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梦想是当条咸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周易》与中国的类比思维,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周易》与中国的类比思维,方便大家学习。
篇1:什么是类比思维
什么是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联想,即由新信息引起的对已有知识的回忆;(2)类比,在新、旧信息间找相似和相异的地方,即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通过类比思维,在类比中联想,从而升华思维,既有模仿又有创新。
类比思维的原理
类比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和推理方法,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和对待它。其基本模式是:若A对象具有属性a、b、c、d,且B对象具有属性a、b、c,猜想:B对象具有属性d。类比推理的过程,是从特殊到特殊,由此及彼的过程,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两个或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属性事实出发,推出其中一个对象可能是有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已经具有的其他属性的思维方法。该方法是古今中外许多知名人士最常运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这种方法所得出的结论,虽然不一定很可靠、精确,但富有创造性,往往能将人们带人完全陌生的领域,并给予许多启发。
类比思维的类型
第一,具体类比。具体类比是事物或事件之间具体特征的类比,就是根据事物某一点相同或相似把原来极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而产生类比,即比喻。比喻作为文学中的常用方法在科学技术中的运用是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而且带来了新的体验和理解,使得能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看待旧事物;它还能带来解题的新思路,因为比喻具有双向作用,所以,可借用被借用事物、事件的特点去解决被比喻的问题。
第二,情感类比,又称移情。移情不是事物或事件之间的具体类比,而是借助于人的情感作用,在人和事物、事件之间进行类比。移情也是双向的,既有把事物人格化或拟人化的一面,即把人的特点归于非人的物体或状态;也有使物人化的一面,即将事物或事件的特点赋予人的情况。移情主要使人产生新的看问题角度,是从情感、体验上改变习惯看法,突破常规,实现创新的思维过程。
第三,抽象类比。抽象类比就是利用语词和概念进行类比。语言是储藏信息和隐喻的巨大仓库,语言的相关潜力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得到扩展、丰富,甚至使衰老的隐喻(人们都已忘记)恢复活力。如流水账、沟通网络、作业瓶颈、精神崩溃等,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隐喻。
第四,非现实类比。非现实类比是指借用幻想和童话中丰富的想象,与现实问题相联系,产生大胆的类比。这种类比也属于隐喻类比,只是它更需要与想象相结合。在创意过程中,人们往往先利用具体的事物,从最相似的课题答案开始,这种尝试不成功,才使得人迫不得已转向越来越远的情感、抽象的符号,最后进入超现实,进行非现实类比。
类比思维的特点
类比思维具有激活想象力、启示性和提高猜想可靠度等特点。
第一,激活想象力。类比推理通过联想能充分激发创意主体的想象能力,并使之有明确方向。适当的类比能使创意主体产生合理的联想,激发创意主体的想象力去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圆是完美的曲线,球是完美的形体。可是圆周运动明显地不符合第谷和开普勒的观测结果。开普勒就依靠实际的观测资料,通过多次偏心圆轨道的探索,最后找到了椭圆形的运动轨道。开普勒的想象力的发挥是由与几何图形的类比而激发出来的。
第二,启示性。类比推理具有重大的启示功能,它能为创意的探索提供较为具体的线索,尤其是当创意对象的有关材料还不足以进行系统归纳和演绎的时候,类比就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在创意过程中,往往一个问题的机制弄清楚了,就可以为类似的一大批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的启示。
第三,提高猜想可靠度。类比推理在形成和提出假说时常常起着重要的加强作用。因为在创意过程最终人们总是要提出可靠性较高的假说来解释未知现象和难题,从而缩短探索的时间。依靠类比推理,利用已经确证了的规律性的知识,推广到与之类似的领域或对象上去,则可以大大提高假说的可靠性程度。
