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翻译研究概略论文

时间:2022-11-29 13:55:35 作者:奶制品食用先锋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奶制品食用先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语用学翻译研究概略论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语用学翻译研究概略论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中国语用翻译研究

中国语用翻译研究

语用翻译是翻译研究的新领域.国内学者在语用学的框架下研究了指示语与语用前提、会话原则、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顺应理论等对翻译的制约与解释力,以及跨文化语用翻译、语用翻译策略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认为,国内语用翻译应注重实证性与动态翻译过程的`研究,结合中外语用翻译研究成果,透视语用翻译的本质,逐步建立起语用翻译的模式与流派.

作 者:曾文雄 ZENG Wen-xiong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外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刊 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2005 28(2) 分类号:H05.9 关键词:语用学   翻译研究   翻译模式  

篇2:语用学翻译研究概略论文

语用学翻译研究概略论文

论文摘要:语用学翻译研究思想源于20世纪九十年代,经过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在国内和国外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文章从陈述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入手,首先追溯了语用学翻译研究的起源,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继而探讨了将语用学与翻译研究进行交叉的可能性和可行之路,最后指出了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研究发现,语用学与翻译研究有着广阔的交叉面,因此语用学翻译研究必将有宽广的发展前途;按照分相论和综观论的框架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能够作为其发展的可借鉴之路;最后,研究指出:语用学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重心在于理论体系的构建、重大理论的创立、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重心的转移上。

论文关键词:语用学翻译研究,发展历程,分相论,综观论,发展方向

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交际活动,对于这一活动进行研究的翻译学具有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等主要特征。因此,从多学科和跨文化的角度对翻译学进行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的一个趋向。语用学翻译研究则是被一发展趋势催生出来的一个关于翻译学研究的新范式。

1.语用学翻译研究发展历程一览

1.1语用学翻译研究的由来

最早用语用学来研究翻译的学者及其论著有Hatim和Mason的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1990)以及Gutt的两本著作: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1992年第一版);RelevanceTheory:AGuidetoSuccessfulCommunicationinTranslation(1992)。Hatim和Mason在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1990)一书中所提到的中心思想是:语篇作为“一整套相互关联的功能”,是“为了对某一特定环境作出反映,并因此达到一个整体的修辞目的”;而Gutt在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中明确提出了关联论翻译观,由于这一理论对于翻译交际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因此自其提出起至今在国内外翻译界的影响较大。

由LeoHickey主编的学术文集ThePragmaticsofTranslation是语用学翻译研究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该论文集收录了13篇文章,包括有关翻译方法的言语行为和言外功能,合作原则与文学翻译,对相关理论在翻译中的思考,礼貌原则与翻译等多方面的内容。该论文集涉及了语用学基本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问题,是对语用学翻译研究所进行的一个全面概述,无疑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2语用学翻译研究的现状

就国外的语用学翻译研究而言,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奠基之作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的语用学翻译研究。在俄罗斯语言翻译学中,语用问题作为诸多语言学问题之一而被学者们所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他们主要从语义对应的角度来分析语用意义的传达和翻译的语用意义。三位俄罗斯翻译理论家对翻译中的语用问题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们是巴尔胡达罗夫、科米萨罗夫和什维策尔分,他们的研究涵盖了诸如:语用关系、原文发出者交际意图和译文接受者接受能型、语用意义的传达以及翻译语用学的构成和翻译语用学的研究类型等多个议题,他们三人的翻译语用学思想对于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国内的语用学翻译研究思想可以追溯到旅美学者赵元任1969年发表的DimensionsofFidelityinTranslation,withSpecialReferencetoChinese,在文章中,作者提出语义要根据语境决定,强调功能和语用对等。如今,国内学者或者运用语用学理论结合翻译理论进行研究,或者借助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的现象进行解释,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在看到语用学翻译研究所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将翻译的研究与语用学的研究结合起来的语用学翻译研究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无论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还是在重大学说的创立上都没有形成气候。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语用学翻译研究,基本上是未被开垦的领域。

2.语用学与翻译研究的多元结合

2.1翻译研究与语用学研究的交叉

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研究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特点,但这两门学科在上述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一点决定了翻译学和语用学研究存在着交叉的可能性。

