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橘子》第一课时

时间:2023-01-31 04:13:03 作者:送你一颗星星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送你一颗星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分橘子》第一课时,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分橘子》第一课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分马 第一课时

分马 第一课时

预习题:

1.熟读课文。

2.读准下列字音:

拴 骒 弦 相中xiāng zhòng 瞅 撵 (马)圈 夭折 趟(地) 抠 驹

3.掌握作家、作品:

周立波:

《暴风骤雨》: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课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以及围绕中心、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写法。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以及副词在句中不同的表达作用。

三、学习郭全海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写人叙事有详有略,主次分明,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认真阅读体会,学习句中副词的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时:2课时。

教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暴风骤雨》这部长篇小说大家看过没有?这是一部描写我国土改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它以东北解放区为背景,生动地描述了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推翻地主阶级的斗争情景。这部作品气势雄伟,故事情节完整,生动。

作者,周立波。湖南省益阳县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1946年冬他到东北参加了当时的土改运动。他根据自己在这场伟大运动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在1947~1948这两年中,写出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以后,他还写了反映我国工业建设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和反映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等。这些作品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很大。

二、指导预习

1.给生字、词注音。

骒 相中 瞅 撵 柴垛 嚼子 骟 夭折 抠 趟 拴 崽 揪

2.区别下列各组形近字,并分别组词。

瞟_______骒()_______

缥()_______裸()_______

膘()_______踝()_______

票()_______抠()_______

粟()_______枢()_______

栗()_______呕()_______

3.朗读课文,掌握情节,按“分马”和“换马”两部分编写故事的提纲。

提示:

(1)“分马”“换马”两部分哪里是分界线?

(2)“分马”“换马”两部分各写了哪几件事?

三、研习新课:

1.学生按各自编写的提纲复述课文。

(1)“分马”:(要求:着重复述有关郭全海和老孙头的情况)

①分马前,郭全海讲话。

篇2:分马 第一课时

赵大嫂子不要牲口:郭全海随便挑了一匹青骒马;老初牵了一匹黑子;老孙头精心挑选了一匹小儿马;白大嫂子,张景瑞的后娘相中硬实马;老田头夫妇俩牵了一匹沙栗马;刘德山媳妇代李大个子挑了一匹白骟马;李毛驴牵了两头毛驴。(各家都分到了称心的牲口)

(2)换马:

(要求:重点复述郭全海和老孙头在换马过程中的表现)

①老王太太不满意分到的热毛子马,郭全海首先提出跟她换马。

②郭召集积极分子开会,动员大家跟老王太太换马。

③积极分子们让老王太太挑马,老王太太挑走了老田家的沙栗儿马。

④老田太太不乐意,郭全海又主动找老田家换马。

2.讨论课后练习七

课文写的不仅分了马,还分了牛,分了骡子,分了毛驴,总之是分了牲口,但编者为什么不把课题定为“分牲口”而定为“分马”呢?

讨论归纳:

这是一种修辞手法,亦即研究语言技巧的一种方法。以主要代一般,以具体代抽象。例如:说“上街买菜”,实际上不光是指买蔬菜,还包括买鱼、买肉、买蛋,打酱油什么的。又如:人们常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一针一线”指的是群众利益,这是部分代全体。马在东北农村最多见,最常用,所以它能概括大牲畜的特点。此外,“分马”读起来也比“分牲口”上口,所以,本课题目用“分马”好。

四、作业:

1.细读课文分析郭全海、老孙头的性格特征。

2.思考练习题一、二。

分马 第一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3:课文分橘子三课时教学设计

课文分橘子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火字旁,读准多音字“少”;读写“惹人爱”等四个词语。

2、会写“谁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的句子,会抄写句子,会说树上的橘子怎么“惹人爱”。

3、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要,愿意跟同学分享快乐。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读写“惹人爱”等4个词语。

2、知道朱老师为什么说少奇是个好孩子。

教学时间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学习生字“分”。

2、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课文,要求:(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提出不懂地词语。

(2)带着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

(3)教师巡回指导,了解读的情况,解答个别学生的提问。

2、检查自学。

(1)课文讲了谁分橘子?分给谁?

