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俊简介

时间:2023-01-17 04:15:56 作者:Bling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Bl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董俊简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董俊简介,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董俊简介

董俊

董俊(1186—1233年),字用章,金真定藁城(今属河北)人,蒙古大将。

董俊少年时种田,成年后浏览书史,擅长骑射。蒙古代金后,河北大乱,藁城令立靶募兵,董俊挽强弓一发中的,受募领兵。12,木华黎帅兵南下,他率军投降,此后成为一位著名的世侯。

12,董俊升任中山府(治今河北定县)事,佩金虎符。他与金真定守将武仙对峙,在曲阳大败武仙。12八月,武仙穷蹙而降。木华黎授董俊龙虎上将军、行元帅府事,驻藁城,不久升左副元帅,其部众号为匡国军。他曾对木华黎进言:“武仙黠不可测,请加以防备。”1225年二月,武仙果然杀史天倪反叛蒙古,再投金朝。一时间,藁城近旁州县大多改变旗帜,董俊“险夷一节”,孤军坚守,后更拥护史天泽为主帅攻克真定,帮助史天泽稳定了河北局势。1232年,他参与围攻汴京之役。1233年,金帝逃奔归德,他又追击围攻,死于战阵。

董俊去世时,已为蒙古立下汗马功劳。临阵作战,他总是身先士卒,勇气慑众;且器度弘远,善战而不妄杀,南下伐金时,收归为奴者,都纵放为民。作为汉人世侯,他不是势大权重者,但以忠孝著称当世。攻克汴京时,他将儒士侍其轴延归藁城,教授诸子。他曾说:“射,百日事耳;《诗》、《书》,非积学不通。”(《元史·董俊传》)子有九人:文炳、文蔚、文用、文直、文毅、文振、文进、文忠、文义。文炳、文用与文忠,事功亦显。

篇2:董宣简介

董宣

中文名称: 董宣

又 名: 字少平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汉代

相关人物: 刘秀

生平简介

董宣,生卒年不详。字少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初任北海相、江夏太守、洛阳令等职。在职不畏强暴,惩治豪族。任洛阳令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仗势杀人,被湖阳公主包庇。董宣拦住湖阳公主的车,令奴下车而杀之。公主诉于刘秀,刘秀令其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拒不低头。刘秀令人强按之,也不能使其俯首。京师豪族贵戚莫不畏之,号为“卧虎”。

董宣是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一个执法严格的官员,被刘秀赏赐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强项令”,意思是脖子刚强、不肯低头的县令。

董宣在做洛阳县令时,公主的仆人杀人,犯了法,躲在公主家里不出来,所以抓捕他的人不敢进去。董宣听说公主的车要出来,就拦住了,当面杀了那个犯了死罪的仆人。公主认为董宣在她面前杀她的仆人,是在欺负她。于是向皇帝,也就是自己的哥哥刘秀告状。刘秀很生气,把董宣叫来,要打死他。董宣也生气地说:“皇上您很圣明,复兴了汉朝,但现在却放纵人杀人,这怎么能治理国家呢,我不用你打,我自己先死吧!”说著就用头撞柱子,撞得头流了血。

刘秀知道了事情真相,也就不杀他了,但让他给公主磕头,赔礼道歉。董宣就是不听,刘秀就让人按他的头,董宣双手撑地,挺著脖子。刘秀最后奖励了他,还给他加了个“强项令”的称号。

