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海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粘豆包散文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粘豆包散文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粘豆包散文先
粘豆包散文先
生在南国,粘豆包,见都没见过,听也没有听说过,更不用说吃了。第一次有幸结识粘豆包,吃上粘豆包,我得感谢我的好战友,我的好兄弟。俗话说得好,“拿人手短,吃人嘴短”,不能一拿了之,一吃完事,应该做点什么吗。我这个吃货早应该好好赞扬赞扬,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让我吃上粘豆包的战友了——喜子。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豆包之味乃今生难忘,战友之情乃生死之交。
时间回放到1994年的腊月,那时我刚入军营,还是一名新兵,在哈尔滨某部服役。喜子是我的新兵战友,家就是哈尔滨双城的,说实在,当时我好羡慕他,离家这么近,时不时家人能来军营看看他,给他带来好多好吃好吃的东西,什么瓜子、花生、糖果、水果、面包、红肠等等。喜子他只要有好吃的,都毫不吝啬地与我们一起分享,每次我们都像狼一样,见到好吃的便一抢而光,喜子见到我们抢完后,眯笑眼着说,下次让家里再多带些来,让你们吃个够。
说者有意,听者有心,我们便盼望喜子家人的到来,比鲁迅盼望闰土还迫切,有时便特意问着喜子,喜子,喜子,你家人啥时再来军营看你呀!喜子用手摸着后脑勺说,应该年底前能来一趟。日子一天天过去,年也一天天临近,有一天我从训练场回来,喜子便把我拉到他班级,给我一袋东西说,刚才你在训练,我没有去找你,他们都抢吃过了,这是特意给你留的。我打开袋子一看,有糖果,有桔子,有栗子,还有团团,黄黄的,软软的像是南方的年团,只是比南方后年团大些,黄些。我问喜子,这又是什么好吃的?
喜子便把他叫掌握的知识在我面前显摆起来了:“ ‘粘豆包’我们东北人也叫‘年豆包’,就是过年时包的.年饽饽。颜色有黑的,黄的,白的。我们东北的粘豆包大都是黄米面做成,馅是豇豆、红小豆或绿豆的。包豆包是也很有讲究,你包大了,像馒头,人家就会讲究你家不会过日子;你包太圆了,圆如皮球,那也会招左邻右舍的耻笑;最好的造型是底宽上窄,光滑圆润,小巧玲珑。摆在盖帘上整整齐齐,就如整装待发、严阵以待的队伍……“。
喜子喋喋不休地说道,我说喜子你别白话了,你那知识以后给我说行吗?你让我一饱口福吧!时离二十多年,当时第一次吃粘豆包的场景,我还能回想起来,第一次吃粘豆包的味道,还能回味起来,真的!
2月,我要到哈尔滨出差,便提前一个星期给喜子打电话,要喜子前来接站,在那次电话交谈中,我们谈得很多,很久,不由自主谈起了摸爬滚打,站岗执勤,野外驻训,黑水演习……,交谈结束时,我说喜子我想你家粘豆包了。
喜子自从听说我要来哈出差,不时给我打电话,问我几日起程几时到达,是哈站还是哈东站,在哈能呆几天,咱们哥们战友得好好聚聚。喜子真挚的友谊,火热的情感,让我非常感动!接站那天,喜子已早早在站台上等候,看到我下车时,快速迎了过来,战友战友亲如兄弟,喜子兄弟太感谢你了。
接风的晚宴早已安排,那天我们真是一醉方休,第二天待我醒来就餐时,喜子已把热热的粘豆包端上餐桌,说道这是家里做的粘豆包,兄弟你尝尝是不是原来的味道……
篇2:家乡的粘豆包散文随笔
家乡的粘豆包散文随笔
我的家乡在东北辽宁朝阳的朱力科镇,那是个群山环绕,层层梯田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山村小镇。清澈的溪水日夜奔息,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辽西人。每年秋收过后,天气渐寒,冬天的脚步临近了,农户家家都有大把时间,泡黄米,煮芸豆,准备过冬吃的食物,黄米面粘豆包。
这种习俗从哪个年代开始,流传了多久?我不知道。但在家乡蒸粘豆包是一年中的大事,它意味着年就要到了。在以粗粮为主的农村,平时少见油荤,贫困的日子人们掰着手指头盼过年,隆重的节日里,有新衣穿,有鞭炮放,饭桌上还有热乎乎黄灿灿抗饿的美食粘豆包,人人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从我记事时起,就喜欢吃这种东西,口感滑润,特别是蘸上白糖,吃完一个又一个,直到肚子撑得鼓鼓的。
