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济南的冬天》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时间:2023-03-03 04:01:47 作者:我不划水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我不划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春》《济南的冬天》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济南的冬天》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春》《济南的冬天》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春》《济南的冬天》 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2.品味作者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课前预习】

1.搜集有关“春”的古诗词名句、成语、俗语或歌唱“春”的歌词,比哪个搜集得多。

2.走近作者。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威尼斯》等散文。朱自清以名节高亢、刚直不阿著称,在1948年病重逝世前,还嘱咐家里人,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面粉”,毛泽东曾赞扬他有不食“嗟来之食”的气节。据朱自清之子朱乔森在《朱自清生平著作编年简表》所述,19,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以屈原的话为名而自勉,确实做到了一生清白。

【活动方案】

活动1:听课文录音,积累字词。

听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并抄写在下面方框中。

我积累的生字词:

小组组织默写,并订正:

活动2:朗读课文,给春景图命名。

找出具体描写春天景物的语段,给这几幅图命名。

(小组评选最简洁奖、最准确奖、最有诗意奖、最有创意奖。)

活动3:尽情诵读课文,体味作者对春的情意。

课堂随笔:

(第2课时)

《春》课堂学习活动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

2.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造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奋发努力的崇高理想。

【课前预习】

感情朗读课文。

【活动方案】

活动1:品读欣赏,以声传情。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请你反复朗读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你喜欢的一幅图画,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赏析好词好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一读,读出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展示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分角色朗读,可分任务展示。)

活动2:找出文中与“人”的活动相关的句子,品读,思考作者为何要如此安排?(画出句子,思考,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活动3:归纳总结,学习妙笔。

(1)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出例子,读出味道。

(2)本文的几幅图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3)总结几幅图写景的层次。

(4)你从中学到了写景的哪些方法?

(按要求阅读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活动4:探究主旨,朗读回味

品读文章最后三段,读出作者感情,说说本文主题。

有感情朗读全文,反复练习,准备参加朗读比赛。

课堂随笔:

【反馈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      )   抖擞(     )      应和(     )       嘹亮(      )

摇yè(     )   披着suō(     )   戴着lì(     )    黄yùn(     )

2.将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填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        )(        )

(3)“吹面不含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        )

3.体会下列句中词语的生动性。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钻: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闹:

(3)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卖弄:

4.写出四个含“春”的成语及含“春”的四句古诗。

成语:               、                、                、

古诗: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5. 用“/”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6. 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本体是________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__  _____

7. “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一句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第三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9. 春风本是无形、无色、无味的,可作者却将春风描绘得有形有味。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作者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你

对春风有什么感受?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1.文章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2.选文第一段写春草,突出了春草怎样的特征?

13.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春花的?突出了春花的哪些特征?

14.作者写春花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虚写的句子是

15.“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中“你”和“我”是指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光明的心曲

①傍晚,最后一抹斜阳穿过窗外的绿叶.幽幽地照在我写字桌旁的白墙上,开始是许多斑驳的橙色光点,恍若一片微波落漾的湖泊,然后暗下来,暗下来……先点由橙色转为暗红,并且奇怪地凝成两个椭圆的光团,无声无息地闪烁着……

②无意中见到的新的形象,总是会引起我的想像,对着墙上这两团闪闪烁烁的夕辉,我发愣了,总觉得它们像什么,闪着火苗的、深沉的、在幽暗中执著地透出亮色的--它们,像什么呢?

③蓦地,我的眼前闪出一双眼睛来,一双小姑娘的眼睛,一双暗淡的眼睛,一双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

④也是在一个晚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的林阴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位小姑娘,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她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呵,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斧中流;歌声像阳光,洒在浓浓的绿阴深处。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连衣衫裙在晚风里飘拂,一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随着歌声在她头顶飞。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竟仿佛没有看见,依然优美地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

⑤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倒抽一口气:一双多么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又长又黑的睫毛下,覆盖着一层灰色的阴翳--呵,竟是一个盲姑娘!

⑥我站住了,心头一阵震颤,这样美妙,这样无忧无虑的歌声,怎么可能从一个盲姑娘的口中唱出?

