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就营了还挑时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诗经 国风》中的水意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诗经 国风》中的水意象,希望能帮助大家!
- 目录
篇1:《诗经 国风》中的水意象
《诗经 国风》中的水意象
《诗经》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的结晶,从对《诗经》中水意象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诗歌创作之初的一种本真、朴素的状态。
一、水意象的内涵
水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原始先民对于水的感情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需要水来维系生命,需要用水来滋润万物,获得粮食;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命受到水的威胁,依附于自然环境而生存,当洪水、大暴雨这样的自然灾害频频爆发时,他们无力应对,只能任其夺走人类的生命。
(一)水意象代表着一种障碍
原始先民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水平较低。洪水过后,原始先民面对着人类的死亡和被毁的家园时,显得手足无措,他们震慑于水的威力之中。由于原始先民对水患的恐惧感和水带来的空间阻隔感,使得水的具化形式:江、河、湖、海,演化为一种意象,代表着一种障碍。
1.寻求爱情时遇到的阻碍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陷入爱河中的男女总是可爱的,然而,爱情的道路上总是会有些许风浪,在追爱过程中所遇到的坎坷反而让这份情意成为永恒。
(1)求爱过程中遇到的阻碍
《国风·汉广》描写了一个男子遇到心仪的女子,可惜有缘无分,因以自叹的故事。“‘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上四句比喻男女二人中间像隔着汉水、长江一般,难于接近。①此时的汉水、长江象征着一种阻碍,显然,这种阻隔并非完全来自真实的地理距离,不是这个男子不想渡过这条河,而是事实上这条河对于这个男子而言是无法渡过的,意味着这个男子在追爱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是他主观努力所不能及的,这时的汉水、长江代表着这段爱情故事中的一种距离与阻隔,这个痴情男子只能神情凄楚,独自怅惘。
(2)克服障碍,求爱成功
渡水本身要冒着生命风险,而敢于涉险渡河则代表着在追求爱情时的决心与勇气,渡水与婚恋形成一种联系:顺利渡水意味着婚恋的成功,渡水失败则意味着出现了某些不测,婚恋失败。《郑风·褰裳》这首诗是恋人之间的戏谑之词,诗中的少女正处在恋爱时节,她正在挑逗被自己吸引的男子,“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惠思我,褰裳涉洧”,让这个男子渡过溱水、洧水来证明他对这位妙龄少女炽热的爱恋,以此来考验这个男子对于爱情的决心和勇气,这本是女子在少女时代的一种虚荣心,如果男子能顺利渡过河流就意味着恋人之间能够克服种种障碍,打破这种心理上的距离和时空上的阻隔,最终修成爱情的'正果。《邶风·匏有苦叶》讲述了一个女子在渡口焦急地等待未婚夫来迎娶她的故事。诗中的女子大胆的表露自己对于爱情的迫切期待和对于婚姻的热望,“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这个姑娘想着,如果那个人想要求娶她为妻,就应该抓紧时间,趁冰面没有化开还容易渡河时,快快来迎娶,她本已经在焦灼的等待中按捺不住,可是因为她等的那个人还没来,她不得不继续饱受煎熬。在这首诗中能否顺利渡河意味着能否顺利成婚。
2.欲归不得的障碍
《鄘风·河广》“这是住在卫国的一位宋人思归不得的诗”②,宋卫两国之间实际上只隔着一条河,“一苇杭之”“曾不容刀”极言渡河之易,也就是说宋人想要回到宋国,实际的路途并不遥远,“夸张的手法虽然违背了事实,但它造成的意境却是真实的,它反映了艺术上的真实,虽然读者非但不感到它不近情理,反而被它感染了。”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欲归不得呢,是她特殊的身份背景还是行动上的不自由,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身不由己和咫尺天涯的深深无奈,河虽不广,却将宋人与故乡生生的阻隔开来。
(二)水意象渲染着情感氛围
《郑风·溱洧》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水边相会的诗歌,上巳节大家相聚在溱洧,增加了彼此间的接触,可以热烈的表达自己的爱意,这首诗中就描写了一个少女主动制造机会,与心仪男子互诉衷肠的故事。对于溱洧的描写不仅具有写实性,而且溱水、洧水作为大背景渲染了整个氛围,桃花春水正盛,突出了意境美,奠定了一个浪漫的感情基调。《鄘风·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女性的爱情悲剧,而淇水作为这个女子爱情的见证贯穿故事的始终。最初,氓以买丝为理由结识这个女子,两人热恋时,你侬我侬,多少甜言蜜语与柔情蜜意都在这里绚如夏花,此时的淇水岸边是两人相爱的记号;女子与氓约好秋天来迎娶,亲事定下后,女子渴盼着早日嫁给氓。春去秋来,花落花开,女子已经为这个家操持多年,本想着与氓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可是氓却已经有了贰心,想起娶亲之时,“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子为了嫁给氓,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况下,不顾蜚短流长,毅然决然地带着自己的嫁妆,甘愿冒险渡过淇水,此时,这个女子渡河要打破她与氓之间的种种阻碍,表明她已专心于氓和生死相依的决心,这个女子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也付出了所有,淇水见证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后来,她发现虽然自己这样的死心塌地,氓还是不顾夫妻贫贱时的种种恩情,毫不犹豫的将她抛弃,“女也不爽,士贰其行”,饱含着她深深的无奈,只好自己反省,慨叹遇人不淑,“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运用反兴的手法,暗喻淇水、沼泽尚有边沿,而氓对感情的放纵连个节制都没有,用淇水还有边岸反比氓对于婚姻的恣肆妄为,毫无忠贞可言。人情似纸,世事无常,唯有无言的淇水见证着女子的沧桑一世。
(三)水意象作为一种喻体
1.比喻爱情中的美好与不堪
《陈风·东门之池》是男子对一个女子一诉衷肠的情诗。诗歌以“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纻”“东门之池,可以沤菅”来起兴,表达自己对这位女子的深深思慕。纻是麻的一种,麻、纻需要在水中浸泡使外皮部分脱落,才能得到中间的纤维,用来织布,而菅也是需要在水中浸泡,才能更加柔韧,才可以更好地加以利用。水中沤麻、沤菅都是成就更美好的事物,诗人将其与自己的爱情联系在一起,假使这个男子可以和这个女子结为夫妇,她的贤良淑德一定会像可以沤纻的水一样,更加成就这个男子,使他成器。这里的水成为一种喻体,水的功用也是女子的才德所在。《召南·江有汜》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女子的不幸遭遇,她遭到了丈夫的背叛,她的丈夫不念旧情糟糠下堂,新人美如玉,而这个女子已是人老珠黄,诗中把这种错杂的情感具体化,用江流河道来作比方,她不断地欺骗自己,以“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来麻痹自己,“她用长江尚有支流原谅他另有新欢,还幻想他会回心转意”④,开始时这个女子对负心人还是有期待的,出于对于婚姻的忠诚和保全的态度,不断地退让与迁就。这个女子经历着婚姻的挫折与背叛,但仍心存侥幸地期待着丈夫最终能良心发现,走向正轨,可最终还是覆水难收,她心如死灰,只能长歌当哭。
