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答案

时间:2023-01-07 04:14:04 作者:去冒险岛抓小狗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去冒险岛抓小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答案

梅贻琦,字月涵,幼年熟读经史,在南开受新式教育,喜读科学,在美初习电机工程,任教清华后专研物理。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时却又重温中国经史典籍,于中西文化密切接触体会中,融合中西学问之精华。

19,梅贻琦到清华园任教,工作半年后,回到天津,去见恩师张伯苓,表示对教书没有什么兴趣,想换一个工作。张伯苓语重心长地对弟子说:“你才教了半年就不愿干了,怎么知道没有兴趣?青年人要忍耐。回去教书!”他的夫人韩咏华感慨地说:“月涵照老师的教导老老实实地回到北京,继续在清华任教。……这可倒好,这一忍耐,一辈子下来了。”

梅贻琦在美国留学时,学的是理科和工科,执教清华初期,教的是物理、数学、英文等课程。梅贻琦早年的学生浦薛凤回忆说:“本人于民国三年夏考入清华后,梅师曾授予数学一课,讲话特别缓慢,解释非常明白,联系认真,而态度和蔼,此一印象至深,迄今犹历历如昨日事。”

后曾执教清华大学土木系的施嘉炀回忆说:“我于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高等科二年级学习时,梅贻琦先生是我的物理学老师。现在回忆起来,梅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关心的,他经常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做实验,并且总是以诲人不倦的态度为学生解释课本上和实验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程度上靠人格魅力,并以自己为榜样,言传身教,如春风华雨,润物无声。梅贻琦就是这样,熏陶了一大批清华学子。他最初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他以后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清华有驱逐校长的传统,从1928年到1931年,罗家伦等几任校长像走马灯,时间长者如罗家伦为两年,短者两三个月,有的派来的校长甚至连清华校门都进不了,被师生抵制,灰溜溜地走了。

梅贻琦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出任清华校长,时任教育部长的李书华晚年回忆说:“民国廿年(1931年)下半年我任教育部长的时候,正值清华久无正式校长,我急于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再三考虑,认为月涵最为适当。时月涵正在美国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我电其同意后,于九月廿三日提行政院国务会议通过,以月涵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由民国廿年起,他继续任清华校长达卅一年之久,是中国国立大学任职最久的校长。他对清华尽力甚多,贡献甚大。回想我在教育部所做的事令我满意的并不多;我为清华选择了这位校长,却是我最满意的一件事。”

“大师论”是梅贻琦将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移植到中国本土的最成功的例子之一。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梅贻琦千方百计广招人才,使清华园内人才济济,群星灿烂,有效地推动了清华学术和教育的进步。

梅贻琦是国际学术界有名的“寡言君子”。他倡导“为政不在言多,顾力行何如耳”。他认为学校造就了人才是为了实用,“否则将是极悲惨的事”。梅贻琦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开,文与理通科,主张学生自学。有了他的这些主张,才有今日之水木清华。

从1931年至梅贻琦逝世,他被称为清华“终身校长”(晚年创办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他没有博士学位,也不像胡适那样有名气,为何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长期治校而无反对者、驱逐者,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他幽默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有人愿意倒‘梅’!”这正好印证了霍宝树对梅贻琦的印象:“先生处理公务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清正不苟,待人接物则谦诚恳切,和蔼可亲。其个人志趣高尚,严峻自持,平日不苟言笑,却极富幽默感和人情味,有时偶发一语,隽永耐人回味。”

1940年,昆明,潘光旦在《梅月涵夫子任教廿五年序》中做如下感慨:“清华所培养出来的多少人才之中,对母校竭其心力,能如是锲而不舍的,已有几人?目前从事于大学教育的人中,或负行政的责任,或主专门的讲席,对所出身的学校,能如是其全神贯注契合无间的,能有几人?不因时势的迁移,不受名利的诱引,而能雍容揖让与大学环境之中,数十年如一日,中国之大,又有几人?”这三问便概括了梅贻琦校长终其一生的坚持与执着。他的一生和清华大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清华大学的学术精神和教育理念,代表了民国教育家的风度。

(选自刘宜庆《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梅贻琦语)

