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祝义才的故事

时间:2023-05-22 03:39:48 作者:沿途看风景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沿途看风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中国企业家祝义才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中国企业家祝义才的故事,欢迎阅读!

篇1:中国企业家祝义才的故事

普通的穿着,平缓的语速,腼腆而谦逊,让人很难将今年刚满四十岁的祝义才与“亿万富豪”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位极普通的平常人,正是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董事长。该集团是大陆最大的低温肉制品生产商,二00三年销售额六十二亿元人民币,年产二十五万吨肉制品。

跳出农门:

半工半读念完大学,祝义才出生于安徽桐城一户贫苦农家。对这户从严重自然灾害中熬过来的穷人家来说,“义才”两个字中寄托了无尽的慰藉和希望,“义”是家族排序,而

“才”则是既有学识又有财富之意。祝义才果然不负家人厚望,靠读书冲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考上了合肥理工大学。由于家庭生活困难,自立的祝义才是靠半工半读上完学的。回忆起这段日子,他说:“直到一九九0年之前,我经手最多的钱是每月三十元的生费。那时我更明确的金钱概念在两位数以内。”下海“摸鱼”:全部家当二百元人民币

大学毕业后,祝义才被分到了安徽省交通厅属下的海运公司。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跳出“农门”,吃起了“皇粮”,这放在绝大多数人身上都会心满意足。然

而,祝义才注定是个例外,“这样整天坐在办公室逐渐老去我觉得很可怕……”一九九0年,不安分的祝义才工作了一年多,就“跳下了海”。这一跳,便跳出了十四年后坐拥数十亿元资产的商界大亨。祝义才不止一次谈及他的财富观:敢于放弃。所谓有“舍”才有“得”。而这次舍“皇粮”而“下海”,最终赢得亿万财富,或许可以看做是祝义才第一次“舍得”之举。

聚沙成塔:

贩虾蟹赚到几百万经朋友指点,他看中了当时利润很大的水产生意―――贩卖虾蟹做出口贸易。一波三折后总算顺当,祝义才租了一辆三轮车用来送货,将从水产摊上赊来的

货一车一车送到贸易公司。为使货物保鲜,车上装满冰块,而他自己就坐在满是冰块的车上,冻得腿脚发麻……辛苦了半个多月,订单完成,祝义才仔仔细细地对自己的第一笔生意做了一下结算,结果令他大吃一惊:赚了十万元人民币!好景由此开始,财富聚沙成塔,他又接连拿到几家大公司的订单,当年销售额达到九千多万元人民币,净赚了四百八十万元人民币!

上岸“做肉”:

冷门行业挖掘商机,从二百元人民币到四百八十万元人民币,“皇粮”与百万财富的一“舍”一“得”,给祝义才的震撼与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而他的“野心”绝不仅仅到此为止。虽然他靠水产起家,但这行还是没能留住他。一九九二年,祝义才怀揣着在合肥做水产生意赚下的两百万元人民币,到南京去闯天下。在雨花台区的沙洲,他租下一个小厂房,创立了雨润公司。在成立雨润肉食品公司时,祝义才放弃了眼前的小机遇,没有搞市场红火但竞争也激烈的高温火腿肠项目,而是瞄准宾馆的高档西式低温肉制品市场,在当时,大陆尚没有进行工业化生产的西式低温肉制品,可以说,根本就没有竞争。于是他一炮打响,销售额逐年翻番。

目标:成为全球前几位的品牌

一九九六年,祝义才又先人一步,开始参与国企的改革改制,在大陆先后重组了三十多家国有企业。现在雨润已成为以食品业为主,下属五十九家分公司的大集团,公司员工由十年前的六十人增加到两万三千多人,总资产由三百万元人民币增加到五十三点六亿元人民币,销售额从创建时的六百万元人民币发展到二00三年的六十二亿元人民币,预计二00四年将超过八十亿元人民币。祝义才没有因此而满足,他心中有更远大的目标,那就是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五十年的努力,将雨润打造成一个国际化企业、全球前几位的品牌。为此,他已将眼光投向国外,正在印尼、东南亚、中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洽谈建厂,将雨润的产品销往海外市场。祝义才称,目前企业还处在第二次创业阶段,和海外的大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排名并不很重要,在和国际强手过招后,如果过了十年仍排在前面,那才是真正的企业家。