2.比喻当时的社会状况
《唐风·扬之水》是一首揭发臣下企图叛乱的告密诗。每章以“扬之水”起兴,激荡的流水,不能带动水中的石头,反而只能将它冲刷的更加洁白、鲜明。桓叔在曲沃休养生息,厉兵秣马,深得民心,但他居心不良,犯上作乱,作者虽然归于桓叔,但眼看国将不国,便作危言,提醒晋室早些提防。诗中以“扬之水”比喻晋室政治上的衰微,“此诗扬之水,盖以喻晋昭微弱不能制桓叔,而转对沃以使之强大。则有如水之激石,不能伤石而益使之鲜洁。故以‘白石凿凿’喻沃之强盛耳”。⑤《曹风·下泉》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抒发了不胜今昔的感慨,在不堪的政局中曹人思治,渴望清明的社会。“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是暗兴的喻体句,“喻体句所言寒泉之水下流浸泡稂草为喻体,稂草不宜灌溉,浸水则病,为喻体取义。以兴曹共公政教酷虐为本体,人民不堪侵刻,深受其害,为本体取义。本体及其取义因喻体句隐然而在可知诗章以寒泉之水下流,浸泡稂草,暗自比方共公施虐政害民,”⑥首两句起兴,以地下流出冰冷凛冽的泉水浸泡着稂草,而稂草不能被水浸泡为喻,本体是曹共公这股恶势力施虐政教,喻体是民不聊生,人民不堪忍受,揭露了当时社会状况的混乱。
二、分析水意象成因
《诗经·国风》中对于水意象的描写多是建立在在先民生存的环境中所见所闻所感的基础上,有写实性,虽然不能全归因于原型意象、生殖崇拜等方面,但也与其不无关系。原始先民改造自然地能力微弱,上古的大洪水、暴雨带给原始先民的震撼是无疑是巨大的,洪水过后,生者寥寥,大规模的死亡让先民们无比惊骇,水带来的恐惧感在先民的记忆中打下烙印,世代累积,水的具化形式江河湖海,天然具有屏障作用,而人类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发明了种种渡水工具,但水与死亡紧密相连的这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作用于古代先民,即使可以渡水,也意味着将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水的哺育下,农作物孕育生长,在原始农耕社会,原始先民很自然的将水与生殖繁衍联系在一起,认为水具有无穷的生殖力,这样直观联系很符合原始先民的认知水平,原始先民对于水的崇拜源于对生殖的崇拜,《郑风·溱洧》《郑风·褰裳》等诗描写了郑国三月三日上巳节的盛况,“祭祀高禖的节日或行事,在后代演变为三月上巳节的祓禊求子之事”⑦,上巳节的春日聚会给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促进感情的机会,而约会、恋爱和婚姻都与繁衍生息有关,诗中的婚恋故事多发生在水边,对于水意象的描写与生殖崇拜不无关系;对于水意象的描写具有写实性,人类为了生存多傍水而居,江河湖海对于先民来说很常见,信手拈来运用到诗歌中,而水澄澈、洁污的本性常用来比附异性的美好、情感中的状况等。
篇2:《诗经》爱情意象
《诗经》爱情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的核心范畴。《诗经》中出现的爱情意象,充满了坦诚真挚的情感,蕴含了婉美的韵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
《诗经》记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期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是我们华夏民族文化艺术与人文精神的盛大宝典。作为一个诗歌的舞台,《诗经》承载了极其壮阔的文化景观,展示了几千年前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活动。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爱情意象,这些爱情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一、《诗经》爱情诗的文学地位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今相通,它诉说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诗经》305篇中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约有七十余首,占了很大的比重。不仅如此,《诗经》中的爱情诗还很有特色,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首先,《诗经》开辟了爱情诗的先河。《诗经》的第一篇是《周南·关雎》,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情歌之一。已成为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名篇佳句。这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关雎”成为美好的爱情颂歌,整首诗歌意蕴风趣,言辞优美,情感热烈。继《诗经》之后,汉乐府、南北朝民歌中,爱情诗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南朝乐府干脆全是情歌。在继承《诗经》质朴、率真传统的基础上,乐府民歌丰富扩大了爱情诗的表现领域。
其次,《诗经》的爱情诗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例如:《邶风·静女》,第一章写一男子去到城楼和一个性情娴静容貌美丽的姑娘相会;第二章写他们见面后的亲切融洽;第三章写姑娘向男方赠送礼物,男方却如获珍宝。这些情节都非常充满故事性。《郑风·溱洧》写郑国上巳节青年男女踏青修禊的盛况与欢乐。诗中的姑娘禁不住春日的诱惑,主动邀请意中人去河边吹风赏景,多情的青年男女尽情地嬉戏,最后以芍药表达心意。整个故事完整而生动。这些爱情故事生动有趣,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另外,《诗经》在描写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心理活动时十分传神。如《陈风·月出》,把男女双方月下相思,既尴尬又欢喜的心理写得很逼真传神;在《郑风·子衿》中: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小伙子是如此的被姑娘牵挂着,一日的暂时离别就像是隔了三个月一样漫长。
二、《诗经》的爱情意象演绎了别拘一格的情感
在《诗经》中所描写爱情诗,大都采用朴素平凡的自然物来作为爱情的意象。一花一草,一个景象,一个信物,虽然简单渺小,却是男女之间的情窦初开的真情传达。这些朴素爱情意象的应用,不但使诗歌表现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展示了《诗经》别具一格的诗情画意。
1. 鸳鸯戏水、温情脉脉
鸳鸯戏水是爱情的象征。古文化中以鸳鸯作为爱情意象的作品有很多,但最早的应首推《诗经》。《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睢》就出现了鸳鸯的意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者采用鸳鸯的意象,显得温情脉脉。《诗经》中用鸳鸯作为爱情意象还有《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这里是用鸳鸯作为爱情的祝愿。鸳鸯意象的产生,为文学作品表现爱情故事增添了活力。
2.杨柳依依、情丝悠长
