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对话模式的生成与展开

时间:2023-03-23 03:39:20 作者:二大爷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二大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辞赋对话模式的生成与展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辞赋对话模式的生成与展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辞赋对话模式的生成与展开

辞赋对话模式的生成与展开

摘 要:辞赋之对话模式主要表现为三种,即人与神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和人与自然的对话。三种模式次第展开,映射出中国历史文化变迁与士人主体精神消长变化之大势。上古巫术文化向周秦理性文化转化,带来了人与神对话向人与人对话的转向,人的主体精神得到前所未有之开显与发扬。此一动向生动地体现在作为辞赋源头的《庄子》、《楚辞》和《荀子》中。汉以后之大赋、小赋共生共长,同时也构成一种此消彼长的互动关系。大赋以张扬天子权势或国家意志为职志,在人与人的对话中,士人主体精神欲扬反抑;小赋以寄情于物或田园山水的方式,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士人主体精神得以别开生面。

关键词:辞赋;对话模式;士人;主体精神

作者简介:杨合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学研究》副主编(湖南 长沙 410081)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这是说赋有两大特征,一是在结构上以主客问答作为其基本架构,一是在文辞上极尽铺张夸饰之能事。后世对于赋的后一特征强调颇多,而对于前者却未免有所忽略。探讨辞赋对话模式的生成和展开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对辞赋这一中国文学重要文体的了解,还可由此约略窥见中国历史文化变迁与士人主体精神起伏消长之大势。

一、赋之源:从人与神的对话到人与人的对话

原始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现存最早的文字DD甲骨卜辞,就是有关人神对话的记录,如言:“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q?《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表明甲骨卜辞所反映的此类情状在殷商时代具有普遍性,是早期先民心理的基本样态。这种状况到西周开始有了改变,如《表记》所说:“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从西周开始,“民”、“人”开始取代“神”、“鬼”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载史ㄓ铮骸拔嵛胖: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从听命于神到听命于人,意味着原始巫术文化向周秦理性文化的演变。

战国末期是辞赋的发轫期,庄子、屈原、荀子均于辞赋的发生有所贡献和影响。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论赋体起源:“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者也。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刘勰这段话,每作为赋体起源与成立的权威概括。他对荀子和屈原在赋体初起过程中的作用都有具体说明,但未涉及庄子。

宋王十朋《会稽风俗赋序》说:“昔司马相如作《上林赋》,设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相答难。子虚,虚言也;乌有先生,乌有是事也;亡是公者,亡是人也。故其辞多夸,而其事不实,如卢桔黄甘之类,盖上林所无者,犹庄生之寓言也。”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也说:“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王十朋将《上林赋》的“子虚乌有”推源于“庄生之寓言”,章学诚更进一步明确“假设问对”为“《庄》《列》之遗”,都肯定了《庄子》一书和赋体发生之间的关联?r?。

《庄子》寓言之“假设问对”对赋体结构的影响确然存在。若深入《庄子》,还会发现,其“假设问对”实与神巫占卜的传统相关,从中可见出巫术文化向理性文化蜕变的线索和迹象?s?。《庄子》面对上古巫术文化遗产,一面加以吸收、沿用,一面又有所加工、改造。上古神巫占问表现的是人对“天道”、“吉凶”的探问。庄子身处战国后期,已经过人文精神的洗礼,因而他心中的神巫及其问对就有了新的内容和风貌。

《庄子?天运》:“‘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乎?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巫咸x曰:‘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临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庄子笔下的巫咸x不再是神秘天道的代言人,而成了“治成德备”的宣扬者。意思是天道的运行不必问,只可顺,“顺之则治,逆之则凶”,这显然不再是上古神巫占问的原始形态,而只是它的一个躯壳了。借了这个躯壳,陈说的是庄子自己的思想,就像庄子虚构的其他人物一样,都只是在替庄子说法。

更进一步,庄子还将巫祝与道家推尊的神人对立起来。《人间世》说:“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巫祝“所以为不祥”,乃神人“所以为大祥”,神巫和神人对立了起来。庄子所谓之神人,并不是交通神灵之人,而是和至人、圣人同类的得道之人。在《应帝王》中,庄子设置了郑之神巫季咸与壶子之间的一场“斗法”,其介绍季咸说:“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但这个“若神”的神巫在与壶子的斗法中,却一再失败,最后“立未定,自失而走”。这都表明神巫的崇高地位已经沦落,神巫占问已为哲人的问对所取代,理性精神战胜了巫术意识。