(2)简介少奇的生平(少奇爷爷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和毛主席一起为建设新中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受到发全国人民的尊敬,这篇课文是讲他小时候的故事,他从小就是个好孩子。)

(3)教师出示卡片,读读词语,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读书枝头灯笼惹人爱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达到读正确,读通顺,读熟课文。

3、读熟课文,再质疑。

(1)学生再读课文,围绕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能当场解决的,让学生自学解决,跟理解课文内容有关的,细读课文时解决。)

三、写字指导。

1、借助生字卡片,巩固读音。

2、学生细看田字格中的.生字,自己提出书写有困难的字。

3、教师重点指导“读、灯、惹”其余生字,指导学生自己看田字格,照样子学写。(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卡片抽读生字词,并用“灯、屋”口头扩词。

2、学生做课后练习2。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1自然段,读后做练习。

(1)少奇在哪里读书?少奇在

(2)少奇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

少奇()

2、朱老师是怎么夸少奇的,齐读第4自然段。

(1)朱老师为什么说少奇真是个好孩子?少奇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读读2、3两个自然段,划出有关词句。

(二)学习2、3两个自然段。

1、交流、讨论同学们划出的词句。体会少奇小时候的好品质。

(1)出示句子:少奇从来没有摘过一个橘子。

a “从来”可以换成哪些词?

b 是橘子长得不可爱吗?(引导学生读第2句话,读后口头填空课后第3题)

出示投影变换句式练习:秋天,橘子真惹人爱,()。

c 是他不爱吃橘子吗?

d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奇是个怎样的孩子?(少奇是一个懂规矩,守纪律,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孩子。)

(2)出示句子:朱老师奖给少奇三个大橘子,他没有自己一个人吃。

a 少奇是怎样把橘子分给同学吃的?

b 三个大橘子,朱老师是奖给少奇一个人的,结果他自己吃了多少?

c 少奇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少奇是一个爱同学,有快乐愿意和别人分享的好孩子。)

2、有感情地朗读第2、3段。

三、总结全文。

1、朱老师为什么称赞少奇“真是个好孩子”呢?(可以用老师给的句式说,也可以自己用不同的句式说。)

2、出示句式:朱老师高兴地说:“少奇(),真是个好孩子。”

四、作业

课堂作业3、5两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乍拼音写词语。

suì yuè dú shū zhī tōu dēng lóng rě rén ài wū li měi rén

( ) ( ) ( ) ( ) ( ) ( ) ( )

2、朗读课后练习5。

二、朗读课文,讲故事。

1、自由读。

2、指名读(评议)

3、分组比赛读。

4、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各自准备,指名讲,同桌互讲)

三、总结、交流感受。

师:小朋友,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知道了少奇从小就懂得守纪律,关心同学,有快乐和别人分享(出示少奇画像)此时此刻,你们想对少奇爷爷说些什么呢?

四、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第2、4、6题。

附板书:

12、分橘子

少奇真是个好孩子

从来没有 分给同学

懂规矩,不随便 爱同学,有快乐

拿别人的东西方 与别人同享

篇4:12《分橘子》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火字旁,读准多音字“少”;读写“惹人爱”等四个词语。

2、会写“谁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的句子,会抄写句子,会说树上的橘子怎么“惹人爱”。

3、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要,愿意跟同学分享快乐。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读写“惹人爱”等4个词语。

2、知道朱老师为什么说刘少奇是个好孩子。

教学时间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学习生字“分”。

2、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课文,要求:(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提出不懂地词语。

(2)带着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

(3)教师巡回指导,了解读的情况,解答个别学生的提问。

2、检查自学。

(1)课文讲了谁分橘子?分给谁?