杨柳传情在文学作品中也很常见,杨柳的意象也最早在《诗经》中出现。《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意思是:过去我离开的时候,杨柳随轻风飘拂,像是依依不舍,而今日我又来到这里,这里雪花飘零,淫雨霏霏。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这里通过昔盛今衰对比,强调突出眼前的悲凉。这杨柳的意象,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思念爱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 水波漫漫、情意无限
《诗经》爱情诗中有很多水的意象。男女约会、情人提婚选择的地点总是在河边,甚至遭受爱人遗弃时也描写到河水,水就是爱情的见证,如淇水、溱水、洧水和扬之水等。《蒹葭》描写的一个痴情人在恋爱中的心理和感受,利用漫漫之水这一意象,使寻找心上人的路途变得艰难又漫长。《郑风·溱洧》写男女恋情,也是先以水起兴。《诗经》中这些水意象的大量运用,与抒情主人公的爱恨情怨融为一体,折射出了当时男女青年的内心情感。
4.芍药芬芳、春心荡漾
《诗经》中的芍药也是爱情意象的代表。《郑风·溱洧》这首诗写的是士女们三月上巳,在水边修禊时的戏谑场景。“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是农历的三月间,溱河和洧河迎来了桃花汛,春水涣涣。人们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奔向河边,爱情和喜悦之情一起在心灵里疯长。芍药芬芳,更是令人春心荡漾。
三、《诗经》爱情意象的审美价值
《诗经》中的爱情意象都采用自然生活原型加以表达。这种原始意象,以其独特的观念,表达了生活的愿望和情感。这些独特的爱情意象,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反复出现,构成了中国诗词的独特的意象系统,形成了深远的意境。毫无疑问,《诗经》中的爱情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1. 淳朴清新的自然美
《诗经》中的自然景物是简单朴素的。《诗经》通过天象、地理、草木、鸟兽、昆虫等随处可见的自然物意象来表现情感,让我们尽情领略大自然的淳朴之美。这些原生态的意象完全根植于现实生活中的感受,这些爱情意象还散发出清新之美。那秋水、蒹葭、白露、明月、杨柳、雨雪、春阳、黄莺,等等,向人们展示了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风情,它是当时人们生活本来面目的记录,也是实实在在民俗风情的演绎,生动地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好场景。这些爱情意象宛若一幅幅乡村田园生活的风俗画长卷,形象具体生动,富有鲜活的生命力,散发出淳朴清新的自然美。 2. 率真大胆的人性美
《诗经》爱情意象,表现得是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突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展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
《周南·关雎》就是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诗中利用鸳鸯这一意象表达的相思之情是坦率的、大胆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表白,正是生命欲望和生性本能的自然显露。这种表面看来的比兴手法,显然是源于人类的生命本能,即异性之间的吸引与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简单的生理联想上升为男子对女子复杂的心灵倾慕,淑女“窈窕”,不仅赞美女性体态,而且也是男子对女子“审美”的结果。从《蒹葭》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爱情的执著的追求和青年男女恋爱时的坦诚与率直。还有,《国风·有梅》中写道:“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令兮! 有梅,顷筐暨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是少女采梅子时所唱的一首情歌,也是少女渴求爱情的自然流露。《有梅》表现了诗中的少女急切的心情且又不失自尊自重。把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坦诚、率直的性格表现得生动感人。
3. 纯真浪漫的情感美
《诗经》中的这些爱情意象的描写,也反映了古代青年男女心灵深处活泼烂漫的一面。《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篇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巳日男女聚会之事。诗中以水、芍药等作为爱情意象,整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把青年男女活泼可爱,烂漫自由的心绪暴露无遗。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男女之间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这样的情感既大胆直露,又纯真浪漫。
4. 惝恍迷离的意境美
《诗经》中的许多爱情意象形成了惝恍迷离的意境。如千古佳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以水作为意象,如此重章反复,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字,营造了若隐若现、惝恍迷离的美妙意境。那秋水、那蒹葭、那伊人,都似笼罩在轻纱般的薄雾中。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是一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水意象的运用,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营造了惝恍迷离的意境。
5. 温情脉脉的婉约美
《诗经》中的爱情诗以自然意象作为起兴的手段,将当时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都融入诗中,使得充沛的情感和自然紧密结合,营造出温情脉脉的氛围,具有婉约美的一面。如《郑风·野有蔓草》则将整个故事场景放在了春意盎然的郊外,以蔓草作为爱情意象,叙述了芳草萋萋,莹露点点的清晨和一位美丽女子的相遇。这种比兴,借助于草木鸟兽等一系列的意象,使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息息相通的亲密关系,体现了温情脉脉婉约美的风情。《陈风·月出》则是写皎洁的月光下,体态轻盈的美人姗姗而来,无需多言,只需一轮明月,一个美人的剪影便能构成一幅最生动的画卷,无比的温和轻柔。
《诗经》中的爱情诗,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诗经》中的爱情意象,开拓了爱情文学的先河,传承了绵绵不绝的爱情文化。《诗经》中出现的爱情意象,既自然清新,又朴素真实,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几千年来,这些爱情意象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传承了中国的数千年灿烂文化,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篇3:水意象在《诗经》中的象征意义
水意象在《诗经》中的象征意义
《诗经》中大量出现的水意象,具有深厚的内涵和多重象征意义。下面一起来看看!
