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Winniey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什么是“问题解决”,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什么是“问题解决”,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什么是“问题解决”
什么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之一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作为美国数学教育界在80 年代的主要口号,现在已经是一个不太陌生 的名词了。但是,究竟什么是“问题解决”的真正意义?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例如,以下是几种常 见的观念:
1.“问题解决”就是指把实际问题引入到数学教学之中,或者说,应当使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2.“问题解决”就是对于各种解题技巧的强调;
3.“问题解决”就是指让学生独立地去解决问题。
显然,这些理解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是互相对立的,而且,这些不同的理解又是如此之多,以致一个美国 数学教育家开玩笑地说,如果问数学教育工作者“什么是‘问题解决’?”7个被提问者将会提供9个不同的解 答。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无足为奇的.,但是,这种现象,显然就清楚地表明了对于“问题解决”的真正意义进行 澄清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为了对“问题解决”的真正意义作出分析,我们先来对什么是“问题解决”中所说的“问题”作出说明, 这就涉及到了(数学)问题的分类。
具体地说,由于着眼点的不同,对于数学问题可以作出不同的分类,如按问题是否具有真实意义进行分类 ,或是按问题的求解是否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进行分类。由于传统的数学教育严重地脱离实际,因此,作为一种 改革,我们就应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地引入更多的具有真实意义的问题,而这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 力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应当强调的是,我们又不应当把“问题解决”中所说 的“问题”唯一地等同于实际问题。特别是那些“非常规性的问题”(non-routine problem),是需要一定的 创造性才能求解。
事实上,如果过分地强调(数学)问题的真实意义,我们就会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并取得适得其 反的效果。如,以下是美国数学课本(九年级)中所给出的一个问题:
一个农民在送鸡蛋去市场的路上发生了车祸,尽管她本人没有受伤,但所有的鸡蛋却都破损了。由于她事 先参加了保险,因此就前往保险公司索赔,后者要求她说出损失鸡蛋的数目,她说她不知道准确的数字,而只 记得以下的事实:当她把鸡蛋装进小盒时,如果成双地装则剩下一个;如果三个三个地装也剩下一个,四个、五个、六个地装也是同样的情况;而当她七个七个地装时则正好装完。问:(1)她有多少个鸡蛋?(2)这一 问题是否只有一个答案?
笔者认为,在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过分强调“联系实际”所造成的勉强做作,而我们教学中如果 不注意纠正的话,则就必然会取得适得其反的结果,非但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反而会使他们 感到数学是无意义和毫无用处的。
其次,应当指出的是,尽管问题的选择构成了“问题解决”的重要一环,但又并非是唯一的环节。例如, 在选择出了“适当”的问题以后,还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如何去实行“问题解决”的教学?我们又应通 过“问题解决”的教学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事实上,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从来就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可能被用作数学知识教学的一种 手段,即,如何通过问题来引入有关的教学内容、并通过问题解决来达到复习、巩固和检查的目的(从更广义 的角度说,我们还可通过“问题解决”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现学习数学的
[1] [2] [3]
篇2:什么是“问题解决”
什么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之一“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作为美国数学教育界在80 年代的主要口号,现在已经是一个不太陌生 的名词了。但是,究竟什么是“问题解决”的真正意义?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例如,以下是几种常 见的观念:
1.“问题解决”就是指把实际问题引入到数学教学之中,或者说,应当使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2.“问题解决”就是对于各种解题技巧的强调;
3.“问题解决”就是指让学生独立地去解决问题。
显然,这些理解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是互相对立的,而且,这些不同的理解又是如此之多,以致一个美国 数学教育家开玩笑地说,如果问数学教育工作者“什么是‘问题解决’?”7个被提问者将会提供9个不同的解 答。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无足为奇的,但是,这种现象,显然就清楚地表明了对于“问题解决”的真正意义进行 澄清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为了对“问题解决”的真正意义作出分析,我们先来对什么是“问题解决”中所说的“问题”作出说明, 这就涉及到了(数学)问题的分类。
具体地说,由于着眼点的不同,对于数学问题可以作出不同的分类,如按问题是否具有真实意义进行分类 ,或是按问题的求解是否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进行分类。由于传统的数学教育严重地脱离实际,因此,作为一种 改革,我们就应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地引入更多的具有真实意义的问题,而这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 力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应当强调的是,我们又不应当把“问题解决”中所说 的“问题”唯一地等同于实际问题。特别是那些“非常规性的问题”(non-routine problem),是需要一定的 创造性才能求解。
事实上,如果过分地强调(数学)问题的真实意义,我们就会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并取得适得其 反的效果。如,以下是美国数学课本(九年级)中所给出的.一个问题:
一个农民在送鸡蛋去市场的路上发生了车祸,尽管她本人没有受伤,但所有的鸡蛋却都破损了。由于她事 先参加了保险,因此就前往保险公司索赔,后者要求她说出损失鸡蛋的数目,她说她不知道准确的数字,而只 记得以下的事实:当她把鸡蛋装进小盒时,如果成双地装则剩下一个;如果三个三个地装也剩下一个,四个、五个、六个地装也是同样的情况;而当她七个七个地装时则正好装完。问:(1)她有多少个鸡蛋?(2)这一 问题是否只有一个答案?
