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品读

时间:2022-11-24 17:21:10 作者:dongbuhuaqiao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ongbuhuaqia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审美.品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审美.品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审美.品读

审美.品读

----《三顾茅庐》教学片段赏析

笔者最近有幸聆听了“浙江省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周施清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课堂上,周老师用美的旋律来优化和规范语言行为实践,使学生及听课的老师置身于愉悦的、个性的、创造的、审美的阅读教学之中。周老师“审美----品读”式的阅读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采撷其中的一个片段和同仁们共赏。

出示:▲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师: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觉得“谒见”这个词用在这里不太合适。

师:(惊喜并作疑惑状)噢,说说你的理由。

生:课前,我查过字典了“谒见”是指进见地位或辈分比自己高的人。

师:多有心的孩子啊!是呀,刘备是怎么样的人物?

生:他是高高在上的.刘皇叔。

师:而诸葛亮呢?

生:他只是一个村夫,一个平民。

师:对呀,再看看他们的年龄,谁大?

生:刘备大。

师:你们猜猜刘备比诸葛亮大几岁?

生:一岁、三岁、十岁……

师:告诉你们吧!二十岁!(“哇”学生惊讶万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身份悬殊,年龄又相差那么大,那你们觉得“谒见”用在这里到底合不合适?

生:(此时,教室里大部分学生都觉得不合适,一生站起来说。)不合适,既然刘备地位比诸葛亮高,年龄也比他大,就不应该用“谒见”。我觉得可以改成“拜见”或“拜访”。

师:对啊,用拜见或拜访已经是很客气了。可刚才还有些同学认为是合适的,请站起来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我觉得是合适的,因为诸葛亮比刘备聪明。

生:我也觉得合适,因为用“谒见”更能表达刘备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敬佩。

师:(微笑着)多了不起的孩子呀!你读到刘备的心里去了。那从“谒见”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刘备呢?

生:珍惜才子的刘备。(诚心的刘备。求贤若渴的刘备。礼贤下士的刘备。……)

师:那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请你读出刘备的情感。

生:(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有的心平气和地读,读出了刘备的大将风范;有的有条不紊地读,读出了文质彬彬的刘备;还有的深情地读,读出了刘备的心之诚,情之切。……)

[赏析]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这一节课上,周老师俨然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对话者了。教学中周老师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始终关注学生。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新的疑惑和发现时,周老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并允许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提出自己的观点。“噢,说说你的理由。”“告诉你们吧!二十岁!”“多了不起的孩子呀!你读到刘备的心里去了。”这些看似普通而有平凡的语言,却正是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轻轻地一点拨,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教学片段也正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一理念。周老师巧妙地抓住“谒见”一词,由浅入深地品味文本用词之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谒见”产生的疑惑和矛盾,老师并没有急于作答,而是“欲擒故纵”,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在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的几次对话之后,学生不但明白了课本中的“谒见”没有用错,而且通过“谒见”一词的感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高尚品质,感受到了文本中蕴涵的浓浓的人情之美。也正因为有了如此深切的体会和感受,所以学生在随后的朗读中才能“百花齐放”,把刘备的话读得“有血有肉”,读出了情,读出了味,读出了神。

审美.品读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审美.品读

----《三顾茅庐》教学片段赏析

笔者最近有幸聆听了“浙江省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周施清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课堂上,周老师用美的旋律来优化和规范语言行为实践,使学生及听课的老师置身于愉悦的、个性的、创造的、审美的阅读教学之中。周老师“审美----品读”式的阅读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采撷其中的一个片段和同仁们共赏。

出示:▲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师: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觉得“谒见”这个词用在这里不太合适。

师:(惊喜并作疑惑状)噢,说说你的理由。

生:课前,我查过字典了“谒见”是指进见地位或辈分比自己高的人。

师:多有心的孩子啊!是呀,刘备是怎么样的人物?

生:他是高高在上的刘皇叔。

师:而诸葛亮呢?

生:他只是一个村夫,一个平民。

师:对呀,再看看他们的年龄,谁大?

生:刘备大。

师:你们猜猜刘备比诸葛亮大几岁?