由于水具有多方面的丰富自然属性,自然而然让人由水联想到人、事、物、情的变化沉浮。人们以水喻人,将水的清浊与人的品德联系在一起,并且从水中体味出许多人生哲理,经过不断的沉淀,水的内涵愈发丰富,从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水文化。
一、以水言志
孙绰在《三日兰亭诗序》就说道:“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耶?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清水比喻有德行的人,象征着真善美,浊水则用来比喻没有道德的人,象征着假恶丑。《邶风·谷风>便是用水的清浊来喻。女子在被男方无情抛弃并被撵出家门这样说:“泾以渭浊,浞浞其止。”泾水本来纯洁透明,却因渭水变得浑浊,表现了女子的坚定立场和不幸的遭遇,因而与男子分开自己也将重新变回纯洁的状态。“凡水流则易浊,止则常清”(《毛诗传笺通释》四卷,马瑞辰),马瑞辰在解释中提到水静则清的道理,虽然遭遇被抛弃的命运,但是这个结果对她来说也算是小小的慰藉。在这里,浊水便象征着恶,清水便象征着善。以水的清浊来表明弃妇的志向。
二、借水感怀
1.思念受阻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河流对人们形成巨大的阻隔,经常要涉水而过,因此产生了涉水意象。《诗经》中的这些涉水意象经常用在送别和分离之中,用来抒发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念和受阻时的痛苦之情。如“洪水在右,泉源在左”和“淇水港港,桧揖松舟”(《卫风·竹竿>),看到竹竿想到仅有“一水之隔”身处异国他乡的父母兄弟、心中恋人,不免感怀忧伤,抒发自己的愁绪和思念。贺贻孙在《诗经触义》中解释:“凭空设想,忽而至卫,忽而垂钓,忽见泉源,忽对淇水,忽而巧笑与波光相媚,忽而佩声与舟揖相闻,思力所结,恍若梦寐”水的流动是由于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也是水流阻隔了女子的归路。女子睹物思乡,见到长长的竹竿回想起自己童年的美好记忆,对家乡的`思念犹如河水般绵延不绝,情绪随水流到故乡和回忆,再次回到现实后不免感到忧伤难耐。
2.漂泊之感
水总是让人联想到漂泊不定,动荡不安,渡水而行的游子不免引起家人的担心。《诗经》中存在大量象征着漂泊的水意象。例如《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孩子乘舟,离家远行,父母为孩子的安全感到忧心。虽只有短短两章,却表达了父母的担忧与二子的漂泊无依之感。茫茫水面上飘摇不定的小舟无所顾忌的远去,留下的母亲充满牵挂却无能为力,只有默默祈福。“河上之舟,随波逐流,船上二子那种漂泊感和无助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水面宽广浩大,白雾茫茫,犹如二子的未知的路途与境遇,一片渺茫。小舟的渺小与江水的广阔相对比,显得漂泊无依。
三、水与爱情
《诗经》中有很大一部分表现爱情的诗歌,而在这些爱情诗中几乎都离不开水意象。不同状态的水可以看做是不同的爱情,水的悠长象征爱情的绵长久远;水的波澜起伏象征爱情的复杂曲折;水的深广象征了爱情的深沉;水的波涛汹涌则象征了爱情的起伏不定。
1.表达男女对爱情的追求
《诗经》中有大量的诗篇是描写与歌颂爱情的,《周南·关雎》就是是一首自由恋爱的赞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男子在水边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水在这里不仅是故事的叙述线索,而且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对象。以水流与荇菜来比喻二人的爱情,流露出先民明快爽朗、自由欢愉的爱情观,大胆奔放,情感热烈。《郑风·溱洧》描写一群男女青年水边嬉戏,互赠芍药的欢快景象,水是他们情感交流的媒介。通过涉溱洧二水,这些男女青年主动的寻觅适合自己的伴侣,大胆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渴望。
2.表达求之不得的苦闷情怀
《蒹葭》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和求之不得的苦闷心境。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和求之不得的苦闷心境。“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逆水而上,道路危险悠长,与爱人曲折相会,实在是太过困难。这里也暗示着主人公虽然热烈执着的追求,但是却的不到,用水来表达失望与渴求相交织的心情。
3.表达弃妇之悲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说:“夫情之所钟,古之‘士’则登山临水,恣其汗浸,,争利求名,得以排遗;乱思移爱,事尚匪艰。古之‘女’闺房窈窕,不能游目骋怀,薪米鼗脞,未足忘情摄志;心乎爱矣,独居深念”悠悠流水在情诗里常用以表达自己遭爱人抛弃的苦痛,正如《江有汜》中,通过叙述“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的道理来说明自己遇到的坎坷。大江尚能分出小的沟河小港,两个人的感情怎么能不遭受风雨呢?表达了“子之归,,不我过”的悲痛。《卫风·氓》中则以“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曾经与丈夫要好时相约淇水边恩爱缠绵,于淇水畔送别时依依不舍,当时的爱情多么的甜蜜。为了爱情女子带着嫁妆涉过淇水与男子结为夫妻,婚后却好景不长,落得被抛弃的下场。
总而言之,由于水的特点丰富多彩,其象征意义也呈现出多重性。在以水言志的水意象中,作者多用水水的清浊与人的德性想比兴,喜清恶浊。在借水感怀的水意象中,从水意象流动性和包容性等特点中生发出许多情感,最常见的是思念之情以及爱情受阻后的苦闷之情和漂泊之感,当然更少不了水与爱情。无论是哪一种感情,通过水意象的烘托渲染,都表现的深刻感人。
篇4:分析《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
分析《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爱情诗中有许多以水作为艺术观照的实例,其中与水有关的爱情诗有三十几篇。
一、水意象的类别
(一)按审美趣味划分
按审美趣味划分,可分为善的水意象和恶的水意象。
《邶风·谷风》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女子苦诉,清澈的泾水、澄静的止水,恰恰就如自己。而丈夫便如浑浊的渭水,当初二人的结合就像是泾渭的合流。现如今,丈夫负心,弃妻于不顾。心已死故而止,心如止水之静,少了渭水的污染,便会多几分宁静,渐复往日的清澈。
《邶风·新台》也提及了水的清浊,通过“新台有洒,河水浼浼……”来暗示讽刺卫宣公霸占儿媳,于黄河边另筑新台迎娶儿媳的.丑恶行径。新台鲜洁,河水清澈,均是美好、明净的象征。然则,迎娶宣姜的卫宣公却是个长相丑陋,行为龌龊的人。美丑善恶,两相对照,形成强烈反差,以传达诗人的愤慨之情。
在这里,清水代表美和善,浊水则是丑和恶的象征。
(二)按种类划分
1、从水的状态划分
诗经中的水意象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水态水势,同时寄托了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感情思想。恋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水意象展现出来,从而呈现于读者面前。
水的状态可分为静止和流动。静水象征平静、孤独、忧郁;流水则象征人激动不安的心情:奔涌而出的水,抒发了自身难以抑制的情感;回归合流的水则是缠绵情思的体现。
2、从水的流势划分
水的流势可分为大、小、急、缓。水的流量充沛,展示的是一幅宏大辽阔的壮美景观。《郑风·溱洧》描述的是上巳洗浴、青年男女择偶交欢的习俗,“溱与洧,方涣涣兮……”用涣涣来形容这里的水,是说正值阳春,花开水涨,流量充沛,水势强大。水的充沛与场面的浩大互相映衬,展现古代青年男女在狂欢节的喜悦之情。