②梅贻琦这个名字始终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原因不仅在于他是历任清华大学校长中任职最久的一位,更因为他是为形成清华校风贡献最卓著的人之一。清华著名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梁启超演说中的引用之辞,而真正能够将之充分发挥者则是梅贻琦。(《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记清华前校长梅贻琦》)

(l)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梅贻琦学成归国,到清华任教,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埋头苦干的

精神赢得了学生的好评。

B.梅贻琦在美国留学时,学的是理科和工科,执教清华初期,教的是物理、数学、英文等课程,

是中国近现代仅有的通才学者。

C.梅贻琦在清华久无正式校长的情形下出任清华校长,因其待人接物则谦诚恳切、和蔼可亲,

志趣高尚、严峻自持,而得到大家的认可。

D.梅贻琦是国际学样界有名的“寡言君子”,倡导多干事少说话,他平日不苟言笑,有时偶发

一语,隽永耐人回味。

E.梅贻琦最初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他以后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打下了基础。又因晚年创办了台湾

新竹清华大学,被称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2)在清华执教和担任校长期间,梅贻琦身上体现了哪些人格魅力。(6分)

(3)文中有许多引用的文字,请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6分)

(4)梅贻琦“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开,文与理通科,主张学生自学”。请联系选文和现实就其中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2.

(1)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B.“仅有的通才学者”于文无据且不正确。中国近现代有不少通才学者,梅贻琦是其中之一。A.“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与文本不符,原文第2段说梅贻琦到清华园任教,工作半年后,对教书没有兴趣,想换一个工作。E.因果关系分析错误。梅贻琦被称为“终身校长”,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清华任校长时间很长,且尽力很多,贡献很大。)

(2)①埋头苦干的坚持与执着精神;②志趣高尚,严峻自持,严谨治学;③对学生态度和蔼,关心备至,诲人不倦;④不苟言笑,静默做事;⑤处理公务实事求是,清正不苟,待人接物谦诚恳切,和蔼可亲;⑥对母校竭其心力,不受名利的诱引。

(3)①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如文中引用梅贻琦自己的话,对他的幽默性格有一个形象的展示。②间接显示传主的性格特点、人格魅力,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如文中引用两学生的话,从学生的角度展示梅贻琦作为老师的人格魅力。③真实生动、内容充实,避免一家之言,具有可读性、可信性。如引用潘光旦的评价,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④丰富文章情节内容。如引用时任教育部长的李书华的晚年回忆,让我们明白了梅贻琦任清华校长的过程及推荐者对梅贻琦的评价。(答出三点给6分)

(4)我认为梅贻琦倡导的文与理通科,在今天尤其值得我们沉思。在中国的近现代,为什么能出现那么多的大师,就是因为梅贻琦那一代的学者,生于晚清,受过国学的基础教育,“文”可谓扎实,又出国留学,接受了西方的科技和物质文明,“理”可谓精通,他们是“文”“理”皆通、学贯中西的一代,加之当时较为宽容、自由的学术氛围,所以大师云集,清华的通才教育就是成功的典范。而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似乎越来越重视“精”和“专”,这当然有利于人才教育的专业化和方向性,但同时也导致受教育者视野的狭窄和思维的局限,学习和受教育的工具性突出而人文性沦丧。因此,再很难诞生像那个时代那样的通才和大师。因此,今天,我们依然需要“文”“理”并重的通识教育。(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学生观点明确,并能联系社会现实,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篇2: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题及答案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有改动)①梅贻琦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在他长达47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是对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在他所提倡的“五育”中,即“德、智、体、美、群”,并以此指导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从而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丰硕成果,这些思想是一笔宝贵的应该加以继承和借鉴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后人加以吸收、总结、研究和珍藏。同时,他令人称道的人格魅力和品德气质以及个人修养,都反映出近代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在人格方面有机、完美、和谐的融合统一。

