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研究论文

时间:2023-03-24 03:35:10 作者:须线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须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试析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研究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试析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试析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研究论文

试析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翻译策略翻译理论建设民族性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基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从译者的译材选取和具体翻译策略的采取,以及翻译理论研究建设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要坚持以民族性特征为指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建立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翻译理论。从本国语言文化特征出发并不意味着拒绝外来翻译策略和理论,而意味着将我国及外来优秀成果结合,使之成为中国翻译发展的新动力。

全球化是一种超越国界与国家主权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所展现的沟通与联系,交流与互动的趋势。虽然全球化进程在经济和市场领域中尤其明显,但是它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和社会系统、社会制度,以及价值标准,甚至是个人的日常生活等。信息与文化全球化趋势以经济全球化为前提和依托,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由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整合而成。而在信息与文化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通过世界性的交流,打破了各自的狭隘界限而走向开放和多元。

作为国际问理解的钥匙,翻译是和全球化时代紧紧相连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推进。一方面,全球化进程无疑大大的推动和促进着翻译的发展,为翻译理论的提升和翻译实践的加强提供了有利环境和动力;而另一方面,全球化需要翻译,只有借助于翻译这个促进社会进步和交流的必要手段,一国的先进技术和成果才能得以被引进和介绍到国外,全球化进程才得以展开和进行。而且,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通过积极翻译介绍本国文化于世界从而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同时,也通过积极翻译介绍外来文化于本国而丰富和推动了本土文化的发展,从而间接为全球化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全球化又给翻译带来了理论上扩充深化,实践上熟习进步的契机,甚至可能是一次和我国历史上j次翻译高潮并举的“新的翻译高潮”,“它无论是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三次无法比拟的”(李占喜2001)。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翻译,不译则亡,在信息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同翻译所处的形势值得关注。作为一种介绍媒体,它面临着西方理论和思潮的涌人,该如何翻译外来文化和理论成果,该采用何种翻译理论来丰富翻译理论及指导翻译实践,这都是应该思考的问题;而翻译其本身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又面临着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矛盾,面临着翻译理论的全球化,面临着普遍性和差异性的选择处理问题。在这个全球化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作为翻译工作者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不仅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翻译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桥梁沟通作用,而且面对翻译形势的变化,在翻译取材和具体的翻译策略实施上,都要立足于中国语言文化的民族性,重视民族性特征;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要在积极参与理论交流,力争为世界翻译理论学研究做出贡献的基础上,极力丰富和发展中国翻泽理论,推进译论民族性的发展。

l从翻译策略的采取上看

翻译策略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内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少经验丰富的译家和译学研究者对译者的作用、地位、职能以及译者应该采取的策略等表达了自己的见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奈达认为,一个理想的译者不仅必须熟悉原语和精通译语.具备语言表达的才华和丰富的文学想象力,必须充分了解所译题材.还必须具备“移情”本领,能体会原作者的意图,尽力模仿原作者而不要试图超越原作者(谭载喜。1999:237)。程永生(2001)翻译过程视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交际,交际的参与者是交际的主体,交际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译者作为翻译交际的中心人物,不仅涉及到与读者或是作者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译法,还涉及到是否与作者共专业,以及为什么样的读者服务的问题。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文化的渗透性和干扰性表现得尤其明显,反映在译者的翻译策略上,是音译还是意译,是归化还是异化,是保留外语说法还是译成汉语说法等等,就都是译者面临的难题。而外国文化也可能形成对本国文化的干扰而对译者造成双语转换的障碍。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的“混杂语”(pidgin),“洋泾浜”英语就是混杂语的一种。另外,在意识流影响下的“朦胧诗”也往往很难翻译。而在今天,随着全球化的逐步发展,它对语言和语言使用及演化的影响越米越受到关注。会不会有一种语言成为全球语?如果有,又会是哪一种语言?如果有这样一个全球的语言发展趋势,那翻译的前景如何?在MarySnel1.Hornby的著作《翻泽研究:综合方法》fTranslationStudies:AnIntegratedApproach)中,她提出了将翻泽活动置于多语和多文化交际的语境下研究的方法,还分析了近期的潮流,特别是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带给国际交流和翻译的影响,也讨论了对翻泽者作的影响及结果。她说明到,所有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交流及文化与语言角色发展都深刻的影响到翻译及职业译者的工作。MarySnell—Hornby还阐述了在四种虽各不相同但现时真实存在的翻泽任务基础上,译者所面临及所受到困扰的多项任务。这些任务包括翻泽南“闽际英语”(InternationalEnglish)’~成的原文.翻译“文化混杂性文本”(1iteraryhybridtext),以及说明和对待不同类别的特别文化材料(说明手册,广告传单)。就象Snell—Hornby所指的那样,由“同际英语”写作成的原文文本首先会给翻译者带来理解的问题,还可能会需要译者对其进行编辑加:。而另一·方面,文化混杂性文本带给译者的又是不同的问题。GunillaAnderman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在翻泽此类文本时,翻译者必须清楚明确的认识到,英语的多样性实际上传达了与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或文化身份有关的信息。最近,《光明日报》从构建中西方文明通道的高度对翻泽问题进行讨论,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提出了许多重要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如何对待外闭文化,如何吸收与借鉴外国文化的先进成分,应该成为目前翻译研究界关注的问题。翻译研究者应该对选择怎样的文本进行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怎样的文化、场等重要问题进行探索.埘目前中国翻译界出现的“盲目引进文本”,“误译错误严重”等问题出现的深层原进行探究、分析,为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指出正确的方向。

