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Windfal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西栅的梆声阅读附答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西栅的梆声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 目录
篇1:《西栅的梆声》阅读答案
迟子建
① 乌镇是一枝莲,东栅、西栅、南栅、北栅是它张开的花瓣。东栅因为天光和烟火气盛,这片花瓣在我眼里是银粉色的。西栅呢,它被不绝的流水环绕着,那层层叠叠的楼台水阁,迷宫似的灰街长巷,也就有了舟楫的气象,似乎你轻轻一推,它们就会启航。这片轻灵的花瓣,在我眼里就是烛白色的了。烛白色不像银白那么耀眼奢华,也不像乳白那么温柔平淡。烛白色,它高贵而又深沉。因为烛白色里,掺杂着天堂的色彩。
② 来乌镇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白鹭、云朵、晨雾。与它们比起来,依赖车船出行的人,是多么的被动啊。白鹭来,乘着清风,扇动着丝绸一样的翅膀,倏忽间就翩然而至了。云朵呢,如果它们思念身下这片枕河入梦的人家了,从天宇的某个角落出发,且歌且舞,飘飘洒洒,也是说到就到了。比起白鹭和云朵,晨雾不是远客,它们就栖息在乌镇纵横交织的水泽深处,只要它起了顽皮,就一哄而起,缚住太阳,把人间幻化为海市蜃楼,霸气十足地做这世界早晨的皇帝。
③ 西栅由十二座小岛组成,所以进出西栅,须乘坐渡船。我到乌镇时已是晚上九点,江南的雨淅淅沥沥下着,好像乌镇这个素服女子忙活了一天,正在做安寝前的沭浴。从西栅的码头登船,去通安客栈,大约一刻钟.西栅的渡船是我喜欢的那种,带篷的木船,梭形,人工摇橹,至多坐六人,既不像大船那样笨拙少情调,又不像只能容一两个人坐的小舟,在水波上活跃得像条鱼一样,让人心生不安。不大不小的渡船,如同恰到好处的鞋子,最适合游人的脚。船家是个女子,乌镇人对她们有个亲切的称谓:船娘。而我觉得,女子的性情,最适合在西栅摆渡。因为这儿不是荒凉的海域,需要顶天立地的男人披荆斩棘;西栅是一个宁静的.港湾,是个听桨声的地方,由性情多温婉的女子做“掌门人”,再妥帖不过了。
④ 船娘戴着斗笠,不紧不慢地摇着橹。虽然落着雨,但岸上投下的灯影,依然盛开在河面上,看来电的筋骨,实在强啊。没有月亮的夜晚,那一团团湿漉漉的橘黄的灯影,看上去像是月亮生出的金发婴孩,是那么的鲜润明媚。带着一身的水汽,船停靠在客栈的码头上了。简单吃了点东西,洗漱后躺下,已是深夜了。旅途的劳顿,并没有使我立刻入睡。不过在西栅失眠是幸福的,因为你在静得出奇的夜里,能听见淙淙的流水声。
⑤ 来乌镇的次日,是茅盾文学奖颁奖的日子。我醒来的时候,西栅还没醒,因为它被浓雾包裹着,所以到了天亮的时辰,它却亮不起来。早饭后,我出了客栈散步。上了一座灰白的石拱桥,站在桥上,只见河两岸的房屋,好像晾晒着一匹匹白色的丝绸,被雾气紧紧缠绕。你想看远一点的河道,看不清楚;想看近处房屋的飞檐,也是看不清楚的。雾中的西栅,也就有了如梦似幻的感觉。上午十点多,雾小了,雨又来了,所以那个白天的太阳,和那个夜晚的月亮,是逃跑的新娘,芳踪难觅.如果说乌镇是一朵静静的莲的话,那么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在我眼里就是昙花。那个夜晚的颁奖盛典结束后,第二天,与会人员纷纷离去了。客栈的小码头忙碌起来,船娘忙碌起来,被桨搅起的水波,也忙碌起来了。
⑥我留下来游览西栅。游过西栅,天色已昏。回到客栈,清理完旅行箱,想想明天就要离开西栅了,心中似乎还有什么割舍不下的。九点一刻,我独自出了门,看夜下的西栅。
⑦石板路上,几乎看不见行人了。西栅静起来,而另一种光明,却升起来。点缀着夜晚的灯光,以乳黄为主,但也有幽蓝的光带,裹着石桥,使桥有了闪电的气象。那一盏盏古朴的风灯,在苍灰的屋檐下,随着晚风轻轻摇荡,像恋人温柔的眼。我走进一条深巷,周围竟一个人都不见,那一座座阒然无声的深宅大院,使我怀疑里面居住的不是人,而是神灵。我有些害怕,连忙回到离出发点不远的放生桥那儿,桥下有一个小酒吧,还有零星的顾客。刚停下脚步,就见柳树丛中闪出一只猫来,雪白雪白的,它好像赶赴什么约会,飞也似地越过石桥,去另一岸了。猫离去了,一个清扫员出现了。她一手拎着撮子,一手提着扫帚,打扫石巷。我看了看撮子,里面最多的是落叶。乌镇再怎么江南,也是秋意阑珊了。我跨上桥,刚好看见有一只载客的船从远处荡来.我听见客人在问:“岸上是什么树呀?”船娘答:“香樟树。”之后再无人语,有的只是水声。我看着这只船渐渐接近石桥,然后鱼似地从桥下跃过,不见了踪影。正当我要走下石桥的时候,一阵梆声石破天惊地响起,这是打更的人在报时了。打更的人穿行在哪一条巷子,我并不知晓。但这寂寥而空灵的梆声,与教堂的钟声一样,让我身心顿时为之一爽。是啊,这禅意深厚的梆声让我明白,所有的盛典和荣耀,不过是一季的盛花,会转瞬间付与流水。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在脱离了灯火璀璨、人语喧嚣的环境后,惧怕一个人走夜路.这复古的梆声,让西栅的夜,白了。
6.第①段运用比喻和比较的写法,突出了西栅_____和_____的特点。(2分)
7.第②段描写“白鹭”、“云朵”、“晨雾”颇有特色,请任选一例加以赏析。(2分)
8.文章从第③段起按____顺序写来西栅的所见所感,脉络清晰。此外,第⑤段“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在我眼里就是昙花”,与下文“________________”句前后照应。(2分)
