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宠老婆达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酬王处士九日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酬王处士九日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借鉴。
- 目录
篇1:酬王处士九日阅读答案
顾炎武【注】
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 分析“江山阅鬓华”中“阅”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请简要分析诗作中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1)“阅”有看到、见证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了我头发变白的过程,表明了作者对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手法2分,分析2分)
(2)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1分)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1分)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2分)
(附:这是一首酬答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深意切,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对恢复明朝统治的矢志不渝。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
篇2:《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阅读题及答案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1)有人说首联“惊”字用得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3分)
(2)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4分)
(3)简要分析尾联蕴含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惊,在句中是吃惊、惊讶之意,诗人惊叹时间已至暮秋时节,光阴似箭;(1分)实则感慨自己年华逝去之快,不免生出人生迟暮之感。(2分)
(2)诗人九日喝酒与赏花的人事活动;(2分)不顾衰老对故国江山的赤胆忠心。(2分)
(3)对王处士千里寄作问讯的感激;对自己亡国飘零身世的感慨与无奈;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答对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简析
顾炎武的这首《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在晚秋的背景下,抒写着身事、家事、国事的情怀——惊觉秋老,满眼黄花,萧索的色调充溢字里行间;故人天涯,离怀浊酒,悲怆的感慨触手可接;两鬓斑白,逐客无家,苍凉的情绪弥漫不散;天地变色,神州易主,郁结的哀愁直透骨髓;但肝胆犹存,江山作证,坚贞的心志更催人泪下。诗人将满腔块垒,诉诸这些交织的形象,熔铸成一首节奏铿锵的五言律诗,展现出沉郁苍凉,悲壮凝重的风格特征。
篇3: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诗歌阅读题及答案
顾炎武【注】
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9.分析“江山阅鬓华”中“阅”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0.请简要分析诗作中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答案】9.“阅”有看到、见证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了我头发变白的过程,表明了作者对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手法2分,分析2分)
10.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1分)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1分)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2分)
【解析】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试题分析:这是一首酬答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深意切,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对恢复明朝统治的矢志不渝。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篇4:九日杜甫阅读答案
九日杜甫阅读答案
九 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14.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5分)
15.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4.“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 “白雁”——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写出作用得一分,共5分)
15.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1分)。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1分)。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4分,其中分析2分,结论2分)
(1)杜甫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因此他被后人尊为“ ”,他的诗被称为“ ”。(2分)
(2)结合前两联,简要说明诗人当时的处境。(2分)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古诗词鉴赏(10分)
12.(1)“诗圣”;“诗史”(各1分)(2)客居他乡,贫病交加,孤独无友的凄凉处境。(“病”“孤”每点1分)(3)思亲怀乡的愁思、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忧国忧民的情怀。(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篇5:九日置酒 阅读答案
九日置酒
[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阅读题目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起句点明节令,有送目伤秋之愁,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心情之沉重,领起全诗。
B. 作者描绘重阳登高宴饮的情景,场面恢弘,气氛热烈,富有生活情趣。
C. 作者描绘秋晨时分的景象,雨过天晴,水面澄澈,日色清淡,不显华彩。
D. 诗歌描绘的登高宴饮、满插茱萸的场景,均是中华民族重阳节的习俗。
16. 结合全诗,谈谈“白头太守真愚甚”的“愚”表现在哪里?你对此有怎样的评价?(6分)
参考答案
15. A A项,“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心情之沉重”理解错误。“重”,是“看重”,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故选A。
16. (1)太守的“愚”,表现在:满插茱萸,寄希望可以避邪;与亲友登高,不顾及太守身份,任凭风吹冠冕,斗酒言欢。(2分)
(2)评价:
①形象:“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则豁达开朗。诗人鬓发虽白,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语,却满怀对生活的热爱;良辰美景,把酒言欢,遍插茱萸,活脱的形象跃然纸上,形神俱出。(2分)
②风格:尾联以议论概括作结,诙谐幽默,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2分)
篇6:《又酬傅处士次韵》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又酬傅处士次韵》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愁听关塞遍吹茄,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
苍龙日墓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待得汉廷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
[注]①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诗人。明亡后,奔走南北,从事反清活动。②语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楚法三户,亡秦必楚也。”③少康奔虞氏,依靠一成土地、一旅武装与同姓部落的帮助,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1.下列的诗句跟这首诗中的颈联意思最为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苏轼《定**》)
B.老骥伏橱,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观沧海》)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D.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2.全诗所表达的内容,首联与后三联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你是如何理解的 ? (4分)
参考答案
1.B.
