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拜水豚教创始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阅读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阅读题及答案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秦小子慭①次于城濮。楚师背酅②而舍,晋侯患之。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晋侯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嘏③其脑,是以惧。子犯曰:“我得天,吾且柔之矣!”
楚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⑤将见。”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以中军横击之。狐毛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
乡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晋栾枝入盟郑伯。五月丙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丁未,献楚俘于周襄王。王命王子虎策命晋侯为侯伯,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
卫侯闻楚师败,惧,出奔楚,遂适陈。使叔武以受盟。癸亥,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⑥之。”君子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重耳。宋公:宋成公,襄公之子。国归父:齐国大夫。秦小子慭(yìn):秦穆公之子。他们都是以盟军将领的身份率领本国军队前来参战的。②酅(xī):险要的丘陵。③嘏(ɡǔ):吮吸。④得天:面朝天,意思是得到天助。⑤诘朝:明天早上。⑥殛(jí):惩罚。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师背酅而舍 舍:宿营扎寨
B.君冯轼而观之 冯:通“凭”,靠
C.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兵:军队
D.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盟:订立盟约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且柔之矣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其敢当君乎
其皆出于此乎
C.为楚师既败而惧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思小惠而忘大耻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属于晋国取胜原因的一组是
①战而捷,必得诸侯 ②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③少长有礼,其可用也 ④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
⑤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 ⑥能以德攻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楚两国开战前,晋文公顾虑重重,犹豫不决。子犯认为与楚国交战无论胜负对晋国都没有害处,栾贞子认为不能只想着楚国的小恩惠而忘记大耻辱,主张对楚作战。
B.楚国统帅子玉派斗勃向晋挑战,语气傲慢;晋文公让栾枝答复,言辞委婉,既表示了对楚国的礼节,也不失晋国的威严。晋文公检阅军队后坚定了对楚作战的'决心。
C.城濮之战后郑伯派人跟晋国讲和,并与晋国结盟。晋文公把楚国的俘虏献给周襄王,周襄王下令用策书任命晋文公为诸侯的领袖,晋文公再三推辞,最后接受了王命。
D.卫侯听到楚军被晋军打败很害怕,先逃亡到楚国,后又逃到陈国,卫国叔武接受晋国与诸侯的盟约。晋文公和诸侯在周襄王的厅堂订立了盟约,并且立下了誓辞。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3分)
(2)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以中军横击之。(4分)
(3)君子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3分)
试题答案:
