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出猎文言文阅读答案

时间:2022-12-22 04:18:09 作者:Rimi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im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齐景公出猎文言文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齐景公出猎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齐景公出猎文言文阅读答案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①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③为不祥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

①殆:大概,恐怕。

②与:在其中。

③贤:贤能的人。

④如:到,往。

⑤曷:同“何”,什么

⑥ 是:这

⑦知:明白

⑧任:信任

16、解释句中的`加点词:(2分)

① 是不与焉 ②用而不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译文:

18、从晏子的话中可以体会到治国的关键是什么?(2分)

答:

参考答案:

16、①这 ②信任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17、去老虎的藏身之地,去蛇的藏身之所(洞穴),看见它们有什么不吉利呢?

(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18、为政,要举贤任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评分:2分)

篇2:《景公出猎》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景公出猎》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景公出猎⑴

景公⑵出猎,上山见虎,下泽⑶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⑷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⑸所谓不祥⑹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⑺。夫有贤⑻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⑼,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⑽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⑾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⑿为不祥也?

注释

⑴选自《晏子春秋》卷二。《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期齐国晏婴的政治思想、政治活动的一部书。⑵景公:齐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⑶泽:聚水的洼地。⑷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⑸殆(d i):大概,恐怕。 ⑹不祥:不吉利。⑺是不与焉:这不同你所说的那些。⑻贤:贤人,有才德的人。⑼任:信任。⑽乃若此:就象这些。乃,是,就是。⑾如:往,去。⑿曷:同何,为什么,怎么。

阅读训练

1.请从文章中找出两个含有指示代词的句子,再举出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两个例子。

文章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殆所谓不祥也一句中所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有所览辄省记 B.持童抵主人所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 D.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3.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___通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国有三不祥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是不与焉。是,这。 ②乃若此。此,这,这个。课文中:①微斯人,吾谁与归?斯,这,这样。 ②非独书为然。然,这样。

2.A(A.与动词览组成名词性短语 B.名词,处所 C.放在介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处所, D.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3.曷为不祥也中曷通何,为什么,怎么。

4.有贤人而不知道;知道而不任用;任用而不信任。

译文

齐景公外出打猎,登上高山,遇见了猛虎;下到沼泽,遇见了毒蛇。他回到王宫就召见晏子,并问晏子说:今天我外出打猎,登上高山,就遇见了老虎;下到沼泽,就遇见了蛇。恐怕就是所说的不吉利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种不吉利,这不同于你所说的那些。有贤人而不知道,这是一不吉利;知道而不任用,这是二不吉利;任用而不信任,这是三不吉利。平常所说的不吉利,就是象这三种。今天大王登上高山遇见猛虎,是因为山是老虎的住处;下到沼泽遇见蛇,是因为沼泽有蛇的洞穴。到老虎的住处去,到蛇的洞穴去,遇见它们,怎么能说是不吉利呢?

篇3:《齐景公出猎》阅读题一及答案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①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③为不祥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 ①与:在其中。 ②如:到,往。 ③曷:怎么

16、解释句中的加点词:(2分)

① 是不与焉            ②用而不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译文:

18、从晏子的话中可以体会到治国的关键是什么?(2分)

答:

参考答案:

16、①这 ②信任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17、去老虎的.藏身之地,去蛇的藏身之所(洞穴),看见它们有什么不吉利呢?

(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18、为政,要举贤任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评分:2分)

篇4:文言文齐景公出猎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文言文齐景公出猎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齐景公出猎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①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③为不祥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 ①与:在其中。 ②如:到,往。 ③曷:怎么

16、解释句中的加点词:(2分)

① 是不与焉 ②用而不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译文:

18、从晏子的`话中可以体会到治国的关键是什么?(2分)

答:

参考答案:

16、①这 ②信任

(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17、去老虎的藏身之地,去蛇的藏身之所(洞穴),看见它们有什么不吉利呢?

( 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18、为政,要举贤任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评分:2分

篇5:《齐庄公出猎》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齐庄公出猎》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不量力而轻敌:不估计一下力量对比就轻率和敌方对阵

(2)此为人:如果这虫子是人

2、与“其为虫也”中的“其”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其如土石何 B、其真不知马也(还是。表选择)

C、其一犬坐于前D、专其利三世矣

3、翻译: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看见一只小小的虫子举起双臂阻挡车轮前进。

4、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螳臂当车,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翻译

齐国国王庄公出门打猎,有一只螳螂举起脚,准备和他的马车车轮子搏斗。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啊?”车夫说:“这是称为螳螂的东西。作为是虫来说,它是那种只知道进不知道退的,不估计一下力量对比就轻率和敌方对阵。”庄公说:“这虫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于是让车绕道避开了它,后来勇士都投奔了庄公。

注释:

轻:看轻。

为:是。

对:回答。

出猎:外出打猎。

却 :退。

搏 :搏斗。

勇武:勇猛的武士。

知:知道。

避:避开。

举:托举。

轮:车轮。

回车:掉过车头。

御:驾车的人。

庄公避开螳螂是因为他尊重勇士。在他看来,“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他看到了小螳螂的'大勇敢。

[本文中心]

螳臂挡车,不自量力。

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螳臂当车

(táng bì dàng chē)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它并不比喻出色的勇士,而是比作自不量力的可笑人物。出处:《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挡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篇6:晏子谏齐景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晏子谏齐景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乙: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晏子谏齐景公》(节选)

注:被:披。裘:皮衣。用狐皮最好的部分,即狐腿下白色毛皮缝制的皮衣,非常珍贵。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2)皆以美于徐公( )

(3)虽欲言,无可进者( )

(4)立有间( )

2.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两文,说说邹忌与晏婴二人进谏的.具体原因有何区别,方法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实际,任选一个角度,说说阅读两文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确实 (2)以为,认为 (3)即使 (4)一会儿

2.能够在集市上、街巷间议论时事,令寡人(古时君主自称)听见的,可以获得下等赏赐。

景公在位时,连下好几天雪还不放晴。(意对即可)

3.示例:具体原因区别:邹忌认为“王之蔽甚”,晏子认为景公不能体察民情;方法略有不同:邹忌以私人生活为例,晏子以古代贤君为例(或,邹忌类比,晏子对比)

4.示例: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甚至批评,必有大益。善于听取,是优秀同学的一种学习智慧,固执己见,惯性前行,是后进者的大敌。(意对即可)

篇7:《齐景公出猎》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齐景公出猎》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刘向《说苑》

1.请从文章中找出两个含有指示代词的句子,再举出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两个例子。

文章中: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课文中: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2.与“殆所谓不祥也”一句中“所”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有所览辄省记 B.持童抵主人所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 D.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3.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___”通“___”,意思是_____。

4.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国有三不祥”的具体含义。

参考答案:

1.①是不与焉。是,这。 ②乃若此。此,这,这个。课文中:①微斯人,吾谁与归?斯,这,这样。 ②非独书为然。然,这样。

2.A(A.与动词览组成名词性短语 B.名词,处所 C.放在介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处所”, D.“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3.“曷为不祥也”中“曷”通“何”,为什么,怎么。

4.有贤人而不知道;知道而不任用;任用而不信任。

注释:

①殆:大概,恐怕。

②与:在其中。

③贤:贤能的人。

④如:到,往。

⑤曷:同“何”,什么

⑥ 是:这

⑦知:明白

⑧任:信任

参考译文

齐景公出外打猎,在山上看见了老虎,在沼泽又看见了蛇。心情很不好,回去之后,他询问晏子:“今天我去打猎,上山看见老虎,下沼泽又看见了蛇,这大概就是一般人所说的不吉利吧!”晏子回答说:“一个国家有三种不吉利,而你刚才说的都不在其内。国家的'不祥是:有贤人却不知道,这是第一不吉利;知道了却不能任用,这是第二不吉利;任用了却不能信任,这是第三不吉利。所谓不吉利,就是像这样的事情。今天大王上山看见老虎,山本来就是老虎的窝呀;下沼泽看见蛇,沼泽本来就是蛇的洞穴呀!到老虎窝看到老虎,到蛇穴看到蛇,这是很正常的,怎么说是不吉利呢?”

齐景公出猎选自《晏子春秋》卷二,晏子借齐景公迷信所说的不祥来阐述真正的不祥:一是国家有贤能的人却不知道;二是知道有贤能的人却不用;三是用了有贤能的人却不信任。这种本不是什么不祥的事情却认为是不祥。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者都应目光远大,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篇8:《晏子谏齐景公》阅读理解及其答案

《晏子谏齐景公》阅读理解及其答案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2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选自刘向《晏子春秋》)

【注】○1晏子:名婴,齐国宰相。景公:齐国国君。○2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阅读训练】

1.选出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项。

(1)

A.饱而知人之饥

B.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C.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D.五谷不收谓之饥

(2)

A.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B.蹇叔之子与师

C.与嬴而不助五国

D.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2)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3.品味文章,请思考晏子对景公的这番陈说,是随机而言,还是心中早已有意?为什么?

4.晏子的谏言中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

【参考答案】

1.(1)BCD(B:指荒年/C:偏义复词,偏义与“饥”,指荒年。/D:指荒年。)

(2)AD(A/D:给予/B:参与。/C:交好。)

2.(1)景公披着白色狐皮大衣,坐在厅堂一侧的台阶上。

(2)真奇怪啊!连续下雪三天,然而天气不冷。

3.晏子早就有意进谏,乘天寒,入见景公才随机而进言。这从晏子之言严谨而雄辩可看出。

4.排比 使谏言语意集中,文气酣畅,加强了说服人的'力量。

试题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晏子入见,立有间

②公被狐白之裘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景公或晏子的性格特征。

答案

10.