面对这样的全球发展趋势,我们更要认清翻译者的核心作用,在翻译取材和具体的翻译策略采用上尽可能的传达民族文化特色。在具体的两种语言的对译中,强势和弱势文化在选材上的不平衡表现得非常明。对现在处于相对劣势的中国文化来说,当然不利。文化交流中泽入的数量多于泽出的数量,势造成围外强势文化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我们的文化在世界则总是无法扩大影响。由此导致我们文化的民族特性鲜为世界所知,或被模糊及误解。要克服这种危险,在英汉翻译选材上,对强势文化不能盲目崇拜,什么流行就译什么,而要有选择的加以翻泽,不仅要考虑到读者的要求,更要积极照顾到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我们还必须充分重视并加强译者个人对翻译策略的主观操纵作用,在翻译、引进优秀的西方文化的同时,应选优秀译者,选取典型作品而译,以高水平的作品展示中图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西方读者的兴趣,增强巾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在汉英翻译策略上,在保证史对于外围凄者具有可读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少用归化的译法,使译文能多保留一点中华民族风味,多传达一些汉的语文化特色。在英汉翻译策略上,我们既不能避自己的义化现状,瞧不起其他文化,一味的为了使自己的洋文容易被读者接受而完全采取归化的泽法,更不能忽视甚至蔑视中国文化的特色而全盘采用异化的译法,不顾读者接受能力,不加区别地都原样照搬进来。这样不仅会给凄者造成理解困难,也会破坏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纯洁忡和特性。适度的归化结合遁度的异化就等于翻译的优化。毕竟,翻译策略的选择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在翻泽上,这种翻译策略的主观操控作用并不鲜见梁实秋力主泽文语言的归化性和纯洁性,极力维护传统的语言价值观,提倡用汉语四字格之类的现成。还有不少泽者为保持自己文化的特色与纯洁性,也同样在翻详中充分发挥j-自己对翻泽过程和翻译策略的主观操控作用。

2从翻译理论研究和建设方面看

翻译是永无止境的艺术、历发腿或历史变革,价值标准也会发牛变更,所以翻洋也直遁历时性,具有可变性。十九世纪末严复译《天演论》时提出的所谓“雅”,指的是桐城派的先秦笔韵,而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又时至今日,“雅”的内涵已经发展成为“最佳可读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对译作的品评标准也因各个历史阶段价值观不同而演变进化。因此,我们既不能将翻译理论看成变化不定的权宜之计,又不能将翻译原则、翻译标准及方法论等看成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翻译理论的研究中具有发展观,要求我们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发展,用科学的语言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信息论等学科的崭新知识和观点去加以审视、整理及阐发翻译的理论问题。

2.1翻谭理论研究

全球化在文化理论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各国、各民族文化通过世界性的交流,逐步走向开放,走向多元化,形成一种“世界文化”的新格局。它由文化的民族性因素和世界性因素结合而成,需要按照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和处理。面对全球化进程与趋势,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提出了各自的中国翻译理论建设构想和主张。   面对全球化对译学与义化研究提出的一系列挑战,一些学者旗帜鲜明的提出了必须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建立起具有巾国现代特色的译学理论和翻泽批评,翻译评价体系,使中国翻泽学在国际对话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世界泽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其中,张柏然(2002)中国译学理论思维相对于西方洋学理论思维而言,感悟性强于思辨性,生命体验力强于逻辑分析力。因而要对一批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泽学经典进行现代性的“还原释凄”,发掘其文化精神的内核。他由此提要把握学理论自身的身份标志,利用自身的智慧优势,建立一种具有东方神采的“感悟翻洋哲学”,一种包含着丰富的中智慧的“文化一生命翻泽诗学”。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坚持翻译理论研究的中特色会使其放弃对普遍翻泽理论的追求.从对纯理论的研究上偏离,从而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泥坑。还有学者认为,在具体的删译理论建设疗法上,应该“把外国理论请进来,然后走去,与际接轨,参与国际交流,共同构建世界翻译学”(张南峰2000)。在中同翻译理论和纯翻译理论的分歧问题上,也有主张认为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只是一个问题的I琦个方面,即是全球化背景下泽论研究对差异性和普遍性的求。具有中同特色的删泽理沦与具自‘普遍适用性的纯翻译理论这阿者是即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不能偏向哪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重视泽论的特色,并:意味蕾放弃对普遍性的追求;同样,对纯理论的偏重也不应该以对特殊性的牺牲为代价”(孙会军、张柏然2002).

