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的风俗礼仪

时间:2022-12-27 03:42:09 作者:Luna超爱被摸头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una超爱被摸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锡伯族的风俗礼仪,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锡伯族的风俗礼仪,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锡伯族的风俗礼仪

锡伯族的风俗礼仪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人口约20万,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现有锡伯族人口2万人。

关于锡伯族的族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锡伯族源于古代的鲜卑,居住在绰尔河、嫩江、松花江一带的鲜卑人就是锡伯族的先民;另一种认为,锡伯是地名,清代舆图将海拉尔迤南的室韦山一带泛称为“锡伯”,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因而得名。

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在满语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语言,跟蒲语很接近。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稍加改变而成的。新疆的锡伯族至今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兼用汉语、维吾尔、哈萨克语。东北的锡伯族在语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和当地汉、满族基本相同。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男孩子一出生,家里人就会在门口用红线挂上一副小弓箭,长到五六岁就开始学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早期的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察尔查尔以种水稻为主经营农业,牧业也比较发达。

锡伯族过去信仰多神,也有信仰喇嘛教的。普遍重视祭祖扫墓。

锡伯族人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制品;不许坐、踩或跨过衣帽、被、枕;穿过的裤子、鞋袜不能放高处;不许坐、踩锅灶,也不许坐或站立在门槛上;不能在屋内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若大门口挂有红布条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产妇,外人不得入内。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份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篇2:锡伯族礼仪科普知识

锡伯族礼仪科普知识

锡伯族,是我国北部少数民族中较早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清初,,锡伯族便开始种植水稻,清代文献中称为“锡伯米”。1766年部分西迁至察布查尔地区,至19世纪初察布查尔渠修通,锡伯营八个牛录扩垦耕地78700余亩。东北的锡伯族至清朝中后期,也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大麦、胡麻、油菜籽、谷子、葵花、烟草等。

在锡伯族生产活动中,牧副业也占一定的比例。农民大多蓄养马、牛、羊等牲畜,不仅供自食自用,而且其蓄养规模也越来越扩大,出现了不少专业户。锡伯族的副业主要有园艺、渔业,还有少量狩猎业。园艺有蔬菜和果树种植,也有榆木、杨树等木材树木种植。渔业是重要的副业生产之一。察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有在伊犁河捕鱼的良好条件。

早在清代,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地的锡伯族均形成了村镇。西迁的锡伯族在察布查尔渠凿通后,便基本形成了现8个牛录(亦称嘎善)的聚落形式。牛录既是经济单位,也是作战单位。最初每个牛录均围以高大的围墙,开东西南北四大门,有二三百户不等。每户庭院大小不等,少者二三亩,多者四五亩。庭院多呈南北长方形,四周植有各种树木。庭院都用矮墙围成,分南北两院,南院多种果蔬,北院修棚圈、种树木及谷物等。住房多为人字形土坯斜顶房或木架结构斜顶房,多南北向。卧室均起火炕,多是南西北“三环炕”。西屋多由长辈住,东屋则为晚辈起居,中间多为隔成过道的厨房。锡伯族历来崇尚多世同堂,分家须由父母操办盖房另立门户。

东北的锡伯族多食稻米、高粱和小米等,新疆的锡伯族则食小麦,其中发面饼是新疆锡伯族几乎一日三餐之必备食品,称“发拉哈额分”。

在历史上主要从事游牧生产的锡伯族为便于骑马射箭,男子多穿左右开衩的滚边长袍,束粗腰带,戴圆顶帽,穿长筒靴。辛亥革命后锡伯族服饰变化受汉、维吾尔等族影响较大。年轻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裙子、衬衫和翻领、高领短大衣、靴子等。男青年喜穿西服、运动服、笳克衫、皮鞋等,只有八九十岁的男女老人偶尔穿长袍马褂、礼帽、坤秋帽、绣花鞋。

锡伯族基本保持着一夫一妻、妇随夫居的典型的'父权制婚姻形态。个别无子嗣者招婿入赘。同姓不婚,但偶有姨表、舅表、姑表兄妹婚配情况。新中国成立后,新婚姻法在锡伯族社会得到全面贯彻,纳妾、童养媳、指腹为婚等陋习逐步被杜绝。锡伯族与汉族等民族的族际婚姻日益增多。

锡伯族实行土葬。每一个哈拉(姓)和莫昆有各自的墓地。老人死后行洗礼,报丧时行跪礼。出殡选单日,忌申日和午后。吊丧期多为三日,多者五至七日不等。墓堆上插两杆幡(一为纸幡,一为用红布或红绸制)。丧期内忌串门。祭奠期“四十九日”,远亲脱孝,直系亲属则需百日脱孝。萨满、其它巫职人员和非正常死亡者火葬,未婚男女棺材不做底,而用芦苇代之。幼儿死尸弃于野外任凭飞禽走兽噬食。