如何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善于创设类比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恰如其分地创设类比联想的问题情境,暴露数学的思维过程,把每一个环节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尝试观察和类比。事实上,我们上海市高中数学教材在编排的时候,每章都有引人入胜的章头图,同时在很多小节中也有生活的实例,这些都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进行类比教学。
多采用变式教学
我校很多知名教师课堂教学中,非常善于利用变式教学,其课堂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让我折服,我认为变式教学利于学生寻找和提炼问题表象背后本质的东西,它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很大帮助,从而为进一步的主动类比提供可能。
教学过程中能展现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类比能否顺利实施开展。我想,只有相关知识作为基础,才有进行类比探究的可能。展现知识点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感悟到其中的思想方法和内在联系,这样学生才能在遇到新问题时利用这些思想方法进行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的意义
类比思维是一种或然性极大的逻辑思维方式,它的创造性表现在发明创造活动中人们能够通过类比已有事物开启创造未知事物的发明思路,其中隐含有触类旁通的涵义。它把己有的事和物与一些表面看来与之毫不相于的事和物联系起来,寻找创新的目标和解决的方法。
发明创造中的类比思维,不受通常的推理模式的束缚,具有很大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发明创造活动中常见的形式有:形式类比、功能类比和幻想类比等多种类型。
形式类比包括形象特征、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等几个方面的类比,不论哪个形式都依赖于创造目标与某一装置或客体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关系。如飞机与鸟类、飞机与蜻蜒,由鸟的飞行运动制成了飞机,飞机高速飞行时机翼产生强烈振动,有人根据蜻蜒羽翅的减振结构设计了飞机的减振装置。天津一个学生根据小狗爬楼的运动方式创作了狗爬式上楼车等都是类比的结果。
功能类比是根据人们的某种愿望或需要类比某种自然物或人工物的功能,提出创造具有近似功能的新装置的发明方案,这种方法特别在仿生学研究上有广泛应用,例如各种机械手、鳄鱼夹等。
根据幻想中的某种形象、某种作用、运动装置进行发明创造思维,这种思维是幻想类比。例如《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幻想了一种能长时间在海底活动的潜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后制成的现代潜艇即是这种幻想的实施。当然,一项成功的发明也可以是以上多种类比的综合,如各种机器人的出现绝非是一种单纯的创造性思维所能奏效的。
英国的培根有一句名言:“类比联想支配发明”。他把类比思维和联想紧密相联,只有有了联想才能有类比思维,不论是寻找创造目标,还是寻找解决的办法部离不开联想的作用。
人们要用好类比思维,就必须提高联想能力,学会联想方法,特别是掌握相似联想,是运用类比思维的重要条件。
关于思维的名言警句
1.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 ——布莱希特
2. 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 ——洛克威尔
3. 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 ——卡曾斯
4.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柏拉图
5. 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爱迪生
6. 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 ——爱因斯坦
7. 疑惑随着知识而增长。 ——歌 德
8. 伟大不只在事业上惊天动地,他时常不声不响地深思熟虑。 ——克雷洛夫
9. 在艺术创作中,第一个意念最佳;在其它的事情上,反复思考的结果最好。 ——布莱克
10. 人应当相信,不了解的东西总是可以了解的,否则他就不会再去思考。 ——歌 德
篇2:《周易》与中国的类比思维
《周易》与中国的类比思维
<周易>的文化价值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也有哲学、思维方法论方面的.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一个符号推演系统,<周易>的.逻辑方法论的运用,促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特有的主导推理类型--类比推理的最早形成机制.