9.第⑦段画线句与课文《______》中“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一句,在表达作用上有何异同?(4分)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作者认为“船娘”性情温婉,最适合在乌镇西栅这宁静的江南水乡摆渡。
B.第⑤段用“逃跑的新娘”比喻太阳和月亮,是因为“我”讨厌西栅雨雾。
C.第⑥段承上启下,由对西栅白日风光的描绘过渡到对文章主旨的阐发。
D.第⑦段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白猫、舟中问答和梆声来表现夜下西栅的静。
E.从全文看,作者描绘西栅景色,是为了强调要珍惜自然,保护古镇文化。
F.文章巧用修辞,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语言清新自然,细腻生动。
11.有人说第⑦段“乌镇再怎么江南,也是秋意阑珊了”中“乌镇再怎么江南”不通,你的看法如何?(2分)
12.文末说“这复古的梆声,让西栅的夜,白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4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6.轻灵 高贵而又深沉(2分)
7.赏析要点:白鹭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描绘白鹭飞翔时轻盈优美的身姿;云朵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表现它们欢快自由、轻灵飘逸的状态;晨雾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表现它们一哄而起、笼罩一切的景象。(任选一例,2分)
8.时间 所有的盛典和荣耀,不过是一季的盛花,会转瞬间付与流水(2分)
9.荷塘月色(1分) 相同点:都是以“眼”来比喻灯光,生动形象。(1分)不同点:一写风灯的柔和,表达作者对西栅的依恋和温情;一写路灯的忽隐忽现,表达作者内心淡淡的忧愁和迷茫。(2分)
l0.A F(6分)
11.认为不通的,可从语法角度分析:“江南”作为专有方位名词不可充当谓语中心语,属于主谓成分搭配不当,或疑问代词“怎么”(代程度副词)也不能修饰名词“江南”。认为恰当的,可从词语活用和修辞角度分析:“江南”活用为动词性的“处于江南”,或借代“温暖”,使语言表达更加简练、新颖而富有感染力。(理由充分并与观点一致2分,理由不充分但与观点基本一致1分,缺乏理由又与观点不一致O分)
12.{1)喻指感悟到人生的意义,内心亮堂起来。(2)表达返朴归真、追求淡泊宁静的思想情感情。(4分)
篇2:迟子建《西栅的梆声》练习及答案
①乌镇是一枝莲,东栅、西栅、南栅、北栅是它张开的花瓣。东栅因为天光和烟火气盛,这片花瓣在我眼里是银粉色的。西栅呢,它被不绝的流水环绕着,那层层叠叠的楼台水阁,迷宫似的灰街长巷,也就有了舟楫的气象,似乎你轻轻一推,它们就会启航。这片轻灵的花瓣,在我眼里就是烛白色的了。烛白色不像银白那么耀眼奢华,也不像乳白那么温柔平淡。烛白色,它高贵朴素,充满激情而又深沉内敛。因为烛白色里,掺杂着天堂的色彩。
②来乌镇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白鹭、云朵、晨雾。与它们比起来,依赖车船出行的人,是多么的被动啊。白鹭来,乘着清风,扇动着丝绸一样的翅膀,倏忽间就翩然而至了;云朵呢,如果它们思念身下这片枕河入梦的人家了,从天宇的某个角落出发,且歌且舞,飘飘洒洒,也是说到就到了。比起白鹭和云朵,晨雾不是远客,它们就栖息在乌镇纵横交织的水泽深处。只要它起了顽皮,就一哄而起,缚住太阳,把人间幻化为海市蜃楼,霸气十足地做这世界早晨的皇帝。
③我在乌镇,住在西栅。西栅由十二座小岛组成,所以进出西栅,须乘坐渡船。到乌镇时已是晚上九点,江南的雨淅淅沥沥下着,好像乌镇这个素服女子忙活了一天,正在做安寝前的沐浴。从西栅的码头登船,去通安客栈,大约一刻钟。西栅的渡船是我喜欢的那种,带篷的木船,梭形,人工摇橹,至多坐六人,既不像大船那样笨拙少情调,又不像只能容一两个人坐的小舟,在水波上活跃得像条鱼一样,让人心生不安。不大不小的渡船,如同恰到好处的鞋子,最适合游人的脚。船家是个女子,乌镇人对她们有个亲切的称谓:船娘。而我觉得,女子的性情,最适合在西栅摆渡。
④船娘戴着斗笠,不紧不慢地摇着橹。虽然落着雨,但岸上投下的灯影,依然盛开在河面上,看来电的筋骨,实在强啊。没有月亮的夜晚,那一团团湿漉漉的橘黄的灯影,看上去像是月亮生出的金发婴孩,是那么的鲜润明媚。带着一身的水汽,船停靠在客栈的码头上了。简单吃了点东西,洗漱后躺下,已是深夜了。旅途的劳顿,并没有使我立刻入睡。不过在西栅失眠是幸福的,因为你在静得出奇的夜里,能听见淙淙的流水声。
⑤我醒来的时候,西栅还没醒,因为它被浓雾包裹着,所以到了天亮的时辰,它却亮不起来。早饭后,我出了客栈散步。上了一座灰白的石拱桥,站在桥上,只见河两岸的房屋,好像晾晒着一匹匹白色的丝绸,被雾气紧紧缠绕。你想看远一点的河道,看不清楚;想看近处房屋的飞檐,也是看不清楚的。雾中的西栅,也就有了如梦似幻的感觉。上午十点多,雾小了,雨又来了,所以那个白天的太阳,和那个夜晚的月亮,是逃跑的新娘,芳踪难觅。
⑥我独自出了门,看夜下的西栅。
⑦石板路上,几乎看不见行人了。西栅静起来,而另一种光明,却升起来。点缀着夜晚的灯光,以乳黄为主,但也有幽蓝的光带,裹着石桥,使桥有了闪电的气象。那一盏盏古朴的风灯,在苍灰的屋檐下,随着晚风轻轻摇荡,像恋人温柔的眼。我走进一条深巷,周围竟一个人都不见,那一座座阒然无声的`深宅大院,使我怀疑里面居住的不是人,而是神灵。我有些害怕,连忙回到离出发点不远的放生桥那儿,桥下有一个小酒吧,还有零星的顾客。