篇2:祝义才简介

祝义才

姓名:祝义才

性别:男

年龄:38

出生地:安徽

教育:大学(合肥理工大学)

主要公司:江苏雨润食品集团

公司总部:江苏南京

第一次上市:香港主板――0735东成控股(4月)

主要行业:肉制品,房地产

资产:1.9亿美元(1.06亿美元)

祝义才继续发展着他中国最大的冷冻肉加工企业之一,雨润集团去年的销售收入比前年增长了50%,达3.70亿美元(2.40亿美元),纳税2400万美元,有12,000名员工。雨润集团目前正大力投资房地产项目,在全国各地的开发面积有100万平方米。祝义才今年在香港买壳上市。他的第一桶金来自于1989年的螃蟹生意,当年他净赚60万美元。

篇3:企业家必读的中国最经典的管理故事

“庖丁解牛”的故事出自《庄子•养生篇》,曾被编入中学课本,是被广泛流传的故事,“庖丁解牛”的故事其实蕴含了很多哲学的理念。在改革的大潮中,许多企业家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造就了许多商业传奇。但第一代企业家许多都成了历史的记忆,不是企业从昌盛走向了衰亡,就是企业家本人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王者归来,最后完美谢幕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根本之处就在于成功之后,心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很好把握企业和自我管理之道。从开始的兢兢业业到以后的浮躁散漫,从开始的小心谨慎到后来的盲目自大,从开始的谦虚平和到后来的唯我独尊,从开始的调查研究到后来脱离实际,从开始的内敛慎独到后来的飞扬跋扈,目空一切,这都是其成功之后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没有遵循古人内圣外王的哲学管理和处事理念造成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原是说养生的道理,但更是揭示了管理者如何王者归来的自处之道和处事之道。

“庖丁解牛”的原文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p,砉然向然,奏刀d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U,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L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f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全篇的意思是:“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大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更多有关爱维龙媒董事长段俊平先生相关观点可以参见《三人行,必有一师与必损一人的辩证法》)

篇4:中国最神秘的教父级企业家任正非的故事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记者正式采访过任正非,没有任何一个记者拍摄过任正非出席各种会议的照片。国内外各种高层次会议、颁奖大会的主办单位都邀请过任正非,但他拒绝出席一切颁奖活动,拒绝参与任何与华为的客户没有关系的会议。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多次将任正非列为备选人物,但任正非一直拒绝参选。该活动的策划人许文广很无奈,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很多专家和我们都认为他没有入选是一个遗憾,但是他有自己的原则,不参与任何媒体的活动,我们只有尊重他的选择。”

除了对于外界给予华为以及他本人的荣誉,任正非一概拒绝外,对于外界对他以及华为的质疑,甚至是恶意中伤,任正非从来都只选择沉默,从不去辩解。可谓我行我素,好坏任人评说,我自岿然不动。

饥饿的少年

任正非兄妹七个,全家一共有九张嘴巴,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吃饭。任正非的爸爸任摩逊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教育家,妈妈程昭远是一位普通教员。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任正非正在念高中,他要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饥饿。初中时,任正非被作为因材施教的榜样学习。由于天天饥肠辘辘,无心读书,高二时,任正非破天荒地补考了。

后来,家人去山上采一些红刺果,把蕨莱跟磨成浆,青杠子磨成粉代食。家人还发明了将美人蕉的跟煮熟了吃。

高三快高考时,有时在家复习功课,任正非实在饿得受不了了,就用米糠和菜和一下,烙着吃。后三个月,妈妈经常早上悄悄塞给任正非一个小小的玉米饼,使他能安心复习功课。任正非知道,这个小小的玉米饼,是从父亲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任正非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功劳巨大。