生:一岁、三岁、十岁……

师:告诉你们吧!二十岁!(“哇”学生惊讶万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身份悬殊,年龄又相差那么大,那你们觉得“谒见”用在这里到底合不合适?

生:(此时,教室里大部分学生都觉得不合适,一生站起来说。)不合适,既然刘备地位比诸葛亮高,年龄也比他大,就不应该用“谒见”。我觉得可以改成“拜见”或“拜访”。

师:对啊,用拜见或拜访已经是很客气了。可刚才还有些同学认为是合适的,请站起来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我觉得是合适的,因为诸葛亮比刘备聪明。

生:我也觉得合适,因为用“谒见”更能表达刘备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敬佩。

师:(微笑着)多了不起的孩子呀!你读到刘备的心里去了。那从“谒见”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刘备呢?

生:珍惜才子的刘备。(诚心的刘备。求贤若渴的刘备。礼贤下士的刘备。……)

师:那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请你读出刘备的情感。

生:(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有的心平气和地读,读出了刘备的大将风范;有的有条不紊地读,读出了文质彬彬的刘备;还有的深情地读,读出了刘备的心之诚,情之切。……)

[赏析]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这一节课上,周老师俨然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中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对话者了。教学中周老师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始终关注学生。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新的疑惑和发现时,周老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并允许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提出自己的观点。“噢,说说你的理由。”“告诉你们吧!二十岁!”“多了不起的孩子呀!你读到刘备的心里去了。”这些看似普通而有平凡的`语言,却正是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轻轻地一点拨,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教学片段也正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一理念。周老师巧妙地抓住“谒见”一词,由浅入深地品味文本用词之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谒见”产生的疑惑和矛盾,老师并没有急于作答,而是“欲擒故纵”,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在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的几次对话之后,学生不但明白了课本中的“谒见”没有用错,而且通过“谒见”一词的感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高尚品质,感受到了文本中蕴涵的浓浓的人情之美。也正因为有了如此深切的体会和感受,所以学生在随后的朗读中才能“百花齐放”,把刘备的话读得“有血有肉”,读出了情,读出了味,读出了神。

篇3:品读经典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遗留下的文化瑰宝更是数不胜数。有朗朗上口的诗词,有辞藻华丽的赋文,这些都被世人称作经典。

何为经典?经典是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每一篇经典中都蕴含着作者的经历、思想。品读经典,结识不同的精神朋友。

品读苏东坡,领略何为豁达。

我喜欢苏轼的词,豪放却不奔腾;缥缈却不虚无;婉转却不悲凄。他说,何事长向别时圆;他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他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他也说,人间有味是清欢。是的,无论这个过程是如何挥笔泼墨,但是掩卷时,墨迹已干,曾经那颗炽热的心,也归于平静。鲜衣怒马和风烟俱净,只隔了一剪光阴。

品读李太白,领略何为洒脱。

李白一身傲骨,身着一领青衣,手持一柄青铜短剑,游山玩水何等潇洒。可谁又知潇洒背后的艰辛。他举酒高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皇上、贵妃等权贵面前,他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困境面前他不仅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还高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的,无论过程如何让艰辛,他潇洒以待。忧伤与愁苦,只在一念之间。

品读辛稼轩,领略何为热忱。

世人皆流传,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剑雕刻而成,字字如石投湖水,泛起阵阵涟漪;句句如珠落玉盘,撩人心弦。他曾意气风发的在沙场点兵,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也与战士在沙场征战,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更在暮年时,发出感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的无论社会是否动荡不安,他总将热血洒在疆场。

诗词曲赋只是中华文化宝库的一角,东坡、太白、稼轩的作品只可看做仓库中的一小堆粟粒。

博览群书,品读经典,吸取精华。领略文韬武略,观赏大好河山。

篇4:品读经典

生命常常由一些刻骨铭心的经典演绎。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典,氤氲在曹雪芹十年的青衫之间,浮动在吴承恩浪漫的胸怀中,萦绕在童年的我们心中。品读经典,体味百味人生;心向经典,接受文化洗礼。