⑦“……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

⑧歌声依然在飘来。盲姑娘陶醉在她的歌声里。她两手抱成一个拳头,紧紧地站着胸口,头微微昂起,仿佛在望着远方:那流着清泉、飘着阳光的远方,那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儿的远方……从她的清脆面又纯荚的歌声里,从她的幸福而又神往的微笑里,我似乎也看到了她向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远方。我知道,在她的幢憬里,这远方决不是虚幻的,它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

⑨唱吧,盲姑娘,有一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路,是不会黯淡无光的。

⑩拉手风琴的是位年轻的母亲,她凝视着自己的女儿,手指轻轻地在琴键上移动。也许,女儿直到现在,还未知道母亲是什么模样,还不知道阳光是怎么一回事。然而,从这位母亲抿紧的嘴角上,从那闪着泪光的眼神里,我知道了她的心思,她要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她满怀深情地拉着琴……

⑾我慢慢地走了,盲姑娘的歌声却久久地跟随着我,环绕着我:“在那遥远的地方……”周围那一片悄然飘落的夜色,仿佛被她的歌声照亮了。我的眼前,只有叮咚作响的清泉,只有新鲜灿烂的阳光,还有一对向光明的天空奋力扑腾的柔嫩的翅膀,还有一双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

⑿墙上的夕辉早巳消失,夜色在我的小屋里弥漫,盲姑娘的那支闪着光的歌,却在我的心中响起来……

16.文章第一段描写傍晚的斜阳有什么作用?

17.解释第⑷段中“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歌声像阳光,洒在浓浓的绿阴深处”的深刻含义。

18. “盲姑娘陶醉在她的歌声里。”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她的“陶醉”?

19.第⑾段说“我慢慢的走了,盲姑娘的歌声却久久地跟随着我,环绕着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本文除了记叙还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请找出集中议论的3个自然段,并说说议论的作用。

十六《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出景物的特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知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魅力,了解济南冬天的一些景物,明白济南冬天的特点。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济南(     )      着(      )落     发jì (      )

镶(       )上    zhù(     )蓄     chéng(      )清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__________(体裁),本文作者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  _,_________人。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剧____        、_____     等。

(2)课文紧扣济南冬天的“______”这一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图,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______之情。

【活动方案】

活动1:朗读展示

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感情,然后组内分工,各组员自选一段,合作朗读,最后进行班级展示。(接力读、齐读、领读等形式不拘,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活动2:初步感知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在刚才接触全文的基础上,想想你阅读后得到的有关济南的感觉,并以“冬天的济南像            ”句式来谈谈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先组内交流,要求人人都说两句,然后班级展示)

活动3:整体感知,深入文本

(1)思考:

① 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是什么? 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②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几幅动人的图画)?

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自己动手:

这些景物能构成什么样的画面?请你用自己的笔将之画出来,并给图画起一个别致的名字。然后让其他的同学看着你的宇画说出其内容。

课堂随笔:

(第2课时)

《济南的冬天》课堂学习活动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2.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的真挚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

【活动方案】

活动1:研读精彩语段,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1)①你最欣赏济南冬天的哪幅山景图?在你认为写得最妙的词语或者句子下面做批注。可以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情景交融、写景层次等角度进行赏析。(独立完成,组内交流)

示例:“忽然害了羞”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一个“羞”字,不仅画出了雪景的“色”,与“粉色”相贴切,而且绘出了雪景中的情和内在美。

②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③背诵第三小节。(看谁背得快,准备在全班展示哦!)

(2)①济南冬天的水色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描绘水色的方法和写山景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从写景的顺序、抒发情感、修辞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

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活动2:济南的冬天是美的,但在老舍的笔下显特更美,现在再总结一下它究竟美在哪里?