董宣死后,刘秀派人去他家里,见到董宣家里很贫穷,竟没有钱买棺材埋葬,原来董宣还是个清廉的官吏。刘秀知道了,非常难过。

篇3:董诰简介

《全唐文》

清代官修的唐五代的文章总集。一千卷。嘉庆十三至十九年(1808~1814)由董诰领衔,阮元、徐松等百余人参加编纂。共收文章一万八千四百八十八篇,作者三千零四十二人,每一位作者都附有小传。编次以唐及五代诸帝居首,其次是后妃、诸王、公主,再次为各朝作者、释道、闺秀,宦官、四裔附编书末。清宫原藏有《唐文》稿本一百六十册(据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一,其编者为陈邦彦),清仁宗认为它“体例未协,选择不精”,于是下令重编。该书即在这一稿本基础上,用《文苑英华》、《唐文粹》等总集补其缺略,又从《永乐大典》辑录了唐文的单篇残段,并旁采他书和金石资料编校而成。它汇集了唐朝及五代的文章,为学者查阅使用这些资料提供了方便。但该书在编纂、考订上还有不少缺点,包括文章漏收、误收、重出,作者弄错,题目和正文的讹脱,小传记事不确,采用的书不注出处等等。清劳格和现代学者岑仲勉在读本书的《札记》中(见劳著《读书杂识》、岑著《唐人行第录》)曾举出上述问题约四五百条。

该书编成后,即颁发扬州,由督理两淮盐政阿克当阿等负责校刻,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成,此即所谓扬州官本。后来又有广雅书局翻刻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了据原刻本影印的断句本,附印了清末陆心源的《唐文拾遗》和《唐文续拾》,是现在通行的比较便于阅读的本子。

篇4:董迅简介

远处,一双深情的眼睛

作者:董迅 李献民 孙征

鸡叫第二遍了,躺在床上的冯全山仍和妻子在说着话。

“这些年来,乘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东风,村子富了,许多人家盖了新房,置办了高档家具和电器,吃的穿的也大大改善了。物质生活进了一大步,但精神生活却显得滞后,特别是少数青年国防意识淡薄,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是个民兵,不明白自己肩上还担负着保家卫国的责任和义务,个别民兵军事训练不积极、执勤巡逻嫌辛苦、政治学习不参加……这怎么行呀!”丈夫说得很严肃。

妻子听了,对丈夫说:“你一不是民兵连的领导,二不是村支书,天塌下来,也轮不到你操心呀!”

“可我是个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呀!”妻子不吱声了,半晌,轻轻地问:“ 那你准备怎么办?”“我想回村里当这个民兵连领导、村支书!”丈夫说得很干脆!

妻子以为自己听错了:“什么?你在说梦话吧!”“不是梦话,是实话,是我的心里话。”“你放着市里的干部不当,要回村里当农民,扔了铁饭碗,来端泥饭碗,发神经了!”妻子喊了起来。“从小处讲,中柳林是我的老家,也是你的家,我不希望村子富了,人心散了,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下来了。从大处讲,国不可一日无防,民兵是国家强大的后备军,这个后备军没了战斗力,这后果还用我说吗?……这可不是耸人听闻呀!”丈夫一字一句地说。妻子沉默了。

冯全山看看窗外,天已大亮,他连忙穿上衣服,搭第一班交通车回到邯郸市。上午10点30分,他坐在了市政府一位主要领导同志的办公室。这位领导同志认真地对他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已经45岁了,而且正科级已经快了,今年年底,将有一批比较优秀的同志走上副处级岗位,如果不出意外,你应该名列其中,这个节骨眼上,你要求回村当干部,这意味着你从一个国家干部变成了农民,并且永远是农民,你可得三思而后行呀。”

“这个我早就想过了。回村后,我主要想抓一抓精神文明和民兵工作。您知道,高楼大厦倒是很壮观的,但如果基础不牢,迟早是要倒塌的,精神文明和民兵工作就是这高楼大厦的基础。”冯全山说。

“说得好!不愧为一个优秀的老共产党员!我支持你!”这位领导同志一把握住冯全山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

冯全山回到中柳林村,走马上任村党总支书记,兼任民兵连指导员。第一次总支大会,他慷慨陈词,历数民兵工作的意义,并提议,把民兵建设放在工作首位,在组织上、物质上、时间上给予保证,提议得到了全体同志的一致支持。

