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莎姐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赤壁赋》之美人意象探微(网友来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赤壁赋》之美人意象探微(网友来稿),供大家参考。
- 目录
篇1:《赤壁赋》之美人意象探微(网友来稿)
黄智平
在《赤壁赋》中,主客望着朦胧、淡雅的江月,举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在他们的眼里,月亮是一位冰清玉洁的女子,款款而深情,主客因之而欢愉;而月亮却是如此的遥不可即,主客因之而生悲情。牵动主客情绪的便是这多情的“美人”。
“美人”意象最早见于《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的故事,抒发的是男性最原始的情愫,苏轼望月吟《月出》,摄取了《月出》的“月亮”的原始意象,同时也拓展了其思想内蕴,空间距离的错觉,让月亮远在天边却近在眼前,用她的魅力撩拨着作者的心弦。作者把“月亮”意象和“美人”意象合而为一,取“美人”之形,摹月亮之美。文中的抒情、义理是苏轼望“美人”而不得的情绪的释放。
“美人”寄寓作者的忠君之情。
“美人”是诗家们常吟咏的主题,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屈原。屈原常在他的诗歌里取“美人”为意象,以对“美人”的追慕寄寓他“忠君”的思想。
《赤壁赋》第二段引用的歌词几乎全部化《楚辞》而来,苏轼不只是从形式上继承屈老先生的笔法,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屈原虽然被流放,仍然不忘思君报国,苏轼身处“野外”,但并未泯灭拥护朝廷的心。可见,苏轼也继承了屈原“美人”的意蕴,即借对“美人”的思念表达对国君的忠心。
正是“忠君”的理念支撑苏轼积极“用世”,下文“哀吾生之须臾”的感叹以及于“无尽藏”的江山风月里的超脱情怀,都由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而生发出来。忠君用世的一贯精神引导着苏轼当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力求胸襟豁达,始终不放弃等待国君、朝廷对自己的召唤。这也是苏轼的始终如一的人生态度。
“美人”象征作者美好的理想。
“美人”意象的另一意蕴来源于《诗经秦风蒹葭》,诗中“伊人”被追寻者苦苦的追寻而终不可得,“伊人”即象征了“理想”,追寻“伊人”不可得,实质是追求理想而不可得。 现代诗人戴望舒在其诗歌《雨巷》的借“丁香姑娘”让“美人”的这一意蕴再生,男主人公在寻寻觅觅中与“丁香姑娘”相逢,在“丁香姑娘”叹息声中飘然错过,又何尝不是宣泄对美好理想追寻的执着以及追寻理想的失落迷惘呢?
在《赤壁赋》中苏轼对“美人”舍其具体的形而摄其神韵,是那样冰清玉洁。她象征的理想的高洁,是一切美好理想和美好事物的化身。对苏轼而言,人生的梦想太多太多,政治抱负、文学之梦、生活理想……当他被贬黄州时,理想如“美人”一样飘然而过,却只能扼腕叹息!
