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凤凰散文

时间:2023-01-28 03:49:37 作者:四季朵朵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四季朵朵”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走进凤凰散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走进凤凰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走进凤凰散文

走进凤凰散文

得知要去凤凰,我心里是很兴奋的。湘西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从乌龙山剿匪记的影视作品里,从湘西赶尸的神秘传说里,从关于凤凰古城的小说《边城》里。

车子出了常德,约莫三个小时的光景,便到了那期待已久的凤凰古城。古城依山傍水,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筑就的城墙伫立岸边,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木板结构建成的吊脚楼,和沈从文先生的笔下边城的景象别无二致。

一边跟随导游缓步前行,一边洗耳倾听着关于古城的一些典故。古城的建筑以明清时代的特色民居为主,很多建筑历经几百年,略作修补即可继续使用,道路旁的庙祠阁馆林立众多,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路,无一不在诉说着关于这个古城的历史人文。漫步在这心旷神怡的古城中,顿觉轻松,没有了重重压力,没有了日常琐事,剩下的就是融入其中,贴近历史,感受历史。

我们排队等上了岸边的乌篷船船,由船家带着我们穿行在沱江之上,那两岸联排的吊脚楼,在烈日的衬托下,放眼望去不见边际,蔚为壮观。顺水而下,穿过那虹桥,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便跃入眼帘,那万寿宫,万名塔……这般泛舟沱江的情景,倒让人有了远离尘世的感觉。城东城北分别有两座城楼,虽然久经历史略显斑驳萧瑟,但其气势仍在,堪为壮观。行至不远处,岸边吊脚楼下,渔家姑娘坐于竹筏之上,穿着一条耀眼的碎花连衣裙,一头乌黑的秀发披在肩膀,秀发的边际和耳垂上,湿漉漉的水滴划过空间,坠入这迷人的沱江里,那一幕仿若出浴的贵妃般,让人着迷,让人痴醉。这游览的乌篷船船此刻在江中多达数条,此般情景下,不乏有口哨者示之,那船家的姑娘倒也不闹不气,只是略微一个微笑,算是回应。大抵这经年累月的'游客,她见识了不少,故而才不做计较吧。

沱江的水很清澈,清澈的你仿佛掉下去一个物件也能一眼看出它在哪一样。水边的野草迎着微风,在其中摇曳着身姿。上得岸边,继续在古城里穿行,那一个个叫的出名字的美食,叫不出名字的美食,我们尽自己的胃部能力去品尝着。路边的特产店里售卖的五花八门的特产,在很多旅游地方都有,只不过很多城市的叫法和做法略有差别,这也算是民族开放融合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吧。

我们上了廊桥,才发现这里能看的更远些。古城的大部分景象,此刻能尽收眼底。突然一个联排状的物件引起了我的好奇,问导游得知那是沱江跳岩。好奇心促使我们大步向前,匆忙赶去。这算是古时候的一种简易桥梁吧,初建于唐代,是当时人们的交通工具。这跳岩是用几十个长方体岩石墩子组成,每个墩子之间相距两尺,方便水流正常通过。此前经常给洪水冲走,后面重建了墩子,并以铁链相串联,加以稳固。我们走的这段跳岩石后面重建的,一高一低,两排通行,横跨于沱江之上,吸引了不少游客去体验那番别样的滋味。

体验罢了跳岩,接着穿城而过,来到回龙阁吊脚楼下。这吊脚楼,这沱江,曾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在他那些关于湘西的记忆里,有数不清次数的出现,这也是一直引起我好奇的地方,这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建筑,竟有着这般的魔力。吊脚楼依靠着沱江,面向古官道,是凤凰古城里最有特色的建筑群和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这些楼里如今还住着十几户人家,征得屋主同意,我们便进了去,一边参观一边攀谈。原来这两岸的吊脚楼都皆有百年历史了,此刻看来,竟还是别有一番韵味。这吊脚楼皆是上面宽大,而下方则略显拘谨,且没有规则的建造而成,我估摸着这大概是吊脚楼名称的由来吧。

夕阳像一把丢进江水里的海绵,吸足了水就沉了下去。夜色慢慢的爬上来了,那轮圆月也像个害羞的大家闺秀一般,趁着这夜色,悄悄浮出水面。夜幕下的凤凰城,更是一番说不出道不明的秀美,那华灯初上的惬意,那微风拂面的清爽,那岸边酒吧里传出来的音乐,让这一城的游客在这美景佳境下陶醉,痴迷难返,欲罢不能。

我们是在第三天晨色微现的时候离开凤凰的,虽有不舍,可终究还是要走,去下一个地方的。

篇2:走进湘西凤凰城散文

走进湘西凤凰城散文

曾经因匪患而闻名遐迩,使人望而却步;如今,却以美丽而誉满天下,令人向往——这就是湘西凤凰城。

在没有走进凤凰城的时候,常常在梦里想着凤凰城。梦里走进凤凰城,如同走进沈从文的书里。那些平躺在记忆里的一行行文字被渐渐唤醒,纷纷挪动,化作一块块青砖,一幢幢小楼,融叠进绵绵延伸的街景;又如同走进了黄永玉的画里。那些垂挂在脑海间的凝固的吊脚楼、虹桥,在彷佛的瞬间,变幻似地在岸边排列,在水面跨越,并随着江水的荡漾越发灵动……这些清幽而淡雅的梦境,却在步入南华门的瞬间,自然融化在凤凰城的阳光、空气里,无声无息。

传说,凤凰城得名于相距五十里路之遥的凤凰山。其山处于群峰之中,形状若鸟,昂首展尾,人们据此形称之为凤凰山。虽城之形态固不可与山相比,但其美丽之景象却也不辱其名,可谓名符其实。