小的时候我家里人口多,细粮紧缺,一进腊月,父母就开始蒸粘豆包了。从开始到结束大约需要忙碌三四天的时间,蒸好的粘豆包会装满两口大缸,放在院子旮旯处冻上,随吃随取。北方冬季寒冷多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储存起来非常方便,等到春暖花开,也就吃没了。母亲每次取粘豆包时,我都会紧紧地跟在她的身后手里端着个小盆儿,看着一个个黄灿灿的粘豆包,口水会不由自主地从嘴角流出。
母亲做的粘豆包如小皮球般大,豆馅里加入了白砂糖,香甜可口,咬一口粘而不腻。每当家里来了亲友,品尝后无不称赞。由于制作方法不同,每一家做出的粘豆包口味也不一样,母亲说这与面粉发酵时间长短有很大关系,面发时间长了,略带酸味儿,时间短了吃起来会发硬。母亲这方面掌控得十分好,蒸出的粘豆包不酸不硬,让街坊邻居们羡慕,常常前来问询探讨,母亲也一一指点,毫不保留。
其实做豆包的过程很复杂,首先要把黄米用水淘洗干净,滤去杂质,父亲做这道程序很有耐心,往往要淘洗三遍,再用清水浸泡半日,最后捞进竹篓里渗出多余的水份,第二天一早拿到磨坊里碾成面粉,刚刚加工出来的黄米面热乎乎的,袋子上冒出一团团热气。父亲把它倒在一个大盆里,母亲烧水准备烫面,面和好后盖好面盆,蒙上棉被等待发酵。我常常守在旁边,把手伸进被子里取暖,偶尔也会掀开盖帘偷偷看一下,母亲见了,笑着说:“傻孩子,快盖好,透风的话面宝宝就不发了。”
发面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不懂这些,不停地追问母亲面宝宝啥时候会发,一次、两次,大概母亲被我问烦了,就会找出一块糖打发我出去玩儿。
童年,我几乎没有玩伴,只有隔壁的小姐姐与我年龄相仿。小姐姐长我一岁,心灵手巧,那个时候都能帮父母干家务活了,每每听到母亲夸她,我心里就不得劲,母亲从来没夸过我,也许心存忌妒吧,很长时间我都不找小姐姐玩,到了夏天实在无聊了,我才会找小姐姐做游戏,学着父母的样子,用泥当面做“粘豆包”,我们捋来新鲜树叶做馅儿,一个个泥球便在四只小手心里揉搓出来,只一个中午,阳光就晒干了水分,院子里留下一堆圆球。也许童年的岁月启发了小姐姐,长大后小姐姐居然和粘豆包结下了不解之缘,把家乡的粘豆包推向市场,做起了经销粘豆包的生意。
说起小姐姐,母亲有很多话题,好像自家闺女一样目中充满了关爱。小姐姐出嫁后,夫家的日子并不富裕,公爹公婆身体不好,全家生活的重担落在她柔弱的肩上,有了小孩后,日子更加拮据,二十几岁的年纪,苍老得像三十岁的女人。小姐姐跑过保险,卖过蔬菜,偶然机会把家中豆包拿到市场,没想到特别受欢迎,初尝甜头,小姐姐看到商机,开始用心钻研,粘豆包不再是以前用来填饱肚子的东西了,有不同的口味才能适应不同的人群。小姐姐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江米面的,黄米面的,豆馅里加入了大红枣,家乡朝阳的大红枣那叫一个甜呀!吃过的人都成了回头客,独有的清香风靡了小镇,家乡的粘豆包飞出了县城,人们除了自己品尝,还成了馈赠亲友的礼物,乡村粘豆包的名声渐渐叫响了,小姐姐又推出了精美套餐系列,漂亮的包装盒上,绿油油的稻谷托出一盘金黄色的豆包,象征家乡的粘豆包将走向全国,走向更遥远的地方。
小姐姐用智慧和双手摆脱了贫穷,成了小镇上的豆包状元,在她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个行业,经过不断探索,古老的'民俗正被新一代年轻人继承和发扬。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饮食文化,注重人体微量元素的摄取,而家乡的黄米富含多种矿物质,营养价值极高,同时它具有通热润肺,养阴补虚等功效,这些都是其他粮食作物无法比拟的,北方土壤中性,日照充足,家乡的黄米好吃,远近闻名。
粘豆包,黄灿灿,滚瓜溜圆香气盈,娃娃抢,妞妞争,个个吃得水灵灵……一首民谣在耳畔回响着,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岁月,坐在奶奶怀里朦朦胧胧进入了梦乡。印象中奶奶做的饭菜好吃,蒸的粘豆包也小巧玲珑,如酒盅般大小,奶奶在厨房切菜的声音特别悦耳,叮叮当当,案板上便堆满了又细又匀的菜丝,连妈妈都自叹不如。奶奶个子高,模样俊俏,比爷爷高出一截,也不知道当年爷爷用什么手段把奶奶娶到手的。我问爷爷,爷爷不说;去问奶奶,奶奶笑而不答,直到有一天舅爷(奶奶的弟弟)来家,我缠着他问起当年爷爷奶奶的事儿,舅爷笑了,他说当年奶奶第一次见到爷爷时,并没有看上眼。爷爷个头不足一米七,长相不惊人,与奶奶站在一起不般配,奶奶很犹豫,在两家父母不断撺掇下,经过一段时间了解,发现爷爷正直,人品不错,更主要的是看到院子里那两口大缸,里面似乎有取之不尽的粘豆包,这让奶奶怦然心动。要知道在缺吃少穿的年代,这无疑拴牢了奶奶的心,婚事便定了下来。如今我家这两口老式大缸依然静静摆在院子里,我忽然有个想法,今年叫父亲多种些黍谷,用收获的黄米蒸满那两口大缸粘豆包,我在缸前等待着,等待捕捉属于我的那份爱。
