极短,犹如节日的焰火在空中闪现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像一团火焰,有时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有的色彩纷纭,变幻无穷;有的仅呈银白色,犹如棉絮、白云,凝固不变;有的异常光亮、掩去星月的光辉;有的又十分清淡,恍若一束青丝;有的结构单一,状如一弯弧光,呈现淡绿、微红的色调;有的犹如彩绸或缎带抛向天空,上下飞舞、翻动;有的软如纱巾,随风飘动,呈现出紫色、深红的色彩;有时极光出现在地平线上,犹如晨光曙色;有时极光如山茶吐艳,一片火红;有时极光密聚一起,犹如窗帘慢帐;有时它又射出许多光束,宛如孔雀开屏,蝶翼飞舞。

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比喻[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复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较喻(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白描,比拟(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篇6:各类修辞

各类修辞

句子修辞

句子修辞主要指对句子的组织和对句式的选择。它主要包括:

一、整句和散句的组织

整句就是把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组句子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相反,散句则是把结构不一致的各种各样的句子交错地排列在一起。整句形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贯通,能够把内容表达得鲜明集中,有利于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散句则不拘一格,自由活泼,富于变化,能产生明快、生动的表达效果。例如:

(1)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句中运用了三组整句)

(2)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句中用了三组整句)

语汇修辞

语汇修辞主要指从同义词的意义、色彩、声音方面,对同义词语的选择。例如:

(1)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2)原句: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矗立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拳一敲,嗡嗡的响,伸直臂膀一撞,纹丝儿不动。

改句: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戳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手一敲,嗡嗡的响,伸开臂膀一撞,纹丝儿不动。(梁斌》红旗谱》)

(3)原句: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

改句: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鲁迅》藤野先生》)

(4)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没有别的路;从此决不能望有白盔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 (鲁迅《阿Q正传》)

(5)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

(6)(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茅盾》白杨礼赞》)

试比较:

(7)爷爷老了,下肢也不得力,轻易不上山吹柴了。(书面语词)

(8)爷爷老了,下腿也不得力,轻易不上山吹柴了。(口语词)

语音修辞

俗话说“看人看心,听话听音”。好的语言,从声音上说,总是念着上口。听着悦耳,抑扬顿挫、回环婉转,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使人听了“好像吃了人参果,浑身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不慰贴”。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声音进行修辞,以取得语言的音乐美。它大体包括音节的配合、声调的协调和押韵的和谐。

一、音节的配合

所谓音节的配合,就是指在使用语言时,根据表达需要恰当选用不同音节的词或者短语,以使音节匀称整齐,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

篇7:以矛盾修辞法解读鲁迅的《野草》

以矛盾修辞法解读鲁迅的《野草》

摘 要:《野草》是鲁迅在波德莱尔的影响下写成的,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在修辞学方面相似的是,鲁迅在《野草》中大量地运用了矛盾修辞的写作方法。可以说,矛盾修辞法是一把阅读《野草》的金钥匙。在《野草》中,传统意象的美与现代的“恶”之美形成参差对照,互相渗透,构成一种充满悖论而又和谐的境界,开拓了中国新诗历史上新的美学原则。

关键词:矛盾修辞 鲁迅 野草 波德莱尔

自鲁迅的散文诗《野草》问世以来,很多人读不懂它。上世纪20年代末,太阳社的作家钱杏就曾批评《野草》“没有现代的意味”,他说:“鲁迅的创作,我们老实的说,没有现代的意味,不是能代表现代的,他的大部分创作的时代是早已过去了,而且遥远了。”[1]在革命时期,《野草》所反映出的黯淡的情绪和受苦的感情,是得不到革命文艺青年认可的。然而,鲁迅自己非常珍爱这些诗篇,称之为“废驰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鲁迅曾告诉关系密切的青年朋友章衣萍,“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2]。

《野草》集二十三篇短文于一书(包括1927年写的《题辞》共24篇),其文字简洁优美,力透纸背,想象奇诡,意象新颖独特,是一部象征主义的典范之作。《野草》中的散文诗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对世俗社会以及黑暗政治的抨击,如《立论》《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和《淡淡的血痕中》等篇章;另一类作品则寄托作家在艰难困境中顽强求索的精神,表现了思想上的苦闷、彷徨和反抗绝望的情绪,如《秋夜》《影的告别》《复仇》《希望》《死火》《墓碣文》和《颓败线的颤动》等篇章。后一类作品较难索解,但如果我们认真细读这些篇章,会发现很多矛盾对立的词语经常反复出现,比如在《题辞》中有这样的句子:“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这一句中出现了六组矛盾对立的词,既体现出词语的对称美,又表达了一种诗味的哲学思辨,这种被鲁迅广泛运用的表现手法即是矛盾修辞法。