凤凰城之美,美在古朴。高高的城门楼矗立在不同位置和方向,以不变和醒目的姿态彰显着久经风霜的履历,以及作为城的主要标志的荣耀。一道厚厚的城墙围出了一片天地,围出了一方安宁,也围住了历史。一块块厚实的青石板平铺出一条条街道,光溜溜的板面上,记录着匆匆行走过的脚步,复叠着岁月的痕迹。临街的两旁,排列着一间紧挨着一间的店铺,并绵绵延伸着,几乎看不到尽头。其中,有平房,也有小楼,形成了一道参差不齐的屋檐边际线,在阳光照射下的阴影里犹如微缩的起伏山峦。而斑驳的砖墙,陈腐的木板门槛,则固执地坚守着不容置疑的本色,尽情袒露明清的韵味。街道后面不乏深深的庭院,幽静的小巷,那里珍藏着走出了大山的文人们的一大把童年梦想,也流传着关于“赶尸”,关于“巫盅”的神秘。

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不时有背着背篓的男女穿行其间。看着那些黝黑的脸庞,微微前倾身姿的人们,使人不由地顿时生发出些许疑问和关切:他们会不会是翠翠、傩送那一辈人的后代,他们是否还在继续演绎前辈的故事?清清的茶峒小溪,是否还能容纳那条破旧的渡船,以及那些曾经流行的独特人间风情?看着那些在背上颠颠颤颤的竹编背篓,也不免使人想起一首歌——《小背篓晃悠悠》。“歌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那优美的音乐旋律,那质朴而真挚的歌词,凸现的是背篓里的浓浓情感。作为一种趋势,背篓作为承载生活重负的色彩正在渐渐消退,而那种割不去的.情结,却在人们的心中烙下了一种卸不下的重负,随着脚步的移动晃悠晃悠……

凤凰城之美,美在自然。古城因山得名,又与山相依。苍翠的南华山像一道巨大的背景幕,衬托着古城的门楼、城墙、房屋、街道,还有冉冉升起的袅袅炊烟。在有雾的时候,城便被山拢在怀里,一切都进入了朦胧。在有太阳的时候,山便敞开了胸怀,城便彷佛成了一个平静的港湾,那些形状各异的民宅宛如船似地停泊在碧波上。也许,正是这种山城相融的轮廓,赢得了人们最初的赞叹。

古城之美,还得益于旁水。一条沱江像玉带似的缠绕着古城的北部边廊,给古城平添了几分江南水乡似的秀丽色彩。站在江边,一阵阵微风从开阔的江面上吹来,给炎日夏天送来一份份荫凉。江上,几片渔舟在荡漾,几只鱼鹰在渔翁的口令指挥下,一会儿扎入水中,一会儿浮在水面,不时扑腾出几点水珠,几许涟漪。也有载着游客的乌蓬船,在艄公左一篙右一篙的撑动中缓缓向前,那些穿着桔红色救生衣的游客,有的在指指点点,有的在照相,有的则在高歌一曲……在不远处的江中,一座叫作“跳岩”的奇特的桥上,像蚂蚱串似的排满了好奇的体验者。在跨越一个个石墩的前行中,不时有人踏入水里,不时引来一阵阵开怀大笑。对面的江边,有一群姑娘在捣衣,一阵阵此起披伏的杵声,久久回荡在平静的水面……

坐在乌篷船上,船悠悠向前,心悠悠舒坦。水面细浪微微蠕动,水色晶莹碧透,青青的水草,在水流的揉抚中,轻轻挪动、伸展。那些小鱼、小虾轻快地摇动着尾巴,一会儿浮出水面,一会儿又倏地窜入水底,躲藏得无影无踪。岸边,高悬着的吊脚楼,壁连着壁,檐连着檐,延伸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挂满屋檐下的红灯笼,在风中晃动,时下流行的乐曲正从楼里飘来。据说,这一带是最具古城情调的地方。每到端午,这里锣鼓喧天,人声鼎沸,龙舟竞渡。稍后,作为对划龙舟者奖励的成千上万只鸭子,纷纷被从吊脚楼的窗口甩出,任人捉拿,便在江中形成了众人跃水追鸭,鸭在水里窜逃的有趣而热闹场面。每到晚上,吊脚楼被各种灯饰装点得五彩缤纷,光怪陆离。间间房里轻歌曼舞,杯光交盏,犹如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让人沉醉不知归路……随着艄公手里竹篙的起落,小船一路经过了虹桥、万寿宫、万名塔、夺翠楼……眼前呈现着一幅幅重彩浓墨的山水画,使人如同进入了唐诗宋词的意境里。

或许,凤凰城就是一本厚重而神秘的书,越读越有味,久读而不厌。或许,凤凰城就是一幅风情画,越品越觉得美,使人陶醉、超然、留恋。

篇3:走进凤凰作文450字

走进凤凰作文450字

凤凰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县城。它位于湖南省吉首市南部,离吉首一个多小时车程。它以古色古香、山清水秀、原生态的少数民族为特色,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

终于,在去年夏天,我走进了凤凰古城,得以见识她的真面目。好一个凤凰古城,真不愧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啊!

走进凤凰,你就会发现,古城是用许多石板铺砌而成,是极有古代风情的。我们跟随导游走到了杨家祠堂,杨家祠堂始建于清道光(1836年),由太子少保、果勇候、镇竿总兵杨芳捐资修建的。

然后,我们又去了凤凰的母亲河――沱江。哇,沱江的水真清呀,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沱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沱江的水真勇呀,勇得像英勇无比的士兵。坐在乌篷船上,看着两岸已有百年历史的苗家吊脚楼,别有一番意味。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便展现在眼前:万寿宫、万名塔、夺翠楼・・・・・・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油然而生。

除此之外,凤凰还有很多景点,如地下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

走进凤凰,你会感觉一身轻松,这里没有学习和工作的压力;走进凤凰,你会从头至脚感觉走进了古老文明时代,远离一切世俗的纷争;走进凤凰,你会感觉置身于一幅古色古香、山清水秀的画卷中。朋友,这么美丽的地方,你难道不想来看看吗?