2.首联以“愁听”和“不见”,写出国家当时令人忧虑的`形势。(1分)接下三联,分别写明朝必复的坚定信念、自己虽老而斗志弥坚并表露了自己功成身退的心迹。(2分)前后对比,更表现了作者爱国精神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坚定不移。
二:
(1)本诗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赏析颈联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明朝虽然已经灭亡,但抗清复明的希望并未断绝,表达了诗人对抗清复明充满了希望,对明朝和复的坚定信念。
(2)运用比喻的表现手法,是以苍龙、老树为喻,抒发了自己年虽老迈而抗清复明志气不衰的豪情壮志。
附注释:
愁听二句: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只听见边关要塞处处都响彻着清军的胡笳声,却不见中原地区有抵御的军队。
[1]三户:语出《史记·项羽本纪》:“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三户有两种解释:一说为三户人家。一说指楚国屈、景、昭三大贵族而言。顾炎武似乎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三户。熊绎国:指楚国。熊绎为周代楚国的始祖,芈姓,受周康王的分封,居于荆州(湖北省西部一带)。
[2]一成:古代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方十厘。启:开拓,创建。少康:姓姒,夏朝君王相的儿子,为夏代中兴之主。相传寒促之子浇灭相,相妃缗逃归有仍,生少康。少康奔虞氏,为庖正,占有土地一成,拥有武装一旅(五百人),依靠同姓部落的帮助,消灭了寒促,恢复了夏朝的统治。以上两句运用历史典故,暗指当时明代诸王室虽然相继败亡,但遗民坚持抗清,不忘旧朝,仍然充满光复的希望。
[3]苍龙二句:这两句以苍龙、老树作比喻,表示虽然已近年暮年,但壮心未已,复明的斗争勇气依然存在。
[4]汉庭:这里以汉朝指代推翻清王朝后建立的汉民族政权。明诏:英明的诏令。
[5]五湖:指太湖及其附近相通的四湖。这里暗用范蠡复兴越国后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典故。以上两句是说,等到恢复明朝江山的大业一旦成功,我们一起到太湖乘风着木筏钓鱼去。
作者: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江南昆山人。明诸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后,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唐王立,除兵部主事。入清不仕。治经重考据,注意经世致用,开清代汉学风气。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其诗沉郁苍凉,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有《亭林诗集》。
赏析:
顾炎武是明末著名的抗清义士。抗清失败后,他拒绝入仕,遍游华北各省,考察边塞山川形势,访求各地风土民情。这首诗作于1663年(康熙二年),作者51岁,当时在太原认识了著名文人傅山,二人志同道合,相见恨晚,皆有志于为反清复明作斗争。此篇即是与傅山相互唱和之作。当时清兵已控制大部分国土,而内地却没有足够的武装反抗力量,诗人为此而愁苦,但他坚信残存的抗清力量,仍期待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全诗运用反衬手法,首联以“愁听”和“不见”,写出当时令人忧虑的形势:清朝已统一了中国,抗清的斗争在清军镇压下逐渐沉寂。接下三联,先写清朝必灭,明朝必复的坚定信念;次写自己虽老而斗志弥坚;后写反清复明斗争必胜和自己功成身退的心迹。这三联的抒写与首联形成了强烈的反衬,说明斗争的形势虽然可忧,但有信心将斗争进行到底。前后反衬,更表现了作者爱国精神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坚定不移。
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和比喻。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和少康复国的典故,表示反清复明的决心和斗志,用范蠡归隐五湖的典故,表明功成身退的心迹,都很恰切,颇能表现其坚强不屈、光明磊落的气节。“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用苍龙日暮行雨,老树春深著花,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志豪情,不仅对偶工整,而且比喻生动新颖,含意遥深,风格高古,气概豪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篇7:秋日酬王昭仪古诗阅读答案
汪元量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②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注】①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后汪元量为道士南归,这期间两人多有诗歌唱和。②碧玉:据《乐苑》记载,“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以“愁”统领全诗,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这一连串细节,表现了浓浓的愁意。
B、颔联“碧玉调将空好音”直抒胸臆,表明纵使有优美的音乐,无人欣赏也是枉然。
C、颈联由眼前秋风中万叶齐摇的景象,遥想故乡一灯夜雨的情景,渲染出萧瑟的气氛。
D、尾联以景结情,梧桐夜雨,寒气萧萧,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2、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1、B (B项,“直抒胸臆”判断错误。《乐府诗集》卷四五引《乐苑》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颔联后一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昭仪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投降派们为伍的坚贞节操。应为用典抒情)
2、①知己之叹。秋夜自斟自饮,昭仪亦无知音,两人都一样孤独,愁苦无人理解。②故土之思。远离故乡,辗转飘零,孤居馆舍,眼前的凄冷景象勾起“故乡心”。③亡国之痛。雨夜难眠,“挑灯看剑”,无力报国,暗含国破家亡之痛