岁月悠悠,沉淀了多少往事,家乡的粘豆包深深留在记忆里。若干年后,我也会接过父亲手中的田地,辛勤劳作,在冬季到来时,像母亲那样蒸出一锅锅香甜可口的粘豆包,然后装满院子里那两口大缸,身旁有个漂亮的女孩伏在我的肩头开心的笑……
篇3:我学会了做粘豆包作文
我学会了做粘豆包作文
说起那又香又甜又软又滑的粘豆包,谁会忍住不流口水呢?我想应该没有人能够做到。那软软的皮,再加上里面香甜可口的馅,嗯~~没有人会在它的诱惑下面退缩,大家都会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可你知道粘豆包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不知道吧!虽然以前我还会问豆馅是怎么放到豆包里的,可现在不会了 ,因为我学会了做粘豆包。
其实做粘豆包的方法并不难,需要的材料也十分简单:粘米面、水、糖和红豆。做粘豆包就好像做汤圆,首先要把粘米面和水和到一起,使它形成一个大面团。因为是粘米,所以做的时候就要在面板上撒上一些面粉,这样粘米面团就不会粘到面板上了。然后把粘米面团揪成四分之一拳头大小的小面团,整齐地排放在面板上。之后就要开始做豆馅了,说实话碾豆馅真的是很费力。先要煮红豆,等红豆煮熟了的时候,就用擀面杖的一端把煮好的红豆捣碎,捣成豆泥状,再在捣好的豆泥上撒上一些糖,这又香又甜的豆馅就做好了。写到这里,一定会有人问:那豆馅是怎么放到豆包里的?其实很简单,首先用大拇手指在小面团上按一个洞(千万不要按漏了),再盛一勺豆馅放进去,最后把豆包团成一个团,放到锅里蒸。几分钟之后你就能吃到香喷喷的豆包了。
吃起自己做的粘豆包,给我的感觉是那么的香甜,我也从一件平凡的小事中明白了:我创造,我幸福。
篇4:蒸豆包散文
蒸豆包散文
东北农村的冬天是漫长的农闲时节,寒冷的天气里,大人小孩都猫在家中无所事事,期待着过年。进入到腊月,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过年的事项了,最先要做的,是蒸豆包。
蒸豆包的面用黄米面,学名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馅用小豆或花豆。黄米和小豆是秋天就备好的,找出来,把米用清水淘洗干净,稍作滤水晾晒,再磨面,因为有淘洗的过程,所以辽西把蒸豆包简称为淘米。
那时一个村子只有一台磨米的机器,有的村子甚至还没有,家家户户都要磨米,磨米房前排了长长的'队,还经常停电,着急的人家怕潮湿的米捂坏,只好用碾子压,压一遍,还得用筛箩子筛,然后再压,再筛。
磨好或压好的黄米面还要掺上玉米面,兑水和好,装在粗矮的缸里或大盆里,放在炕头上,用棉被盖严,等待自然发酵。然后把小豆放在大锅里,加水烧火,直至烀得稀烂,豆馅烀好了,面也就发好了。
蒸豆包一般都选择在晚上,白天风大有尘土,晚上温度低,蒸好的豆包容易冻,不粘连。蒸豆包的过程繁琐耗时又长,自家人是忙不过来的,需要邻居亲戚之间互相帮忙,谁家的姑娘干活干净,谁家的媳妇勤快利索,都是大家愿意找的人选。
包豆包是个技术活,要大小均匀,光洁圆滑,女人负责坐在炕上包,男人把包好的豆包整齐地摆在蒸屉上,放进锅里,把灶坑的火烧旺,大火蒸,热气冒出来,弥漫着整个厨房,黄橙橙的粘豆包蒸好了,一锅又一锅。新出锅的豆包要放在屋外的帘子上充分散开冷冻,又热又粘,必须手蘸凉水才能捡。在寒风中冻了一夜,硬邦邦如同石头,存储在大缸里,一直吃到出正月。
从淘米的数量能看出家庭状况,淘米多的人家往往是经济状况较好的,有的人家用粘高粱代替黄米,用粘高粱米面蒸出的豆包,黑褐色,远没有黄米面的看着悦目。那时候各家的生活状况差别不是很大,没有特别的富裕,基本都能维持吃饱饭,大米白面只有过年过节时才吃一顿两顿,小米是留着招待客人,或给坐月子的产妇吃的,黄米面的豆包应该算作是细粮了。
寂静的冬夜里,热乎乎的炕,腾腾的热气,手上干着活,嘴里唠着家长里短,时而爆发出一阵开怀大笑,一派温暖祥和的氛围,经久不散。
篇5:描写亲情的故事推荐:情系粘豆包
“趁热快吃粘豆包!这粘豆包可干净了,你妈一点点扒拉着挑出来的!等你啥时候走,再给你拿点,城里卖的粘豆包可不比咱家做的!”父亲炫耀着他和娘亲自下灶台蒸的粘豆包,他知道三丫头爱干净,为了让三丫头多吃些,极力地渲染着粘豆包的干净程度。
“爹,我吃呢!你和我妈也吃啊!”三丫头大口嚼着又香又粘的豆包,仿佛那是世上最香甜的珍馐美味,没有任何美食可以能替代。
“爹,妈,你俩咋不吃?”