锡伯族有讲究礼仪、尊老爱幼、热情好客、崇尚整洁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不孝儿女、不赡养老人者,要受到社会的谴责。教师在社会上受到特别尊重,本民族谚语说“不尊重教师就是不尊重父母”。尊重客人被视为体现一个家庭或家族文明素质的重要方面。保持整洁、保护水源、在公众场所保持外表形象是本民族自古延续的社会公德和个体德行方面的重要表现。礼仪礼节则被视为做人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对长辈应答和气,久别重逢须行“打千”礼,逢重大节日、婚丧必行跪礼及磕头礼。该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锡伯族的节日有“新年”(元旦)、春节、五一节、国庆节等。春节多走亲串门、祭祖及娱乐活动。农历三月间的以鱼为祭供品的“鱼清明”、农历七月间以瓜果为祭供品的“瓜清明”、“孙扎拜义车孙扎”(端午节)和中秋节。欢度这些节日的方式,均以本民族的习俗方式进行祭奠、饮食和娱乐。民族化节日有“四一八”西迁节和正月十六“抹黑节”。

篇3:锡伯族婚礼

锡伯族婚礼

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锡伯族,把儿女的婚事大都放在农闲的时候办。因此有句俗话说:“春天的清风和煦,秋末的婚礼热闹”。

锡伯族人在正式举行婚礼之前,还有许多繁琐的礼节,凡举行过“行肯萨林”(跪拜宴),即表示双方已缔结婚约,一般不得反悔。

婚礼前夕,男方要在亲戚中聘请“奥父、奥母”,主持婚礼和迎亲等事宜。

锡伯族的婚礼十分隆重,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男方要为女方送去食物和彩礼。新郎还要特意准备两瓶酒,敬献给岳父、岳母。同时准备举行小宴,四处派人邀请亲戚朋友,参加第二天的大宴。

“安巴萨林”是女方家第二天正午举行的婚礼仪式。这天,“奥父、奥母”、新郎及岳父岳母都忙碌地招待客人,新郎要给每个长辈行跪礼,并敬酒。席间,“奥父、奥母”要为大家表演节目,宾客也频频举杯,庆贺喜事。

这天,新娘要把自己精心赶制的鞋袜衣物,赠送给新郎和直系亲属。新娘的哥嫂要乘车去给新郎送嫁妆。新娘的母亲要往放嫁妆的箱子里塞些钱币,祝愿新婚夫妇将来金银满柜,富裕幸福。过后,新娘的嫂子把箱子锁好,然后把钥匙交给新郎的母亲,表示大权已交给了新郎家。

傍晚的太阳落山时,新郎和“奥父、奥母”等组成二十多人的“丁巴”队伍,吹吹打打地来到新娘家贺喜。

新娘家要用丰盛的饭菜招待来宾。之后男女双方的朋友分成两排,面对面跳舞,对歌,一直到深夜。

第三天,婚礼进入高潮,新郎要设宴招待亲戚朋友,并举行结婚仪式。这天,也是新郎迎新娘的日子,新郎要在破晓前把新娘接到家里。接新娘的风俗十分有趣。新娘由伴娘和“奥母”陪伴坐在喜篷车里,而新郎骑马走在前面,马鞍的两侧还要挂上岳父母赠送的五谷种子,象征五谷丰登。同时喜篷车的`前后,还有“打丁巴”的人前拥后簇,一路上呐喊欢呼、非常热闹。

新娘头蒙红喜帕,到了新郎家门口,由伴娘挽着下车,踩着红毡走到正屋前面,同新郎拜天地。接着新郎入门与门外的新娘对跪,并用马鞭将新娘头上的红喜帕揭去。然后,新郎和新娘还到锅灶前面对跪,用哈达将羊尾油片投入灶火中,双双起誓白头到老。仪式结束后,新娘入洞房,直到吃完合卺杯之后,才得下炕。

送新娘的客人临走时,还要“偷”新郎的碗碟、筷子,以捉弄一下新郎。新郎得知后,要赶上“偷”碗筷的人,新郎通过表演节目或唱歌,或行跪礼等形式,要回碗筷,但还有一双筷子和一对碗被带走,直到次日新郎带着酒去看望岳父时,岳父才会把东西转给新郎。

另外,在婚后的第三天,新郎和新娘要上坟祭祖,第九天新郎新娘回娘家探亲,满月后新娘要回娘家住满一个月。现在锡伯族的婚礼已从简,但仍保留着某些传统的习俗。

篇4:锡伯族春节习俗

春节。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晚间送灶王上天,报人间吉祥,称为“祭灶”。到除夕之夜,换以新灶王神像,名曰“迎灶”。

除夕,即腊月三十(或二十九),家家杀年猪,炸晨子、烙年饽饽、蒸供馒,做各种佳美菜肴。午后请出各种神祖三像,如“喜利妈妈”和家谱等,摆设祭祀供品;男家长携子孙,带纸钱、木铣上坟地,将坟堆上积雪打扫干净,回来之后在大门口摆设饭桌,祭祀祖宗,全家叩头,然后进屋吃团圆饭。这天在外的亲人都要回家过年;已出嫁的姑娘,不许在娘家过年,除夕晚上点长明灯,所有房间、马厩、磨房、碾房、仓房等都点上油灯、蜡烛或灯笼,使室内外灯火通明。

天黑后拜年“辞旧岁”。半夜子时(11时至1时)俗称“诸神(新神)下界”,家家在院中摆供纸画天地码子(神位),插于香斗上(斗内装满高梁,口上糊上红纸),中间插上整股香。供奉干果(红白占果、冰糖、栗子、枣)、焚香燃烛,鸣鞭炮。全家男女长幼,都穿新衣,向神位叩拜,叫做“接神”。“接神”后煮饺子吃,饺子叫“元宝”,饺子汤叫“元宝汤”。吃完饺子、男子到村庙中焚香叩拜,叫做“行香”,“行香”完了才能回家睡觉,也有彻夜不睡者,谓之“守岁”。说一夜不睡,精神一年。初一天不亮煮饺子,全家团聚欢度新春佳节,之后晚辈向长辈请安叩拜,全族互拜,叫做“迎新年”。

