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UNDEAD赵启贤”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传播谣言的原因,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传播谣言的原因,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传播谣言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有专家指出,我国的大中城市现已迈进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期(68%的公众对政府危机管理不满,22%的人舍命不舍财)。这个时期属于“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企业转型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房价过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低,收入差距大,教育医疗收费高,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官员腐败严重,民主法制不健全,道德水准下降,人们缺乏安全感。新一届政府虽然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化解矛盾,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效果并不理想,政府机关的服务质量、办事效率仍与公众期待相去甚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社会现象长时间存在,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不合理、不公平社会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错觉。在此情况下,一旦网络谣言出现,相当一部分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不仅信谣,而且还传谣。这是网络谣言产生、泛滥的社会根源。
二、民众心理因素
社会转型期,由于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累积,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认同感出现断裂,一些社会个体对目前的生活状况相当失落。百姓痛恨腐败,民众仇视富人,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他们在没有能力反抗的时候,就会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发泄。于是,在他们个人家庭出现困境无力救助或遭遇公共事件时,就会选择放大事实、扩大影响,甚至制造谣言,以便产生轰动效应来赢得舆论的支持,实现对处境不满的情绪宣泄。同时,谣言作为一种廉价的、效果显著的传播方式,在迅速传播中满足了弱势群体的发泄心理,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和力量。在传播谣言的过程中,人们借此发泄了自己的不满,同时也获得了快感。
三、主流媒体因素
“党管新闻,党管媒体”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是我国主流媒体的使命。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大变化,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贫富分化已经出现,社会阶层结构、国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已经呈现分化和多元化,而现行的是由政府单方面垄断的新闻管制体制,单一的宣传思想和宣传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所有国人的信息诉求。人们渴望通过其他媒体全面了解身边的一切和外面的世界,传统的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正在下降,中国网民数量的迅速增加就说明了这一事实。
“报喜不报忧”是主流媒体最大的诟病。不能全方位展现社会的立体图景和多视角地报道社会的各个层面,让人们逐渐减少了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和敬畏。面对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一些主流媒体的沉默,让人们无法理解。即使有些媒体想要报道,但由于媒体内部的报道流程设置,也会影响新闻报道的速度和内容深度。无奈,人们只好通过网络去寻求答案和真像。在一时难以得到真像的情况下,网络谣言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四、信息管理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实施5年多了,从总体上看,我国只是基本上建立起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框架,多数部门信息公开仍停留在浅表层面。由于我国的信息长期处于政府垄断的状态,注定了信息公开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取得重大突破。在一些官员的眼里,政府信息归政府所有,是权力的象征,公开越多,做事就会越被动,所以有些部门只公开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和价值不大的信息,而公众关心的信息却很少。不仅信息公开的内容狭窄,沟通渠道也不通畅,现行制度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规定很不完善,保密的范围过于宽泛,许多应该公开的信息由于被贴上保密的标签成为政府不公开的理由,而且信息公开的方式单一,主动公开方式占主导地位,沟通渠道不畅。现行的是由政府单方面垄断的新闻管制体制,行政机关掌握新闻舆论话语权,部分行政机关对新闻媒体非法干预现象,客观上影响了政府的信息公开。政府信息不公开和不透明,为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另类解读或传播谣言提供了可能。