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学研究是探讨译者如何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而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如何使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其研究对象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话语和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由此可见,翻译学研究和语用学之间有着众多的交叉点:首先,从本质上讲,翻译学和语用学都是研究交际活动的学科,如翻译学研究的是译者在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交际和互动,而语用学研究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交际互动;其次,两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再次,在研究任务上,二者都侧重于研究意义(特别是话语隐含意义)的传递和理解;另外,这两门学科的研究特点更是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二者都注重语境在话语理解中的重要作用、都强调语言理解是一个动态推理过程;最为重要的是,两门学科一致认为,语言理解和表达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过程,不单单需要大量的语言知识,同时需要涉及对认知、心理、文化等诸多方面知识的了解。

由上述分析可见,语用学和翻译学研究的结合绝非偶然,而是由于二者之间都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而天生就具有了亲缘般的联系。语用学的诸多理论对翻译活动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这就决定了从语用学角度来对翻译学进行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有些学者认为,弄清翻译学和语用学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把两个学科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把翻译教学研究引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是广大翻译研究人员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笔者认为,语用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点并不难找出,现在更重要的工作是在认清这些结合点后,力图构建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以便引导这一研究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根据语用学研究的大体脉络,我们可以按下述思路搭建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基本框架。

2.2.1语用学翻译研究分相论

语用学和翻译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前者在各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都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微观的分析方法。其实最早用语用研究方法解读翻译研究的先驱们也是从这些微观层面入手的。如上文提到的Gutt,他明确的将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关联理论用于解释翻译活动。继Gutt之后,学者们又将更多的语用学原理运用到了对翻译活动的探讨中,如Hickey汇编的ThePragmaticsofTranslation一书中所收录的文章就研究了合作原则、言语行为、语用前提、礼貌原则、指示语、模糊限制语等语用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翻译实践的制约与影响。

目前,从微观层面进行的语用翻译研究,即用语用学基本原理来解释翻译现象的活动正在稳步向前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这项研究。他们除了延续传统即继续探讨关联理论对翻译学的指导意义之外,还将研究扩展到了语用学传统理论的方方面面,如将语用学最传统的基本内容:指示语(deixis)、前提(presupposition)、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言语行为(speechacts)、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structure)等运用到翻译研究中,或探讨语用学领域里的基本理论: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adaptationtheory)甚至模因论(memetics)对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从语用学角度对翻译研究的讨论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上述研究都是从语用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入手,属于语用翻译学研究的微观层面,它和英美学派所采取的分相论——将语用学看成是语言学的分相研究这一手法不谋而合,故笔者将这一系列的研究称之为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分相论。

2.2.2语用学翻译研究综观论

除了从微观层面介入外,语用学视角的翻译学研究还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展开。语用学和翻译学两门学科都有着较为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决定了两门学科都可以从多学科的角度综合进行考察,这就是所谓的语用学翻译研究综观论。

在将综观论这一概念引用到语用翻译研究领域的同时,国内外学者从多层面、多视角对翻译研究进行阐释,从跨学科的视野开创了语用学综观论的翻译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对比语用学翻译研究、词汇语用学翻译研究、语篇语用学翻译研究、认知语用学翻译研究、修辞语用学翻译研究、文学语用学翻译研究、社会语用学翻译研究和跨文化语用学翻译研究。

相比语用学翻译研究分相论,从综观论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的语用学研究还没有形成规模。国内外学者们只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作了探索性研究,如哈蒂姆和梅森的《语篇与译者》、刘宓庆的《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黄国文,张美芳的《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孙艺风的《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等等。这些研究从整体上而言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但由上分析不难看出,这一角度的研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这也为致力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道路。

3.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

语用学和翻译学研究都在朝着跨学科方向发展,这两门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面,因而为语用学和翻译研究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如何将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推向更广更深层次的发展,是致力于该领域的广大学者应该担负的重大使命。基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其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未来语用学翻译研究应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进一步明确语用学翻译研究的任务及研究范围,构建这一研究的理论体系,力争早日确立语用学翻译研究的的独立学科地位;

第二,语用学翻译研究应继续其跨学科的主线,并进一步拓展思路,对翻译研究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具体而言,从翻译类型而言,语用学翻译研究不仅要涉及笔译还要涉及口译研究;从翻译文体而言,不仅涉及文学特别是小说翻译还要涉及诗歌、新闻文体以及科技文体的翻译;