篇4:凤凰情散文

凤凰情散文

某日,朋友问起,还记得游凤凰古城的心情么?

我说,游凤凰古城之心情的确美丽。在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里,与一群志趣相同的朋友游玩,那份心情就像湛蓝湛蓝的天空般舒畅,又似云淡风轻般惬意。时时似乎有一种快乐可以捕捉,不待你感受又轻巧地逃逸,跳跃在树梢,调皮地摇曳,难以言传;处处仿佛有一朵心花可以怒放,像飘逸的鲜花,藏在某个角落独自欢愉,不可言说。遥想美好的河灯在水中漂荡,在憧憬的梦境里魂回凤凰古城……

在凤凰古城的水中,我们倒映着的从容的脚步,总是闲适,淡定。而许多的话,在凤凰古城的雨里滴落,却敲打着心门,深厚了友情。

喜欢是一种享受,爱是一种负累。也许,这次旅游的故事在一开始就已被缘分包围,心,朝着一个方向,像黄河的水奔腾。想着凤凰的美,在看到之前,已经沉浸在凤凰无数的梦幻中了。

想不说凤凰古城的雨还真不容易,你看那雨中的凤凰古城多么娇美,楚楚动人,我猜那风雨中的柳树一定为凤凰古城谱写过动听的乐章。古城的雨也最是懂得游人的心思,知道我们喜欢看它独特的风景。

还记得初到凤凰古城,我们便冒着淅淅沥沥的雨,兴致勃勃地欣赏着古城的景色,贪婪地呼吸着古城清新的空气。摆一个姿势,在如画的景物前,于是,凤凰古城的妩媚也在照相机闪烁的灯光里延伸。

凤凰古城的雨造就了一道风景,是晴天不多见的。由于气温骤然下降十几度,以至于许多女人买了款式新颖、颜色艳丽的坎肩披上,男人也有买了花色各异的围巾围在脖子上的,以此取暖。我给一位朋友买了一条围巾,让他围上,霎时,他便融入了那道五彩缤纷的风景线,凤凰古城的雨啊,一心想的依旧是让古城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虹桥连接着沱江两岸,似浪漫的情人牵挽的手臂。联想到“情人”这个词的时候,思想便如脱缰的野马。诚然“情人”一词并非是一个贬义词,而演变至今,却已有了不白的嫌疑。一直以来出于对“情人”的不屑,多少浪漫与之擦肩而过,空余一生的遗憾。收回思绪,这遗憾在虹桥的记忆里竟已渐行渐远。

民以食为天,到了凤凰不能不提凤凰的美味佳肴。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在给我们介绍凤凰的`“食”时,明确告诉我们,血粑鸭不好吃,而这可能仅仅是对于不喜欢血粑鸭这种口味的人而言的吧,不然,血粑鸭作为凤凰特产怎么能这般出名呢?来到凤凰的第一顿饭我们没有太多的奢求,但愿干净、实惠,让人吃了不至于闹肚子。吃到一份铁观音炒牛肉,觉得很不错,味美,分量足,以至于我们把剩下的还打了包,第二天游览的时候,一个朋友不愿意拿着装铁观音炒牛肉快餐盒,觉得累赘,可我们舍不得丢掉,中午大家把铁观音炒牛肉吃得一点也不剩。无论是吃东西,还是交朋友,亦或是游览风景名胜,喜欢的、向往的,便值得爱惜、珍惜和留恋,我这样反思。

或许因为熊希龄是政客,他的故居在凤凰古城的一隅里,不能激发起什么兴致,知道不是他老人家的过错,乃是自己一向不问政治的缺憾。来到沈从文的故居,却有别样的感触,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边城》随之走进了明媚的心灵地带。一起看沈老的书吧,和他笔下的翠翠一起撑着船,看一个特定的地方的社会底层的人们,在特定的时代如何生存,如何挣扎。在逝去的边城光阴里残留着几许惆怅,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细品凤凰古城,觉得沈从文先生就是沱江边上最美的风景,他的书就是凤凰古城的精髓。

游沱江了,游沱江了!旅游之前就知道凤凰有著名的九景: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杨家祠堂、东门城楼、沱江泛舟、万寿宫、崇德堂、陈宝箴老宅、虹桥,其中最向往的就是沱江泛舟。沱江虽有万种风情,可并不宽敞。但那长河却让人浮想翩翩,萍乡文化名人彭荆风老人在《凤凰女子》中的有这样一段描绘:明丽的沱江给凤凰女子的影响更多,她们的温柔、柔弱中的强韧,与这长河是多么相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凤凰女人的美丽可见一斑。

来到江面上的那一刻并没有多少小船,一起游去的两条船一前一后,在撑着的长篙漫溯的时光里,小船向上游缓缓挺进。想来是古怪的船工早已为游客准备好了笑料,前面的小船赶上了缓缓行走的一艘小船,并排停在江面上,最后的那艘小船居然迅速前行刚好插在并排的两艘小船之间,撑船的船工笑道:“第三者插足了!”引得游客们哄然大笑。狡猾的船工善意地跟游客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游客们的心情想必在此刻也好到了极致。

沉醉在凤凰古城的故事,对凤凰的爱,出于天然,无法左右。于是,爱凤凰果真成了一种负累,令人欢喜让人惦念。

凤凰古城吐着燕语莺声,拖着袅袅娜娜的丽影,微风轻轻地吹动她浅绿的衣袂,听着萨克斯奏着动人心魄的音乐。在这里,也只在这里低眉浅酌,不由人不思念起暗香浮动的缠绵,当然,这浪漫源自妩媚而醉人的古城。

别了边城的人,沱江的水,凤凰的柳,只将无边的思念轻轻带走……

篇5:凤凰游记散文

凤凰游记散文

初识凤凰,自沈从文始。读沈老先生的文章,对他笔下秀丽的山水、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建筑心生向往。今夏,我得偿夙愿,踏上了那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一睹她迷人的风采。

山水凤凰

有人曾用“九个一”来形容凤凰:一座青山抱古城,一湾沱江绕城过,一条红红石板街,一排小巧吊脚楼,一道风雨古城墙,一座沧桑老城堡,一个奇绝奇梁洞,一座雄伟古石桥,一批闻名世界人。据说凤凰因这九句话而被发现,如凤凰涅槃般得以重生!