②从清华大学到西南联大,梅贻琦的教育思想是变化的,他在西南联大时期发表的《大学一解》中,体现了梅贻琦教育思想定型之后的核心观念。梅贻琦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③梅贻琦非常重视教师的师德。许多人对“大师”有片面的理解,仅看到学问的一面,而梅贻琦讲的“大师”则是学问道德都好的楷模。他说,老师不但要“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榜样。为此,他提出了“从游”这一生动的比喻,以老师为大鱼,学生为小鱼。认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种以教师的高尚品行和渊博学识来自然地引导学生,达到“不为而成”的观点,就是著名的“从游论”。

④梅贻琦针对当时教育部所提倡的“只重专才不重通才,重实科不重文理”的教育方针,首先提出了“通才教育”的观念。这种“通才教育”并非西方的简单搬移,而是一种以中国古代儒家“大学”教育思想为基础,博采近代中外大学教育思想的精粹融合而成的具有独立性的思想体系。梅贻琦认为,大学应该着眼于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至少应该有知、情、志三个方面。大学阶段的直接培养目标应该是“通才”,不应该也不可能负担起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才”的任务,而大学应着眼于为学生们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训练。

⑤清华大学一向重视体育,并把体育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与梅贻琦的倡导很有关系,他认为这是学生“养成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高尚人格具体体现在“团体精神”、“急功好义”、“遵守纪律”上,要借团体的运动“去练习舍己从人,因公忘私的习惯”。并在学籍管理上明确规定“体育不及格,不得毕业”。这些十分值得我们借鉴与深思。1928年,梅贻琦还是教务长的时候,就曾明确告诉学生:“须知体育之目标,不单是造就几个跑多快、跳多高、臂腿多粗的选手,不单是要得若干银盾、锦标;除此之外,也许可以说在此之上,还有发展全人格的一个目标”。1934年,已经担任校长的梅贻琦对自己的学生说:今天我们提倡体育,不仅是为了锻炼个人的身体,更是为了养成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要借团体项目,去练习“舍己从人,因公忘私”的习惯。他还说,体育比赛的目的不在于能不能取胜,而在于是不是各尽其能,能否使本队团结合作的精神得到有效表现。在体育比赛中,“胜固大佳,败亦无愧”。假如在比赛之前,有人因为没有取胜的可能就放弃比赛,那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他忘记了在团体中应尽的任务。

⑥群育则是梅贻琦德育观中有特色的部分,这源于他对人类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他说:“文明人类之生活,不外两大方面:曰己,曰群。而教育的最大目的,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进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此则地无中外,时无古今,无往而不可通也。”

⑦在《大学一解》中,梅贻琦着重论述了学术自由在大学教育中的特殊重要性。这也是他们那一代的教育家们的共识,1945年11月5日,梅贻琦在日记中写到:“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该追随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相关链接

①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人物》杂志《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②梅贻琦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                                                                  (黄延复《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梅贻琦所提倡的“德、智、体、美、群”的“五育”主张,继承和发展了蔡元培教育思想,反映出梅贻琦与近代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在人格方面有机、完美、和谐的融合统一。

B.梅贻琦的“通才教育”,认为大学阶段的直接培养目标应该是“通才”,大学应该着眼于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至少应有知、情、志三个方面,为学生们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训练。

C. 梅贻琦一向重视体育,把德育作为体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他认为,体育是养成“团体精神、急功好义、遵守纪律”等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可以练习“舍己从人,因公忘私”的习惯。

D. 群育是梅贻琦的德育观中有特色的部分,群育的作用是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可以“地无中外,时无古今,无往而不可通也”。

E.在《大学一解》中,梅贻琦论述了学术自由在大学教育中的特殊重要性,表达了他们那一代的教育家们的共识,认为只有以“兼容并包”的态度,才能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

(2)作为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在教育上有哪些突出的见解?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3)梅贻琦的“从游论”是怎样阐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4)为什么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请结合材料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8分)

试题答案:

12. (1)答案:D,3分; B,2分;C,1分;A,不是“‘五育’主张反映出……”,原文意思是梅贻琦的“人格魅力和品德气质以及个人修养反映出……”; C,“梅贻琦一向重视体育,并把德育作为体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不确切,原文是“清华大学一向重视体育,并把体育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E. “只有……才……”错,原文是梅贻琦认为“应该追随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