第三,语用学翻译研究应调整重心,从目前单一、微观地对传统语用学理论对翻译活动的描述性研究转向综合、宏观层次的理论构建和整合上来。对于任何一个学科而言,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作支撑,没有重大的理论做后盾,是很难有长足的进步和飞跃的发展的。

语用学翻译研究虽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总体而言它还只能算是处于起步阶段。从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现状来看,客观的讲,它充其量还只能被看作是一个新的学说或新的研究视角。因此,语用学翻译研究无论是在其学科地位的确立、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研究范围的扩展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结束语

作为翻译学研究的一个新范式,语用学翻译研究力图把翻译活动的过程放到语用学研究的范围里进行观照,或者说是以语用学理论为指导来对翻译学进行研究。自从Gutt在九十年代首次提出用关联理论解释翻译活动以来,语用学翻译研究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历史。

通过以上的探讨,笔者认为语用学与翻译研究有着广阔的交叉面,这预示着由二者结合而产生的翻译研究新视角:语用学翻译研究必将有着宽广的发展前途。在对语用学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这一研究可以借鉴语用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即按照分相论和综观论的框架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最后,笔者指出语用学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重心在于理论体系的构建、重大理论的创立、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重心的转移上。

参考文献

1 Hatim&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90.

2 Gutt,Ernst一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lst Edition. Oxford:Balekwell. 1991.

3 Leo Hickey..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 韩家权.翻译的语用学研究刍议[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1.

5 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4.

6 何自然,吴亚欣. 语用学概略[J].外语研究, 2001, 4.

7 韩家权.翻译的语用学研究刍议[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1.

8 王建国.关联理论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2005,4.

9 Verschueren,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ewyYork:Arnold.1999.

10 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11 黄国文,张美芳.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3.

12 孙艺风.视角 阐释 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3 曾文雄.语用学翻译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篇3:反语语用研究初探

反语语用研究初探

反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种有效的'交际手段,本文从语用视角分析在日常谈话中反语的使用及其语用功能.

作 者:张丽萍 ZHANG Li-ping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8(2) 分类号:H31 关键词:反语   日常谈语   语用功能  

篇4:语用学与翻译

语用学与翻译

语言学是研究交际中的语言,是对语言进行动态的研究,而非从纯语言的角度孤立地进行研究.语言学的.理论极具现实性,对翻译学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作 者:杨立斌 王艳红 YANG Li-bin WANG Yan-hong  作者单位:杨立斌,YANG Li-bin(哈尔滨医科大学,国际交流处,哈尔滨,150080)

王艳红,WANG Yan-hong(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阿城,150301)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8) 分类号:H030 关键词:语用学   翻译学   语境   言语行为理论   会话含义理论  

篇5:语用失误及策略研究

语用失误及策略研究

本文通过对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从语境认知、语用功能对比和文化习得角度研究和探讨提高语用能力策略问题.

作 者:鲍文  作者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浙江,台州,318000 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4 25(11) 分类号:H03 关键词:语用失误   策略   语境认知   语用功能   文化习得  

篇6:语用推理模式研究

语用推理模式研究

语用推理是语篇理解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语篇接受者在语言解码后,还需要运用一系列推理规则,从语言信息前提和语境前提中推导出一个结论,即语篇的.隐含意义.语用推理不同于一般的逻辑推理.在一般的逻辑推理中,仅借助于前提就可以推导出正确结论;语用推理则需要依靠语境信息.这使语用推理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本文通过分析语用推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探讨语篇理解过程中的语用推理模式.

作 者:刘金玲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山东,青岛,266109 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年,卷(期):2008 10(2) 分类号:H313 关键词:语篇   理解   语境   推理   模式  

篇7:语用预设研究综述

语用预设研究综述

文章从语用的角度出发,就语用预设的定义、特征、选择策略及其功能等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和综合,并且运用语用预设理论探讨具体的语言实际应用,发现语用预设已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在广告语言中被普遍使用.

作 者:吕萍 舒春雨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25(6) 分类号:H030 关键词:语用预设   理论   实践  

篇8:英文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英文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广告作为文化的产物,直接展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所以广告语言是一门具有浓郁文化色彩与时代特点的艺术形式.所以从语言、文化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了英文广告翻译中所出现的'一些语用失误,希望能够引起英文广告创作者们对这种现象的关注.