上大学时,任正非要拿走一条被子,家里就没有办法盖了。那时,还实行布票、棉花票,最少的一年,每人只发0.5米布票。没有被单,妈妈捡了毕业学生丢弃的几床破被单缝缝补补,洗干净,这条被单就在重庆陪伴任正非度过了五年的大学生活。

后来,任正非回忆道青少年时期并无远大的理想,高中三年的理想就是能吃一个白面馒头。

四十三岁那年,任正非与人以两万多元资金创办了华为公司。二十年后,这个公司咸了中国企业界竞相学习的榜样。

来自美国的灵感

圣诞节前夕,任正非先后访问了美国休斯公司、IBM公司、贝尔实验室和惠普公司。

在IBM,任正非整整听了一天管理介绍,详细了解了IBM项目从预研到寿命终结的投资评审、综合管理、结构性项且开发、决策模型……那天,任正非听得津津有味,认真地做笔记,如同一个谦虚的小学生。

考察结束后,他发现,朗讯也是这么管理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都源自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大学的一些管理著述。返回华为后,任正非在高层进行了长达两天的传达与研讨,印发了一百多页简报,在华为内部激起了新的改革火花。

他说:“我们只有认真地向这些大公司学习,才会使自己少走弯路,少交学费。IBM是付出数十亿美元的直接代价总结出来的,他们经历的痛苦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任正非去旧M访问的时候,作为首位非旧M内部晋升的CEO,郭士纳让已经病入膏肓的IBM起死回生。

19,任正非53岁,郭士纳55岁,任正非带领的是年销售额40亿、近6000名员工,快速扩张的IT业后起之秀:郭士纳带领的则是年销售额600多亿美元、近27万名员工的IT业巨头。与庞大的IBM相比,此时的华为显然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公司,任正非坚信:华为有一天也会如IBM般强大,但前提是华为要将IBM等跨国企业的管理精髓成功移植过去。于是,回国后,任正非开始在华为强力推行管理变革。

在动员大会上,任正非指出:“世界上还有许多好的管理,但是我们不能什么都学,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一个白痴。因为这个往这边管,那个往那边管,综合起来就抵消为零。所以我们只向一个顾问学习,只学习IBM。”

,华为斥千万美元请旧M进行流程再造。任正非告诫华为人,只有经过几死几生,还继续活着的企业家才算是真正的成功,而华为的发展还是太顺利了,还不能说是真正的成功。

永远在思想上艰苦奋斗

春天,任正非抱着“学习度过冬天的经验”的目的,到日本考察。战后日本的经济于10月达到景气上升到峰顶,随后陷入新一轮经济衰退期,多项重要经济指标均创战后最坏记录。经济出现战后最严重的负增长,失业率屡创新高。日元对美元汇率2010月为1美元兑108日元左右,一年后贬值至130日元左右。工业生产总值则跌到来的最低点,企业还在不断紧缩开支与裁员。

任正非就是在这个时候到达日本的。他惊讶地发现,在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中挣扎的日本人民没有被困难压倒。经历十年经济低迷后的日本,绝大多数企业已经连续八年没有增加过工资,但社会依旧平静、祥和、清洁、富裕与舒适,人们依旧兢兢业业地工作,任劳任怨地为日本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任正非认为,日本一旦重新起飞,一定会再次一飞冲天。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民族,任正非不禁想到了华为,他问自己,华为若连续遭遇两个冬天,不知道华为人是否还会平静,沉着应对。

2000年华为已经进入了平稳发展期,销售额达到2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3.3%,利润26亿元,纳税27亿元,员工达到16000人,注册资本金提高至23亿元。这已经是华为连续八年在市场上高歌猛进了。多年的高增长、长期的顺境、优厚的收入使得部分华为人有点飘飘然,以为华为永远可以成功下去。

任正非明白,华为迟早会遇到难题,甚至迟早会破产,到那个时候,华为人是否有能力应付?

