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mrwhit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小学估算的意义常用方法分析及应用,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小学估算的意义常用方法分析及应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小学估算的意义常用方法分析及应用
小学估算的意义常用方法分析及应用
李明英
四川省攀枝花市实验学校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实际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或粗略的估计的一种方法。教育部在版《义务教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的作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1估算的意义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加强估算教学有以下作用。
1.1 让学生用估算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习积极性。
例如:有六个集装箱重量分别1860千克 、1530千克、1109千克 、780千克 、1400千克 、2006千克 ,用三辆载重3吨的汽车,选择怎样的方案可以把六个集装箱全部装完。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把1860千克和1109千克, 1530千克和1400千克, 780千克和2006千克分别装在一个车里很快就确定拉货方案。
1.2培养估算意识有利于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例如:2613÷13学生在计算时容易漏掉商中间的0,如果计算前先估算,2613÷13≈200,那么2613除以13的商肯定比200多。
1.3估算可以强化学生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20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例如:学校要买29个乒乓球台,每个597元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通过估算学生体会到解决此题时,用凑整的方法进行估算比较方便合理,并且符合实际。
29×597≈30×600=18000(元)
1.4估算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不用计算,以下三个算式有一个是正确的,用估算方法你知道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吗?
190 × 41=8290190 × 41=7790190 × 41=7590
把190估大为200,200× 41=8200,190 × 41的积不可能比8200大 ;
把41估小为40, 190 × 40=7600,190 × 41的积不可能比7600小;
正确算式是190 × 41=7790
2小学常用的估算方法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活动,往往带有许多不确定性。如何根据条件来估算,如何提取有用信息,这些技能的形成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不是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我们可以总结出估算的一般策略:第一,简化数据,简化的目的是使计算变得最简便。如估算99+203,简化为100+200;又如把71×19简化为70×20。第二,对所得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估算简化了数据,结果可能会偏大或偏小,因此要作出调整,使计算结果接近准确值并符合实际。
估算过程中,有以下几种常用估算方法:
2.1凑整估算。这个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加数、被减数、减数、因数、被除数、除数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等再计算。如估算896×23时,可以把896看成900,23看成20,即896×23≈900×20=18000。
2.2利用乘法口诀估算。在除法计算时,为了计算的简便,可以根据乘法口诀,把数进行灵活处理。如411÷7可以把411÷7看成420÷7=60,而411÷8可以看成400÷8=50。
2.3根据尾数估算。如201+232D365=67,只需先估算个位:1+2=3,13D5=8,就可以知道得数67是错误的;又如59×64=3621,只需先估算:9×4=36,得数个位一定是6,3621这个得数是错误的。
2.4运用找基准数法估算。如256、249、251和246这四个数求和,这些数都很接近250,有的比250多一点,有的比250少一点,可以把250作为基准数, 250 ×4=1000,256+249+251+246 ≈1000。
2.5用特殊的数据特点进行估数:如126 × 8,就可以想到125 × 8=1000,126 × 8的积比1000大;又如25 × 3,就可以想到25 × 4=100,25 ×3 的积比100小。
2.6根据经验估算。如三(1)班有男生25人,平均身高138厘米;有女生23人,平均身高134厘米,全班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根据经验可知,全班平均身高应在134厘米至138厘米之间,如果有学生算出其他的答案,说明一定是错误的。
2.7根据规律估算。即根据数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如计算乘法时,可根据一个因数(0除外)小于1,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积大于另一个因数进行估算;除法时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等规律进行估算。
2.8大小协调估算:两个数,一个数往大估,一个数往小估;或者一个数估,一个数不估。如:在计算792+214时,可以把792看成800,214看成200,792看大了,214就要看小,这样就准确些。又如:计算202×14时,只需要把202看成200即可。
2.9根据生活实际,合理选择估算方法。如:星期天,妈妈带100元钱去买下列生活用品, 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有的分别把热水瓶、烧水壶、水杯的单价估成整十数再加起来和100元比较;有的从100元里去掉热水瓶、烧水壶的大约钱数,剩下的钱和水杯的价格比较;有的把三种物品的价格加起来再估算。
2.10根据位数估算。估算多位数乘除法时,积的`位数等于两因数之和或者比这个和少1;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去除数的位数所得差或者比这个差多1。如:3875÷29=35,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比除数大,商应该是三位数,于是可判断商35是错的;又如:38×47的积肯定是四位数。
2.11根据运算性质估算。如:385-175+294=374,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小,其结果比原数大,由此可判断374是错误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教给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让他们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感悟内化,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估算在数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常用计量单位中的广泛应用。
3.1估算在数的运算中是保证计算正确的前提
数的运算教学中估算是保证计算正确的前提,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如计算前进行估算,可分析得数取值大概在什么范围;计算中进行估算,既要观察运算的顺序是否正确,还要对每一步运算的结果进行估算;计算后进行估算,就是看得数是否在估算的取值范围,从而判断出计算有没有错误。
【案例 1】9.9 × 4.9 =50.61 (×)
(计算前先估算,把9.9估大为10,10×4.9 = 49, 9.9×4.9 的积比50小)
【案例 2】412÷4=130 (×)
(计算前先估算,把412估大为440,440÷4=110, 412÷4 的商比110小)
【案例 3】48×32=1538(×)
学生计算前先想8×2=16,48×32积的末尾不可能是8,此题计算已经错了。
3.2用估算意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估算更能开辟解题思路,开发思维,增加灵活性。
【案例 1】出租车司机张叔叔在12月前三天的收入分别是:196元、214元、188元,12月份张叔叔大约收入多少钱?