那么,什么是矛盾修辞法?“矛盾修辞法”是将两个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对比,而是使两个本来不可调和的事物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以对立的两者营造出全新的境界。矛盾修辞法不仅体现出雄健的审美趣味,而且表现出一种道德上的极端残忍的清醒。它使作者表现深层心理意识成为可能,营造出一个充满悖论而又统一和谐的境界[3]。了解矛盾修辞法,对于理解《野草》有很大的助益,可以说矛盾修辞是一把阅读《野草》的金钥匙。

一、《死火》等名篇

《野草》中的名篇《死火》是运用矛盾修辞的典范之作,也是被学者广泛引用和分析的名作。犹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这部集子的标题一样,这篇散文诗的标题本身也是充满悖论和矛盾的。火是有生命的象征,然而却是死的,死火又能复活。在本诗中,诗人在冰谷中遇见“死火”,他用自己的体温唤醒它:“你的醒来,使我欢喜。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永不冰结,永得燃烧。”“唉唉,那么,我将烧完!”“你的烧完,使我惋惜。我便将你留下,仍在这里罢。”“唉唉,那么,我将冻死了!”“那么,怎么办呢?”[4]

鲁迅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了“死火”在生与死之间选择时的进退维谷。学者李欧梵曾对这种状态有精辟的分析:“‘死火’隐喻着鲁迅的内心状况,陷入自己心中那冷的、荒芜的深处是一种受难,他并不愿意永远蛰伏下去,因而呼唤一种有行动的生活。但是按照诗中矛盾的逻辑,这行动又终将导致死亡。”[5]诗人运用“死火”的`意象,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内心不可言喻的思想感情。在《铁屋中的呐喊》一书中,李欧梵曾经谈到鲁迅这种矛盾的逻辑,他没有提到“矛盾修辞”这个语言学术语,但他写道:“他还给这逻辑补充上带有感情色彩的另一些成对的形象,爱与憎,友与仇,大欢喜和痛苦,静与放纵。诗人似乎是在对这些观念的重复使用中织成一幅只有他自己能捉住的多层次的严密的网。就这样,他的多种冲突着的两极建立起一个不可能逻辑地解决的悖论的漩涡。这是希望与失望之间的一种心理的绝境,隐喻地反照出鲁迅在他生命的这一关键时刻的内心情绪。”[6]事实上,李欧梵先生在这里分析的“形象”与“观念”的组织法,正是矛盾修辞法。

在《影的告别》里,有这样的诗句:“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黑暗和光明是一组反义词,它们都会让“影”消失,矛盾的双方达成了一致的效果,强化了抒情主体告别的情绪,不论是“天堂”,还是“地狱”,“我不愿去”,表现了一种反抗的精神和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同样表现于《希望》一诗中,这篇文章里暗含着“希望”与“绝望”“青春”与“迟暮”等相对立的抽象词,尤其是“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句诗眼,点出了抒情主体的深层心理矛盾。对自我的失望,对青年的希望,以及对青春易逝的感叹,构成了丰富的情感境界。这种情绪占据了野草的大多数篇章,到《这样的战士》一诗时发生变化,诗人不再纠结于情感的矛盾,而是勇敢地走出矛盾,脱离了痛苦,思想上得到解放。尽管“无物之阵”又是矛盾修辞的一例,没有实物的阵列,仿佛是无形的敌人,然而抒情主体“举起了投枪”,暗示了持之以恒的奋斗的意志。

二、徐志摩与鲁迅的一段公案

矛盾修辞法(oxymoron)是东西方语言学中共有的一种修辞方法。希腊语“oxymoron”由相互矛盾的两层语义构成,“oxy”意为尖锐的、敏锐的,“moron”意为愚蠢的、鲁钝的,合起来意思是敏锐的愚蠢,后该词被引入法语、英语、德语,成为语言学中的修辞术语。矛盾修辞在波德莱尔的诗作中经常出现,已故的诗人张枣曾经在谈论《野草》的文章中谈及波德莱尔及其修辞法:“在世界文学的整体范围里,有一个公认的坐标,那就是波德莱尔的出现,因为他代表了一个现代心智(the modern mind)的问世,这个心智显然是十分自觉地将忧郁的主体作出一种‘恶之花’似的矛盾修辞法似的呈现,使得象征主义以来的任何现代抒情方式有了一眼可辨认的主要特征。”[7] 波德莱尔喜欢把有着相反或相悖意义的词和意象用在一起,从而产生出奇特的效果和强大的张力,令读者进入一种全新的精神境界,给予读者前所未有的震撼。他用“恶”形容“花朵”,用“可爱”来形容“悔恨”,用“污秽”来形容“伟大”,用“卑鄙”来形容“崇高”。在他的笔下,“华美的骷髅”“象征心中的女神的野狗腐尸”“残忍而骇人的美”“阴郁的快乐”,这些互相悖逆的词汇和表达相互碰撞着,火花四溅,迸发出奇异而强大的美感。在《声音》一诗的诗尾部分,波德莱尔写道:

