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明天又早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北京各区部分中小学不同学段教育优势及衔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北京各区部分中小学不同学段教育优势及衔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北京各区部分中小学不同学段教育优势及衔接
北京各区部分中小学不同学段教育优势及衔接
北京的学校如何通过推进“学段衔接”和“学科融合”来改变学段割裂、学科孤立的现状?同时,教学内容的衔接是中小学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段内部各年级之间知识内容的衔接更是各方衔接的基础。北京晨报记者对部分学校“学段衔接”和“学科融合”衔接进行了调查。
166中学
全面贯通
步入了“快车道”
9月,166中学与校尉小学结成9年一贯制学校。从今年9月起,166中学校长王蕾“一长执两校”,在行政管理、文化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全面贯通也步入了“快车道”。
为了打通不同学段之间的壁垒,166中学每年会定期举行“教学开放日”,由初中老师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为即将迈入中学的六年级同学授课,内容覆盖初中阶段的全学科,授课方法也向中学靠拢,让面临小升初的孩子实实在在地感受中学阶段的特点和要求。比如数学课上,老师会通过魔方的变化为同学们讲解相应的数学知识,新奇有趣的课堂也唤起了孩子们对中学生活的期待。
除了学生自身的衔接,在166中学的中小衔接体系中,老师也是重要的一环。每个学年,初中低年级的教师都会定期去小学部听课,同时学校还促成小学部骨干教师到中学拜师,师徒互相听课、共同备课,并就解决学段衔接进行研讨。通过种种措施,“拉伸”了教师的学段,解决了过去常说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老问题。
中小衔接并不仅限于传统的课堂内。作为金帆话剧团和管乐团,166中学把艺术作为突破口,打造中小一体化的艺术学科融合课程,中小学部各有侧重,但目标一致,全员参与。今年,中小学部还共同申报了教育部的重点课题。此外,“小导师课程”也把中学部的小老师和各种有趣的课程输送到小学,为学段衔接架起了一座座桥梁。
东直门中学
注重学生个人
规划和发展
东直门中学、雍和宫小学是20东城区教育综合改革中结对的9年一贯制学校。经过摸索,目前学校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各学段的衔接上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东直门中学校长薛丽霞表示,不同学段各具特点,因此在帮助学生包括家长“衔接”上,目标、做法也各有侧重。比如说,幼升小的孩子要面对从幼儿到学生的角色转变,通常学校会利用新生报到、暑期开学,集中进行入校适应学习,包括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而且,不仅学生要进行衔接学习,也会针对新生家长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角色。
在初小衔接上,作为9年一贯制学校,东直门中学更关注课程一体化的建设,即把小学的学科能力和初中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发展的要求作为衔接点。但初小衔接不是揠苗助长,不是把初中的知识释放到小学,而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小学和初中的老师共同去研究这个年龄段孩子能力和思维发展的问题。目前,东直门中学、雍和宫小学、西中街小学、北新桥小学已经形成了初小衔接教研备课组的模式,立足于初小衔接的点位,研究两个不同学段间如何更好地进行知识能力、思维发展的衔接、融合。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而在初高衔接上,除了学段知识内容、思维习惯外,东直门中学更注重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个人规划和发展的问题。帮助学生站在初中已有能力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形成初步的规划意识,对未来的学习有理性的思考。
景山学校
课程设计上显得更加灵活
1984年,景山学校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并且实行“小学、初中九年一贯、五四分段”学制改革试验。从起,每年又有两个初中班获准直接升入高中,从而实现了“一贯制”。这也为景山学校探索12年一贯制的衔接课程创造了条件。
据介绍,景山学校的语文、数学教材从建校起就是自己的团队编写,这套教材也是目前唯一获教育部批准并在全国推广的中小学校自编实验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衔接”是核心思想之一。比如说古诗文的学习,从小学三四年级起,逐步为学生建立文学史的框架,此后不间断地进行古诗文诵读、古汉字和诗辞格律的学习;九年级上半学期,重点在于研读经史子集,而下半学期,则进入主题模块学习,比如儒、道、法家的比较阅读,为进入高中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更多的自主权也让景山学校在课程设计上显得更加灵活。比如说,9年级正常情况下不开设历史课,但是为了学生能更顺利地衔接到高中阶段的学习,为9年级学生开设了历史、地理相融合的课程,从而避免了知识断层。
近两年,“九年一贯制”成为北京基础教育的一个热词,多所学校在小学低年级开始启用景山学校的教材,并逐步探索更为灵活的学制。毋庸置疑,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校,景山学校的“一贯制”经验、做法将在更大范围内开枝散叶。
北京教科院附属石景山学校