总之,“美人”意象贯穿《赤壁赋》全文,牵动着苏轼情绪的起伏,承载了苏轼复杂的情感。把握“美人”多重意象,是解读《赤壁赋》的关键所在。
作者邮箱: huangzhiping163.com
[《赤壁赋》之美人意象探微(网友来稿)]
篇2:《赤壁赋》的美人意象
《赤壁赋》的美人意象
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主客望着朦胧、淡雅的江月,举杯吟咏《诗经·陈风·月出》时,在他们的眼里,月亮是一位冰清玉洁的女子,款款而深情,主客因之而欢愉;沉浸在烟波浩渺之中,扣船而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月亮却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主客因之而生悲情。可见,牵动主客情愫的便是这多情的“美人”,“美人”承载了作者苏轼复杂的情感。
“美人”意象最早见于《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首诗记载了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的情感,这种情感也是男性最原始的情愫。苏轼看见江水中的月亮马上吟出这首诗,秉承了《月出》的“月亮”的原始意象,因此,在他的笔下月亮才那么清新可人。月亮和作者,一个悬挂在天上,一个遨游在水中,空间距离的错觉,让月亮远在天边却近在眼前,用她的魅力撩拨着作者的心弦。在对她的渴望中,作者只能发出“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无限感慨。作者笔下的“月亮”意象和“美人”意象是合而为一的,取“美人”之形,摹月亮之美,“美人”把月亮的朦胧、恬淡之意蕴具体化了,后文中的抒情、义理主要是望“美人”而不得的情绪的释放。
“美人”寄寓了作者的忠君之情。
“美人”是诗家们经常吟咏的对象,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屈原。屈原常在他的诗歌里取“美人”、“香草”为意象。以追随“美人”象征他“忠君”的思想;以“香草”象征他高洁的品质;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
《赤壁赋》第二段有明显继承《楚辞》的痕迹,其中引用的歌词几乎全部化楚辞而来,苏轼绝对不只是从形式上继承屈老先生的笔法,而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而被流放;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有志不能酬,可见两位时代的智者的经历和命运是何其相似!屈原虽然被流放,仍然不忘思君报国,苏轼虽然被贬黄州,身处“野外”,但并未泯灭他的一颗拥护朝廷的忠心,可见两位时代的智者思想何其相似!所以,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对“美人”的思念表达对国君的忠心,以“美人”比君,写出了苏轼的忠君之殷切。
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苏轼的“忠君”思想。诚然“忠君”是有局限的,但是正是这一理念支撑苏轼积极“用世”,希望为宋王朝分忧,建树功业。下文“哀吾生之须臾”与“共适”于“无尽藏”的江山风月,都由望“美人”而不得,即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而生发出来,妙在并不着痕迹:一个人既出仕做官,思用于世,遇到小人谗谤,自然有“哀”的一面,但如果从此消极颓唐、不思振作,那就达不到完成忠君的目的。忠君用世的一贯精神引导着苏轼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便力求胸襟豁达,顺乎自然,以适应逆境;身处逆境之际也还要“望美人兮天一方”,始终不放弃地等待国君、朝廷对自己的召唤。这正是苏轼的主要的、始终如一的人生态度。
“美人”象征作者美好的理想。
“美人”意象在古诗词中的另一意蕴来源于《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伊人”被追寻者苦苦的追寻而终不可得,“伊人”即象征了“理想”,追寻“伊人”不可得,实质是追求理想而不可得。现代诗人戴望舒在其诗歌《雨巷》中借“丁香姑娘”让“美人”的这一意蕴再生,男主人公在寻寻觅觅中与“丁香姑娘”相逢,又在“丁香姑娘”叹息声中飘然错过,何尝不是对美好理想追寻的执着以及对追寻理想失落的迷惘的渲泄呢?
《赤壁赋》中苏轼对“美人”没有作外貌的描写,舍其具体的形而摄其神韵,才使得它那样冰清玉洁,那样清纯脱俗。因此,作者笔下的“美人”是有所象征的,是其美好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对苏轼而言,人生想拥有的太多太多,人生想实现的价值也太多太多。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有自己的文学之梦,有他的生活理想……当他被贬黄州时,这些美好的东西自然离他而去,理想如“美人”一样飘然而过,可望而不可即,苏轼只能扼腕叹息,“望美人兮天一方”而发出哀叹!