《庄子》书中,凡问对大抵都是得道之人对困惑、蒙昧中人的解答与开示。《渔父》中的渔父,就是作为“孔子”的人生导师而出现,孔子求教于他,就像《天道》、《天运》诸篇中孔子问道于老聃一样。解答人生难题的不再是传统中的神巫,而是庄子心目中的圣人。而正如章学诚所说,庄子的这些“假设问对”,对后来辞赋的结体产生了重要影响。

屈原楚辞中的巫术文化色彩较之《庄子》要浓郁得多。虽然在楚国贵族集团中,屈原最具理性精神,也是这个集团中对中原文化最为倾心的人物之一,但他生活的环境特别是他流放之后所接触到的民间文化却充满了巫术文化内容。王逸《楚辞章句》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王逸这段话道出了屈原楚辞创作的诱因和目的,一方面是楚地鼓舞乐神的旧俗,一方面是遭放逐后的“怀忧苦毒,愁思沸郁”。鼓舞乐神,是人与神的对话,但当屈原借助这一模式来发愤抒情(“托之以风谏”)时,实际就转向了人与人的对话。 游国恩指出,《离骚》的基本结构实际是由对话构成的,其中“女之詈予”、“就重华而陈词”、“灵氛之吉占”、“巫咸之夕降”,“虽非正式的一问一答,然实际上是问答的`体裁,不过为行文上方便起见,故偶然省去一方面的问或答。”?t?但这些都不过是他抒情的依托,并不是要对话的真正对象。他真正要对话的对象是楚王。他的另一篇杰作《天问》实为“问天”。清人吴世尚说:“其名天问者,言天下原有不可究问者也。名问而实自答矣。”?u?这是一种包含了答的问,是一种自问自答。《天问》和庄子通过巫咸x所提出的问题几乎一模一样。他们的问,实际是对现存秩序合理性的怀疑,或舒泻愁思,或表示反抗。

元祝尧《古赋辨体》说:“赋之问答体,其源自《卜居》、《渔父》篇来,前后宋玉辈述之,至汉,此体遂盛。”按照祝尧的说法,《卜居》、《渔父》二篇对“赋之问答体”即赋体结构模式的生成有直接的关联和影响,从中尤可见出从神巫占问传统到人与人对话的转变。

王逸说:“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楚辞章句》)面对严峻的人生课题,“不知所从”的屈原只得往见太卜郑詹尹,希望通过卜人之占来解除胸中疑惑,为他困窘、烦乱的人生指出一条明路。屈原提出的疑问是:“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U生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随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这是两种处世方式,也即两种不同人格之间的矛盾,本身就不是卜人所能解决的问题,因此郑詹尹听后,只好无奈地表示:“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龟策诚不能知事”。屈原的疑问,并不能得到占卜者的解答。这实际上已否定了神巫占问的固有功能。他笔下的神巫和庄子笔下的巫咸一样,无法决疑、解难、辨惑。同样,《渔父》篇也是“假设问答以寄意”(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七),无论是《卜居》中的郑詹尹,还是《渔父》中的渔父,都不过是由问题而假设的人物,如后来的“子虚乌有”一样。

《荀子?赋篇》不仅最早为赋体命名,也对后世赋体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其《赋篇》分写“礼”、“知”、“云”、“蚕”、“箴”。它们实际也是运用的对话体,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先说谜面,再揭谜底。又其《媸》二章,开篇即云:“天下不治,请陈媸。”他是向谁陈此媸呢?末章云:“呜呼上天,曷维其同!”这和屈原的“问天”无疑属于同一致思理路。这个“天”,也和屈原笔下的天一样,都是接受了理性精神洗礼的天,即自然之天。但应注意的是,这个天又是从人格神的天、作为上帝的天演变而来的。

荀子是孔子的信徒,本就对巫术传统比较地疏远。《荀子?天论》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又说:“制天命而用之。”但他对巫术文化并不陌生,《王制》篇说:“相阴阳,占兆,钻龟陈卦,主攘择五卜,知其吉凶妖祥,伛巫跛击之事也”。他虽不相信神巫占卜,但对于在社会上仍有相当影响力,尤其是在民间仍有相当市场的巫术文化却非常之了解。尽管《赋篇》并无什么神秘色彩,但从其所采用“隐语”这一问对形式看,却完全可能是从神巫占卜的对话方式脱胎而出。

神巫占问的方式作为辞赋的基本结构模式保留下来,实非偶然。因为在辞赋发生之初,与之相关的几个关键性人物都在楚地生长或生活过,都和巫术文化有过亲密接触。《汉书?地理志》言楚地“信巫鬼,重淫祀”。

篇2:关联理论与话语生成模式

关联理论与话语生成模式

本文拟以说话者为出发点,从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信息概念以及语境知识方面逐一分析关联理论在说话者话语生成过程中的应用.