9.C(兵:兵器,武器) 10.D(A项,前一个为副词,将要;后一个为连词,况且。B项,前一个为副词,难道,怎么;后一个为副词,大概。C项,前一个为介词,因为;后一个为介词,替,给。D项,都为连词,表转折,却)
11.C(①是子犯分析作战取胜的益处;②是晋国回复楚国挑战的外交辞令;⑤是晋文公接受周天子赐命时的表态)12.D(“和诸侯在周襄王的厅堂订立了盟约”的是王子虎而不是晋文公)
四、(24分)
13.(1)晋军在莘北摆好阵势,胥臣凭下军副将的身份率军抵挡陈、蔡两国军队。(3分。陈:摆好阵势。佐:助手,副将。当:抵挡)
(2)栾枝让战车拖着树枝假装逃跑,楚军受骗追击晋军,原轸率领晋军中军拦腰攻击楚军。(4分。伪:假装。驰:追击。以:率领。横击:拦腰攻击)
(3)君子认为这个盟约是诚信的,说晋国在这次战役中,能够依凭德义征讨敌国。(3分。谓:认为。信:诚信。于是:介词、代词连用,在这)
【参考译文】
夏天四月戊辰(初三)日,晋文公、宋成公、齐国大夫国归父、秦国公子小子慭带领军队进驻城濮。楚军背靠着险要的丘陵宿营扎寨,晋文公对此很忧虑。子犯说:“出战吧!打了胜仗,一定会得到诸侯的拥护。如果打不胜,晋国外有大河(黄河),内有高山(太行山),也必定不会受什么损害。”晋文公说:“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呢?”栾枝(栾贞子)说:“汉水北面那些姬姓诸国,楚国都把他们吞并完了。想着小的恩惠,却忘记大的耻辱,不如同楚国打一仗。”晋文公夜里梦见自己同楚成王格斗,楚成王把他打倒,趴在他身上吸他的脑汁,因此有些害怕。子犯说:“我们得到天助,我们将要驯服他们了。”
楚国子玉派斗勃来挑战,对晋文公说:“我请求同您的士兵们较量一番,您可以靠着车前的横木观看。”晋文公派栾枝回答说:“我们的国君领教了。楚王的恩惠我们不敢忘记,所以才待在这里。对大夫子玉我们都要退让,又怎么敢抵挡楚君呢?既然得不到贵国退兵的命令,那就劳您费心转告贵国将领:准备好你们的战车,认真对待贵国君交付的任务,明天早晨咱们将再见面。”晋文公登上有莘国的遗址检阅了晋国军队,说:“部队排列上下、少长都讲究礼仪秩序,这样的军队可以用来作战了。”于是晋军砍伐当地树木,来增加他们作战的武器。
四月己巳(初四),晋军在莘北摆好阵势,胥臣凭下军副将的身份率军抵挡陈、蔡两国军队。楚国主将子玉率领中军,说:“今天必定将晋国消灭了!”子西统率楚国左军,子上(斗勃)统率楚国右军。晋将胥臣用虎皮把战马蒙上,首先攻击陈、蔡联军。陈、蔡联军逃奔,楚国的右军溃败了。晋国上军主将狐毛树起两面大旗假装撤退,栾枝让战车拖着树枝假装逃跑,楚军受骗追击晋军,原轸率领晋军中军拦腰攻击楚军。狐毛率领上军从两边夹击子西,楚国的左军也溃败了。结果楚军大败。
在城濮之战前的三个月,郑伯(郑文公)曾到楚国去把郑国军队交给楚国指挥。现在因为楚军打了败仗而感到害怕,便派子人九去跟晋国讲和。晋国的栾枝去郑国与郑文公订立盟约。五月丙午日(十一日),晋文公和郑文公在衡雍订立了盟约。丁未日(五月十二日),晋文公把楚国的俘虏献给周襄王。周襄王命令王子虎用策书任命晋文公为诸侯的领袖,晋文公再三推辞,才接受了王命,说:“重耳谨再拜叩首,接受并宣扬天子的重大赐命。”晋文公接受策书后退出。
卫侯(卫成公)听到楚军被晋军打败了,很害怕,出逃到楚国,后又逃到陈国。卫国派叔武去接受晋国与诸侯的盟约。癸亥日(五月二十八日),王子虎和诸侯在周襄王的厅堂订立了盟约,并立下誓辞说:“各位诸侯都要扶助王室,不能互相残害。如果有人违背盟誓,圣明的神灵会惩罚他。”君子认为这个盟约是诚信的,说晋国在这次战役中,能够依凭德义征讨敌国。
篇2:《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阅读答案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阅读答案
及楚,楚子①享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②?”对曰:“子女③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④;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⑤,右属櫜鞬 退避三舍,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背景: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选文中晋公子即重耳。)
注释 ①楚子︰楚王。因楚国国王受封子爵,故称楚子。 ②不谷:国君自称。 ③子女:美女侍从。 ④舍:一舍是三十里。 ⑤鞭弭:鞭子和弓。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
及楚 公子若反晋国
若以君之灵 乃送诸秦
【小题2】.选出下列“以”字用法与“则何以报不谷”中用法和意义一致的项( )(2分)A.若以君之灵 B.以与君周旋 C.固以怪之矣D.太医以王命聚之
【小题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2分)
(1)虽然,何以报我?