“美人”意象贯穿《赤壁赋》全文,牵动着苏轼情绪的起伏,影射了苏轼复杂的情感。把握“美人”多重意象,是解读《赤壁赋》的关键所在。
篇3:《雨巷》中的意象探微
《雨巷》中的意象探微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等。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梅雨时节江南的雨中小巷,通过雨巷、油纸伞、丁香花等意象,组构成一个富有浓郁象征意味的抒情意境。在诗中,诗人描绘了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抒情主人公“我”在这样的雨巷中ㄔ亍、彷徨,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充满了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所有情绪的集结点,是诗歌所言之“志”。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它由情和景这两个元素构成。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下面,笔者试就《雨巷》中个别意象的特点出发,探究《雨巷》的意象魅力。
雨巷:中国人对巷的亲近意识异常深厚。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汪曾琪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南方的里巷也能给人相似的感受。对这些传统物象的眷念,其实也是诗人们对闲逸、孤寂、冷清的人居环境的独特向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戴望舒在传统文学的浸染中,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特点(在大多数作家一味抛弃传统,进行新文学创作时,他以传统的意象作诗,是那样的不合群,但又是那样的可贵)——忧郁、苦闷、怀旧。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
江南雨季,细雨飘巷,烟雨朦胧,撩人情思。雨与巷的组合,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意象,这是戴望舒的首创,难怪叶圣陶会称其为“雨巷诗人”。“雨巷”,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凄切。
油纸伞:这是雨季的常见之物。因了雨,油纸伞为诗人遮了一方天地,也因了油纸伞,诗人又多了一份无法远望地惆怅。伞外的雨空,是心雨的天空。浅黄油纸伞在雨中浸润,让细润的心多了一份浅黄的伤痛——这是寻常之物,但又鲜见于传统诗词。唯戴望舒,将其放置雨巷的诗人头顶,让油纸伞撑出浓浓的诗意。
丁香姑娘:丁香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木,栽培历史悠久,四月花开,花白色或紫色,清新淡雅,香气浓郁。丁香花因颜色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容易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古往今来,咏丁香的诗句很多: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陆龟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贺铸的“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无不是将丁香的惆怅郁结在千千情结中,纠缠于密织的情网中,愁心永远守候的模样。
戴望舒在《雨巷》中承续了丁香的传统文化内涵,将丁香的意蕴更加情绪化,使丁香有了更深的忧郁。更为灵慧的是,诗人刻画的是雨中的“丁香姑娘”,恬淡清幽,更添一分寥落。诗人将丁香的外在之形极端淡化,以“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偏正短语,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将人抽象化,让意象人化,让“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这个新意象,是一个实在的人——姑娘,但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我们在朦胧地巷陌里感受,诗人在雨巷里用心述诗语,描摹其情感流动。人与物天然相和,物我合一,将细腻的心境与自然的灵动谐和。
这样的姑娘,这样的丁香,这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渴望与其相遇,即使相遇时只是“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只有“太息一般的眼光”,即使这以后,只能是无可定期的期待与“丁香一样的姑娘”再次相逢。
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戴望舒对这些意象是偏爱的,因为这些意象恰能映照诗人的内心,抒其性情,渲其郁闷,彰其心志。
诗人身处乱世,时世纷乱,如其他文人一样,不能全面地看清时世的走向,彷徨就不可避免。心性善良的他,在乱世中,更易苦闷、彷徨。江南里巷,是秀丽山水中的沧桑物象,雨中小巷,是流动的沧桑,平常人家的油纸伞,也成了诗人诗情的催化剂,而雨中丁香的弱嫩、飘零、孤寂,是诗人心性的纯美写照,所以,诗人想象,能在雨巷中遇见“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是一见钟情的姑娘,是风雨中飘零的生命,更是诗人心志的寄托,所以,诗人将永远地期待,与“丁香一样的姑娘”在雨巷中相逢。
也只有这样忧郁的雨巷里,诗人才有这样的体悟,才会有感激,才有这样纯美的诗语。
雨巷凝重悠长、油纸伞伴其前行、丁香姑娘或可相遇,这三个意象,雨巷灰暗沉重、油纸伞浅黄流动、丁香浅绿时现,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朦胧的、写意画面,如在眼前,又仿入梦境。
