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桂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风筝》学案 (七年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风筝》学案 (七年级),欢迎参阅。
- 目录
篇1:《风筝》学案 (七年级)
《风筝》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
一、自主学习
1.填空:本文选自 ,作者 , 代伟大的 家、 家、 家。原名 ,浙江绍兴人。他的小说集有 、 、 。散文集有 ,散文诗集有 ,杂文集有 等。
2.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伶仃( ): 丫叉( ): 瑟缩( ) : 虐杀( ): 造诣( ) : 不堪: 荡漾( ) : 嫌恶( ): 傲然( ): 肃杀: 苦心孤诣: 恍然大悟( ): 笑柄( ):
3.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 )
(2)我是向来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儿。( )(3)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里拾枯竹。( )
4.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可怜模样。( )
(2)而我的心也仿佛几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
(3)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
(4)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
二、质疑探究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提示: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三、问题探究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2、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3、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4、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5、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6、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四、体验拓展
1、学习本文你感悟到什么
2、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伦智娟
篇2:《风筝》学案
dyg 2004/11/20
[学法导引]
《风筝》是一篇意蕴深厚,发人深省的散文诗。文中回忆了“我”粗暴地毁掉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这一少年往事,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字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这篇散文诗可以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
[课时训练]
一、《风筝》选自散文诗集 ,作者 ,原名 ,字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集 ,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为话文小说是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嫌恶( ) 瑟缩( ) 什物( ) 苦心孤诣( )
宽恕( ) 丫杈( ) 惊惶( ) mú( )样 nüè( )杀 jué( )别 伶dīng( )
huǎng( )然大悟
三、在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下划线,将正确地字写在括号内。
A、绝别 笑柄 尘封 惊慌失措 ( )
B、什物 糊涂 宽怒 苦心孤旨 ( )
C、肃杀 虐杀 点辍 恍然大悟 ( )
D、吐雷 堕落 惩罚 毫不忆及 ( )
四、语言运用
1.根据课文填字(每空填1字)。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 )他风筝,( )( )他放,( )他放,我和他( )( )放。我们( )着,( )着,( )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2.改正下面句中的错别字。
于是二十年来豪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虏杀的这一暮,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拂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3.按要求写成语(或俗语)。
(1)表达愉快心情的,如:
(2)成语中带“苦”字的,如:苦心孤诣
4.请用下面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词序可以调整)。
尘封 肃杀 傲然
课内精读
(一)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
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5.作者为什么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6.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衬托了“我”的心情。
7.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衬托了“孩子们”的心情。
篇3:《行道树》学案(七年级)
《行道树》学案(人教版七年级)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新词,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行道树的形象
3、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4、认同自我牺牲精神的崇高,立志做一名奉献者
教学重点:
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方法:
1、通过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查阅工具书,掌握字词
3、通过自学、讨论、点拨、朗读等方式,挖掘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愿意站在 ,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二、简介作者
学生汇报,老师做补充。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教师推荐:
堕落 烟囱 点缀 牙龈 冉冉 贪婪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学生自查工具书,弄清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小组展示成果,可以自行补充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四、指导朗读
1、听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小组为单位,组织朗读比赛。
五、布置练习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山那边的海是理想境界的象征,紫藤萝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与象征,那么,行道树又象征着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
生齐读课文,思考:
1、 行道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一句中哪三个词最关键?
3、为什么说行道树从事的是“神圣的事业”?
4、“神圣的事业”为什么是“痛苦”的?“痛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5、“深沉”指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组内讨论疑难问题,形成共识后,班内交流展示成果。
三、品味词句
学习散文要注意品味语言,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值得我们好好玩味?试着找出来,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教师提示方法,注意巡回指导点拨。各小组成员讨论完成。
展示后,教师注意补充总结。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技法探秘
本文写行道树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明确后,比较行道树与同伴、行道树与城市的人们在生活和环境方面有什么不同?
行道树 同伴
环境
生活
行道树 城市的人们
生活环境
三、教师小结
拟人形象,对比则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
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我是四月的客人带着春的洗礼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来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绕着池塘跟鱼儿说声好
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
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
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
可是,我是幸运的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
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1、阅读《雨说》,思考雨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拟人和对比的手法体现在哪些地方?
