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语翻译中的策略

时间:2023-10-08 03:47:02 作者:Jane299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Jane29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习语翻译中的策略,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习语翻译中的策略,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习语翻译中的策略

习语翻译中的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语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从英汉习语的文化特色入手,详述了习语翻译中的各种技巧.

作 者:夏弦 胡雅玲 XIA Xian HU Ya-ling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武汉化工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年,卷(期):2006 28(5)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文化   习语   翻译  

篇2:英汉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英汉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两个重要策略.本文针对英汉习语的不同特征,探讨了英汉习语翻译的'策略,即归化法,异化法和归化异化相结合的方法.

作 者:张春莉  作者单位:枣庄学院外国语系,山东,枣庄,277160 刊 名:枣庄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AOZHUA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26(6) 分类号:H159 关键词:英汉习语   归化   异化   翻译  

篇3:名著《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比较

名著《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比较

习语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汉语和英语的习语,都具有生动形象、用词精炼、寓意深刻的特点。而《红楼梦》从头到尾俯拾皆是成语、俗语、歇后语、粗俗语等,为整部小说增添了不少色彩。本文将对《红楼梦》影响最为广泛的两个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一些习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希望帮助读者对习语翻译有所启发。

一、成语

例1、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霍译:“Everyone else around here seems to go about with bated breath”, thought Dai-yu. “Who can this new arrival be who is so brash and unmannerly?”

杨译:Daiyu thought with surprise, “The people here are so respectful and solemn, they all seem to be holding their breath. Who can this be, so boisterous and pert?”

解析:“敛声屏气”原意是抑制呼吸和声音,文中指贾府的人在贾母面前谨慎小心的样子。霍译用“with bated breath”,杨译用“hold one’s peace”,虽然二者使用了不同的英语习语,但其意义和用法与“敛声屏气”十分吻合。

例2、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

霍译:The scriptures tell us that the revelation of the Buddha - truth comes “like ghee poured upon the head”. Bao-yu must have had some such feeling as he listened to.

杨译: Baoyu felt as if Buddha had suddenly shown him the light.

解析:“醍醐灌顶”是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成语,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霍译版本进行补充解释,而杨译版本简洁明了,但都增加了“Buddha”一词凸显了本词所具有的宗教色彩。

二、谚语

谚语是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运用的语言。谚语大多是人生经验,用浅显直白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例3、贾母笑道:“这正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霍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rice-gruel without rice.”Grandmother Jia quoted the proverb amidst general laughter.

杨译:The old lady chortled, “As the proverb says : ‘Even a clever wife can’t make congee without rice.’”

解析:原本的“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典型的中国谚语,指如果缺少必要条件,事情很难做成。两种译文都通过直译的方式将原句的比喻意生动描述出,译文读者也易于接受。且译文都使用“proverb”, 标注出此句为谚语,有助于译文读者的理解。

例4、宝玉听了,忙上来悄悄地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

霍译:“Old friends are best friends and close kin are kindest”, said Bao-yu, coming over to where she sat and speaking very quietly.

杨译:Baoyu stopped to her side and said softly, “Someone of your intelligence should know that distant relatives can’t come between close ones, and new friends can’t take the place of old”.

解析:“亲不间疏,先不僭后”意思是亲近的人不疏远,非亲非故之人不能逾越了本分。言外之意就是亲疏有别,待遇不同。两种译文都译出了基本意思,但相比而言,霍译更加简洁明了,使用and连接两个简单的分句,还原了原文谚语短小精炼的特点。

三、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为形象的比喻,后半截对此做出说明解释,具有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的特点。

例5、凤姐道:“我哪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

霍译:“I am not much of a manager really”, said Xi-feng. “I haven’t got the knowledge, and I’m too poor at expressing myself and too simple-minded — always inclined to ‘take a ramrod for a needle’, as they say”.

杨译:“I’m incapable of running things”, she sighed. “I’m too ignorant, blunt and tactless, always getting hold of the wrong end of the stick.”