(2)简介刘少奇的生平(刘少奇爷爷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和毛主席一起为建设新中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受到发全国人民的尊敬,这篇课文是讲他小时候的故事,他从小就是个好孩子。)

(3)教师出示卡片,读读词语,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读书枝头灯笼惹人爱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达到读正确,读通顺,读熟课文。

3、读熟课文,再质疑。

(1)学生再读课文,围绕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能当场解决的,让学生自学解决,跟理解课文内容有关的,细读课文时解决。)

三、写字指导。

1、借助生字卡片,巩固读音。

2、学生细看田字格中的生字,自己提出书写有困难的字。

3、教师重点指导“读、灯、惹”其余生字,指导学生自己看田字格,照样子学写。(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卡片抽读生字词,并用“灯、屋”口头扩词。

2、学生做课后练习2。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1自然段,读后做练习。

(1)刘少奇在哪里读书?刘少奇在

(2)刘少奇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

刘少奇()

2、朱老师是怎么夸刘少奇的,齐读第4自然段。

(1)朱老师为什么说刘少奇真是个好孩子?刘少奇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读读2、3两个自然段,划出有关词句。

(二)学习2、3两个自然段。

1、交流、讨论同学们划出的词句。体会刘少奇小时候的好品质。

(1)出示句子:刘少奇从来没有摘过一个橘子。

a “从来”可以换成哪些词?

b 是橘子长得不可爱吗?(引导学生读第2句话,读后口头填空课后第3题)

出示投影变换句式练习:秋天,橘子真惹人爱,()。

c 是他不爱吃橘子吗?

d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少奇是个怎样的孩子?(刘少奇是一个懂规矩,守纪律,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孩子。)

(2)出示句子:朱老师奖给刘少奇三个大橘子,他没有自己一个人吃。

a 刘少奇是怎样把橘子分给同学吃的?

b 三个大橘子,朱老师是奖给刘少奇一个人的,结果他自己吃了多少?

c 刘少奇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刘少奇是一个爱同学,有快乐愿意和别人分享的好孩子。)

2、有感情地朗读第2、3段。

三、.总结全文。

1、朱老师为什么称赞刘少奇“真是个好孩子”呢?(可以用老师给的句式说,也可以自己用不同的句式说。)

2、出示句式:朱老师高兴地说:“刘少奇(),真是个好孩子。”

四、作业

课堂作业3、5两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乍拼音写词语。

suì yuè dú shū zhī tōu dēng lóng rě rén ài wū li měi rén

( ) ( ) ( ) ( ) ( ) ( ) ( )

2、朗读课后练习5。

二、朗读课文,讲故事。

1、自由读。

2、指名读(评议)

3、分组比赛读。

4、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各自准备,指名讲,同桌互讲)

三、.总结、交流感受。

师:小朋友,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知道了刘少奇从小就懂得守纪律,关心同学,有快乐和别人分享(出示刘少奇画像)此时此刻,你们想对刘少奇爷爷说些什么呢?

四、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第2、4、6题。

附板书:

篇5:12《分橘子》

少奇真是个好孩子

从来没有 分给同学

懂规矩,不随便 爱同学,有快乐

拿别人的东西方 与别人同享

12《分橘子》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6:分马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分马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课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以及围绕中心、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写法。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以及副词在句中不同的表达作用。

三、学习郭全海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写人叙事有详有略,主次分明,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认真阅读体会,学习句中副词的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时:

2课时。

教具:

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暴风骤雨》这部长篇小说大家看过没有?这是一部描写我国土改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它以东北解放区为背景,生动地描述了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推翻地主阶级的斗争情景。这部作品气势雄伟,故事情节完整,生动。

作者,周立波。湖南省益阳县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1946年冬他到东北参加了当时的土改运动。他根据自己在这场伟大运动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在1947~1948这两年中,写出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以后,他还写了反映我国工业建设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和反映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等。这些作品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很大。

二、指导预习

1.给生字、词注音。

骒 相中 瞅 撵 柴垛 嚼子 骟 夭折 抠 趟 拴 崽 揪

2.区别下列各组形近字,并分别组词。

瞟_______骒()_______

缥()_______裸()_______

膘()_______踝()_______

票()_______抠()_______

粟()_______枢()_______

栗()_______呕()_______

3.朗读课文,掌握情节,按“分马”和“换马”两部分编写故事的提纲。

提示:

(1)“分马”“换马”两部分哪里是分界线?