⑧刚停下脚步,就见柳树丛中闪出一只猫来,雪白雪白的,它好像赶赴什么约会,飞也似地越过石桥,去另一岸了。正当我要走下石桥的时候,一阵梆声石破天惊地响起,这是打更的人在报时了。打更的人穿行在哪一条巷子,我并不知晓。但这寂寥而空灵的梆声,与教堂的钟声一样,让我身心顿时为之一爽。是啊,这禅意深厚的梆声让我明白,所有的盛典和荣耀,不过是一季的盛花,会转瞬间化为流水。那些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包括我自己,不过是这世界的过客而已。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在脱离了灯火璀璨、人语喧嚣的环境后,惧怕一个人走夜路。这复古的梆声,让西栅的夜,白了。
(《悦读》2009.4,有删节)
【阅读练习】
小题1:文章标题为“西栅的绑声”,作者为何从乌镇开始写起?(6分)
小题2:联系文本,概括作者是如何描写西栅?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有人说,文章最后的“这复古的梆声,让西栅的夜,白了”应该删去,你同意吗?(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一是突出“西栅的绑声”是乌镇特有的,从而描绘出乌镇不同于其他“栅”的特点,即乌镇西栅在轻盈的舟楫形态、浊白色的色泽等外在形象及高贵朴素、深沉内敛的内在品质;二是与文章收束语段相互应,浑圆首尾。
小题2:作者共描写了“西栅”的三幅风景图,即“雨夜西栅”“雾西栅”“夜中梆声”。目的为下文抒写感悟做铺垫。
小题3:不同意。因为“绑声”有深化主题,画龙点睛之功效。一是指乌镇西栅深夜的梆声石破天惊地响起,而梆声同教堂里面的钟声一样,“让我身心顿时为之一爽”,让我豁然开朗,有所顿悟。二是如此收束全文,不仅具有具体意义,预示天将近亮了,所以作者说“梆声,让西栅的夜,白了”,更重要是它启人深思,余味无穷。
篇3:《迟子建散文》第一章《西栅的梆声》
6.第①段运用比喻和比较的写法,突出了西栅_____和_____的特点。(2分)
7.第②段描写“白鹭”、“云朵”、“晨雾”颇有特色,请任选一例加以赏析。(2分)
8.文章从第③段起按____顺序写来西栅的所见所感,脉络清晰。此外,第⑤段“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在我眼里就是昙花”,与下文“________________”句前后照应。(2分)
9.第⑦段画线句与课文《______》中“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一句,在表达作用上有何异同?(4分)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作者认为“船娘”性情温婉,最适合在乌镇西栅这宁静的江南水乡摆渡。
B.第⑤段用“逃跑的新娘”比喻太阳和月亮,是因为“我”讨厌西栅雨雾。
C.第⑥段承上启下,由对西栅白日风光的描绘过渡到对文章主旨的阐发。
D.第⑦段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白猫、舟中问答和梆声来表现夜下西栅的静。
E.从全文看,作者描绘西栅景色,是为了强调要珍惜自然,保护古镇文化。
F.文章巧用修辞,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语言清新自然,细腻生动。
11.有人说第⑦段“乌镇再怎么江南,也是秋意阑珊了”中“乌镇再怎么江南”不通,你的看法如何?(2分)
12.文末说“这复古的梆声,让西栅的夜,白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4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6.轻灵 高贵而又深沉(2分)
7.赏析要点:白鹭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描绘白鹭飞翔时轻盈优美的身姿;云朵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表现它们欢快自由、轻灵飘逸的状态;晨雾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表现它们一哄而起、笼罩一切的景象。(任选一例,2分)
8.时间 所有的盛典和荣耀,不过是一季的盛花,会转瞬间付与流水(2分)
9.荷塘月色(1分) 相同点:都是以“眼”来比喻灯光,生动形象。(1分)不同点:一写风灯的柔和,表达作者对西栅的依恋和温情;一写路灯的忽隐忽现,表达作者内心淡淡的忧愁和迷茫。(2分)
lO.A F(6分)
11.认为不通的,可从语法角度分析:“江南”作为专有方位名词不可充当谓语中心语,属于主谓成分搭配不当,或疑问代词“怎么”(代程度副词)也不能修饰名词“江南”。认为恰当的,可从词语活用和修辞角度分析:“江南”活用为动词性的“处于江南”,或借代“温暖”,使语言表达更加简练、新颖而富有感染力。(理由充分并与观点一致2分,理由不充分但与观点基本一致1分,缺乏理由又与观点不一致O分)
12.{1)喻指感悟到人生的意义,内心亮堂起来。(2)表达返朴归真、追求淡泊宁静的思想情感情。(4分)
篇4:《迟子建散文》第一章《西栅的梆声》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喜欢读故事。
