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第一课时《再别康桥》

时间:2023-10-04 03:36:17 作者:alai_623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alai_6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中国现代诗第一课时《再别康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中国现代诗第一课时《再别康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中国现代诗第一课时《再别康桥》

中国现代诗三首(第一课时《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诗人的诗歌主张及其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音乐美,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欣赏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义、反讽手法及其绘画美。

3、把握《赞美》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诗《偶然》。其诗如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板书设计

云彩 运思而成

金柳 比喻

风 艳影 依恋之情 寓意深刻

光 青荇 拟人

如 潭水 欢乐 形象

画 长篙

星辉 离愁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篇2:《中国现代诗》-《再别康桥》《死水》《赞美》...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的有关知识;2.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3.了解现代诗的基本流派及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再别康桥》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2.《死水》的象征意义;3.《赞美》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学习了两首古典诗词之后,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几首现代诗歌。(板书标题)

二、检查预习:

1、注音:荇 篙 溯 斓 笙 漪 羹 绮 酵 佝偻

嚣 圮 踟蹰

2、辨析组词:蒿、篙、稿、槁、缟。 谰、澜、斓。 圯、圯。 踟、踌。箫、萧、潇踟蹰和踌躇

3、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试读这三首诗。

三、教师名确: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再别康桥》(板书)。然后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 序,浙江海宁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18―1922年先后在美国、英国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他有“单纯的信仰”,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个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颓废的怀疑”之中。这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他由“单纯的信仰”逐步变为“颓废的怀疑”的过程。

写作背景: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四、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划出诗歌中的意象,

五、提问:

1、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

明确: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些意象都是远高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3、这些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联系诗歌标题分析,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抓住一个“别”字。因此,作者运用这些意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离别气氛;同时,再联系正文中“作别”“不带走”这样的词语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这些意象中寄托了对康桥深深的依恋和惜别之情。(这个过程,正是把握这首诗的主旨的方法)

六、诗意分析:

全诗共八节,几乎每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这就是《再别康桥》的“画面美”。画面美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着浮藻的清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诗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里,做“一条水草”的体验等。本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音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难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受。但相似并非相同,“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变成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轻轻地招手”,是向彩云告别;“挥一挥衣袖”似乎是“彩云”依依不舍,拽住了“我”的衣袖,“我”不得不挥之而去。首节写“彩云”告别,尾节斩钉截铁地宣告“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诗人个人的自由天性,诗意又深了一层。

七、提问:怎样理解《再别康桥》一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即艺术特点)

[解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告别对象由人间转向天空的云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别离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见机器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特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八、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第1小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篇3: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

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

2 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

2.复习举例子、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3.学习运用准确语言说明事物特征。

4.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

2.运用准确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难点:先取典型代表的实例说明事物的写法。

解决办法:

1.讨论、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

2.用.课件展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

3.学生质疑问难。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充当解说员。结合.课件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

2.拟题训练。

3.学生说话训练。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见过许许多多的桥,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座桥,能生动地说出它的美丽风貌吗?你感到有特点的又是哪一座桥,能清楚地说出它的特征吗? (进行说话训练)下面请同学们在听读中抢答,下列内容描述的桥梁专家是谁?“他生于18,世界上著名的桥梁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1920年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解放后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他写过大量介绍桥梁的文章,编著过《中国桥梁史》。”今天我们就学习茅以升写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自愿)并思考“本文的结构内容”?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作者在简朴的说明和淡雅的情趣之中,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处处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美,对祖国悠久文化和新社会制度的歌颂,十分感人。全文简朴淡雅,理贯辞达,不失为说明文里的一篇佳作。

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这篇文章采用了有总述有分述的方法;先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接着,用例证说明和特征说明的方法,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构造和高度艺术水平;最后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发展。以文章主体即介绍两桥的部分而论,总是以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代和功用,一直说到桥的每一具体特点及其作用。全文条分缕析,井然有序。这种明晰的条理,是客观事物自身各种关系的`如实反映,也表明了作者对所说明对象有深刻明白的认识。