学科教研打破年级界限
今年2月,北京教科院附属石景山学校成立,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曾是独立建制的小学和中学。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如何统筹管理,校长何英茹提出按学段管理的对策,一至三年级、四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依次分为3大学段,每一学段设一名段长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并直接对教学副校长负责。
为方便教研,何英茹打破按年级划分学科教研组的形式,而是在一至九年级成立大语文组、大数学组、大外语组、大科学组、大体育组、大艺术组、大人文组。其中,大科学组包括小学的科学、劳技等课程,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课程;大人文组则包括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大学科教研组将在3大学段的基础上,共同备课。“从整体搭建组织结构,是为让大家尽可能地融合。”何英茹表示。
北京市第12中学
六年课程“无缝对接”
北京市第12中学从学生的培养出发,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了6年整体规划。
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学校副书记田敏老师介绍,在尊重学科知识的一致性过程中,学校充分考虑学龄段的差异性,对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梳理并重新排序,从而实现学生在六年学习生活中的课程“无缝对接”。比如心理、科技类等课程,保证学生在12中期间学习的连续性。并在初三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渗透高中知识点和学习方法,以达到学生提前适应的目的。
同时,学校还在高一入学培训时用自学和统一讲课的方式开设衔接课程,目的是帮助初中阶段不在12中上学的新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
学校不仅在课程上进行整体规划,还在教师的流动上实现打通。高中的老师授课初中、部分班级的语数英学科教师实现六年一轮回目前已经成为常态。
在学生各项活动中,学校坚持初高中、不同校区间一同招新、一同训练,实现不同年龄段学生学校生活的真正融合。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开发衔接教材
作为一所9年一贯制学校,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一直致力于探索“小初”衔接,开发出了一系列学科衔接教材,为学生终身受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数学学科小初衔接教材交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并使用,语文学科英语学科小初衔接教材编撰完毕。
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教学主任原会萍老师介绍,根据两个不同学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标准和教学方法等的衔接障碍,以及小初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差异等具体问题,北师大亚太学校加大对学段间课程的统筹力度,实施九年一体化“5+4”小初衔接课程改革实验。
首先是把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段的学科知识内容与各学段教材所呈现的学科知识进行严格比对,找出因教材编写而造成的学科知识在序列、难易程度及承载知识的材料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发小初衔接教材来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是在六年级第一学期结合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基础学科的学科活动设置小初衔接课程;在六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综合性小初衔接课程。全方位地协助学生完成小升初的衔接与过渡。
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
在中学读完小学六年级
9月,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的六年级学生们过了一把“开学典礼瘾”,而且这次开学典礼的跨度很大――不仅在小学,还在中学。因为从这届六年级学生开始,小学的最后一年将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分校初中部“游学”,孩子们不仅提前感受中学的校园氛围,更有机会选修“初中先修课”。这是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创全市之首,尝试的“小初”异校无缝衔接。
“在首师附西校区的环境里,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做好与中学的衔接课程,在生活习惯上变得更加优雅、斯文,做一名充满书卷气的玉泉学子。为顺利进入中学做好铺垫。”这是校长高峰在开学典礼上对全体六年级学生提出的希望。话中也道出了学校尝试跨校“小初”衔接的两点用意――课程衔接、习惯养成。选择首师大附中一分校的原因,学校相关负责人张惠娟表示,首先由于两校间距离较近,步行仅5分钟路程。另一个客观因素是,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本届六年级学生共8个班,但新一年级学生已达12个班,未来的办学空间不足。当然,更重要的是两校校长的理念共识。首师大附中一分校校长梁宇学认为:“初中和高中的教育衔接问题不大,而小学和初中的脱节导致学生今后求学路上的学业困难。”高峰也始终注重小学生习惯养成的连续和上升性。于是,便从9月起两校正式“结盟”。