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拖家带口,踽踽独行,悲欢离合,阴晴不定。小时候爱趴在床上看书,总是要看到支着身体的双臂麻到像是有千万只蚂蚁在皮肤底下爬,才不情愿地将书挪到床边,自己坐在地上再继续看起来。常常痛哭不已又开怀大笑,翻来覆去将心碾碎,再拾起丢在地上的帕子追着书里的人物而去。我迷着他们,恋着他们,将他们当做兄弟姐妹,甚至自己一般地去爱。呵,我的灰姑娘啊,我的梁新月,我的雍容华贵的安娜,我的勇敢的舒拉,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在我眼里都比那些僵直的草木动人千倍。所以每一次看书,当遇到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我总是毫不犹豫地跳过,急切地想要知道我的爱人究竟发生了什么,而且心里烦得要命:要不是老师要求摘抄一些好词好句,这些文字放在这里简直就是浪费纸墨。
看不够书中曲折,当然还要自己亲自迈开双脚去丈量这个世界。身在异国他乡,身边如何都不缺乏新鲜事儿。同样的嘴里说出不同的语言,蓝色的眼睛里却流出一样的泪水。哇,这个世界好大,故事怎么也读不完。好像车窗外倏忽而过的一丛丛树林,幽暗深邃,望得人发怔,迷迷蒙蒙地竟有些爷爷老屋后的果树林的样子——有许多许多年没有再去了,那片结满我童年记忆的果园。没有数过到底有几棵果树,印象中我总是挑我最喜欢吃的李子和柰子树来爬。树皮很老很老,特别皱,我穿着花裙子三两步就攀上树干,站在枝桠间让绿色的叶子给我挠痒。好像一直都是夏天的样子,果子在阳光下明晃晃地闪我的眼。摘下来还等不及洗就往嘴里塞,馋得树下的小伙伴干着急,我爽爽的笑声落了一地。
望着玻璃窗上自己的倒影,我突然在心底里暗自哂笑起来,无奈地晃一晃脑袋,低头打开一直捧在手里的书,第一篇就是《西栅的梆声》。万里之外的乌镇如一朵白莲绽开在我面前,薄雾轻笼,那笃笃的梆声竟穿过深巷越过欧亚大陆稳稳地敲进我心里来。
“‘那岸上是什么树呀?’船娘答:‘香樟树。’之后再无人语,有的只是水声。’”
于是在寂静的暗夜里,“哗——哗——”,扰人的,桨声荡漾。
篇5:听梆声的地方的阅读答案
①乌镇是一枝莲,东栅、西栅、南栅、北栅是它张开的花瓣。东栅因为天光和烟火气盛,这片花瓣在我眼里是银粉色的。西栅呢,它被不绝的流水环绕着,那层层叠叠的楼台水阁,迷宫似的灰街长巷,也就有了舟楫的气象,似乎你轻轻一推,它们就会启航。这片轻灵的花瓣,就是烛白色的了。
②来乌镇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白鹭、云朵、晨雾。与它们比起来,依赖车船出行的人,是多么的被动啊。白鹭来,乘着清风,扇动着丝绸一样的翅膀,倏忽间就翩然而至了;云朵呢,如果它们思念身下这片枕河人梦的人家了,从天宇的某个角落出发,且歌且舞,飘飘洒洒,也是说到就到了。比起白鹭和云朵,晨雾不是远客,它们就栖息在乌镇纵横交织的水泽深处。只要它起了顽皮,就一哄而起,缚住太阳,把人间幻化为海市蜃楼,霸气十足地做这世界早晨的皇帝。
③我在乌镇,住在西栅。西栅由十二座小岛组成,所以进出西栅,须乘坐渡船。到乌镇时已是晚上九点,江南的雨淅淅沥沥下着,好像乌镇这个素服女子忙活了一天,正在做安寝前的沐浴。从西栅的码头登船,去通安客栈,大约一刻钟。西栅的渡船是我喜欢的那种,带蓬的木船,梭形,人工摇橹,至多坐六人,既不像大船那样笨拙少情调,又不像只能容一两个人坐的小舟,在水波上活跃得像条鱼一样,让人心生不安。船家是个女子,乌镇人对她们有个亲切的称谓:船娘。而我觉得,女子的性情,最适合在西栅摆渡。因为这儿不是荒凉的海域,需要顶天立地的男人披荆斩棘。西栅是一食宁静的港湾,是个听桨声的地方,由性情多温婉的女子做“掌门人”,再妥帖不过了。
④船娘戴着斗笠,不紧不慢地摇着橹。虽然落着雨,但岸上投下的灯影,依然盛开在河面上。没有月亮的夜晚,那一团团湿漉漉的橘黄的灯影,看上去像是月亮生出的金发婴孩,是那么鲜润明媚。带着一身的水汽,船停靠在客栈的码头上了。简单吃了点东西,洗漱后躺下,已是深夜了。
⑧来乌镇的次日,是茅盾文学奖颁奖的日子。我醒来的时候,西栅还没醒,因为它被浓雾包裹着,所以到了天亮的时辰,它却亮不起来。早饭后,我出了客栈散步。上了一座灰白的石拱桥,站在桥上,只见河西岸的房屋,好像凉晒着一匹匹白色的丝绸,被雾气紧紧缠绕。你想看远一点的河道,看不清楚;想看近处房屋的飞檐,也是看不清楚的。雾中的西栅,也就有了如梦似幻的感觉。上午十点多,雾小了,雨又来了,所以那个白天的太阳,和那个夜晚的月亮,是逃跑的新娘,芳踪难觅。如果说乌镇是一朵静静的莲的话,那么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在我眼里就是昙花。那个夜晚的颁奖盛典结束后,第二天,与会人员纷纷离去了。客栈的小码头忙碌起来,船娘忙碌起来,被浆搅起的水波,也忙碌起来了。
⑥我也乘渡船出去,但奔赴的不是飞机场,而是东栅。太阳终于露出了芳容,天地间变得亮堂起来了。东栅游人如织,每一座石桥,每一条小巷,每一座古老的楼牌下,都有驻足观望和拍照的人。导游带着我们,先是参观了一个专门展览雕花木床的博物馆,然后去了乌镇名酒、从清朝就开张了的三白酒的酿造地。在乌镇这样的水乡,如果没有酒,老百姓的日子,无疑是少了魂儿。
⑦从东栅回来,小憩片刻,导游又带着我们游西栅。看了白莲塔、通济桥和仁济桥所形成的著名的“桥里桥”景观、蚕丝厂以及酱坊。
⑧游过西栅,天色已昏。我们就近在一处临河的餐馆里吃晚饭。回到客栈,清理完旅行箱,想想明天就要离开西栅了,心中似乎还有什么割舍不下的。我独自出了门,看夜下的西栅。