丽全球化,中翻泽理论研究首_宽要确的足一·个盘JJ何看待的态度问题。树立证确的态度是关键。全球化怕,翻泽欢迎全球化,而日.应该抓住伞球化带米的大好发展机会促进身实践和理沦建设与发展。全球化是必然趋势,抵抗全球化:所谓民旌特征鼠会阻碍了翻泽理论建设的发展。在“把外围理论请进来”的同时,还应该积极主动的走l去学习、研究和探讨外理论;存学习外国先进的理沦经验成果的同时,还爱“走去”发表自己的理论观点,参与同际交流,积极力『J入世界翻译理论研究。枉中闭,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闰翻译理论建设的情况和过去相比,已经有所改观。就像王宁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走出国门,自觉介入到际翻译研究的讨论叶I去.他们用英文或法文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阐述中国学者的观点,已经开始影响到两方的学者了,从而使得际翻译理论界对中国学者的脱点越来越予以重视”(杭菊2002)。

在翻洋理论研究方面,学术发展水平的商低造成的差距,虚心向西先进理论学习,义不能过分依赖西方的翻译理论,而要注意足干,-t传统义化,认真的整理干¨总结学习传统理论.吸取适合门的理论成分,确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罗新璋,1984:588.604),以推动和发展我们的翻译理沧,最终形成自己理论上的民族特色和优势,以立足界翻译理沦研究,而不能被强势翻潭理论同化。

在全球化大背景F,东西方文化之问的相互交流、渗透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吸收融合外来新文化、新理论来促进本国文化包括翻译事业的发展。但是,东西方两种文化迥然不同、各具特色,所以我国的翻泽理论既要走向世界,又不能以牺牲自己的特点为代价。我们既不能轻易的反对和打击主张学习西方的学者,不能动用某个国外学者的“论断”来试图完全抛弃和定译沦民族性,更不能埘坚持民族文化,试图建立巾自己特色翻译学的学者和在英翻译时采用归化翻湃的泽者打上逆世界历史潮流或观念陈旧等的印记。只有这样,我们在国际上才能维护民族丈化特征,在国内才能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巾国翻洋理论与实践的健康发展。

2.2翻译理论研究和建设方面

在译论建设方嘶,我们要克服两译论的卡H臣排斥倾向及翮泽研究的片面倾向,我们必须以我的翻译实践为基点,以东西各国的翻译理论为借鉴进行译论研究。我们应该学习国外译学界善于借鉴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找准切人点深入进行翻译理论研究的创新精神。我们应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翻译理论,下功夫加强汉语修养,研究汉语语言规律。在翻译实践中把前者化人后者,拿出我们自己足以与外国翻译理论相抗衡的著作来。我们还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译论重视及研究,对国外翻译理论分流派或分不同时期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分析学习工作。最后力争能让一部部优秀译学著作形成卓越文化代表,从而展示中国翻译界的理论建树。

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翻译界应该多举办一些全国性的翻译研讨会,扩大自己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积极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展示中国学者的译学研究成果,使中国的翻译研究界与国际翻译研究界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我们还应投身与文化研究之中,将我们的翻译研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研究语境之下,必定有助于中国的翻译研究早日与国际翻译研究接轨。

我们在翻译中西文化成果的过程中,既不能完全拒绝和否认人类文化演进的共同趋向。忽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共性的客观事实,叉要继承自己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紧紧抓住文化发展中的个性差异问题,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民族性、特殊性,在继承、扬弁、融合、发展中弘扬民族文化。而在泽论建设方面,不仅要继承我国优秀的译论传统。推陈出新,更要进…步吸收国外译论的有用成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结合改善,使之成为中国翻译发展的新动力。抓住这个原则,对于指导全球化时代下我国翻译策略及翻译理论研究的导向问题无疑有着巨大的意义和作用。