(三)按水意象与情爱诗的表现类型划分
诗经中水意象与爱情关联的形式多种多样。
1、以水为背景,直接把男女主人公的恋情置于河边、水边。
以水为背景,由此演绎一幕幕爱情故事,描写彼此两情相悦,具有很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有水边欢歌,丽人的影子(《溱洧》、《周南·汉广》);也有水边的悲情,水边的相思离别之苦及遭弃之悲(《鄘风·桑中》)。
2、以河水、雨水、露水等直接起兴,表达对异性的思慕之情。
《卫风·氓》这首诗三处提到淇水,其中两处以淇水起兴比喻,深刻透视出弃妇悲愤却又茫然的心理。“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以水起兴,表达自己被遗弃的悲哀。
3、以水作比喻。
水与爱情在品质上有某种相似之处。柔情似水,爱情之轰轰烈烈亦如水之波涛汹涌,用水隔两岸来比喻夫妻离散或恋人情爱受阻,隔河相望的怅惘之情。
二、水意象的成因
(一)自然地理原因
这与我们祖先所生存的地理环境相关。人类的早期文化文明多是依河流而起。中华民族的发祥缘于长江、黄河,尤其是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和中华文明的摇篮。先民多缘水而居,河流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社会礼仪、风俗习惯因素
水作为自然物质具有阻隔作用。在《诗经》那个时代,礼的作用之下,水所代表的已不单单是自然空间阻隔,更是一种无形的约束男女恋爱的道德力量。
先民历来有水生殖崇拜观念。在原始人的眼中,水具有滋养万物的神奇力量,乃生命力之象征。水不仅可以驱除污秽,而且可以赐子降幅,促进家庭间的和睦友好、幸福美满。远古先民便持此种生命观。古有“上巳节”,这一天,男女会和于水边,乞求生育。传递生命是他们人生中头等大事,女性临水而孕这一古老神话便在他们脑海中根深蒂固。
三、影响
受《诗经》影响,水意象在后世作品中大量出现。古诗词小说中均有所继承。元缜在他的《离思五首》更是把水意象使用发挥到了顶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秦观的《鹊桥仙》“银汉迢迢暗渡……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水意象来传达爱情。《红楼梦》中遍布意蕴丰富的水意象。“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以“水”“清”喻女儿,以“泥”“浊”喻男人,清浊对比的水意象。现当代作家沈从文对《诗经》中水意象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水世界”。
总之,从《诗经》到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这些水意象,都传达了无数唯美亦或是凄惨的爱情故事。
篇5:《诗经》中的动物意象
《诗经》中的动物意象
《诗经》是我国的文学作品之祖,是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305片篇诗歌。
一、《诗经》中的马
马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已被蓄养,作为六畜之一,执行着狩猎、农耕、役使的职责,《易经》中认为:乾为马,坤为牛。用天来形容马,可见马在周朝以农为主的时代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马在《诗经》中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仅带马的诗歌就有五十篇,纵观这五十篇诗文中的马,它们主要用以军事、狩猎、迎亲嫁娶、招贤纳士、祭祀、杂役等用途,而马在周文化中体现的意义,体现在《诗经》里,也同样具有着表达先民的某种情感的功能,马在《诗经》中,有两种较为典型的意象:英雄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展示、对贤者的渴望。
《诗经》中的《{风 载驰》便是一片典型的表现诗人英雄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有姓名可考得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许穆夫人是卫国国君的女儿,后嫁给许国国君许穆公。这首是描写的是当时卫国变更迭起,正要面临一场亡国之灾,而已嫁入许国的许穆夫人,想要返回国家救国,可是却受到当时拘于礼法的许国大夫的阻挠和非议,而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描写的。全诗分为四章,描写了许穆夫人驱马疾行,突破礼教,最终回到国家的故事。诗中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如何快马加鞭回国,为国谋略的艰难过程。虽言马,但更喻人,尤其诗中最后一章:“我行其野,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却更是体现了许穆夫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与英雄主义情怀。
而诗《小雅 白驹》则是一首表达了诗人对贤人渴望的典型诗歌。它是诗经中唯一一首以马起兴的诗,诗中主要有两个意象:一个是“皎皎白驹”,一个是“所谓伊人”,前面描写的是“白驹”与“伊人”在一起的快乐场景,然而,相聚的时候总是很短,最终要面对分离,诗中最后写道:“无金玉尔音,而有遐心”。《毛传》中写道“宣王之末,不能用贤,贤者有乘白驹而去者”。诗文以白驹起兴,代表那些不肯入世的贤才,与朝廷的关系也只能用“在彼空谷”来说明,体现了君王对贤才的渴求,希望贤才为国尽力,“而有遐心”的心愿。
综观上述观点,马在人类文化中,它不仅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田猎代步工具,而《诗经》中赋予它的各种意象使其更加特别,这让我们对马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诗经》中的鹿
无论在我国的古代传说,还是在印度的佛教故事中,鹿都是一种善良,吉祥的动物。在我国对鹿有较多的记载,其中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诗句。而在印度佛教故事中,则有《九色鹿》和《鹿王》两部典型作品。可见,鹿在先人的心目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其实,早在上古,鹿就是上古周部族的重要图腾,而且在后来的异类组合动物都有鹿的影子,如中国的四灵动物:龙、凤、麟、龟都其实或多或少借鉴了鹿的原型。而《诗经》,也自然少不了对鹿的描写:因为鹿性情温顺,被赋予谦谦君子的含义;而作为先古图腾,体现了先民对女性的崇拜,被其恰如其分的运用在诗歌中。
《小雅 鹿鸣》则是一首最具有代表性的描写鹿的作品,后来被曹操引用,在其中《短歌行》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诗句,体现了对贤才的渴望。《鹿鸣》三章,都是以鹿起兴的鹿群在广袤的原野上发出“呦呦”的叫声呼朋引伴,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环境。这首诗其实是一首宴会宾客的诗,在《诗序》中有这样的记载:“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这首诗,则以“我”为人君自称,“嘉宾”则指群臣,体现了一种君与臣,尽善尽美,和乐融融的场景。那么鹿在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鹿生性温顺,善良,善于结伴,这种生活习性,被人们喜爱,在《小雅 鹿鸣》中及以后的诗歌中,鹿则被象征为谦谦君子的形象,而这,也大概成为了周代贵族宴会时的法定曲目的原因吧。
