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dietmountain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
摘 要:信息产业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总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信息产业拉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经济发展提供新模式。
本文试从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概念入手,分析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篇2: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
2.1 信息技术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
(1)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可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传统产业迅速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自动化实现信息化改造,给传统产业注入了活力,使其效率倍增,如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未来时代所需要的规模更小、更能适应变化的经济单位。
(2)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改变了国家经济的周期特征。
纵观美国的历次经济危机,我们容易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之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差异显著,周期变长、波型变缓。
(3)信息技术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提供技术准备。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将各种高新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信息网络,是以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光导纤维为骨干的纵横全国的双向大容量和调整电子数据传递系统。
显然,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要以发达的信息技术为技术保障,并为国家21世纪经济增长与竞争优势创造条件。
2.2 信息化改造是传统工业重焕生机的重要途径
传统工业是一个相对概念,包括最早发展起来的纺织工业、冶炼工业、采矿业,以及稍后发展起来的钢铁、煤炭、化学、能源、汽车、造船、铁路运输、机械制造业等工业部门。
纵观美国传统产业信息化的改造过程,可以发现,这一过程的实现在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广泛采用,特别是信息技术高度的渗透性、创新性、增值性、竞争性为传统产业改造创造了条件。
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美国经济在出现整个工业生产地位下降的同时,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却迅速成长的现象。
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是美国国家信息基础实施(NII)的形象诠释,是一个以信息交流为目的、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数据库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无缝(Seamless)”网络。
为了提高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也需要信息高速公路。
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信息基础设施通过创新建设和完善这个基础设施。
2.3 发展电子商务是把握未来世纪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基于互联网、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为依托的全新网络贸易模式——电子商务在美国产生并迅速波及全球。
电子商务,从狭义上讲是指政府、企业和个人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商业交换和行政管理的全过程;从广义上说,它的本质是建立一种全社会的“网络计算环境”或“数字化神经系统”,以实现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全方位应用。
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电子商务使商务模式发生了显著改变。
电子商务以一种最大化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供应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使供需双方在最适当的时机得到最适用的市场信息,因而极大地促进供需双方的经济活动,减少交易费用和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参与世界竞争能力,为提高我国企业的潜力,应发展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刘泽琴.对信息产业核算范围和分类的再认识[J];统计与决策;14期
[2]刘小平;文秋景.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探索[A];两化融合与物联网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3]张洁;上海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
[4]成立“一院两中心”江苏创新发展信息产业[J];信息技术;2008期
[5]李琳.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信息产业效率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16期
篇3: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
1 信息产业和信息化
信息化浪潮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时代特征之一,以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已发展成为全球发展最快和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以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我国在国民经济“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十六大以来,中国信息产业牢牢把握机遇,在不平坦的道路上迎难而起,后来居上,实现了跨越与追赶。
2011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9.3万亿元,比上年增幅超过20%。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要达到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目标。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达到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信息产业是指以信息为资源,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信息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及对信息进行收集、生产、处理、传递、存储和经营活动,为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提供有效的综合性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行业。
我国现行的信息产业行业范围划分主要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国统字[2003]83号)中信息相关产业分类,将信息产业的行业范围划定为以下五大组成部分:一是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二是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业;三是电子信息传输服务业;四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五是其他信息相关服务业。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以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信息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提到信息产业,不能不涉及“信息化”一词。
信息化涉及国民经济众多领域,它是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最广泛应用的先进信息技术,它以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目标。
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由于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信息经济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至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