篇2: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

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

一、引言

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反映殖民主义统治下以文学形式反映第三世界生活的后殖民文学,进一步探究诸如语言问题、教育问题、民族文化与文学等问题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及文化视域下集中表达后殖民思潮的理论主旨等方面。本文拟以西方后殖民理论对当代文化翻译批评理论中的影响,以期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建设给予批判性提问和参与性思考。在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中,后殖民主义俨然成为一个无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否则将导致翻译过程中无法彰显不同文化间不对称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不仅如此,用后殖民主义理论重新翻译文本,还会深入剖析其译文与其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宗教、地缘、政治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也考虑在颠覆现存地缘政治权力体系,重构国际正义的政治框架中的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二、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

其实,早在二战后就产生了“后殖民”(post—colonial)一词,用以代指那些独立的(前)殖民国家。首先《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中萨义德认为“orientalism”有三种含义,而汉语则是无法翻译的。第一层是指传统意义的学科名称“东方学”;第二层是西方的东方主义的渊源;第三层是西方的东方主义式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习惯。后殖民主义以西方文化为中心,从特定的特权视角审视这个世界,关注文本的文化转向,促使文化翻译应运而生。萨义德认为尽管产生冲突和矛盾,但是不能脱离后殖民主义的后现代语境。然而,应该看到一直以来,语言学的对等论束缚了翻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翻译比语言学翻译更具现实的进步性。1972年,美国翻译学者霍姆斯(James Holmes)首次公开发表题为《翻译学的名与实》的论文,把“Translation Studies”作为学科名称,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至此,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此后,翻译学蓬勃发展,并且在中西方丰富的理论源泉之中派生出诸多支派,其中便有以“后殖民翻译研究”为研究对象的文化研究派。后殖民翻译研究主要是由后殖民研究、翻译理论研究,同时结合诸多学科最终结合而成。

1978年,萨义德(Edward W.Said)出版《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后殖民主义,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它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的话语关系,涉及范畴的广度和深度,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延伸,最终影响现当代文化批评的转向。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这么说,自有殖民行为以来,人类历史就有关于殖民主义的批评,人类反殖民主义的思想历史悠久,萨义德在《后殖民与帝国主义》一书的第三章中梳理了历史上的反殖思想家。二战后,多数殖民国家在历经长期的战争洗礼后,获得了主权的独立,但他们随后发现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摆脱殖民统治。西方国家,尤其是前殖民国家采取种种方式,通过诸如宗教文化等方式继续对这些独立后的国家进行殖民统治,这段时期被称之为“新殖民主义”。

新殖民主义主要关注的是独立后的国家的殖民控制问题,后殖民主义是新殖民主义的新阶段。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侧重关注文化,关注知识范畴内的讨论,萨义德是后殖民的开创者,他着重关注后殖民主义与深入探寻文化的深层次结构性特征,继雷蒙德·威廉斯之后,伯明翰学派采用其他学科视角,探寻后殖民主义中文化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批评局面。罗伯特·杨(Robert Young)赞同伊格尔顿的说法,一门学科需从对开创者的理论批评入手,研究后殖民主义必须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批评入手。基于后来不断对文本解读及其思想的研究,壮大后殖民主义批评。传统翻译理论认为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面对文本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文本表现出来,事实上人任何表现都是根植于语言、文化和制度的语境。在福柯看来,知识与权利是密不可分的,也就不存在纯粹且客观的表现。萨义德认为,虽然西方对于东方的表现是一直行走于东方主义的话语轨道上,但自古希腊时代到当代,几乎无人能摆脱东方主义思想的约束,即使像马克思这样坚定地从东方立场出发,严厉地批判西方的西方学者也是如此。