华为一度以高薪著称。任正非并不反对物质享受,他甚至提倡并鼓励华为人尽情享受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幸福,华为已经有这个能力为员工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但是,任正非担心这种优厚的生活会磨灭华为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任正非要求华为员工永远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尤其应该向日本人学习,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也不怨天尤人,而是信心百倍地以高度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篇5:中国最神秘的教父级企业家任正非的故事

永远的遗憾

任正非的父母处处为他担心,生活也十分节省。当时广东卖鱼虾的摊贩将死鱼非常便宜地处理掉,任正非父母专门买死鱼死虾吃,说这些比内地还新鲜!晚上才出去买菜与西瓜,因为这时便宜一些。老两口一生勤俭节约攒一些钱说是为了将来救他,在任母去世前两个月,还与女儿说:“我存有几万元,以后留着救你哥哥,他总不会永远都好。”

1999年之前,任正非每年也回到妈妈所在的城市,但一下飞机就给办事处接走了,说这个客户很重要要拜见一下,那个客户很重要要陪他们吃顿饭。忙来忙去,忙到上飞机时回到家取行李,才与父母匆匆一别。妈妈盼星星盼月亮,盼唠唠家常,一次又一次地落空。父母总是说工作重要,让任正非先忙工作。

1999年12月31日,任正非总算抽出时间,在公务结束之后,买了一张从北京去昆明的机票,去看看妈妈。2000年1月3日,任正非要随国家领导人访问伊朗,因此,他在昆明只能呆一天,然后就要赶回北京。回北京前,任正非与母亲约好,今年春节他不工作,与几个弟妹陪妈妈在海南过春节,痛痛快快地聊一聊。以前,任正非节假日多为出国,因中国过节,外国这时候可不过节,正好多一些时间工作,这次他想陪陪妈妈。没想到这个约定竟然成了任正非永远也兑现不了的承诺。

创立华为开始,任正非就无暇顾及父母的生活,以致母亲糖尿病很严重的时候,他还不知道。华为规模发展后,管理转换的压力十分巨大,任正非不仅照顾不了父母,连自己也照顾不了,任正非自己的身体也是那一段时间累垮的。父母这才转到昆明任正非妹妹处定居。

2000年1月8日,结束对伊朗的访问后,任正非就接到电话,任妈妈出事了!1月8日上午10时左右,任妈妈提着两小包菜从菜市场出来,被飞驰而过的汽车撞成重伤。当任正非风尘仆仆地赶到昆明时,已是深夜了。任正非回到妈妈身边没有多久,妈妈就溘然长逝。

任正非的父亲是1995年在昆明街头的小摊上买了一瓶塑料包装袋软饮料吃后,拉肚子,全身衰竭去世的。

父母先后离开,任正非悲痛万分又后悔不已。他说:我也因此理解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华为的成功,使我失去了孝敬父母的机会与责任,也消蚀了自己的健康。

从战友到对手的轮回

1992年,任正非的公司来了一个名叫李一男的实习生。身材瘦削,华中理工大学二年级硕士研究生的李一男很快引起了任正非的注意。爱才如命的任正非,没有顾及这个实习生的身份,竟然委任他主持研究开发一个技术项目,为此,华为还特意购买了一套二十万美元的外国设备。后来,由于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该研究项目搁浅,买来的那套设备没有派上用场。任正非没有怪罪这个同学一句,反倒对有意见的同仁说,那是培养年轻人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1993年李一男正式进入华为。仅仅两天时间,李一男就被任命为华为工程师。这年,他23岁:两星期后,因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他被破格提升为高级工程师;半年后,因工作出色,他出任华为最重要的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两年后,因为华为在C&C08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制中贡献突出,李一男被提拔为中央研究部总裁以及华为总工程师;四年后,李一男已经坐在了华为副总裁的职位上,这一年,他刚满27岁,是华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总裁。

