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买醉到深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 目录
篇1: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二、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为习惯。旅游英语是一种应用性语言,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与游客之间的一种纽带和交流桥梁。旅游翻译主要是通过翻译让翻译后的旅游资料符合各种游客的审美情趣,起到传递信息、诱导游客、宣传当地文化等功能。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处理旅游英语中的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如“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如果勉强将“饺子”译成“dumpling”,不仅后者意思要宽泛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其乐融融的场面的联想。“粽子”可以解释为“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但是外国朋友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楚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有被传递过去。例如,“作为炎黄子孙,还可以去拜谒离西安不远的黄帝陵”。译文:“Ifyou are of Chinese descent, you may pay tribute to the tomb of Huang di (Yellow Emperor), first Chinese emperor”。这则译文看似比较通顺,但稍留意便发现其美中不足之处。因为中国传说中,黄帝和炎帝都是上古时期部落的首领(chief),而并非皇帝(emperor)。皇帝指的是君主制国家的元首名称之一。自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称皇帝。此后我国历代封建君主才称皇帝。译文中将“黄帝”译为“Yellow(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31页) Emperor”或“First Chinese Emperor”并不十分合适。再如三月三节,可译为“San Yue San Festival (a festival that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 when minority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 or making friends with each other )”。三月三节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传统阶梯,极具民族色彩。在阴历三月初三的日子,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举行民歌大赛,并借此交朋友。如果不加上解释性翻译,则外国游客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翻译旅游资料的时候,不仅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转化和对比,还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注重文化的准确传达。
正如文章开头所述,旅游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并迅速发展着。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让人叹为观止的风景名胜的文明古国,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旅游英语资料承载着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使命。因此旅游资料的翻译更应该从中西方文化和修辞差异着手,注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运用合适的策略进行处理,采用各种翻译技巧,尽量使译文能够唤起游客的共鸣,更好地传播文化。
参考文献
[1]袁鑫.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旅游英语翻译.科技信息,2006(7).
[2]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中国翻译,2000(5).
[3]姚宝荣,韩琪 .旅游资料英译浅谈.中国翻译,1998(5):27-30.
[4]邓炎昌等.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篇2: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 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发展势头较强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资料的翻译也日趋重要,本文从分析旅游英语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着手,来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料的翻译的准确性,从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关键词 旅游英语 修辞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
旅游业已成为一项飞速发展的重要产业,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涌入中国,来了解,感受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外国游客一般是通过阅读旅游资料、观看图片简介及聆听导游对景点讲解来了解我国的奇观异景,而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外国游客在陶醉于美景时,不仅使感官上得到满足和享受,更重要的是感受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然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某些方面成为旅游的障碍,由于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视角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文化碰撞”。由此看来,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料翻译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旅游英语翻译中修辞差异和文化差异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差异
汉民族具有综合型思维方式,注重整体和谐,修辞手法喜用横向铺叙、层层推进的句式结构。而西方民族审美情趣看重简洁,所谓“Brevity is the soul of the wit.”(言贵简洁),句子结构倾向于主次分明、层次分明,这与他们注重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分不开。由此可见,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审美情趣的不同,必然形成汉、英两种语言在修辞方面的差异。
(一)重复结构
重复结构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排比句现象,汉语、英语里都有。排比句通常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语义相联、语气连贯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达到“壮势”、“达意”的目的。但汉语和英语的排比结构有很大区别,汉语的排比结构不仅强调齐整美,而且强调反复关,共同词语反复出现,这种排比辞式齐整是汉语重复结构的重要标志。反观英语的排比辞式,“英语的排比一般只强调结构上的整齐匀称”而不刻意于共同词语的反复出现。两种语言不同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一斑。比如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传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其译文为:“ We answer that the Long March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the annals of history, that it is a manifesto, a propaganda force, a seeding-machine.”试比较中文与英文,在原文中“长征”一词反复出现了三次,而在译文中这一词仅出现了一词,其余用代词it 来指代,这是因为在英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对于汉语中反复出现的名词用代词取代可以使译文更简洁。
(二)四字结构
“四字成语”和“四字格”是四字结构在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比如成语“星移斗转”、“南辕北辙”等。“四字格”是一种音调铿锵、排比连用、势如行云流水的修辞方式,如“中华大地,江河纵横,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烟火怒放,火树银花,灯舞回旋”等等。汉语的“四字格”行文的风格为形式整齐悦目,音调抑扬顿挫,语气连贯自然,这与汉语言行文讲究酣畅淋漓的审美情趣有关。但这样的修辞方式却有可能被西方读者误认为堆砌辞藻,华而不实,故弄玄虚,因为他们审美的情趣在于简洁、严谨。因此,在面对这样的旅游解说内容时,必须让学生对语义进行提炼概括、删减调整,以使译文语义简洁明了,比如峨眉山导游词中的一段:峨眉山月清凉皎洁,光华如洗,熠熠生辉,丝丝扣人。在旅游英语翻译中大多数采用副词或形容词来解释这些四字结构,这样比较符合西方的修辞审美观,只有这样才能让外国游客对眼前的美景产生共鸣。
篇3: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讨论了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的`原因,包括了地理环境原因,社会历史原因,社会习俗等,并探讨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如:对等直译法,代换法等.