⑨石板桥上,几乎看不见行人了。西栅静起来,而另一种光明,却升起来。点缀着夜晚的灯光,以乳黄为主,但也有幽蓝的光带,裹着石桥,使桥有了闪电的气象。那一盏盏古朴的风灯,在苍灰的屋檐下,随着晚风轻轻摇荡,像恋人温柔的眼。我走进一条深巷,周围竟一个人都不见,那一座座阒然无声的深宅大院,使我怀疑里面居住的不是人,而是神灵。我有些害怕,连忙回到离出发点不远的放生桥那儿,桥下有一个小酒吧,还有零星的顾客。我跨上桥,刚好看见有一只载客的船从远处荡来。我听见客人在问:“岸上是什么树呀?”船娘答:“香樟树。”之后再无人语,有的只是水声。我看着这只船渐渐接近石桥,然后鱼似的从桥下跃过,不见了踪影。正当我要走下石桥的时候,一阵梆声石破天惊地响起,这是打更的人在报时了。打更的人穿行在哪一条巷子,我并不知晓。但这寂寥而空灵的梆声,与教堂的钟声一样,让我身心顿时为之一爽。是啊,这禅意深厚的梆声让我明白,所有的盛典和荣耀,不过是一季的盛花,会转瞬间化为流水。那些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包括我自己,不过是这世界的过客而已。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在脱离了灯火璀璨、人语喧嚣的环境后,惧怕一个人走夜路。
⑩这复古的梆声,让西栅的夜,白了。
1.文中两处使用了“丝绸”作为喻体,请联系语境,具体揭示这一意象的表达效果。
(1)“白鹭来,乘着清风,扇动着丝绸一样的翅膀”,表达效果是
(2)“只见河西岸的.房屋,好像凉晒着一匹匹白色的丝绸”,表达效果是
2.第③段作者写乌镇“船娘”,其作用是
3.第⑨段画线处写西栅夜晚的灯光,这几句主要是以色彩的描述为主,还不够形象生动。请发挥想像,并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改写画线句的内容。(字数在100字以内)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作者由近及远、由外而内,整体勾勒出鸟镇“莲花状”的位置形态。
B.第②段写白鹭、云朵与晨雾,是为了渲染乌镇“如梦似幻”的神秘的气氛。
C.作者在第⑤段提及文学奖颁奖,这是运用闲笔来交代自己鸟镇之行的缘由。
D.写鸟镇的景致,作者十分注重剪裁,西栅、东栅详写,而南栅、北栅略写。
E.文中多处运用比拟,鸟镇、晨雾,都赋以了人的情态,给人和谐柔曼之感。
F.本文用词典雅,语言舒缓,极少用口语化的词汇与句式,读来晓畅、清新。
5.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简析作者记游的行文脉络。
6.本文题为“听梆声的地方”,而文中的“梆声”却写得不多,这样写是否扣题不紧?请结合文意对此作出评析。
答案:
1、(1)表现了鸟儿翅膀的洁白及飞翔时的悠然与轻快,也表现了鸟镇的清静,也表现出了作者轻快的心情。(2)表现了晨雾的轻逸与颜色,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个优美自然环境的喜爱之情。
2、用船娘来衬托乌镇的宁静和温婉多情。
3、文字中一定要有具体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等)。
4、B C 、作者首先整体描写了乌镇的形状及其给人的空漾之感,然后描写了西栅的白天及西栅的船娘。简单地描写了东栅后,又集中描写了西栅的夜晚景色。
5、作者首先整体描写了乌镇的形状及其给人的空漾之感,然后描写了西栅的白天及西栅的船娘。简单地描写了东栅后,又集中描写了西栅的夜晚景色。
6、并不是扣题不紧,在本文中,梆声是复古的表现,梆声出现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听梆声是需要宁静的。文章的题目是“听梆声的地方”,文章正用大量的笔墨表现了乌镇的宁静和安详,因此,这里是听梆声的地方。
篇6:《街声》阅读附答案
《街声》阅读附答案
街声
吕锦华
①苏南有条小街。小街就是舞台。一瞬就是一生。
②又回到小街,在细雨蒙蒙的深秋,在深秋的黄昏,用脚步轻轻拍打你,用眼光细细打量你,一股陌生异样的感觉倏然涌起。
③这,哪是久藏我心中的小街?
④这有一片水声。哗哗地,从小街石板底下流过。像一群顽皮野性的乡村孩子,扰得小街的黄昏忽然心神不定起来。又似一首颇为悲壮的生命进行曲,将小街笼罩在一片深重的秋色里。
⑤该有一片书声。呜呜地,伴着细雨的淅沥声萦绕在小街。似潮汐漫漫,如芦风萧萧,像游丝一缕一缕飘在小街。小街人历来崇尚读书,当然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而是精读细究,有造诣,有著作,读出了名望。古代,有登上吏部尚书高位的;现代,有成了园林设计师、法学家、社会学家的。于是,这些人便成了小街的骄傲,成了一批孩子仿效的楷模。
⑥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却已被父母粘在书桌前了。心里有莫大的委屈,却从不敢声张。父亲那张没有一丝笑容的脸可以镇住一切。祖母心疼极了,便出来说情。父亲呐,总是不紧不慢地说:“妈,那时,你不也是这样要求我的么?”一句话,祖母不再吭声。
⑦小街人瞧不起经商的。他们称之为做生意人。言下之意大有低人一等、不务正业、欺骗诈人之味。因此,小街的商业一直振兴不起来。然而,倒楣的还是小街人,要买个铁锅什么的玩意儿,都得上老远的县城去。有人笑这街上的人全是大傻瓜。这不,把一只只小鸟喂大了送走了,你只拾了个好听的名声,其他什么也拣不着。又有人劝说小街人,这附近的乡脚大着哩,留几根苗苗在小街吧,或许能赚好多好多的钱。但小街人听了总是淡淡一笑。那满不在乎的神情似乎就是说:“伲不稀罕那几个钱!伲的眼光远着哩!伲就图个好名声!”