我在哀伤时大笑,我在欢乐时流泪,

我从最苦的酒中尝出可口的甜味;

我又老是经常去把事实当作谎言,

我眼睛望着上天而跌进窟窿里面。

波德莱尔所运用的从丑恶的事物上发现艺术之美的矛盾修辞法,正是他在《太阳》一诗中所写的“奇异的剑术”。借助于这种“奇异的剑术”,波德莱尔把雨果的“美丑对照”的写作原则进一步深化,开创了现代诗歌的新时代。应该说,鲁迅的《野草》深受波德莱尔的影响,诗人张枣在给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讲授《野草》时,曾下结论说:“鲁迅非常精通波德莱尔。”[8]他是有文本证据的,这个证据就是徐志摩与鲁迅的一段文字公案。

1924年12月,《语丝》周刊发表了一首徐志摩的译诗――《死尸》,译自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译诗前有徐志摩的长篇议论,夸张地强调诗歌的音乐性:“我深信宇宙的底质,人生的底质,一切有形的事物与无形的思想的底质――只是音乐,绝妙的音乐。天上的星,水里泅的乳白鸭,树林里冒的烟,朋友的信,战场上的炮,坟堆里的鬼,巷口那只狮子,我昨夜的梦,……无一不是音乐。你就把我送进疯人院去,我还是咬定牙龈认账的。是的,都是音乐――庄周说的天籁地籁人籁;全是的。你听不着就该怨你自己的耳轮太笨,或是皮粗,别怨我。”[9]鲁迅看了这篇前言,忍不住写了《音乐?》一文对其反驳和讥讽。张枣评论这段公案说:“鲁迅在文中谈了徐志摩对象征主义的看法,比如徐志摩认为象征主义无非就是音乐、声音啊那种迷惘的情调,就是他的那种典型的小资情调。鲁迅就用达达主义的方式讽刺他说:‘哪儿会有一声这样的恶笑,只要哇的一声,整个世界都会被它震倒。’意思就是说,你的那些叽叽喳喳的东西,作为现代诗人来说,其实是软弱的东西,是不符合时代的。”[10](鲁迅《音乐?》一文的末尾是这样的:“只要一叫而人们大抵震悚的怪鸱的真的恶声在那里!?”上文所引张枣评论为学生整理的课堂原话――笔者注)

从这段典故可以旁证出,鲁迅对波德莱尔的诗歌有着敏锐而深刻的鉴赏力,其实鲁迅自己也曾翻译过波德莱尔的散文诗《窗户》。1924年9月,在翻译《苦闷的象征》一书时,鲁迅曾对照日文和德文,翻译过波德莱尔的散文诗《窗户》。然而,即使参照了两种译本,他对自己的译文仍不满意,在《〈自己发见的欢喜〉译者附记》一文中,鲁迅说道:“波特莱尔的散文诗,在原书上本有日文译;但我用Max Bruno德文译一比较,却颇有几处不同。现在姑且参酌两本,译成中文。倘有那一位据原文给我痛加订正的,是极希望,极感激的事。”[11]可以想见,鲁迅对于翻译波德莱尔的作品是相当认真和谨慎的。

确如诗人张枣所言,鲁迅深知波德莱尔的诗,《野草》是在波德莱尔的影响下写成的。当然,《野草》的写作也受到了尼采、屠格涅夫、阿尔志跋绥夫、安德烈耶夫等诸多大师的影响,同时还浸淫着中国传统诗歌的美学特征,波德莱尔只是触发鲁迅写作灵感的源泉之一。在著名的《秋夜》一文中,鲁迅写道:“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这只“恶鸟”带着一种恶的美学,与《恶之花》中的“恶”是一脉相承的。诗人张枣在讲评《秋夜》时说:“这只鸟的传统意义的命名积淀被颠覆了,以至于这个意象变成了一个新的美学原则。”[12]在《野草》中,传统意象的美与现代的“恶”之美形成参差对照,互相渗透,构成一种充满悖论而又和谐的境界,开拓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新的美学原则。

注释:

[1][7][8][10][12]张枣:《张枣随笔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2]鲁迅博物馆选编:《鲁迅回忆录:散篇(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3]刘波:《“矛盾修辞”与文明的悖论》,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4]鲁迅:《野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5][6]李欧梵著:《铁屋中的呐喊》,尹慧珉译,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

[9]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

[11]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

(赵志 郑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450045)

修辞作文400字

超载的修辞警示语

矛盾优秀作文

同事矛盾检讨书

心理矛盾作文

农村矛盾纠纷范文

矛盾初一作文

有关于矛盾的作文

生活矛盾的作文

高一议论文 :矛盾700字

矛盾修辞探析(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矛盾修辞探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