(2)答案:①学校应该 “五育”并重,并以此指导教育工作;②认为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③提出了富有特色的“群育”主张;④提出了著名的“从游论”;⑤首倡“通才教育”;⑥在体育中要注重培养“团体精神”、“急功好义”、“遵守纪律”之精神和主张学术自由。(每点1分,答对6点满分)

(3)答案:①“从游论”把学校比喻成一池清水,形象地说明了学校是获取知识的场所;②把老师和学生比喻成大小之鱼,形象地说明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③把教师的“教”比喻为“导游”,像大鱼一样在前面引导地“游”,学生的“学”比喻为“从游”,像小鱼一样跟在老师后面“游”形象地说明了“师与生、教与学”之间关系。(三点,每点2分)

(4)答案要点:①大学之“大”的标准是什么?即“所谓大学者……”的本义。可扣住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来表述;(2分)②大师之“大”的标准是什么?可扣住本文的学问的楷模和道德的楷模两个方面来表述;(2分)③大师的作用是什么?可结合材料和现实,以梅贻琦为例,联系本文和两则链接材料,扣住大学的培养目标和大师在大学的培养目标方面所具有的关键作用来表述。(4分)

篇3:梅贻琦简介阅读附答案

梅贻琦简介阅读附答案

梅贻琦:是“寡言君子”,也是治校大师

①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自19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后,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②1931年12月,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发表就职演讲,这篇立言名篇中可圈点者极多。他说:“办学校,尤其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他又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能发表这样今天读来仍新鲜的“重要讲话”的人,才算是真正了解了教育的意义——梅贻琦任校长后,不到,清华的面貌便彻底改观,声名鹊起。

③今天,我们可以随口列出清华很多杰出人物及其事迹,却很少提到梅贻琦。这跟他的教育风格很有关系。梅贻琦用的是“黄老之治”,这种思想推崇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发扬老子的清净俭约,奉行无为而治。“黄老之治”希望人尽其才,故梅贻琦治校也信奉让每个人充分表达,只要提出有利于清华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黄老之治”奉行法度,故梅贻琦尊崇科学,科学即法则;“黄老之治”奉行无己,故梅贻琦可以忘我地去服务。他说,清华的教师出名、学术成果出名、优秀学生出名,而校长却不必出名。

④梅贻琦的寡言少语使一般人或以为他严肃,或以为他谦和,或以为他没有主见。其实他并非不懂幽默,他的反应是才士也为之叫绝的。有人奇怪,那么多校长来来去去,为何独有他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立足,梅贻琦回答:“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陈寅恪就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⑤作为一名学养极厚的物理教授,他自幼熟读经史,背诵如流,曾对朋友笑言:“假如有谁背诵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

⑥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1943年,梅贻琦的母亲去世,当天,同事建议他不开联大常委会。他坚持照常“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1941年,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大量翻译,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1943年,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在此期间,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

⑦梅贻琦的风度令人难忘。学者何兆武在《上学记》中回忆:“梅校长那时候五十好几了,可是极有绅士士风度,平时总穿得很整齐,永远拿一把长长的弯把雨伞,走起路来非常稳重,甚至于拉警报的时候,周围人群乱哄哄,他还是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

⑧因工作繁重,梅贻琦积劳成疾,1960年被确诊罹患癌症。他终身从事教育,毫无积蓄。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一部分治疗费,医院又酌情减少了一部分,还是不够。清华校友们商议募捐,半年间募集台币65万元。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爱心的募捐记录,“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颔首”。

⑨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溘然长逝。颁“勋昭作育”挽额一方,副总统陈诚送的挽联是:“崇朴学以黜浮华,实大声宏,盛绩久为文苑重;树良规而垂教泽,薪传火尽,道徽犹系国人思。”梅贻琦的墓前广植梅花,刻石“梅园”,为于右任所书。清华海内外校友,每到新竹必去祭拜。当地人士每日清晨也去凭吊,十年如一日,成为新竹一景。教育家蒋梦麟曾说:“中国崛起于近代文明国家之林,(梅贻琦)厥功之伟,莫之与京(争强比胜)。”

⑩梅贻琦之执掌清华,是清华之幸,也是中国之幸。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开头说“梅贻琦一生只作了一件事”,意在说梅贻琦所做的事虽然很少,但人这一生若能做成一件这样的事,足矣。