思路一:196+214+188≈200+200+200=600(元)
31÷3≈10
600×10=6000(元)
思路二:196+214+188=598(元)
31÷3≈10
598×10=5980(元)
思路三:196+214+188≈200+200+200=600(元)
600÷3=200(元)
200×31=6200(元)或200×31≈6000(元)
【案例2】爸爸今年36岁,是爷爷岁数的一半,是儿子年龄的4倍,爷爷和儿子今年各几岁?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和常识,很快就可以判断出爷爷年龄不会小于爸爸的岁数(36岁),儿子则不可能大于爸爸的岁数(36岁),从而为解答结果的正确性奠定基础。
3.3用估算意识解决计量教学中存在问题
有些事物的计量经常用到像大约、接近、近似等这些术语,学生有估算意识很容易解决计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1】在学生学习长度和质量单位后,可以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质量,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这类问题容易出错,如黑板长4分米,课本宽18米,一条鱼重2克,一辆卡车载重500克,小明的身高是4米50厘米等等。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去估计和判断,这样的结果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是错误的。
我国的教学历来强调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使许多教师对估算不重视、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2: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估算方法及应用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估算方法及应用
近年大量的勘探与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南海海域具有良好的水合物资源前景.根据所掌握的勘探资料,尝试利用“概率统计法”对南海海域水合物资源前景进行了初步预测,在50%概率的条件下,南海海域的水合物资源量约为649.68×1011m3,与众多学者对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的估算相似.由于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和很多评价参数不能准确给定,因此对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的.估算是初步的.该项研究旨在探索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的评估方法,随着勘探、研究程度的深入和评价资料的增多,水合物资源量的评价精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 者:梁金强 吴能友 杨木壮 王明君 沙志彬 LIANG Jin-qiang WU Neng-you YANG Mu-zhuang WANG Ming-jun SHA Zhi-bin 作者单位:梁金强,吴能友,沙志彬,LIANG Jin-qiang,WU Neng-you,SHA Zhi-bin(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州,510760)杨木壮,YANG Mu-zhuang(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王明君,WANG Ming-jun(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
刊 名:地质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年,卷(期):2006 25(9) 分类号:P61 关键词:南海 天然气水合物 资源量 孔隙度 饱和度篇3:小学数学教学估算教学现状分析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人们在现实中运用的相当广泛的数学运算方式和行为,相对于应用机械的、繁杂的运算,更具有数学价值。为此, 老师们在估算教学中积极探索着。我们发现,新课程理念引导下的估算教学,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都发生了许多实质性的变化。我们有成功的案例,当然也出现许多与达成数学估算目标不和谐的音符。
现状——被人遗忘的“百合”
估算在老师的心中到底有多重,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如何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通过调查观察,与同事交流学习,发现现在小学估算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估算教学很少在数学教学中“登台亮相”,估算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即使有老师认识到了估算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施中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这种现象在我们农村小学更为明显。
现象一:善于精算,缺乏“估”的意识
曾听过一节课,内容是《加减法的估算》。课一开始,老师先创设一个“到文具店买笔”的情景。接着提问:“买19元和52元这两枝笔大约需要多少钱?100元够吗?你是怎样想的?”,题目一出来,学生自然想到计算2枝笔共需要的钱。于是列式: 19+52。部分口算速度教快的学生,等不及老师要求估算,就说出了准确得数71。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务必”让学生选择估算,于是,老师接着提问:哪些小朋友能不用准确计算也知道100元够呢?在老师的急切“请求”,终于有了比较满意的回答了下:“我把19当成20,52当成50,20+50=70……” 虽然学生表达得不是很自信,但老师还是非常“感激”地请他坐下。在老师的再三表扬下,该生显得得意洋洋,惹来了不少羡慕的眼光。也有一些学生开始体谅教师的“苦心”,学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在巩固练习中,遇到一些算式题,忍不住显显他们口算的本领。每每提醒学生不必去计算,学生也很不情愿得说出了大约多少,在说估算方法的时候也是支支吾吾的。总之,直到这堂课结束,不管是老师本人还是听课老师,就是觉得学生不是很乐意去尝试估算,更乐意进行精算。
现象二:只在“估算”中“估算”
很多老师只在教材的“××的估算”那一章、那一节中出现估算。一个学期上一、两节估算课,做十来道估算题,怎能让学生达到自觉用估算的境地呢?所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估算机会,做到运用估算经常化。
教学中教师要走出“只在‘估算’中‘估算’”的误区,将估算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设计与挖掘一切估算的资源,经常性地引导学生用估算解决多样化的问题,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估算的基础上,主动地学估算,自觉地用估算。
现象三:随意猜测,偏离估算的实质
一位老师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老师笑着对学生们说:“老师手里有一些小棒,请大家猜一猜,估一估,大概有多少根?