鹿作为上古时代的`图腾,它是当时母系氏族社会的信仰,在原始先民的心中对于人类由来的梦寐而归结到女性身上,体现了对女性的崇拜。而鹿也就成了女性的象征。这些在《诗经》中同样有所体现,如《召南 野有死》一诗,讲述了一对男女幽会的故事,诗中有“林有朴桑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这样一句,“吉士”将用白茅包好的鹿送给女子,来表达爱情,是有特殊用意的,因为鹿的温文尔雅,所以以鹿喻女,来象征女性的美好品性。而鹿此时又有着象征男女婚嫁的意义。至于后来的理解,都只是封建经学家的心灵上的阴影,在我们看来,他只是一首人们渴望爱情的诗歌。
这样看来,鹿在古人心目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女性的崇拜及其象征着谦谦君子,都是通过“鹿”这个动物意象来婉转丰富的表达自己的情志的。
三、《诗经》中的“鸟”
同鹿一样,鸟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图腾崇拜的典型形象。《商颂 玄鸟》中就有明显的痕迹:“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是描写殷商族祖先契出生的诗歌,不仅如此,周朝祖先后稷的也受到了鸟的庇护,在《史记》中这样记载:“(姜)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之”。这些,都证明了“鸟”在先民心中的地位。而在《诗经》中,描写鸟的诗歌众多,据统计,《诗经》中的鸟共有四十三种,人们将自己的心境,都含蓄的通过“鸟”这种动物来表达,从思想情感上说,寄托内容不外乎表达思念之情和婚爱。
所谓思念之情,小到对小家的思念,大到对祖先国家的思念。这些内容,在《诗经》中均有所体现。《小雅 鸨羽》则是一首表达对父母的思念、控诉沉重徭役的诗歌,诗一开头以鸨鸟起兴,后又写农民长期在外服役,庄稼荒芜,父母老无所依,发出了“父母何怙”、“父母何食”、以及“父母何尝”的感叹,《诗序》中写道:“《鸨羽》、刺时。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诗是也”。这首诗虽说是控诉徭役,但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主人公对家的思念,对父母的孝心。而更多以鸟类为意象的诗在《诗经》则是与怀念祖先有关,《小雅 小宛》是周士大夫遭逢乱世,相互训诫的诗,但开头是以对先祖的追思开始的:“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有伤,念昔先人。”看见鸣鸠,想起了先人,体现了对祖先的一种思念,诗人对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它赋予了别样的感情。
而在《诗经》中的婚恋诗中,以鸟为兴象的诗有很多,《诗经》首篇《关雎》则是,以鸟起兴,通过雎鸠的和鸣求偶,引发了男子对“窈窕淑女”的思念与追求,而《关雎》也因此变成了我国最古老的一手上层青年男女的恋歌。《小雅 鸳鸯》则以鸳鸯起兴,比做夫妻,在秣马的暗示迎娶下,发出了“君子万年,福禄宜之”、“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君子万年,福禄艾之”、“君子万年,福禄随之”的感叹,而鸟也变成了婚姻爱情的象征。
四、小结
《论语 阳货》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上述所谈的马、鸟、鹿则只是众多动物意象里的冰山一角,在中国文明的丰富内涵里,人们通过赋予动植物某种特别的意义,来曲折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情志,这也是《诗经》被历代人传唱、研究的一大原因,不仅如此,后人也经常借用这些意象,做自己作品的点睛之笔。而我们了解这些东西,也是为我们领略中国古代意象文化的做了铺垫,从此,这些动物不再是单纯的生物体,它们已经被先人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有了一种新的价值,为后人欣赏、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篇6:《诗经》里的鱼意象
《诗经》里的鱼意象
鱼在《诗经》中较为引人注目,全书大约记载了14种鱼,“鱼”字出现了26次。鱼在《诗经》中是一个典型的原型意象,它的内涵更呈多样性。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鱼意象较为引人注目。从鱼的种类看,《诗经》中大概有23首诗涉及到了鱼,并记载了大约14种鱼:鲂、鳏、鱮、鳟、鲿、鲨、鳢、鰋、鲤、嘉鱼、鳣、鲔、鲦、鳖等;从出现次数看,“鱼”字在诗中出现了26次,除了1次表示马的名称(《鲁颂·駉》)、1次表示渔网(《邶风·新台》)外,其余24次都是指生活在水中的鱼;而不同名称的鱼如上文所说的鲂、鳏等在诗中共出现了35次。我们可以看到鱼在《诗经》中是一个典型的原型意象,它的内涵更呈多样性,下面我们对此进行浅析。
一、富裕丰收的象征
在远古社会,生产力低下,生存环境恶劣,人们为了生存,大多选择临水而居。相较于打猎,捕鱼危险性较低,且鱼的繁殖能力强大,数量总类众多。并且有鱼就暗示有水,对于农业文明来说,水是生命之源,有水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不难理解古人把鱼的丰富等同于食物的充足,把它当成富裕丰收的象征。
《小雅·鱼丽》一诗,盛赞宴享时的酒肴,表现了主人待客殷勤,宾主共同欢乐的情景。在这样喜气洋洋的场景中,菜肴之丰富可想而知,可诗中除了酒外,极写鱼的丰富。前三章不厌其详地提到鲿、鲨、鲂、鳢、鰋、鲤六种鱼,令人感受到食物的丰盛。
陈子展先生曾说:“远在旧石器下期,中石器初期,人类已知摩擦取火,而以渔猎为生,直至发生宗教,相信死后生活,可有专用鱼类献祭之原始仪式,进入奴隶社会,此尚作为一种正式祭典,不过可视为原始氏族社会旧俗之残余而已。《潜》诗不妨视为摄取此一历史之小影也。”[1]《周颂·潜》是专用鱼类为供品的祭祀诗,“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从鱼的数量之多、品种之繁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发展状况。“以(鱼)享以(鱼)祀,以介景福”是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动。如果将鱼换成其他的祭品,会损害祭祀的意蕴,而富裕丰收的意味也便荡然无存。
二、婚姻或配偶的象征
鱼作为一种寻常可见的.动物,由于它们与人类生活关系太密切,不自觉地被染上了人类生活印记,具有独特的文化意味。
对于鱼的研究,闻一多先生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在《神话与诗·说鱼》中指出:“鱼是匹偶的隐语,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2]他更一步探源:“为什么要用鱼来象征配偶呢?这除了它的繁殖功能,似乎没有更好的解释,大家都知道,在原始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这在我国古代的礼俗中表现得非常清楚,不必赘述。种族的繁殖既如此被重视,而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所以在古代,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意义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而在青年男女间,若称其对方为鱼,那就等于说:‘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 [3]孙作云先生的说法类似闻一多先生,《<诗经>恋歌发微》以民俗学的视角来分析鱼意象的隐意:“因为古代男女在春天聚会、在水边祓禊唱歌,即景生情,因物见志,所以在诗中往往用钓鱼、食鱼来象征恋爱,寻致成为一种专门性的隐语。”[4]