2、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的人吗?请将你收集的奉献者事迹或关于奉献主题的名言警句告诉老师和同学。
素心兰
篇4:七年级风筝说课稿
七年级风筝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风筝》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这篇鲁迅文章。既表现手足亲情又意蕴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文章讲述了“我”因为看到风筝,引起对儿时虐杀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展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整体感知和理解能力;但获取知识的方式多以图片、声音等具体形象为主,较少接触意蕴深厚的文章,对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难以抓住要点来准确体会、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杀” 指什么;
难点:体会、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浓浓的手足亲情。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叙事中的描写语句,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学习迅速抓住文章要点的方法,通过讨论赏析,理解“精伸虐杀”实质。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亲情,学习作者严于自省的高尚品德。
二、说教法
1、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问题带动阅读学习”。
2、教学方法:
实践法:亲身体验体会到文章意图。
提问法:本课教学主要方法,通过连环问题促使学生阅读文本,理解主题。
诵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勾画法:通过重要句词来落实重点,理解文意
讨论法:培养合作精神及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风筝图片。
三、说学法
依据以上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安排,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通过实践参与培养学生自学和动手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启发、讨论、探究来赏析、理解叙事散文。问题法,提示法穿插使用。让学生学过本文,不仅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还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逐渐形成主动阅读文字、理解文意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配乐展图,引出课文)
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疏通生字积累词汇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全文围绕风筝回忆了什么事?你有何感受?)
(三)品读赏析
“我”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指哪件事?具体说说。(诵读,表演)
(四)讨论探究
“我”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做?现在的心情是怎样?划出关键词。(引导,讨论)
(五)拓展实践 播放学生放风筝录像,写一段放风筝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上面印着大大的精神虐杀,一方面是我不许小弟放风筝,一方面是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而这其中又承载着浓浓的手足亲情。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六、教学反思
在上课时,我把语文从单一枯燥的文字解说种释放出来,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主动去阅读文本,动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文段有很多写得非常优美。存在的问题是对教案不够烂熟于心,提问有时不够有针对性,被外界干扰后显得不够流畅。因此,充分备好每一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案时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更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篇5: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幼时记趣
课标要求:
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 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教材简析:
这是作者追记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取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教学建议:语气
1.本文是学生初中阶段语文课上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应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读准字音,初步读懂文章,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做到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注意语调、语气.
2.要求学生重点识记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文中的明察秋毫、故、私、拟、强、怡然称快、神游、庞然大物、拔山倒树、方、之、以、或、其、盖等。
3.注意讲清课文的省略句:如“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等;固定句式:“作……观”“以……为……”“……为所……”等.
4.要求学生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全文。
5.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文章写了什么样的童年生活? “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6.补充一篇课外文言文。
7.研究“物外之趣”
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
“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说说你童年的一些趣事,以此来拓展课文内容,加强口头表达训练。
课堂展示:
1.预习一测1.2
2.试总结文中“之”“其”虚词的用法及含义.
3.课内一练2.3(见79页)
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见79页)
5.“观文如鹤”这种现象能存在吗?应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从而引出“心之所向”,观察、想象、联想的关系)
6.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并说说“趣”在哪里?本文写了几件趣事?(并由此导出文章结构形式)
7.发掘潜力(见80页)
8.童年时美好的,冰心老人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现请你调动自己的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例: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善良的星星;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的摇啊摇;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远飞逝不见的箭。
9.补充课外文言文《滥竽充数》(见81页)
10.我来说自己的童年、童年里那有趣的故事。
学生小结其收获:
教学后记:
篇6:《散步》学案 (七年级上册)
《散步》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师寄语:我们是母亲放出的风筝,飞得再高,永远脱离不出母亲的视线;飞得再远,永远有那份牵挂在母亲心田。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难)点预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词句,理解本文主旨。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流程
一、情境导入。
二、复述“学习目标”。
三、听文入境:
1. 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 讲述本文主要内容。(何人、何景、何地、何事)
四、读文生情:
1.人们常说莫怀戚的文章特别精练,但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能否改成“我们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
2.找出课文中写景的语句。
①指名朗读,然后点评。
②这个片段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
③品味、赏析重点词句。
④这些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五、品读赏析: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她 还 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1. 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2. 找出课文中具有同样特点的句子。
3. 深情诵读、品味。
六、品文入理: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认为谁做得最好?
2.在这个家庭中,谁的权力最大?