作 者:李丹 作者单位: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3000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7 “”(23) 分类号:H3 关键词:文化差异 地理环境 社会历史 宗教 对等直译法篇4:浅谈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从事国际商务的翻译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侍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
作 者:胡以婷 作者单位:衡阳技师学院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8 “”(5) 分类号:H159 关键词:商务英语 文化差异 翻译篇5:谈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关于谈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 要: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它不仅包括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涉及不同商业文化之间的沟通。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文化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 文化差异 思维方式
一、引 言
商务英语翻译是在持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进行商业交流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忠实性是所有英语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特别是对于商务英语来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商务英语词句,对不同文化的商务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从事国际商务的翻译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
二、导致文化差异的因素
1.中西方文化意象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文化意象是凝聚在各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中的结晶。在中国文化中“龙”备受推崇,与龟、凤、麒麟合称四录,龙代表帝王,象征吉利的动物,如:“龙眼识珠,凤眼识宅”、“龙投大海,虎奔高山”。西方人却认为dragon(龙)是邪恶的象征,认为龙是凶残肆虐人的动物,应予消灭。龙被称为怪物,恶龙。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东亚韩国、中国台湾 、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
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我国历史中,皇帝都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因此,我国便有“999”药品。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
2.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是一种人本文化,即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思维方式。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比较偏重于对客体的研究和观察,习惯于本体思维的.中国人,在描述或记录动作或事件发生或演变的过程时,观察或叙述的视点往往落在动作的发出者,并以动作的发出者作为句子的主语,因此,汉语中主动语态使用频繁,而习惯于客体思维的西方人却常把观察或叙述的视点放在行为,动作的结果或承受者上,并以此作为句子的主语,因此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广泛,翻译时,应该根据语义逻辑改换或增添句子的主语,相应调整句子语态,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 (他们) 结婚六年没有儿子,然而妻子却出人意料地给丈夫生了一对双胞胎。
翻译为英文为: After six years of married childlessness , the father was suddenly presented by his wife with a pair of twins.