后殖民主义翻译学派自诞生之日起就势不可挡,现如今传统译学无法忽视它带来的冲击和震撼,同时全新的视角和不同的文本内涵都能帮助译者更深层次地挖掘两种不同文化的内质,绝大多数的翻译学者们都迫不及待、毫不犹豫地投入后殖民理论的怀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受后殖民主义思想影响,翻译理论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即从语言格式的对等转向文化内涵的体现。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中心论”已经内化在译者的意识中,译者往往把自己的阐释结构嫁接到殖民地环境中,将殖民者的文化投射到异己文化中,用本土文化意象对他者进行书写。译者通过翻译文本,不仅实现对两种语言的互通,更注重源语中蕴含的文化意涵,并通过合适的译语表达出来。此时,译者不仅具备双语的身份,还具备两种语言的文化,既是语言的翻译,又是文化的翻译。后殖民的文学,首先要认真解读的是萨义德关于英美文学经典所进行的后殖民式解读。萨义德在著作中,即《东方主义》和《文化与帝国主义》中重新解读了西方文学经典,在后殖民主义的语境下开启全新的视角对经典文本进行深入剖析,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重读经典文本”的声势浩大的运动。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因为萨义德在文本解读中引入了后殖民主义概念,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英美文学研究。简单地说,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中运用的解读经典文本的方法是在东方主义批评的视域下,将文学研究扩展至历史维度和文化维度,从而使得单纯的文本解读衍生为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文化批评。翻译的过程不仅研究简单的语言转换,更应成为对文化构成中诸因素研究的过程。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演变、使用和表达方式必然受到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玛丽·霍恩比突破了固有的翻译定义,认为翻译仅仅涵盖于发生在两种语言间的活动,把翻译看做是两种文化间的互动,不具备自身的特质。苏珊·巴斯内特追溯了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并行发展的历史,认为两者均经历了文化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三个阶段,同时进一步指出应将翻译的重心从语言层面转到文化层面,并逐渐形成强调翻译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语言的互通,而是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是“文化翻译”的“翻译文化转向”。

引入后殖民主义的文本翻译的效果,以期提高文化翻译的`水平,增强译者的责任感和创造力。汉斯·费米尔认为翻译主要体现文化迁移,强烈反对把翻译看做是纯粹的语言活动。在汉斯·费米尔看来,进行翻译活动的时候,译者首先应具备双重文化背景(甚至可以更多),因为翻译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对于原语和译语的把握,然后才把语言看做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要修正传统的翻译原则和翻译原理,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翻译不是静态的活动,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着的动态行为,是一种在时代背景影响下的跨文化交流行为。采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翻译文本,能够实现对文化的翻译。建构后殖民主义视角中的文化翻译的间质空间,能够实现翻译不夹杂其他色彩的、纯粹的文本。后殖民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改变了在语言学范畴内研究翻译的传统观念,把翻译放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正如萨义德所指出:西方与东方之间存在一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霸权关系,之所以说东方被东方化了,不仅仅因为它是被十九世纪的欧洲大众,以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方式下意识地认定为东方的,也就是被欧化的东方。所以我们(尤其是东方的作者或者译者)必须注意,不能驯服自我、屈服民族灵魂和民族文化进行写作或翻译,这并不是为了自我本身的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或是接受,也许表面上看的确如此,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为了东方化的行为,使得本身对东方存在不良企图的西方可以使之成为一种想当然的理解。

三、结语

将后殖民的文化翻译理论运用于文本翻译的过程,形成一种适应当前翻译的理论构想。对源语文本进行释读,首先关注的是语音层次,这是文本最基本的层次,是文本赖以存在的基础。把后殖民写作和后殖民翻译研究联系起来,能够拓宽各自的研究视野,增强对后殖民写作和后殖民翻译研究的认识。语音层次为文本的其他三个层次提供物质基础,尤其是语义层次。语境中的世界――由人物和事件构成的特定的有机的世界,世界则是基于不同语言中的文化背景下而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用语言书写自身民族文化及其历史,是身份认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而如何把握且较准确地翻译文本,其重要途径之一是借助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借鉴国内外翻译理论,尝试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给现有的文化翻译注入新的活力,以期促进翻译理论的发展,为更好地进行文本翻译工作提供新的角度。后殖民主义理论是集多语境多学科于一体的批评理论,由于人们对自我中心主义危害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同时也开始消除原本担心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不同语言的隔阂,随着时间推移逐步认识到杂合化作为文化和翻译策略的优越性,如何才能更好地为翻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值得中国翻译界深思。

篇3:英语六级翻译策略

五、词的替代

重复是汉语中常用的一种语篇衔接手段,虽然英语中也用重复,但多是利用词语的重复来体现语义的强调或进行语言润饰。汉语以重复见长,英语则以省略见长。因此在汉译英时,可采用替代的方法来避免重复。在英语中主要有三种替代现象:名词成分替代、谓语成分替代和分句替代。

六、句的翻译

汉语造句以名词为重心,以词组、散句和分句为手段,习惯按照时间、逻辑顺序进行横排式表述,其内部逻辑关系“含而不露”,甚至断句不严,外形松散,因此汉语常被称为时间型的动态结构,主要体现为形式自由、富于弹性。而英语则以“主――谓”的主干结构为中心来统领各语言成分,句界分明,外形严谨。

因此在汉译英时,译文在逻辑和形式上都应当体现出英语的特点。如果是单句,首先应当确立句子的主干及句型,如果是复杂的句子或长句,则需要确立句子的中心,根据上下文进行句子组合,可以译为并列句、主从复合句(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并列复合句或使用独立结构等。