一张大红纸贴在了公告栏上,上面是民兵连长、排长、班长及战士的名单。

冯全山一马当先,率领总支成员、民兵骨干开上了山坡,修建民兵训练场地,3个月过去,昔日荒草凄凄的野山坡变成了整齐规范的训练场。站在他和大伙儿几个月血汗换来的100米障碍设施的前面,这个身着迷彩服的共产党员体内激荡着一腔热血,脑子闪现着威武雄壮的方队隆隆走过的壮观场面,耳朵里回荡着嘹亮的“一二三四”口令,心潮起伏万千。想到这里,他激动不已,对着村子吹起了集合哨,然而15分钟过去了,编制为113人的民兵连,来到训练场的只有三分之二,冯全山问身边的民兵连长王聚生,王连长说:“现在正是运输旺季,没来的都是运输专业户,可能都忙着挣钱,顾不上民兵训练。”这时,冯全山的大儿子气喘吁吁地跑来,对他说:“爹,妈的病又犯了,在床上打滚,直喊你的名字。” 王聚生和几位在场的民兵连干部劝冯全山:“你先回家,这里有我们哩!”冯全山急了:“不行,我们自己定的制度自己都不能坚持,怎么能带好民兵连!你们先带大家训练,我去通知。”他当即跑到广播站,通过大喇叭向全村下令:依照村委会规定,民兵必须参加训练!然而那几个没参加训练的民兵听后只是笑一笑,照样各忙各的。

晚上,冯全山回到家里,妻子撑着病体把热腾腾的饭菜端到他面前,他却毫无食欲。他问妻子:“你说,现在的人都富裕了,为什么少数人国防意识反而淡漠了呢?”

妻子白了他一眼,说:“其实,并不是国防意识淡,是现在致富的渠道多,机会多,把国防教育这一块给挤走了……”

“明白了!没想到你还挺有眼光的。”没等妻子说完,丈夫打断了她的话。

3天后,3个身着旧军装的老人来到村里,他们的胸前挂满了奖章、勋章。老人在冯全山的带领下,一家一户地串门,在运输专业户、退伍老兵张栓的家里,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一等功臣王金山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当年,我也是一个司机,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妻子很漂亮,儿子很听话,收入也很高……可自从日本鬼子来了,这一切都没有了……”

一个星期后,又一次紧急集合,冯全山的哨音刚落,民兵们就风驰电掣般地赶到操场,连长王聚生看了一下表,前后6分钟,清点人数,不多不少,正好113 人。看着面前迷彩服组成的全副武装的队列,冯全山的眼中幻化出一道巍峨的长城。

然而,巍巍长城是靠一砖一石筑起的,要把民兵训练成一支过硬的队伍,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冯全山深深明白这个道理。

冯全山来到人武部,把教员请到村里抓训练,同时着手建一个能吸引民兵的 “民兵之家”。

资金哪里找?别看村里有的人家挺富裕,可村集体的账上并没有多少钱,冯全山召集村干部和富裕户开会,发自肺腑地说:“我冯全山为了自己的事不会为难大家,但为了国防建设,我只有求老少爷们出把力了。不过钱是借大家的,等村里新建的几个厂有了效益,钱马上还大家!”

冯全山说得掷地有声,可是响应者只有一部分人,钱还有缺口,他转身回家,从柜子里拿出准备翻盖房子的5万元钱就走,妻子拦住了他:“你拿钱干啥去? ”“盖民兵之家。”“这可是咱家盖房子的钱。”冯全山说:“咱的房子一时半会儿还塌不了,可咱国家的长城要是根基不牢可不得了!”通情达理的妻子说: “去吧,我支持你!”