篇6: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摘要: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方国家因文化差异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而不同的语言又传递着中西方国家特有的传统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差异导致大学生形成了英语语言理解上的障碍。所以,教师要研究电大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大学生更好地熟悉和适应英语的语言环境和交流习惯,说一口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
关键词:语言;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电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重要的方式,同时也传递着独有的文化内涵。各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过于重视语言方面的知识,而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导致大学生将英语讲成并不符合英语习惯用法的“中式英语”。这种脱离了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英语很难真正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所以,要想学好英语,教师就必须让大学生了解英语这门语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提高大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使语言恰当得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
(1)价值观差异。价值观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西方人个性张扬,中国人则谦虚恭谨。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西方人崇尚个性的自由和解放,注重人生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取得荣誉或者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时,他们会非常开心地与人分享并期望获得所有人的祝福。他们甚至会兴奋地大喊:“Congratulationstome!Iwonthefirstprize!”同时,他们对他人的优点或成绩也不吝赞美之词:“Oh!Lookyou!Youaresobeautiful!”面对他人的赞美,西方人一般会坦然接受并回之以“Thankyou”就可以了。而中国人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推崇中庸思想,视谦虚谨慎、低调内敛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中国人面对他人的赞美时,往往会回答“没有,没有”“还行”“一般”等谦逊之词。在与西方人交流的时候,这种中国式的谦逊会使西方人产生误解和困惑,给双方的交流造成阻碍。
(2)宗教信仰差异。西方国家大多是宗教之国,人们普遍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尤其是基督教,对西方国家文化影响深远,并由此衍生了很多相关词汇与俗语。比如,在英语中大家经常会听到西方人用“Oh,myGod!”“ThankGod!”等词语来表达惊讶、惊喜、焦急、伤心或者愤怒等心情。甚至西方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如ChristmasDay(圣诞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就是与宗教相关的节日。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大家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维护自己信仰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信仰。例如,与外国友人一起用餐时,看到他正在虔诚地祷告,这时候你不妨与他一起祷告,只是简单的一句“Amen”就可以无形中拉近你们的距离。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不了解宗教方面的知识,最好不要轻易谈论。
(3)传统风俗习惯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而独特的文化促使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风俗习惯。中国有句俗语叫“入乡随俗”,实际上就是对他人文化习俗的认同,这种认同利于打破彼此之间的文化隔阂,达到愉快且有效交流的目的。所以,要学好英语,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是十分必要的。中西方国家风俗习惯的差异赋予了语言迥然不同的内涵。首先,对相同语意的表达,中西方的说法各不相同。比如,汉语俗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英语中的表达是“Romewasnotbuiltinaday”。但如果你对外国人说“Three-feeticeisnotformedinaday”,他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再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英文表述是“Theforemostdogcatchesthehare”。还有大家所熟知的“raincatsanddogs”,是英语中用来形容大雨尤其是风雨交加的天气。因为在北欧神话中很多动物都是有寓意的,狗代表大风,猫代表雨,所以才会有此一说。如果不了解这句俗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就很难想象为什么风雨在英文中却成了猫和狗。其次,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引发了不同的联想,代表了不同的寓意。典型的`比如“望子成龙”,可以说成“longtoseeone’ssonsucceedinlife”,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是“longtoseeone’ssonbecomeadragon”,但是“龙”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是有完全不同的寓意的。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幸运、威严,是一种神兽,而在西方文化里,“龙”却会使人联想到邪恶和凶残。所以,在用英语表达语意时,要避免将“dragon”这个词用作褒义。还有人们常用的数字,因为读音的关系,中国人讨厌数字“4”,喜欢“6”和“8”。但在中国具有幸运含义的“666”,到了西方恰恰成了恶魔的代名词。
(4)社交礼仪差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但中国式礼仪并不一定适用于西方国家的社交场合。比如,中国人日常交际中会时常问及对方的年龄、职业、配偶和收入等问题,以表达对对方的亲近和关心,但是西方国家却对此类问题非常反感,认为这侵犯了他的个人隐私。“Howoldareyou?”“Whereareyougoing?”“Whatisyourmonthlysalary?”这些在中国常见的问题在西方国家反而会使人感到不愉快,感到自己正在被人盘问生活方面的隐私。这时,他们大概会毫不客气地回你一句:“It’snoneofyourbusiness!”所以,礼仪理解的偏差也会影响正常的交流。西方人总是觉得中国人“好为人师”,就是由于双方礼仪上的差异所造成的误解。西方人崇尚独立思维,除非他向你寻求帮助,否则不要对他们“嘘寒问暖”。比如“It’sraining,don’tforgettotakeanumbrella.”“Youshouldseeadoctor.”“Becareful!Theroadisslippery”,这些以中国人角度来看是好心的叮嘱,却会让西方人觉得你在对他的生活指手画脚,横加干涉。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唤醒了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意识。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过于专注语言本身而忽略了语言自带的文化内涵。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巧妙结合,英语教师就必须认识到文化教育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然后通过不断学习来汲取相关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