诸多事实表明,让谣言止于公开是应对网络谣言的明智之举。 五、官员素质因素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报告中针对目前我国官员存在的问题时指出,“一些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官员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让民众日渐失望和不满,政府部门和官员的公信力开始下降,人们的不信任感正在累积。地下水发红引发恐慌,环保局长却回复“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的水”、“红豆也能染红水”,被网友戏称“红豆局长”。官员质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遭网友的热议,被网上称为“最牛的一句话”。温州动车事故新闻发布会,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引起人们的不满。至于无数落马贪官,贪腐金额动则上亿,情妇数十,不断挑战人们的视听神经,英雄瞬间变狗熊,昨日清官今贪官,台上台下反差强烈,让人们无法分辨事情什么是假,什么是真,他们说的话哪句是假,哪句又是真。有时政府部门或官员的信息发布或辟谣,反而会遭到人们的反向解读。
六、经济利益因素
为获利而制造谣言,是很多网络谣言产生的直接原因。通过制造、传播谣言,已经成为一些人的获利途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些利益集团为了打击竞争对手,收买一些新闻媒体人员,或利用公关公司、传媒策划机构等,相互勾结,制造谣言并大肆传播,以达到非法侵害竞争对手的目的。如近年来两大乳业巨头蒙牛、伊利之间的几次媒体相互攻击战。个别新闻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收视率、阅读率等,竟然不惜牺牲新闻真实性公然炮制虚假新闻,甚至故意造假传谣,追求所谓轰动效应,来谋取单位一己私利。而“秦火火”、“立二拆四”所在网络推手公司——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更是靠大量炮制虚假新闻,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故意歪曲事实真相,恶意侵害他人名誉,以达到非法牟取暴利的目的。所谓的“网络反腐维权斗士”周禄宝,则多次发布虚假信息,名为反腐,实为敲诈,涉案金额达上百万元,终因涉嫌敲诈勒索和编造虚假恐怖信息被逮捕。
七、法律制度因素
法律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法律只有明确规定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才能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有明确的预期。法律的缺失是导致个人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没有法律的规范,网络的有序运行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互联网的法律规范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对互联网犯罪的明确规定几近缺失,这也是导致最近几年来利用互联网传播谣言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猖獗的一大原因。虽然最近最高法和最高检对网络谣言定性出台的司法解释略显仓促,但总算给无数网民一个明确的法律预期,让网民对造谣、传谣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有所警觉。当然,对网络谣言的刑罚只是最后的手段,预防网络谣言产生才是治理网络谣言的根本。而预防网络谣言,更需要提升人们的法律意识。从近期查处的多起网络谣言案件来看,造谣者的肆无忌惮,传谣者的不负责任,信谣者的盲目听从,无不折射出人们法律意识的淡漠。如果人们缺乏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律的尊崇,惩治网络谣言就会呈现一阵风的后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会再度泛滥,屡禁不止。因此,全社会在寄希望于健全法治,以法治乱的同时,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也是杜绝网络谣言的应对之道。
篇2:传播谣言的原因
首先,由于网络谣言不同于以往模糊性的谣言,而是富有逻辑和条理、务求真实的信息,网民辨别的难度很大,这就需要发布信息的媒体和管理部门付出更大的努力把关。调查显示,有6649%受访者在被问及如何应对网络谣言时,选择了“强化媒体的把关责任,及时过滤虚假信息”。门户网站和主要网络媒体都应该对自己平台上发布的信息进行核查,即使无法做到针对所有的信息进行,也应该审查点击量或浏览量达到一定标准的信息。网络媒体还应该配合政府部门及时发布真实准确的信息,避免网民的无端揣测、以讹传讹。
其次,针对网民面对恐慌性谣言的“宁可信其有”,有关部门应该抓住大众的心理需求建立一种机制,一旦出现网络谣言,网民能够及时向主管部门进行求证,而主管部门要能迅速做出回答。这样信息公开程度越高,谣言生存的空间越小。同时考虑到网上网下的互动,这种恐慌性谣言可能会在网下扩散,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这时,无论相关部门是否在网上做出过解释,都应该召开新闻发布会或是在其他传统媒体上以公告的形式做出回应,及时有效地遏制谣言的进一步传播。
最后,网络的匿名性也是网络谣言的推手之一。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调查中仅有不到25%的受访者表示应该尽快推动网络实名制。网络空间的互动、方便、实时和身份的虚拟性扩大了言论表达的自由度,给了人们很多自由空间,推动了言论自由和民主。但同时,虚拟的网络脱离了现实社会的羁绊,有些网民难免会肆意宣泄、无所顾虑,逞一时口快,进行造谣、炒作、侮辱和诽谤,或是以非理性语言恶意攻击、中伤他人,造成不和谐的讨论氛围。对此,应该提高网民的责任意识、判断能力和自律精神,在享受网络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时刻谨记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维持良好的网络环境。
