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天也要读诗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蜀中有杜处士》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蜀中有杜处士》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蜀中有杜处士》阅读答案
《蜀中有杜处士》阅读答案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节选自《河中石兽》)
(乙)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有戴嵩②牛一轴。一日曝③
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节选自《苏东坡文集》)
[注释]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著名画家。③曝:晾、晒。④搐:抽搐,收缩。⑤掉:摆动,摇动。
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老河兵闻之. 而一牧童见之. B.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躬耕于.南阳 C.余闻而.愈悲 择其善者而.从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6.解释加点词。(4分) ①如是再啮. __________ ②遂反溯流..逆上矣 __________ ③尾搐入两股.间 _________ ④处士笑而然.之 ____________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乃掉尾而斗,谬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河兵和牧童都表现出丰富的生活经验,请分别简析。(4分)
参考答案
5.D
6.①冲激②逆着河水③大腿(这里指“后腿”)④认为„„是对的
7.(1)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2)现在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错误啊。
8.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牧童常年放牛,善于观察,熟悉了解牛的生活习性。
译文: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珍藏有一幅戴嵩画的牛。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现在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错误啊!‛读书人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篇2:《蜀相》阅读答案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问题】
(1)首联二句,自问自答,但作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交代祠堂地理位置。请说出“寻”字中包含了哪些内容。(2分)
(2)简要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妙处。(2分)
(3)体会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篇3:《蜀相》阅读答案
(1)“寻”字,一表明是有目的专程踏访;二是因杜甫初到成都,环境生疏;三是有力地
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敬仰和缅怀之情,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共2分,答对两点即可)
(2)这两句诗借景抒情,描写祠堂的荒凉冷落的景象(1分),以碧草与黄鹂无人欣赏和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惋惜之情。(1分)
(3)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1分)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1分)
篇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
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篇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篇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
1.本诗出自《王子安集》;作者是唐朝(朝代)的王勃(诗人),他和 骆宾王 卢照邻 杨炯并称为“初唐四杰”。
2.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
3.此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慰勉之情,体现出作者高远的志趣
4“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5、颈联蕴含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这一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的不朽名句。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 )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
篇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及答案
以下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及答案,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题后附有详细解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篇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及答案
王勃
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题目】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解析:这三道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对古诗的赏析,突出了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第1题考查诗歌的诵读
第2题考查对常识、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第3题考查对名句妙处的品味,是一道开放题。
【答案】
1.B(“离别”和“宦游”分别各是一个词语,不能分开。)
2.C(错在对诗句内容的曲解。)
3.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供参考,意思对即可)
【其它试题】
1、此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2、这首诗之所以成为送别诗的上乘佳作,就在于(一扫离愁别恨,充满乐观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
答:颈联,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的不朽名句?
答: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 ,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6、本诗中的破题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7、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赏析】
第一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第二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三句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气象阔达,志趣高远,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第四句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欣赏古代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此。
篇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阅读答案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出来诗人的`思想感情是( )(2分)
A.悲伤流泪 B.离愁别绪 C.深厚情谊 D.黯然伤别
2.对本诗首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
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答案
1.C
2.D
★ 杜范阅读及答案
《蜀中有杜处士》阅读答案(锦集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