⑧——哈哈,多有趣的小街人,多清高的小街人!于是,黄昏细雨裹着的小街,总能捕捉到一丝丝湿漉漉的书声;于是,小街雨雾编织的黄昏,总是一幅古老清贫色调的画。
⑨眼前的一切令我吃惊。小街,何时卸去了这身积着太多尘埃的灰蒙蒙的外套,浓妆艳抹起来了?一个个店铺,被横一道竖一道的油漆打扮得像待嫁的新娘;昏暗的烛光,被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替代了,令人神荡目摇;夜幕还没完全垂下,小街已成了一条珠光宝气的灯河;街面改成水泥路,不再坑坑洼洼的绊脚,细雨中一辆辆自行车擦身而过,轻捷如飞燕。一个个卖茶叶蛋酒酿元子、卖T恤衫牛仔裤的小店铺闹猛得可以。顾主多数是附近的乡办厂里的农民。钱多了心也野了,晚上便来逛小街。偶尔还能看到咖啡馆舞厅里人头攒动。没有人唱歌,也没有人跳舞;却挤在一起喝茶聊天,兴致浓浓,人情浓浓。吴侬软语的评弹说唱和迪斯科的音乐飘得满街都是。街声,高高低低紧紧慢慢酸酸甜甜织成一股浓浓的声浪迎面扑来,我有点飘飘然了。
⑩穿过小街,忍不住又转过身去热热望了两下。小街人何时更新了观念?小街人终于赶上了新潮流。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有这株古银杏,千掌千指擎一树的晶莹,年年秋天里透着一片醉人的金黄色的醇美,站在小街尽头,像小街的一座雕塑。
正欲离去,忽然想起那片书声。那片曾经萦绕小街的书声呢?难道,岁月已把这片声音抹去?难道生活已使这片声音失落?一份长久压在心头的沉甸甸的思绪倏然无存,而另一种心绪则迅速潜入心中,而且膨胀沉重起来。
说不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绪。想抓住什么,又想挣脱什么。我曾经讨厌这书声。我此刻又比任何时候都眷恋这书声。书是让人开窍的钥匙,没了它,这世界会是一片怎样的苍白?
我默默地伫立在小街尽头。我又走进了一份深深的惆怅里。
街声,何时让我读懂一个逝去的秘密?
1.文章第①段的句式有何特点?运用这种句式有什么好处?(3分)
2.文章第③段,“这,哪是久藏我心中的.小街?”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3.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丰富而复杂的。有人说,作者赞美小镇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新潮流;有人说,作者对小镇这样的变化并不十分满意,她很怀念小镇深重的秋色。你觉得文章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4.文章在第?段刚说了“我曾经讨厌这书声”,紧接着又说“我此刻又比任何时候都眷恋这书声”,从“讨厌”到“眷恋”,作者对“书声”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3分)
5.请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2分)
6.文中多次出现了“小街雨雾”,作者对“雨”的描写是不是多余的?为什么?(3分)
答案:
1.主要运用短句。(1分)在有限的字词中,蕴含着无限的意境。(1分)激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去探索更深层的含义,提高读者的想象能力。(或使读者对文章产生兴趣)(1分)
2.承上启下(或过渡)。(1分)将过去引出来过渡,把“久藏心中”的小街和“令人吃惊”的小街形成对比。(1分)
3.苏南小镇过去大多靠水路和外界沟通,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但读书风气很浓。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聪明能干但思想保守的小镇人,小镇展开了经济腾飞的翅膀,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由衷地赞叹这样的变化和发展。(2分)但是作者敏锐的眼光也看到了经济超常规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问题:精神文明应该怎样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文化教育应该占有怎样的位置。(小镇街上弥漫的浓浓声浪中失落了作者熟悉的读书声,这只是作者提出这个问题的由头,由此及彼,作者思考着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2分)
4.讨厌的读书声,是指孩提时代,被父母粘在书桌前读死书,压抑了活泼好动的个性。(1分)现在站立在五光十色的小镇街头,已听不到曾经萦绕小街的书声,(1分)而读书又确实让人开窍,使人聪明,小镇要有更大的发展,需要科学文化。(1分)所以作者“此刻又比任何时候都眷恋这书声”
5.收束全文。(1分)在文章的结构和感情的抒发上前后关联,显示了文章的思路和感情的线索。(或表达了作者对街声的怀念、对眼前小街的惆怅、对小镇变化的赞叹等)(1分)
6.并不是多余的(1分)。作者用“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显得清新、朴实、自然,富有诗意和情感。(1分)
篇7:《江声浩荡》阅读附答案
《江声浩荡》阅读附答案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 ,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11)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12)我悄悄 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13)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4)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15)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16)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17)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18)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 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報》9月14日,有删改。作者 耿立)
1.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4分)
答: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3分)
答: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2分)
答:
3.第⑩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
