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JamesBuild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高的相关特征分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高的相关特征分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高的相关特征分析
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高的相关特征分析
利用NCEP/NCAR逐候再分析资料,定义并计算了反映亚洲夏季风系统中各成员变化活动的指标参数,在此基础上用时滞相关分析方法,对亚洲夏季风系统诸成员与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的相关性进行了诊断分析,给出了夏季风系统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基本作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高指数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显著时滞相关,各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高相互作用、互为反馈,构成了亚洲夏季风系统有机的活动整体.
作 者:余丹丹 张韧 洪梅 闵锦忠 郭品文 YU Dan-dan ZHANG Ren HONG Mei MIN Jin-zhong GUO Pin-wen 作者单位:余丹丹,张韧,YU Dan-dan,ZHANG Ren(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海洋与空间环境系,江苏,南京,211101)洪梅,HONG Mei(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海洋与空间环境系,江苏,南京,211101)
闵锦忠,郭品文,MIN Jin-zhong,GUO Pin-wen(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
刊 名:热带气象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年,卷(期):2007 23(1) 分类号:P732.2 关键词:太平洋副高 亚洲夏季风 时滞相关分析篇2:淮河多雨期西太平洋副高活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淮河多雨期西太平洋副高活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分析20淮河多雨期西太平洋副高活动特征,认为副高脊线位置偏南和相对稳定、西脊点偏西以及三次南北和东西振荡的中短期活动过程,是2003年淮河多雨期副高活动的`主要特征,符合江淮流域洪涝年份副高活动的统计规律.利用动力学理论和天气学原理,进一步分析和探讨2003年淮河多雨期副高活动的成因和机制.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副高已有的研究结果,还揭示出副高与西风带系统和副热带急流活动之间新的特征关系.
作 者:金荣花 矫梅燕 徐晶 秦华锋 JIN Rong-hua JIAO Mei-yan XU Jing QIN Hua-feng 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刊 名:热带气象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年,卷(期):2006 22(1) 分类号:P447 关键词:淮河多雨期 西太平洋副高 活动特征 成因分析篇3: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平面气压与后期亚洲夏季风的关系
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平面气压与后期亚洲夏季风的关系
利用月平均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1958-1996),基于一个新的冬季热带西太平区域环流指数,研究了冬季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极端异常及其随时间的演变.研究发现,冬季热带西太平洋环流异常与北半球亚洲大陆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有紧密的联系.随着季节发展,冬季出现在热带西太平洋的一个反气旋(气旋)环流异常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向西扩展,其东西方向的轴线逐渐被拉长.因此,位于反气旋(气旋)环流异常南部的异常东风(西风)连续向西伸展到印度半岛,导致南亚夏季风减弱(增强).同时,随着季节发展,源于热带西太平洋的气压异常逐渐移近并最终占据亚洲大陆,进而影响夏季亚洲大陆热低压.
作 者:武炳义 王东晓 黄荣辉 WU Bingyi WANG Dongxiao HUANG Ronghui 作者单位:武炳义,黄荣辉,WU Bingyi,HUANG Ronghui(LASG,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王东晓,WANG Dongxiao(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301)
刊 名: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 ISTIC SCI英文刊名: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年,卷(期):2003 20(4) 分类号:P4 关键词:冬季环流异常 热带西太平洋 亚洲夏季风 winter circulation anomaly tropieal western Pacific Asian summer monsoon篇4:亚洲夏季风与福建汛期降水的关系分析
亚洲夏季风与福建汛期降水的关系分析
采用EOF(Emp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小波分析和交叉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福建省汛期降水的不同空间分布型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印度洋夏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汛期降水空间分布以全省一致型和东南-西北反相型两种模态为主;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主要影响福建整个汛期降水总量的多寡,当西太平洋夏季风较强(弱)时,福建整个汛期全省降水偏多(少);而印度洋夏季风则主要影响福建汛期降水量东南-西北向差异,即ISM强(弱),福建东南-西北部降水差异增大(减小).
作 者:常宏 闵锦忠 高建芸 邓自旺 CHANG Hong MIN Jin-zhong GAO Jian-yun DENG Zi-wang 作者单位:常宏,闵锦忠,邓自旺,CHANG Hong,MIN Jin-zhong,DENG Zi-wang(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高建芸,GAO Jian-yun(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福建省专业气象台,福建,福州,350001)
刊 名:台湾海峡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OCEANOGRAPHY IN TAIWAN STRAIT 年,卷(期):2007 26(2) 分类号:P444 关键词:气象学 夏季风 汛期降水 福建篇5:夏季异常天气与西太副高和南亚高压演变特征的分析
夏季异常天气与西太副高和南亚高压演变特征的分析
通过入梅前后东亚环流与多年平均的对比, 表明20夏季我国东部旱涝分明、长江以南高温少雨、淮河流域持续多雨、强降水过程频繁等特点是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活动特征有关.该年副高偏强、位置异常偏西, 垂直结构呈现较强的动力性特征, 即低层为辐散下沉运动、高层为辐合, 脊线随高度向北倾斜.副高西北侧的梅雨锋区强, 且风切变明显.动力和热力诊断结果表明, 200 hPa南亚高压脊线以北东传的负涡度平流产生的'辐合下沉运动, 有利于对流层中下层副高的加强西伸.500 hPa副高西北侧的雨带位置与对流层上层副热带急流的位置和东伸的南亚高压对应.高层西风带和南亚高压的动力作用也会引发副高短期的东西振荡.降水区对流层高层产生的潜热释放, 使副高西北侧加热率垂直方向的非均匀分布增加, 导致了副高加强西进.热带天气系统的活动, 对副高维持和加强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系统相互作用, 动力和热力因素的综合影响, 造成了该年副高及其所带来的天气异常.