“20根”一位学生说。
“不对,比20根多。”老师说。
“50根。”另一个女孩猜测到。
“不对,比50少。”老师说。
“30根” 。“少了”。
“38根” 。“多了”。
“35根”。
“对了”,老师的脸上出一丝笑意。“**真厉害!猜得这么准!”老师“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学生估计得非常开放,气氛也很热烈,但仔细一想,不难发现,“此估算非彼估算”,教学是在师生“一猜一答”中进行的,答案最终在逐次缩小的区间中被“估”出来。整个过程,学生显得随心所欲,所能体现的数学思维仅仅是数的大小比较,并没有以某一捆小棒为标准进行估算,这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估算”。
篇4:小学数学教学估算教学现状分析
落实估算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实实在在的开展,从教育思想上重视起来,从教学行为上研究起来。基于此,我思考,我探索,我实践,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原与同行们商榷。
一、体验估算价值,增强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的淡薄主要是因为教师和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因此,要切实转变估算教学的现状,关键还是教师。教师应该加强对估算教学的认识,体会到估算教学在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心里真正的重视起估算教学。
1、寻找生活实例,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
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题材,教学时,结合实际创设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估算意识。如从一年级开始,就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学习情境,从身体的高矮看,让他们知道自己比哥哥姐姐矮一点,比弟弟妹妹高一点,比爸爸妈妈矮得多;从年龄的大小看,让他们知道8比10少一些,比6大一些;通过排队报数,让学生知道17在10与20之间,但更接近20;引导学生观察10本数学书大约有多厚;40分钟大约有多久等等。像这样,从低年级开始就不失时机地寻找一些有关估算的题材,学生自然而然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
2、挖掘教材资源,体验估算的重要地位
翻开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估算已在数学教材的许多领域留下深深的足迹,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估算无处不在。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4812÷12,学生在计算时容易漏掉商中间的0,如果先估算一下,4800÷12=400,所以4812除以12的商肯定是400多,这样既避免了计算的错误,又培养了学生在计算前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估算出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估算出给定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等等。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结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认识统计图表、估算可能性的大小等等。
3、培养数学思维,体验估算的数学价值
估算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思维的正确性、灵活性、缜密性和独创性,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估算教学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路更加灵活,对问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教学比较12/25与19/35的大小时,有些学生看到比较大小,又是异分母,首先就想到通分,这也无可厚非。其实这道题完全可以不用通分,只要进行估算:12/25<1/2、19/35>1/2,就可以判断12/25<19/35。教学时结合估算,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周密、细致的思维,对问题正确地作出判断,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使学生不依常规,不受传统知识束缚,结合估算发现一些独特的解题思路,寻找一些新颖的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通过这种合情合理的估算,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快速发展,实现优化解题。
二、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要在具体的审题、解题、验证中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估算是一个估计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漫无目的、胡乱猜测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标、有选择、有方法运用的过程,也就是在解答应用题和计算题之前,对该题的计算结果,做出粗略的估计;或是在解答之后,对该题的结果做出粗略的判断。
1、化整估算法。这是一种较常用的估算方法,即用“四舍五入法”化成整数或整十整百整千,然后计算出大概是多少。如3.14×7.21,学生就可以根据3×7=21,从而估算出它们的积大概是21左右。
2、数位估算法。计算整数的多位数乘、除法时,根据因数、被除数、除数的位数,估算积或商是几位数。如计算2836÷27=18,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被除数前两位比除数27要大,说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由此,可以判断商18是错的。不必非要列出算式来计算结果。
3、循规估算法。根据教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如计算小数乘、除法时,可根据一个因数(零除外)小于1,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积大于另一个因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的规律进行估算。
4、联系实际估算法。在解答应用题时,根据题意估算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结果,或者列出在实际情况中不可能存在的结果。如二年级(下册)“倍数的实际问题”新课结束后,出示这样一道题:爸爸今年36岁,是爷爷岁数的一半,是儿子年龄的4倍,爷爷和儿子今年各几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很快就可以判断出爷爷年龄不会少于36岁,儿子则不可能多于36岁。从而为解答结果的正确性埋下伏笔。当然,随着估算教学的扩展,已有更多的老师总结出了更多的估算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估算方法渗透到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逐步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从而提高估算能力。
三、重视估算交流 ,规范估算评价
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会多种多样。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从而学会数学进行交流和学会数学地交流。
教学片断1: 问题情境:1~2年级有396人,3~4年级有415人。问大约有多少人?