李一男对技术发展趋势,对产品走向具有惊人的敏感度和准确的把握能力。华为也给李一男提供了足够大的舞台。任正非甚至把李一男作为了自己的接班人。李一男在华为可谓前途无量。

但是,李一男后来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举动——辞职创业。任正非虽然不太舍得,但依旧表现出了非凡的大度,华为给李一男开了一个盛大的欢送会,任正非明确地告诉李一男,什么时候想回华为,华为的大门永远为他敞开。

随后,刚过三十岁生日的李一男带着价值一千多万元的华为设备和一批研发、销售人员到北京,并于2000年底创办了港湾网络公司。

李一男走到时候,正是任正非发出“华为的冬天”即将来临的预言后不久。此时的华为,正处在内外交困时期。华为内部许多人,仿效李一男出去“创业”,部分华为人甚至偷盗华为的技术及商业秘密,推动华为公司分裂。

任正非并没有把责任完全推到李一男身上。他认为:“真正的始作俑者是西方的基金,这些基金在美国的IT泡沫破灭中惨败后,转向中国,以挖空华为,窃取华为积累的无形财富,来摆脱他们的困境。”

此时,许多华为人在风险投资的怂恿下,偷取华为的技术机密与商业机密。华为的竞争对手也趁机利用那些出去创业的华为人创办的公司制约华为,一时间,众多研发骨干、市场骨干心态浮躁,出去搏一把的冲动不断闪耀。很难想象,一旦华为的骨干力量纷纷出去自立山头,华为的未来将会怎样?

华为迅速采取措施,加强信息安全、交付件的管理,逐步使研发稳定下来;加强了市场体系的干部教育与管理,市场崩溃之风停住了。任正非亲自主持召开干部大会,稳定组织,调整士气,终于把华为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华为虽然稳定了,但来自外部的威胁和烦恼并没有完全消除。

在风险投资的操纵下,港湾网络准备于2004年9月在香港或纳斯达克上市。任正非清楚地知道,港湾网络背后的风险投资人才是华为真正的敌人。

收购港湾网络后,任正非曾说:“如果基金这样做在中国获得全面胜利,那么对中国的高科技是一场灾难,它波及的就不只有华为一家了。因此,放任,对我们这种管理不善的公司是一个悲剧,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坚决和基金做斗争。”

“当然你们在风险投资的推动下,所做的事对华为造成了伤害,我们只好做出反应,而且矛头也不是对准你们的。”任正非后来表示。

港湾网络筹备上市前夕,华为向港湾发出了律师函,警告港湾网络侵犯了华为的知识产权,导致港湾网络上市计划流产。风险投资想通过上市退出的路子被堵死了,惟一退出的途径就是转手。

2006年5月10日,美丽的杭州。阔别五年后,李一男与任正非首次见面。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没有什么玩玩绕绕,我们也不纠缠历史;大家对历史会有不同的看法,交流会造成矛盾。我们面向未来,加强沟通,达到相互信任。公司处在全球历史性大发展时期,如果你们想通了,双方工作小组也能达成一致,你们的回归将对中国科技史都是一部贡献。不一定会说你们输了,我们赢了,应该说我们是双方都赢了。”

任正非强调,华为与港湾网络之间真正的出路是重新走向合作。他坦承地对老部下说:“不要担心会算计你们,会合理地给你们安排职位的,不光是几个,而是全部。”

对于港湾网络问题,任正非曾经这样解读:“对这五年来说,没有你们离开公司,我们还发现不了公司这么多严重的问题。我曾经说过我们的队伍要好好教育一下。我们幸亏也没有太急躁,促成内部矛盾激化,通过这五年的调整逐步稳定下来了。”

中国企业家创业名言

关于企业家的励志故事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迷失和回归

金立M中国企业家调研报告

企业家语录

企业家座谈会发言稿

青年企业家事迹材料

企业家座谈会讲话稿

中国现代二十四孝故事

才造句

中国企业家祝义才的故事(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国企业家祝义才的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