B.梅贻琦主张“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说明他在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不注重校舍的建设,只注重人才的汇聚。

C.人们提到清华很少提到梅贻琦,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治校中,于是也就疏于学问的精进。

D.第④段中陈寅恪的话既嘲讽了政府制定法令的多而不够谨严,又表达了对梅贻琦的寡言少语的欣赏。

E.传记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撷取很多生活片断展示了梅贻琦的寡言君子和治学大师形象。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梅贻琦是“治校大师”的?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皆为引用,请分析其作用。(6分)

(4)“梅贻琦之执掌清华,是清华之幸,也是中国之幸”,对此有人评价说国家大幸的背后“是他个人和家庭的超大付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8分)

12.(1)D(3分),E(2分),A(1分)。(B项“只注重”说法过于绝对。C项“少有人提”和他的教育风格有关。A项原文并没有嫌梅“做事少”的意思,表述不准确,故1分)

(2)①治校思想先进。他认为办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认为大学要有大师级的教授。②治校方法独到。以“黄老风格”治校,让每个人充分表达建议,尊崇科学,奉行无己。③严于律己,甘作表率。取消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肯因母亲去世耽误工作,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将儿女都送去参军。

(3)①引用何兆武的话突出梅贻琦即使在非常时期也极具绅士风度。②引用蒋梦麟对梅贻琦的评价,突出梅贻琦在近代历史上的巨大功绩。③两处引用都从侧面丰富了传主形象,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

(4)这一评价准确的道出了梅贻琦的伟大人格。①“幸”表明他对清华对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清华奠定了“校格”,让它不到十年便彻底改观;为中国在动荡中研究了学术、造就了人材。②这些历史功绩都建立在他个人和家庭的超大付出的基础上。清廉的他老迈时付不出治疗费;律己的他母亲去世仍召开联大常委会;为作表率,他的儿女提前参军或随军做护士。③这种付出令人钦佩,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这种志士仁人的无悔付出,它是无法进步与发展的,这种人作为国之脊梁,值得提倡和赞美。(观点2分,其它3点各2分)

篇4:梅贻琦大学一解

梅贻琦大学一解

原载《清华学报》第十三卷第一期(1941年4月)

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就制度言,中国教育史中固不见有形式相似之组织,就精神言,则文明人类之经验大致相同,而事有可通者。文明人类之生活要不外两大方面,曰己,曰群,或曰个人,曰社会。而教育之最大的目的`,要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进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则此地无中外,时无古今,无往而不可通者也。

西洋之大学教育已有八九百年之历史,其目的虽鲜有明白揭橥之者,然试一探究,则知其本源所在,实为希腊之人生哲学,而希腊人生哲学之精髓无它,即“一己之修明”是已(know thyself)。此与我国儒家思想之大本又何尝有异致?孔子于《论语・宪问》曰,“古之学者为己”。而病今之学者舍己以从人。其答子路问君子,曰“修己以敬”,进而曰,“修己以安人”,又进而曰,“修己以安百姓”;夫君子者无它,即学问成熟之人,而教育之最大收获也。曰安人安百姓者,则又明示修己为始阶,本身不为目的,其归宿,其最大之效用,为众人与社会之福利,此则较之希腊之人生哲学,又若更进一步,不仅以一己理智方面之修明为己足也。

及至大学一篇之作,而学问之最后目的,最大精神,乃益见显著。《大学》一书开章明义之数语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若论其目,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明明德;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属新民。《学记》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二语,可以为明明德之注脚;化民成俗,近悦远怀三语可以为新民之注脚。孟子于《尽心章》,亦言修其身而天下平。苟子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亦不出明明德之范围,而其泛论群居生活之重要,群居生活之不能不有规律,亦无非阐发新民二字之真谛而已。总之,儒家思想之包罗虽广,其于人生哲学与教育理想之重视明明德与新民二大步骤,则始终如一也。