用“我以为济南冬天美在        。”这样的句式说出你对它的魅力的体会。(抢答或者接力回答,不重复别人的答案)

例:我以为济南冬天美在它有温晴宜人的天气。

我以为济南冬天美在                        。

活动3:能力提升

老舍先生住惯了多风的北京,并刚从多雾的伦敦回来,因而对济南的冬天的温晴感受特别深切,你初到某一个新地方,是否有一些特别的感受?请按下面的提示写一段话。

我曾经到过                        。它给我最深的感受是                        。

课堂随笔:

【反馈练习】

1.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          的特点来写。文章第1自然段先用       的写法,从自己的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图景:一是济南的山景,分别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突出其           的特点;                    的山,突出其         ;           ,突出其           ;二是济南冬天的水,着眼于表现其           的特点。

2.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加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⑴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⑵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A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3.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水藻(       ) 贮蓄(        ) 长枝(      ) 澄清(      )

4.第⑵段的描写对象是                 ,其特征是                       。

5.第⑵段呼应开头,点出“温暖”之意的句子是:

6.“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

7.划线句A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灵气、多情。句中“绿的精神”指的是:                                              。

8.划线句B是一个比喻句,其本体是                  ,喻体是               。请从语段中再找出其他的比喻句。(至少一例)

9.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冬天        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转过山谷一瞧,呀!这回既没有狂怒的白龙,也没有散碎的珠帘。却见大龙湫(浙江雁荡山的一条瀑布)不肥不瘦,从连云嶂顶飘泻下来。悠悠忽忽,晃晃荡荡,不到几丈,就化为烟云,如轻纱,似薄雾,那么轻盈,那么柔和。……它飘飘摇摇往下坠,时而像乳白色的纱绉,时而又变为淡青色的烟雾。而从这乳白色的纱绉与淡青色的烟雾里,时时透落块块雪白的棉团,棉团又迅速向下拉长,化为许多玉色的小矛头,蛇一样往下奔窜,却又立即飘散开来,也变成乳白色的纱绉和淡青色的烟雾……,它简直完全失去了水的质感,倒像是袅袅的青烟颠倒了过来,千变万化,不可捉摸,可又是一气呵成,柔媚中带有刚劲。

10.本文用大量的比喻手法描述瀑布的各种形态。从全文来看,“狂怒的白龙”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碎的珠帘”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11.“纱绉”与“烟雾”分别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结尾的“柔媚中带有刚劲”一句中的“柔媚”指___________________等形态;“刚劲”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态。

13.简述对“它简直完全失去了水的质感,便像是袅袅的青烟颠倒了过来”的理解。

金全红

篇2:《济南的冬天》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济南的冬天》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想]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开篇,从季节气候入手写起,以冬天的济南收束,最后落笔在济南城上,点明本课介绍的是冬天的济南,有总括全文的作用。文中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征来写,全文基调一致,层次井然有序。可以说,“温晴”是文眼,文中山、雪、水、城、人,无不带有温暖晴朗的色彩。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温晴”二字,并从“温晴”转化为“温情”,在反复诵读中体悟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体味老舍的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味济南冬天“温晴”之美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亲切、自然的语言

[教学难点]

抓住文眼,感受作者表达的安适惬意的情感及浓浓的济南“情结”

[教学方法]

激发兴趣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引法;诵读法;背景结合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冬天万物萧条,没有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清冷,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却是那么的可爱。我们知道,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对济南、对山东一往情深。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的脚步一起去发现《济南的冬天》特殊的美丽,看看作者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

(二) 整体感知,引出“文眼”

(1)从结构切入:

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看看作者抓住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特点。)

明确:山、雪、水、城、(人)

(2)从关键词切入:

济南的冬天给你什么感觉?用文中的词语加以概括。(温晴、暖和、舒适、宝地等)

明确:①“温晴”是本课的文眼,文中山、雪、水、城、人,无不带有温暖晴朗的色彩。

②“温晴”即温暖、晴朗、温和、暖和等

板书:

(三) 研读课文,感受“温晴”

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给其“温晴”感觉的句子,并让他们举例说明,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讲解,利用反复朗读,突出板书“暖山、暖水、暖城、暖雪”,让学生体味济南冬天“温晴”的感觉。

最后教师小结:如果说“温晴”是描写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那么其周围的景物,包括山、雪、水、城,在这种“温晴”天气的映照下,给人的感觉便是不冷也不热,暖和舒适,可用一个“暖”字来概括。

[明确]

(1)暖城--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着风把它们唤醒”

(用“晒、睡、醒”一连串的拟人写法,写出了济南的舒适、温暖,给人以 “温晴”的感觉。教师还可让学生想象会回忆自己在阳光下睡觉的经历)