4.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答案:
1.(4分)上课没心思听,晚上在家草草吃饭,很早睡(我变得很倦怠);母亲问我身体状况,我没言语;晨读课上,我撕破喉咙呼喊;家庭条件 极为困难,骗母亲两元钱去买书。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2.(5分)(1)这样写眼泪,是为了表现母亲被偷五块钱后哭泣时间之长,流泪之多,从而凸现母亲的伤心,当年我家的贫寒与生活的艰困。评分标准:共3分,意对即可。(2)表现了作者想得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的强烈愿望和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的痛苦。评分标准:共2分,意对即可。
3.(3分)这部分插叙交代了当年我家的贫寒,写出了母亲被偷五元钱大哭的原因;衬托出我对书的强烈渴望,母亲对我的关爱。评分标准:共3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符即可。
4.(6分)【评价要求与答案示例】第一层:只关注文章语句表象,思维单一肤浅,表达较笼统。 (1~2分)
示例1:作者觉得这句话写得好,读起来有气势。(1分)示例2:这句话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的话,描写了大江的壮美景象,极有画面感,给我以震撼,触发我想象故乡附近黄河的模样,使我内心浩荡。(2分)示例3:这句话使我想起母亲对我的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2分)
第二层:思维不全面,只找到一两点,但思考较深入,表述较有条理。(3~4分)
示例4:这句话使我想起在家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母亲对我的关爱以及我为买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而骗母亲两元钱的经历;表达出我对母亲的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3分)示例5:这句话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的话,描写了大江的壮美景象,极有画面感,给我以震撼。这句话使我想起在家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母亲对我的关爱以及我为买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而骗母亲两元钱的经历;表达出我对母亲的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4分)
第三层:思维较全面,有深度(提升到抽象拓展的层次),表述简明。(5~6分)
示例6:不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撼的一句话,更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匮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对知识与梦想的追求。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5分)示例7:不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撼的一句话,更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匮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追求梦想,渴望了解别样人生,冲破精神饥渴的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包含了一种顽强拼搏、奋力向上的精神力量。(6分)评分标准:按层级给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1~3,给1~2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4~5,给3~4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6~7,给5~6分。
篇8:西来说阅读理解附答案
西来说阅读理解附答案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 “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 “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 “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阅读答案:
1.B (“坚持认为”错误。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
2.A (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在中国,这是本文作者的观点,也是不容商榷的,并非“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3.D ( “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这在文中无证,也与事实不符合。)
篇9:迟子建《听梆声的地方》阅读答案
迟子建
乌镇是一枝莲,东栅、西栅、南栅、北栅是它张开的花瓣。东栅因为天光和烟火气盛,这片花瓣在我眼里是银粉色的。西栅呢,它被不绝的流水环绕着,那层层叠叠的楼台水阁,迷宫似的灰街长巷,也就有了舟楫的气象,似乎你轻轻一推,它们就会启航。这片轻灵的花瓣,在我眼里就是烛白色的了。烛白色不像银白那么耀眼奢华,也不像乳白那么温柔平淡。烛白色,它高贵朴素,充满激情而又深沉内敛。因为烛白色里,掺杂着天堂的色彩。
来乌镇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白鹭、云朵、晨雾。与它们比起来,倚赖车船出行的人,是多么的被动啊。白鹭来,乘着清风,扇动着丝绸一样的翅膀,倏忽间就翩然而至了;云朵呢,如果它们思念身下这片枕河入梦的人家了,从天宇的某个角落出发,且歌且舞,飘飘洒洒,也是说到就到了。比起白鹭和云朵,晨雾不是远客,它们就栖息在乌镇纵横交织的水泽深处。只要它起了顽皮,就一哄而起,缚住太阳,把人间幻化为海市蜃楼,霸气十足地做这世界早晨的皇帝。
我在乌镇,住在西栅。西栅由十二座小岛组成,所以进出西栅,须乘坐渡船。到乌镇时已是晚上九点,江南的雨淅淅沥沥下着,好像乌镇这个素服女子忙活了一天,正在做安寝前的沐浴。从西栅的码头登船,去通安客栈,大约一刻钟。西栅的渡船是我喜欢的那种,带篷的木船,梭形,人工摇橹,至多坐六人,既不像大船那样笨拙少情调,又不像只能容一两个人坐的小舟,在水波上活跃得像条鱼一样,让人心生不安。不大不小的渡船,如同恰到好处的鞋子,最适合游人的脚。船家是个女子,乌镇人对她们有个亲切的称谓:船娘。而我觉得,女子的性情,最适合在西栅摆渡。因为这儿不是荒凉的海域,需要顶天立地的'男人披荆斩棘,西栅是一个宁静的港湾,是个听桨声的地方,由性情多温婉的女子做“掌门人”,再妥帖不过了。
