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快乐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
训练重点:
了解新闻的特点 复习记叙六要素
理清文章层次 训练默读
体会准确、简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步骤:
一课时
1、导入
用最近报纸引入(看新闻版)
2、简介“新闻”
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今天讲此种)
新闻(消息)的特点:
⑴ 用事实说话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合理”也不行)
⑵ 及时(时间性强)
⑶ 简明扼要
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3、整体感知课文
篇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
⑴ 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荻dŠ 锐不可当dng 溃kuŒ退 要塞s„i
歼jin灭 业已 不含
⑵ 简介背景资料
⑶ 快速默读课文,看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了解新闻的结构及其作用
消息结构为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
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中)主标。(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
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⑷ 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
电头( ):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附】:新华社即新华通讯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区都设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并向国外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
本文电头中发电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导语: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
②句在地点上作补充
“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思考】:
为什么导语部分不交待时间?
因为在《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4月22日2时电)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
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⑸ 再读课文,找出本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篇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
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二课时
1、问题探究
【讨论】:
⑴ 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体会本文材料组织得严谨而自然,条理分明的特点
分三层,分别写三路大军。
有时间上的衔接: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有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西――东路。
有内容上的衔接:(见文中标“――”语句)
⑵ 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B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⑶ 消息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⑷ 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
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则要详议几笔:B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
东路军由于所遇敌情与中、西路不同,而且上一篇也没报道,因此较为详尽。
⑸ 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准确、简明、富于感情色彩
例:“不含”、“较为”、“很”、
能用单音节词便不用双音节词
做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课堂练习
写一条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新事(当堂讲评)
如:我校田径运动场重修,今年九月可交付使用
要求:①标题醒目、恰当②内容绝对真实
③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 ④语言简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2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这篇消息就展示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概貌。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简介消息
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消息的主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阐述和扩展;背景指的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你能找出这篇消息的导语是什么吗?主体部分可以分成三部分,该如何分?思考后回答。导语和主体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
(三)、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
(四)、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一个特点。
这篇消息的语言准确简洁,气势磅礴,实在是大手笔。导语写得简练、明快、不足五十字,就交代了渡江大军的数量,渡江战线的长度,渡江作战的地点以及渡江作战的结果 ;像开头的“冲破”“横渡”等词形象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气势。写中路军“突破”非常准确,,因为中路军是首先渡江,在敌人千里防线上打开的.是一个缺口。写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为“较为顽强”是贴切的
如果去掉“较为”,则显得过高估计敌人,与只经一天激战把敌军击溃的事实也不相符合。
(五)、课堂拓展
1、毛泽东不愧为一位杰出的领袖,他能运筹帷幄,绝胜千里,写的文章也同样是气势不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霰王。天若有情天变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描绘了一幅我军在炮火纷飞下横渡长江,冲破敌阵,锐不可当的动人画面。诗人豪壮的情怀真是前无古人,独步当代。
2、体会课文中议论的思想性。
板书设计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篇5: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的1.理解相关新闻知识。
2.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
1.时间:一课时。
2.课型:听读课。
三、预习要求
(课前印发“新闻知识”相关资料、课文背景资料及前―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1.了解资料;
2.收集近期报纸上的短新闻2―3则。
四、教学蓝图
整节课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来对课文作反复阅读,完成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明内容
1.播放一则电台新闻录音,要求学生用“我听说……”的句式说出自己所听的内容。
2.表扬学生善于听,并顺势点明听新闻要抓住内容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学生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
(明确:浏览、概括事件抓要素。)
(二)理结构
1.听老师读“新闻的结构”知识小短文,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
结语。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是新闻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标题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它往往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集中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点明主题。主体则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进一步阐述主题,是新闻的主要部分。
2・,读出新闻的结构。
①请全班同学齐读标题。
②请个体男同学齐读导语。
③请三名同学读主体部分,要求读出主体部分层
(三)析特点
1.听朗读录音或老师的范读,说说读出了什么感情。
2.明确新闻“用事实说话”、感情溢于字里行间的特点。师生分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一些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品析:
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气势。
从“1000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
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队“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我听出了胜利如此之大的豪情。
从“24小时内即日渡过三十万人”中的“即已”,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渡江的神速。
从“不料”,我听出了对敌军的嘲讽,对我军神勇如天兵的赞扬。
从“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的连用,我听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3.男生评析体现新闻语言“及时准确”的句子,女生用播音速度朗读,老师点评。
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中“22日22时”表示报道及时。
读、评:“22日22时”须重读。
析:“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乃,余部23日可渡完”句中“至发电时止”时间确切、及时;“余部”表述简洁明确,不会产生歧义。
读、评:“至发电时止”“余部”要读得清晰突出。
(明确:把握新闻主旨要品析语言)
(四)练能力
1.同桌间交流自己收集的新闻。
要求:听者能概括新闻内容,读者能读出新闻的结构及感情。
2.同桌间相互评价听读能力。
[创意说明]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学会交际”。不会倾听,在交际中便有口难开;不会阅读,在交际中便无言以对。因此这节课的设计便突出了“听”的能力训练,“读”的方法授予。这和本单元“着眼于实际运用”的要求相一致。
这个教学设计的特点是:
1.思路明晰,层次清楚。整节课紧紧围绕“听””‘读”这一条主线,安排了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从能力训练来看,呈“略读能力”“精读能力”“能力迁移”的逐步提升;从知识传授来看,是“新闻内容”“新闻结构”‘新闻特点”的层进理解。
2.活动丰富,训练充分。学生在课堂上是紧张而忙碌的:听,须专心致志,因为每一次的“听”都是为下一环节的“读”作准备的;读,均兴味盎然,因为专注的倾听而成竹在胸,渴望表达。“听”和“读”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每个人都全身心投入,因此课堂上呈现出一种万花攒动的美。
★ 筑路大军的颁奖词
★ 李白长江
★ 对抗马蜂大军周记
★ 长江的诗句
★ 关于长江的诗歌
★ 作文:留恋长江
★ 长江话题作文精选
★ 长江日落作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集锦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