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将实现由农业、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反映了经济发展形态由工业化到信息化的过渡,即由注重物质、劳动的密集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注重知识、信息的密集投入的集约生产方式的过渡。
信息化就是要加快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以及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使企业的发展更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加快经济的运行节奏,促进经济发展。
国民经济信息化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建立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体制,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资源消耗、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国民经济信息化不仅表现为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它还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获得效率和利益的提高,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要逐步提高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同时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把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起来,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开,把信息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提高上去,构成“中国信息化基础结构”。
篇4:教育结构与国民经济关系的计量
摘 要:该文以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这一现象进行数量化分析。
在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各主要因素间的数量关系后,通过分析模型方程中的各因素系数,总结我国各种不同层次的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从而找出政府干预的主要着手点,以便改进我国的教育结构,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教育结构;国民经济;线性回归
一、变量与数据的选取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产出主要取决于资本存量,劳动力和技术水平。而这三者都与人口及其素质有很大关系。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综合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它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可以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教育结构的则可用各层次学校的的在校生人数来描述。所以,我选用普通本、专科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及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为解释变量。
考虑到我国各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大专院校分布极为不均,东西部生产力差异巨大,而且人口流动相当迅速,采用截面数据已不能够说明不同的教育程度即教育结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因此,我选取了从1985年至的时间序列数据。(85年以前由于改革力度较大,故不宜采用。所用数据均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二、模型设定
可把该模型设定为双对数模型,β系数为受教育程度不同规模对人均GDP的弹性。经济意义仍然成立。因此,可设定模型为:lnY=β0+β1ln X1+β2ln X2 +β3lnX3+μ
其中:
Y: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X1: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人数
X2: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人数
X3: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
三、模型检验与修正
(1)协整检验
对lnY,ln X1,ln X2 ,lnX3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它们都是非平稳序列。而且,lnY,lnX2是二阶单整序列,ln X1,ln X3是一阶单整序列。因此,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
用OLS方法得到估计的回归模型为:
logY=-10.04816+ 0.127732log X1+ 2.302361logX2 +0.431924logX3 +e对残差项e进行ADF检验
从检验结果看,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分别为-3.752946,-2.998064,-2.638752,t检验统计量值-4.079661小于相应临界值,残差e不存在单位根,从而表明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关系。所以,模型设定应是正确的。
(2)异方差ARCH检验
(n-1)R2 = 0.470381,在a=0.05下,查卡方分布表的临界值χ20.05 (1)=3.8415,
(n -1)R2 <χ20.05 (1) 所以接受原假设,表明模型中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检验及修正
对样本为25,三个解释变量模型,5%显著水平,查DW统计表可知,dl=1.123,du=1.654,模型DW=1.367896 采用广义差分法对自相关进行修正。得到回归结果为:
经过广义差分法修正后,DW值有所提高,自相关得到一定消弱
现在样本为24个,dl=1.013,du=1.775,DW=1.676698 采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进行修正。
经过三次迭代后,得到回归方程为:
四、模型分析与建议
从模型方程中可看出:
首先,模型的可决系数,修正可决系数及F值都很高。这说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效果不错,即各层次学校在校生人数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联合影响是显著的。
其次,X1 X2 X3的系数均为正,且t值都较为显著,即各个不同层次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有一定的贡献。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弹性为2.106119,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规模效应。普通本专科教育的规模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弹性为0.419733l,说明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普通中学的教育规模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弹性为0.360592,这与人们的普遍认知是一致的。
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的`变化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弹性最大,而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规模的变化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规模的变化弹性均很小,这与西方一些国家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德国的发展经验是一致的。
因此,国家应当大力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升到普及中等职业教育,这样才能更大的促进GDP的增长。此外,模型还表明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明显不足,这说明高等教育的成果并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国家应当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以期使高等教育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崔玉平.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方法综述[J].教育研究,1999.
[3]何颖.职业教育规模与人均GDP的数值关系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2008.