张惠娟介绍,中学为小学开辟独立的办公、教学和活动区域,小学主管六年级教学的副校长、六年级部全体教师整体“移植”到中学办公,校长也会在每星期三到中学部实地考察。除在常规课程保证六年级学生的开设外,学校预计在下学期与中学共同打造兼修课程,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初中先修课”,帮助他们提前了解中学的学习内容、养成学习习惯。除课程的衔接外,玉泉小学更看重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张惠娟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以前在小学并不安排自习课,但现在会抽出一些时间让六年级学生自习,就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经过3个月的“游学”,很多学生在行为上发生了变化。“在小学他们是最大的孩子,但到了中学他们又变成最小的了,所以也会学习大哥哥、大姐姐的行为。”张惠娟说。
北京市望京实验学校
微信群打通
中小学教师教研之隔“学校以前也是小学管理小学,中学管理中学,分开的教学管理模式。”望京实验学校校长刘美玲介绍,学校为朝阳区公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分两大块进行了贯通。
首先是从管理上实现贯通,打通中小学管理,例如学校的合唱团,小学以前就一个合唱团,现在全校的合唱团是三个梯队,小学1至3年级是一个梯队,合唱队叫a团,然后4至6年级是一个梯队,合唱队叫b团,初中还有一个合唱队叫c团。然后这三个团是按照学生的生长特点、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学校分了三个团,每个团都有实际操作具体的'完成任务,就是a团要给b团输送学员,b团要给c团输送学员,每个团之间是能够有效衔接的。
其次中小学联合教研也形成了学校的一个固定模式,每个月有一次大的教研活动,这些都是面对面的教研。另外,老师们利用微信群实现了线上的教研互动,像体育学科,成立了中小学体育教研微信群,在这个群里他们能随时讨论教研问题。
“通过联合教研我们发现初一男生的引体向上成绩特别差,”刘美玲说:“后来我们分析差在哪儿了,因为小学1-6年级从没练过孩子引体向上的臂力,一上初中就要考,所以就出现了初一年级男生引体向上成绩差的问题,现在小学6年级第二学期就要开展引体向上的课了。这是通过老师们联合教研发现的问题,并及时地纠正。”
北京市育英学校
阅读课程打通小初年级
9月,北京市育英学校开始尝试“五四学制”,将六、七年级无缝衔接。学校在原山东鲁教版五四学制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重新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其中便包括语文。作为初中语文学科主任的杨树滨接力九年义务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职,以阅读课程为抓手将“小初”学段打通。
其实自去年起,学校便开始尝试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改革,并采取“3+3课程”模式,即每周6节语文课,其中3节完全用于学生自主阅读,所选书目不限。更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堂搬进校园内,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到指定的4处校内景点“上课”。课时的调整,要求杨树滨及其团队不仅要在有限的3课时内保证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同时,另外3课时阅读课程也能够学有所获。
“刚到学校时,于校长就给了我一摞书,是小学一到六年级的语文书。”由此,他开始钻研小学与初中阅读课程的契合点,并理顺基础课程,比如,初中语文包括8种修辞法,在小学学生已经学习过5种,因此在小初衔接年级可以将这部分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此外的时间,便用来积累学生的阅读量。为了保证3课时专时专用,杨树滨设立了相关的评价机制――小学阶段的阅读明星评选、初一的书香少年评选、初二的书香小组评选、初三的书香班级评选,让阅读能够向上延展。同时,更高的要求,也使得学生像完成挑战阶段性任务一样,不会腻烦。杨树滨认为,这也是育英学校“不为考试,赢得考试”的秘诀:“现在是在做由外向内的浸润。虽然讲具体的知识和训练时间减少了,但是烘托氛围更能提升阅读能力。”如今的中高考改革更侧重于学生阅读量和知识广度的考查,抓住阅读就是抓住了语文学习的关键。
篇2:同学不同龄!京城中小学风行“混龄教育” 动向
同学不同龄!京城中小学风行“混龄教育” 动向
齐修远是高二的学生,张沐是初一的学生。昨天,这两位却坐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这个学期,因为他们都选修了学校开设的遥感飞机课而成了同班同学。近年来,北京不少学校打破年级界限,对学生进行混龄教育,同学不同龄的现象越来越多。
混龄教育的概念最初起源于一些欧美国家的幼儿园,他们把不同年龄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让他们在一起游戏、生活和学习。教育专家发现,混龄教育让孩子去接触不同年龄、不同脾气、不同性格的人,就积累了人际交往的经验,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将更具适应性。孩子的性格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和善宽容。