解析:“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是一条谐音双关的歇后语,“针”谐音“真”。这类歇后语,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思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思,如“和尚撑伞——无发(法)无天”。要保证原文的结构特征和语义,只能意译,省去前半部分的比喻,译出后半部分的实际意思。霍译直译“针”,而没有体现此歇后语的真正含义,而杨译使用英语习语“get hold of the wrong end of the stick”意思为“误解、理解错误”。

四、俗语

例6、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

霍译:“You don’t know her,”said Grandmother Jia merrily. “She’s a holy terror this one...”

杨译:“You don’t know her yet.”The Lady Dowager chuckled. “She’s the terror of this house...”

解析:“泼皮破落户儿”这一习语一指无赖,二指为人性格放纵,不拘小节。贾母在此无疑是对王熙凤的调侃,贬词褒用。两个译文都采用了“terror”,取“调皮鬼,机灵鬼”之意,恰到好处。

习语翻译是中国文学中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难点。译文若能很好地呈现习语的基础意思和比喻义,有助于译文读者在了解习语比喻义的基础上,也能了解汉语中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篇4:体育英语中常用习语的翻译

体育英语中常用习语的翻译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它存在于社会不同的专业和领域中,体育领域也不例外.本文介绍了体育英语中常用的一些习语,并针对其翻译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几点建议.

作 者:樊云 FAN Yun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年,卷(期):2007 “”(9) 分类号:H3 关键词:体育英语   习语   翻译  

篇5: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民族特性

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民族特性

英语中,习语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包括俗语、谚语、格言、警句和俚语等.汉语中,这类表达称作“成语”或“俗语”.对于英汉翻译中的'习语问题,说法也不尽相同.对于带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习语,在翻译中应该体现出各自的民族特性,其主要的体现原则包括完全体现原则、部分体现原则、辞格体现原则、解说性体现原则以及创造性体现原则.

作 者:王永胜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处,辽宁,锦州,121000 刊 名: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EDI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4 26(6) 分类号:G03 H085.3 关键词:习语   翻译   民族特性   体现   原则  

篇6:习语翻译中的语用等效原则

习语翻译中的语用等效原则

习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因英汉习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这就为习语的翻译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习语翻译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之一.习语语用翻译的研究可以从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翻译角度出发,充分尊重语用翻译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达到中英习语翻译的等效.

作 者:马丽丽 张宏瑜 MA Li-li ZHANG Hong-yu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刊 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6(1) 分类号:H313 关键词:习语   语用等效   文化差异   翻译  

篇7:汉英习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汉英习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引起汉英习语翻译语用失误的原因来探讨汉英习语翻译中的语用等效问题,以期避免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作 者:刘雯祺 LIU Wen-qi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外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27(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习语   翻译   语用失误   语用等效  

篇8:英汉习语中模糊数词的翻译

英汉习语中模糊数词的翻译

英汉习语中数词的虚指已失去了其基本的'数字意义,而被赋予了一种隐含的文化意义.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中此类数词的对比与分析,提出了有效翻译模糊数字虚义的策略,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更有效地学习和运用英汉语言.

作 者:李素慧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内江科技 英文刊名:NEIJIANG KEJI 年,卷(期):2008 29(2)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汉习语   模糊数词   虚义   翻译策略  