篇3:谣言传播的心理学论文
谣言传播的心理学论文
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和社会不公的不断出现,不少愤懑而压抑的群体一直需要找到情绪表达的理由,而部分谣言则成了大众情绪表达很好的由头。
日前,一则“军车进京”的离奇谣言忽起于微博,继而在广大社会公众中迅速蔓延,引发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而就在几个月前,媒体披露了有关部门查处的一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某军事论坛的网络编辑看到论坛帖子里有“铁鸟回光返照、化作青烟”的诗句,又结合其他网民的只言片语,竟编造出“空军掉了一架飞机”的“爆炸性”新闻。
谣言,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不死的幽灵,时不时就会沉渣泛起。在进入信息时代以后,随着手机短信、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现在即时聊天工具、网络自由论坛及微博的出现,谣言更是带来了巨大的杀伤力。
对此,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沈政告诉笔者,如果从深层次来考量,近些年各种谣言在社会上呈现普遍蔓延的趋势有着极其深刻复杂的社会背景。很多人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紧张不安的环境之中,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和社会不公的不断出现,不少愤懑而压抑的群体一直需要找到情绪表达的理由,而部分谣言则成了大众情绪表达很好的由头。
就在最近,就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近日,国内天涯社区等网站论坛中有人冒充中新、网发布新闻信息称“一北大学生王某因网站备案未成功,网站被关,带刀将贵州省通信管理局机关干部刘某杀死”。这条消息迅速满足了大众对目前大学生求职难、政府机关僵化式管理的.不满情绪。
由于大众并不是专业人士,没有能力、没有意识也没有时间对每条信息去核实,所以很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对此消息进行转发和评论,一天的时间内该条消息就在新浪、微博上被转载上万次。谣言的传播者在传播信息中发泄自己的心理苦闷,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寻求一种自我的心理安慰和心理快感。
但当微博官方及相关部门出来辟谣后,一部分转发者发现此前自己“传谣”,觉得再次转发辟谣信息有损自己“公信力”,而另一部分转发者仍然会抱着“事出必有因”的心理,拒绝接受事实。所以辟谣信息传播的力度远远比谣言的传播力度弱得多。
所以,同样是“北大学生创业不成杀害管理人员”的信息帖,在被新浪官方和贵州省通信管理局盖着公章联合“微博辟谣”后,只被转发区区不到七百次。
当然,现在谣言的蔓延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已经是一个互联网大国,网民人数超过5亿,比一些国家人口总量还多。并且处于微博等自媒体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是这些网民言论最为自由与活跃的一个空间。
在这个平台上,不仅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然而,针对互联网的相关管理却还没有及时跟上,这给一些对社会怀有严重不满情绪的人传播谣言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与空间。在这种局面下,一些谣言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不仅传播速度前所未有,其所形成的杀伤力往往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外,一些子虚乌有的谣言之所以能够大范围流传并造成比较恶劣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出现一些广受关注的事件时,政府相关部门往往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有关单位也常常不立即进行真实的信息披露,要么在披露相关信息时对一些问题遮遮掩掩,要么干脆置之不理,在得不到权威的信息来源时,一些民众只好听信道听途说,在“蝴蝶效应”的作用下,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导致谣言满天飞。
因此,要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当前我们需要治标也需要治本,除了要求社会公众不信谣、不传谣,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并以法治手段加以保障和约束以外,在信息传播方面,一定要用法治的手段健全我国相关部门及单位的信息及时公开制度,及时保障信息传播的公开透明,这样就会在源头上遏制谣言的传播。
其次,加速推进社会发展及国家管理改革,最大限度缩小贫富差距,消除社会不公,减少社会不满情绪,就会瓦解谣言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另外,相关部门和单位重塑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公信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唯有在社会公众中树立了公信力,才会让社会公众相信机构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与可靠性,做到了这一点,就是有谣言传播,也会很快不攻自破,不会发挥太大的杀伤力。
篇4:“网络传播谣言”承担何种责任
一、信息网络谣言犯罪的类型
根据虚假信息的内容性质,刑法分则对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规定了相应的罪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1、侵犯特定个人利益类犯罪
例如,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