(2)“分马”“换马”两部分各写了哪几件事?

三、研习新课:

1.学生按各自编写的提纲复述课文。

(1)“分马”:(要求:着重复述有关郭全海和老孙头的情况)

①分马前,郭全海讲话。

②分马时:

赵大嫂子不要牲口:郭全海随便挑了一匹青骒马;老初牵了一匹黑子;老孙头精心挑选了一匹小儿马;白大嫂子,张景瑞的后娘相中硬实马;老田头夫妇俩牵了一匹沙栗马;刘德山媳妇代李大个子挑了一匹白骟马;李毛驴牵了两头毛驴。(各家都分到了称心的牲口)

(2)换马:

(要求:重点复述郭全海和老孙头在换马过程中的表现)

①老王太太不满意分到的热毛子马,郭全海首先提出跟她换马。

②郭召集积极分子开会,动员大家跟老王太太换马。

③积极分子们让老王太太挑马,老王太太挑走了老田家的.沙栗儿马。

④老田太太不乐意,郭全海又主动找老田家换马。

2.讨论课后练习七

课文写的不仅分了马,还分了牛,分了骡子,分了毛驴,总之是分了牲口,但编者为什么不把课题定为“分牲口”而定为“分马”呢?

讨论归纳:

这是一种修辞手法,亦即研究语言技巧的一种方法。以主要代一般,以具体代抽象。例如:说“上街买菜”,实际上不光是指买蔬菜,还包括买鱼、买肉、买蛋,打酱油什么的。又如:人们常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一针一线”指的是群众利益,这是部分代全体。马在东北农村最多见,最常用,所以它能概括大牲畜的特点。此外,“分马”读起来也比“分牲口”上口,所以,本课题目用“分马”好。

四、作业:

1.细读课文分析郭全海、老孙头的性格特征。

2.思考练习题一、二。

篇7: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珠算( p.3,例3、例4)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珠算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珠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3+0.4    1.5+0.5    2.4+1.2    4.5-0.9    5.3-4.8   8+2.5

2、笔算(计算之后说说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7.65+2.13   3.14-2.09   0.96+4.68   8-7.56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用珠算计算,做好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珠算方法)。

2、出示例3  用珠算计算。8.76+4.03

(1)由全班学生用珠算计算.

(2)计算之后,说说小数加法的珠算方法。

3、出示例4  用珠算计算。 5.6-0.85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解决此例题。)

4、小结

(1)讲解珠算小数加减法的拨珠方法。

(2)请学生填好书上第3页的内容,并读一遍。

5、练习

(1)试一试  26.75+3.4     25.72-9.8

(2)书上第4页2、4。

三、布置作业

p.4   1、3

篇8: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准备题,用竖式计算。

345+159      1328-579     426+98       2307-296

(全班练习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口算    口算练习(1)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教学例1。

(1)读题由学生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板书算式2.83+1.57

①2.87元和1.57元各是几角几分?    ②竖式怎么列?  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3)师生一起计算出结果。

(4)说一说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小数加法怎样计算?

3、学习例2    计算。 15.64-3.9

(1)全体学生试做。

(2)集体评议。评议之后说说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4、试一试    10.84+2.6      3.05-2.85

5、请学生观察例1和例2,大家来归纳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填在书上。

6、练一练

书上第2页   1、4、5

7、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作业

书上第2页练一练   第2、3

篇9:数学教案-第一课时 分苹果无余数

数学教案-第一课时 分苹果(无余数)

一、教学内容:第1、2页

二、教学目的:经历分苹果的实际操作,学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与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明白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三、教学重点: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竖式中商的位置。

五、教学关键:理解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六、课    型: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讲授、实际操作

八、教具准备:学具材料

九、教学时间: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这里有20个苹果(板书20个苹果),每盘放5个(板书),可以放几个?