篇5: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摘 要: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同样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的情况。本文基于河南与湖北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证明河南与湖北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的情况。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等教育;河南;湖北 一 、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区域经济和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理论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协调性和相关性。此点无论在国内外的实践,还是国内外的各种理论研究中,均证明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和相关性。但是在现实实际中,这点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论证。比如,陕西也作为全国著名的科技大省、教育大省、文化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办学优势、庞大的人才队伍和强大的支撑力,理应也是一个经济大省。然而现实中, 尽管陕西拥有丰厚的文化、发达的教育、高端的科技,但经济发展却明显滞后。这种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的状况被学者称之为“陕西现象” 。本文通过河南和湖北两省的比较,进行相关分析区域经济和区域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 1.2样本选择理由 笔者选择这两省作为分析的样本,基于以下理由: 首先,河南,湖北两省无论是在区域位置,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均具有相似。其次,河南和湖北在经济既有共同点又有差距。河南与湖北两省在中部六省中,中部六省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比,东西两个地区的发展势头均高于中部地区,形成了中部“塌陷”的形式。但是在中部地区GDP总量中河南位居中部第一位,湖北在处在第二位,所以说两者有比较的必要。再次,河南与湖北在高等教育上有着明显的差别。湖北省是我国教育资源较为集中的地方,尤其是高等教育。湖北的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大学生人数达130万,其中武汉大学生人数超过105万,居全国第一;高等院校数量居全国第二;国家重点院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三;研究生教育水平国内排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但是河南无论是高等教育人才,高等教育数量,重点院校数量均小于湖北省。 对于这种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差距悬殊的状况在国内并不只是在河南和湖北两省有,此前还提过陕西以及浙江均有这种类似现象。因此本文基于河南、湖北两省的分析,对于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河南、湖北两省高等教育发展差异分析 2.1 基本指标设定及说明 没有任何一个数据能够全面地反映出该地区的高等教育,因此这里的指标必须包括相应的子指标。这里,将衡量教育的指标分为教育规模、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这三个子指标。教育规模,采用的是每万人在校生数,这能更准确地反映和评价教育产出规模本身的变动情况。教育质量指标,采用高等教育单位中老师数与学生数之比。我们认为如果每个学校每个老师教授的学生过多,就有理由相信,此时的教育质量是没有保障和可能低下的。教育效益指标,采用的是高素质人口比重,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体现出教育是否真正促进了地区人口素质的提升。 2.2 教育规模分析 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的教育规模相较于湖北来说,两者的差距是比较大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出2004年时,湖北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是河南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的2倍多,但是到了2011年,湖北的同期数只有河南同期数的1.57倍。河南的高等教育规模虽然不如湖北,但是发展迅速,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依旧较大。 也就是说在河南每个高等教育单位所培养的人是低于湖北省的,可能会说每个单位教育的人越少不越能集中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但是实际上,师生比方面,河南又是高于湖北的,而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这只能反映出一个事实,即,河南省的教育资源不足,尤其是适合的高等教育的师资力量是绝对不如湖北省的。 2.3 教育质量分析 我们采用的采用高等教育单位中老师数与学生数之比,具体原因前面已经介绍,这里面就不在赘述了。数据如下: 从数据上来看,河南的高校老师平均要比湖北的老师多交2个学生。而且两个省都存在高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随着高校的扩招,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且不说质量方面,就是数量方面,也是跟不上扩招的速度,很多高校的师生比低于国家规定的1:14的`标准。2009年河南的,师生比已经快要逼近1:20,远远超过国家的相关的规定。这进一步体现出河南省高校师资力量不足的严重问题。 2.4 教育效益指标分析 对于衡量教育效益指标,采用的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但是受到数据收集的影响,这里只有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出的结果,湖北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53%,而河南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39%,可见两者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再从两个省的毕业人数进行分析。 在2005年,湖北的高校毕业人数还远远高于河南省,但是到了2011年,河南省的毕业人数却超过了湖北省。