读《三国》,我认识了各种英雄豪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随着这一滩浪花,《三国》中的英雄豪杰滚滚流入我的心房。“一颗忠心,两朝老臣,三顾茅庐而三分天下。”这说的是孔明。“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说的是周瑜。“贵为帝室之胄,伸仁义于天下。”这说的是刘备。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时光飞逝,又经历了多少个春秋冬夏,英雄易逝,气概长留。

品读经典,回顾往昔,踏一缕晨风走进《三国》,认识各位英雄豪杰。

读《红楼》,我领略了百媚人生。

“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阆宛仙葩。”历史的琴音漫入我的耳蜗。醉心于《红楼》,我可以领略各种人生。“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说的是多愁善感的林妹妹。“聪明反被聪明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说的是泼辣子王熙凤。“于国于家无望,可怜国家好韶光”,这说的是纨绔子弟贾宝玉。一曲《葬花吟》摧断多少人的心弦。陶醉于《红楼梦》之中,尽可体会百媚人生,可以领略林黛玉之愁,王熙凤之辣,刘姥姥之辛酸。

品读经典,穿越千年,沏一杯香茗品读《红楼》,领略各种人生。

读《水浒》,我读懂了兄弟义气。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梁山好汉的时代已远远离去,但他们的精神气魄和侠肝义胆早已在我的脑海落脚。“怒杀阎婆惜,披罪上梁山,坐上忠义堂的头把交椅”,这说的是呼保义宋江。“醉酒打虎,为兄报仇,怒杀西门庆”,这说的是行者武松。“直率粗鲁,粗中带细”,这说的是花和尚鲁智深。“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年代已无法重视,但是《水浒》中的兄弟义气的确得人慢慢品味。

品读经典,聆听古音,携一段历史领悟《水浒》,将兄弟义气装入心中认真感受。

品读经典,聆听经典古韵,在经典中感受人生,让我们的人生绽放经典的光芒。

篇5:品读

我不是一个爱追星的人,我也并不时尚,与其他的90后相比,我更像是一个典型的70后,只是一不小心投错了该去的年代。所以理所当然的,我没有那些年轻人那么有活力,无时无刻都在追赶着“潮流”,看着他们追捧着这样那样的明星,我只是觉得深深的悲哀,至于悲哀的原因,我想莫过于这个社会越来越腐败了。

我一直都是以自己为偶像的,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年轻人所谓的“自恋”,对我来说,这让我的生活充满了自信,起码,它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价值。

初逢艾未未是在《读者》。他独特的认知及风格我十分欣赏,在这样一个充满腐败气息的年代,能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他那样的人存在,我觉得是我的荣幸。

“试图理解艾未未,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就连接近都很困难。”访文开门见山的概括了艾未未,的确,他是一个谜,永远都是那么神秘。艾未未之所以吸引人莫过于他的神秘了,生在这个世界却不被它污染,我想,这是一种奇迹。他对一切事物的见解从来都是那么别具风格,不令人们失望,我想这就是他吸引我的地方。

除了我自己以外,艾未未就是我的第一个偶像。

也许我没有机会亲逢他老人家一面了,这是我至今为止最大的遗憾。但我想这样就足够了,能够知道他,应该已经很满足了。

喜欢他说的那句话:“可能是和基因的某一次错误组合有关,但这并不是我所能知道的。我对我自己确实没有兴趣,我认为很难再找到一个比我更平庸的人了。我可以非常诚实地告诉你,我确实是一个极度无聊的人。”即使身价早已不菲,却始终不迷失本质,比起那些艺人,我更加相信他,更加欣赏他,不只是他那一句评价自己的话,而是他的全部以及和他有关的一切。包括他与生俱来的气质――愤怒。

艾未未,一个永远都解不开的谜,在这个腐败年代不含杂质的一汪纯水。

篇6:品读

划一根火柴,闪亮一下就熄灭了;但倘若用一根火柴去引燃一堆火,却可以散放出比一根火柴大十倍、百倍乃至无数倍的热量。一句精辟的格言,也是如此。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给人启迪。有时一语铭刻在心,受益终身。高尔基说过:“在用格言进行的思维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