七、名句展示:
孟子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英国学者培根说: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八、我手写我心:
家是 ,我是 。
九、拓展延伸: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十、家庭作业:
1.查询父母的生日。
2.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秦金平
篇7:《第一次真好》学案(七年级)
《第一次真好》学案(人教版七年级)
教学目标:
1、赏析课文语言,并在此基础上深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2、了解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教学重难点:
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积累字词
教师推荐:
累累 十姊妹 孵 沉甸甸 雏形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回味无穷 不可磨灭
生自主完成注音并释义。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自主完成表格
表一
( 的)“第一次” “真好” 中心句
详写
略写
这样安排详略的好处
表二
对象 情态 感觉
看柚子树
养十姊妹
第二课时
一、学生展示上节课自学的成果。教师小结本文的写法。
二、合作探究,本文用词准确,试找出一两处加以说明。
如:“风情画” “雏形”和“具体而微”
三、说话训练
讲述自己的第一次,用一句富有哲理地美句说明你的第一次好在哪里,看谁讲的最感人,最精彩。
四、课外延伸
我的老师
魏巍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教我们读诗的情景,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屋里地上,旁边点着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
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体会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品析名家用词的妙处。
素心兰
篇8:《梦溪笔谈》学案(七年级必修)
一、学习目标:
⑴梳理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回忆课文记述的两则生动的事例,说出你的感受。
⑶背诵课文。
二、学习重点:
⑴有关文学常识。
⑵识记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⑶重点句子翻译。
三、学习难点:
宋代的科学成就对我们的启发。
易错点、易混点:
易错的文言实词“岁”“穰”“患”“贻”
易混的文言虚词“之”“其”“以”“悉”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疏通文意仍是重难点,因此,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仍是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同时《课程标准》阅读部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以“通译选文,明确大意”为另一学习目标。好在本文二则的故事性比较强,且注释较详,加之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疏通文意的难度不是太大,宜采用小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内解决,体现自主和合作意识。并通过练习二、三、四来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
另外,本单元是以“关注科学”为主题,而《梦溪笔谈》是宋代科学家沈括记录的我国古代,尤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先进技术的情况的书,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在本课选的两则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科学思想?你在生活中有何启发?(或如何运用这些思想的?)
引导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发现的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并简单说明其原理,为后面写作简单的说明文作准备。
五、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2、学生自己了解沈括及《梦溪笔谈》,教师进行强调: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作品梦溪笔谈的内容等。
(1)、 学生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教师补充
沈括(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文学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被国内外学者推为“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
(2)、 有关《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在梦溪园中将他一生所见所闻和研究心得以笔记文学体裁写下的著作。书中关于科学技术的条目约占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地质、气象、物理、化学、冶金、兵器、水利、建筑、动植物以及医药学等广阔的领域。其中有不少对当时科学技术的忠实记录,还有沈括本人深入钻研的科学成果,是中国科技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李约瑟教授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二、学习《以虫治虫》
1.熟读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
(1)、给下列字注音
喙(huì) 穰(ráng)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狗xiē( ) 其huì( )有钳 岁以大ráng( ) 土rǎng( )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记下疑难词句。
重点句子翻译(学生口述)
(1)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参考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3.小组提问,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点拨。
(1)、 重点实词
方:实在
为:成为
之:的
害:危害
其:它的
喙:嘴
蔽:遮盖
则:就
以:用
之:代指方虫
悉:都
为: 成为
皆:都
岁:年
以:因为
大穰:大丰收
其:这样
旧:过去
曾:曾经
之:语气助词,无义 谓:叫 之:代指方这种虫的天敌
(2)通假字
土人谓之傍不肯 傍同旁,旁边
(3)古今异义
方为秋田之害 方:正当,正在;今义指地方 岁以大穰 岁:名词,年成;今义指年龄
匠师云:云:说,动词;今义指年龄 但逐层布板讫 但,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匠师如其言 如:动词,遵照;今义通常是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
(4)一词多义
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七百里即纵横七百里)
方为秋田之害(方,正当,正在。副词)
之:方为秋田之害(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则以钳搏之(则,连词,相当于就)
尽:旬日子方皆尽(尽:完,没有了) 触草木,尽死(尽,全,都)
岁:岁以大穰(岁:年成,年景,收成) 岁赋其二(岁:年)
患:患其塔动(患:担心)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患:忧患,祸害)
布:臣本布衣(布:麻布) 未布瓦(布,铺,排)
履:郑人买履(履:鞋子) 人履其板(履:鞋子)
自: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自:自己 有朋自远方 自:从
自非亭午夜分自:假如(常与非连用) 自不能动 自:自然,当然
持:六幕相持 持:支撑 驰担持刀 持:拿起
盖:盖以诱敌 盖:原来 盖钉板上下弥束 盖:因为,连词
如:故如此 故:因此,所以 问其故 故:原因
故人具鸡黍 故:旧,原来的'
4.理解、探究(出示图片,加强直观感)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
虫害发生的时间:
虫害发生的季节:
虫害发生的范围:
解决虫害的经过:
(2)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吗?