凤凰因背靠的青山形如展翅的凤凰而得名,凤凰山不算高,但青翠秀丽。整座山都被翠绿的树木覆盖,四周郁郁葱葱的山林蜿蜒延伸开去,山水因城而具灵气,城因山水而具名气。

从凤凰穿城而过的沱江,江水清澈,水草清晰可见,是昔日沈先生笔下的黄金水道:运送木材、桐油的竹筏源源不断,水手的笑骂声与歌声在岸上都清晰可闻。如今已不见竹筏的踪影,只有满载来自各地的游客的木船在江面缓缓而行,游客们或赏景,或打水仗,各得其所,怡然自得。江水是由山间的泉水汇集而成,因此水温较低。手伸到水里,感觉陡然一凉,浑身舒爽。位于城中的江段水很浅,有游客下到江中戏水,呼朋引伴,好不惬意。

都市凤凰

在凤凰,逛街简直就是一种视觉享受。古旧的老街两旁店铺林立,出售的物品种类繁多,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姜糖、血粑鸭、抡着木锤锤出来的木棰酥,也有全国各个旅游景点都能买到的各类纪念品。小摊贩随处可见,一把小凳子,一个竹笸箩就是一个小摊,路边、桥头或是屋檐下,大有见缝插针之势。小摊上有各种小玩意,色彩艳丽的小挎包,香气袭人的小香包,款式夸张的铜耳环,还有神态各异的苗服娃娃,它们无一例外的色彩鲜艳,大概是受了苗族服饰用色的影响。服装店仿佛约好了似的,挂满了碎花的长、短裙,款式单一,但花色繁多。大街上缓步而行的美女游客很多都身着这种花色艳丽的吊带长裙,既不失现代气息,又有些异域风情,是凤凰老街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除此之外,大街两边最多的就是银器店。来之前,我们就知道苗族人喜欢戴银饰,而且耳闻她们的银饰特别漂亮,可是真没想到她们的银饰这么多这么美!大小银号散布在各条街道,每一件银饰都色泽明亮,花型别致,做工精细。品种大致有手镯手链,项链戒指,耳环耳钉和银画。每个规模较大的银号都陈列有做工考究,精美繁复的苗族头饰。我们跟随导游走进一家银号,门口陈列的头饰让我们惊叹不已。整个头饰上密布着上百朵银花,它们错落有致,闪着亮丽的银色光泽。每片花瓣都很薄,纹饰异常清晰,在玻璃柜里好像都在轻轻颤动。

路边上也有银饰小摊,但导游告诫过我们那不是纯银,戴不了几天就发黑。可还是忍不住强大的诱惑买了一个小饰物,不是为了戴而是因为图案太漂亮。很想买漂亮的装饰耳环,可惜我的耳朵太娇贵,戴不了金银之外的东西,只能眼馋!

大街上有游客头戴漂亮的花环在拍照,那花环是用新鲜的花草编的,有当地妇女和女童手提花篮在叫卖,卖完了就从背篓里拿出花和草现编。还有小女孩用草叶编蚱蜢卖,她们编得飞快,手指灵活极了,嘴也很灵巧,跟着你不停地念叨:“阿姨,买一个吧,一块钱一个!”

街上有很多戴着帽子,手提像册的人在招揽游客照相,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我们也穿着苗族服饰照了几张。还有很多年纪较大的妇女见人就问要不要坐游船看苗寨,我们很想坐船看沿岸的风景,可时间不够,只好作罢!

我们在一个背街的小巷口看见一个摆摊的老太太,摊子上摆着很多小包,有小钱包,也有小挎包,重要的是她手中正在绣一条带子,和出售商品的花色一致。我们如获至宝,以为她卖的都是自己手工绣的。有人询问是否是纯手工的,她的答案是肯定的。可后来,我发现布带上的线是缝纫机的针脚,我们笑着走开了。导游说,这里买不到真正的手工制品,只有苗寨才有。对此,我们也持怀疑态度。

走走看看不觉就过了三个小时,街上已经很热了,可人还是很多,可能都和我们一样还没逛够吧!可是凤凰的街怎么看得够呢?她每时每刻都能给你新奇和惊喜,让你舍不得离开!

夜色凤凰

凤凰的夜景真的很美。沱江两岸房屋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灯光由此就有了层次感,由高向低,灯光颜色也有不同。高处是居住区,灯光以白色和黄色为主;沿河是商业区,吊脚楼已派上了用场,旅馆、酒吧、渡假屋比比皆是,霓虹闪烁,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如同撒了发光的红蓝宝石般闪亮。

街上人声鼎沸,喧闹比白天有过之而无不及。因白天阳光强烈,恰巧傍晚又下过一场暴雨,天气凉爽,人们都涌到街上。凤凰城很小,古旧的青石板老街很窄,人一多就显得异常拥挤。偶尔有尖锐的哨音响起,那是人力垃圾车来了,人们就慌忙往街边店铺里钻,车一过,街上又挤满了人。