“序”而多“变”。这从本文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层次布局中可见一斑。介绍赵州桥,着重说明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因此,突出其修建年代之古,突出其使用时间之久。并由此而引出了一大段特点说明,介绍其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和巧妙的施工技术。而介绍卢沟桥,除了一般说明它的修建年代、坚固等情况外,更重在介绍艺术上的价值和在中国人民斗争史上的纪念意义。这样在“大同”之中显现“小异”,于平稳之中又见起伏,避免了雷同、呆滞的弊病。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具体说明我国石拱桥的建筑特点以及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赞颂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第一层(第3~8自然段),先概括介绍我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然后以赵州桥、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第二层(第9自然段),分析取得如此光辉成就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介绍解放后我国石拱桥建设技术的飞跃发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提问:阅读说明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等)

2.查字典,给下边加粗字注音。

hú gǒng xiáo xié zhuó dūn

弧形 拱桥 ┖ 和谐 张桥墩

巧妙绝伦(hún):在同类型桥中,施工技术没有比它更巧妙的。

惟妙惟肖(xiào):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3.具体研究文章内容。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答: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原因→桥梁发展史

(2)作者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层层深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答:文中作者选取了代表性例子赵州桥、卢沟桥。首先介绍世界上石拱桥的一般特点,然后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并具体举例进行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文中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内容?其结构特点怎样?是按照怎样顺序来写的?

答:文中介绍了赵州桥的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修整;赵州桥的结构特点。结构特点:(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介绍赵州桥的顺序是先概括说明,然后再具体解说桥各个构成部分。

(4)文中介绍了“卢沟桥”的哪些内容?结构特点怎样?

答:介绍了卢沟桥的位置、建造时间、规模,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特殊的历史价值。结构特点: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5)这篇课文的标题是《中国石拱桥》,而课文主要写的是赵州桥和卢沟桥,这切题吗?

答:切题,因为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中国石拱桥,是中国石拱桥的两个突出的代表。

(6)既然课文写的是中国石拱桥,并不是具体的哪一桥,一个例子都不举行不行?

答:不行,因为中国石拱桥是中国国土上无数座石拱桥的一个名称。它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只有通过一座座具体的桥来说明才能说明白。

(7)中国石拱桥数量不可胜数,为何只选赵州桥和卢沟桥加以介绍?

答:因为二者在我国成千上万座石拱桥中最具有代表性,前者是只有一个大拱的石桥,时间最久;后者是联拱石桥的杰作,且具有特殊历史意义。

(8)能不能说中国石拱桥,有的像赵州桥,有的像卢沟桥?

答:不能,因为赵州桥就是赵州桥,卢沟桥就是卢沟桥,中国石拱桥是多种多样的。赵州桥和卢沟桥既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又具有它们自己的特点。

(9)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答: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再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

(10)文章写完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后,完全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非要来个第10自然段呢?请同学讨论。

答:文章的题目是《中国石拱桥》,而不是《中国古代石拱桥》,这就允许写现代石拱桥的情况。再者,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成就是辉煌的,有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达112.5米,远远超过了37.4米的赵州桥大拱,这的确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还有,我国在原有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双曲拱桥”就是其一。这样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展示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辉煌成就,令读者精神振奋。如果去掉最后一段,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对中国石拱桥的介绍就不够完整。

(11)具体文中的说明顺序?并说明其作用?

答:①由一般到个别。

全文按照“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组织材料,使人对事物的了解由浅入深,由概括到具体,由过去到现在,能收到清晰、具体的效果。

②先整体,后局部。

赵州桥。抓住“著名” “最古”两个词语,先介绍桥的地理位置、建桥时间;再介绍桥的长和宽,同时突出“单拱”的特点;然后逐一分析桥身的结构特点及其科学原理。

卢沟桥。先介绍桥的地理位置、建桥时间;再介绍桥的长、石拱数及石拱形状、石拱长度、桥的宽,突出其“联拱”特征;具体描写桥面和石栏石柱。

这样安排顺序,既突出重点,又给人以完整的印象,使读者对桥的形状、特征、作用等有了明确的认识。

③依照时间的先后。

在介绍我国的石拱桥时,按时间顺序,对有影响且有代表性的石拱桥作了有详有略的介绍。

“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赵州桥”建于公元6左右;“卢沟桥”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长虹大桥”建于1961年。体现了由先到后的时间顺序。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生动具体的介绍了我国石拱桥的光辉成32` 就,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独特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另外文章所选取的代表性事物――赵州桥和卢沟桥,它们既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同时又有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它们独有的特点叫个性,它们具有的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叫共性。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的。请同学们记住这个道