正月初一到初五,在神祖像前焚香,每日早、午、晚焚香三次,焚香人要向神像行叩拜礼。初一、初三、初五早晨吃饺子。初二、初四早晚吃米饭、炒菜、白肉片、血肠等。锡伯人吃“火锅”,除用猪、羊、牛肉外,还用野鸡肉、狍子肉、鹿肉等,菜类还放大量切得细的酸菜、细粉,也有用蘑菇下锅的`。这几天内忌讳屋内灰土污水倒在外边。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亲戚朋友不往来串门。初二、初三、初四,家家多吃节前准备好的食物如饺子、白面豆包、粘面豆包、粘面饺子、粘糕等。

正月初六,俗称“出行日”。农村各家男女者骑马驾车,按占卜吉利的方向飞驰,来到有横道的路上,全家人下车下马,撮土烧香,鸣放鞭炮,向四方叩拜,然后返回,这叫“出行”。所有人等,在“出行”后,方可出门办事,谋生或寻亲访友。

正月初七,俗称“人日”(从初一开始,顺序排列为: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马八等)。这天天气晴朗则认为人们全年吉祥如意;天气阴晦,则认为全年不利,有病有灾。这天吃饺子,吃年糕,下面条,意味着年高寿长。

篇5:沙特阿拉伯风俗礼仪

沙特阿拉伯风俗礼仪

沙特阿拉伯人男子通常穿的是长袖、高领、镶里子的外套。戴的是方形的'白绸帽子。沙特女子的传统服装是身裹长袍、头戴面纱,头发和皮肤不能外露,声音也不能让陌生的男子听到。更不能昂首挺胸而行,必须低头无声疾行。

在沙特的街上很难见到女人的踪影,即使见到,也只有眼睛部位开了两个

洞。男女隔离严格,有专门由女人掌管的为女人开设的银行、学校和娱乐场所。即使是公园也分男、女区。全国禁酒、禁电影、禁跳舞。沙特阿拉伯还严禁一切偶象。

婚俗 定婚这天称为“拥有日”,意为男青年从这一天起就合法地拥有他的心上人了。婚礼的前一天,新娘要用指甲花染红自己的手掌和脚心。新婚之夜的举动,称为“叶尔沃”,这天入夜新娘坐在椅子上,妇女和姑娘们一边向她挥舞手帕和扇子,一边唱着祝贺婚礼的歌曲。新婚的第二天,双方家庭成员欢聚一堂,向新婚夫妇赠送礼物,举行盛大的喜庆会,会上要展出新娘的嫁妆,供宾客观赏。

开斋节 是伊斯兰教历的10月1日。根据规定斋月期满29日时,寻看新月(月牙),见月即行开斋,次日为开斋节,如不见月,则继续斋戒一日,开斋节顺延。

宰牲节 又称“古尔邦节”,在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相传,易卜拉欣受安拉“启示”,要他宰杀自己的儿子易司马仪奉祭,当他遵命欲宰时,安拉遣天使送羊一只,以代替易司马仪献祭。嗣后伊斯兰教把传说中的这天规定为宰牲节以示纪念。

/**/

篇6:结婚风俗礼仪

结婚风俗礼仪

婚礼前的礼仪:

1.送聘礼:婚礼前,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送迎亲的聘礼。广州的风俗是要送鸡(意味着有生气)、椰子(有爷有子,天伦之福)、礼饼(送给女方的亲戚),而且还要送礼金,意味着男方家有钱,会让女子嫁过去享福。

2.安床:在结婚前一晚上,女方会找一个有福气的男人(家庭美满,父母健在,有儿子)来安新房的新床,并且把花生、红枣、核桃等意味着早生贵子等好意头的食品放在床头。

3.嫁妆:新娘会在出嫁前,把娘家准备的嫁妆装在一只红皮箱里,等到第二天带到婆家去。

4.上头:结婚前晚,会选择一个吉时去拜神,拜天地,祈求幸福,并且会通知男方在同一时间拜。

5.梳头:新娘会请一个有福气的长辈来给自己梳头。

6.吃汤圆:意味着可以圆满成婚,圆满幸福。

婚礼当天的礼仪.:

1.迎亲:婚礼上午,男方的接亲队伍就要来女方家接亲了。现今,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第一关便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测试,必要时还加上歌情话,但最重要的还是丰厚的“开门利市”,众姊妹满意后才开门。新郎应以花球迎娶新娘(新娘不可自制花球)。

2.找红鞋:新郎会在接新娘的房间里找给新娘穿的红鞋子,给新娘穿上后才能把新娘带走。

入门:

到达男家后,新娘由大妗搀扶下踏入男方家门。在大门坎外会预先放一个燃木炭的火盆(铜盆或铁盆均可),新娘需从火盆中跨过,这叫「过火盆」,取其发旺、赶邪之意。接下来是拜堂仪式,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拜天地,第二是拜祖先,第三是参拜家翁家姑。拜过天地及向祖先神位行跪拜礼后,一对新人便会向新郎父母叩拜,新娘并向家翁、家姑奉上香茶,之后再按家中各人辈份和长幼逐一向长辈敬茶,至于跪下与否,则视乎敬、受双方的喜好。跪拜父母后,新人会互相对拜,大妗姐不断说些吉祥话,在互租对拜后,拜堂才告礼成。