名人之所以有名、有名言,那是由于他们有比常人更丰富的经历;他们注重积累,善于总结。那些经过时间筛选、展转流传下来的语言,成为一束束人类智慧的花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失败乃成功之母”……读一读这些闪烁着奇光异彩的佳句,我们的精神境界和世界观,会为之一新。我们日常的生活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话说回来,当我们的目光被名人的智慧吸引时,当我们抬头仰望伟人的功绩时,我们也该冷静地思考一下:为什么他们能取得成功?其实在光环的背后,他们也有过阴影;在笑容的背后,他们也有过泪水。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成功需要你的汗水、你的智慧、你的坚持来灌溉。

生活中,每个人也要注意结晶自己的“语录”。总是咏诵“毛主席语录”、“邓小平思想”的本本主义者,是成不了气候的。把名人名言当作精神食粮,逐渐消化为自己的“哲学”,去指导自己的奋斗方向,那样,成功的笑容才会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亲切。

篇7:审美

锦上添花还要添,

身上穿衣还要穿。

何以审美无止境?

因为山外还有山!

篇8:品读《红楼梦》

品读《红楼梦》

艺术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多么伟大的艺术成就,也是在前人的劳作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即使象如此辉煌的艺术精品—《红楼梦》,也不能例外。在结构上,《红楼梦》是平地起楼台,并非再创作,但如果没有历史上前几种长篇小说,特别是《金瓶梅》一书的出现,《红楼梦》是很难产生的。按照《红楼梦》开端所写,一会儿叫“风月宝鉴”,一会A叫“金陵十二钗”,又叫“情僧录”又叫“石头记”。可以断言,这部小说,是长期经营,屡经易稿,在故事结构上,是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的'。我甚至猜想,虽然《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一人创作,但他身边一定有一两个,甚至三四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具备高超的艺术见解,每章每段地和他讨论,出点子,提意见,改善补充。因为我实在惊叹,象《红楼梦》这样宏伟的艺术结构,实非一个人的才力所能达到。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说,《红楼梦》是集体创作或是开会产生的小说。

以下就谈谈《红楼梦》的结构。《红楼梦》第一回有言:“后因曹髻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就字面看,这都和结构问题有关。作者为了使这部小说不落俗套,在结构上,苦思冥想,惨淡经营,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部小说,在纲领提起时,就不同凡响,完全是独创。在进入正文之前,作者把纲放得很长很长。第一回,从甄士隐写起,然后提到了贾雨村,但主要的是点明小说要宣扬的思想,即“好了”思想。第二回,写贾夫人仙逝扬州,是为了小说最重要人物之一的林黛玉即将出场。然而又不叫她即刻露面,却写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使读者得知本书所写家族和环境的概况,使主角出场时有典型环境的依据,读者有充分的精神准备。 按照习惯,总纲应该放在第一回,作者却点了一下又放下,接着环境叙述之后,就使一些主要人物上场。这便是第三回,林黛玉初到贾府,贾府的一些头面人物纷纷登场,与林姑娘相见,实际是使他们与读者相见。这一回,进一步详写贾府的势派。

两个主要人物见面了,如是俗手,一定就迫不及待地去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一见钟情,情意缠绵,纠缠不已。作者却写了出乎意外的宝玉摔玉,mt玉伤心这样的事件,突出两个主角的性格特点,反而使两人生疏起来。接着就去写别人家的事,即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直到第五回,作者才正式“曲演红楼梦”,别开生面地表明本书十二个主要人物的一

篇9:品读诗词

一到寒假,我这个十足的微博控,自然少不了上上微博,转转趣事。这个寒假我在微博上接触更多的是诗词,认识了一些写“微体诗”的作者,和几个写文的老师。

我曾问过黄明仲老师如何才能写出一首好的诗歌。老师说:“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多看多写很重要。”我也曾问过杨老师,为何我写不出好的诗歌。杨老师说:“因为你的作品一味地追求华丽,而没有给文章立一个‘意’,要多看经典诗,读经典文。不只是现代诗歌,在品读古诗词时也是一样的。”

是啊!不论写出的文章再怎么优美,语句再怎么华丽,如果没有立意,那又有什么用呢?就好比鱼和熊掌,若是能够二者兼得,自然最好,但若是无法做到这样,自然是立意更加重要。《红楼梦》中的痴情才女林潇湘说过:“词句终究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阅读文章是选材很重要。若是读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浅近的诗句,不如读辛弃疾的《水龙吟》。当你品读着辛词的时候,会发现,辛词会给人感觉辛弃疾在写词的时候不是用墨写的而是用血泪写的。一遍遍品读辛弃疾的作品,仿佛能看见他在一次次叹息,将一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辛词,最让我感到钦佩的自然是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诗人——李清照。

在少女时期这位令人钦佩的女诗人就已拥有大气胸怀和历史眼光,在历经磨难,国家衰败时,她在乌江亭前的绝唱不输于任何一个热血男儿!