戴望舒自己曾说过:“诗不是某一个官感的享乐,而是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通过对法国象征派诗人果尔蒙作品的分析,戴望舒更加确信诗歌意象直接通向读者那“微细到纤毫的感觉的”神经,有了绝好的意象,诗人“巧妙的笔触”便会变为“绝端的微妙——心灵底微妙与感觉底微妙”。我们如果从《雨巷》的意象出发,分析其艺术魅力,又不拘泥于前人的理解,用心与诗人共同感悟这些意象,那么,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篇4:讨论《雨巷》中的意象探微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等。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梅雨时节江南的雨中小巷,通过雨巷、油纸伞、丁香花等意象,组构成一个富有浓郁象征意味的抒情意境。在诗中,诗人描绘了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抒情主人公“我”在这样的雨巷中ㄔ亍、彷徨,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充满了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所有情绪的集结点,是诗歌所言之“志”。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它由情和景这两个元素构成。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下面,笔者试就《雨巷》中个别意象的特点出发,探究《雨巷》的意象魅力。
雨巷:中国人对巷的亲近意识异常深厚。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汪曾琪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南方的里巷也能给人相似的感受。对这些传统物象的眷念,其实也是诗人们对闲逸、孤寂、冷清的人居环境的独特向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戴望舒在传统文学的浸染中,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特点(在大多数作家一味抛弃传统,进行新文学创作时,他以传统的意象作诗,是那样的不合群,但又是那样的可贵)——忧郁、苦闷、怀旧。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
江南雨季,细雨飘巷,烟雨朦胧,撩人情思。雨与巷的组合,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意象,这是戴望舒的首创,难怪叶圣陶会称其为“雨巷诗人”。“雨巷”,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凄切。
油纸伞:这是雨季的常见之物。因了雨,油纸伞为诗人遮了一方天地,也因了油纸伞,诗人又多了一份无法远望地惆怅。伞外的雨空,是心雨的天空。浅黄油纸伞在雨中浸润,让细润的心多了一份浅黄的伤痛——这是寻常之物,但又鲜见于传统诗词。唯戴望舒,将其放置雨巷的诗人头顶,让油纸伞撑出浓浓的诗意。
丁香姑娘:丁香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木,栽培历史悠久,四月花开,花白色或紫色,清新淡雅,香气浓郁。丁香花因颜色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容易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古往今来,咏丁香的诗句很多: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陆龟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贺铸的“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无不是将丁香的惆怅郁结在千千情结中,纠缠于密织的情网中,愁心永远守候的模样。
戴望舒在《雨巷》中承续了丁香的传统文化内涵,将丁香的意蕴更加情绪化,使丁香有了更深的忧郁。更为灵慧的是,诗人刻画的是雨中的“丁香姑娘”,恬淡清幽,更添一分寥落。诗人将丁香的外在之形极端淡化,以“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偏正短语,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将人抽象化,让意象人化,让“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这个新意象,是一个实在的人——姑娘,但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我们在朦胧地巷陌里感受,诗人在雨巷里用心述诗语,描摹其情感流动。人与物天然相和,物我合一,将细腻的心境与自然的灵动谐和。
这样的姑娘,这样的丁香,这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渴望与其相遇,即使相遇时只是“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只有“太息一般的眼光”,即使这以后,只能是无可定期的期待与“丁香一样的姑娘”再次相逢。
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戴望舒对这些意象是偏爱的,因为这些意象恰能映照诗人的内心,抒其性情,渲其郁闷,彰其心志。