《齐风·敝笱》一诗,朱熹《诗集传》:“齐人以敝笱有能治大鱼,比鲁庄公不防闲文姜,如归齐而从之者众也.” [5]“敝笱在梁”作为各章的起兴,意味深刻。鱼篓摆在鱼梁上,本意是要捕鱼,可是篓是如此地敝破,小鱼、大鱼,各种各样的鱼都能轻松自如游过,那形同虚设的“敝笱”就根本不起作用。闻一多说:“敝笱象征没有节操的女性,唯唯然自由进出的各色鱼类象征她所接触的众男子。”[6]在此,我们可以看出“鱼”象征匹偶。
闻一多在 《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 中又说:“以烹鱼或吃鱼喻合欢或结配。”[7]《卫风·硕人》写庄姜初嫁的盛况,最后一章连用拟声拟态的叠词,对鱼加以歌咏:“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来表达对庄姜美满婚姻的祝愿。
三、名贵事物或高贵人物的象征
用名贵难得之物来隐喻高贵贤能之人是《诗经》常见的现象。而用鱼来象征高贵或贵重的人物或事物也不例外,鲤鱼、鲂鱼、鳟鱼、鳖历来是名贵之鱼,用它们来比喻高贵的人物或贵重的人事物极为恰当。
鲤鱼数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欢,《尔雅·释鱼》篇便以鲤冠首。《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鳖,亦为名贵的食用动物,《大雅·韩奕》在叙写显父设宴为韩侯饯行时,在所有的肉类食品中,独独只提及“炰鳖鮮魚”。《小雅·六月》是赞美宣王时代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胜利的诗,在这种庆功宴上,想必食物是极其丰盛精美的。但诗中描写食物的诗只有一句“炰鳖脍鲤”,其他食物一概没提。这里显然是用“炰鳖脍鲤” 代表着食物的高贵与精美。
鲂是《诗经》中出现最多的鱼类,在7首诗中共出现9次。《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豳风·九罭》:“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中的“鳟鲂”也是这种用法。诗人用“鲂”的味美名贵隐喻“公”的地位高贵,用“鳟”的极难得到隐喻见到“公”的机会难得,下文的“我觏之子,衮衣绣裳。”则正面写出了“公”的高贵身份。
另外,《诗经》中仅用单字“鱼”来象征名贵事物的亦不在少数,比如《小雅·鹤鸣》以鱼在渊、在渚比喻贤人或在朝或在野;《大雅·旱麓》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则用来比喻贤能各得其所。
可见,诗中用鱼来比喻名贵的事物,其含义并不固定,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我们只能根据诗的上下文来作出判断。这也体现了作为起兴物的鱼,所蕴含的意义是丰富多样的。
鱼意象在《诗经》中内涵的丰富性,让我们看到灿烂的鱼文化。从远古直至今天,鱼意象的象征意义仍在流传演变。婚礼宴席必有鱼肴,元宵灯会少不了鱼灯。而我们过年时吃鱼,寓意“年年有余”是对富裕丰收内涵的继承,现代年画鱼莲图中以前就用“鱼”和“莲”分别象征男女,鱼莲图象征男女情事,“鱼水之欢”成语之意更是不言而喻。而“鲤鱼跃龙门”则是说个人身份地位的上升。这一切让我们看到《诗经》鱼文化的延续性。当然,《诗经》中鱼的象征意义并不仅指这些,本文仅是对此进行浅析,更深的内涵有待更进一步的挖掘。
篇7:《诗经》“采荇”等意象
《诗经》“采荇”等意象
“采荇”等作为《诗经》中一种特殊的文学意象,与《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采荇”等与爱情的关系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部《诗经》,极尽风情,十五国风尤甚。朱熹:“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1]这些作品,或言男女相慕之思、相恋之悦、相思之苦、相会之欢,或言受阻之忧、被弃之怨,或言思妇之盼、错嫁之苦,然始终洋溢着坦率、朴实、真挚的情感。《诗经》以《周南·关雎》开篇,足见《诗经》对情的重视。《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孔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愚谓此言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盖德如雎鸠,挚而有别,则后妃性情之正,固可以见其一端矣。”[2]对《关雎》之释,历代诗论家偏重于君子(周文王)配淑女(周文王妃大姒)之说,今观之,其不过是一首青年男子追求姑娘的恋歌。
晋·郭璞注《尔雅》“荇”:“丛生水中,叶圆在茎端,长短随水深浅。江东人食之。”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荇,一名接余,……大如钗股,上青下白,煮其白茎,以苦酒浸,脆美可案酒。”正因荇菜能开花、可食,它才隐喻了河边的姑娘已达婚龄,当是男子追求的对象,“采荇”的过程就是求偶的过程。“窈窕淑女”当是《诗经》时代男子择偶的首要标准。
《王风·采葛》:
彼采葛今,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里连续出现了“采葛”“采萧”“采艾”三个意象。朱熹:“赋也。采葛所以为絺绤,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葛,草名,蔓生,可为絺绤者。”“萧,荻也,白叶,茎粗,科生,有香气。祭则焫以报气,故采之。”“艾,蒿属。干之可炙,故采之。”[3]姑娘采葛织布,采萧祭祀,采艾治病,男子所思念的姑娘如此勤劳,难怪“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中的男女当为热恋中人,无法忍受分离之苦,即使一日不见,也受到了如隔三秋的痛苦煎熬,深情厚意立现。
除“采荇”“采葛”外,《诗经》中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意象,如《鄘风·桑中》“采唐”“采麦”“采葑”等都与爱情有关。为何日常生活中的“采荇”等跟爱情有关?在《诗经》时代,生产力相对落后,妇女的劳动主要体现在采集植物果实,甚至包括捕鱼等方面。劳动使女人更加美丽和健康,而在劳动(如采荇等)过程中的健康女子更能吸引青年男子的追求。从《卫风·硕人》可知当时贵族的择偶首先要“硕人其颀”,即丰满修长,然后才讲究门当户对。《卫风·硕人》把“硕人其颀”放在第一位,可见,在《诗经》时代,青年男子的择偶标准除了女子要有美丽的容颜和娴淑的品德(窈窕淑女之谓也!)外,更倾向于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当然贵族还要严守门当户对的等级制度。女子拥有健康的体魄主要出于生产劳动和生育的需要。两者在当时尤为重要。出于增加人口,巩固统治的目的,统治阶级甚至支持用法律的形式鼓励生育。《礼记·昏仪》:“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之无夫家者。”《周礼·地官·媒氏》:“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周代尤重人口繁衍,凡达婚龄而又无故不在婚月成婚者,掌管万民婚事的媒氏就要强制执行婚配或青年男女就要受罚。可见,在《诗经》时代,女人的第一要务是生育,要生育就要有健康的体魄,要有健康的体魄就要有“采荇”等劳作。因此,能自由劳作(在诗中表现为采荇等)的女子无疑更健康、更具有生育能力,更符合当时男人的择偶标准。由此观之,《诗经》中“采荇”等活动,它不仅只是一种生存的手段,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意象,它蕴含着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采薇”等与婚姻的关系