(2)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小题4】.选文中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比喻义。(2分)
答案:
【小题1】及 :到 反 :同返,返回 若: 如果 诸:之于
【小题1】D
【小题1】(1)即使这样,(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
(2)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
【小题1】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篇3:左传·僖公·僖公八年原文及翻译
左传·僖公·僖公八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原文:
【经】八年春王正月,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款盟于洮。郑伯乞盟。夏,狄伐晋。秋七月,禘于大庙,用致夫人。冬十有二月丁未,天王崩。
【传】八年春,盟于洮,谋王室也。郑伯乞盟,请服也。襄王定位而后发丧。
晋里克帅师,梁由靡御。虢射为右,以败狄于采桑。梁由靡曰:「狄无耻,从之必大克。」里克曰:「拒之而已,无速众狄。」虢射曰:「期年,狄必至,示之弱矣。」
夏,狄伐晋,报采桑之役也。复期月。
秋,禘而致哀姜焉,非礼也。凡夫人不薨于寝,不殡于庙,不赴于同,不祔于姑,则弗致也。
冬,王人来告丧,难故也,是以缓。
宋公疾,大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公命子鱼,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顺。」遂走而退。
文言文翻译:
八年春季,鲁僖公和周王室的使者、齐桓公、宋桓公、卫文公、许僖公、曹共公、郑世子款在洮地会盟,商谈安定王室。郑文公请求参加盟会,表示顺服。襄王的`君位安定后,才举行丧礼。
晋国的里克率领军队,梁由靡驾御战车,虢射作为车右,在采桑打败了狄人。梁由靡说:“狄人不以逃走为耻,如果追击,必然大胜。”里克说:“吓唬一下就行了,不要因为追击招来更多的狄人。”虢射说:“只要一年,狄人必然再来,不去追击,就是向他们示弱了。”
夏季,狄人进攻晋国,这是为了报复采桑这一战役,应验了,虢射所说一年的预言。
秋季,举行宗庙合祭,把哀姜的神主放在太庙里,这是不合于礼的。凡是夫人,如果不死在正房里,不在祖庙里停棺,不向同盟国家发讣告,不陪祀祖姑,就不能把神主放进太庙里去。
冬季,周王室的使者来鲁国讣告丧事,由于发生祸难,所以讣告迟了。
宋桓公得了重病,太子兹父再三请求说:“目夷年长而且仁爱,君王应该立他为国君。”宋桓公就下令要目夷继位。目夷推谢说:“能够把国家辞让给别人,还有比这更大的仁爱吗?下臣不如他!而且又不符合立君的顺序。”于是就退了出去。
篇4:《左传僖公四年》阅读答案
四年春,齐侯①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②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③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④,寡人是征;昭王⑤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了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与诸侯盟。
篇5:《左传僖公四年》阅读答案
注:①齐侯:指齐桓公。齐属侯爵,故称齐侯。②楚子:指楚成王。楚属子爵,故称楚子。③包茅:裹成捆的菁茅。茅,菁茅,楚国的特产,用它滤酒。④缩酒:渗酒,滤酒。⑤昭王:周昭王,成王之孙。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赐我先君履 履:指足迹所到的地方。
B.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徼:求。
C.辱收寡君 辱:侮辱。
D.君若以德绥诸侯 绥:安抚。
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以诸侯之师侵蔡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A.两个“之”不同,两个“以”相同。
B.两个“之”不同,两个“以”不同。
C.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不同。
D.两个“之”相同,两个“以”相同。
3.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A.昭王不答复,您还是到水边去问问他吧!
B.昭王不答复,你还是到水边问一问这件事吧!
C.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一问这件事吧!
D.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问他吧!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齐伐楚的借口有关的一组是 ( )
①蔡溃,遂伐楚。
②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③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⑤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⑥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1.C(辱:屈辱、屈尊,敬词)
2.A(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提示宾语前置。③④均为介词,用、拿。)
3.C (复:返回,回国。诸:兼词,相当于“之于”,其中的“之”代指“这件事”。)
4.D(①“蔡溃”,“伐楚”只是先后发生的'两件事,二者无因果关系,故“蔡溃”不是伐楚的借口。⑤说诸侯跟从齐国的原因。⑥说齐国军队勇猛。)
〖参考译文〗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间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篇6: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七年译文
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七年译文
二十七年春季,杞桓公来鲁国朝见。因为他用的是夷人的礼节,所以《春秋》称他为“子”。僖公看不起杞子,由于他认为杞子不恭敬。
夏季,齐孝公去世。鲁国虽然对齐国有怨恨,但是仍然没有废弃对邻国君主的吊唁,这是合于礼的。
秋季,公子遂领兵攻入杞国,这是为了责备杞桓公的无礼。
楚成王准备包围宋国,派遣子文在睽地演习作战,一早上就完事,没有杀一个人。子玉又在地演习作战,一天才完事,鞭打七个人,用箭穿三个人的耳朵。元老们都祝贺子文。子文招待他们喝酒。贾年纪还小,迟到了,不祝贺。子文问他,回答说:“不知道要祝贺什么。您把政权传给子玉,说‘为了安定国家’,安定于内而失败于外,所得到的有多少?子玉的对外作战失败,是由于您的推举。推举而使国家失败,有什么可贺的呢?子玉刚愎无礼,不能让他治理军民,率领的兵车超过三百辆,恐怕就不能回来了。如果回来,再祝贺,有什么晚呢?”