(3)说说“以虫治虫”给我们的启示。
三、合作探究,赏析课文,完成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害虫天敌的出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例如:猫--鼠 青蛙--害虫
4、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要点:粮食增产,农药的使用对人体有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提倡绿色农业。
5.出示幻灯片,检测重点词句的解释。
(1)方为秋田之害。
(2)其喙有钳。
(3)如途中狗蝎。
(4)千万蔽地。
(5)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6)土人谓之“傍不肯”。
(7)则以钳搏之。
(8)悉为两段
6.小结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分类积累文言词汇。
2.预习《梵天寺木塔》。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1、《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二、检查预习
1.听写字词(包括第一则)
2.朗读课文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记下疑难词句。
重点句子翻译(学生口述)(
1、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2、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3、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4、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参考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四、小组提问,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可有教师进行点拨。
(1)、 重点实词
方:才。
级:层。
患:担忧。
云:说。
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
以:介词,用。
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
初:从前,当初。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密:暗中,秘密地。
使:派。
其:他的,指匠师的。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
问:询问,打听。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因:原因。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
易:容易。
耳:语气词,可不译。
但:只。
讫:终了,完毕。
实:使坚实。
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如;遵照。
其:他的,指喻皓的。
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
遂:于是,就。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
弥束:更加紧密相束。
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
相:互相。
联:连接。
如:像。
履(旧):走,踩踏。
其:那。
持:支撑。
自:自然,当然。
伏:通“服”,佩服。
其:他,指喻皓。
精练:高明。
(2)、 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练(伏,通“服”,佩服)
(3)、 词类活用
a患其塔动(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担心。)
b便实钉之(实:使动用法,使坚实。钉:名词做动词,用钉子钉。)
c人履其板(履:名词用作动词,走,踩踏。)
(4)、一词多义
A.如土中狗蝎: A.乃以瓦布之:
如 B.六幕相联如l箧: 以 B.岁以大穰:
C.匠师如其言: C. 贻以金钗:
钉 A.便实钉之: A.方为秋田之害
B.钉板上下弥束 方 B.方两三级:
方为秋田之害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塔动之因 患其塔动
则以钳搏之 其 匠师如其言
之 土人谓之“傍不肯” 其喙有钳
钱帅登之 其虫旧曾有之
便实钉之
(5)、古今异义
①但逐层布板讫(但:只。今常用于转折连词)
②盖钉板上下弥束(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今常用于“盖房”“锅盖”等义)
③人皆伏其精练(精练:精熟、高明。今常用于文章或讲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词句)
④患其塔动(患:担心、嫌。今常用于“患难”“患病”等义)
五、合作探究,赏析课文,完成问题。
1.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2.《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讨论要点: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3.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4.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观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
《梵天寺木塔》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
(2)生动简洁,如:“方” “笑” “密使其妻”
5.《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长处于领先地位。
6.本课总结,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A.绿色农业 环保 可持续性发展
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
C.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
六、出示幻灯片,检查重点字词的解释:
1.患其塔动
2.故如此
3.贻以金钗
4.但逐层布板讫
5.匠师如其言
6.盖钉板上下弥束
7.人履其板
8.人皆伏其精练
七、小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文言词汇(尤其注意多义词及语境义的使用)
2.借助工具书,课外阅读《喻皓的〈木经〉》。
检测题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6分)
(1)其喙( )有钳 (2)岁以大穰( )
(3)梵( )天寺木塔 (4)贻( )以金钗
(5)六幕相联如l箧( )( ) (6)人履( )其板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6分)
(1)千万蔽地 蔽: (2)岁以大穰 岁:
(3)患其塔动 患: (4)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故:
(5)贻以金钗 贻: (6)人履其板 履:
3.解释下列加粗的虚词的意思或用法。(6分)
(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其: (2)岁以大穰 以:
(3)以钳搏之 以: (4)乃以瓦布之 乃:
(5)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而: (6)盖钉板上下弥束 盖:
4.请对下列句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加以归类。(10分)
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B.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
C.其虫旧曾有之 D.问塔动之因
E.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F.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1)代词,代物:
(2)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3)语气词,无实在意思:
5.译述下列句子。(8分)
(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4)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l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6.请用一句话概述《以虫治虫》的内容。(10分)
7.《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10分)
8.填空。(4分)
《梦溪笔谈》的作者________是我国北宋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该书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的________成就。
综合题
1.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2.《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huì(2)ráng(3)fàn (4)yí(5)qū qiē(6)lǚ