作 者:郭敏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223 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 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年,卷(期):2008 20(2) 分类号:H159 关键词:广告翻译   文化差异   语用失误  

篇9:国内语用学研究综述论文

国内语用学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语用学研究在中国历经2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对西方语用学理论的简单引进、介绍到结合汉语实际开展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首先回顾了语用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然后指出了当代语用学研究的两大流派,最后展望了语用学在宏观层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语用学;历史;现状;流派;趋势

语用学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但是直到70年代才把它看作一门学科。语用学把语言、现实和人类自身联系起来,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现在,语用学已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心,是语言科学中一个富有生气的领域。

一、语用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

语用学渊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上世纪30年代,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CharlesW。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了符号学三分说: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从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语用学领域的探索有了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语用学研究的成就应归功于另三位哲学家的理论建树。他们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美国分析学家赛尔、格莱斯。奥斯汀“不满意语言哲学对所指、意义、陈述的真实和谬误的传统研究”(Leech,1981:321),首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向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挑战。70年代后,在研究了奥斯汀的间接施为句基础上,他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话语的形式不直接反映出这句话的交际意图。赛尔甚至提出“语言理论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现在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进入70年代,语用学异军突起,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1970年在波士顿召开的《自然语言的语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标志着语用学研究时代的开始,成为其蓬勃发展的契机。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得到承认,确立了它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这个时期的研究表现出下面几个特点:

(1)人们从各种观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各个方面(指示语、会话含意、言语行为等),围绕语言使用的各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趋势;

(2)语用学吸引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兴趣,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冲破了哲学家的一统天下,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领域。

语用学在70年代的确立为80年代的迅猛发展铺平了道路,语用学研究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大发展的主要标志是:

(1)语言学家对前期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开始进行梳理和总结,语用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研究内容具体化。语用学研究朝着统一协调的方向发展。

(2)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讨论的问题宽泛但主题集中,已不再局限于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开始触及语言本质的某些重要理论问题,如语言使用者的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关系,语言结构如何跟语境相互作用等问题。

(2)语用学由纵向的内部各部门之间关系的研究转向了同语言学各核心学科之间以及边缘学科之间关系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促进了语用学自身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形成了以语用学为中心,各学科同步发展的局面。

二、语用学研究流派和发展趋势

语用学是关于语言使用的研究。以这种基本的认识为前提,国外语用学研究形成了两大流派:英美学派的微观语用学和欧洲大陆学派的宏观语用学。前者认为语用学如同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一样是语言学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即“分相论”;另一种观点认为语用学是对语言和交际的认知、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研究,它是对语言功能的一种综观,即“综观论”。

向明友(2006)认为当前语用学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是在沿着完善理论体系和拓宽应用领域两个方面发展的。理论体系的完善是在沿着以下三个方向朝纵深展开:

(1)突破英美语用研究传统,将语用学具体化为一种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形成与英美传统对垒的语用“综观论”。

(2)着力尝试语用研究方法论的革新,不再将语用学局限于语言哲学的定势。

(3)语用学理论发展的第三个方向体现于关注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大脑神经等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用学[J]。国外语言学,1980,(3)。

[2]孙淑芳。俄语析使言语行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向明友。语用学研究现状谈[J]。中国外语,2006,(1):10—11。

篇10:意义和所指的语用研究

意义和所指的语用研究

意义和所指的语用研究可以说是意义和所指理论研究中的重大进展,它标志着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意义和所指的语用研究将意义的生成和所指的确立看成一种社会行为,因而十分关注话语上下文、语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充分注意交际双方在动态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对意义和所指的磋商、推理和建构.

作 者:杨峰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刊 名:河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X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25(3) 分类号:H059 关键词:意义   所指   语用研究  

篇11: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述评

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述评

词汇语用学是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新兴发展的'分支,目前探讨的词汇与语用之间的界面问题主要包括阻遏现象、语用畸形、词义理解等.词汇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可以进一步拓宽,并且有必要在更广范围内引进语用学理论,不仅研究词汇语义学与语用学之间的分工问题,而且探讨构词法、词态学、词源学等与语用学之间的联系.