诗人身处乱世,时世纷乱,如其他文人一样,不能全面地看清时世的走向,彷徨就不可避免。心性善良的他,在乱世中,更易苦闷、彷徨。江南里巷,是秀丽山水中的沧桑物象,雨中小巷,是流动的沧桑,平常人家的油纸伞,也成了诗人诗情的催化剂,而雨中丁香的弱嫩、飘零、孤寂,是诗人心性的`纯美写照,所以,诗人想象,能在雨巷中遇见“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是一见钟情的姑娘,是风雨中飘零的生命,更是诗人心志的寄托,所以,诗人将永远地期待,与“丁香一样的姑娘”在雨巷中相逢。
也只有这样忧郁的雨巷里,诗人才有这样的体悟,才会有感激,才有这样纯美的诗语。
雨巷凝重悠长、油纸伞伴其前行、丁香姑娘或可相遇,这三个意象,雨巷灰暗沉重、油纸伞浅黄流动、丁香浅绿时现,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朦胧的、写意画面,如在眼前,又仿入梦境。
戴望舒自己曾说过:“诗不是某一个官感的享乐,而是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通过对法国象征派诗人果尔蒙作品的分析,戴望舒更加确信诗歌意象直接通向读者那“微细到纤毫的感觉的”神经,有了绝好的意象,诗人“巧妙的笔触”便会变为“绝端的微妙——心灵底微妙与感觉底微妙”。我们如果从《雨巷》的意象出发,分析其艺术魅力,又不拘泥于前人的理解,用心与诗人共同感悟这些意象,那么,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雨巷》
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篇5:浅论《赤壁赋》中水月意象的作用论文
浅论《赤壁赋》中水月意象的作用论文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的一个幽静的夜晚,苏轼乘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赤壁的江水、明月抚慰、净化了苏轼的心灵,一篇广为世人传诵的佳作《赤壁赋》诞生了。然而作为一篇充满理趣,如空山流云一般灵动自然、舒卷自如的千古妙文,《赤壁赋》教学却遇到了一些困难。
《赤壁赋》的舒卷自如、灵动自然为其长处,却也给教学带来阻碍。为突破这一难点,笔者尝试在教学中以《赤壁赋》的水、月意象为切入点,抓住行文的线索,从而把握因水月之景、之理而带来的主客感情“乐—悲—喜”变化,最终使学生感悟苏轼豁达超脱、随缘自适的精神境界。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句话用来形容苏文最妙,《赤壁赋》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全篇行文毫无滞碍,潇洒自然,达到了叙事、写景、说理、抒情的完美统一。虽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名为“赤壁赋”,但水、月才是核心。水、月既是作者欣赏对象,更是作者行文依据,全文或隐或显都不离水、月二字。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式是“泛舟”,时间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关于江水、明月的描写、议论,这几句看似是平淡无奇的游记文的寻常格套,却暗点江水、明月,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接下来,作者紧扣“泛舟”“七月既望”总写游地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写江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一边与客饮酒,一边高吟古人咏月名篇。“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的是《诗经·陈风》里《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体现了苏子身处美景的愉悦,而“月出皎兮”更是对明月飞临的召唤。在诗人殷切期盼和召唤下,明月终于姗姗而来——“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虽未明写明月,然而那横江白露、茫茫江水都是在明月辉映之下,“水光接天”更是将江水明月融为一体。
至此,第一段所描写、叙述的苏子赤壁之游可以说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兼具。苏轼笔下以水、月为核心的秋夜赤壁之景自成特点,不同于传统水、月意象所常具有的幽静肃穆,反而多了一份爽朗澄净。江水的浩瀚,江月的皎洁荡涤了尘俗之想,净化了心灵,而天光、水色连成一片,又使人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
于是苏子不禁“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这是本文情感发展的第一阶段:乐。根据上文对课文第一段的分析,可以见出苏子之乐是因为以水、月为核心的秋夜赤壁美景使人精神愉悦,甚至有“凭虚御风”“羽化登仙”之感。
“诗言志,歌永言”,心中之乐,不由发而为歌。苏子之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正是因明月之景而起,是对上文明月之诗、窈窕之章的生发,虽未明写水月,然而“空明”“流光”分别指月光下的清波和江面浮动的月光。苏子乐甚,可是客的箫声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道不尽的`哀婉凄凉,悲咽低回。此段承上启下,感情开始由乐转悲。
在苏子询问下,客道出了原委。原来明月高照赤壁,此景此情,客不禁想到曹孟德明月之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继而想到当年志得意满、不可一世的曹孟德“如今安在哉”?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不用一提了。客认为他与苏子谈不上建功立业,只不过在江岸水洲过着渔父樵夫的生活,鱼虾是伴侣,麋鹿是友人,划着小船,举杯相劝,那微不足道的生命,短促得象永恒天地里仅能存活几小时的蜉蝣,渺小得像茫茫大海的一颗丝毫不起眼的米粒。