近年来,中国有部分幼儿园引入混龄教育的理念。同时,随着九年一贯制甚至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越来越多,加之综合实践活动、走班选课等教育改革措施的推行,混龄教育也开始走入中小学。对此,蒙台梭利教育专家范佩芬认为,混龄教育并不只限于幼儿园,而适用于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在比利时的一所名校,从幼儿园到高中都采用混龄编班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目前,混龄教育在中小学里主要有几种形式:一种是通过选修课,成为坐在一间教室上课的同学;第二种是高低年级共同参与各类综合实践活动;第三种则是通过课间、学校重大活动等机会,让各年级学生共同参与,一起成长。
育英学校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几年前,校园里的中学部和小学部之间不能“越界”。而如今,学校把这些围挡全部拆除,小学生和中学生课间能一起游戏玩耍。京源学校也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制学校,这所学校在各类校园活动中都注重“混编”。在京源学校副校长孙清亚看来:“大孩子和小孩子在一起,有种神奇的教育效应,大孩子能主动做好示范,小孩子也因为有了榜样而更积极向上。”
对于混龄教育,有家长提出担心:“如果大孩子欺负小孩子怎么办”“年龄不同,孩子的学习力和接受力不一样怎么办”……对此,孙清亚认为,“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学得快的孩子,有学得稍微慢的孩子,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圈,才符合他们未来要面对的社会。
此外,还有专家提出,在二胎全面放开的时代背景下,混龄教育更为迫切,要教会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相处。
学校看点:
育英学校:拆掉中学和小学的围墙
几年前,北京市育英学校偌大的校园被冬青树和铁丝网分割。在这所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里,中学和小学之间不能“越界”。于会祥校长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校园里的冬青树围全部移走,理由是:“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也应该是学生寻找同伴、学会交往和合作的地方。有12年一贯制的学生同在一校,这不正是同伴教育的独特资源吗?”育英学校开始在校园倡导成长伙伴计划,用以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如小学生跑进了中学生的教室、实验室去寻宝,六年级学生参加了《学生互助就餐计划》,作为学长照顾三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吃午饭……
京源学校:高中生到幼儿园做服务
京源学校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制学校。在这所学校的各类校园活动中,都注重“混编”,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比如学校的科技小论坛、文艺演出,都是由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同时,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也实行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的混编。对于京源学校的高中生而言,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学校要求高中学生不定期地走进本校的幼儿园或小学部低年级,给小孩子们发放午餐、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
混龄教育五大好处:
●有利于增强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
为了帮助弟弟妹妹,大孩子会努力让自己表达清晰,锻炼了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孩子会受到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词汇量较多的大孩子的`影响,得到发展。
●有利于孩子情商的发展
相比于传统教育,混龄教育给不同年龄的孩子有更多接触、情感交流的机会。对大孩子而言,由于要照顾、指导弟弟妹妹,就有做好榜样的心理暗示,一般情况下,他们会自觉地展示自己好的一面,努力去克服自己的缺点,这有利于孩子情商的发展。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小孩子在大孩子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各项工作,成就感会增强,而大孩子则通过帮助小孩子,看到了自己突出的能力,这样也会有很强的成就感。工作的成就感和帮助弟弟妹妹的成就感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从最初的被照顾发展到照顾别人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强。
●增强孩子的交往能力
混龄教育就像一个小社会,孩子之间、孩子与老师之间都会有较多交流、分享、互帮互助,相比传统的同龄班级,混龄教育更能增强孩子的交往能力。
●帮助孩子建立责任心、手足情
混龄教育就像一个大家庭,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磨合出了手足之情。另外,大孩子能表现出很强的责任心,小孩子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了这种能力。
北京各区部分中小学不同学段教育优势及衔接(共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