晚上,街上的小摊依然很多,只是商品种类有些变化。在虹桥桥头,有许多卖河灯的。河灯有一个底座,估计是泡沫做的,上面高高低低插着几朵彩色纸花。花是盛开的`单瓣,每朵花的花芯即是一支短而细的红烛,价格也不贵,几块到几十块,按大小计算。点燃蜡烛,轻放在水面,河灯就顺水向下游漂去。河面上远远近近都是闪闪的灯光,加上河岸两边灯光的倒影,沱江成了一条发光的河,在夜色里明亮又美丽。我们有些心动,打算也去放灯,可人太多,没能成行。

除了河灯,最能凸显夜凤凰时尚魅力的就是散落在城中各处的大小酒吧。门前一律闪着迷离的光,从玻璃窗或敞开的大门望进去,男男女女在酒吧里,或抽烟,或喝酒,或随着强劲的音乐有节奏地摇摆着身体,现代气息强烈而浓郁。我恍然看到了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水手们围坐在吊脚楼的火塘边,和女人谈着沿途的趣事,在女人的笑里寻找久违的温情。那么,这些男女不远千里来到这座千年古城想寻找些什么呢?温情抑或激情,或者只是寻找一种心情,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夜凤凰是美丽的,美丽的凤凰山,美丽的沱江水,美丽的吊脚楼,还有许多正在上演美丽故事的酒吧!

感悟凤凰

从凤凰回来,我一个劲地跟老公夸那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住在那里的人可太幸福了。老公说:“住在那里的人都幸福吗?你不是说苗寨很破很旧吗?如果让你住在苗寨里一年或者两年,你会觉得幸福吗?”

想想,老公说得不无道理,我还真不愿住在苗寨!虽然儿时条件艰苦,但现在我已习惯了安逸的环境,再回那样的环境根本无法适应。这就是古人说的,由简入奢易,由易入简难!我不是陶渊明,也不是嵇康,既不能荷锄锄豆,沾露而归,也不能聚啸竹林,抚琴高歌。我等凡人,在农村只体会到劳作的艰辛。每每荷锄归来,床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哪里还有闲情逸致饮酒赏花,更谈不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趣了,一门心思就想着快点见周公。

其实,我真正羡慕的是居住在凤凰城里的人们。他们临江而居,每天见到的是绿水青山,呼吸的是氧离子含量极高的空气,也不用出门劳作,过的是比陶渊明还畅快的神仙日子。

唯有一点我不喜欢,那就是凤凰太喧闹了。我觉得,这样美的人间仙境,应该是静谧的。唯有静,才能展现内在的古典的美。可是,美丽的凤凰,白天游人如织,晚上众多酒吧音乐分贝极高,找不到安静的时候。

我想,路易艾黎发现美丽凤凰的时候,凤凰一定是一座安静的古城。青山环抱,绿水缠绕,古老神秘而安静的小城才称得上美丽。现在的凤凰依然美丽,依然背靠着青青的凤凰山,面临着绿绿的沱江水,红红的古城墙还在,青青的石板街也在,只有宁静不在。

我没有机会见到凤凰安静的模样,但我想那一定是另一种境界的美,是惊艳的美。但愿今生我能看到真正的美丽凤凰!

篇6:小城凤凰散文

小城凤凰散文

“笑语时传浣纱女,轻波频载木兰舟.衣牵石巷青如染,光映廊檐淡若浮.”嘴角反复轻吟着书本上的一段文字,就这样,我为小城凤凰筑了一个梦。

满山的翠竹摇曳身姿,为小城笼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遮挡着她的那份宁静。飘飞的竹叶覆满一地,生怕留下一丝脚印,让人寻得她的踪影。这样的小心翼翼,只为守护着那片深处人家。灯火通明的吊脚楼,矗立在沱江的两侧,放眼望去,犹如缠在沱江身上的披肩,随着她的蜿蜒而不知尽头。水上忽现一叶扁舟,前行的水波提前传达了渔民归家的信号,伐桨摆动发出的吱咯声,唤醒了沉睡的妻子,一盏泛黄的煤油灯与扁舟在岸头相遇。月光皎洁,水上犹如荧幕般,正放映着渔民夫妇的收获,妻子边为渔民取下蓑衣,边埋怨着渔民怎样这样晚才回。此刻,小城是这样的宁静。

鸡鸣日出,小城热闹了起来。清凉的石板街上踩着一双双独具自家气息的草鞋,石巷逐渐变得拥挤,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身上的背篓,增大了他们的体积。背篓凝聚着苗家人的智慧,根据不同的用途编制出不同的外在结构,轻巧,细致。背着一篓篓自己赶早采摘的山菇叫卖,背着熟睡的小孩赶集采购,背着今日烧饭的柴火……木槌与石板相碰的浣纱声,响彻天际,几个年轻的女子一齐聚在江边,低头咛语,手中的木槌确不停的锤打着手中的衣物,挽起裤腿,踩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将手中拧成一团的`衣物,用力散开在水中,极其配合的水流,马上将自己湍急的脚步放慢,变成一个天然的熨斗,轻轻熨平衣服上的每个褶皱。袅袅炊烟,声声笑语,此时,小城又是那么温馨。