(2)暖山--

◆“这一圈小山庄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卧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声色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这里的“小摇篮”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济南盆地的地形,也给人以“温晴”的感觉。)

(3)暖雪--

◆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这种粉色给了人“温晴”的感觉。除粉色外,还有银白、暗黄、白、花衣、微黄,色彩斑斓。因此,济南的雪非但没有抹煞暖冬的光彩,反而让我们犹如走进了春天,把这种“温晴” 越发显露出来。)

◆ “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这两个卧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一种安适、舒适、平静的气氛,感觉很温晴。)

(4)暖水--

◆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这儿的水是热的”

(水不但不结冰,而且是绿色的,给人以温晴的感觉,而我们珠三角一带冬天的水也不结冰,但弄在手里却有刺骨的寒冷。)

◆ “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找个影儿呢!”

(这儿“不忍得”  用拟人的手法把水写得有人情味,很温晴。)

板书:

(四)精读选段,细品“温晴”

重点引导学生研读第三段

1.朗读中划分层次

把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商量后分别负责朗读第一层、第二层及第三层,教师适时指导。

明确: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②“看吧……微微露出点粉色”

③ 最后一句

第一层概括的写一句话,第二层细腻地描写,第三层议论抒情。

2.命名中诗意展示

[思考] 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

明确:答案不限,能诗意地概括出段意及景物特点即可。可为“小山雪景”或“秀山妙雪”

[思考] “雪”是写的内容,而“妙”字是画面的主要特点,整段都是写的小雪之妙既然为“秀山妙雪”,而第一句也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到底妙在哪儿呢?

明确:学生抓住“妙” 字讨论并归纳: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3.品析中体会语言

[思考] 这段文字为什么写雪后的山景这么“妙”?

明确:讨论并归纳:运用修辞。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3)用词精准,如“镶”、“顶”二字:“顶”写出了雪中小松的形态美,写出了松上小雪的轻盈,它不是盖着、扣着、压在上面。“镶”字用得好,写出了天山相连处逶迤的线条与亮丽的轮廓,同时这个“镶”字也有拟人手法的味道。

4.教师小结

这一段文字,它的美妙之处主要在哪里呢?我们刚才分析了层次清晰就是妙处,用一个字作为线索贯穿全段就是妙处,再看其它的妙处:第一,多角度反复;第二,化静为动;第三,以虚写实;第四,段末点题。一段文字有那么多妙处,难怪我们要进行美段细读。

(五)教师总结

《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以一位老朋友向新朋友述说故事的口吻,从山、雪、水、城这四方面对济南充满着温晴的冬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儿化”或轻声的词语

2.思考:为什么在作者眼里,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

3.试着背诵第三段

板书设计: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导入

1. 复习、检查生字词

2.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读好文中儿化、轻声词

3. 提问:读完这些“儿化“、轻声的词语后,你们有什么感觉?

明确:儿化很软,感觉上很亲切、很温暖,去掉后就会觉得冷冰冰。可见,正是老舍对济南赋予了深厚感情,所以在语言上也运用了其特有的方言,让人倍感亲切。

板书:

(二) 探讨交流,回味“温情”

1. 探讨交流: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品析了第三段“秀山妙雪”这一精彩段落,那么这节课就由同学们自主交流,品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语言上是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暖城”、“暖山”、“暖水”的?

[明确]

(1) 第二段:比喻、拟人手法;人们的感受

在讲解“人们的感受”时,可插入作者相关的背景资料:

作者自述:“从民国 19 年( 1930 ) 7 月到 23 年秋初,我整整地在济南住了 4 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下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记着我。在那里我写成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收在《赶集》里的十几个短篇。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的休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2) 第三段: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蓝水晶”、“水也不忍得冻上”、“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2.对比阅读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板书:

(三)结合背景,体会“浓情”

1. 通过听教师介绍或PPT展示,让学生了解课文有关背景

[背景资料]