“我和你爹刚吃过,吃晚了消化不了,这不你回来了吗,再陪三丫头少吃点!”娘慢悠悠地说着,边说边往三丫头碗里夹了一大块猪瘦肉,香喷喷的肉味扑鼻,那是娘辛苦养大的年猪宰杀了,留给儿女回来吃的。“吃吧!我和你爹吃瘦肉都塞牙了!你爹都镶好几颗假牙了!”娘漫不经心地说着。三丫头又一阵心酸,归咎那漫长的岁月时光像一把利刃毫不留情地切割着父母亲的肠胃和牙齿,连吃东西的权利都给削减了。三丫头把涌在心头的酸楚连着酸菜汤一同囫囵地吞下了肚,破天荒地吃了三个粘豆包,撑的直嚷嚷“撑住了!撑住了!”
“这孩子,完蛋,吃这么点就吵吵撑住了,在学校念几年书把胃都勒小了,成家了还这样!”老父亲心疼地责备着三丫头,然而那却不是真正的责怪,三丫头心里明白,她喜欢听老父亲这样说她,暖暖的,如温泉的细流浸润心里。三丫头幸福地像花一样笑着点着头,随即放下了碗筷。
“今年咱家这儿种糜子的可少了!”父亲用慈祥的目光看着三丫头说道,“你妈说,三丫头快回来了,这丫头从小就爱吃粘豆包,从哪淘登点黄米给孩子做点吃呢?我就用苞米从前后街(此处读gai)一点点换来的,还在大冰棱上跩了一个大跟头!”父亲说完感觉有趣似的笑了起来。
“孩子刚吃完饭,说这干啥?喝点酒话就多!”娘瞪着眼睛急忙阻止着,责怪着,父亲抻了抻脖子,似乎后悔说多了话,不自觉地瞧了娘一眼,稍顿,转移了话题!
“爹!你和我妈都这么大岁数了,农活已经干不动了,手都累那样了,我妈还有毛病,你们和我一起去城里住吧!”三丫头岂求地说着,以前说过好多次,一直劝不动老父亲,这次不知是否能奏效。
老父亲的脸一下变的严肃起来,这令三丫头有些坐立不安,“三闺女,我和你妈不用你们惦记,人都有老的时候,但落叶终要归根,这里就是我和你妈的根,你能把根给爹妈挪走吗?只要你们过的好,爹妈就高兴了!”倔犟的父亲说完,下炕穿上鞋,给院里的鸡鸭添食去了。父亲说出的每句话似钉子般,扎在三丫头的心上,不知道再怎么劝才好,只有眼泪在眼圈里打着转,模糊的看不清了眼前。父亲和娘是怕拖累了儿女啊!三丫头的心里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齐涌了上来,泪逆流到心里,淹没了五腹六脏,蔓延成一片泪海,无边无际……
多少年来,父母亲依然倔犟地生活在那个小村庄。岁月更迭,生活条件改善了许多许多,然而三丫头唯独记着那粘豆包的味道,醇香的没有一丝杂质!
作者: 雪儿(辽宁 新民)
公众号:月之梦
篇6:描写亲情的故事推荐:情系粘豆包
午后的阳光,倾斜地洒在简洁的农家小院里,高耸的烟囱升起袅袅炊烟,慰暖了寒冷的冬日。那是三间红瓦铺就,青水泥抹面,外墙皮被雨淋风噬的有些斑驳的起脊瓦房。小院里静静地平躺着覆盖了些许残雪的玉米堆。几只芦花老母鸡,悠闲地啄着散落下来的粮食粒。肥胖的鸭子一拽一拽地集体散着步,时而低头抢吃东西,时而探着短脖子搜寻着。虽是深冬,可在这农家小院里却书写着温馨和惬意。热腾腾的蒸汽从中间的房门里钻出来,好像屋子里热的已经呆不下去了似的,争先恐后地往出跑,然后随着冷嗖嗖的寒风一路飞歌而去了。
走近房门,扑进鼻息的是诱人的粘豆包的香气,空气中氤氲了醇醇的浓香大黄米的味道。这香气与伸手开门的三丫头撞了个满怀,下意识地,三丫头猛吸了几下鼻子,咽下几口唾液,这么大了,还馋粘豆包,三丫头无奈地摇了摇头,又偷偷地笑了。
“进屋!炕上暖和,三闺女最爱吃粘豆包!知道你快到家了,提前给你热了粘豆包!”已过花甲之年的老父亲迎了上来瓮声瓮气地说,然后转身掀起锅盖立在墙上,俯下本已佝偻的身躯,伸出了粗糙,略有变形的一双老手,靠在锅沿边试图端出那一盘热气腾腾的粘豆包,站在一旁的三丫头忙不跌地伸出手欲帮老父亲端出那被馏热的黄澄澄的粘豆包铁盘。
“躲开!烫了你呢!”三丫头被老父亲的吆喝吓的缩回了双手。“我这老手禁烫!你那手哪能行呢!”老父亲生怕三丫头被他的喝令吓着似的又补充了一句。接着爆发出敏捷的动作,迅速地端出烫手的铁盘,这完全出乎三丫头意料之外,速度之快,让三丫头心头一颤!好像在用他极快的动作阻止着三丫头。老父亲把端出的铁盘放在锅台边,紧接着用大拇指肚互相拈了几下其他手指,朝手指哈了两口气,继而在衣服的前襟擦了擦,又不加思索地伸手去端那盆早已炖好的酸菜,好像那本就应该是一个父亲该做的事情一样!