在众多李词中我最喜欢那首著名的'《声声慢》,那种凄凉的美。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具代表性。她愁什么呢,她愁国、愁家、愁情、愁学,一首《声声慢》写尽了哀愁!李清照是孤独的,因为她的思想前卫,无处寻知音,被当时的社会看成另类,一句“才藻非女子之事”伤透了这位女诗人的心。她受尽艰苦,报国无门,学无所传,使别人视她为怪异。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写出了《声声慢》。黄玉峰老师曾在书中说到:一首《声声慢》确立了这个苦命女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

品读这些经典的作品时,就像在放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音乐用歌声,用舞蹈,传达内心的感受。语文也是种艺术,在字里行间,在笔墨情调中诉说着种种情感。

编辑评语这只是我在读了《把栏杆拍遍》后的一点感受,见笑了。

篇10:《蜀道难》品读

《蜀道难》品读

明代诗学家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曾引用三句话来评价李白的《蜀道难》,即“妙在起伏”“才思放肆”“语次崛奇”。现就这三句话,对《蜀道难》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品读。

一、妙在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是如此。为了避免写诗的“平”,就需要讲究诗意的起伏,这样才能提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在《蜀道难》里,这种诗意的起伏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首先,诗人极力抒写蜀道之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猴欲度愁攀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等,都印证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断语。这是从大处着眼来渲染蜀道的艰难,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起”。

其次,在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渲染中,传达出来的是挽留友人、阻止其西行的细腻感情。从“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中,我们看到的是大诗人细致入微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伏”。

在这种起伏当中,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古人评说它“妙在起伏”是不无道理的。

二、才思放肆

所谓“才思放肆”,指的是写诗时,思路要放得开去。对于李白这样一位浪漫主义大师来说,这一点自然不在话下。为了突出蜀道的“难”,诗人首先从整体印象即“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上来写蜀道的“高”与“险”;其次从蜀道开通的历史即时间的角度来写蜀道的“难”;再次从空间的角度即地势的险恶来写蜀道的“难”。在对蜀道的“难”作直接的描摹之外,诗人还不忘用“悲鸟号”“子规啼”等来侧面烘托蜀道的“难”。蜀道的“难”除了地势上的奇险之外,还有人为的**夹杂其间,“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些人为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蜀道的'“难”。

时而从整体印象写,时而从时间角度写,时而从空间角度写;既有直接的描摹,又有侧面的烘托;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夹杂在一起……诗人的才思如信马由缰,随意驰骋。古人评说它“才思放肆”,道理或许就在此吧!

三、语次崛奇

所谓“语次崛奇”,指的是在人们料想不到处下笔。全诗要表达的是挽留友人之意,却在诗的一开始来了这么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颇出人的意料的。对于即将西行入蜀的友人来说,这个开头无疑具有“当头棒喝”的警示作用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一“奇”。

接下来该写蜀道的“难”了吧?可是诗人却不急,他还要拐弯抹角地搬出“蚕从”和“鱼凫”开蜀国的典故和“五丁开山”的传说故事,来证明蜀地封闭之久和蜀道开通之难。这种写法也是颇出人的意料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二“奇”。

在为蜀道这个“畏途”营造气氛时,诗人请来了“悲鸟”和“子规”助阵,用它们的“号”“绕”“啼”“愁”来尽力渲染蜀道的“难”。这种写法也是颇出人的意料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三“奇”。

品读红楼梦

品读史记心得体会

品读名著心情随笔

品读经典,钢铁伟人

品读国学作文

品读人生议论文范文

品读美文随笔

品读诗经作文700字

品读人生六年级作文

品读红房子个人心得

审美.品读(合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审美.品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