作 者:陈新仁 CHEN Xin-ren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刊 名:外语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年,卷(期):2005 “”(5) 分类号:H315 关键词:词汇语用学   词汇   语用学  

篇12:语用预设研究的论文

语用预设研究的论文

一、语用预设

预设(或称前提)一般分为语义预设(Semantic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Pragmaticpresupposition)两种。语义预设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绝大部分是由语言本身所引起的。如John’sbrotherisill.无论这话真实与否,前提“Johnhasabrother”一直存在,此预设由属格“’s”而来。可见语义预设是语句命题本身所拥有的一种意义,是静态的、抽象的。但在具体的话语交际中,语句总是与具体使用相联系,处于一定的语境中,因此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预设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研究预设,这就构成了预设的语用研究。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语用预设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与语境密切相关,是动态的、具体的。语用预设一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何兆熊,2000:281):(1)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对语境所作的设想。说话人对自然语言环境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一些设想,并基于这些设想展开话语交际,语用预设是话语产生的背景信息。(2)语用预设是一个言语行为的必要条件。说话人在实施言语行为时预设了那些能使此言语行为恰当实施的必要条件。(3)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语用预设还表现在说话人会预设他认为对方也拥有的知识。语用预设的这种“共知性”(mutualknowledge)是交际得以成功的基础,没有这一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话语交际就不能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用预设绝大部分是由非语言因素引起的,跟语境密切相关,与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与交际双方的关系密不可分。总体而言,语用预设有两个基本特征:合适性(appropriateness)和共知性(mutualknowledge)。具体而言,还有主观性、单向性和隐蔽性。语用预设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话语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它在话语交际中能起到怎样具体的作用呢,下文将作详细探讨。

三、语用预设在话语交际中的作用

1.改变、否定语义预设。

语用预设不仅比语义预设更灵活,而且能进一步改变甚至否定语义预设。如:

(1)Policeman:Wheredidyouputthemotorbike?

Suspect:Ididnotstealanymotorbikeatall.

警察的问话里有一个语义预设“Yougotthemotorbike.”(你手头有这辆车),在审讯语境下,这无疑意味着嫌疑人“偷”了这辆车,这是警察故意设置的语用预设,目的是诱使嫌疑人承认并说出其所在,只是对方察觉到了这一用心,直截了当地推翻了这一语用预设——“我根本就没偷过车”。既然没偷,当然不知其所在了。因此,语用预设在特定的场合中可改变语义预设所含的意思。

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的态度和意图(何自然,1998),说话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巧妙地预设不利于对方的事态,再加上预设的隐蔽性,听话人不易识别说话人的别有用心,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设好的圈套。听话人要识破对方的意图,则要透过其语义层面的普通预设来把握其真正的语用预设。语境中的语言因素和语境中的非语言因素都可导致语义预设的改变或否定。预设对语境因素的这种敏感性表明了其语用性质(何兆熊,2000:297),因此很难把它作为一种纯粹的语义关系来研究,必然要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

2.消除语句歧义。

许多语句从单纯的语义学角度看往往不止一种解释,存在语义歧义,但在一定的语境中,交际双方拥有共同的相关背景知识,往往不需要额外的解释就能使意思唯一确定,说话人对共享的语境知识的预设简化了交际言语,而交际对方完全能理解说话人的“不言而喻”。如:

(2)Thetallmanandthewomanleft.

从语义角度看,这是一个歧义句,tall只修饰man呢还是修饰两者man和woman?事实上双方都明白当时在场的只有man是高个子,因此不可能产生理解上的歧义,也就不需要刻意的解释和说明了。可见,正因为说话人预设了这一相关背景知识,他才如此“模糊”、“简略”地说且确信对方不会产生歧义理解。因此,语用预设可解释语句歧义是如何消失的。

3.提供话语连贯的纽带。

许多语句从语义角度来看是互不关联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却频频出现,且交际双方都能顺利进行交流,这是因为双方都拥有对此话语合适性条件的语用预设,正是这些预设为看似互不相干的语句提供了联系纽带。如:

(3)John:What’sthetime?

Mary:Thepostmanjustarrived.

表面看,Mary的回答与John的`发问风马牛不相及,但John却得到了答案:邮递员每天10点来学校取邮件,因此大概是10钟左右。此例中,Mary预设了相关背景知识,并认为John也拥有此知识并能据此作出相应的推理而得到答案。因此对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的预设保证了话语“意义”上的连贯,使交际顺利完成。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双方基于相同或相似的认识环境,包括语境知识、背景知识和常规关系等,在交流时会寻找最佳关联点。为了寻找这个最佳关联点,说话人会对听话人的认识状态作一番充分的估计,并根据所做估计对可以进入话语信息流的事实或事态作恰当判断和选择,断定哪些是对方熟悉的、已知的背景信息,哪些是有待对方了解的断言信息。对已知背景信息作为预设,大大精简了话语,又保证了最佳关联性,确保了交流顺利进行。因此恰当预设不仅可以解释话语表面的语义歧义为何在实际交流中不会引起歧义,还解释了表面上互不相干的话语为何是内在连贯的。