敬茶:

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敬茶是一个很重要的礼节。新人在拜过祖先,要向父母敬茶,这样不单代表答谢父母养育之恩,同时亦代表双方家长接纳新郎或新娘为家族中的新成员,是身份备受确认的象征。新人敬茶用的香茶内,通常都放上两枚红枣和莲子,寓意早生贵子的吉兆。新家翁、家姑及长辈喝了新娘这杯茶后,会送上金手镯、玉器等首饰作为新媳妇的见面礼,又会在盛托香茶的盘上(俗称「槟榔盒」)放上一封利是,作为大妗姐的赏钱。

出门

抵达女家后,第一关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的测试,必要时还要宣读爱的宣言(卖身契),但最重要的是给予众姐妹丰厚的开门利市,众姐妹满意后才开门。入门后,新娘由大妗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新娘的父亲,再由父亲把新娘交给新郎,正式行夫妻见面礼。跟着新人先拜天地,再拜祖先,再向双亲奉茶跪拜,接新娘仪式就此完成。

打红伞

完成上述仪式,新娘需由伴娘或大姅姐掺扶并打红伞,寓意开枝散叶,其它姊妹也须边走边撒米及红、绿豆、金纸碎,俗称「喂金鸡」,据说可防止金鸡啄新娘。上花车前,新娘要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表谢意。一定要注意的是陪伴新娘过门到男家的除大妗姐外,必须是未婚女性,而且新娘的兄弟不可陪伴新娘过门,如果新娘早于兄长结婚,须将兄长的裤挂于门口之处,由新人在裤裆下穿过,假若早于姐姐结婚的话,则送一条裙给未婚姐姐,未婚兄姐不可目睹新人出门或过门,应暂时回避。

三朝(读zhao,就是第三天的意思)回门

回门虽然并没列在三书六礼中,却是中国人传统一个极重要的嫁娶礼仪,绝不可掉以轻心。从前,新娘出嫁后,会在第三天由丈夫陪同下回娘家探望父母。新娘在回门时,要穿我国传统的新娘服(裙褂)和挽上全新的红色新娘包,裙褂代表新娘冰清玉洁的身份,只有黄花闺女才可穿。同时男家一定要送回金猪一只,以示新娘子的贞洁。女家收到金猪后即分予亲戚朋友、街坊邻里享用,表示自家女儿不辱门楣。传统上,岳丈母需留回门的新娘及女婿在家吃饭,但现在大多数新人为省时间,都选择即日回门,即新人在男家拜过天地及奉茶给翁姑后,便即时进行回门仪式,之后再返男家或直接到酒楼,新人亦可于第二天回门,但切不可超过第三天,这代表男家不满意新娘,不批准新娘回娘家。现在回门大部分礼品都由利是代替,但乳猪例外。

回门礼品:1(由男家送到女家):金猪一只、西饼两盒、酒两瓶、生鸡一对、猪肚及猪肉各两斤、水果两篮(代表生生猛猛)、有头生菜(风生水起)、葱(松松动动)、伊面两盒(代表恩爱缠绵)、有头尾甘蔗两根。

回门回礼:2(由女家送到男家)金猪头、尾、手脚各一只、猪舌半边、西饼一盒、有头甘蔗、有头生菜。

婚嫁禁忌

1、结婚之日,新娘出门时,嫂嫂不能相送,因为[嫂]与扫星同音,不吉利。新娘出门的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运。

2、婚礼未举办完毕,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不可躺下,以免一年到头都病在床上。

3、新娘结婚当天必须穿新鞋,寓意将旧物丢掉。

4、新娘出门时,必须要佩戴耳环,以示听话,没有穿耳的可佩戴夹耳环。

5、新人的长辈如有已去世的人,在敬茶的时候,应在他(她)应坐的位置上 放上新人敬的茶,敬完茶后顺便移一下凳子,再让下一位就座。

篇7:印第安人风俗礼仪

印第安人的服饰文化

一提到印第安人的服饰,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独特的头饰鹰羽冠了,这的确是印第安人服饰的一大特色。印第安人衣着装饰非常简单,甚至不穿衣服,但是许多印第安人服装的色彩、款式各不相同,装饰品的材质、样式多种多样,充满了民族特色,也称得上绚丽多姿。

鹰羽冠随着社会的发展印第安人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一些社会经济较发达和人数较多的印第安人的支系部分地保住了自己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一些生活在偏远森林山区的印第安人部落至今仍保留着独持的风俗和传统文化。许多地区的印第安人还保留着古代印第安人的衣饰习俗,他们至今仍喜欢穿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服装,戴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饰物。

印第安人把羽毛作为勇敢的象征,荣誉的标志,还经常插在帽子上,以向人炫耀。拥有鸟羽象征着勇敢、美貌与财富。

此外,根据颜色及佩戴方式,鸟羽也象征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情感状态。比如在卡希纳华部落,男子会在他所钟情的妇女面前佩戴鸟羽装饰品以表达热切的情感,有效地防止了对方的敌意。神鹰的黑羽使人联想到权贵和死亡,而南美大鹦鹉的红羽则表达了善意、能力和富饶。如果当地居民都有资格佩戴红羽,那么黑羽将凸显其尊贵。