“爹!”三丫头失声喊了一声老父亲。
“这孩子,咋了?”父亲抬头瞧了三丫头一眼。
“没咋地!”三丫头的声音有些喑哑,极力地掩饰着内心对父亲的疼爱,心里一阵酸楚!也许这世上,女儿对父亲的情怀总是那么矜持,却又彼此心照不喧!
父亲不再吭声,低下头固执地去端烫手的热盆。三丫头转身去拿碗筷,同时悄悄地拭去从鼻孔里流淌出的怪样的清水。这时,屋里一片沉默,三丫头低着头,目光落在乖乖地趴在铁盘里的粘豆包上,不忍再直视老父亲,伸手拿起两块抹布垫在烫手的盆底上依次端到了饭桌上,心里虽压上了很多沉重的份量,却是暖的让人心甜。
“上桌吃饭啊!”老父亲笨重地爬到炕上,摘下戴在头上的和尚帽,稀疏的头发贴在发亮且微红的头皮上。盘腿坐好之后,习惯性地清了一下嗓子,那响亮的声音里分明透着喜悦,随之抬起瘦削的手把那稀疏的几绺灰白的头发往脑后捋了捋,鼻翼轻轻地抖动了一下,嘴角上扬着,弓着背仰头看向三丫头。
“你爹看你回来,高兴了,早早起来就把屋子烧热了,看见车从大门口开过去就站院子里往门口瞧,看了好几回!三丫头!快上炕吃饭!”柔弱的娘坐在炕边取笑着父亲又招呼着三丫头,老父亲只是嘿嘿地笑着。娘抬起因劳作而僵硬的手撩了撩落到额前的花白短发,然后拾起一双已是参差不齐的筷子放在自己的碗上。(那是买了多次筷子参杂一起的结果)
”妈,告诉你们多少次了,筷子不好了就都换掉,我给你们钱,你们就买新的用呗,缺啥要不然你们告诉我一声,我再回来时就给你们买回来了!”三丫头不愿意看见娘这样节省地过日子。
“我和你爹这么大岁数了,将就用吧,老乱花啥钱!”娘淡淡地说着,然后又挑了一双整齐的新筷子递给了三丫头,边递边埋怨着父亲,“端上饭菜就知道盘腿一坐,不知道照顾孩子!”眼睛斜乜地瞪了老父亲一眼,老父亲“噗呲”笑了,他已经习惯了娘善意的叨唠和态度,那笑虽转瞬即逝,但脸上却洋溢着特有的矍铄!那是三丫头的回来带给老父亲的欢喜!