今日之大学教育,骤视之,若与明明德、新民之义不甚相干,然若加深察,则可知今日大学教育之种种措施,始终未能超越此二义之范围,所患者,在体认尚有未尽而实践尚有不力耳。大学课程之设备,即属于教务范围之种种,下自基本学术之传授,上至专门科目之研究,固格物致知之功夫而明明德之一部分也。课程以外之学校生活,即属于训导范围之种种,以及师长持身、治学、接物、待人之一切言行举措,苟于青年不无几分裨益,此种裨益亦必于格致诚正之心理生活见之。至若各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程之设置,学生课外之团体活动,以及师长以公民之资格对一般社会所有之努力,或为一种知识之准备,或为一种实地工作之预习,或为一种风声之树立,青年一旦学成离校,而于社会有须贡献,要亦不能不资此数者为一部分之挹注。此又大学教育新民之效也。

然则所谓体认未尽实践不力者又何在?明明德或修己工夫中之所谓明德,所谓己,所指乃一人整个之人格,而不是人格之片段。所谓整个之人格,即就比较旧派之心理学者之见解,至少应有知、情、志三个方面,而此三方面者皆有修明之必要。今则不然,大学教育所能措意而略有成就者,仅属知之一方面而已,夫举其一而遗其二,其所收修明之效,因已极有限也。然即就知之一端论之,目前教学方法之效率亦大有尚待扩充者。理智生活之基础为好奇心与求益心,故贵在相当之自动,能有自动之功,所能收自新之效,所谓举一反三者;举一虽在执教之人,而反三总属学生之事。若今日之教学,恐灌输之功十居七八,而启发之功十不得二三。明明德之义,释以今语,即为自我之认识,为自我知能之认识,此即在智力不甚平庸之学子亦不易为之,故必有执教之人为之启发,为之指引,而执教者之最大能事,亦即至此而尽,过此即须学子自为探索;非执教者所得而助长也。故古之善教人者,《论语》谓之善诱,《学记》谓之善喻。孟子有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此善诱或善喻之效也。今大学中之教学方法,即仅就知识教育言之,不逮尚远。此体认不足实践不力之一端也。

至意志与情绪

[1] [2] [3] [4] [5]

篇5:《梅》阅读答案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⑴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

A 游说 B 说和 C 话说 D 学说

答案:C(本题考察对实词的理解“说起梅花“的”说“意思为提及、提到。A “游说”中“说”的意思是用话劝别人。B “说合”中“说”的意思是从中介绍,说和。C “话说”中“说”的意思是提及、提到。D “学说”中的“说”意思是言论、主张)

⑵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 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 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答案:D(本题考察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 选项为因果颠倒,作者虽然觉得这个名字极美,但又觉得梅这个名字太俗,闷声闷气,难以启齿,所以才给自己起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B 作者只是说这个意大利人有艺术感染力,并没有说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期待。C 作者并不是“无意识”的表现。D 文章中出处提及梅花,并且梅花也象征民族精神)

⑶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 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

C 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 “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答案:B(题目侧重考察文学常识。B选项林和靖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众芳摇落独喧艳,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体裁上来说是七律,所以是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以后才出现的,所以不是魏晋时期所作)

⑷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答案:从作者的名字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线来谋篇布局,对梅花的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与丰富,凸显梅花独特的美感和魅力,构思巧妙而自然。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名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流露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⑸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6分)

要点一:万木萧瑟,大雪压境,凌霜傲雪的风骨

要点二:千年老梅,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

要点三:淡云晓日,薄寒细雨;小桥清溪,明窗疏篱;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超凡脱俗的品质

⑹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书香”“诗心”传达了历代文人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了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

“书香”本义指笔墨之香,在文中指梅花的绘画作品以及梅花所蕴含的疏,瘦,清,斜之美。“诗心”本义为诗歌的情感,在文中指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咏梅佳作,呈于书本,萦绕于心,把梅花的品格深入到血液灵魂和心里。并且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陶冶人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人爱梅,种梅,写梅,赏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梅花诗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清高孤傲精神的象征,表达作者对梅花这种品格的赞美。

篇6:《梅》阅读答案

【唐】杜牧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

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

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①开。

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②媒。

【注】①即春酒。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②战国时秦穆公之女,姿容绝代,善吹箫,非懂音律不嫁。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公以妻之,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传为爱情佳话。