2.(1)遮盖(2)年成(3)担忧(4)所以(5)赠给(6)走,踩踏
3.(1)他的,指匠师的(2)因(3)用(4)连词,相当于“于是,便”(5)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6)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
4.(1)B、E、F(2)A、D(3)C
5.(1)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4)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6.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迅速消灭了它,保证农业取得丰收。
7.如何解决塔动问题是说明的重点,所以应详写,这样就突出了说明的中心;而实施过程不是重点,所以就略写。
8.沈括科学 政治 科学
综合题
1.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由此看来,这种办法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喻皓技术之高。又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第一问能说清其现实意义;第二问,能说清反衬和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
良:第一问,对其现实意义说得清楚;第二问,能说出两种写法中的一种。
中:第一问,尚能说出其现实意义;第二问,尚能说出两种写法中的一种,但语言不够简洁、通顺。
下:说不清两问的内容,语言也不通顺。
《梦溪笔谈》二则综合能力测试
(一)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狗蝎( ) ②其喙有钳( )
3.解释字词。
①蔽( )②悉( )③旬日( )④穰( )
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
①其虫旧曾有之。( )
②土人谓之“傍不肯”。( )
6.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l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概括这一段文字三层大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钱氏据两浙时( ) ②方两三级( )
③但逐层布板讫( ) &nb
篇9:黄河颂学案(七年级必修)
黄河颂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难点
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预习生成课(感受求知的快乐,遨游知识的海洋)
学习过程
一、引入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积累与运用
1.作者及背景简介
学生们把预习所查资料展出并汇报交流,共同了解《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中其第二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2.字词释疑 (1 )注音 澎湃( ) 狂澜( ) 屏障( ) 一泻万丈( )
(2)解词 浩浩荡荡: 澎湃:
三、整体感知课文
1. 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 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并能概括大意。
3. 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4. “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5.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四、内容探究
1.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2.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3.“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是不是病句?为什么要词性活用?
4.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5.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你的问题有几个?
五、概述本节课内容,欣赏《黄河颂》音乐
六、组织《黄河颂》的朗诵表演
1、学唱《黄河颂》
2、组织学生表演唱(安排好领诵、齐诵、个人领唱和合唱,如学生能力强,方能有好的效果)
3、再组织学生欣赏并演唱《保卫黄河》并讨论:为什么保卫黄河就是保卫国家?目标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黄河颂》
七、比较阅读《长江之歌》再次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如能阅读和演唱结合效果更好。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八、练习设计:
练笔 1. 评析《黄河大合唱》其他乐章的歌词
2. 赏析你平日里喜爱的歌曲之一
合作展示(体验合作的热烈,展示真我的风采)
一、小组内交流自己预习收获,互相检查预习得失。
二、根据预习形成课的任务分工,各小组交流探究
三、各组展示,互相评价展示效果
四、各小组之间互相质疑文章其它问题,教师点拨完善
检测反馈
黄河颂 第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
澎湃( ) 狂澜( ) 屏障( ) 一泻万丈( ) 巅( ) 宛( )
2.用下列词语造句。
浩浩荡荡:
澎湃:
3.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为这几句诗划分节奏,标出重音: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4.《黄河大合唱》,1939年作于抗日根据地 , 作词, 谱曲,由 个乐意组成。
5.黄河自古以来都是诗人深情吟诵的对象。请你至少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句。
⑴
⑵
6.“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你认为谁是新时期具有“黄河精神”的人?请列举一位,并为他(她)写上一句话的评论。
人物:
评论:
读选文,回答问题: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7.诗歌从哪几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
8.“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9.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10.你认为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
篇10:《〈论语〉》学案 (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其人,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并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
导学提纲
1、 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____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 ,与_ , , _合称“四书”
3、给加点字注音。
不亦说乎 愠 三省 罔 殆 诲女 是知也
4、解释词语。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不信乎 传不习乎
是知也 弘毅 然后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堂训练
一、解释词语意义
1、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 人不知而不愠
(1)知 温故而知新 (2)而 温故而知新
知之为知之 学而不思
是知也 任重而道远
(3)以为 可以为师矣 (4)行 三人行
仁以为己任 终身行之者乎
(5)其 则其善者 (6)思 学而不思
其恕乎 见贤思齐焉
(7)之 学而时习之 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松柏之后凋也 (8)为 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
2、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诲女知之 是知也
二、划分朗读停顿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三、翻译下面句子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理解与感悟
1、课文所选的十则,主要谈了两大问题: 和 。求学的内容里又包含两方面: 和 。
2、总结本文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等。
成语:
格言警句:
(1)谈学习态度的:
(2)谈学习方法的:
(3)谈修身做人的:
青舟
《风筝》学案 (七年级)(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