秋日夜晚,江水明月之景的空阔辽远、爽朗澄净越发显得江上那一叶扁舟的不起眼,而个体在这样无穷的时间与空间中越发显得渺小,个体的生命也越发显得短暂,在这样的情境下,人们常常会觉得无奈与虚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如以上分析,客感到悲的原因,以及悲的具体内容也是与水月之景相连的。谈到个体的渺小与短暂,客又回到了身边的长江与明月,推广开去,把人生与宇宙加以对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一方面“羡长江之无穷”,进而希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教学至此,可以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子为何愀然?客因何而悲?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箫声其实是和苏子的歌的,因此可知苏子的歌其实也悲,这种悲正体现了苏轼被贬黄州,政治失意。这一点不少方家已有大论,此不多言。另外,根据上文分析可知,客主要还有:古今對比,英雄不存之悲;个体渺小,天地广阔之悲;人生短暂,长江无穷之悲;希求长生,求之不得之悲。而这几种悲据上文分析,其实都与水、月之景关系密切。可以说乐也水月,悲也水月。
面对客的悲,苏子进行了宽慰,因客曾表示“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苏轼仍然从眼前的江水、明月说起——“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接下来的说理皆是围绕水月生发。关于江水,苏轼认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某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整个江水,则始终长流不绝,因此可以说“未尝往也”。关于月亮,苏轼认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因此可以说“卒莫消长也”。列举江水、月亮说明去留、增减的辩证关系,作者再归纳到了一般的认识原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就是说,变与不变,无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
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岂但人生百年,顷刻即逝,就是向来认定的天长地久,其实也是一睁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态;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因此,对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而又何羡乎”?针对变与不变,苏轼又宕开一笔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此苏轼又一次提及明月,代指眼前美好景物,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他正可以徘徊其中而自得其乐。这段话简而言之,其实论述的是由变与不变得来的取与不取的关系。
最后,客完全被苏子说服,“喜而笑,洗盏更酌”,主客尽欢,开怀畅饮,直到“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而“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此处又暗点“江水”“明月”。
经过取譬江水、明月的哲理阐发,文章情感进入了第三阶段:喜。教学至此,可以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因何而喜?江水、明月使人领悟到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的道理,从而进一步投身以水月为代表的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寻求精神的慰藉。接着可以知人论世,结合苏轼此时的相关作品,如《记承天寺夜游》《念奴娇·赤壁怀古》,总体把握全文和水月意象,感受此文中苏轼的心境。在“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形同囚犯的贬谪生活中,苏轼却能寄情山水,写出清逸空灵、超凡旷达的文字,体现了他豁达乐观,随缘自适的思想境界。苏轼能做到这一点,不是因为他的身上没有人类所固有的弱点,而是因为他能够克服并超越这些弱点。苏轼用自己的一生践履了这一真理,为人生画下了完美的句号。
根据上文分析论述,这篇文章与水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苏子因江水明月之美景而乐甚;客因江水明月对比下人生的短暂与渺小而生悲;苏子以江水明月为喻劝客,使客转悲为喜,最终宾主尽欢。苏轼借江水明月不仅营造了空明澄澈、幽邃邈远的意境,还以此阐发了短暂与永恒的哲理,抒发了一己之怀抱,作者自己也因此得到了解脱。
李泽厚在《世纪新梦》中这样说过:“文学的最高价值,文学的永恒性源泉在于它可以帮助人类心灵进行美好的历史性积淀。就是说,成功的文学作品,它总是在人类心灵中注入新的美好的东西。这可能看不见,不是像科学那样可以测量﹑计算,但它确实存在着。”《赤壁赋》就是这种文学作品,学习这篇课文,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悟到江水、明月之景的美,更要在他们的心灵注入如江水、明月般美好的东西。
篇6:赤壁赋中的明月意象分析总结
赤壁赋中的明月意象分析总结