真心换真情。冯全山的言行又一次感动了众乡亲,大家纷纷解囊,建民兵之家的资金很快筹齐。冯全山带头出工,将村中一个闲置多年的污水坑填平作为场所,请来最好的施工单位以最快的速度建起了一个占地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 1000平方米,设有国防教育室、图书室、综合学校、广播站和健身房的民兵之家,并配有5000多册图书,7套健身器材以及乒乓球、台球、篮球等多种文体器材,建立了以冯全山为组长的管理机构,设置了办公室,制定了规章制度,配备了专职宣传干部,使“民兵之家”达到全省一流水平,受到北京军区和省军区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这是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大家渴盼已久的全市民兵军事训练汇报表演开始了。来自四面八方的100多个表演方队,如同整齐划一的森林,在嘹亮的口令声中,依次通过主席台,进行各种项目的表演。在这100多个方队中,有一个方队格外引人注目:30多名身着崭新迷彩服的青年民兵在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人带领下,站如松、坐如钟,静如磐石、动如猛虎,以高昂的士气、整齐规范的动作和出色的擒敌拳、警棍盾牌对抗表演,赢得了阵阵喝彩。刚刚表演完毕,坐在主席台上的一位将军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是哪个村的民兵方队? ”答:“中柳林村的。”“就是冯全山当指导员的那个民兵连吗?”将军又问。 “对,看,方队里的那名指挥员就是冯全山。”“好样的。”将军的双目中露出一种掩饰不住的敬意,并拢的五指举上帽檐。

评比结束,中柳林村民兵连获得全部项目中的5项第一和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颁奖大会上,将军双手将一面锦旗递到胸前挂着大红花的冯全山手上,会场爆发出如雷的掌声……

此时此刻,远处,有一双含着热泪的眼睛,深情地看着这一切,那是冯全山的妻子。只有此刻,她才知道丈夫———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心中的追求和向往。

篇5:董桥简介

董桥

董桥 原名董存爵。1942年出生。福建晋江人。著有散文集《这一代的事》、《乡愁的理念》等。

篇6:董征简介

董征

姓名: 董征

职称: 研究员

社会兼职: 全国气管炎组组长

学历:白求恩医科大学,西北大学外语系

主要工作经历:绥远军区医训队教员;卫生部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实习研究员;卫生部针灸研究所主治医师;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广安门医院内三科研究员

主要专科: 内、老年、外、妇、儿、眼、耳鼻喉、针灸、骨伤、按摩、皮肤、其他

主要专病: 免疫系统疾病及其他神经肌肉等疑难杂症

主要医疗特点:在治疗上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中药、针灸、气功、应用综合治疗

主要科研成果:1、消喘膏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2.体表内脏相关论3.慢性气管炎资料

篇7:朱俊简介

朱俊

朱俊(?—195年),字公伟,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末期名将。曾任刺史、谏议大夫等职。与皇甫嵩镇压黄巾军时任右中郎将,后封为西乡侯。

朱俊少孤,其母亲曾以贩缯为业,朱俊因孝养母亲而远近闻名,得任县门下书佐,为人好义轻财,乡里都敬重他。时同郡人周规被公府征召作官,临行时,借郡库钱百万,充当整备冠帻的费用。后来,郡中督责讨要,周规家贫,偿还不了,十分窘迫。朱俊就把母亲经营贩卖的缯帛偷出,给周规还清了债务。其母失去产业,深恚责之。朱俊却说:“小损当大益,初贫后富,必然理也。”(《后汉书·朱俊列传》)

本县县长度尚深以朱俊为奇,把他推荐给郡守韦毅,于是朱俊开始在郡中任职。后任太守尹端任用他为主薄。

熹平二年(173年),尹端征剿许昭失利,被州牧举奏,应问斩刑。朱俊悄悄到京师,花费数百金,买通主持章奏的官员,把州牧的奏章加以改动,于是尹端才得输作左校。尹端见罪过减轻,大喜,但心中疑惑,不知为何得减罪过。朱俊也始终没对人提起过。

下一任太守徐圭荐举朱俊为孝廉。后升任兰陵令。朱俊力官,有过人的才能,东海相又上表推荐。正好交趾(十三刺史邢之一)群盗并起,州牧、郡守软弱无能,不能禁止。另外,交趾梁龙率众万人,和南海太守孔芝一起反叛,攻破郡县。光和元年,朝廷便任命朱俊为交趾刺史。