(1)①晋见或拜见 ②通“披”,披着

(2)奇怪啊!雨雪下了三天(或几天),天气却不寒冷。

(3)景公: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晏子:体恤民情(关心百姓),善于进谏。(任选一人作答。)

翻译: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大雪下了三天而不停。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侧边的台阶上。晏子进宫拜见景公,站了一会儿,景公说:“怪啊!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气竟然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果真不寒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德君王,吃饱的时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时候知道有人在辛苦。现在君王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啊!”景公说:“说的对!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命令凡看见路途时候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个乡,看见在里闾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一家,巡行全国统计发放数字,不必报他们的姓名。已任职的发给两月救济粮,生病的发给两年救济粮。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能够明白自己应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高兴做的事。”

篇9:《晏子谏齐景公》文言文翻译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

1、景公:名杵臼,庄公的异母弟。(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齐景公)

2、雨雪三日而不霁:多日下雪但是不转晴。雨(yù):名词作动词,下,落,降。 三 :此为虚词,表多次。而:表转折,但是、然而 。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3、公被狐白之裘(qiú):齐景公穿着白毛的狐皮 大衣。狐白之裘:用狐皮最好的部分,即狐腿下白色毛皮缝制的皮衣,非常珍贵。裘:皮衣 被(pi)同“披”。

4、陛:殿堂的台阶。

5、晏子: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齐景公时任国相。

6、有间:一会儿。

7、逸:安逸,舒适。

8、劳:劳苦。

9、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闻:听 命 ;辞命。

10、粟:谷子,旧时泛指谷类,此指救济粮。

11、饥寒:指饥饿寒冷的人。

12、涂:通假为“途”,路上。

13、里:指里巷。

14、循:巡,巡视。

15、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16、兼岁:两年。

17、明:阐明。

18 、欲:欲念,愿望。

19、行:实行。

20、善:好的

21、乃:于是。

22、既事者:已有职业的人。

23、谏:进谏。

24、对:对答,回答。

25、与:给。

26、见:朝见。

27、所欲:愿望。

28、侧:边上。

29、堂:朝堂

30、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译文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下雪下了几天不放晴。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旁台阶上。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天,但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了。”景公说:“好!我受到教诲了。”于是就拿出皮衣,发放粮食,给这些挨饿受冻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齐景公要建高台,发动很多百姓劳动。高台建成后,齐景公还想再造钟。晏子进谏说:“所谓君主,就是不能以百姓的劳苦来成就自己的乐趣。君主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已经建筑了高台,现在又要造钟,是对百姓很大的负担,百姓必定会不高兴。君主以加重百姓负担来获得自己的乐趣,不是好的做法,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齐景公就停止造钟。

篇10:《景公闻命》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景公闻命》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景公闻命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公被②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④。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日: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初晴。②被:同披。③陛:宫殿的`台阶。④有间:一会儿。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婴闻古之贤君

(2)逸而知人之劳()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3、雨雪三日,景公为什么认为天不寒?

4、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听说(2)辛劳

2、(景公)就命令人发放衣服和粮食给挨饿受冻的人

3、公被狐白之裘。

4、敢于直谏(善于进谏)体恤百姓(爱国忧民)

篇11:《晏子谏景公》文言文阅读习题和答案

《晏子谏景公》文言文阅读习题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③②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①景公:齐景公。②霁(ji):雨后或雪后初晴。③晏子:名婴,齐国宰相,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④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意思是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晏子谏景公()⑵晏子对曰()

⑶公被狐白之裘()⑷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以下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水落而石出者

B.坐于堂侧阶墨子闻之起于鲁

C.公被狐白之裘温而知人之寒

D.晏子能明其所欲其如土石何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1)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从这则故事来看,你认为晏子或景公是怎样的人?(选一人作答)(2分)

晏子对齐景公说这段话,目的是提醒执政者要怎么做?(请用学过的古文中的话来回答)(2分)

参考答案:

(2分)(1)向君王提意见,提意见。(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⑵回答。⑶身穿(通:披)⑷挨饿受冻的人。

(3分)C。

(2分)(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

(2分)晏子是一个了解民情,敢于并善于劝谏的人。景公是一个能听取、采纳正确意见(即善于纳谏),并能付诸行动的人。

(2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夹雨带雪一连下了三日还不见晴。景公披着白狐狸皮袍,坐在殿堂侧面的台阶上。晏子进来见景公,在他旁边侍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雨雪一连下了三天而天气不冷。晏子反问他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时候的贤明君主,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现在的君主不如他们啊。景公说:讲得好。我听你的话。便命令人发放衣服和粮食给挨饿受冻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文言文阅读答案

景公饮酒酣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濂字景濂文言文阅读答案

晏子谏景公翻译

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楚人学齐语》阅读理解

迂公修屋文言文翻译

公考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两则阅读答案

阅读文言文及答案解析

齐景公出猎文言文阅读答案(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齐景公出猎文言文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