(2)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了让大学生直观感受英美国家的文化氛围,各种多媒体素材都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经典英文原声电影、英文歌曲、英文小视频或是图像素材等,这些多媒体素材的应用会让沉闷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相对于传统的文字素材,多媒体素材会给大学生营造一种更直观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更能融入到语言情境当中,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的热情和兴趣。
(3)调动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文化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知识体系,课堂上的教学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师要鼓励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比如,大学生可经常阅读一些英美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等,借助英语角或是网络聊天等方式与西方人交流,如果时间和金钱还算充裕的话,到西方国家游历一番也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当大学生从中发现乐趣并从教师引导学习发展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时,文化背景知识也就在这样的习惯中一点点累积起来了。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语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个国家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在语言中得以体现,并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传承下去。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用英语这门语言进行交流,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交际能力。过去的教学方法针对的是应试教育,但长此以往,忽略了语言产生的背景文化和环境而去孤立地看待一门语言,只能让大学生的英语变成哑巴英语。教师只有将文化教育结合到英语教学之中,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语言了解文化,以文化丰富语言,才能在学习中取得长足的进步,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如今,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对于克服语言交流障碍、消除文化隔阂、增强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巫正洪.英语教学要为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06).
[2]孟蕊芳,马鹏飞.大学公共英语文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08).
[4]张利萍.文化差异视域下的跨文化英语教学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3).
篇7: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撤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I really appreciate 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篇8: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中西方之间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习惯、语法结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区别,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教学,将中西方文化差异运用到英语教学中。
古往今来,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离不开言语这个传播媒介。作为一线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渐渐地领会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别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众所周知,学生总是对外来事物充溢猎奇,屡屡触及到异域风情与人文风俗等学问解说时,学生们总是兴高采烈,就连平常不怎样对英语课堂感兴味的学生也会觉得兴味盎然。怎样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承受不同文化的洗礼,感受不同文化的气氛,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味,提升英语的学习才能就成为了我们英语教员探求的动力源泉和重要目的。
1、中西方文化差别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记得大学时,我们都要学习《英美国度文化概略》这门课程,这足以阐明英语学习者是有必要对西方文化有所理解的。
在我教授的人教版九年级的第十二单元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这一单元中就十分乖巧的运用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比方初次见面时在不同的国度和地域就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风俗。学生们都晓得在中国,我们的见面方式是握手。那么在其他国度会是怎样的呢?在此中西方文化差别的运用就表现得淋漓尽致。满足学生的猎奇心,也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员就能够好好引见一下不同国度的习俗人情。如:在日本和韩国,人们的见面方式通常是鞠躬,巴西人是亲吻,美国人是握手。再譬如吃东西的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在日本吃面条发出响声是有礼貌的,而在中国是不为大家承受的。在美国和法国,你不应该用手拿任何东西吃,哪怕是水果;而在印度吃饭是用手抓的。西方国度吃饭用的是刀和叉;中国人吃饭用的是碗和筷。西方人把盘子上的食物吃光是对主人的尊崇;而中国人却习气留些食物以示“有余”。经过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别的实例教学,学生对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就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往后的英语学习与今后的日常生活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2、中西方文化差别在英语教学中的交叉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这一单元,就触及到了中西方不同的节日与风俗。在讲授这一单元时,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有一定的理解的,如中国的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和中秋节(Mid—autumn Day)。但是说到西方的传统节日,学生们理解的就屈指可数了。