作 者:王颖 WANG Ying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7 21(7) 分类号:B81-092 关键词:周易 类比推理 逻辑思维篇3:周易与中国的侠文化
周易与中国的侠文化
《周易》是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它思想深奥,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影响。
《周易》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周易》的深邃之处,在于它由一阴一阳排列组合,包罗时空万象,阐释天人义理,包含宇宙的真理。同时它对中国的侠文化影响至深,本文将探讨周易对中国侠文化的影响。
一、侠文化的思想核心――厚生爱民,仁德,天人合一
侠文化中的厚生爱民意识,与《周易》如出一辙。金庸大师借郭靖之口道出了侠的思想道德核心:“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易・系辞下》说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这种厚生爱民的意识,使这些侠士们的形象光辉灿烂。周易六十四卦第二卦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中非常强调德的重要性。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等,都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而侠文化,没有这样的精神内核是无法发扬光大的。
天人合一是《周易》的基本哲学思想,而中国侠文化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指的是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状态。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和物的完整的宇宙世界。另外侠文化中所强调的“道”,也是集道德、道义、中庸之道、天地之道的统一体。这些在周易中都有论述。
二、孔子与《周易》
《周易》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孔子即是三圣之一。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对周易做了极其深入的研究,并作了《易传》。他将儒家的哲学思想带入了《周易》,丰富了它的意义。孔子提出了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这九个卦加以解说。履,是道德的基础;谦,是讲谦虚;复,是讲及时回复到正道上来。恒,就是讲坚持操守,不能二三其德;损,是说减损个人身上的缺点私欲;益,是道德上的增进;困,是道德好坏的分辨;井,是道德的立足之地,利人而不搬迁;巽,是道德的制宜,不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道德就成了教条主义。这些就是孔子认为《周易》所表达的人生的`道德标准。这对中国的侠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能遵守这些标准的侠士我们称之为儒侠。《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他不仅是儒侠中的侠之大者,而且也是一切侠中的侠之大者。他在《射雕英雄传》及《神雕侠侣》中矗立起真正的大侠形象,突出了他“忧国忧民”的宝贵的儒家精神,这种忧虑的精神,也即《周易》所强调的“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三、侠文化与《周易》
为了更好地探讨侠文化,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文侠文化和武侠文化。文侠文化同儒家思想是分不开的。儒教,使得侠士们天下为公,他们代表着社会的良心,同样也代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文侠们的人生哲学,是儒。儒,在中国,是哲学,同样也是宗教。文侠们当有苦闷,便写诗作画,抒发惆怅。文人墨客们喜诗书,好丹青,晓金石,通音律,他们是中国璀璨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同时,为了体现自身的人生哲学,他们撷取了诸多元素,赋予其哲学内涵,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愈加生动。
说到武侠文化,不得不提到这些侠士们的武功。首先武功的指导思想是:阴阳太极。《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他认为整个世界是在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断运动、变化、生成、更新的。而太极更发展为张三丰独创的一个武功门派。那么,《周易》中是怎样论述太极的呢?太极,为初为一,可化成万物,又可至无穷。太极原是天地、乾坤、刚柔、阴阳、理气等一切相对事物的混合体,可以不断一分为二。“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就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上达于天命而复归于宇宙的太极。