他们至今喜穿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服装。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妇女不分老幼都身着宽松的白色绣花裙,头戴色彩艳丽的鲜花;而男人则身穿宽松的白色衣裤,头戴草帽,脚上穿草编凉鞋。而中部高原上的印第安妇女爱穿绣花罩衫和竖条纹的宽大长裙,上身披一种叫“雷博索”的多用披巾,这种披巾可遮阳、御寒,还可背小孩、包东西。极富民族特色的服饰成为印第安人一个明显标志。

印第安人的风俗文化

道德高尚

印第安人正直、朴实、刚毅、勇敢、感情丰富、温柔、谦和、说话算数、忠厚老实、慷慨大方,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道德最高尚的民族。哥伦布在他的《航海日记》和写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报告中都有对印第安人高尚道德的描述。

质朴好客

印第安民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客的民族,联想到美国的感恩节的由来。最初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感恩节才成为全国性的节日,当然如今的感恩节也不是感谢印第安人了,而是感谢上帝的恩赐。由此,可以看出热情好客是印第安人的民族传统与民族性格。

英勇善战

印第安人的英勇善战为人所称道,特别是生活在平原上以狩猎为生的印第安人多具有勇敢、善战的精神。落基山脉以东到密西西比河西岸的广大地区,是平原印第安人的居所图6-4骁勇善战的阿帕克骑兵,他们基本上以捕猎大动物为生。在这片平原上有成千上万头野牛,纵横驰骋,势不可挡,而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就是靠英勇战胜牛群而生存下来的。他们用牛皮、牛筋建造房子,制作衣服和鞋子;用牛粪做燃料;用牛的膀胱来做水壶和饮水的器具。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印第安人追寻野牛行踪,伺机捕猎。面对凶猛的野牛等野兽,他们一不小心就会遭到兽群的蹂躏,他们只能祈祷神灵的庇护保佑他们免遭蹂躏。

奇怪习俗

在印第安人的家中,只要有客人来访,主人的第一件事便是邀请客人洗澡。在家中或者临近的小河里,而且出于礼貌一般不会有人拒绝!客人洗澡的时间越长,则表示对主人的接待越满意。如果客人与主人有急事、要事相商,主人会陪同客人一起洗,有时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也会陪同客人一起洗澡。据说,这是他们对宾客最尊敬的礼节,遇到极其好客的主人,一天之中会邀请客人洗上好几次甚至十几次澡;洗澡次数越多,洗的时间越来越长,表示对宾客越客气、越尊重。

甚至有外国游客到当地去旅游,巴西好客的印第安人也会邀请你到家里做客,请你吃饭和洗澡。不过,很多人对这种待客之道表示很不理解,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洗澡是一件比较私密性的事情,不过入乡随俗嘛,如果有机会来巴西,遇到这样的热情的主人,千万不要反感,更不要把对方当做骗子!

篇8:塞内加尔风俗礼仪

民俗习惯

塞内加尔人友善好客,与人见面往往热情握手问候。女性习惯行屈膝躬身礼,身份高的女性,有时也会主动伸手同男性客人握手。社交场合称呼先生、夫人、女士或小姐。

塞内加尔最重大的节日是宰羊节(即古尔邦节)。这是一个增强亲情、团结,发扬乐善好施传统的节日。节日清晨,一片诵经声,广大穆斯林到广场上集体祈祷礼拜,然后回家宰羊。羊肉除了自己食用,还要分赠亲友,散施给贫困者。

当地居民喜欢跳舞,每当聚会、过节或者平日遇到高兴的事,便会聚集在一起,以手击鼓,扭臀、踏脚,各自尽情展示绝技,以表达兴奋的心情。另一番景象是,在首都达喀尔街头,随处可见健身慢跑的人们,有年轻人,也有老人、妇女,全民参与,凸显了当地人的活力与朝气。因此,人们不难理解,小国塞内加尔足球队,竟能数次打进世界杯,还一度杀入八强。

社会习俗

塞内加尔大多数公众参与的节日是宗教节日,所有主要的穆斯林节日和节日都要进行庆祝。根据伊斯兰习俗,主要的逊尼派穆斯林节日要举行庆典活动。穆斯林历法一年包括12个月,比日历少11天,因此,穆斯林节日举行的日期都会有所变化,这与季节和法定日历有较大关系。

穆斯林最重要的神圣节日是古尔邦节(阿拉伯语为尔德?古尔邦),在伊斯兰历的12月10日举行。古尔邦节是与麦加朝圣高潮相契合的,它是为纪念先知易卜拉欣,易卜拉欣听从真主的命令要杀掉儿子伊斯玛仪用来献祭,最后真主用羝羊代替伊斯玛仪献祭。在节日这一天,每个穆斯林家庭都要宰杀一只羝羊。节日前要把羊买来并筹得肥肥的,对于贫穷的家庭,买一只羊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富有的家庭则要被杀多只羊。节日这一天的早上人们集体祈祷,祈祷仪式在室外设计好的祈祷场所进行。当人们祈祷完毕回到家里就要用羝羊来献祭。羊很快被宰杀,烧烤的羊肉要用作午餐。下午和晚上要与亲戚、朋友和邻居们一起聚礼,为较穷的亲戚提供食品和礼物,为孩子分发零钱去买糖果。羊肉的消耗持续上两天、第三天。