怎样让学生理解相关的西方传统节日呢?在本单元的课文解说中,我就率领学生领略了传统的西方节日――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在中国是没有感恩节的。
如何让学生愈加形象生动的了解感恩节呢?那就需求交叉我们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了。
两个节日有许多类似之处,便于学生了解与记忆。感恩节最初是源于人们对秋季食物歉收的感激,在传统意义上是一个喜庆歉收、合家欢聚的严重节日;中秋节也源于对歉收的感激,在中国许多中央有祭奠月亮,对月神表示感激的习气。时至今日,中秋节也是全家团聚,合家欢聚的严重节日。在此根底上让学生进一步控制与之相关的内容就容易的多了。
比方书本上说的日期(date),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中秋节则是每年阴历的八月十五。再比方在这个传统的严重节日会有什么不同的传统食物(traditional food)?课文中就向我们引见了在感恩节如何制造传统主菜火鸡(turkey);而我们的中秋节传统食物就是意味月亮的月饼(moon cake)。
在这一天人们会有些什么活动(activity)?在感恩节那天大多数美国人任然是经过在家里和他们的家人吃大餐来庆贺;在中国虽也有全家聚会的大餐,但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活动就是―吃月饼赏月。虽说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描绘过程,但在解说这篇课文时,我把中西方文化的差别交叉在教学过程中,不只仅活泼了课堂氛围,丰厚了学生的学问,也让我的课愈加的精彩。
3、完毕语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文化因不同而神奇。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教育工作者,传承与发扬文化是我们的职责。言语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英语教员便是这座桥梁的建筑者。在实践教学中灵敏运用文化差别,巧妙交叉文化差别让我们的课堂充溢生机,让我们教员充溢魅力。
篇9: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贸易的加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沟通已经是当代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和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因而作出了不准确的推论,以致产生误解和曲解,影响交际效果。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来指导英语教学。
一、中西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文化差异
1、个人隐私。
在某些方面,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中国人提倡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比如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否、家庭状况都是很私人的问题。
2、时间观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且西方人一般是准时到达指定地点。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有些人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往往时间观念很淡泊,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从而引发冲突。
3、赞扬与赞美冲突。
各国的风俗、礼仪、交流都受特定环境的影响,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受到赞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会谦虚地说“不好”、“不行”等,因为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这体现出中国人在交往时,更注重委婉、含蓄。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因为西方人注重直来直去,“坦率”就能体现他的价值观和交流方式。
4、称呼语言的差异。
在交际中,中国人重视等级差别,为了能抬高别人的地位,喜欢用官衔称呼对方,以示礼貌。以“姓+行政职务”作称呼最为常见,人们对职称是副职的领导称呼时,也习惯省去“副”字,以示尊敬。而在英语国家,在非正式场合,同事及上下级之间一般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以表示礼貌。但是在一些正式场合,人们也用一些头衔称呼对方。
二、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中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西方人想法喜欢直来直往,而中国人则比较含蓄、委婉。
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由于从小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中西方人的行为规范的差异,所以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3、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三、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转变教学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改进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西方电影了解国外的风俗,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其学到知识。
3、通过阶段性专题介绍,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各国文化差异。
阶段性专题介绍是立足于课堂外,通过专题讲解、请外籍教师介绍、搞活动、组织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较系统的文化导入和交际能力培养。专题题目有:颜色用法差异、动物寓意的差异、体态语言的差别、圣诞专题晚会、英美谚语专讲、禁忌语专讲等。每次专题讲座前,可先请学生课前准备,根据主题选择分组回答问题、急智题抢答、小品演出、找错误、看原版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拉近学生与跨文化交际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篇10: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本文重点阐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的体现,解释了在英语教育中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必要性,以及这些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助,能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英语学习;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语言,我们还要通过教英语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提高他们的文化品格。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化的媒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沟通工具。由于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学习外语时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这些差异。因此,要想更好地学习英语,就必须深入地了解这些文化差异。通常人们习惯性地用自己国家的文化去理解外国人的处事方式及想法,从而会在语言学习与交流上产生障碍。因此,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了解这些文化差异能够减少外语学习障碍,对外语的学习有促进作用。那么,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所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体现