侠文化中的布阵之法与武功套路,无不与周易息息相关。 “易”这个字本身表现的就是变化,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太史公自序》中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系辞中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为变所适。”布阵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各种因素都配以五行、干支,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的生、克、冲、合关系。之后又变化莫测,可以说将变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诚如古诗所讲:“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至于武功路数,我们所熟悉的“降龙十八掌”就来自于周易的乾卦,如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等。《周易》中的很多爻辞,成为了武功招式的名称。
《周易》的阴阳,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当阴阳与中医结合,便成了一种方法论。中医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五行,即金、水、木、火、土,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与人体的五脏相配合。中医的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就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使中医成了一门具有很高哲理水平的自然科学。所以我们说医易同源。因此,我们看到那些侠士们会诊脉、会调理内吸,为自己运功疗伤,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所熟悉的气功,一是要吸收大自然中的天地之气补充自己,二是要强调保持体内的阴阳二气的平衡状态。被历代奉为“万世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就是根据《周易》写出的练功书。
四、结语
《周易》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单单只是启发了侠文化,它的历史功用还有待我们去发掘、去探索。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经历种种坎坷与考验,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要认真学习《周易》蕴含的哲学思想,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形成我们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同时,我们也应保有一种侠的精神,成为常变常新的人。
篇4:二元对立思维类比举例
二元对立思维类比举例
长期以来,西方哲学思想、经典科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一直是二元论及二元对立思维。
二元对立哲学思维方式即“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对立方式。
比如笛卡儿被称为典型的二元论。他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灵和物。灵魂的本质在于思想,物的本质在于广延,二者的本质不能互换,不能决定、不能派生,彼此完全独立。笛卡儿的二元论建立在世界具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的本原的基础上,即是典型的“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对立方式。
什么是二元对立的思维
思维的陷阱:二元对立思维、分别心上帝在设计人脑的时候,留下了斧凿的痕迹,这个是人类思维集体性的一个陷阱。世界的本源是通过阴阳、01来进行编码的,大脑的神经元有冲动(1)和抑制(0)两种状态,这样的编码也决定了人喜欢二元对立思维。二元对立思维、分别心是受文化等因素影响,人的内心会产生好恶、美丑,我想这样不想那样,非得这样不能那样,非此即彼的一种思维现象。____里面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一开始是不分善恶的,没有羞耻的概念,只因受了蛇的诱惑,吃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实就会区分善恶美丑的。佛教中的不二法门,也是同样的道理,“不二”即是“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众生平等”、“自他平等”、“心佛平等”等,是佛教认知世界万事万物的方法与观念,演绎阐述的是世间万物本质与表象的关系。二元对立思维、分别心容易制造内心冲突,让人有种种痛苦和焦虑的体验。俗话说,傻子最快乐,傻子没有太多的分别心,所以就比较容易获得快乐。
我们的先祖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总结了一套用阴阳来表达世间万物的杰出方法。有些人一听到阴阳就觉得特别的神秘,其实阴阳只是我们的先祖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符号而已。
世间有男有女,有没有丑,种种迹象表明造物者创造的世间万物内在的数的规律都是通过阴阳、01来进行编码的。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可以由阴阳来构成,但是要想摆脱不和谐和冲突,就需要持中道,不偏不倚,这个中道加上阴阳就是三,所以老子说三生万物。这和佛家的中道思想是相通的。这并不代表着世界的本质就是三元的,我的见解和目前哲学界的三元论有所不同。
既然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阴阳,那么人类的思维本质是物质的,是神经冲动,脑神经的活动也可以通过阴阳来进行表达,兴奋和抑制分别对应着阳和阴。我们为了达到内心的平和,就要持其中道,不偏不倚,摆脱人类思维固有的陷阱二元对立思维。