朱俊受到任命,回到本郡捡选家兵,调发士众,得五千人,分两路直奔交趾。到州界后,朱俊整束兵众,屯驻不动,派使者到南海郡察看虚实,宣扬威德,以震慑敌人之心。接著调集七郡兵士,一齐进逼,终于斩杀了梁龙,逼降几万人,旬月之间,州郡平定。朝廷论功行赏,封他为都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赐黄金五十斤,并征他人朝任谏议大夫。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农民起义爆发,朝中公卿都推荐朱俊,说他有才略,于是,朝廷任命他为右中郎将,持节。

朱俊先与黄巾军波才部作战,失败。皇甫嵩退守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波才率大兵包围城。当时,城中兵少,众寡悬殊,军中震恐。皇甫嵩安慰部下,他说:“兵有奇变,不在觿寡。今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 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后汉书·皇甫嵩列传》)天遂人愿,当晚大风骤起。皇甫嵩命令将士扎好火把登上城墙,先派精锐潜出围外,纵火大呼,然后城上点燃火把,与之呼应。皇甫嵩借此声势,鸣鼓冲出。黄巾义军缺乏战斗经验,惊慌散乱,被迫后撤。这时,曹操也奉命赶来,于是皇甫嵩、曹操、朱俊合兵,乘胜追击。黄巾义军顽强抵抗,数万人惨遭屠戮。皇甫嵩则被晋封为都乡侯。

接著,皇甫嵩又和朱俊一起乘胜镇压汝南、陈国地区的黄巾军,并追击波才、进攻彭脱,连连取胜,平定了三郡之地。

皇甫嵩上表朝廷,推功于朱俊,朱俊被封为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

时南阳黄巾首领张曼成起兵,自称“神上使”,拥众数万,杀郡守褚贡,屯驻宛城(今河南南阳)百余日。后任太守秦颉击斩张曼成。黄巾余兵又举赵弘为帅,人众越来越多,达到十几万人。朱俊、荆州刺史徐璆和秦颉合兵,共一万八千多人,进击赵弘,从六月直到八月,始终不能取胜。有人上奏,要召朱俊回京。司空张温上疏劝阻,他说:“昔秦用白起,燕任乐毅,皆旷年历载,乃能克敌。俊讨颍川,以有功效,引师南 指,方略已设,临军易将,兵家所忌,宜假日月,责其成功。”(《后汉书·朱俊列传》)灵帝依议。朱俊于是挥兵急攻宛城,杀死赵弘。

黄巾义军又以韩忠为帅,仍然占据宛城。朱俊兵少不敌。于是解散城围,扎下营垒,筑造土山,面对城内。鸣鼓呐喊,摆出进攻城西南的态势。黄巾军全都赶赴应敌。朱俊却自率精兵五千,进攻东北,将士鼓勇,登城而人,韩忠退守小城,惊惧非常,请求投降。

司马张超及徐璆、秦颉皆欲听之。朱俊不同意,他说:“兵有形同而埶异者。昔秦项之际,民无 定主,故赏附以劝来耳。今海内一统,唯黄巾造寇,纳降无以劝善,讨之足以惩恶。今 若受之,更开逆意,贼利则进战,钝则乞降,纵敌长寇,非良计也。”(《后汉书·朱俊列传》)说完,下令急攻,但一连数日,未能攻克。

朱俊登上土山,瞭望黄巾营垒,然后,对司马张超说:“吾知之矣。贼今外围周固,内营逼急,乞降不受, 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也。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其害甚矣。不如彻围,并兵 入城。忠见围解,埶必自出,出则意散,易破之道也。”(《后汉书·朱俊列传》)