小城凤凰的音容相貌,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她的每个动人的姿态让我如痴如醉。我决定,我要找到她。在心里思量许久的旅程,在此刻出发了。坐上了去凤凰的客车,心随着车轮的转动翻越青山,逐渐揭开她的面纱。马上要见到她了,整理了身上的行头,提着大包小包,挤开人群,顾不上一身的凌乱,抬头望着刻有凤凰城的木牌,怔怔出神,在她秀丽纯洁面前,我这样的客人是不是太俗气了点。思绪却飞扬在自己撑着一只长篙慢溯在沱江上,四处无行人,烟雾缭绕,静静的随着水波荡漾,倒映出与她的最美遇见。走在前头的朋友喊了声我快点,停驻不前的我才回过神来,飞快的跟了过去。此时他们与一当地居民商量好住的地方,老板娘很热情,一边领着我们去旅馆,一边向我们说着凤凰有什么景点。放下行李的那一刻,心情是那样的激动,高喊着:“我终于见到她了。”沿着由石头一层层堆砌的楼梯而下,紧挨着的房屋缩短了楼梯的宽度,只容得一人行走。沱江、吊脚楼、石板街、背篓、草鞋、浣衣等情境一一被我触碰到,可它并不是我梦里的模样。沱江上没有渔夫,江边摆满了一艘艘游船,领着一群群游客喧嚣在江上。吊脚楼依在,却打着住宿、餐饮等字样,显得那样冷淡。不是温馨的港湾,而是游客的聚离。石板街上挤满了游客,巷子里充满了导游嘈杂的电波声,赶集的老街成立各种服装、饮食等商业街,淳朴的本地居民背篓里装得不是柴火与山菇,而是背着一篓苗服,手端着单反,不停的询问游客要不要穿着苗服拍照,十元一张。几乎每走一步,就会有妇人前来询问要不要拍照。以致我们无心欣赏风景,只想着摆脱这些询问。一妇人跟着我们走了好一段路,一直说着她拍照技术如何好,我们为了摆脱她,走进一苗家饭馆吃饭。大约在饭馆呆了近两小时,那妇人竟一直在门外等着。让我觉得自己成了她手中的肉,跑不掉了。无奈只能与朋友让她帮我们拍了几张照片,算是到此一游吧。晚上不再宁静,反而比白天更加热闹,沱江两侧灯光闪烁,酒吧的声音此起彼伏。

挤在人流中,我的梦只存留在《边城》的文字里。小城凤凰,她还是她,只不过她清秀的面容抹上了胭脂水粉。为何会变成这样,我想,那是因为与太多像我们这样的俗人相遇。

篇7: 凤凰拾零散文

凤凰拾零散文

昔日凤凰多游子。游子怀了多少思乡梦,只有堤溪知道。要问堤溪,也只有问堤溪的石头了。堤溪是凤凰山水的灵魂,是游子归乡的第一站,也是怀乡病的根源。堤只是原来的堤,岁月沧桑却早已留下了斑斑驳驳影影叠叠的逝风逝雨,让人不忍卒读。堤太苍老了,以致于无论从哪一个方向去读它,都能与其深邃的目光相碰,碰出思想的火花;都能读到那缝隙里渗出来的一滴滴酸楚的血与泪。那血泪就一边滋润万物的良知,一边滋润着苗民纯朴善良的人性,一边滋润着美丽而悲伤的故事……

游子是在一个雪霁的夕昏归来的,归路让大雪封锁了,扫开一团雪,雪下是湿润润的石板,石板上是一圈圈连续不断的透明的石纹,石纹像是太阳射来的光环,光环就罩在游子的心头,游子便伏在雪堤上,叩首、呜咽了。于是那一滴滴晶莹酸楚的泪,就汇成了溪水,汇入了沱江。游子要过沱江,沱江上有桥。桥叫虹桥,不知有多少年代了,只有沱江知道,沱江却不语,日日夜夜萦绕着吊在水面上的木柱的影子,倾听着吊脚楼上那窃窃的私语。

楼上是苗家女子,或凭栏而望,或依窗而立,年深月久,沱江和虹桥便知道了她们的心事。虹桥就这样悠悠地卧在了游子的心空,沱江就这样悠悠地游在了游子的心间。梦里魂归是故乡,于是,在一个薄雾朦朦的黎明,或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游子踏上桥来,一端起半碗青茶,就开始泪流满面了。此时人在桥上,心在家中,黝黑的土碗里,那涩涩的味儿依然有存,想是那离愁别绪溢出了胸腔、溢满沱江了吧。

然而,虹桥连着的街头,游子梦里依稀有音的街头,就近在咫尺。街,一律石板街,也依旧是原来的石板,而今却觉得有眼有耳亦有心了。一块块石板就是一片片音符。游子要过街,就要拍动这音弦。毕竟几十年了啊,纵然归心似箭,也不敢轻易地踏上去。这一踏上去,还能踏得出那叮咚的声响吗?这一踏上去,还能踏得醒那早已成眠的童梦吗?这一踏上去,还能踏的碎那团圆梦里的消息吗?但纵然是深渊是天堑,也得迈出这一步啊!此时街头眺望的,依旧是白发苍苍的老母亲?那沉甸甸、沉甸甸的脚步徘徊了多久,那悠悠起伏的青石板哟,你又能否告诉游子呢?

于是,沱江上便有了倾诉不尽的悲歌、号子,有了传说与故事,有了岁月洗不褪色的梦幻与倩影;于是,古城便有了古朴的风俗与民谣,也有了一年一度的苗家节日;于是,百姓便有了敢于代言的民族英雄,也有了世世代代吟颂不朽的伟大史诗。于是游子望乡,慷慨悲歌,年年如斯,代代如斯。

凤凰山清水秀,犹如一面山水宝砚,随着斗转星移,日月朗照,便有人前来篆刻了。山中从此有了竞相林立的古刹,水中便有了玲珑剔透的阁影,依山傍水,也便有了古槐、古柏、和古藤了。

槐生阁内,撑起一团青青的伞盖,披星戴月,栉风沐雨。老先生遂坐于槐下,叼着烟斗,将古槐沧桑、岁月沧桑、人间沧桑皆记之于笔端,传示后人;槐于是深悟人性,就越发地郁郁葱葱,无怨无艾地绿荫着一方家园。莘莘学子又从这阁里启蒙,绕槐而去,无论天涯海角,每每念及孕育人才的摇篮,也就念及了高高的古槐。槐生学子,槐于是记下了人间正道沧桑,因此人们畏它而又敬它。