篇9:英语习语翻译中的隐喻应用论文

一、理论综述

习语是英语中一块重要而又特殊的组成部分。说其重要,是因为其历史悠久,有的习语可以追溯到莎士比亚时代,还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或古罗马的时代。再者,它的内容包罗万象,英语中随处可见,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因此,无论从历时的角度看,还是从共时的角度看,习语都是英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对于英语为非母语的人很难理解或容易犯错,往往字面意思和它们的实际意义大相径庭,似是而非。而要突破理解和运用的瓶颈,有个环节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就是隐喻。正如束定芳所说,隐喻无处不在,我们日常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会出现一个隐喻(束定芳,2000:1)。译者(认知主体)首先要面对源语符号,而这个符号是以隐喻方式生成的,具有特定的媒介域或对象域,认知主体必须对此进行确认。确认过程也是理解过程,因为两者都是自主结构,认知主体必须寻求语符的常规所指和隐喻所指。对一个对象域的描写,既可以用常规概念网络投射到对象域,也可以用非常规方式。但是由于常规关系是凭借隐喻关系建立的,在一个民族看来是常规的,在另一个民族看来却是非常规的或新颖的隐喻,如“milky way”和“银河”。(谢之君,2001:3-4)隐喻使用如此之广泛,如此之频繁,而出现习语理解困难的原因是中国人和母语为英语的人在观察或描述事物时的角度不同,正如小学课本中提到的一个普通鸡蛋,达芬奇却画出了美轮美奂,形态各异的素描,原因就在于视角即角度不同。而角度的差异化是由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原因造成的,有的是文化原因,有的是历史原因,有的是约定俗成等等。而本文的重点就在于揭示英语习语理解的过程中隐喻是如何应用的及其应用效果。

由于英语习语数量可观,不胜枚举,而篇幅有限,所以仅列举具有代表性的习语。

二、习语的隐喻认知功能分析

这可以通过英语习语中的.具体实例剖析得出新的发现。

rest on one’s oars休息,暂停工作(孙海运&方如玉,1998:308)同样是休息,中国人的习语可以是“床上躺躺”,而英语中用的是oars,常识告诉我们,oars是躺不下人的,之所以用oars,很有可能是因为oars像我们的床一样触手可及,而且作用是像床一样相对固定,可以让人依靠,暂时休息一下。所以从这一点看,oars是个隐喻。而之所以用oars,而不用其他类似作用的物体,可能是跟英语的发源地――欧洲的英伦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海,英国人靠海而生、靠海而兴,在帆加桨的时代,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长期在海上从事贸易,军事活动的水手而言,桨的重要意义看见一斑。所以在他们累了而又不得不坚守岗位的时候,桨很可能是他们身边所能想到和所能用到的为数不多的替代品,因而也就不难想象和理解这个习语的由来了。

see how the land lies观察形势,衡情度势see how the wind blows看风向――望望形势,了解情况(孙海运&方如玉,1998:328)以上两句习语异曲同工,不仅意思相近,而且他们的取材点也都来自于航海,正如上句习语所述,对于活动范围仅限于船上的水手而言,船的航线及与之相关的影响航线的因素都会成为水手们常常面临的也必须面临的课题。所以他们在决定船的航线、航向时,就有必要参考海岸线、风等客观因素,长此以往,观望形势的意思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航海上,而是拓展到范围更广的日常生活中去了。因此,这两句习语的意思是整体采用了隐喻认知的角度,而且是内化了的,在不知不觉中范围扩大了。

raise the wind筹款――张罗款项(孙海运&方如玉,1998:304)这句习语也来自于航海。帆船时代,有风船才可以顺利出海;同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业都应该有必要的资金,否则啥事也是白谈。这里以风喻钱,本来这两个事物属于不同的domain,两者之间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放在不同的情景中,他们就有了共同点,就是这二者都可以促成人们完成某事,达到某种目的。

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意义是一致的。

take someone down a peg(or two)出某人的丑,挫某人的锐气,煞某人的威风,打掉某人的架子(孙海运&方如玉,1998:377)peg在乐器中指的是弦乐器上用以调弦高音或低音的旋钮,如果紧弦,那么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高;如果松弦,那么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低。“take down a peg(or two)”显然是松弦,松的弦发出的声音就低沉,常用于感染力强、使人情绪低沉、催人泪下的音乐中,比如布鲁斯,哀乐等。其实,这个习语中有三个隐喻,首先是以物喻人,其次是把旋钮比成某人的锐气,威风,架子等,还有把松的弦发出低沉之音之后带给人心理的影响比喻成让某人难看,下不了台等。所以这句习语恰到好处地,委婉地表达了中文的相应意思,可以说一箭双雕。