8.诗歌一二联是如何描绘梅花风采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9.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抒怀,试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是人性格特点。(4分)

参考答案:

8.运用拟人手法,首联将梅花比拟成了从瑶台仙境下凡的仙女,她袅袅婷婷、羞羞涩涩地在溪边对着水面端详着自己的倩影。为梅花赋予了生命和灵气,把梅花写得美妙超凡。(2分)颔联写梅花姑且让洁白无瑕的雪与自己相比,而敢于超越艳丽的春光决不随顺其后。赞扬梅花妒雪欺春的孤芳高洁。(2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也对)

9.一二联诗人借梅花的风采来表现自己的品行高洁和刚直耿介,不肯随时俯仰的性格。(2分)三四联写了梅花为佳客助兴、愿有情人成为眷属的多情坦荡,这也是诗人自己多情坦荡的性格的写照。(2分)

赏析

全诗紧紧围绕梅花的美去写,使梅花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塑造。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这两句主要描写梅花的姿态优美。轻盈的梅花,映照着如碧的溪水,实景与倒影浑然一体,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为了进一步突出梅花的轻盈之美,作者又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梅花比成一群从瑶台翩然而降的仙女,舞姿曼妙,如惊鸿游龙,令人魄荡魂驰。始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由于梅花太美了,所以雪花嫉妒,但却又不能同它相比;春天被欺,也不敢再迈动轻快的脚步。这两句从侧面烘托了梅花的美丽动人。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当作者偶然同客人一起去观赏梅花时,他发现如斯艳丽的梅花仿佛是为了冬酿的酒而开,因为赏梅花,饮美酒乃人生之一大快事,故有似为冻醪开的遐想。

最后两句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假设梅花长在秦楼的旁边,它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美做弄玉的大媒人,而不会为他人所见笑的。这两句进一步突出梅花的美。

篇7:《梅》阅读答案

陔萼楼后老屋倾圮,余筑基四尺,乃造书屋一大间。旁广耳室如纱校设卧榻。前后空地,后墙坛其趾,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花出墙上,岁满三百余朵。坛前西府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前四壁稍高,对面砌石台,插太湖石数峰。西溪梅骨古劲,滇茶数茎,妩媚其旁。其旁梅根种西番莲,缠绕如缨络。窗外竹棚,密宝襄盖之。阶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杂入。前后明窗,宝襄西府,渐作绿暗。余坐卧其中,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慕倪迂“清s”,又以“云林秘阁”名之。

【注释】①选自张岱《陶庵梦忆》。②(chú): 古代一种似橱形的帐子。③s:同“闭”。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花 时 积 三 尺 香 雪

(2)西 溪 梅 骨 古 劲

9.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①余筑基四尺 ▲ ②岁满三百余朵 ▲

③密宝襄盖之 ▲ ④又以“云林秘阁”名之 ▲

10.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阶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杂入。

▲ ▲ ▲

11.张岱是小品名家,他善于运用修辞,熔才情、气节、学识于一炉,灵笔点化,简练中见丰富、平实中显新妙、单纯中透雅致,营构了独具个性的艺术妙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你能结合本文相关语句,进行精当的赏析吗?(4分)

▲ ▲ ▲

12.张岱说:“余坐卧其中,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陋室铭》中,刘禹锡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你如何看待他们的交友观?说说你的想法。(3分)

▲ ▲ ▲

参考答案:

8.(2分,每句1分)(1)花 时/ 积 三 尺 香 雪(2)西 溪 梅 骨/ 古 劲(西 溪 梅/ 骨 古 劲)

9. (4分,每空1分)①我 ②每年 ③覆盖 ④它(代词)

10.(3分)台阶下长着厚厚的青草,草间疏疏地点缀一些秋海棠。

11.(4分,不设统一答案,从修辞、词语等角度赏析均可)示例:张岱的修辞手法用得很妙,如“坛前西府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把繁茂的花朵比作积聚了几尺高的香雪,写出了花的清丽可人,语言简洁,却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12.(3分,无统一答案)示例:我觉得他们的交友观值得借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选择高雅的人交朋友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品行,可以让自己的学识得到提升。