作 者:徐先乔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华章 英文刊名:MAGNIFICENT WRITING 年,卷(期):2007 “”(10) 分类号:H0 关键词:关联理论   话语生成   话语理解  

篇3:诗意在对话中生成-《山行》与《枫桥夜泊》教学

诗意在对话中生成

――《山行》与《枫桥夜泊》教学

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

【教学内容】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5课《古诗四首》之《山行》与《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

1、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2、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3、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课前准备】

搜集秋诗、秋词。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流程】

一、诵秋感愁,渲染气氛。

师生交流秋诗、秋词,这些诗词中弥漫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悲秋情绪。学生写“愁”字,说说“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二、《枫桥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大胆猜想:诗人为什么而愁。意象统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读感悟: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爱。

1、描绘诗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张继是否一样。赏:欣赏红叶图片,谈感受,诵诗句。悟:从一、二两句诗中体悟诗人的爱秋情怀。

四、整合拓展,升华诗意。

1、同样处在深秋,同样不得志,为何心境会如此迥然相异。

2、假如杜牧遇上张继,会对张继说些什么。

3、补充一些爱秋诗,如,《赠刘景文》、《秋词二首》等。

篇4:诗意在对话中生成--《山行》与《枫桥夜泊》教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

【教学内容】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5课《古诗四首》之《山行》与《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2、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3、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课前准备】

搜集秋诗、秋词。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流程】

一、诵秋感愁,渲染气氛。

师生交流秋诗、秋词,这些诗词中弥漫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悲秋情绪。学生写“愁”字,说说 “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二、《枫桥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大胆猜想:诗人为什么而愁。意象统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读感悟: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爱。

1、描绘诗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张继是否一样。赏:欣赏红叶图片,谈感受,诵诗句。悟:从一、二两句诗中体悟诗人的爱秋情怀。

四、整合拓展,升华诗意。

1、同样处在深秋,同样不得志,为何心境会如此迥然相异。

2、假如杜牧遇上张继,会对张继说些什么。

3、补充一些爱秋诗,如,《赠刘景文》、《秋词二首》等。

【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就是诗人的感情。请同学们反复读诗,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景物进行扩充,联系自己进行想象,体会一下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

生A:乌鸦在树上呱呱地叫着,十分凄凉、恐怖。诗人孤零零地睡在舟中是多么孤独、哀愁啊!

生B:诗人心中充满哀愁,却没有人可以让他倾诉心中的哀愁。他望着渔船里的灯火,心想渔民今天夜里捕鱼大丰收,多高兴啊,自己什么也没有,就更愁了。

生C:漫天寒霜多么冷,诗人的心跟这寒霜一般冷。

……

师:诗人彻夜难眠,他为什么而愁呢?

生A:诗人可能因为做生意亏本了,欠了一屁股债,怕债主逼债而愁。

生B:我查过资料,诗人因为赶考没考中而愁。

生C:诗人可能为觉得辜负了父母的希望而愁。]

师:想象一下,诗人临行前,母亲会为他做些什么?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母亲会为他收拾好行李。

生B:母亲会嘱咐他早日回来。

……

师:这让人想起孟郊的一首诗--

生:(会意,背《游子吟》)

……

片段二:

师:从《山行》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来看,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一样,也是悲秋。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A:我是从“寒山”上看出来的。“寒山”是树木叶子落了,光秃秃的山,看了让人觉得哀愁。

生B:我从“石径斜”中看出“愁”来的。石径弯弯曲曲,路一定很难走,怎么会不愁呢?

师:你们讲得有点道理。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一路的红叶?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啊?我们来欣赏一下。

(欣赏红叶图)

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说感受,诵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二月春花是怎样的,回忆一下以前课文中描写春花的句子。

生:(背《燕子》一文中的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师:(背《春》一文的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你觉得这二月春花怎么样?