穆斯林的第二个主要的节日是开斋节(阿拉伯语为尔德?菲图尔),在伊斯兰历的10月1日举行,它标志着斋戒月的结束,斋戒月里要禁食,它是伊斯兰教的五大支柱之一。在封斋期间,每天第一缕光线出现到傍晚太阳落山这段时间禁止吃喝、性行为和吸烟行为。实际上,穆斯林在这段时间里来反思物质和肉体的欲望对人们精神的影响并对神进行冥思。

穆斯林在斋月里要控制饥饿和烦躁并与周围的人和平相处,他们要放弃轻浮的享受而把时间用来祈祷。一些人会在黎明前起得很早吃点简单食物,然后一整天都要禁止饮食。太阳落山后,可以再吃点简单的食物。到了深夜可以吃一顿大餐,只有那些真心斋戒的人才希望这样做。孩子、孕妇、乳母,还有那些生病或处于逼迫条件下的人可以免受种.种限制。非穆斯林、外国人和旅行者可以不进行斋戒,但要遵守穆斯林的礼仪而不在公共场合饮食和吸烟。斋月—个与家人在一起团聚的苦行月,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人们可以白天慢慢处理日常事务,然后到晚上回到家中。饭馆和酒吧都关闭了,不再举行任何音乐和舞蹈晚会。

斋戒月以开斋宴席而结束,当闪瓦鲁的新月点缀在夜空时,第二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以在祈祷场地的集体晨祷为开端,男人要穿干净的大长袍。然后是家庭午餐聚会,可以享用丰盛的食物。下午和晚上要去拜访亲戚和邻居,人们要互相寻求对方谅解,这样过去一年的紧张关系就此化解。糖果和甜食要在节日上准备好,还要给孩子分发零钱,夜晚来临,音乐、舞蹈等娱乐活动开始进行,社会交往活动还要持续多天。

风俗礼仪

塞内加尔人热情好客、喜欢舞蹈,特别是手鼓舞。他们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是宰羊节。按照伊斯兰教历,5月25日是伊斯兰教的宰羊节,名塔巴斯基。节日来到时,街头巷尾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清晨达喀尔一片诵经声,当盛典结束后,许多人家院子里开始宰羊。人们把羊肉分赠亲友,把羊血洒在挖好的土坑里。

宗教对塞内加尔人的生活习俗影响较大,他们多数都忌讳使用猪皮和猪内脏作的日用品,也忌讳谈论有关猪的事情。他们还尊奉伊斯兰教规,在公共场合下是禁止饮酒的。

塞内加尔人的穿着一般都比较简单,男子习惯穿一种白色的“布布”大袍,女子一般都穿颜色鲜艳的长裙,有的还在头上蒙着一条围巾。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还有这样的风俗:一般的人都把头剃得光光的,只在左耳朵的上方留下一块头发。

在塞内加尔,若有贵宾来临,他们常以烤全来热情款待。用来作烤全的都是小羊羔。烤熟后,放在金属的大盘子里端上餐桌。待客人们洗手后,一般习惯用右手先从羊的背部、胁部开始撕食。 v 塞内加尔人一般是以玉米、大米、高梁等为主食,其副食以牛羊肉为主,其中尤以羊肉居多。他们习惯吃大块的牛、羊肉,不爱吃以肉片、肉丁或肉丝烹制的菜肴。他们喜爱吃的菜有西红柿、萝卜、胡萝卜和各种豆类等。在口味上,喜吃香而辛辣的食物,不怕油腻,而且一般人的饭量也比较大。有的人也爱吃法式西菜,早餐一般喜欢吃面包、黄油、浓咖啡。也爱好喝茶,尤其喜爱喝中国的绿茶。他们习惯在饭后,一边茶、一边聊天,以帮助消化。

塞内加尔人一般都忌吃虾、鸡毛菜、蘑菇等菌类以及其他形状古怪的食物,如:鳝鱼、甲鱼、鱿鱼等。他们更忌食猪肉。

风俗礼仪

篇9:塞浦路斯风俗礼仪

塞浦路斯风俗礼仪

1960年8月16日宣告独立,成立塞浦路斯共和国。1971年12月14日与我国建交。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塞浦路斯人除喜欢一般流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以外,尤其喜欢打猎。塞浦路斯山多树多,飞禽走兽多。塞浦路斯每年要发几万张打猎许可证,不管大人和孩子都喜欢夜假日进山打猎,然后满载而归。塞浦路斯人特别喜欢跳舞,无论是劳动之

余,还是节假日,都以跳舞消除疲劳。遇上喜庆日子如婚礼等,一连要跳几天,不但青年人跳,老人孩子也都参加。塞扑浦路斯人的另一种消遣方法就是闲坐。他们闲坐着,吸着一根水烟管,或是品茶、饮酒,谈东道西,议论世上浮华时尚、金钱、政治。有的既不喝酒,也不吸烟,也不参加聊夭,干脆呆呆地坐着,面对近水浮物默默地遐想。塞浦路斯是爱神阿芙罗秋蒂的故乡。