船娘戴着斗笠,不紧不慢地摇着橹。虽然落着雨,但岸上投下的灯影,依然盛开在河面上,看来电的筋骨,实在强啊。没有月亮的夜晚,那一团团湿漉漉的橘黄的灯影,看上去像是月亮生出的金发婴孩,是那么的鲜润明媚。带着一身的水汽,船停靠在客栈的码头上了。简单吃了点东西,洗漱后躺下,已是深夜了。旅途的劳顿,并没有使我立刻入睡。不过在西栅失眠是幸福的,因为你在静得出奇的夜里,能听见淙淙的流水声。
来乌镇的次日,是茅盾文学奖颁奖的日子。我醒来的时候,西栅还没醒,因为它被浓雾包裹着,所以到了天亮的时辰,它却亮不起来。早饭后,我出了客栈散步。上了一座灰白的石拱桥,站在桥上,只见河两岸的房屋,好像晾晒着一匹匹白色的丝绸,被雾气紧紧缠绕。你想看远一点的河道,看不清楚;想看近处房屋的飞檐,也是看不清楚的。雾中的西栅,也就有了如梦似幻的感觉。上午十点多,雾小了,雨又来了,所以那个白天的太阳,和那个夜晚的月亮,是逃跑的新娘,芳踪难觅。如果说乌镇是一朵静静的莲的话,那么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在我眼里就是昙花。那个夜晚的颁奖盛典结束后,第二天,与会人员纷纷离去了。客栈的小码头忙碌起来,船娘忙碌起来,被桨搅起的水波,也忙碌起来了。
我也乘渡船出去,但奔赴的不是飞机场,而是东栅。太阳终于露出了芳容,天地间变得亮堂起来了。东栅游人如织,每一座石桥,每一条小巷,每一座古老的楼牌下,都有驻足观望和拍照的人。导游带着我们,先是参观了一个专门展览雕花木床的博物馆,然后去了乌镇名酒、从清朝就开张了的三白酒的酿造地。在乌镇这样的水乡,如果没有酒,老百姓的日子,无疑是少了魂儿。出了酒坊,近午的时候,在去餐馆的途中,我在一条巷子里,遇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她将自家炉灶支在屋外,微微弓着背,神色怡然的,当街翻炒着一锅羊肉。羊肉显然被酱汁浸透了,油红色,扑鼻的香气。很多游人停下脚步,眼馋着那锅肉。而我眼馋的,是老婆婆手中的那把锅铲。如果我到了她这般年华,能像她一样自如地使着锅铲,为自己烹调下酒的小菜,那就是此生最大的福气了。
从东栅回来,小憩片刻,导游又带着我们游西栅。看了白莲塔、通济桥和仁济桥所形成的著名的“桥里桥”景观、蚕丝厂以及酱坊。西栅最有趣的景观,是三寸金莲馆。那里展览的,是历朝历代形形色色的小鞋。有研究者说缠足始于隋唐,也有人说由五代兴起。清入主中原后,反对汉族人缠足,尤其是康熙大帝。从这点看,康熙就是一个充满人性的皇帝。康有为在自己的老家广东南海,还曾联合当地乡绅和开明人士,创立过不缠足会。这种病态的审美和风习,在中国流传了近千年,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些小巧玲珑的鞋子,多有斑斓刺绣,花色妖娆,可我却看不出丝毫的美来,因为它们是女人的脚镣啊。
游过西栅,天色已昏。我们就近在一处临河的餐馆吃晚饭。饭后,回到客栈,清理完旅行箱,想想明天就要离开西栅了,心中似乎还有什么割舍不下的。九点一刻,我独自出了门,看夜下的西栅。
石板路上,几乎看不见行人了。西栅静起来,而另一种光明,却升起来。点缀着夜晚的灯光,以乳黄为主,但也有幽蓝的光带,裹着石桥,使桥有了闪电的气象。那一盏盏古朴的风灯,在苍灰的屋檐下,随着晚风轻轻摇荡,像恋人温柔的眼。我走进一条深巷,周围竟一个人都不见,那一座座阒然无声的深宅大院,使我怀疑里面居住的不是人,而是神灵。我有些害怕,连忙回到离出发点不远的放生桥那儿,桥下有一个小酒吧,还有零星的顾客。刚停下脚步,就见柳树丛中闪出一只猫来,雪白雪白的,它好像赶赴什么约会,飞也似的越过石桥,去另一岸了。猫离去了,一个清扫员出现了。她一手拎着撮子,一手提着扫帚,打扫石巷。我看了看撮子,里面较少有废纸和食品包装袋之类的垃圾,更多的是落叶。乌镇再怎么的江南,也是秋意阑珊了。我跨上桥,刚好看见有一只载客的船从远处荡来。我听见客人在问:“岸上是什么树呀?”船娘答:“香樟树。”之后再无人语,有的只是水声。我看着这只船渐渐接近石桥,然后鱼似的从桥下跃过,不见了踪影。正当我要走下石桥的时候,一阵梆声石破天惊地响起,这是打更的人在报时了。打更的人穿行在哪一条巷子,我并不知晓。但这寂寥而空灵的梆声,与教堂的钟声一样,让我身心,顿时为之一爽。是啊,这禅意深厚的梆声让我明白,所有的盛典和荣耀,不过是一季的盛花,会转瞬间化为流水。那些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包括我自己,不过是这世界的过客而已。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在脱离了灯火璀璨、人语喧嚣的环境后,惧怕一个人走夜路。这复古的梆声,让西栅的夜,白了。
阅读训练
文中两处使用了“丝绸”作为喻体,请联系语境,具体揭示这一意象的表达效果。
(1)“白鹭来,乘着清风,扇动着丝绸一样的翅膀”,表达效果是 。
(2)“只见河西岸的房屋,好像凉晒着一匹匹白色的丝绸”,表达效果是 。
8.(2分)第③段作者写乌镇“船娘”,其作用是 。
9.(4分)第⑨段画线处写西栅夜晚的灯光,这几句主要是以色彩的描述为主,还不够形象生动。请发挥想像,并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改写画线句的内容。(字数在100字以内)
10.(6分)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第①段作者由近及远、由外而内,整体勾勒出鸟镇“莲花状”的位置形态。
B.第②段写白鹭、云朵与晨雾,是为了渲染乌镇“如梦似幻”的神秘的气氛。
C.作者在第⑤段提及文学奖颁奖,这是运用闲笔来交代自己鸟镇之行的缘由。
D.写鸟镇的景致,作者十分注重剪裁,西栅、东栅详写,而南栅、北栅略写。
E.文中多处运用比拟,鸟镇、晨雾,都赋以了人的情态,给人和谐柔曼之感。
F.本文用词典雅,语言舒缓,极少用口语化的词汇与句式,读来晓畅、清新。
11.(3分)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简析作者记游的行文脉络。 。
12.(4分)本文题为“听梆声的地方”,而文中的“梆声”却写得不多,这样写是否扣题不紧?请结合文意对此作出评析。
答案
7、(1)表现了鸟儿翅膀的洁白及飞翔时的悠然与轻快,也表现了鸟镇的清静,也表现出了作者轻快的心情。
(2)表现了晨雾的轻逸与颜色,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个优美自然环境的喜爱之情。
8、用船娘来衬托乌镇的宁静和温婉多情。
9、文字中一定要有具体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等)。
10、BC
11、作者首先整体描写了乌镇的形状及其给人的空漾之感,然后描写了西栅的白天及西栅的船娘。简单地描写了东栅后,又集中描写了西栅的夜晚景色。
12、并不是扣题不紧,在本文中,梆声是复古的表现,梆声出现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听梆声是需要宁静的。文章的题目是“听梆声的地方”,文章正用大量的笔墨表现了乌镇的宁静和安详,因此,这里是听梆声的地方。
★ 沉默阅读附答案
★ 南史阅读附答案
★ 瘦马铜声阅读答案
西栅的梆声阅读附答案(推荐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