生A:五彩缤纷。

生B:生机勃勃。

师:可是这霜叶却比“二月春花”更红、更美!那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A:有点不一样。开始他是愁的,后来看到了这么美的枫叶,就不愁了。

生B:枫叶不经受寒霜就不会这么红,人不经历困难也不会成熟。杜牧明白了一个道理,就不再忧愁了。

……

片段三:

师:让我们来个异想天开,假如让杜牧遇到张继,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张兄,你不要太在意了。人生难免会有挫折。其实,挫折有什么不好呢?它可以使你变得成熟。古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你要坚信它,不要再伤心了,快从逆境中爬起来吧!乐观点,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记住,只有经历风风雨雨的打击,千锤百炼的磨练,人生才能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生B:兄台,你落榜了,可未必是件坏事。俗话道,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多一份挫折就多一份稳重。人生道路如果没有坎坷,而一帆风顺的话,摘到的果子未必甜哦。让我们重新开始,快乐地面对每一天。落榜没事,我们还可以去考,不相信每一次都考不中。

生C:兄台,我俩相遇便是有缘。我也劝你一句:遇到伤心事不要悲观,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失败,问题在哪里。做事不要太鲁莽,否则后果难预料;也不要太伤心,命运不相信眼泪。

……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教学古诗总是侧重于诗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较少涉及诗歌意境的感悟,认为意境感悟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艰深的。因而,意境感受一度在诗歌教学中缺席。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诗歌意境教学渐渐被重视,而且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课例,如王自文的《古诗二首》、郑雪琴的《江雪》等。这一变化十分可喜,因为只有意境才能使诗歌发挥陶冶心灵的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那颗幼小的心灵深入到那优美而又深邃的诗歌意境中去呢?我以为对话就是一道通向诗意的桥梁。如何展开对话?以上课例使我深受启发。

1、以互文构建广阔的“对话场”。

有人说,“诗不是锁在文句之内,而是进出历史、空间里的一种交谈”。这话指出,想要与诗交谈必须先得做到能够“进出历史、空间”。学生相应的知识、经验的储备成为他们能否与诗对话,走进诗歌意境的关键。现代解构主义互文读解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这些他文本有助于此文本的读解。因而,教师应该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构建广阔的“对话场”,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诗意的理解。

以互文构建“对话场”,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策略:补充,如,课前秋词、秋诗的交流,“愁”字的分析,意在渲染一种气氛,与新授古诗构成一个“意境圈”,使诗意感受显得丰满;联系,如通过联系《燕子》一文中有关春色的句子以及《春》一文中有关春花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二月春花的美艳,从而体会到霜叶的绚丽,作者对它爱得深沉;整合,如将《山行》与《枫桥夜泊》这两首情感截然不同的诗歌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意境更加立体。

2、以想象催动心灵的对话。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主要元素,体悟诗意绝对不能回避意象。意象就是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过这些形象营造的情境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过程,这一切必须借助想象。想象是学生与诗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联系经验,寻言明象。语言背后形象的唤起,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催化。在读诗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便能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在品味愁思时,让学生对景物进行扩展,然后切己体察,从而感悟诗人的情感:有的从“江枫”生发,扩展为隐隐约约的江枫,像妖魔鬼怪似的江枫,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忧愁;有的从“霜满天”入手,扩展为寒冷的霜,弥漫江天的霜,想到诗人冷得发抖,想到诗人心冷,从中悟到诗人的愁。

(2)创设情境,连类万象。所谓情境实质上就是一个富有形象感,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了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使静态的阅读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诗歌意境逐渐显现,逐渐展示出它的美丽与动人。如展示红叶图片,唤起了学生心中“红叶似火”,“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等等形象,充分领略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景致,体验到了诗人对秋天热烈的歌颂与深沉的爱恋之情。

搜索论文是否重复: 按论文标题 按论文内容

[诗意在对话中生成--《山行》与《枫桥夜泊》教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5:从交往方式变迁看人的现代生成人学与社会哲学对话的一个尝试

从交往方式变迁看人的现代生成人学与社会哲学对话的一个尝试

人的现代生成从根本上说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生成和道德观念的现代生成.这两个方面是与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与人们之间交往方式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的.交往方式的变迁在人的现代生成即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和道德观念的现代重建中具有决定性和优先性.人们之间的交往从“人的依赖关系”向“物的依赖性”的交往方式的历史性变迁,是我们理解人的现代生成即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的`现代生成的关键.人的现代生成,就是由非辩证的思维方式向辩证的思维方式,由传统的狭隘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向现代的非个人主义的诚实守信、自利利他、平等互利的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的转换.

作 者:朱鲁子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刊 名:理论与现代化 英文刊名: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年,卷(期):2002 “”(2) 分类号:B0 关键词:人的现代生成   交往方式变迁   思维方式转型   道德观念重建  

参考文献怎么生成

展开的反义词是什么

签名在线生成

姓氏座右铭生成

幼儿园生成活动教案

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作文

长方体展开图教学设计

正方体展开图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论文:创设有效“对话”数学情境模式的实践研究

基于DEM生成等高线的方法

辞赋对话模式的生成与展开(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辞赋对话模式的生成与展开,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