举个例子,有个姑娘请教别人,说她很痛苦,不知道如何选择。她遇到了一个她喜欢的人和一个喜欢她的人,该如何选择,她陷入这个二元对立思维中痛苦不堪。我们来分析看看,喜欢她的人,她不是很喜欢,两个人朝夕相处,和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当然也不排除相处时间长了会慢慢的喜欢上,但是选择喜欢她的人却能够有许多好处,在家可以少干家务活,财务大权在握。而选择她喜欢的人呢,这些都可能恰恰相反。于是这个姑娘就陷入了内心的矛盾冲突当中了。试想想如何摆脱这个二元对立思维的冲突,她完全可以找到第三条路,例如可以找一个她喜欢和同时喜欢她的人;如果透彻理解了人世间的事物,那么这位姑娘会认识到每件事情无所谓好坏之分,只需要凭着自己的直觉去处理就行了,也可以再多增加一下对两个人的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凭着直觉就知道哪个更适合自己,而不至于掉入到二元对立思维的陷阱当中不能自拔。佛对于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的是一种无记的态度,具体是指佛对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不作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回答而是先搁置起来的态度。这样的态度是非常聪明的做法,把问题搁置一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心就不会系缚在具体的事物上,就打破了精神交互作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禅宗五祖半夜给六祖慧能传授衣钵时,当五祖讲到这句话时,六祖就大彻大悟了。这句话中的含义需要耐心的领悟,可以这么理解:人的内心不被具体的事物所系缚,住即系缚,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人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随着自己关注的丰富的外部和内心世界而自然的切换,把注意力放在了对具体的事物的关注上,人就摆脱了无意识状态,避免了内心冲突。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性本恶还是性本善等这些经典的哲学问题都是二元对立思维的陷阱。对于这两个问题放在人与哲学的章节探讨。
二元对立思维存在着泛化现象。二元对立思维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内心世界,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通常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吵架、争辩,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都源于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泛化。也许真的要利用《非诚勿扰》中的分歧争端机来解决二元对立冲突。
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要了解存在于我们自身也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混乱与痛苦,我们必须首先从自身找到明晰,而这种明晰是通过正确的思考而得来的。这种明晰不能够加以组织,因为它并不能拿来与别人交换。集体思想一旦被组织起来,就会变得很危险,不论它看起来有多美好。被组织起来的集体思想可以被利用,被开发,集体思想也由此不再是正确的思考,而仅仅是在重复罢了。明晰很重要,因为没有明晰,改变和革新只会导致更多的混乱。明晰不是来自口头的断言,而是源自强烈的自我觉识及正确的思考。正确的思考并不是仅仅对智力培养所产生的结果,也不是对模式的遵循,不管这听起来有多高尚、多有价值。正确的思考伴随着对自我的认识而来。如果不了解你自己,你就没有思考的基础;没有这种自知,你所思考的就不是真实。
你和这个世界并不是怀有各自独立问题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实体。你和世界其实是统一体。你的问题就是这个世界的问题。你们可能受某些倾向或环境的影响,但是你们之间并没有根本的不同。我们内在非常相似,都被贪婪、恶念、恐惧、野心等等所驱使。我们的信念、希望以及抱负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我们是统一的;我们是统一的人类,即使经济、政治及偏见这些表面的边界将我们分隔开来。如果你杀掉另一个人,其实你是在毁灭你自己。你是整个存在的中心,而若是不了解你自己,你就不可能了解真实。
我们对这个统一体有一个理智上的认识,但是我们把认识和感受存放在不同的隔间,因此我们永远不能体验到人类非凡的整体性。当认识和感受相遇,体验就会出现。若是你在聆听的时候不去体验,那么这些演讲将会毫无用处。不要说“我过会儿就明白了”,而是现在就要去体验。不要将你的认识和感受分开,因为混乱和痛苦正是由于这种分隔而产生的。你必须体验现行的人类整体。你并没有和日本人、印度人、黑人或是德国人分隔开来。你要去体验这个浩瀚的整体,开放自己,意识到这种认识和感受的分隔,而不要沦为片面哲学的奴隶。
没有自我认识,了解便无从谈起。认识自我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因为你是一个复杂的实体。你必须只是进行自我了解,不能带有任何强求,也不能掺杂任何理论。如果我想要了解你,我不能怀有任何预先设想的关于你的定论,也不能怀有任何偏见。我必须敞开自己,不去判定,也不去比较。这非常困难,因为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思想就是比较和判定的结果。我们以为我们正在通过近似的东西而获得了解。然而,了解是由比较和判定而生的吗?抑或它是不加比较的思想所产生的结果呢?如果你想了解什么事情,你是拿它跟别的事情作比较,还是只去探究它本身呢?