作 者:刘还珠 赵声蓉 赵翠光 陆志善 LIU Huan-zhu ZHAO Sheng-rong ZHAO Cui-guang LU Zhi-shan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刊 名:高原气象 ISTIC PKU英文刊名:PLATEAU METEOROLOGY 年,卷(期):2006 25(2) 分类号:P422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 南亚高压 负涡度平流 副热带急流 非均匀加热篇6:巢湖市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变化特征与预测分析
巢湖市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变化特征与预测分析
分析了巢湖市1978~人口、耕地、粮食历史变化特点和规律,运用灰色动态模型GM(1,1)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根据预测结果,结合该市具体情况,提出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可持续发展对策.
作 者:陈其春 吕成文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PKU英文刊名: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年,卷(期):2004 “”(2) 分类号:F323.211 关键词:巢湖市 人口-耕地-粮食系统 预测篇7:陇东冬小麦夏闲期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分析
陇东冬小麦夏闲期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分析
首先分析西峰1971~先年7~9月夏闲期降水量与次年冬小麦产量相关关系,进而利用陇东15个气象观测站1971~207~9月降水资料,讨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7~9月降水量与次年冬小麦气象产量通过0.01信度检验,达到显著相关水平;降水量年际最大值出现在,为464.8 mm,最小值出现在1991年,为130.2 mm,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6倍,年际周期以7 a周期最为显著,年代际以13 a长周期最为明显.降水量年代际变化明显,上世纪70、80年代降水正常或略偏多;90年代降水普遍偏少或特少,降水距平均为负值;20以来,降水明显偏多.降水总量以正宁为最大值中心,向西及西北分为两支逐渐减少,中部的华亭成为次大值区域,这样的分布特征与陇东的地理和地形条件密切相关.
作 者:黄斌 费晓玲 张洪芬 王位泰 张天锋 HUANG Bin FEI Xiao-ling ZHANG Hong-fen WANG Wei-tai ZHANG Tian-feng 作者单位:黄斌,HUANG Bin(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庆阳市气象局,甘肃,西峰,745000)费晓玲,FEI Xiao-ling(兰州中心气象台,甘肃,兰州,730020)
张洪芬,王位泰,张天锋,ZHANG Hong-fen,WANG Wei-tai,ZHANG Tian-feng(庆阳市气象局,甘肃,西峰,745000)
刊 名: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 年,卷(期):2006 24(6) 分类号:S161.6 关键词:陇东 夏闲期降水 时空分布 冬小麦 产量篇8: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的异同特征分析
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的异同特征分析
利用1°×1°NCEP 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通过对2007年四川盆地盛夏3次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时形成四川盆地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以及风暴相对螺旋度、湿位涡、水汽通量等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异同点.分析表明,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机制的共同点是:暴雨发生在西南低涡中心附近,西南低涡暴雨区内存在着稳定的上升气流和水汽辐合,伴有明显的能量释放特征,西南低涡暴雨都是发生在对流层中层螺旋度大值区,强降水一般出现在对流层低层MPV1<0同时MPV2R0的范围内,都具有“低层正涡度辐合,高层负涡度辐散”的典型暴雨动力结构.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机制的不同点是:在西南低涡与高原低涡形成暴雨机制中高空急流的作用十分重要,在西南低涡与切变线形成暴雨机制中低空急流的动力作用十分明显,而深厚的.西南低涡暴雨高低空急流作用不是十分重要.在西南低涡与切变线或深厚的西南低涡形成暴雨机制中锋面抬升作用明显,对流层高层MPV1正值区叠加在低层MPV1负值中心上,而与高原低涡相配合形成暴雨机制中锋面抬升作用不明显,不具有MPV1下负上正的结构.深厚的西南低涡暴雨是非移动的,而西南低涡与高原低涡或切变线形成的暴雨是移动性的.
作 者:师锐 顾清源 青泉 SHI Rui GU Qingyuan QING Quan 作者单位: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2 刊 名: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英文刊名:PLATEAU AND MOUNTAIN METEOROLOGY RESEARCH 年,卷(期):2009 29(2) 分类号:P434 关键词:西南低涡 相互作用 异同特征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高的相关特征分析(通用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