1、确立主干

在汉译英时,不管汉语句子如何复杂,首先要考虑英语的基本组句框架。组织英语句子时,始终不能脱离“主――谓”主干这一总的框架,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时态变化、语态变化、语气变化、句式转换(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强调句式及倒装句式等),增加定语、状语修饰成分、插入语等。

比如,第二句“新年的庆祝活动从除夕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即从农历(lunar calendar)最后一个月的最后一天至新年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中文原文句子较长,翻译成英文时要将主干分离出来。本句的主干是“庆祝活动从除夕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用“run from…to…”来表达,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在抓出主干之后,还需要把句子里面的其他成分分别转换成英文里面的状语、定语、同位语等成分,将“农历最后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新年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分别转换为“除夕”的同位语和“元宵节”的定语。

篇4:英语六级翻译策略

2、语序调整

(1)定语的位置

汉语的定语常放在中心语之前;而英语的定语位置则分两种:前置和后置。单词充当定语时通常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语前;而短语和从句作定语则多置于所修饰的中心语之后。

(2)状语的位置

汉语中通常把状语放在被修饰的成分前面,但英语中状语的位置则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单词作状语修饰形容词或其他状语时,常前置;表示程度的状语修饰其他状语时,可前置或后置;单词作状语修饰动词时,多放在动词之后;短语或从句作状语时,可放在被修饰部分的前面或后面。

(3)汉英叙事重心不同

汉语先叙事,然后表态或评论,以此来突出话题,这种句子被称为主题句。而英语则先表态或进行评论,而后再叙事,以突出主语。

(4)强弱词语的顺序不同

表示语义的轻重、强弱时,汉语将语义重的内容、强的词语放在前面;英语将语义轻的内容、弱的词语放在前面,基本原则是前轻后重,前简后繁。

除了上面的技巧外,还要注意段落的衔接。段落的衔接是指段落中各部分在语法和词汇方面的关联,即段落的各个部分的排列和衔接要符合逻辑。

篇5:英语六级翻译策略

3、动词→形容词

汉语的一些动词也常常可以用英语的形容词来表达,这些形容词通常是与动词同源的词这样的译文有时比直接使用动词更地道、标准。

【原文】在明朝和清朝时期(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特别流行。

【译文】It was widespread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由于语法结构和修辞的需要,汉语的形容词和副词也可以转译成英语的名词。

4、名词→动词

有些情况下,汉语的名词由英语的动词表达,此时汉语中修饰名词的形容词也随之改为英语中作状语使用的副词。

【原文】各地欢度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有很大差异。

【译文】Customs and traditions concerning the celebration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vary widely from place to place.

【分析】原文中“差异”为名词,为了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译文中将其转换为动词“vary”,原文中修饰“差异”一词的形容词“很大”转换为了副词“widely”,使译文更生动。

三、词的增补

1增词译法

增词译法在汉译英中实际上是添加原文为了语言简洁而省去的成分,增补的词多为冠词(英语所特有)、代词或名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连词和介词等。

【原文】但通常每个家庭都会在除夕夜团聚,一起吃年夜饭。

【译文】However, New Year's Eve is usually an occasion for Chinese families to gather for the annual reunion dinner.

【分析】英语中用得最多的介词有at, by,for,from,in,of,on,to和with。这些介词是连接英语句子的重要纽带,在英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汉译英时,要根据上下文搭配灵活地选择介词。另外,译文中增译“all occasion”来解释说明“除夕夜”的作用,使得除夕夜的作用更加突出,彰显r巾国人对于除夕夜的重视。

篇6:英语六级翻译策略

一、词的翻译

词义选择

所谓词义选择,是指词本来就有这个意思,问题是要我们将其在特定场合的正确意思选出来。正确选词是保证译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如果能做到在词语意义和字面形式上都对等当然最好,如果不能兼顾,则取意义,舍形式。越是普通的词,越是拥有繁多的释义和搭配,翻译过程中的词义也就越难以确定。选词时,要注意词义的广狭、所处的语境、词义的褒贬和感情色彩。

【原文】但通常每个家庭都会在除夕夜团聚,一起吃年夜饭。

【译文】However, New Year's Eve is usually an occasion for Chinese families to gatherfor the annual reunion dinner.