篇4: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

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

2 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

2.复习举例子、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3.学习运用准确语言说明事物特征。

4.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

2.运用准确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难点:先取典型代表的实例说明事物的写法。

解决办法:

1.讨论、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

2.用课件展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

3.学生质疑问难。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充当解说员。结合课件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

2.拟题训练。

3.学生说话训练。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见过许许多多的桥,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座桥,能生动地说出它的美丽风貌吗?你感到有特点的又是哪一座桥,能清楚地说出它的特征吗? (进行说话训练)下面请同学们在听读中抢答,下列内容描述的桥梁专家是谁?“他生于1896年,世界上著名的桥梁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19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解放后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他写过大量介绍桥梁的文章,编著过《中国桥梁史》。”今天我们就学习茅以升写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自愿)并思考“本文的结构内容”?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作者在简朴的说明和淡雅的情趣之中,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处处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美,对祖国悠久文化和新社会制度的歌颂,十分感人。全文简朴淡雅,理贯辞达,不失为说明文里的一篇佳作。

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这篇文章采用了有总述有分述的方法;先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接着,用例证说明和特征说明的方法,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构造和高度艺术水平;最后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发展。以文章主体即介绍两桥的部分而论,总是以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代和功用,一直说到桥的每一具体特点及其作用。全文条分缕析,井然有序。这种明晰的条理,是客观事物自身各种关系的如实反映,也表明了作者对所说明对象有深刻明白的认识。

“序”而多“变”。这从本文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层次布局中可见一斑。介绍赵州桥,着重说明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因此,突出其修建年代之古,突出其使用时间之久。并由此而引出了一大段特点说明,介绍其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和巧妙的施工技术。而介绍卢沟桥,除了一般说明它的修建年代、坚固等情况外,更重在介绍艺术上的价值和在中国人民斗争史上的纪念意义。这样在“大同”之中显现“小异”,于平稳之中又见起伏,避免了雷同、呆滞的弊病。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具体说明我国石拱桥的建筑特点以及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赞颂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第一层(第3~8自然段),先概括介绍我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然后以赵州桥、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第二层(第9自然段),分析取得如此光辉成就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介绍解放后我国石拱桥建设技术的飞跃发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提问:阅读说明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等)

2.查字典,给下边加粗字注音。

hú gǒng xiáo xié zhuó dūn

弧形 拱桥 ┖ 和谐 张 桥墩

巧妙绝伦(hún):在同类型桥中,施工技术没有比它更巧妙的。

惟妙惟肖(xiào):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3.具体研究文章内容。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答: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原因→桥梁发展史

(2)作者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层层深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答:文中作者选取了代表性例子赵州桥、卢沟桥。首先介绍世界上石拱桥的一般特点,然后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并具体举例进行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文中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内容?其结构特点怎样?是按照怎样顺序来写的?

答:文中介绍了赵州桥的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修整;赵州桥的结构特点。结构特点:(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介绍赵州桥的顺序是先概括说明,然后再具体解说桥各个构成部分。

(4)文中介绍了“卢沟桥”的哪些内容?结构特点怎样?

答:介绍了卢沟桥的位置、建造时间、规模,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特殊的历史价值。结构特点: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篇5:《中国美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中国美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中国美食》是一篇图片课文,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菜品图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美食,通过认识这些美食,从而认识生字。通过认识这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认识中国的美食文化,爱上中国的美食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本节课教学时,大部分学生对美食还是很感兴趣的。因为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成为了主体,主动性增强。在学习中,能运用多种形式,如通活动前师幼收集美食的信息和各种不同信息,学习活动中的交流和看视频,听故事,使孩子们充分的运用各种感官来调动对传统美食的喜爱和中国的饮食文化的了解。从而是孩子们爱祖国的情感有了一定的提升。整个学习活动注重的情感和知识的`积累,环节层层递进,支持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不光是一些美食名称的由来,还有更多的内容在里面,怎样能让学生了解的更多,除了教师的讲解以外,还能用其他形式来呈现,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因此,今后教学时,课前一定要准备充分,多角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孔雀东南飞》第一课时

《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挑山工》第一课时 之二

硫酸(第一课时)

现代诗格式模板

《分橘子》第一课时

基础训练7 第一课时

高一化学第一课时教案

小雨点教案第一课时

中国现代诗第一课时《再别康桥》(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国现代诗第一课时《再别康桥》,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