1、明月──写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苏轼一生屡遭政敌排挤,抑郁不得其志。1080年终因“乌台诗案”而被捕,当年即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其心灰意冷之状可知矣。此时他只有借助于游山玩水来排遣心中块垒,而他所选景物则恰恰是远离污浊政治的清风明月,故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纯净之美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闲适之情,而“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融洽与和谐更是描绘出秋天长江的爽朗与澄净,其悠然自得、怡然自乐之态跃然纸上。
2、明月──开启抒情闸门的引子:
作者身处偏远黄州的长江边上,而身份则是低得算不上品级的`区区团练副使,此时暂得偷闲于月下赤壁,有感于月出东山,才有“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咏叹。也许神宗皇帝此时也在饮酒赏月,但他一定不会记起苏轼这个“诗中暗含讥讽”的罪人了,而处于偏远之地的作者,仍以“美人”比君,以示忠君之殷切。其既出仕为官,思用于世,思忠于君,而小人离间谗谤,无端罗织罪名,陷其于不义,其“哀”可想而知,但高贵的心灵往往在处于困境时更能够表现出人格中最宝贵的东西来,此时东坡之谪黄州已有两年光景,经过两年的自我调节,他的思想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摧残、肉体上的折磨并没有使他陷入消极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反而养成了他豁达洒脱的性格,即使遭贬也还要“望美人兮天一方”。
3、明月──展开议论话题的依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从当前江月之景联想而得,名为怀古,实为伤时。苏轼在同年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周瑜的功成名就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而这里则从赤壁之战中败北一方曹操的角度展开评说,当其率领号称八十万大军,“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困周郎于赤壁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何其壮哉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何其志得意满,“固一世之雄也”!而结果又怎么样呢?只落得“樯橹灰飞烟灭”而已,“而今安在哉”?败者不在,而那“雄姿英发”的胜者周郎呢?也还不是同“千古风流人物”一起被这“滚滚长江东逝水”所“淘尽”了吗
?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了。所谓功业,原来却如此被历史拨弄于股掌之间,多么可悲呀!贵为王侯将相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普通人呢?既然功业成败与否都失去了意义,何苦为之孜孜以求呢?人的短暂的一生与永恒的历史相比,简直如一只飞虫般易生易灭,如一滴水般可有可无,何不散淡江湖逍遥气时呢?
4、明月──阐述人生哲理的凭借:
但苏轼不愧为洒脱豪放之士,在遭受了人生与仕途的变故之后,及时地调整了心态。“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由眼前的“水”与“月”生发出变与不变的思考。苏轼时年46岁,已逾不惑,而望知天命之年,对人生的意义已有了独特的理解,就近取譬,不能不说是深入浅出:水虽东流长逝,但江中之水却未曾枯竭;月虽有圆有缺,但仍是光照千古未曾损耗。清风江水明月可以永恒,不朽的人生也可以靠“立德”、“立功”、“立言”来完成,于是转而为对不朽人生的积极追求。
这种思想的转变是难能可贵的,由“哀吾生之须臾”到“物与我皆无尽”,从“羡长江之无穷”到“而又何羡乎”,一扫向时之哀,重新表现出正视人生的果敢和面对现实的勇气。有了这样的气魄,人生的暂时得失又算得了什么?“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人生的层次不同则取舍各异,“不义之富贵,于我如浮云”。又何必孜孜以求之,而“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就是大自然最丰厚的赏赐啊!为什么要错过呢?
篇7:孟子之性概念探微
孟子之性概念探微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性善论”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为了了解性善论,就必先廓清其所谓“人性”的概念内涵,孟子所谓“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具有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的一种社会属性.本文试从两方面进行分析:1、孟子的“人性”之概念,是不包含人的自然本性的'.2、孟子的“人性”之概念纯指人的善良本性,即良心,其表现为仁、义、礼、智.
作 者:高书文 焦方义 Gao Shuwen Jiao Fangyi 作者单位:高书文,Gao Shuwen(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2)焦方义,Jiao Fangyi(五井镇桥头小学,山东,临朐,262604)
刊 名: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DULT EDUCATION COLLEGE OF HEBE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4 6(2) 分类号:B222.5 关键词:性善论 人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良心 仁义礼智篇8:先秦文化之人性探微
先秦文化之人性探微
先秦诸子人性之论,以孟、荀、告、庄最为典型.四类人性观,于天与人、善与恶、心与生等诸关系上各有见地,各有其所得所失.对先秦文化中人性论作重新体认,于今时之人性研究当有颇多可借鉴之处.