(试题分析:题干“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思想感情”“结合全诗分析”。答题时,首先点明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具分析。 “挑灯看剑”,国破家亡之痛;“少知己”“空好音”“孤”,孤独,愁苦无人理解;“故乡心”故土之思。)
篇8:秋日酬王昭仪古诗阅读答案
汪元量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②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注】①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后汪元量为道士南归,这期间两人多有诗歌唱和。②碧玉:据《乐苑》记载,“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以“愁”统领全诗,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这一连串细节,表现了浓浓的愁意。
B.颔联“碧玉调将空好音”直抒胸臆,表明纵使有优美的音乐,无人欣赏也是枉然。
C.颈联由眼前秋风中万叶齐摇的景象,遥想故乡一灯夜雨的情景,渲染出萧瑟的气氛。
D.尾联以景结情,梧桐夜雨,寒气萧萧,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2.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1. B (B项,“直抒胸臆”判断错误。《乐府诗集》卷四五引《乐苑》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颔联后一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昭仪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投降派们为伍的坚贞节操。应为用典抒情)
2. ①知己之叹。秋夜自斟自饮,昭仪亦无知音,两人都一样孤独,愁苦无人理解。②故土之思。远离故乡,辗转飘零,孤居馆舍,眼前的凄冷景象勾起“故乡心”。③亡国之痛。雨夜难眠,“挑灯看剑”,无力报国,暗含国破家亡之痛
(试题分析:题干“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思想感情”“结合全诗分析”。答题时,首先点明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具分析。 “挑灯看剑”,国破家亡之痛;“少知己”“空好音”“孤”,孤独,愁苦无人理解;“故乡心”故土之思。)
做阅读理解题的几个好方法
做阅读题目时,有些散文或其他文体的文章,我们读一遍可能理解不上去,对主题把握的不是很到位,也就是说可能理解偏了主题,影响做题正确率,怎么办呢?
在读文章时,要抓住几个重要的位置读,然后理解阅读文章。一是标题,看看是什么意思;二是作者,了解作者背景;三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这是理解文章的重点段落,读懂这两段能更好地理解一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主题;四是读懂各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这个往往是中心句,总结了一段的中心思想,对做题也很有帮助。
以上几个方法不一定针对所有文章都适用,但却是做语文阅读的好方法,也是快速理解一篇阅读文章大意的最快捷有效的办法。当然,要想真正把题目做对,还需要研读细节,了解出题意图,掌握一些常用的答题术语,会用一些套话答题,这样做语文阅读才能更加如鱼得水。
阅读理解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篇9:连处士的阅读和答案
连处士的阅读和答案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①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②,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③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注释】①赒(zhōu):救济,接济;?②粜(tiào):卖出粮食;③省(xǐng):看望。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 以牛自归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11.文章通过写连处士照顾父亲而不仕、资助乡亲度灾年、原谅窃牛者等事情,以及“应山之人”对连处士的赞颂和连处士死后的'悲伤等言行,表现了连处士孝以事亲、、
的高尚品格。(2分)
二、6.B 7.D 8.A
评分意见:本题2分。
9.遗憾 归还
评分意见:本题2分。每个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10.(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评分意见:本题2分。补出主语得1分,意思1分。
11. 乐善好施 宽以待人
评分意见:本题2分。每个空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说:“做人像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
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处士的父亲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麻烦你送牛了。”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
篇10:九日张谔阅读答案
秋来林下不知春,一种佳游事也均。
绛叶从朝飞著夜,黄花开日未成旬。
将曛陌树频惊鸟,半醉归途数问人。
城远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几年新。
1.请简要分析颈联哪些内容表现出“佳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2.本诗体现出怎样的.情感基调?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5分)
★ 王几何阅读答案
★ 幽王击鼓阅读答案
酬王处士九日阅读答案(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