4.产生幽默等特殊效果。

如上所述,语用预设具有合适性和共知性,说话人会根据不同交际语境进行合理预设,并认为对方能理解、顺应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合作效果。可有时候,交际对方明明懂得说话人的预设,却故意曲解或置之不理,由此产生一些特殊的效果,如幽默。

(4)Girl:Ifwebecomeengaged,willyougivemearing?

Boy:Sure.What’syourphonenumber?

上例中,女孩钟情于男孩,希望男孩送她一枚订婚戒指(ring)。女孩的这点预设任何人都能懂,男孩自然明白女孩的心思。可是他却对其故意曲解,把ring当作电话,把女孩的预设扔在了一边,言外之意他根本就不想谈论此话题或者甚至对对方不感兴趣。

也有的时候,说话人对对方的共享知识作了错误的估计,致使听话人作出错误的预设推理,从而制造出幽默效果,如:

(5)Mother:pleasegotothestoreandbuymesometomatopaste.

Son:Why,arethetomatoesbroken?

母亲的意思是让儿子买番茄酱,儿子却把“paste”理解成了浆糊。母亲高估了儿子的理解能力,使得儿子错误地认为是番茄破了需要浆糊,儿子推理的预设与母亲的预设完全对不上,幽默效果因此产生。因此,有时候说话人自认为作出了合理的语用预设,偏偏听话人不理解或故意曲解,有意无意地改变了说话人的预设,与说话人的预设“牛头不对马嘴”,语言就变得滑稽可笑,幽默就产生了。

四、结语

话语交际受众多因素制约,从语用预设的角度进行研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总的说来,语用预设对话语交际起到制约和引导作用,是话语理解的先决条件和推导会话含义的基本依据,巧妙运用语用预设能起到幽默等特殊的效果。鉴于预设本身的复杂性,笔者主张预设研究应是多角度、多学科的全面综合研究,期待与广大同仁一起努力。

论文关键词:语用学语义预设语用预设

论文摘要:话语的产生和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这个过程显然是不够的,而语用学则提供了一个较为科学的角度,因为语用学研究的是交际双方如何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话语交流。本文从语用学里的语用预设角度入手,通过分析其特点探讨了语用预设在话语交际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13:意图性与语用翻译

意图性与语用翻译

意图性是原作者隐含在语篇中的目的',译者在翻译时必需考虑意图性.本文从意图性与交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意图性在语用翻译中的作用,并通过例证说明只有传递了原作者的意图性才能达到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作 者:胡作友 张小曼 Hu Zuoyou Zhang Xiaoman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刊 名:学术界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S IN CHINA 年,卷(期):2005 “”(6) 分类号:H159 关键词:意图性   功能对等   语用翻译  

篇14:中英标识语的语用翻译

中英标识语的语用翻译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规模不断地扩大,作为国际化语言表达的标志--英语的标识语越来越引起关注.当前标识语的不规范现象,极大影响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形象.分析了标识语的`文本类型,及造成标识语翻译失误的文化差异,指出标识语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必须在语用翻译的原则下进行,并列举了标识语的语用翻译的四种方法.

作 者:王治琴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外语系,上海,20009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7 “”(23) 分类号:H3 关键词:标识语   语用翻译   文化差异  

篇15:英汉语标点符号语用功能研究

英汉语标点符号语用功能研究

参照韩礼德的语言功能理论,结合具体例子来说明英汉语标点符号实际上都具有概念、谋篇、文体修辞(含人际)功能.此外,英汉语标点符号还具有语汇替换功能.

作 者:徐兴胜 刘炜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刊 名:鸡西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9(5) 分类号:H055 关键词:英汉语标点符号   语用功能   比较研究  

程度副词语义、句法、语用研究

吊古战场文翻译

语用预设与审讯语言应对研究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赠刘景文翻译

北山移文文言文翻译

祭十二郎文翻译

高二概写作文

吊古战场文的文言文翻译

柳枝词 郑文宝-柳枝词翻译

语用学翻译研究概略论文(集锦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语用学翻译研究概略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