(1)此文写于 1931年,济南齐鲁大学,原文是一组七篇连为《一些印象》。作者的人生信条: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到济南前后: 1929 年夏,作者从英国绕道欧、亚经新加坡回国。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舒乙回忆:“1930年,父亲来济南之前,在别人的介绍下,与母亲相识。母亲当时是北京师大的学生,认识后就通过书信来交流。在我父亲到山东教书后,我母亲大概是一天一封信,她说个别时候还是一天两封,两个人觉得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都是满族人,都是学文学的,都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进步青年,都愿意在社会上有独立的地位。经过最后两个人也是结婚了。”

(2)济南作家李耀曦回忆:“老舍到济南以后,他在文化上有一种认同感,她(济南)很容易和他过去的生命轨迹接轨,老舍他比较喜欢济南,再一个(方面)老舍在这段时间他的生活很安定,就是说对他创作来讲(济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境和生活环境。”

[思考]

①作者是在什么位置描写济南冬天的?

明确:不是在景中,不是在高处,不是移步换景,全凭对济南的热爱,景从心出,生活印象。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满足感。归国、热恋、结婚、生子,还不温馨、温暖吗?

②课文标题《济南的冬天》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为何又以“冬天的济南”结尾?

明确: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而“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抒发了赞美之情。

2.教师总结,诵读全文

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但老舍笔下,即使是在常人觉得更冷的雪后的冬天,他也觉得倍感温暖。作者以一种爱心的、温晴的心来写济南的冬天,因而我们看到,济南的山水在冬天里都是可爱的、温晴的、暖和的。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温晴的心诵读全文,来共享这温晴的世界!

(四)结束语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从山到水,从雪到阳光,这些景物我们再也熟悉不过了。作者与常人的不同,在于他凭着自己对“第二故乡”--济南的热爱之情,向我们展示了济南那可爱的山山水水,从而让我们在亲切、自然的语言中体会到其浓浓的济南“情结”!

(五)布置作业

1.分别归纳整理课文运用了比喻或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

2.阅读散文《济南的秋天》与《白马湖之冬》,任选其一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作比较阅读,从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等角度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周彤彤

篇3:《济南的冬天》学案 (七年级上册)

《济南的冬天》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拟人、比喻、对比的作用。

2、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导学提纲

(一)课前你学了多少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老舍:

2、初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上下文解释词义。

贮(  )蓄   澄清(  ) 镶(  ) 发髻(  ) 水藻(  )  看护(  )  着落(  )

响晴                              设若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3、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二)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

2、仔细揣摩下面句子,品味拟人的写法好在哪里。

a、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b、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2、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当堂训练

1、选出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C.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D.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2、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美景。

B.文中描绘了如下几幅图画:阳光下济南全景;冬日山景;清亮的水色。

C.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D.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反衬出北平、伦敦、热带三处令人讨厌的气候。

3、说说下列加粗的'词所指代的内容。(5分)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①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②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他们③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④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⑤呢!

①它们:

②你们:

③他们:

④这:

⑤别的:

4、“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青舟

篇4:《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课题导入

由本单元的主题“四季”导入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感受济南冬天的美丽

2.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突出景物的作用

3. 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三、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老舍

2. 关于本课字词

3.关于有感情地朗读

四、自学过程

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把阅读过程中尚存在的疑难问题或困惑问题记录下来。

1. 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研读1段)4分

2. 济南冬天的特点源于什么地形特点?作者又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试举例说明。(研读2段)4分

3.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雪后山景的?请找出标志方位的词语。这段文字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读3、4段)5分

4. 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品味本段生动传神的语言。(研读5段)4分

每小组选一题,按所选问题自主学习。

五、交流评价

1.得到结论后,组内研讨,形成统一意见。派一名代表去板书展示。座位上的同学继续研读其他组的问题。并对他们的结论进行检查,可用彩粉笔在旁边补充或修改。

2.教师对各组学生的结论评价评分。

参考答案:(1)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通过对比表达出来

(2)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拟人手法“睡着”“唤醒”“小摇篮”“低声说”表现济南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

(3)空间顺序   “山上”“山尖”“山坡上”“山腰上”   含有对济南小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4)温暖  碧绿  “不忍得 ”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灵气,突出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蓝水晶 用比喻 ,宏观描写冬天的济南,纵横结合,立体绘制,五色焕新,意境美好。

六、达标检测

1.举例说明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下雪的妙处是什么?