但是,由于河南省人口数目较大,想要提升全省的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无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2.5 结论 从三个指标来看,河南省与湖北省均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而且就目前的河南教育发展水平看,并且受到历史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笔者并不认为河南的高等教育会实现跨越式地发展直至超过湖北省。而且我们不难发现通过前面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笔者认为河南高等教育有以下问题: a 顶尖学科的缺失。b 在2004到2009年,河南省的师生比一直在上涨,这看出河南省的师资力量是比较薄弱的。 但是湖北省的高等教育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缺陷。湖北省各地方高校规模发展不平衡,武汉市占了全省40%的高校,囊括了全部8所部属高校,在校生是地方高校的60%,特别是校均在校生几乎是地方高校的两倍,这说明湖北省省属高校存在着明显的结构缺陷。这些缺陷表现为地方高校办学规模小、资源配置不平衡,这又必然导致高校办学效益不高、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等问题。 三、河南、湖北两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3.1 两省经济差异总述 河南与湖北两省同处于我国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指中国的内陆腹地,只要是指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西六省。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90年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均在中部之上。从现在众多的数据来看,中部地区已经处于“塌陷”的状态,而且经济结构相较于东部地区也为低水平的“二三一”的经济结构。并且中部地区内部的经济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中部六省中,GDP总量以河南和湖北领先,江西和山西落后一些。本文重要集中分析河南和湖北之间的经济差异。 两省之间的经济差异分为省间差异和省内差异。后文对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基于此项分类。 3.2 指标简介 本文是用泰尔指数法对河南。湖北两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解。泰尔指数最早是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H.Theil于1967年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的不平等性,通常作为衡量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指标。该数值越小说明区域间不均衡程度越小,越大则相反。 从理论上讲,一个好的衡量收入差距的相对指标应具备以下五个性质:1、匿名性或无名性;2、齐次性;3、总体独立性;4、转移性原则;5、强洛伦茨一致性,即要和洛伦茨曲线有一致性。泰尔指数是目前唯一可以满足上述五个性质的指标。 用泰尔指数来衡量收入差距的一个最大优点是它可以衡量总差距、组内差距、组间差距,以及组内差距、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这样就可以判断收入差距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组内引起的,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组间引起的。该指标恰如其分的满足研究的需要[3]。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河南和湖北地区间的差异显得微乎其微,两者之间的差异在地区内部的差异。如果,说经济与高等教育有着直接而明显的关系,那么河南与湖北之间高等教育的差异也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区域内部的差异。 方差作为变异系数中,用得最多也是最简单的系数。如果我们把每个省视为一个单独的样本,计算组内方差这,来衡量省内的差异情况,结果如下。 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湖北省内部方差较大,内部差异相较于河南较大。从具体数据来看,武汉市GDP占湖北近三分之一,过多的经济资源集中在武汉一市,无疑是不利于湖北整体经济发展的。 3.4 结论 根据,泰尔系数分解法来看,河南和湖北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但是湖北省的省内差异十分明显。这对于,两个省之间高等教育的布局无疑是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结论 4.1 结论 本文将区域分为高等教育建设与经济发展两个方面,试图找寻之间的联系。对于衡量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分为教育规模、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这三个子指标。本文从这三个指标入手,认为河南省无论是在教育规模,还是教育质量,亦或者是教育效益方面与湖北省均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河南省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湖北省。但是两者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也都有其各自问题,前文已有详述,这里不再赘述。 在经济发展方面,两者之间差距从人均GDP还是泰尔指数分析法来看,省际之间差距都不是很大,但是明显的是两者的省内差异,这点在在湖北省体现较为明显由于湖北省省内经济差异较大,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省内高等教育结构差异。 河南省在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与湖北省一致的情况,却出现高等教育发展大大落后的情况,这说明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不具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区域内部经济结构影响高等教育的布局和结构。 参考文献: [1]姚聪莉, 于欣荣, 赵小白. 教育与经济视角: 对 “陕西现象” 的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马廷奇,王艳.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湖北省高等教育规模、结构分析[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 [3]刘小莹.公共投资对我国东中西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2.
★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 我与国培计划征文
★ 民宿策划书
★ 民通意见
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合集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