学生在自己本上做练习。集体交流。不论什么算式,只要学生能把计算过程说合理就行。

(二)新授

(1)学习用竖式计算。

针对20÷5=4讲解。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解答。就是竖式。有几个苹果?写20,除号就用一个新的符号来表示,在外面写5,教师板书。说说竖式的含义。如何来计算呢?几和5相乘得20。四五二十,4写在什么地方呢?4就是我们要求的得数。到这儿不算完,还得检查一下对不对。如果每盘放5个,放了4盘,共需要几个苹果?怎么算?四五二十,写上20,20-20=0。等于0说明什么?20个苹果,每盘放5个,正好放4盘。看20÷5=4 复习每部分的名称。看竖式知道每部分名称。

(2)试一试

集体做第一个式子。假设有8个苹果,平均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写。8除以4等于2,如果每盘放4个,放了2盘,需要几个苹果?二四得八。最后等于0。

(三)练一练

(1)做试一试的第二个式子。找学生上黑板做。简单说说计算过程。再练习剩下的两个式子。做完了再出几个题练练。

(2)延伸

如果20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有时间的同学可以想一想,算一算。留作思考题,课后做做。

(四)总结

20÷5=4还可以表示成竖式,用竖式来计算。除法都可以表示成竖式,用竖式来计算。

(五)课堂练习:用竖式计算

24÷6       42÷7       64÷8        72÷9

(六)作业:p1试一试

板书:                    分苹果

20÷5=4

竖式

篇10:《分橘子》教学设计

本节着重探究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经过平均分后还会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总结:

(一)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4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5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加深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2盘,还余下4个,而这4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让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二)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同时,在本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①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②在作业的反馈中,部分学生犯了相同的错误,就是把除法竖式的余数填成了算式中的商。可见孩子们把除法竖式跟加减乘法的竖式格式混淆了,还分得不够清楚。需要老师在作业讲评课进行加强指导。

③个别学生对于竖式的书写还是不够规范,需要老师更加严格要求,规范

“分草莓----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这部分教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这部分学习内容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以下是我一节课后的教学反思:

第一、能打破原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在学生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提出问题,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点拨,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第一、在列除法竖式环节,由自己板演,缺少探索,应让学生尝试板演,共同探讨。对于竖式的认识,过分注重名称的认识,忽略了重难点的突破,特别是商和余数的写法,在学生的作业反映中出错较多。

第二、没有及时反馈学生的错误。对于练习过分重视讲解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常见错误,应把学生练习错误处置于投影,请全体学生一起纠正,避免学生在以后犯同样错误,实现书写与答案的准确性。

总之,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还存在许多不足:数学语言要精炼,学生的自主性探究还不充分。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好好专研教材,找准每节课的目标与重难点,理清思路,在教学中加以达成与突破。

篇11:《分橘子》教学反思参考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分橘子》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分橘子》教学反思《分橘子》这节课着重探究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经过平均分后还会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总结:

(一)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4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5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加深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2盘,还余下4个,而这4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让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二)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同时,在本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①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②在作业的反馈中,部分学生犯了相同的错误,就是把除法竖式的余数填成了算式中的商。可见孩子们把除法竖式跟加减乘法的竖式格式混淆了,还分得不够清楚。需要老师进行加强指导。

③个别学生对于竖式的书写还是不够规范,需要老师更加严格要求

篇12:《分橘子》教学反思

《分橘子》一课是新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算理,经过反复揣摩,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进而理解算理。

课堂伊始,我采用大屏幕呈现了本课的情境图,在学生进行了寻找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之后,我抛出了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48?=。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通过巡视,我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方法在大屏幕上做了展示。

(1)画小棒

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不同,在分小棒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分法,通过比较,学生确立了较为合理的操作方法:先分整捆的,再把剩下的整捆的拆分开后和单根的合起来再进行分配。在这里,我也要向教材编委组提出一点我的想法,教材中在分小棒的过程中直接出示了单根的.十八根小棒,没有体现出分完整捆小棒后剩下那一捆小棒的拆分过程,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孩子的理解,是否能将拆分剩下那一捆小棒的过程画的再完整一些呢?