3.第二段中加点的字“卧”如果换成“立”好不好为什么?

(先4分钟自学,后自由汇报)

七、课后小结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并板书,学生畅谈收获。

12.    济南的冬天

总写:温晴     对比

山      比喻        热爱

分写   雪                  赞美

水      拟人

八、课外延伸

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描绘我们身边或你最喜爱的美景。

白梅

篇5:《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张玲玲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老舍的相关内容,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2.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4.朗读并背诵第三段,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济南的冬天景色的美丽。

【学习重点】

1.理清作者思路。2.研读山水描写段落,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学习难点】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景物描述方法?

【预习交流】

1、 拼音测试。

济(   )南 发髻(   ) 看(   )护妇 澄(   )清 贮蓄(    ) 水 藻(    )

2、解释词语。

①响晴:

②响亮:

③澄清:

④空灵:

⑤毒(日光是永远那么毒):

3、了解作者。

本文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 ,字________。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 __》、话剧《      》等。

4、整体把握。

(1)作者开头,作者对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的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的“ ”的特点,赞誉它是个________。

(2)《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过对济南的总体感受之后,分别写济南冬天的 和 ________  。

【问题解决】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景物描述方法?

2、“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中的“声”能不能去掉呢?为什么?

3、文章标题“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什么?

【展示提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景物来进行烘托。

2、文中化静为动主要技巧是运用了________  、 ________ 的修辞手法。

3、比较原句与改句,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原句: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改句: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当堂检测】

1、选出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

A.发髻(jì) 肌肤(fǔ) 澄清(chéng) B.伦敦(dūn) 着落(zhú) 镶边(xiāmg)

C.狭窄(zhǎi)宽敞(chǎng) 贮蓄(chǔ) D.水藻(zǎo) 害羞(xiū) 济南(jǐ)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 一项(   )

A.刮风 依靠 慈善 垂柳 B.晒着 绿苹 暖和 横卧

C.园圈 温晴 水纹 水墨画 D.摇蓝 斜射 稍微 烦燥

3、选出修辞方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    )

A.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溪流吟着一首小诗快乐地向前流着。

C.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D.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

【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

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来写,不少于200字。

张玲玲

篇6: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济南的冬天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重点】

2.初步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品味优美的语言。【学习难点】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及审美能力。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走近作家:

老舍(1899-1966),原名 舒庆春 ,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当代作家。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小说)、《茶馆》《龙须沟》(话剧)等。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暖和(huo)   一髻儿(jì) 贮蓄(zhù)   看护妇(kān)     澄清(chéng)       镶上(xiāng)   着(zhuó)落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2)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3.文章脉络及结构示意图。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的冬天“  温晴        ”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5段):分写济南的    山    和  水     。

第三部分(第6段):点题,“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几幅动人的图画)?

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济南冬天的水

2:作者在描述济南的冬天的山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用拟人手法描述济南的山: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描述济南的山: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可爱。

(3)文章描写雪后山景的时候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写了雪后山景的“妙”,妙在雪光、雪色;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4)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3:作者是怎样描述济南的冬天的水的?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课堂小结:  本文紧扣了济南冬天的“_温晴__”这一特点,赞美了济南冬天的美景,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达标检测:

1.选出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响晴(xiǎng) 安适(shì)  贮藏(chǔ)    慈善(cí)

B.水藻(zǎo)  温晴(qíng) 澄清(chéng)  绿萍(píng)

C.发髻(jì)    镶嵌(xiān) 狭窄(xiá)  宽敞(chǎng)

D.肌肤(jī)   着落(zháo)  地毯(tǎn)   秀气(xiù)

2. 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美景。

B、文中描绘了如下几幅图画:阳光下济南全景;冬日山景;清亮的水色。

C、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D、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反衬出北平、伦敦、热带三处令人讨厌的气候。

3. 你能选出下面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吗?(D)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C.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D.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4.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闵光红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散步》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论语》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绿色蝈蝈》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优秀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原文预习导学案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设计8

七年级《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课文《春》的学案设计

《春》《济南的冬天》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春》《济南的冬天》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