柏立古刹,独囿于人间又一方天地。世道无情,山水有音,出家人遂看破红尘,或立于古柏之下,或朝闻夕鼓,暮听晨钟,度日如年,清净无为,与世无争。柏于是在每一个清风月明之夜,簌簌抖落枝叶,纷纷如坠泪,仿佛正在昭示着出家之人,登临彼岸。而冥冥之中,涅又传来超然的清音: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其实并非柏通人性,而是柏下藏着一个童子的故事。那童子的姐姐,高小毕业再无法上学了,于1949年9月入庵削发为尼,法名“万静”。石莲庵的缘法长老遂告诉他说:“依据佛规,出家人不认家,你再不能叫她姐姐,应改口称‘师兄’。”从此他依柏而望,依柏而思,柏虽无言,人却有信。于是寒来暑往,几度春秋,换了人间,他姐姐没有“万静”,世间也没有“万静”,长老空赐了一个法名了。就这样,哪里有了古槐、古柏,哪里就有了古藤。古藤依树而生,绕树而长,年年岁岁,像萦绕在人间树上的情结,一个个小小的童话便从藤蔓上诞生,又逶迤成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和一出出人间的悲喜剧……

第二次去凤凰,到了阿拉区黄丝桥古城。时至清明节那天黄昏,我们在阿拉下车后再西行四五里,远远地望见了一座古城。一缕缕白色的烟雾从古堡里溢出,渐渐溶入了铅灰色的天空……一问才知是炊烟。原来这里竟有人家!

阿拉地接黔东,滚滚一派风尘情致,茫茫一片黄土景象。我们在一阵愕然惊呼后靠近了古城。古城之胜在石在路。石垒成城,覆生苔痕,郁郁苍苍,肃穆凛然。中国古代诗里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是杏花春雨江南难睹的景观,这里却独有!那些石平平方方正正,重重叠叠,砌一座巍巍城楼凄凄荒冢,给云和风看,给我们看。那氤氲的雾霭顿怀伤春情绪,换来了零星的雨,继而星星点点,而后便牛毛细丝般斜织起来,真是应了“商略黄昏雨”的神韵!于是坟头的标纸就萋萋的在风雨中摇曳,朦胧了远远近近的山和高高低低的树;眼前就只有挂上的夜幕任我们朦胧诗般去读,读四月,霏霏不绝的清明雨,和湿乎乎的苔藓缠绵绵地爬上石凳、屋檐――润润滑滑布满心阶的感觉。这种感觉,不知是不是从袁枚小诗《苔》那里得来的'。然而眼前的雨,分明是应了中国传统的节气,“欲断魂”的不正是在风雨中彳亍而行的我们么?

暮色四合,归路依稀。古城就近在眼前,却不能相依,寻处下榻,只有一夜风雨阶前滴到明,伴我到天晓。

翌日醒来,在晨明初苏的原始氛围中,触着柔嫩的纤草,淌着细脆的雨星,弯弯曲曲,曲曲弯弯,沿着青石台阶默默前行。雨洗清明路,洁洁净净,看得出上面的人形、鱼纹和鸟影,也许是嵌些许复活沉睡的意识,让千里的云和万重的雨去读吧。当我拾阶而上,站在厚厚的古城墙之上,首先看到的是一幅苗民原始部落的晨醒图:妇女们次第推开柴门,在“吱吱”的开门声之后,有人煮饭,有人给婴儿喂奶,有人催孩子放牧;男人们则伸了个长长的懒腰,或打了一个长长的呵欠之后,便肩着犁头或锄头,相互呼喝着走出了城、走向了山坡或田野;炊烟就从瓦缝里一丝丝地冒出来,狗吠和鸡鸣就渐渐地歇息下来,二、三十来户的苗寨又恢复了一天的生机和活力,新的一天开始了。于是我默念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诗句,在古城墙上的环形石板路上逡巡着,沉思着:心想谁才是本相凤凰呢?谁又是那不会呻吟的普罗米修斯呢?这里曾是苗民起义的一个部族的栖所,烽烟早已消失了几百几十年,炊烟又升起了几百几十年,苗疆人民依然在这里栖息、繁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桃花源般幸福而安宁的生活。然而试问这路,又哪是起点哪是终点呢?循环不止,运动不息,不论哪一点不都是起点又是终点么?当夜月东升,又登城楼,更上一层时,一切便豁然开朗了――原来这路何曾有过尽头?于是心奏一曲古道幽歌,凄凄坟茔凄凄月,给星星和月亮听,给太白和东坡听否?试问这山水,到底又是谁家的山水,凤凰人或许也说不清吧?!有朋问及山水之乐,也无非虚在这山水之间罢了。与古城诀别,便是在这个夜晚,上弦月静静地在天空朗照着,下面是沉默千年的古城,城楼上没有一星灯火,万籁俱静之中,只有一条通向古城的小路默默地述说着遥远而又美丽的忧伤……我的心头也便升起了一首歌: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篇8:邂逅凤凰城散文

邂逅凤凰城散文

凤凰,光是名字已经美不胜收。

坐上从怀化到凤凰的班车,我可以在安稳的小睡后到达神秘的目的地,但路途出乎意料的弯曲,多次在潜睡中被“残忍”地晃醒。3月到中南的湘西,依然笼罩着雾气的馨香,山间的新绿似少年青春的模样在眼边滑过,这里的山没有云南的高,但是多了一层幽。

车子停一个街口,往前走其实是个桥口。顺着桥侧面的石板楼梯直下,映入眼帘的是条碧青的河,后来才得知是沱江。两岸是安静祥和的房子像是藏着古老的秘密。这里的风景总体有种墨绿灰的色调,像是刚收笔的水墨画。其实,来这样的水乡应该是夏季来最好,相对整片中南大地的火热,来到这可以享受沁心无比的凉意。