学生1:396+415≈400+410=810(人)
学生2:396+415≈400+415=815(人)
学生3:396+415≈396+400=796(人)
学生4:396+415≈400+420=820(人)
学生5:396+415≈400+400=800(人)
学生6:396+415≈390+420=810(人)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想得到交流,思维得以碰撞,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交流之后,教师该如何评价呢?我想切忌“比一比谁估得最准”“××同学最能干,估得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引导评价只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笔者认为估算结果是多样的,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越好,而要关注估算方法是否合情合理。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就是好方法。如果这题再追问:要准备多少份早餐?那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哪种估算结果更合理?”这是因为要让学生明白估算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估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策略,不能简单地认为估算结果离精确结果越近的方法就越好,只有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估算方法才更合理。
四、灵活运用,养成估算习惯
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带着这个习惯应用到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
在数学学习中,估算的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计算前引导估算,可分析解出的得数取值大概在什么范围内,这样就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就是对照分析解出的得数是否在估算的取值范围内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判断出在计算过程中有没有错误。如有错误,能及时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再如:购物时,先估算购物款再付钱;对某长度的估计,重量的估计,估计某报纸版面的字数,估计自己月消费情况……等等,鼓励学生根据问题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估算习惯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还需要教师做个耐心人,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把估算和精确计算算结合起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多制造一些机会,时时处处加以训练,使估算训练经常化,估算运用习惯化,这样做能让学生利用掌握估算方法更好地学习数学、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估算教学不仅能真正的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同时也能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估算教学任重道远,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期待着有更多的老师关注估算教学,不应让估算成为教学中被遗忘的“百合”。
篇5:小学数学估算的方法有哪些
一、强化估算意识,培养估算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强化估算意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做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的有心人,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将估算与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强化,让学生在心理体验中感受这一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主动探索估算的方法,增强估算意识,培养估算兴趣。
二、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技能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可估算内容,引导学生在审题、解题、验证中掌握一些估算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估算速度、检查计算结果算得对不对,而且也是提高估算技能的重要途径。
三、结合计算训练,形成估算习惯估算作为一种计算方法,是学生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每个人随时都有可能用上估计数量进行估算,所以有必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而口算和笔算恰恰为估算提供充分的“素材”,教师要不失时机结合口算、笔算训练估算,估算反过来又促进口、笔算的熟练化。因此,训练时,不论是先估算后计算,还是先计算后估算检验,都应如实记录估算与计算的结果,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出入,以不断改进估算技巧。如估算51×2.04,将51看作50,2.04看作2,就会发现50×2=100,原式结果要比100大;再如9+99+999+9999=?具有估算习惯的学生则在头脑中对数据稍作变化,几乎会脱口说出结果。当然要想学生有这样的能力,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对自己计算的结果进行估算,从而形成良好习惯。
篇6:小学数学估算的方法有哪些
一、创设问题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估算的兴趣。在乘法估算的教学时,我就设计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吗?”因为是自己身边的问题,同学们兴致很高,纷纷猜测。有的说:“如果每班50人,那么学校52个班就大约有2600人。”也有的说:“如果每个年级有450人,那么全校6个年级就大约有2700人。”还有的说:“全校人数在2500到2800之间”……显然学生在在充分表达交流各自的想法过程中,既发展了发散性思维,也激发了学好估算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编排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需要用估算解决的问题,诱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使之形成估算的意识。
二、强化估算训练,逐步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在计算时,随时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估算,以确定解决问题的大致范围,用来估计计算的结果。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要在每一课时中适时地运用估算,使之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要:1、培养兴趣愿意用。2、结合计算经常用。
三、采取合理的评价策略,关注估算结果
学生估算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估算给予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重视估算,而且有利于学生估算技能的不断提高。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正确评价估算的结果。估算结果与精算结果是不一样的,估算结果是不的,重要的是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而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一定越好。
四、渗透基本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的方法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学生在生活背景和知识容量各有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思考角度,交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熟练地估算技能。
小学估算的意义常用方法分析及应用(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