《召南·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闻一多先生认为此为淫诗,并引他人言以证:“惠栋解释这理由是:‘始见君子之事,昏礼所谓主人揖妇以入,御妊席于奥之时也。始曰我心降,再曰我心说,又曰我心夷,其言近乎亵矣。”[4]依先生之意,此诗所反映的不过是古代婚礼的一个过程,大抵周礼有此婚俗。蕨,草本植物,又名蕨菜。幼叶可食。方玉润《诗经原始》:“项安世曰:薇,今之野碗豆苗也。蜀人谓小巢菜,东坡更名为元修菜也。”诗人用“采蕨”和“采薇”贯穿始终,将“性”和“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而使“采蕨”和“采薇”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
《小雅·采绿》: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绿”,《楚辞》注引作“菉”,植物名。花色深绿,古时用它的汁作“黛色”作画。“蓝”,郑《笺》:“染草也”。朱熹:“妇人思其君子,而言终朝采绿而不盈一匊者,思念之深,不专于事也。又念其发之曲局,于是舍之而归沐,以待君子之还也。”[5]后之学者,沿着朱子之思,或认为此诗为妇人思夫之作。诗中女子所采之“绿”及“蓝”皆为古之染料或女子化妆之物,女子采之何为?归沐何为?女为悦己者容。丈夫何为?“之子于狩”“之子于钓”是也。“其钓如何,维鲂及鱮。维钓及鱮,薄言观者。”按闻一多先生之意,钓鱼、打鱼为求偶,则鱼钓满箩应为多子多福。故狩猎也为求偶之意。可见,女子“采绿”“采蓝”当是画眉或染衣,引申为打扮,主要是为吸引丈夫以便多子多福。这样解释仿佛牵强附会,非也!如前所述,周代婚娶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女子生育能力。纵观全诗,该诗反映的当为时人家庭生活。丈夫期逝不归,妻子在家备受煎熬,从希望夫归后自己能像鱼满箩那样多子多福来证,女子受煎熬的原因可能是无子或少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以人口取胜的社会,无子或少子是被世俗所弃的。《采绿》之出于“小雅”,可见它并非一般的风情之作。《毛诗序》:“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朱熹:“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6]出于“圣人之徒”而又“言王政之所由废兴”的《小雅·采绿》就不仅仅是女子盼夫归而夫期逝不至那么简单了,它应另有深意。
三、“采蘩”等与祭祀的关系
《召南·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二者同被认为关系国之存亡的大事,可见上古祭祀活动盛行。周代祭祀名目繁多,除了较频繁的祭天祭地祭祖外,周人还要祭祀各路神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周人是逢事必祭。周人祭宗庙社稷鬼神的牺牲除牛、羊、猪等外,还用相关的一些植物来参予祭祀,像蘩、萧、艾、蘋等植物当为时人祭祀所常用之物。《诗集传》:“蘩,白蒿也。”朱熹:“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7]整首诗反映了当时诸侯祭祖的一些习俗。在男耕女织社会,“采蘩”本身就隐含祈盼兴旺之意。女仆要先到幽谷河滩采蘩,然后穿戴整齐早晚去参加祭祀礼,祭祀完才允许回家休息。“周人事神似乎不像殷人那样烦渎,但也和殷人一样认真。祭祀之前主祭的人要离开家庭到庙旁清静的地方斋戒几天;祭某祖的时候要找一个扮成他的模样来做供奉的具体对象,这叫做尸。”[8]可见周人祭礼之繁锁。
《召南·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许慎《说文解字》:“蘋,苹也,水草也。”《吕览》:“菜之美者,昆仑之蘋。”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藻,水草也,生水底。有二种:……此二藻皆可食。”这是一首叙述女子祭祀的诗,诗中描写了祭祀前所作的种种准备工作,突出体现了当时的风俗。在古代,女子主祭祀非常少见。专主祭祀的祝、宗、卜、史皆为男子。男子主祭祀主要用“太牢”“少牢”,而女子主祭祀只用鱼和植物,而且作为祭品的蘋和藻只能放在宗庙的窗户下而不是放在供桌上(供桌只供牺牲的牛、羊、猪、犬摆放)。用斋戒几日并纯洁无暇的`少女来主祭祀,表示对神的恭敬。蘋和藻皆水生植物,用来祭祀,可能跟周族崇尚农耕,依水而居的习俗有关。《毛传》:“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蘋藻。”这些植物也可能是时人的主食之一,所以用来祭祀。
四、“采芑”等与战争的关系
《小雅·采芑》:
薄言采芑,……钩膺鞗革。薄言采芑,……有玱葱珩。鴥彼飞隼,……振旅阗阗。蠢尔蛮荆,……蛮荆来威。
《毛诗序》言为周宣王南征。然有学者以为是北伐振旅,陈军威以警诫荆蛮。纵观全诗,当属此意。这是反映周族与他族的战争诗篇之一。在周代,汉水以西南,直到大江,为楚人的领域。楚王族本非土著,传说楚王族先祖季连之长兄昆吾为夏诸侯之一。季连后裔熊绎成王末年始受周封。是时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以东)。至昭王时,楚已与周为敌。周昭王曾屡次伐楚,并曾在汉水之滨全军覆没。后其南巡不返,传说为楚人所害。此后楚屡犯中原。周宣王时,周楚又起兵争,而楚锋大挫。《小雅·采芑》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集传》:“芑,苦菜也,青白色,摘其叶有白汁出,肥可生食,亦可蒸为茹,即今苦荬菜。宜马食,军行采之,人马皆可食也。……宣王之时,蛮荆背叛,王命方叔南征。军行采芑而食,故赋其事以起兴……又遂言其军马之美,以见军容之盛也。”[9]可知《诗经》时代,芑成为战争必备粮草之一,“采芑”在于为出征的军队准备粮草。在冷兵器时代,大军未发,粮草先行,可见“采芑”对战争的重要性。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猃狁之故。采薇采薇,……靡使归聘。采薇采薇,……我行不来。彼尔维何,……一月三捷。驾彼四牡,……猃狁孔棘。昔我往矣,……莫知我哀。
诗以“采薇”起兴,通过一个久役归来的士兵的叙说,真实地再现了周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玁狁的战争。玁狁,商末、周初称鬼方,后周人称玁狁,继称犬戎。春秋时被称为狄。朱熹:“此遣戍役之诗,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食,而念归期之远也,故为其自言,而以采薇起兴曰:……直以玁狁侵陵之故,有所不得已而然耳。”[10]犬戎在周初屡出没于丰镐以西和以北。周成王、穆王都曾大败此族。周厉王末年,犬戎乘周室内乱,又复猖獗;此后四十余年间不时寇略西陲,甚至深入王畿,迫近镐京,终为周宣王所攘逐。《小雅·采薇》写的就是这个时期周王室与犬戎的战争。
事实上,《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都描写了周王室与外族如犬戎、荆蛮、准夷等周人所泛称为戎、蛮、夷的战争。《采薇》《采芑》两篇都反映了宣王时期的武功。《诗经》中这类战争诗的描写,跟周民族重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息息相关,与其它民族,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尚武传统相反。“《诗经》战争诗中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
如前所述,在《诗经》时代,采荇、采薇、采蘩、采芑等,它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日常的生产劳动而存在,它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已被赋予了某种有生命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文化符号。
★ 写实与意象
★ 小班意象《西瓜》
★ 诗经
★ 风中奇缘经典台词
《诗经 国风》中的水意象(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