附:《梅花书屋》译文

陔萼楼后面的老房子倒塌后,我就将它的地基加高四尺,建造了一大间书屋。书屋侧面的耳房用纱橱那样的隔扇隔出来一个休息间,里面安放卧榻。书屋前后都有空地,我在后墙墙根那里栽种了三棵西瓜瓤大牡丹花树,牡丹长得比墙还高,每年都要开三百多朵花。书房正面台基前种了两棵西府海棠,开花时,繁茂的花朵仿佛是积聚了几尺高的香雪,清丽可人。前院四壁有些高,于是就在墙对面砌石花台,用太湖石树了几座假山,旁边种着枝干苍劲古拙的西溪梅花,还有几株云南茶花,以妩媚的花树来衬托湖石假山。梅花下种着卷曲缠绕如璎珞花样的西番莲覆盖地面。书屋窗外有竹子搭建的凉棚,就种了很多宝相花把它覆盖起来。台阶下长着厚厚的青草,草间疏疏地点缀一些秋海棠。书屋前后窗户都很敞亮,窗外宝相花和西府海棠长得茂盛后,绿荫遮住阳光,屋内显得幽静凉爽。我消闲休息都在这个书屋里,不是文才风流的高雅客人,是不允许他进来的。这间书屋本来名为梅花书屋,因为我一向倾慕倪云林的书阁“清s”,所以又用“云林秘府”来命名它。

篇8:《梅》阅读答案

梅花

邻居陈老师家来了两位从美国回来的亲人――陈老师的儿子和孙女梅花。

梅花很喜欢和我在一起。‖我到厨房洗碗,她就帮我递碗筷;我到院子浇花,她总帮我提水;看电影节目时,她总挨在我座位旁……‖就这样,邻居们都说我和她是“双胞胎”了。

和梅花在一起是很愉快的,她告诉过我很多美国的事情。我奇怪,梅花从小生活在美国,却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有一天,我向她问了这个问题,梅花兴奋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怎么不是中国人呢?”梅花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说:“我爷爷、爸爸都是中国人,我怎么不是中国人呢?”看她的脸色,我知道她生气了。第二天,听陈老师说,梅花哭了,边哭还边嘀咕着要留在中国做中国人。

一天下午,我正要写作文,忽然听到梅花的哭诉:“我不去,就是不去!我要留在中国,……”我明白了她哭闹的原因,但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她平时对我说过要留在中国读书,我多么希望她能留下啊!

这时,我立刻激动地在草稿纸上写下了作文题《梅花》。文章是这样开头的:亲爱的祖国,您的儿孙是多么热爱您!

1.用“_______”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2.写出两个描写梅花神态的词。

3.解释下面的词。

(1)流利:

(2)嘀咕:

4.文章第二自然段已用“‖”线分成了三层,请分别写出层意。

5.填空。

文章第二自然段第一层与第二层是( )关系;第二层的几个句子之间是( )关系。

6.读下面两个句子,联系文章说明哪个句子好?为什么好?

(1)我多么希望她能留下啊!

(2)我希望她能留下。

7.在文章中找出一个拟人句,一个反问句,并分别抄在下面。

《梅花》答案

1.亲爱的祖国,您的儿孙是多么热爱您?

2.(1)严肃 (2)兴奋

3.(1)流畅 (2)叽咕

4.第一层:写梅花爱和我在一起。第二层:写我做什么,梅花都跟我在一起。第三层:邻居说我和梅花是“双胞胎”。

5.总分 并列

6.第(1)句好。更能表现出“我”希望她留下来的心情。

7.拟人句:亲爱的祖国,您的儿孙是多么热爱您!

反问句:我怎么不是中国人呢?

梅阅读答案

琦君《儿子的礼物》阅读答案

做一个终身读者的阅读答案总结

《宋史·王审琦传》阅读题及答案

戏痴梅寒阅读答案

《等你回家 丁立梅》阅读答案

《菩萨蛮·梅雪》阅读答案及翻译

《再听一段梅葆玖》阅读练习及答案

《秋天的黄昏》阅读答案丁立梅

病梅馆记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答案(推荐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