冬季,楚成王和诸侯包围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报告紧急情况。先轸说:“报答施舍,救援患难,取得威望,成就霸业,就在这里了。”狐偃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又新近和卫国结为婚姻之国,如果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以免于被攻了。”晋国因此而在被庐阅兵,建立三个军,商量元帅的人选。赵衰说:“郤縠可以。我屡次听到他的话,喜爱礼乐而重视《诗》、《书》。《诗》、《书》,是道义的府库;礼乐,是道德的表率;道德礼义,是利益的基础。《夏书》说:‘有益的话全部采纳,考察效果加以试验,如果成功,用车马衣服作为酬劳。’您不妨试一下!”于是晋国派郤縠率领中军,郤溱辅助他。派狐偃率领上军,狐偃让给狐毛而自己辅助他。任命赵衰为卿,赵衰让给栾枝、先轸。命栾枝率领下军,先轸辅助他。荀林父驾御战车,魏犫作为车右。
晋文公一回国,就训练百姓,过了两年,就想使用他们。子犯说:“百姓还不知道道义,还没能各安其位。”晋文公就离开晋国去安定周襄王的.君位,回国后致力于便利百姓,百姓就各安于他们的生活了。又打算使用他们,子犯说:“百姓还不知道93 信用,还不能十分明白信用的作用。”就攻打原国来让百姓看到信用,百姓做买卖不求暴利,明码实价,各无贪心。晋文公说:“行了吗?”子犯说:“百姓还不知道礼仪,没有产生他们的恭敬。”由此举行盛大阅兵来让百姓看到礼仪,建立执秩的官职来规定主管官员的职责。等到百姓看到事情就能明辨是非,然后才使用他们。赶走穀地的驻军,解除宋国的包围,一次战争就称霸诸侯,这都是文公的教化。
篇7: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七年原文及翻译
僖公·僖公二十七年
作者:左丘明
【经】二十有七年春,杞子来朝。夏六月庚寅,齐侯昭卒。秋八月乙未,葬齐孝公。乙巳,公子遂帅师入杞。冬,楚人、陈侯、蔡侯、郑伯、许男围宋。十有二月甲戌,公会诸侯,盟于宋。
【传】二十七年春,杞桓公来朝,用夷礼,故曰子。公卑杞,杞不共也。
夏,齐孝公卒。有齐怨,不废丧纪,礼也。
秋,入杞,责无礼也。
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终朝而毕,不戮一人。子玉复治兵于J,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J贾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
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L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Se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及使Se将中军,S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准为右。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L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文言文翻译:
二十七年春季,杞桓公来鲁国朝见。因为他用的是夷人的礼节,所以《春秋》称他为“子”。僖公看不起杞子,由于他认为杞子不恭敬。
夏季,齐孝公去世。鲁国虽然对齐国有怨恨,但是仍然没有废弃对邻国君主的吊唁,这是合于礼的。
秋季,公子遂领兵攻入杞国,这是为了责备杞桓公的.无礼。
楚成王准备包围宋国,派遣子文在睽地演习作战,一早上就完事,没有杀一个人。子玉又在地演习作战,一天才完事,鞭打七个人,用箭穿三个人的耳朵。元老们都祝贺子文。子文招待他们喝酒。贾年纪还小,迟到了,不祝贺。子文问他,回答说:“不知道要祝贺什么。您把政权传给子玉,说‘为了安定国家’,安定于内而失败于外,所得到的有多少?子玉的对外作战失败,是由于您的推举。推举而使国家失败,有什么可贺的呢?子玉刚愎无礼,不能让他治理军民,率领的兵车超过三百辆,恐怕就不能回来了。如果回来,再祝贺,有什么晚呢?”