“三丫头回来,喝两杯!”父亲抄起三丫头给温在大碗里的酒杯。“吱喽”喝了一口,那酒后匝嘴的声音显的特别轻快动人。
篇7:豆包蘸糖稀散文
豆包蘸糖稀散文
哈尔滨群力开发区新建一处旅游景点——关东古巷。前几天和朋友去玩,多年不见的艺人正在做糖人,周围围着很多的人在参观。看到那一个个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糖人,不由地想起来过去在农村熬糖稀的情景,那做糖人的材料就是糖稀,越来越感觉从心里往外甜。
早年的农村,不但生活很苦,嘴也苦,一年到头能吃到甜味基本是两样东西,一个是苞米地里的“甜杆”,一个就是糖稀。过年的时候,农村最富裕的户才能给孩子买几块糖球吃,平时是吃不到甜味的。想吃点甜的味道,只有熬糖稀。熬糖稀家家都会做,自己做得卫生,清纯,大人小孩子都爱吃。
熬糖稀的原料是甜菜疙瘩。那阵子农村是集体所有制,农户家自留地没有种甜菜的,甜菜“霸”地,特别能吸收土壤里的有机成份,种一年甜菜,第二年种什么庄稼都不愿意长,所以,甜菜都是生产队计划种植。收成以后卖给糖厂,保证城市里工人老大哥吃糖。上级每年都给队里下种植任务。甜菜虽然“霸”地,但是,老百姓还是挺喜欢它的。甜菜浑身都是宝,甜菜樱子长得又肥又大,是喂猪的好饲料,甜菜从间苗开始,妇女们就偷偷地掰甜菜叶子烀猪食喂猪,一直到收获为止。甜菜疙瘩成熟以后,烀着吃,味道也佳。在锅里放上水,把洗净的土豆放在锅下面。再把甜菜用刀修理好,洗净切成一厘米厚的片,在锅边上贴一圈。烀熟了以后,甜菜上结一层黄黄的锅巴,里面的糖液流出来淌到下面的土豆上,吃起来很甜很甜的……如果在锅里再蒸一盘辣椒酱,把白菜叶子铺到桌子上,上面抹上一层辣椒酱,放上弄碎的土豆,小米饭,香菜,葱段儿和甜菜……包成饭包吃,准保吃撑着。
生产队甜菜收获的时候,也是遛土豆的时候。我们放学以后,扛着二齿子,挎个土篮,就去甜菜地里遛甜菜疙瘩,这个队遛完了,就遛那个队,八个小队遛完,基本上可以遛两麻袋以上,够熬糖稀用了。熬糖稀前,先用菜刀将甜菜疙瘩的顶去掉,然后洗净切成条,倒入大铁锅中加水煮。等到锅里的甜菜都煮烂了,用大笊篱,将碎甜菜渣子捞进大屉布上,再将屉布口捏好,放在锅盖上使劲用手向下挤压,这个时候,含有糖浆的汁水就从屉布中流出来,淌进了铁锅里。锅里剩下的“水”,就是熬糖稀的`原汁。然后,往灶坑里添柴火,熬锅里的浆水,过不了多久,锅里浆水就烧开了。这个时候要拿起一个饭勺子,在锅里不断搅动,此时的外屋地全是热腾腾的蒸气,随着锅中水分不断蒸发,锅中的糖浆水逐渐变稠,颜色也逐渐加深,到糖浆水呈黏液状的深褐色时,糖稀就熬成了,装进罐子可以留一段时间,等馋了吃。
进入到腊月里,家家都蒸好了黏豆包,把已经凝固的糖稀稀释化开,用豆包蘸着吃,味道甜稠,不比白糖差,别提多香甜。
苦中有甜,苦中有乐。那个年代虽然生活苦一点,可是人人心里都有一个盼头。一年里吃一顿豆包蘸糖稀就是幸福。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的。幸福是存在于一种特定的环境里;幸福是一种满足;幸福是一种心情和心态;别人决定不了你的幸福,你的幸福也不能给予别人,幸福只能用心去体会。幸福就好像熬糖稀一样,慢慢用心去熬,慢慢用嘴去尝,就会透心地甜。
篇8:时光荏苒,豆包情浓散文
时光荏苒,豆包情浓散文
外甥女在电话里和我说;”老姨,我家今年有好多粘豆包,都是我妈到乡下拿回来的,可好吃了,你要想吃的话,让我妈休班的时候给你邮点去呀?”外甥女的一席话说的我心里一股暖流直往上涌,眼睛立刻润润的,仿佛看到金黄的粘豆包在雪白的盘子中一个挨着一个,腾腾的冒着热气,米香和豆香缭绕着痒痒的心,鼻子使劲的吸着香气,张大着嘴,口水顺着嘴角自然的往外溢着,哦,真的好香呀!
说起粘豆包,我真的馋了,真的好想吃哟。从去年的年初到南方至今,一个粘豆包都没吃过。南方人不喜欢吃粘豆包,很多人都不知道粘豆包具体是什么食物。街边,小市场,大批发市场,以及超市我都没见过有卖粘豆包的。到了十月份,我就开始心神不安,走在街上和超市,眼睛就滴溜溜的乱转,四处寻找粘豆包的踪影,就连在超市看到袋装的大酱和东北酸菜也会想到粘豆包的样子,心里特别亲切,仿佛见到熟人一样的温馨。
粘豆包是东北人冬季家家都喜欢吃的食物,每到了冬季,尤其是农村,几乎家家都做粘豆包。不只是做给自家吃,粘豆包是城里人嘴边的新鲜的食物,也就成了农村人到城里给亲属送礼尝鲜的佳肴美味之一了。
一过十月,天空飘了雪花,地上泼出的水也能结冰了,农民秋收也基本结束,农村的电磨也就是打米场便开始忙上了。打米场的主人要专门洗出来一个机器打粘米,不然打出的面做出的豆包会牙摻。农村人的消息传播的也快,打米机一转,几乎家家都知道米场打粘米了,家家就开始泡米。大黄米、小黄米或者粘苞米、糯米都用水泡上几天,米泡涨涨的,打出的面会更加细腻并增加粘度。有的人家最长时间要把米泡一周。我不喜欢把米泡那么久,会觉得没营养了。