于是下令解围。韩忠见围解,果然引军出战,朱俊乘势进击,大破其军,追击十余里,屠杀一万多人。韩忠等人只好投降。秦颉杀死韩忠。黄巾余众不能自安,又以孙夏为帅,还驻宛城。朱俊进攻,孙夏败走,朱俊纵兵屠杀一万多人。黄巾破散流离。第二年春天,朝廷任命朱俊为右车骑将军。朱俊率兵回京,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增邑五千,改封钱塘侯,加位特进。后以母丧离职。服毕起家,任将作大匠,转任少府、太仆。

黄巾起义之后,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畦固、苦唒等,不可胜数。其大声者称 雷公,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轻便者言飞燕,多髭者号于氐根,大眼者为大目,如此称号,各有所因。大者聚众二三万,小的也有六七千人。

其中,常山人张燕势力最大,他轻勇趫捷,军中号曰飞燕,善得士卒之心。据众百万,占据黑山,朝廷不能制御。后来,他遣使至京师,投降了汉朝,被封为平难中郎将,领河北诸山谷事。

后张飞燕渐渐侵犯河内,进逼京师。朝廷任命朱俊为河内太守,率领家兵,击破张飞燕。其后诸贼多为袁绍所平。此后,朱俊曾任光禄大夫、屯骑、城门校尉、河南尹。

当时,董卓把持政权。朱俊是功高望重的将领,董卓对他格外小心。外表与他亲近交结,内心则对他颇为忌惮。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推袁绍为盟主,兵锋甚盛。董卓颇为恐惧,想请公卿们商议,迁都长安,朱俊屡次阻止。董卓虽然厌恶朱俊异己,但贪图他的高名,于是上表奏请朱俊为太仆,做自己的副手。使者欲宣诏命,朱俊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却乘机说:“国家西迁,必孤天下之望,以成山东之衅,臣不见其可也。”使者听了,很感奇怪,问他:“召您受任,您坚决拒绝;没问您迁都的事,您却说了半天,这是为什么呢?”朱俊说:“副相国,我不能胜任,迁都计,也不是急事。辞却不能胜任的职务,说点不关紧急的话,是我们做臣子的本分。”(《后汉书·朱俊列传》)使者又问:“迁都的事,我从没听到过。就算朝廷有此打算,也还没有透露出来,您怎么知道的呢?” 朱俊又神秘地说:“这可是董相国告诉我的,否则,我怎能知道?”使者没办法,只好回去复命。此事于是作罢。

董卓入关,留朱俊守洛阳,朱俊便和山东诸将通谋,想作内应。后来,朱俊害怕董卓袭击自己,弃官逃往荆州。董卓任命弘农人杨懿为河南尹,驻守洛阳。朱俊闻讯,率兵还洛阳,杨懿退走。朱俊见河南残破,无所凭依,引军向东,屯驻中牟。并传信给各个州郡,召请部队讨伐董卓。徐州刺史陶谦派来精兵三千。其他州郡也派了一些兵来。陶谦便上表奏任朱俊行车骑将军。董卓闻知,让他的将领李催、郭汜率领数万人屯驻河内抵挡朱俊。朱俊出击,被击败。朱俊白知众寡不敌,停留关下,不再前进。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诛,李催、郭汜为乱。朱俊当时还在中牟。陶谦认为朱俊是名臣宿将,屡立战功,可以委以大任,于是和诸豪杰共同推举他为太师,并传檄给各州牧伯,同讨李榷,奉迎天子。正好李催也听从太尉周忠、尚书贾诩的计策,派人以天子诏书征召朱俊入朝。

两条道路,摆在面前,何去何从,亟待选择。军吏将士都不愿入关,想与陶谦等联合。朱俊却不慌不忙,说出了一番道理。他说:“以君召臣,义不俟驾,况天子诏 乎!且傕、汜小竖,樊稠庸儿,无他远略,又埶力相敌,变难必作。吾乘其闲,大事可 济。”(《后汉书·朱俊列传》)当下辞谢陶谦等人,奉诏入京,出任太仆。陶谦只好作罢。