冬季,楚成王和诸侯包围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报告紧急情况。先轸说:“报答施舍,救援患难,取得威望,成就霸业,就在这里了。”狐偃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又新近和卫国结为婚姻之国,如果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以免于被攻了。”晋国因此而在被庐阅兵,建立三个军,商量元帅的人选。赵衰说:“Se可以。我屡次听到他的话,喜爱礼乐而重视《诗》、《书》。《诗》、《书》,是道义的府库;礼乐,是道德的表率;道德礼义,是利益的基础。《夏书》说:‘有益的话全部采纳,考察效果加以试验,如果成功,用车马衣服作为酬劳。’您不妨试一下!”于是晋国派Se率领中军,S溱辅助他。派狐偃率领上军,狐偃让给狐毛而自己辅助他。任命赵衰为卿,赵衰让给栾枝、先轸。命栾枝率领下军,先轸辅助他。荀林父驾御战车,魏庾魑车右。
晋文公一回国,就训练百姓,过了两年,就想使用他们。子犯说:“百姓还不知道道义,还没能各安其位。”晋文公就离开晋国去安定周襄王的君位,回国后致力于便利百姓,百姓就各安于他们的生活了。又打算使用他们,子犯说:“百姓还不知道93 信用,还不能十分明白信用的作用。”就攻打原国来让百姓看到信用,百姓做买卖不求暴利,明码实价,各无贪心。晋文公说:“行了吗?”子犯说:“百姓还不知道礼仪,没有产生他们的恭敬。”由此举行盛大阅兵来让百姓看到礼仪,建立执秩的官职来规定主管官员的职责。等到百姓看到事情就能明辨是非,然后才使用他们。赶走Y地的驻军,解除宋国的包围,一次战争就称霸诸侯,这都是文公的教化。
篇8:《左传·宣公二年》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左传·宣公二年》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①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会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②,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犹不改。宣子(赵盾)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略有删改)
【注】①胹:煮。②溜:通“霤”,屋檐下接水的沟槽。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能够。
B.公患之,使锄麑贼之 贼:偷窃。
C.宣子田于首山 田:通“畋”,打猎。
D.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书法:记载的原则。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B.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D.其我之谓矣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会的讽谏,竟然多次实施计划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如此多行不义,最终招致被臣下弑杀的下场。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锄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锄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C.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D.本文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人物,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不 忘 恭 敬 民 之 主 也 贼 民 之 主 不 忠 弃 君 之 命 不信有一 于 此 不 如 死 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4分)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3分)
参考答案
16.B(贼:杀害)
17.C( C 取消句子独立性 A.如果/你;B.那么/然而;D.大概/怎么)
18.B.(“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与原文不符)
19.不 忘 恭 敬/ 民 之 主 也/ 贼 民 之 主/不 忠/ 弃君之命/ 不信/ 有 一 于 此/ 不如 死 也。
[评分标准]3分。每错断1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1)国君能够有好的结果,那就是国家的保障了,哪里只是臣子们有了依靠。
(2)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
[评分标准](1)4分。终、唯、赖、判断句式,每译错1点扣1分,扣完为止。(2)3分。子、越竟、讨贼、句式“非……而……?”,每译错1点扣1分,扣完为止。
【参考译文】
晋灵公不行为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煮熊掌没有煮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会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会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如不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会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直到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会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比这个更大的了。《诗》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么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锄麑暗杀他。锄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锄麑退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指按时上朝),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还不如去死!”于是,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夫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给贵族做仆人已经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哎!《诗》中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篇9:左传昭公十六年阅读练习及答案