take someone under one’s wing庇护,照料(孙海运&方如玉,1998:377)这个习语中关键的词就是wing,它使我们下意识地想到鸟类,将someone换成fledgling,take fledgling underwing则使人联想到小鸟在窝里暖暖地依偎在母鸟翅膀下的情景。这里以鸟喻人,小鸟喻被庇护,被照料的人,母鸟喻庇护,照料的人,由物及人,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that is another pair of shoes那是另一回事,那就另当别论了(孙海运&方如玉,1998:386)这里(a)pair of shoes和anotherpairofshoes显然是不一样的,就喻体而言,鞋子可能款式一样,可能尺寸一样,可能款式尺寸都一样,但同一大小脚穿在款式尺寸都一样的鞋中,感觉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鞋子是因人而异的,世上不存在一式一样完全相同的两双鞋子。所以,在这句习语中,当本体是事物的时候,就是指另一回事了。这个隐喻的着力点在于强调相似,相同事物的差异。

one’s line of country爱好范围,熟悉范围(孙海运&方如玉,1998:264)line of country的本意是狩猎时的固定范围,既然范围一定,那么可能就是狩猎者本人熟悉或喜爱的,所以既然是范围,也就可以从开始的狩猎范围扩展到任何爱好的范围或熟悉的范围。从这一点看,喻体是狩猎时的实体范围,而本体则既可能是某一实体范围,也可能是某一虚指的范围,比如某一领域,某一范畴等。

penny-wise and pound-foolish贪小失大;小处精明,大处浪费;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孙海运&方如玉,1998:277)中文的意思中“小”,“大”都是抽象概念,到底大小该怎么把握,着实让人犯难;而英语的对应习语则将这两个概念具体化,即英伦居民司空见惯的货币中,使得本体具象化,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lion in the path(或way)难关,拦路虎,可怕的障碍(孙海运&方如玉,1998:207)这里中文是拦路虎,而对应的英语习语则是拦路狮,意思是一样的,但主体不一样。这还是涉及到人们对事物的熟悉度。虎在东方是兽中之王,仅中国我们熟悉的就有东北虎,华南虎等。而对于英国人或其他母语为英语的人而言,狮子可能是他们经常见到的动物,在他们看来就是兽中之王。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无独有偶,纷至沓来;祸不单行(孙海运&方如玉,1998:176)我们知道英国阴雨无常,时常一场不期而至的雨就会搞得人心烦意乱。可想而知,如果是大雨突然下了起来,这将会给毫无准备的人带来多大的麻烦。所以,这里的喻体有大小不同的两类雨,而本体是不幸、灾祸,麻烦等纷至沓来,总之,是总体程度的质变式加剧。

三、小结

关于隐喻的实质,如胡壮麟所言:第一,隐喻的实质是替代,以同义域里的一个词语替代另一个词语;第二,隐喻的实质是比较,对分别来自两个义域里的词语的相似性经过比较建立联系;第三,隐喻的实质是互动,两个分属不同义域的词语在语义上互相作用,最后产生新的语义(胡壮麟,2004:17)。由以上实例分析可见,人们认识周围世界总是从身边最常见、最熟悉的事物开始,然后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地慢慢拓展开来,认识不常见的、不熟悉的事物.

篇10:论英汉习语中设喻形象的翻译

论英汉习语中设喻形象的翻译

比喻在英汉习语中的`运用较多,但由于文化的不同,设喻形象上有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分析英汉习语差异的原因来论述英汉习语中设喻形象的翻译.

作 者:王妍 WANG Yan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学院外语系,河南平顶山,467000 刊 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 7(3)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习语   形象   比喻   差异  

英语习语翻译中的隐喻应用论文

新闻翻译策略探微

试析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研究论文

商标翻译的美学策略

关于圣经的习语介绍

谚语、习语和俚语转

美国习语学习:摇摆不定

商标的文化特征与翻译策略

美国习语第59街

and连接的英语习语简介

习语翻译中的策略(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习语翻译中的策略,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