【分析】“年夜饭”此处实际就是每年一度的团圆饭,为了让译文更符合英语国家的习惯,这里用的是annual reunion dinner,理解起来更容易。

二、词类转换

词类转换是汉译英常用的一种手段。汉语的动态性和具体性特点使其在语言运用上多用动词。英语则因其静态性和抽象性特点在语言使用上呈现出名词化和介词化倾向。在汉译英的过程中,适当转换词性,可以使泽文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1、动词→名词

一个句子往往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大量原来应该由动词表达的概念,常需借助于名词,因为名词比较不受形态规则变化的束缚,使用相对灵活、方便。

【原文】各地欢度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有很大差异。

【译文】Customs and traditions concerning the celebration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vary widely from place to place.

【分析】原句中“欢度”是动词,但是如果译文中也用动词来表达,则整个句子的结构显得罗嗦,不够整洁,所以译文中用了“celebration”来表达,使得整个甸子更匀称、清晰。

2、动词→介词

介词与名词密切相关,英语名词的广泛使用使得介词也得以频繁出现。而且英语中有些介词本身是由动词演变而来的,具有动词的特征。

【原文】但通常每个家庭都会在除夕夜团聚,一起吃年夜饭。

【译文】However, New Year's Eve is usually an occasion for Chinese families to gather for the annual reunion dinner.

篇7:英语六级翻译策略

2、意思表达需要

【原文】这是黄河滩上的一幕。

【译文】This is a scene taking place on the shore of the Yellow River.

【分析】在翻译“这是黄河滩上的一幕”时,增译taking place短语,使译文表达更为生动贴切。

3、文化背景解释的需要

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英语和汉语包含着许多文化色彩浓厚且不易为译文读者所理解的词语。

【原文】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译文】The wit of three cobblers combined surpasses that of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四、词的减省

所谓词的减省,就是翻译时,把原文中一些仅仅为了语法上的需要而存在的词、词组加以适当省略,从而达到译文通顺、意思完整而句子精练的目的。汉语中重复的部分可以是主语、谓语、宾语、表语、定语等,在译成英语时需适当删减,以保持句子的通畅。

【原文】为驱厄运、迎好运,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

【译文】It is also traditional for every family to thoroughly clean the house in order to

sweep away misfortune and bring in good luck

【分析】删减了原句中的“进行”一词。

篇8:电影名的翻译策略的论文

长期以来,各个民族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影响,促使中西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差异反映在电影片名中就各自有不同的心理倾向。中国人民更加重视整体的观念,这一点在电影名中就表现在中国观众乐于接受一些综合性、概括性的电影名称,并且这一类的电影名能帮助观众进行整体性地掌握影片的基本信息,例如《城南旧事》就采用汉语中用来概括的词汇来表达。而西方人民则个体思想鲜明,他们注重语言上的简明性,要求电影名能提炼影片中的核心人名、地点等,或者是某一个名词,例如英文电影Lolita就采用了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的名字作为片名。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性就导致译名和原名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时也会直接造成部分的语义流失,很多观众都对源语文化不够了解,甚至会感到很难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这些来自于观众文化、审美性等方面的差异就会使翻译者在进行电影名的处理时,就要对源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归化。但仅仅是译名和原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翻译者只要对其进行整体上的把握,使其能完整地表达出原作者的内涵和达到预期设定的目的,使观众对译名产生的审美效果和源语观众是相同的情感体验,也可以认为是成功的译名。例如在英TheBridgesofMadisonCounty中,翻译者基于归化翻译策略的基础上,主要关照了中国观众的表达习惯和文化性,通过片名直接反映出影片的中心艺术,于是翻译者就为《廊桥遗梦》,通过“遗”和“梦”来突出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悲剧故事;而“廊桥”则暗指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同时还对主人公的遭遇进行了提示,因为“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认为是相爱人之间的相聚和别离。这个译名把四个汉字连接在一起,不仅精炼地反映了影片中的基本内容,还意味深长地表露出影片中的主题,富有诗情画意的四个字激起了观众对影片故事的联想,译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审美性和心理期待。但是如果这部影片采用直译策略,就可以译为《麦迪逊之桥》,从字面意义来看,中国观众就不能深入了解到影片中的思想主旨,可想而知,这部影片的故事也不可能让人回味至今。在另一部英文电影ForestGump中,以男主人公的名字作为电影名,故事主要以一个智商低下的主人公阿甘的视角来剖析美国20世纪中叶到90年代的社会变迁,影片中充满了幽默性和讽刺性意味。翻译者在进行电影片名处理的时候,在归化策略的指导下译为《阿甘正传》,片名说明了影片是以阿甘作为视角,并综合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接受能力和认知审美意识。翻译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灵活运用,采用了“某某正传”的方式作为表达方式,并且把“阿”字放在人名之前则表示出一种亲切的称呼,这种用法在我国江浙等地区仍然还在使用。