初平四年(193年),朱俊接替周忠为太尉,录尚书事。第二年秋,因日食而免职,复行骠骑将军事,持节镇关东,尚未出行就任。兴平二年(195年)二月,李催杀死樊稠,郭汜自疑,又与李榷相互攻杀,长安大乱。朱俊留京不出,任大司农。

李催劫持献帝人其营中,献帝命朱俊和太尉杨彪等十余人去说服郭汜,让他与李催和解。郭汜不肯,扣留朱俊、杨彪等为人质。朱俊素性刚猛,愤懑发病而死。其子朱魭,亦有才行,官至豫章太守。

朱俊镇压黄巾,难逃历史罪责。但他不副董卓,明显其节,讽刺迁都,曲表其愤,欲乘催、汜,更见其深谋远虑。对此,则应一分为二地给予评价。

篇8:陈俊简介

陈俊

陈俊(?—52年),字子昭,南阳西鄂(河南南阳)人。东汉大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陈俊年少时为郡吏。更始政权建立后,任宗室刘嘉为太常将军,陈俊被任做长史。时刘秀平定河北,刘嘉遣书向刘秀推荐陈俊,刘秀任其为安集掾。     此后,陈俊跟随刘秀在清阳击败铜马农民军,进至蒲阳,拜为强弩将军。并与五校农民军战于安次,陈俊下马,手持短兵,所向必破,追敌二十余里,斩其首领而还。光武望而叹曰:“战将尽如是,岂有忧哉”(《后汉书·陈俊列传》)!     五校农民军引兵退入渔阳,所过之处到处虏掠。陈俊对刘秀说:“宜令轻骑出贼前,使百姓各自坚壁,以绝其食,可不战而殄也”(《后汉书·陈俊列传》)。刘秀信其言,遣陈俊率轻骑直出农民军阵前,百姓各自坚壁不出,农民军所到之处毫无所得,遂败亡。刘秀对陈俊说:“困此虏者,将军策也”(《后汉书·陈俊列传》)。刘秀即位后,封陈俊为列侯。     建武二年(26年)春,陈俊攻匡地农民军,下四县,更封为新处侯。又引兵击顿丘,降三城。同年秋,大司马吴汉奉命拜陈俊为强弩大将军,在另外一路攻击金门、白马农民军于河内,皆破之。     建武四年(28年),徇汝阳和项地,又攻克南武阳。当时太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吴汉对光武帝说:“非陈俊莫能定此郡”(《后汉书·陈俊列传》)。于是光武帝拜陈俊为太山太守,行大将军事。张步闻之,遣其将击陈俊,战于嬴下,陈俊大破其军,追至济南,收得印绶九十余,逐渐攻下诸县,太山于是平定。     建武四年(29年)十月,陈俊奉诏与建威大将军耿弇共破张步,平定齐地。时琅邪尚未平定,陈俊又被任命为琅邪太守,仍行大将军事。齐地素闻陈俊之名,陈俊入界后,盗贼全部解散。陈俊率军在赣榆击败董宪,又平定了朐地的孙阳。     建武四年(33年),张步叛乱,陈俊还琅邪,追讨张步,将其斩杀。光武帝赞其功,命陈俊专征青、徐之敌。陈俊“抚贫弱,表有义,检制军吏,不得与郡县相干,百姓歌之”(《后汉书·陈俊列传》)。陈俊数次上书请战,愿平定陇、蜀。光武帝回报他说:“东州新平,大将军之功也。负海猾夏,盗贼之处,国家以为重忧,且勉镇抚之。”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建武 十三年(42年),增陈俊食邑,定封祝阿侯。     建武二十三(52年)年,陈俊去世,其子陈浮嗣。

《董宣执法》 .

别董大古诗其一

别董大古诗

董卿简历

方俊明颁奖词

李俊 老师 语录

李宫俊语录

廖俊波先进事迹

简介模板免费

董卿开学第一课

董俊简介(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董俊简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