左传昭公十六年阅读练习及答案
左传
韩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晋国、韩子,不可偷也。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鬼神而助之,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
子产曰:“吾非偷晋而有二心,将终事之,是以弗与,忠信故也。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吾且为敝邑,则失位矣。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
韩子买诸商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曰:“昔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今买诸商人,商人曰‘必以闻’,敢以为请。”
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
韩子辞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辞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六年》,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B.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C.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D.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10.C(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环,中央有孔的圆形佩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是洁白、美好的象征,“君子比德如玉”,所以中国古人有佩玉的习惯。
B.寡君,寡德的君主,谦词,古代臣民对他国称本国君主或自称,如《左传》说“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
C.邑,古代称侯国为邑,也可泛指诸侯封地、大夫采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说:“《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敝邑。”
D.耦,二人并肩耕地,如《论语微子》说“长沮、桀溺耦而耕。”诸多从“禺”之字,如“偶”“隅”等皆有偶双之意。
11.B(寡君没有臣民自称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子产为人有理有节,为保持郑国地位和使韩宣子免受贪婪之名,他拒绝了宣子的要求。
B.子产注重为国以礼,面对子羽等人的担忧,他强调要树立美名,依礼来确立邦国地位。
C.子产有高超的语言艺术,为拒绝宣子从郑国商人处购买玉环,他搬出先祖盟誓作为理由。
D.子产外柔内刚,面对韩宣子的四次要求,他语言周全,但立场坚定,以维护郑国尊严。
12.D(文中韩宣子求玉只有两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晋国、韩子,不可偷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韩宣子也没有太多的要求,对晋国也不能怀有贰心,晋国、韩宣子,是不可轻视(怠慢)的。(句意2分,“几求”“贰”“偷”各1分)
(2)不久前我请求得到那只玉环,执政认为不符合道义,我就没有敢再请求了。(句意2分,“起”“夫”“义”“复”错一处扣1分)
[参考译文]
韩宣子有一只玉环,其中另一只在郑国商人手里。宣子向郑定公请求得到那只玉环,子产不同意给。说:“这不是国家府库中保存的`器物,我们国君不知道。”子大叔、子羽对子产说:“韩宣子也没有太多的要求,对晋国也不能怀有贰心,晋国、韩宣子,都是不可轻视的。如果恰好有说坏话的人在两国之间挑拨离间,鬼神再帮助他,从而激起晋国、韩宣子的凶心怒气,后悔还来得及吗?您为什么吝惜一个玉环,因为这件事而招来大国的憎恨呢?为什么不找来给他呢?”
子产说:“我并不是轻视晋国而对它有二心,而是要一直侍奉它到底的,因此不给他(玉环),是对晋国忠实诚信的缘故。我听说君子的忧虑不是没有财物,而是身居官位却没有好名声。我又听说治理国家的忧虑不是能否侍奉大国,安抚小国,而是能否按照礼仪来维护国家的地位。那些大国的人,(如果随意)对小国下命令,而都能得到他们所要求的,那将拿什么来供给他们,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有时供给了,有时又拒绝供给,所得的罪过更大。对大国的(无理)要求,如果不依礼来驳斥,他们有什么满足的?我们假若将来成为(晋国的)偏远城邑,那就失去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地位。如果韩宣子奉命出使(郑国),却来求取玉环,他的贪婪就太过分了,这难道不是罪过吗?拿出一只玉环而构成两种罪过,使我们国家失去诸侯国的地位,使韩宣子成为贪婪的人,哪能采取这种做法呢?”
韩宣子向商人购买玉环,已经做成了交易。商人说:“一定要告诉君大夫。”韩宣子向子产请求,说:“不久前我请求得到那只玉环,执政认为不符合道义,我就没有敢再请求了。现在(我)从商人那里买到了,商人说‘一定要让你知道这件事’,谨以此作为请求。”
子产回答说:“从前我们先君桓公,和商人都是从周地迁移出来的,共同协作来耕作这块土地,除治荒草,砍去草莽荒秽,而一道居住在这里。世世代代都有盟誓,以此互相信赖。说:‘你不背叛我,我不强行买你的东西。’依靠这个有信用的盟誓,所以能互相支持直到今天。现在您为着友好来到敝邑,却叫本国强夺商人的东西,这是教本国背弃盟誓,恐怕不可以吧!您得到玉环却失去诸侯,是一定不会这样做的。如果大国(晋国)发布命令并且要求我国供给的东西没有极限,我们郑国虽是边远小国,也是不会答应的。如果我把玉环献给您,不知道要达成什么目的,所以冒昧地私下把这些苦衷告诉您(谨敢私下告诉您)。”
韩宣子退回玉环,说:“我韩起虽然不聪明,岂敢为得到一枚玉环而招致两项罪过?谨请退还它。”
篇10:孝公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孝公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1.与文中“将法太子”的'“将”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给文中加粗的句子用“/”断句。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民怪之,莫敢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百姓认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意对即可)
4.取信于民。(写“讲求诚信、违法必究、执法严明、效果明显”等均可)
★ 诗歌:十八年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阅读题及答案(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