2、侵犯特定公司、企业、单位利益类犯罪
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3、危害国家安全类犯罪
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构成煽动分裂国家罪。以造谣等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成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4、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类犯罪
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
5、扰乱公共秩序类犯罪
(1)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构成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
(2)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案例:陈某某拨打110电话报警,编造在铁路上海站及候车室内放有炸弹的虚假信息。公安机关接报后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调动刑侦、反恐等警力赶赴现场进行布控、人员疏散、搜爆排爆等工作。
(3)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4)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构成寻衅滋事罪。
案例:房产中介人员沈某某编造虚假的收紧信贷政策信息在微信工作群中散布,要求下属业务员告知客户并通过微信朋友圈等予以散布,该信息短时间内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评论及数十家媒体报道,致房地产市场出现非理性购房情绪,成交量剧增,政府部门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启动重大舆情处置预案,加强交易中心现场应对,提前开门受理,延迟下班等,且经3次发布辟谣贴仍余害难消。
6、扰乱作战秩序类犯罪
不具有军人身份的自然人战时造谣惑众,扰乱军心的,构成战时造谣扰乱军心罪。军人在战时造谣惑众,动摇军心的,构成战时造谣惑众罪。
此外,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还可能作为诈骗等犯罪的手段行为。例如蒋某某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超低价赴国外旅游的虚假信息,后骗取多名被害人钱款,构成诈骗罪。
二、信息网络谣言类犯罪的审理裁判思路
1、信息网络谣言实施主体的审查
信息网络,一般包括以计算机、电视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等电子设备为终端的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以及向公众开放的局域网络。利用信息网络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行为人只需要有电脑、网络或者电话机等即可,无需暴露在公共物理空间,多具有隐匿性。在确定行为人具体身份时,除了审查被告人的供述外,还应综合审查如下要素:
A、接警单记录在散布网络恐怖谣言等犯罪中,行为人多以拨打110报警电话的形式进行。对于接警单记录详情中的报警电话号码与报警内容等应与被告人供述进行仔细比对。
B、通话录音接警的工作人员一般会对来电人的报警内容进行概括后反映在接警单中,由于行为人表达能力及口音等条件限制,接警记录未必能够如实全面反映行为人的真实报警内容。110报警平台对于报警来电会形成电话录音,而此类案件案发及时,具备调取报警录音的条件,故应仔细审查当时的报警录音以真实反映报警内容及性质。
C、信息截屏对于利用移动电话机发布虚假信息类犯罪,有条件的应审查原始设备中的信息内容材料。
D、证据保全、扣押材料着重审查公安机关对电话机、电脑等关键证据的保全、扣押程序是否符合规范。
E、司法鉴定意见对于通过电脑等终端设备利用互联网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的,无法从外观进行对应性判断,应由有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对于电子证据的导出、电子证据的内容、IP地址等要件进行鉴定。
F、言辞证据对于计算机、电视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等电子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可以结合同案人员、行为人的家人、亲友或者网吧等工作人员的证人证言进行判断。
2、虚假信息的审查要点
一般而言,虚假信息是指没有客观依据,与事实不符的信息。刑法具有谦抑性,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信息网络谣言类犯罪中的“虚假信息”应当进行严格的限制。
A、内容性质虚假信息在内容方面应当是关于事实或者事件的描述。公民发表一般评价性或者对金融、经济、市场走势等预测性的言论不宜适用刑法评价。
B、明确性虚假信息在时间节点、地点、事件等核心内容等具有明确性。仅模糊表述诸如“要出大事了”等要件不明确的信息,不宜适用刑法评价。
C、主观恶意即行为人明知或者应当知道没有客观依据。对于无客观依据,有证据证实系行为人编造的信息,可以认定其具有主观恶意。对于非行为人编造的信息,而是传播他人发布的信息,对于主观明知的判断应结合行为人的身份、职业、普通人的认知条件、传播场景等严格把握。对于特定行业的人员,还应该苛以较高的注意义务或信息审核义务。
D、误导性虚假信息应具有较大程度的误导性,可引发公众产生错误认识并继而产生恐慌等情绪,影响部分公众的言论或行为选择。
E、社会危害性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应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方可纳入刑法评价,具体而言,可审查有无造成物理公共场所秩序、生活秩序、信息网络秩序等混乱;工作、生产、经营、教学、科研等活动有无中断;有关职能部门有无采取紧急应对措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数额;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的次数等。