然而,当地青年男女的婚恋,完全操纵在父母之手。传统式婚礼比较隆重。骑马进教堂,一路上,鼓乐齐鸣,热闹非凡。

塞浦路斯人喜爱素灰色、蓝白相间色。

饮食礼仪

塞浦路斯大多数旅馆和饭店只供应欧式膳食,但各种小吃遍布全国。大多数人喜欢吃一种叫“马伊卡”的饼状食品;另有一种叫“格里基斯”的半蜜饯的美味小吃,用水果、果皮或花片做成。每家都有自己特制的佳肴,用以款待宾客,吃时用特制的银叉。人们善饮咖啡,有的咖啡馆一天24小时都在营业;这些咖啡馆服务周到,气氛温馨。主要调料是橄榄油加大量香料;他们平时对吃不特别讲究,但到了星期日,许多人家喜欢远离城市到海滨或农村去,在橄榄树下或圣庙旁边吃烤肉。他们还常把羊肉焖熟后,就着砚和生菜沙拉一块吃,还大量佐以酒和白兰地。

相见礼仪

塞浦路斯人性格坚强而又和善,等人接物异常热情、公道,他们的好客是有口皆碑的,如果客人在咖啡还没有凉时就离去,他们会露出不悦之色,不管在什么地方,你不知道而又急于知道的东西,大都可以及时从他们那里打听到或得到满意的答复。在这里,久别重逢的亲友行握手礼和拥抱礼;一般情况下,经常见面的人或初次见面的则轻轻握手即可,有时也点头致意并辅以手势以示友好;如果需要向他们打听旅游、禁忌等有关事宜,应先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并介绍自己的单位等。

仪态礼仪

作为一个崇尚文明的国度,这里的'人们从小就注重养成良好的谈吐和行为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当地人边走路边吃零食、边奔跑边大喊大叫的现象,也难得见到有人边说话边用手在对方面前指指点点的行为。他们把举止庄重,谈吐文雅,待人和蔼可亲视为起码的准则,受人尊重的必要条件。他们良好的教养还体现在其他各种社交场合,如在晚会上,忌不系衣扣,也不随便脱上衣;男子请女子跳舞应先向女子旁边的丈夫或恋人致意,然后立正向女子点头致礼。跳舞时,可以含口香糖,但不能吃零食。

商务礼仪

塞浦路斯在地理上是东方和西方的交界处,东西方文化长期在这里碰撞、交融,商务方面的习俗也表现出广纳并蓄、灵活运用的特色。经过介绍认识以后,他们有交换名片的习惯。客人到他们家里作客,可带些小礼物,包括食品和鲜花;如果对方宴请,也可回请,但规格不宜太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设想通过私人感情加强公务联系或促成某笔交易,因为他们不喜欢这样做。

主要禁忌

塞浦路斯严禁出口古物,包括在沙滩和荒地上拣到的,除非事先从塞浦路斯博物馆领得许可证。这里的希腊族和土耳其族一般不能通婚,如果同时遇上他们,不宜询问和议论这里的婚姻习惯和宗教等。

篇10:尼泊尔王国风俗礼仪

尼泊尔王国风俗礼仪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北面和我国西藏毗邻,东界锡金、东南、南、西皆与印度接壤。

尼泊尔王国简称“尼泊尔”。全国面积14.7181万平方公里。人口1750万(1987年)。主要为尼泊尔人及比哈尔人,其次还有印度斯坦人和尼瓦尔人等。尼泊尔全国分14个大区,大区以下设发展县、乡(镇)。首都加德满都。货币为“尼泊尔卢比”。国语是尼泊尔语,它通用英语。

尼泊尔国外由来的传说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有说是为纪念古代一圣人而得名的。古代曾有一个名叫“尼”的大圣人,扑灭了一场大火,防止了当地森林的毁灭。为纪念“尼”对国家的“救护”,故名为“尼泊尔”。“救护”即为“泊尔”之意。也有的说,在尼泊尔语里,“尼”的意思是“中间的”,“泊”的意思是“国家”,“尼泊”的意思就是“中间的国家”。因其地处印度和中国两国的中间,所以就被称为“尼泊尔”。还有的说,在藏语里,“尼”为“家”,“泊尔”为“羊

毛”的.意思。因其盛产羊毛织品,所以被和为“羊毛之家”,即“尼泊尔”。18世纪中叶,以廓尔喀地区为发祥地的廓尔喀王朝强盛起来,并于1768年统一了整个尼泊尔,因此廓尔喀就成了当时的尼泊尔的国名。

一、社交习俗

尼泊尔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尼泊尔人重礼仪,礼节多种分等级; 大多信奉印度教,伸舌迎客表敬意;

热情礼貌心诚实,为人谦逊好客气; 崇拜黄牛为“圣明”,保护国兽入法律;

“同意”头语用“摇头”,“点头”表示“不同意”。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尼泊尔人迎宾方式既独特又隆重。贵宾到来时,从机场到宾馆,一路搭起道道拱门,拱门两侧各置一个金光灿灿的黄铜罐,上面插满鲜花。宾馆内,到处点着古香古色的酥油灯。他们还有以童女迎宾的特有习俗。视童女为圣洁的象征,无论是国王出记还是迎送外宾,在机场上,总要安排5位童女敬献鲜花,以示吉祥。他们在贵宾临门时,一般都要举行点酥油灯的仪式。主持欢迎仪式者,在客人抵达之后,要亲自点燃油灯,以此象征着“温暖”、“光明”和“友情”。他们在秋、冬季节迎宾时,往往要燃起篝火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主人还要演唱民间歌舞,以表示对客人的真诚敬意。他们宴请宾客时,按传统礼节要在宴席上点燃许多红烛。认为这样可以使宾主之间更加亲切,是一种增加友谊的真诚表示。尼泊尔廓尔喀族人不论男子都喜欢戴鲜花。通常男子把鲜花戴在帽子或身上,而女人戴在头上。每逢节日,人们也以鲜花为赠品送给客人,以表示相互间的祝福。