(2)画表格

学生已有了学习乘法的经验,所以很自然的将画乘法表格的思想转移到除法算式中来,但在拆分被除数48时又产生了分歧,按照以往的经验,我们应该把48拆分成40和8,然后分别去除以3,但在这里,3却不能够被40整除。通过和拆分小棒的过程联系以后,学生理解到要从40中拿出来10,把48分成30和18,这样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列竖式

有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除尽)的学习作为基础,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48?的竖式计算。所以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说清楚每一个数字的含义,每一步的算理上,边操作边讲解,使得抽象的算理变得直观易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感受到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了解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并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逐步让学生在比较明晰合理的方法上理解算理,从而提高计算技能。

篇13:《分橘子》教学设计

《分橘子》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火字旁,读准多音字少(shao);读写读书等词语。

2、会写谁在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的句子,会抄写句子,会说树上桔子怎么惹人爱。

3、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要,愿意跟同学分享快乐。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按提示分析句子,把排列混乱的词语整理成通顺的句子;知道朱老师为什么说刘是个好孩子。

教学难点 :

初步学会按提示分析句子;理解刘为什么没一个人吃桔子为什么只吃了一瓣。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全部生字,能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能理解桔子、枝头、灯笼、挂满、每的意思,认识火字旁。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刘小时候分桔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前一课,我们学毛主席在延安看戏时的故事。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另一位革命领袖刘小时候的故事。(出示投影)

1、出示课题。问:你喜欢吃桔子吗?为什么?

桔子的味美,人人都喜欢吃,而在水果品种不够丰富的过去,它更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食物。很多小孩从桔子还未成熟时,就盼着吃桔子。

2、读题设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谁分桔子?把桔子分给谁?怎样分?)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听后说说课文讲谁分桔子,分给谁。简介刘的生平。(出示刘的像)。

三、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想一想在课文中的意思。

2、给课文标上段落号。

3、学习田字格中的生字,读准音,记一记字形。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卡片认读生字、新词。

重点正音:分、岁:前鼻音;朱、枝、惹:翘舌音;灯、笼:后鼻音

2、说说你学会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重点分析:

读:左右结构,右上一个十,右下是个买。

笼:下面半个不要忘了一撇。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右。

3、课文共有几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后评议正音。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刘小时候分桔子的事。)

五、指导书写:

朱:独体字,第四画是竖,不是竖钩。

岁:上宽下窄。

六、课堂作业 :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回答课后问题,按提示分析句子。

3、了解刘小时候是一个不随便拿别人东西,有快乐与人同享的.好孩子。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2、复习新偏旁:火字旁。

二、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一边引导学生看图,一边讲解有关私塾的情况。

刘在朱老师家里读书的时候,朱老师觉得创个怎样的孩子?齐读第四段。

朱老师为什么夸少奇是个好孩子?课文的哪几段告诉了我闪?(2、3段。)

2、重点学习2、3段。

1、女生读第二段,问:这段有几句话?