来到这里时,天色渐暗,凤凰,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美丽的黄昏。

今晚要在这里歇脚,我们打算住这里特色的苗家吊脚楼。吊脚楼是半干栏式的建筑,这样的建筑要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历史,是居民们依山就势而创造的发明。远观时,悬空的房子下长着细长的`“腿”。底层是不宜住人的,多半是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来到客栈里,像是走地窖般地来到房间,人居住的房间一般在二层,我们其实是悬空在水面上的。当掌柜将房门打开时,有种潮湿气息向我扑来,这里好像深锁了一段时间,掌柜在最快时间内擦净早和床梁依赖在一起的灰尘,抱来干净的床褥。一切都略显陈旧,唯独那床在陈旧中最美,那应是套苗式家具,像个精致的小屋,精美的雕琢在抹去尘灰后尽现眼底。苗族本是尚美的民族,在不同支系的领域中,始终没有失去一种美的意识,其中贯穿万物有灵的原始理性和图腾崇拜的巫文化,可谓在银饰中体现的最为彻底,蝴蝶、鸟以及不同于中原传统文化的龙等图腾都遍布在银帽、银衣片、银腰吊饰等饰品上,我感觉银饰更多有一种“穿”的概念而不仅仅只是戴的意义。还有苗族充满神秘的盅,有很多未知的秘密,苗族在少数民族美学、民俗学、文学研究中占有大片重要的领域。

夜幕降临,苗族新娘在深锁的重门后痴痴地等待归人,慵懒的猫在眯着眼,船夫挥手送别今日的船客,“画中”的房檐边镶满了彩虹色的亮灯,小船停泊着,荡出细柔的水波。我不愿出去走动,在这沱江边,只想安静地倚着窗台,不时探出头俯看脚下的“长腿”,由心体会这里的每一份美丽。

清晨的石板路透出莹亮的雾气,古意盎然的店铺刚打开橱窗。早安!凤凰。

细雨拍打着瓦檐,姑娘唱起幽婉的歌,古城确实是块宝地,似乎灵魂可以在这里安稳的栖息。即使是灯火阑珊,人群散尽之时,也可细细揣摩出一种无限的魅力。我也曾在古城生活过多年,那里有最美的花,骤雨过后,有和暖的夕阳,到了夜晚,还有轻轻抚慰你的月光。我想,在这里即使是令人消瘦的心事也会悄悄逝去。即使在清晨时分,凤凰当地的居民们已经开始一天的劳作,在这条芳香的河边,踏过虹桥,涉水而过,芙蓉千朵,这是个水草丰美的世界。

三月的凤凰,依然有强势的寒意,可乐的是,我吃上了这里的特色小吃―米豆腐,口感介于大米和豆腐之间,呈小块状,佐有浓香的牛肉汤和爽口的葱花,吃后寒意从身体里一扫而去之时口齿留香。凤凰的饮食自然是特色的苗味,血粑鸭、苗乡腊肉、姜糖以及杂豆米粉等,都已经有成熟的制作工艺可供游人带走。与虹桥相连的一条街上,一到晚上,摆满大大小小的烧烤摊子,在烤炙的肉香中还伴有清香的草药味。

沈老是凤凰的名人,他是现代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世人开始透彻的了解凤凰便从沈老的笔下开始。他二十岁以前都在湘西生活,他时常称自己是“乡下人”。沈老的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窗花小巧别致。他在这里度过了他一辈子最魂牵梦萦的童年。在这里的几家大小的书店、邮局和咖啡馆,无不在架子上摆满沈老的书,他的文笔清新流利,充满人性的美好。《边城》是他以湘西为背景最为著名的作品,其充满牧歌式的烂漫,他用一种温柔的笔调书写人情,他曾经说过:“那是与我过去情感相似的牧歌。” 脚下踏着湘西的土地,仿佛翠翠的歌声就在耳边响起,我相信爱的本质犹如生命的单纯和温柔。沈老的墓地在听涛山下,在奔波的一生结束后又回到了这片宁静的地方,这里有绿荫的树木环绕,时有鸟幽鸣,泥土里不时散发潮湿的气味,像是暴雨滂沱后的记忆。墓地在一块狭长的草坪上,立有一块的石碑,我将午后清润的花环放在石碑旁,人之温爱,不需要浮华的翼,我想这才是最本真的人生。

鬼才艺术大师黄永玉也是凤凰人,他是沈老的侄子。记得我是在上高中时在书上看到他的画作,那是本阿诗玛叙事长诗集子的封面,他的风格独具特色,画面线条有种自然的过度,阿诗玛的五官虽然没有想象中的唯美,但多了一份真实,并用炫丽的颜色诠释色彩碰撞的美感,但是颜色的浓郁有着一种清丽的透感。阿诗玛的表情中没有温柔的表现却有着坚定的倔强和勇敢。纵观他的画作,富含着强烈的浪漫主义,你定会以为这些画是年轻人的作品,其实幕后是个叼着烟嘴的可爱老头。我在凤凰买到他的游记式画作,精致的小本里有黄大师珍贵的欧洲生活小记和插画,他卓睿的才情和风趣的谈吐对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穿过这里充满相思的小路,这样的天气真好,风很轻柔,化为满园的郁香。初春时,绿荫依旧,真想夜夜举杯欢庆着我这青春时的珍贵。车窗外,夜雾漫漫,我露出稍稍疲倦的微笑,云淡风轻地与这个地方握手寒暄。

凤凰,当花满枝头,却又别离。

走进湘西凤凰城散文

小城凤凰散文

凤凰拾零散文

散文阅读:《梦碎凤凰》

走进春天经典散文

走进古镇散文

梦散落在凤凰写景散文

走进龙山学校散文

走进春天现代散文

走进村庄的散文

走进凤凰散文(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走进凤凰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