我出生在农村,我没出生的时候父亲就是公办老师,也意味着城市户口。并不是父亲没能力把家里的户口办成城市的,而是那个年代城里人的生活不如农村,城市每个月定量的粮食是不够吃的,很多城里人到了秋天会到乡下来捡地。尽管父亲说办城里户口会对孩子们的`将来有好处,母亲坚决不同意,母亲说,孩子不出息,什么户口都不会出息。因此,等我出生后,我便是农村人,记事的时候,冬天里,就能看见母亲做豆包的情景。当时的粘米有大黄米、小黄米,糯米很少见。大黄米比较黏,通常母亲就用大黄米做豆包。先把米放到大盆里用水泡上,然后母亲用水瓢使劲的在米里搅合,米里的沙子大多就会沉到锅底,再用一个比较小的盆装一些带水的米,往另一个空盆里倒米,再往米盆里倒水,反复的几遍,最后盆底里会有很多沙子,这个过程叫做“过米”。以前打粮食和现在的程序不一样,米里几乎都有沙子。待觉得米里的沙子没了以后,就把米装进一个布袋子里,扎进袋子口,把袋子倒放在地下的饭桌上,饭桌要倾斜,袋子里溢出的水好流往下流,第二天早晨就可以把米拿到打米场粉成面粉了。只是单有黄米还不行,做出的豆包会“趴稀”,做熟了开锅时,豆包看不出个数,连成一片,吃着还不劲道。泡黄米时连同苞米碴子一起泡了,找好比例,苞米碴子多了豆包不好吃,苞米面味就会压抑着黄米的清香。打回的黄米想做豆包时,面要用开开的水汤面,汤熟一少半,再慢慢的往里揣面添水,水温、凉都可以。面不要太稀,要干一些才好。然后把面盆盖上,再用棉被捂的严实些,放到比较热的炕上发酵,发酵的过程中还要把面上下倒一下,发酵的才会快一些。发酵时要用人看着,不能发过劲了,会有酸臭的味道。看到面盆里面鼓起来时,就可以了。农村谁家要是发面较多,邻居们就到哪家炕上地下的坐一大帮人打扑克,唠家常,等着面发了好大家伙一起包豆包。发面的那天就把饭豆烀了,烀好了饭豆还要把豆弄碎了,一个个的用手攥成小团,等着包豆包时好用。农村的正月和腊月就非常的热闹,不想包豆包的就可以把面放到仓子里冻上,啥时想包都行。通常我家都是打一面袋子黄米,后来也做少许的糯米豆包,只是糯米豆包蒸熟出锅的时候米香味太淡,吃着的时候也没什么味道,感觉就是个粘。
在我的记忆里几乎都是二姐帮母亲包豆包,母亲不想麻烦邻居,最主要的是我家城里的亲属比较少。我不喜欢吃豆馅,就坐在一旁拿出母亲揉好的面,学着母亲和姐姐的样子包小豆馅的豆包,有时会往豆包里放一个没弄碎的豆,有时会往豆包上放一点豆馅做标记。我包的豆包没人吃,样子不好看不说,豆包外面会有很多手指印和豆馅的颜色。姐姐说,看着就没食欲。我还生怕谁和我抢,每当母亲蒸豆包时,我总会拿着个盘子,把我自己做的豆包先捡出来,吃的比谁香。我家搬到城里的时候,因为母亲健在,就一直没间断过冬天做豆包。
母亲做的豆包比较大,形状像小山。一般人家的豆包比较小,几乎都是圆形。母亲说,他们是为了送礼和卖,做的小一些省面,是按个数送礼,小点儿熟的也快。记得一天早上,一个亲属来串门闲坐,正赶上母亲开锅往外捡豆包,豆包的香气实在的浓郁,金黄的豆包捡到盘子里,泛着光亮,像一个个金黄的小塔屹立在眼前,黄米的清香特别诱人心脾,直往鼻子里钻,谁闻到这香气都会流口水。母亲微笑着对那个亲属说,坐下来一起吃吧,亲属的喉结动了一下说,吃完饭了。母亲又说,跨个门槛吃一碗,那就尝尝吧。那个亲属脸微红一下,眼睛笑成了两道缝,盯着饭桌上的豆包就真的坐下来,母亲给他的碗里用小勺盛了几勺白糖,亲属两口一个豆包,一尝就尝了一大盘子,盘子里的豆包是落上的,外加半袋白糖。母亲看他的吃相有点害怕,不是怕他吃,是怕吃多了涨肚,又不敢说。事后母亲笑着和我们说,想吃就吃呗,还假装客气,吃完饭还能尝了一盘子,要是正经吃得吃多少呀,母亲笑出了眼泪。那个亲属再来我家时说,粘豆包真抗饿,一顿豆包下肚,两顿不用吃饭!母亲去世以后,我每每看到粘豆包,就会想起母亲做豆包的情景,就会想起母亲给我讲那个亲属吃豆包的故事,就会想起母亲开心的笑出眼泪的样子。
在城里居住久了,就会很向往乡下的生活,索性在乡下建了两处房子,闲着没事还开了十多亩荒地,黄米也不会种,再说后来黄米也很少有人种了,大都用粘玉米代替了黄米。我在乡下住的几年里,就一直种粘玉米,到了冬季,就会学着母亲的样子,做很多粘豆包。喜欢吃粘豆包,只是吃的不多,每年都会做两千多豆包,几乎都送给了亲朋。包豆包的时候也会学农村人,叫来邻居帮着我一起包。我不再像母亲那样把烀好的豆弄碎了,再团成一个个的小团。我直接放整个的豆子当馅,省时省事,自己仍然会包一些一个豆馅的豆包。帮忙的人就笑我说,包了几十年的豆包,还没听说过像你这样包豆包的,更没见过豆包馅是一个豆的。可我包的豆包真的很好吃,帮忙的人吃完豆包,走的时候都会主动要一些豆包,说给家里人尝尝。我的大方也是出了名的,告诉他们,吃完了还想吃的话,尽管来拿,只要还有,就不会舍不得。这些人也从不和我客气。我觉得不只是豆包好吃,更多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感情的融洽融合在其中,无形中增加了豆包对人的诱惑力。只要亲朋们觉得好吃,我就没白费力气,他们吃得香,我也开心。那些年,就连远在丹东的姐姐也能吃到我的豆包。赶巧她有个战友正好在列车上当列车长,赶上那个战友的班车,我们就托那个战友车长给姐姐稍些豆包过去,每次听姐姐给我讲吃豆包的感受,我心里都会暖暖的,眼里都会润润的,感到亲情也是浓浓的。