源于比较的思考并不是正确的思考。然而我们在探究自身的过程中却在不停比对、寻求近似。正是这样才阻碍了我们了解自身的进程。为什么我们要判定自己?我们的判定难道不是欲望的结果吗?我们渴望成就些什么,渴望得到、遵循,渴望保护自己。正是这种欲望阻挡了了解的步伐。
正如我所说的,你是一个复杂的实体,而且要了解这个实体,你必须去检视它。如果你拿它和昨天或是明天来比较,那么你就不可能了解它。你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机制,然而比较、判定、辨识却阻碍了理解。不要害怕你会因为不去竞争、比较而变得怠惰、自满。一旦你认识到比较毫无意义,你便能获得极大的自由。此时你就不会再竭力去变得怎样,你将会在自由的状态中了悟。要觉察到你的思想的这个对比的过程——在我阐释的同时体验所有这些——还要去体验它的虚妄,以及它机械性的本质,这时你就会体验到一种极大的自由,就好像卸下了一个令人厌倦的负担一样。在这种从寻求近似、辨认识别里解脱出的自由当中,你将能够发现和了解真实的自己。如果你不去比较、判定,你就会与自我邂逅,由此带来明晰和力量,去揭示极度的深邃。这对理解真实至关重要。当寻求自我近似的过程不复存在,思想就会从二元对立中解放出来,此时与对立方之间的问题和冲突就会烟消云散。在这种自由的境地中,存有一种革新性、创造性的理解。
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不会遇到像杀不杀戮、暴力还是非暴力这样的问题。你们有些人因为自己的儿子、兄弟或是丈夫没有被卷入叫做“战争”的大屠杀里,所以也许会觉得自己不会直接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你稍进一步观察,你就会看到自己与这个问题的关系有多密切。你不能逃避它。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你必须对杀不杀戮这个问题有明确的态度。如果你以前没有意识到,那么要知道你现在就面临着这个问题。你必须面对它,面对诸如爱还是恨、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杀还是不杀此类二元性的问题。你怎样才能找到事情的实相?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从没有尽头的二元回廊中解脱出来?许多人相信,正是在对立的挣扎中创造性才会出现,这种冲突便是人生,而且认为从中逃离只是一种幻想。真是这样的吗?一个对立面之中其实也包含自身的对立元素,由此就会产生无穷尽的冲突和痛苦,难道不是这样吗?冲突对于创造来说是必要的吗?创造的到来难道是斗争和痛苦的结果吗?当所有的痛苦和挣扎都完全终止,创造的状态就会产生,难道不是吗?你可以自己体验一下。这种从对立中解脱的自由并不是幻想,在其中自有解决我们所有关于混乱及冲突问题的答案。
你面对着这样的问题:要以宗教、和平、国家等等之名义杀害你的兄弟。你怎样找到一种答案,其中不会再有内在的更多的冲突、对立着的问题呢?要找到一个真实、持久的答案,你难道不应该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吗?你去杀戮,因为你的财富、安危或是声望受到威胁。个人如此,群体、国家亦然。要从暴力或是非暴力这样的问题之中解脱,首先必须远离贪婪、恶念、欲望等等,从而获得自由。但是我们大多数不去深入问题,而是满足于革新和二元对立模式内部的转化。我们接受二元对立所带来的冲突,就像它是不可避免的一样,而且在其模式内试着加以修饰或改变;在二元对立的模式中,我们为自己谋求更好的位置,谋求一个对自己更加有利的居点。仅在二元对立模式内部进行的改变或革新只会带来更多迷惑和痛苦,也因此实则是一种倒退。
你必须跳出二元的模式,从而永久地解决对立的问题。在模式中没有真理,不论我们陷入其中的程度有多深。如果我们在模式中寻求真理,我们将会被引向诸多错觉。我们必须跳出“我”还是“非我”、拥有者还是被拥有者的二元模式。真理存于无尽的二元回廊之外。超越对立产生的冲突和痛苦的问题,就会出现创造性的理解。这是需要体验的,不是能够推测或公式化的,而需要通过深入觉察这种二元所造成的阻碍才能实现。
篇5:类比思维的心理因素及其制约
类比思维的心理因素及其制约
类比思维的过程是一个以完整的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类比思维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映射类比事物,不但有着正确的类比思维方法的运用,同时它也受到一定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作 者:张晓芒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刊 名:河池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CH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4 24(3) 分类号:B80 关键词:类比思维 心理因素★ 类比范文
★ 类比手法教文言文
★ 感动中国人物周记
★ 杜克大学经典思维
《周易》与中国的类比思维(精选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