尼泊尔人向客人、朋友或长辈递送东西时,都要用双手奉上,如双手递送不便时,则要用左手指尖抵住右臂。他们在回答问题时,惯于用摇头表示同意,点头表示不同意。他们在与客人的交往中,有赠送礼物的习惯。他们在与朋友见面之时,总愿意送一顶尼泊尔小帽给客人,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与朋友告别之时,总习惯把一种手工精制的鞋送给上路的朋友,以表示祝愿朋友前程似锦。他们对黄牛极为崇拜,并尊黄牛为“国兽”。他们还视黄牛为“神牛”;视黄牛的两角为“两座圣山”;视黄牛的眼睛为“日月神”;视黄牛的奶为“圣海”;视黄牛的尿为“圣河”;视黄牛的屎为“吉祥之物”。他们在生活中离不开黄牛屎,平时要经常用黄牛屎来擦洗锅、盆及各种餐具等,以此来祈求和保障家庭的人口平安。他们对狗有着一种很深的感情。认为狗是最忠实、最可靠的吉祥动物。并视狗为勇敢、神圣的象征。他们对乌鸦颇为喜欢和爱戴。他们认为乌鸦具有为人类奉献的高贵品质。因此,人们都视乌雅为吉祥之鸟,并对乌鸦备加爱护。他们格外喜爱杜鹃花。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拉丽格拉斯”,并把杜鹃花视为美好的幸福之花,看成是吉祥的象征。人们尊杜鹃花为国花,并将其形象地绘制在自己的国徽上。

二、礼节礼仪

尼泊尔最常见的礼节是合十礼。施此礼时,双手齐胸合掌,同时口中道着“纳摩斯德”向你问好。“摸头礼”是国王对下属、臣民的礼节。一个尼泊尔人如果能得到国王的抚摸,那将是终生的荣幸。他们晚辈见长辈要施“吻足礼”(即跪下来吻长辈的脚,长辈在晚辈的头上拍一下以示还礼)。低种姓的人在拜见比自己种姓高贵的人时,或拜见上司、长辈时,则要施“掬手礼即是施礼人在俯首躬身的同时,双手呈掬水状,并使双手尖触到自己的额头)。随着社会的发展,握手礼在尼泊尔也开始命名用,在挚友相见时,常以握手来表示问候。在山区,人们初次见面时,都要伸出舌头向对方致礼。那里的人们,把这种礼节看成是以赤诚的心在欢迎你。尼泊尔妇女,除非同非常熟悉的人,一般是不握手的。

三、信仰忌讳

尼泊尔人大多信奉印度教和佛教。

尼泊尔人在敬黄年为神的习俗。不管是谁,是有意或无意的伤害“神牛”者,教要受到罚款或法律制裁。他们忌用毛皮做任何物品。他们认为动物的皮是不洁净的。他们忌讳水牛、公羊、公鸡。人们都把这些动物视作邪恶的象征。他们忌讳有人触摸他们孩子的头。认为这是极不礼貌的。

尼泊尔人在饮食上,一般不爱吃海参等类怪形食品;不爱吃姜。

四、饮食习惯

尼泊尔人每日一般习惯两餐,早晨通常是奶茶和饼干。晚餐为正餐,一般较为重视。惯以米饭或面食配上些菜肴。他们习惯吃西餐,对中餐也是极为乐于品尝的。他们用餐习惯使用刀叉或筷子,而习惯用手抓饭。

尼泊尔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用餐讲究实惠,注重菜肴的香、脆。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酸、辣、甜味。

③主食 以米饭为主,时而也吃点面食。

④副食 爱吃羊肉、鸡、鸭、鱼等;蔬菜爱吃西红柿、洋葱、辣椒、土豆、鲜笋、菜花、山芋等;调料爱用辣椒粉、胡椒粉、盐、醋、糖等。

⑤制法 对炸、烤、煎、熘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川菜、粤菜、京菜。

⑦菜谱 很欣赏什锦拼盘、香酥鸡、锅烧鸡、羊肉泡馍、北京烤鸭、青椒肉片、番茄肉片、辣子鸡丁、干炸大虾、酸辣丸子、糖醋鲤鱼、手抓羊肉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喜饮浓咖啡、红茶、果露汁、桔子汁以及矿泉水等饮料。

⑨果品 爱吃香蕉、柑、桔、西瓜、青果等水果,干果喜欢核桃仁等。

美国的风俗礼仪

开斋节有什么风俗礼仪

新西兰节日风俗礼仪

缅甸风俗礼仪知识

爱尔兰风俗礼仪知识

中国婚礼风俗礼仪

迪拜风俗文化礼仪

葡萄牙共和国风俗礼仪

瑞典风俗文化礼仪

捷克风俗文化礼仪

锡伯族的风俗礼仪(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锡伯族的风俗礼仪,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