3、公共场所的审查判断
对于寻衅滋事罪等侵犯公共秩序类犯罪而言,一般要求行为实施于公共场所。就信息网络而言,一般的论坛、贴吧、网页等,受众多,且人员进出具有任意性、开放性,属于公共场所,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此不存在争议。
微信朋友圈是否属于公共场所?
有观点认为,微信朋友圈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不能认定为公共空间,行为人利用微信朋友圈散布虚假信息的不能认定为犯罪。
笔者认为,微信朋友圈的信息虽然一般限于好友之间阅看,但是在未设置权限的情况下,即便非微信好友仍可阅看一定数量的信息,且因交互性等特征,通过微信朋友圈亦可实现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尤其在公众每日面对海量信息的情形下,微信朋友圈的信息相对经过筛选,较为突出醒目,也易于扩散传播。因此,在一定的场景之下,微信朋友圈也可认定为公共场所。
4、竞合的审查处理
第一,基于罪刑法定原则,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中的信息限于险情、疫情、灾情、警情4种,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中的信息限于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劫持航空器威胁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事件为内容,可能引起社会恐慌或者公共安全危机的不真实的恐怖信息。故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中的4类信息不包括恐怖信息。此外,寻衅滋事罪属于一般性规定,寻衅滋事罪中的虚假信息不包含刑法分则特别规定中的各类虚假信息。
第二,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犯罪,同时又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篇5:谣言活动
语言教育活动计划王飞设计意图:中班幼儿有意观察的时间短,观察时不够深入仔细,往往没有看清楚事物就急于表达。如何让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对图片的观察和讲述产生积极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呢?为此,我设计了语言活动《小老鼠找家》,设计本此活动的目的并不是想让幼儿通过活动去学习掌握多少生活知识,其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仔细观察、探究,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勇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帮助他人的精神。活动内容:图片讲述《小老鼠找家》活动目标:1、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产生探究的欲望。2、根据画面进行初步的.判断、想象,并大胆讲述。3、让幼儿从活动中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活动准备:1、图片5幅(1号房没有门和窗,2号房没有瓦片,3号房倾斜有裂缝,4号房隔壁住着小猫,5号房外形完美、房门可打开)。2、小老鼠图片一张(正面为不高兴的表情,反面为高兴的表情)。3、各种小图片若干,如:花、草、树木,商店、医院等。活动重点: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勇于表达。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出活动内容1、教师出示表情不高兴的小老鼠,启发幼儿围绕“小老鼠为什么不高兴?”积极思考,大胆讲述。2、倾听小老鼠不高兴的原因:大风把它的房子吹走了。启发幼儿为小老鼠找房子。(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自由选择交流1、教师出示1 ~ 4号房子,幼儿分散自由选图。2、观察讨论:你为小老鼠选中了几号房子?小老鼠会喜欢吗?为什么?3、引导幼儿一幅幅讨论分析,进行想象、判断,并围绕画面大胆讲述自己的理由。重点引导幼儿讨论4号房子,有门有窗有屋顶,外形漂亮。你们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它不适合小老鼠住?(隔壁住着小猫,不适合小老鼠住。)4、师生小结:好房子一定要安全。(三)引导幼儿深入观察、讨论1、出示5号房子,引导幼儿仔细观察。2、讨论:你觉得5号房子小老鼠会喜欢吗?为什么?小老鼠可以住进去了吗?(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自己的理由。)3、小老鼠走出门,看了看房子四周后叹气。引导幼儿继续讨论:小老鼠为什么叹气,它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吗?4、教师小结:哦,小老鼠是因为发现房子四周没有草地、没有树木、没有商店才叹气的。(四)动手操作,体验帮助他人的乐趣1、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老鼠布置它的新房子好吗?”2、师生一起布置花、草、树木、商店等。3、小老鼠高兴地住进新房子,并向大家表示感谢。(五)结束。
篇6:Rumor(谣言)
Rumor(谣言)
Rumor is the most primitive(原始的) way of spreading stories—by passing them on from mouth to mouth. But civilized(文明的) countries in normal times have better sources of news than rumor. They have radio, television, and newspaper.
In times of stress and confusion, however, rumor emerges and becomes widespread. Rumors spread especially rapidly during wars when the customary news sources no longer give out enough information. Since the people cannot learn through legitimate(合法的') channels, rumor thrives(繁荣).