作 者:阮李全 刘洪波 RUAN Li-quan LIU Hong-bo 作者单位:阮李全,RUAN Li-quan(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刘洪波,LIU Hong-bo(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400031)
刊 名: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7 8(6) 分类号:B22 关键词:先秦 文化 性 人性篇9:初中古诗词欣赏之意象
初中古诗词欣赏之意象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其中就有对古诗词意象的理解。要从哪些方面下手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散文与小说等艺术形式将密密麻麻的文字铺排在纸上,形式上颇有文字堆砌之感。而诗歌一出场,就以它特有的形式美征服了读者:精巧的五绝、七绝,几十个字,有的配以插图,诗与画相辉映,文与图相结合,言简意赅。可是正因为字少,使古诗词缺少“读头”。当今时代变迁,生活节奏速度快,大部分中学生对“古”已经不感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欣赏,这与古诗词的意象领会就有很大关系,从而对学生学古诗词有很大帮助。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在感受意象上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欣赏古诗词,感受诗歌意蕴之美
品味古诗词的意象,是对古诗词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等的综合系统性探讨,品味可以从字词、意境、修辞、写法等方面进行。下面,我们就略谈一下。
1.对诗歌的字词句等有特色之处细致评析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词几乎由意象组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共同组成了秋色凄凉悲切之景。每一个景象都带着令人凄清之感。古诗词中,还有一些客观事物早就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文学景象。如,大雁南飞,形成了游子们思乡怀亲的寄托;折柳,暗示离别之苦、依依不舍;松、竹、梅、菊表示气节高雅、孤傲超逸之品性。抓住了这些特色,就大概反映了诗词的意象了。
2.诗画配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国古诗词比比皆是。拿王维来说,盛唐著名诗人与画家,作为诗人,他被誉为“诗佛”,他的五言诗被誉为“五言之宗匠”;作为画家,当朝盛誉极高。他的诗,诗中有画,后人千古传颂。诗配画是品味诗境的不错方法。这种直观的感受更能增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又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如果能让学生对古诗词作画,更能增添学生对诗词意象的`体会。例如,教授《送别》(无名氏)、《山居秋暝》(王维)、《相见欢》(李煜)等,学生创作配画都很有兴致,虽然画得不是很好,但是通过动手画、讨论和反复修改,充分认识到了诗词的意象。
二、挖掘古诗词的诗魂
欣赏一篇古诗文,除了看懂“表象”,还得看到“诗魂”。拿《十五从军征》来看,表面上述说了一个人从了一辈子军后回乡的情况。哪怕从表象上看,这个人回故乡后看到了这种境况,心情会怎样呢?“泪落沾我衣”,人们仿佛看到,主人公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黯然泪下。他已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号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期盼、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的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程的衣襟上。“泪落沾我衣”五个字,包含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作者赋予了这首诗厚重的“魂”,然后才能感动读者,催人泪下啊。除了看到这点外,若能联想多一点,比如,想到这人能从“古人征战几人回”的沙场上回来了,而且还能从“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时候活到了八十岁,这难道不是个人才吗?而人才却落得了这样的下场,试问,不是人才的我们有何感想呢?能让人浮想联翩的文章,才是艺术的高超啊!
三、要善于捕捉现象和领略意境
意境往往由意象组合而成,通过多个意象的组合达到某一特定的境界或氛围,使诗词所营造的气氛感染读者。
善于捕捉现象和领略意境,是古典诗词欣赏中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环节。
捕捉形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诗词的字里行间抓住人物形象;一是欣赏之后得到总体形象,或曰诗人的自身形象。
苏轼的《江城子》这首词,全篇描绘出豪气不减少年的词人的自身形象:他“左牵黄”,“右擎苍”,狂放不羁,豪气冲天;他由“千骑”簇拥,亲学孙郎,弯弓射虎,英姿飒爽;他酒酣耳热,豪情万丈。一位壮志在胸、豪气冲天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关于诗词的意境,王国维曾说:“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谓有意境呢?他又说:“写情则沁人心腑,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他在《人间词话》中又进一步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意境包括意与境两个方面,而且是意与境,情与景融合为一、浑然一体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在于能写真景物、真感情,在于艺术形象的鲜明生动,境界的传神、感人。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应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古诗词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 美人心计经典台词
★ 《美人树》读后感
★ 后赤壁赋朗诵
★ 苏轼 赤壁赋
★ 赤壁赋翻译
★ 后赤壁赋赏析
★ 苏轼赤壁赋
★ 赤壁赋说课稿
★ 赤壁赋朗诵
《赤壁赋》之美人意象探微(网友来稿)(通用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