外甥女的电话,唤醒了我对以往的记忆和肚子里昏睡的馋虫,我和老公说,要家乡的姐姐给我邮点粘豆包来。老公训斥我,这老远邮豆包,还不邮臭了呀,看看大一些的超市会有的,买点吃得了……
我心里痒痒着,快递呀!这句话却没能说出声来。我沉默,又想起了乡下做豆包的日子,想起了小时候看着母亲淘米做豆包的情景……
母亲是儿女割不断的挂牵,也是儿女放不下的思念。很想母亲,要是母亲还健在该有多好!兄弟姐妹一通电话,定个时间就可以到母亲家里聚会,就可以像小时候一样的欢集一堂;围在母亲的身边,母亲享受儿女长大的欢乐,做儿女的也尽情的享受着母亲独有的温暖;再吃一次母亲亲手做的粘豆包,那香香的,甜甜的,浓浓的,都是母亲的味道……
篇9:糖瓜粘散文
糖瓜粘散文
糖瓜粘,以它口味的脆甜香酥深受人们的喜爱。据说从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做甜食,并且要求是粘的,来堵住灶王爷的嘴,让他老人家甜甜蜜蜜的,只能说好话,不再说坏话,以此,来图个大吉大利!其实又何止是小年,大年的呢?平时我们就不盼望大吉大利了么?那么又岂止是灶王爷专挑中听的说呐?难道日常生活中我们就不需要“糖瓜粘”了吗?小到一个家,一个办公室,大至整个社会,我想,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一个和谐的氛围,渴望良好的人际关系。
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我们和家人的相处中,有时变换一种说话的语气和方式,或许就能愉快地解决一个挠头的问题,甜言蜜语不是虚伪,有时候反而昭示着一种成熟,因为成熟是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它可以很平实,很幽默,也很细腻。居家过日子,任何家庭不可能没有一些磕磕绊绊,再相爱的人朝夕相处也会有意见不一的时候。那么此时,不管是谁,都不能逞一时嘴快,伤了一家人的和气。发生摩擦的时候,如果你冷静不下来,没关系,请保持沉默就OK了,事后,总会有一个人先站出来“糖瓜粘”一下的,因为你们是一家人。
家庭和谐是一个人身心舒畅的重要前提,而工作中的和谐同样重要,因为它是你享受人生的`保障。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奔波忙碌着,为了工作,为了生活,因而,愉快的和同事相处就变得至关重要,它可以缓解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使我们的心灵得到释放,那么,如何才能使办公室生活不再单调,不再乏味,不再无聊呢?秘诀就在“糖瓜粘”。
古语有云“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我认为,这句格言放在办公室作为日常准则再合适不过了。同事之间相处,话多说不如少说,所谓言多必失,并且说话要有依据,恰当在理,不能花言巧语,挑拨是非,惹人讨厌。日常如此,那么特殊情况下呢?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我们更应有君子的雅量。古训亦云“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首先,我们不能尖酸刻薄地诋毁他人,其次,面对流言蜚语,我们也不必反驳,粗俗的市侩习气,要戒而远之。日久见人心,只要我们作风正派,风高节亮,自然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景仰。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好习惯是需要慢慢培养的,真性情是需要时间塑造的。做好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你就成就了一个非凡的自我,拥有一个温暖的家,也就为全社会的和谐做出了不凡的贡献。其实,想想这并不难,只要我们坚持“糖瓜粘”,持之以恒,日子就每天都有大吉大利!
★ 粘组词
★ 伏龙与先主散文
★ 先成语
★ 粘砖合同协议书
★ 先的成语
粘豆包散文先(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