Ever those who do not believe them often repeat rumors. There is a fascination(魅力) about them. The reason is that the cleverly designed(设计好的) rumor gives expression to something deep in the hearts of the victims(牺牲者). Pessimistic(悲观的) rumors about defeat and disasters show that the people who repeat them are worried and anxious. Optimistic rumors about production record or peace bring about confidence---and often overconfidence.
EMOTION
Showing feelings
What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There are many possible answers to this question such as “good health”,”a comfortable home”, “plenty of friends” or”long holidays”. But these things would not make life worth living, unless we were able to enjoy them. Whether or not we can enjoy these things depends on the emotions.
Emotion is the word we use to describe feelings such as love, hatred(仇恨),joy, sorrow(悲痛), fear, anger, hope, gloom(忧郁的心情), etc. These feeling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our lives: they not only influence our happiness but also affect our health.
Any strong emotion produces certain changes inside the body. For example, when a person is frightened or angry, his heart beats faster and the activity of his stomach stops. If he is frequently frightened or angry these changes will be taking place all the time. If this goes on for long, his health will be affected. He will begin to suffer from tiredness, stomach trouble, sleeplessness and loss of weight. These changes are sometime described as “suffering from his nerves”. Actually, it is not his nerves 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his suffering, but his emotion.
People often speak of the need of control emotions. And intelligent man will constantly monitor(监视)his emotions. It is true that emotions can surge(汹涌) up so quickly that you may do something on the spur of the moment you will regret later. One thing you can do when you have a strong feeling ---- whether it is a good one or a bad one --- is to try to determine what caused it. If it is a bad feeling, then you will know to keep away from situation like that in the future. If it is a good feeling, then you will know what will give you more good feeling.
Another way to control your emotions is to tall about how you feel with other people. If you can say why you feel bad, then you will be halfway to getting a grip(控制) on that feeling. It will be as though the thinking part of the brain is helping the feeling part of your brain slow down a little. Some emotions are better avoided completely. The cold, sinister(恶意的), snake-like emotions of hate and jealousy(妒忌) should always be contained(泰然自若的) as soon as they begin to tempt(引诱) a person. Jealousy and hate make a person mentally small and stupid. They should not be shown and they should be extinguished(熄灭).
★ 网络谣言作文
★ 初一作文谣言
★ g3传播口号
传播谣言的原因(共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