1、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自古就比较含蓄,注重面子,说话比较委婉。而西方人思维直接,说话不拐弯抹角,直接切入主题。中国人解决问题注重平衡与和谐,注重人情关系。西方人更依赖制度与法律。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方人在对事物、观念上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就时空顺序而言,西方人习惯从小处着手,从小到大;而中国人却习惯从大处着眼,从大到小。所以,中西方表示地点和时间的方式恰好相反。例如,在写地址时,中国人是写“国家——省——市——街道——区(栋)——号”,而在英国则写成“号——街——市——州——国家”。
2、语言表达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体现。语言表达体现在交际和社会礼仪中。对于同一件事物,中西方的语言表达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比如,中国人比较注重吃饭礼仪。人们见面时总客套地问:“吃了吗?”大部分的中国人都知道具体吃没吃饭并不是很重要,只是寒暄。但如果你问英国人“吃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关你什么事!)”难道你要请我吃饭?其实,中国人问“吃了吗”和英国人见面总谈的“今天天气不错”是一个意思。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中国人听到别人的夸赞,为了表现出谦虚,总会说“哪里,哪里”,“不行,不行”,这在西方会让西方人觉得莫名其妙,反而不知道怎么来夸赞对方,以为是自己说错话了,搞得特别尴尬。遇到别人的赞美,他们会欣然地接受你的夸赞并说“Thank you”。表示由衷的感谢。
3、宗教信仰的差异。
西方人信奉最多的是基督教,认为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God(上帝)”这个概念,是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心中所存在的。因此,在口语交际中。西方人经常会说“Oh My God”“May God bless you ”,听到西方人这样的口语就不足为怪了。在中国,信奉最多的是佛教,人们嘴里总念的是“菩萨”或者“老天爷”。再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在英语中叫“dragon”。在我国古代,皇帝自喻为“龙”,穿“龙袍”,是最高贵的象征。人们总说“龙凤呈祥”。到现在中国人说自己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龙是最至高无上的象征;但是在西方国家,“dragon”的象征意义为“魔鬼、凶残”等。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影响着各自的语言文化,只有深刻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个性的差异,理解各自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才能在交流中真正理解对方的'语言,才不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才能顺利地沟通和交流,使英语学习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4、历史、地理、科技水平、政治制度的差异。
美国的历史才几百年,中国则是几千年,中国人的历史积淀就厚重得多。西方人认为”Everyone is born equal”,中国人则多年信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几百年前,中国科技领先世界,而近一二百年西方领先世界。中国人口十三亿,美国才三亿,英国才六千万。几十年前中国是穷国的象征,现在中国有充足的资金到世界各地投资。六十年前,中国没多少人学习英语,如今在青少年中几乎普及了简单英语,相当一部分具有了很高的交际水平。
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外语教学的意义:
在我国长期的英语教学之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地认为,我们只要掌握了基本的语法一定量的词汇,语音语调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英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不了解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只把单词的意思生搬硬套,是无法真正掌握英语,达到文化交流目的。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西文化的种种差异,在给英语学习带来了诸多障碍的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些不一样,激发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面对与自己国家不一样的文化时,就会产生一种好奇心与渴望,会产生主动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大部分学生对它的学习基本上是停留在背单词、学语法、背课文的基础上,认为学习英语是非常枯燥的一件事。但是如果在英语学习过程不断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会对英语学习者而言,产生一种新奇感,从而促进英语学习。
2、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流,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就必然要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交流过程中,无意识地使用本民族的文化准则,语言规则来判断和解释,有可能会产生障碍,误解,甚至会导致跨文化交流的失败。因此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中国人的个人隐私与保护稳私的意识较弱,而西方人却极为重视个人隐私,中国人见面喜欢问的年龄,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问题,这在西方人看来是让人极其恼火的事情,认为这是侵犯他们的隐私。
3、促进英语课堂教学:
在英语课堂上导入文化背景已经成为学习外语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达到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又有助于学生汇集东、西方文化为一体,提高文化修养。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我们的学生,既懂东方,又懂西方;既会英语,又会中文,也许我们会培养出一些像鲁迅、胡适、巴金那样中西皆通的大家来。
总之,在英语学习中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及促进英语课堂教学都有着重大意义。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知识的了解,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达到学好英语和提高全面素养的目的。
★ 文化差异作文
★ 修辞作文400字
★ 矛盾修辞探析
★ 浅析英语翻译教学
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