A、出示:秋天,黄澄澄的桔子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

(1)这句话中,写季节的词是。一年分为哪几个季节?秋季是桔子成熟的季节。

(2)写桔子长在什么地方的词是()。这里的挂字我们可以换个什么字,意思不变?课文为什么不用长,而用挂。看图理解。(因为桔子成熟了,沉甸甸的,挂了下来,所以用挂。)

(3)写桔子颜色的词是()。理解黄澄澄的意思。(金黄色,桔子成熟时的颜色。)可出示实物。

(4)写桔子样子的词是()。句子中把桔子比作什么?再看图说说为什么把桔子比作小灯笼?(从桔子成熟时的颜色、形状,挂在枝头的样子几方面来说。)

B、这句话写出桔子成熟的时间,把桔子成熟时的颜色和样子写得很美,所以说,真惹人爱,你觉得该怎样的语气来读。(喜爱)

C、这么惹人爱的桔子,刘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读第三句,说说从来是什么意思?板书:从来没摘

你从这里看出刘是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我觉得刘是个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孩子,因为这么惹人爱的桔子,他从来没有摘过一个。)

板书:不随便拿别人东西。

2、刘得到了朱老师什么机关报奖励?(教师画三个桔子)

朱老师为什么要奖励他三个大桔子。

刘得到了三个大桔子,他是怎样做的?(男生齐读第三段。)

哪些句子是具体写刘分桔子的?用划出来。轻声朗读,读后回答。

这一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总的说他没有一个人吃。二、三两句具体告诉我们他是怎样分的,把第一句写具体了。(分句读第三段。)

3、三个大桔子明明是奖给刘的,结果他自己吃了多少?

这么好的桔子,他为什么不一个人吃,自己只有两瓣,还要分一瓣给后进来的同学,他是怎样想的?你觉得刘是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4、朱老师知道了,知道了什么?

5、为什么朱老师夸他是个好孩子?读出夸奖的语气。

三、小结:刘把老师奖给他的三个大桔子分给同学吃,有快乐与别人分享,所以,朱老师知道了,高兴地夸他是个好孩子。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

1、课后第二题,按课文填空。

六、板书设计 :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新词,并听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理词语:连成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4、总结深化全文,进行行为指导。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1、认读生字、词语。

2、课后第2题,比一比,再组词。

3、听写生字词语。

二、多种形式练习朗读课文。

三、总结深化:

1、课文讲谁分桔子,分给谁,怎样分?

2、刘把桔子分给同学吃,是他不喜欢吃桔子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我们要向刘学习什么?

四、行为训练指导。说说你能做到有快乐与别人分享、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吗?

五、作业 指导:

1、课后第三题,回答问题,再写下来。

补充:你8岁的时候,在哪里读书?

2、整理句子。

朱老师三个刘有一天大桔子奖给

桔子秋天枝头黄澄澄的挂在

3、课后第三题,读读句子。

篇14:《分橘子》教学反思

《分橘子》这节课着重探究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经过平均分后还会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总结:

(一)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4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5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加深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2盘,还余下4个,而这4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让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二)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同时,在本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①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②在作业的反馈中,部分学生犯了相同的错误,就是把除法竖式的余数填成了算式中的商。可见孩子们把除法竖式跟加减乘法的竖式格式混淆了,还分得不够清楚。需要老师进行加强指导。

③个别学生对于竖式的书写还是不够规范,需要老师更加严格要求

篇15:《分橘子》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分橘子等实际操作经历,用数小棒、拆分、除法竖式表示的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知识,所以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取以下两个方法:

1.让学生自己动手分,48个橘子分给三只猴子,我找小棒来代替橘子,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而且将40个小棒,十个十个绑在一起,目的是让学生来自己发现是要先分40个还是先分8个,从而最终总结出除法的计算时,要从最高位除起,当高位有余数时和下一位一起除。

2.在做题过程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试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同时,本节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2.在作业反馈中部分,学生犯了相同的错误,就是把除法竖式的余数填成了算式中的商。可见孩子们把除法竖式跟加减乘法的是竖式格式混淆了,还分的不够清楚,需要在作业讲评中进行加强指导。

3.个别学生对于竖式的书写还是不够规范,需要更加严格要求规范。

《分橘子》教学反思参考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孔雀东南飞》第一课时

《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挑山工》第一课时 之二

硫酸(第一课时)

基础训练7 第一课时

高一化学第一课时教案

小雨点教案第一课时

《一只小鸟》第一课时

《分橘子》第一课时(精选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分橘子》第一课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