篇9:电影名的翻译策略的论文

在指导电影名的翻译中,异化策略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文化处在相等对位的前提下,异化策略能让目的语观众感受到异国情调。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异化翻译策略则是要求翻译者保持原文中的语言特征,并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从而让目的语观众对译语产生陌生感。在遵循异化翻译策略的前提下,翻译者可以灵活采用直译、补译等翻译方法,充分地展现出源语中的语言特色,与此同时,观众也应主动、自觉地去感知源语中包含的异国风情。在英文电影RainMan中,主要讲述的是患有自闭症的哥哥长期生活在幻想中,所以他的行为作风让人感觉很奇怪,甚至被人当做白痴,但他很害怕雨天,时常把自己的名字念成“雨人”。而弟弟对哥哥的情感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刚开始的疏离,到对哥哥的关心让他终于明白了生命中最珍贵的是手足之情。弟弟的思想也好像经历了一次洗礼,整个人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翻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把RainMan译为“雨人”,实质上,“雨人”在影片中就包含了双层的意思,不由得让中国观众对影片激发了强烈的兴趣,甚至让观众在欣赏完影片后再回想片名,让人感到更加富有深意。在另外一部爱情电影AWalkintheClouds中,翻译者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把它译为《云中漫步》,片名中的“云”和“漫”蕴涵了浓厚的拉丁基调,富有梦幻和唯美色彩的情感体验让中国观众感到浓烈的异国情调,充满诗韵和浪漫的语言表达与中国观众的审美性实现了共鸣。影片中的画面萦绕着一层宛如人间仙境般的薄雾,一天中的任何时候都让人好像身临梦幻一般,影片中的情感基调和片名实现了对等性。有人则把AWalkintheClouds译为《飘飘欲仙》,这一片名并没有充分地展现出影片中的思想情感,也没有营造出一种仙境美的体验,甚至会让人对它产生误解,其结果必然导致文化氛围和商业功能的丧失。相类似的电影名翻译也有很多,例如TheMummy在异化的指导下译为《木乃伊》;英文电影TheGodfather中,翻译者基于源语中包含的文化气息,把它译为《教父》。

总之,翻译者在进行电影名的翻译中,应在忠实源语的基础上要求富有独特性。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正确把握中西方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性,并综合关照目的语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性,灵活地采用归化和异化来指导电影名的翻译。在归化策略的指导下,翻译者应采用目的语观众较为熟悉的语言表达和文化意象,使目的语观众能简便地理解电影名所传达的信息;在异化策略的作用下,翻译者应尽可能地把原作者的意图诠释出来,使目的语观众体会到异国的语言意涵和文化氛围,从而使译名传达出源语中的情感内容,又能被观众所认可。

篇10:新闻翻译策略探微

新闻翻译策略探微

在将新闻从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译文的质量,译者需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对译文进行适度地修改和加工,使译文在文体上更加接近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作 者:俞志翔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8(3) 分类号:H314.2 关键词:新闻翻译   汉译英   表现力  

篇11:英语考研翻译策略

英语三大从句的译法

英语的三大从句是: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由于它们本身就是句子,放到大的句子中会让句子变得复杂,从而也增加了翻译的信息量和难度。

名词性从句的译法

名词性从句通常表达一种具体的概念,如“how things stand”实际上是表达“情况”这一概念,如果直译为“事物是如何站着的”就不准确,同时也违背了原意。所以通常采用概略法来翻译,使从句陈述的内容更明确化。

例:While we converse with what is above us, we do not grow old, but grow young。

译文:与高于自己的思想进行交流,人不会变得年老,只会变得年轻。

定语从句的译法。在翻译英语定语从句特别是复杂的定语从句时,最基本的方法是把它从整个句子结构中解放出来,即把原文的定语从句从其修饰地位中分离出来,使其相对独立地叙述所要表达的信息。从结构上分,英语定语从句可以译为前置定语、并列分句、状语从句、独立句子等。在2007年的真题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On the other, it links these concepts to everyday realities in a manner which

is parallel to the links journalists forge on a daily basis as they cover and

comment on the news。

译文:另一方面,法律以一种方式把这些观念同日常实际联系起来DD这种方式类似于新闻记者在报道以及评论新闻时根据日常规则所形成的联系方式。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定语从句已从整个句子结构中脱离出来,并用破折号表明。

新闻翻译策略探微

科技论文翻译

习语翻译中的策略

商标翻译的美学策略

商标的文化特征与翻译策略

语用学翻译研究概略论文

翻译学的三个新概念论文

农村教育理论研究现状述评论文

何为哲学基础理论研究论文

泊秦淮翻译

试析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研究论文(推荐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试析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研究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