笔者认为,在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过分强调“联系实际”所造成的勉强做作,而我们教学中如果 不注意纠正的话,则就必然会取得适得其反的结果,非但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反而会使他们 感到数学是无意义和毫无用处的。
其次,应当指出的是,尽管问题的选择构成了“问题解决”的重要一环,但又并非是唯一的环节。例如, 在选择出了“适当”的问题以后,还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如何去实行“问题解决”的教学?我们又应通 过“问题解决”的教学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事实上,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从来就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可能被用作数学知识教学的一种 手段,即,如何通过问题来引入有关的教学内容、并通过问题解决来达到复习、巩固和检查的目的(从更广义 的角度说,我们还可通过“问题解决”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使学生感受 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也可能被认为是一种技能,希望通过大量的解题,使学生掌握各种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技 巧,显然,这就是所谓的“题海战术”。那么,究竟什么是现在所说的“问题解决”的真正意义呢?
具体地说,与上述的两种理解不同,“问题解决”应当被看成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如何综合地、创造 性地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非常规性的问题。显然,在这样的理解下,“问题解决”的核心就并非是各种 特殊的解题方法或技巧,而是一些十分一般的思想方法或思维模式(为了对这两者作出明确的区分,在现代的 研究中人们有时就把后者称为是“高层次的思维方法”。)另外,与对于数学知识的强调相比,“以问题解决 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则就更为清楚地体现了数学教育思想的根本性转变,即是,认为应把帮助学生学会 “数学地思维”,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显然,正是以上的基本指导思想决定了问题的选择标准:我们应当集中于所说的“非常规性问题”,另外 ,这一基本指导思想显然也就表明了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对学生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特别 是不能以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事实上,这也正是初学者(或者说,“不好的解题者”)与数学家 (“好的解题者”)在思维方法上的一个重要区别:前者往往满足于用某种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和猜测), 求得具体的解答而不去进一步追究相应的解释,也不去思考是否存在有不同的解法,以及是否可能对所获得的 结果作出进一步的推广;与此相反,数学家们并不停止于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是致力于进一步的思考:在 这些看上去并无联系的事实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普遍的理论?这些事实能否被纳入某个统一的数学结构?等等 。从而,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教师也就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不能 将此片面地理解为“让学生独立地去解决问题”。
一般地说,教育思想的转变决定了“问题解决”的教学应当采取与传统的数学教学不相同的一种新模式。 例如,以下即是一种可能的新模式。
第一,在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具体地从事解题活动前,应组织全班性的讨论,以促使学生“弄清问题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工作有:
自己或请一位学生朗读问题,弄清其中的词汇的意义。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弄清问题。这主要是: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所要求的。应当注意的是,这时不要提 出太多的问题,以免使学生感到不再有必要自己去对问题进行理解。
组织学生讨论可能的解题方法,注意这时不要对学生的建议作出评价。
第二,在学生具体地从事解题活动时,教师应在教室中巡回,并采取以下的行动:
观察学生的解题行为,并请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说
明。
如果学生陷入困境,在如何选择和实施解题策略方面给以一定的启发,必要时,应适当重复先前阶段中曾 用以弄清题意的问题。
如果学生获得了某种解答,要求学生对此进行检验。
对问题作出推广,以使较早完成者(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则是整个班级)继续工作。
第三,在学生的解题活动结束以后(指已经获得了解答、并对此进行了检验),再次组织全班进行讨论:
对学生所采用的解题方法进行讨论,特别是不同方法之间进行比较,让学生对自己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命 名”。
对刚才所解决的问题与现前曾求解的类似问题进行比较,对问题的推广进行讨论。
对问题的一些特殊的方面进行讨论,诸如不寻常的数据、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关键词”等。
综上可见,“问题解决”这一口号的提出包含了教育思想乃至教学形式的根本性变化,从而这就是数学教 育中的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篇3:ORA24247问题解决
错误信息:
scott@ORCL>select utl_http.request('www.baidu.com') from dual;
select utl_http.request('www.baidu.com') from dual
*
第 1 行出现错误:
ORA-29273: HTTP 请求失败
ORA-06512: 在 “SYS.UTL_HTTP”, line 1722
ORA-24247: 网络访问被访问控制列表 (ACL) 拒绝
ORA-06512: 在 line 1
1、首先,创建一个 ACL:
“ description=”>“ end_date=”>“ gtbegin=”>BEGIN“ httprequestpermission.xml=”httprequestpermission.xml“ is_grant=”>“ normal=”Normal“ null=”NULL,“ nullend=”NULL);END;<“ pre=”pre“ principal=”>“ privilege=”>“ start_date=”>“ true=”TRUE,“>此处,参数 principal =>‘CONNECT‘ 表示该 ACL 适用于 CONNECT 角色,
ORA24247问题解决
。您可以在此处定义一个用户或角色。该 ACL 是作为一个httprequestpermission.xml文件创建的。2、创建完毕后,您可以进行检查以确保该 ACL 已增加:
SELECT any_pathFROM resource_viewWHERE any_path like ‘/sys/acls/%.xml‘;输出结果如下:
ANY_PATH/sys/acls/ANONYMOUS/ANONYMOUS7374c7db65774bb19286fbd57c8aa08d_acl.xml/sys/acls/OLAP_XS_ADMIN/OLAP_XS_ADMIN2a6ce0de601f4cd6ad84d2f9ef8d4f2_acl.xml/sys/acls/OLAP_XS_ADMIN/OLAP_XS_ADMIN2e9f0e58c864be499b7fcf3ab6f4877_acl.xml/sys/acls/OLAP_XS_ADMIN/OLAP_XS_ADMIN31e66de0a358445c96b060337e8039a1_acl.xml/sys/acls/OLAP_XS_ADMIN/OLAP_XS_ADMINa121d072af9640a5a1ead75f3595f42_acl.xml/sys/acls/OLAP_XS_ADMIN/OLAP_XS_ADMINe5b5db8c76b94aed83a423d7b36dd6fc_acl.xml/sys/acls/all_all_acl.xml/sys/acls/all_owner_acl.xml/sys/acls/bootstrap_acl.xml/sys/acls/email_server_permissions.xml/sys/acls/httprequestpermission.xml/sys/acls/ro_all_acl.xml/sys/acls/ro_anonymous_acl.xml
注意输出结果中的最后一行,它显示您刚刚创建的 ACL。
3、接下来,为该 ACL 增加一个权限:
在本示例中,您将尝试将该 ACL 局限于用户 SCOTT。您还可以定义开始和结束日期。
” end_date=“>” gtbegin=“>begin” httprequestpermission.xml=“httprequestpermission.xml” is_grant=“>” null=“null,” nullend=“null);end;<” pre=“pre” principal=“>” privilege=“>” scott=“SCOTT” start_date=“>” true=“TRUE,”>4、分配将受该 ACL 制约的主机以及其他详细信息:
“ gtbegin=”>begin“ host=”>“ httprequestpermission.xml=”httprequestpermission.xml“ lower_port=”>“ nullend=”NULL);end;<“ pre=”pre“ upper_port=”>“ www.baidu.com=”www.baidu.com“>
5 、在本示例中,您指定“用户 SCOTT 只能调用主机 www.baidu.com,并能使用 80 端口,
电脑资料
”现在让我们来试一下:
scott@ORCL>select utl_http.request('www.baidu.com') from dual;
UTL_HTTP.REQUEST('WWW.BAIDU.COM')
--------------------------------------------------------------------------------
--------------------
nt=”text/html;charse t=utf-8“> tch” href=“//t1.baid u.com”/> href=“//t3.baidu.co m”/> ef=“//t11.baidu.com”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tle> y{height:100%}html{overflow-y:auto}#wrapper{position:relative;_position:;min-hei ght:100%}#content{pa ---------------........................... 但该规则仅适用于 www.baidu.com。如果您调用其他 Web 站点,调用将失败,错误原因仍为ORA-24247。这是最细粒度水平上的安全性。如果您的企业需要连接到主机www.baidu.com,您可以在允许该连接的同时阻止对任何其他主机的访问,从而防止恶意用户使用该功能来访问所有其他的主机。 6、要了解 ACL 的详细信息,请查询 DBA_NETWORK_ACLS 视图: --------------------以SYSDBA身份-------------------------------- SELECT acl, principal, privilege, is_grant, TO_CHAR(start_date, 'DD-MON-YYYY') AS start_date, TO_CHAR(end_date, 'DD-MON-YYYY') AS end_date FROM dba_network_acl_privileges;
/sys/acls/email_server_permissions.xml SCOTT connect true
/sys/acls/httprequestpermission.xml CONNECT connect true
/sys/acls/httprequestpermission.xml SCOTT connect true
-----------------------------
Dylan presents.
篇4: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应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所以,教学的价值不能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或者是答案,它的意义应该更多的是在于使学生能够学会解决问题,体会并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解决。
1、巧设情境,引发学生对策略产生一种需求,激发学生一种学习的动力。
2、形成策略,经历策略内化过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策略形成的过程。应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索,形成对问题的多样化的理解,多样化的解答,从而产生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再通过有序的对比学习资源,在深入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生成策略的内涵。
3、回顾梳理,反思总结,形成对策略的深刻理解。
新课标中解决问题教学目标的特点
1、解决问题不能和应用题划等号,它是一种新的观念,又是一种有意义的重要活动,更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
2、“解决问题”目标的实现,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在抓住“用数学”教学的同时,充分关注问题的感知、发现、提出、解决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3、从教学目标上比较,新课标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从学会解题转向培养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身边的客观环境中提取数学结构的能力。即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思维去分析现象,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促进学生逐渐概括化地把握常见数量之间的联系,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
3、使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的方法与技能。
教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1、充分地、正确地理解问题,把握教材。让学生进入情境图,了解情境,弄清情境,从情境中收集和整理用于解决问题的必要信息,形成数学思考。
2、利用已有经验,构思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构思解决问题的有效计划。
3、自主探索,让学生正确选择算法,独立解决问题。
4、反思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反思,在反思与交流中,学生之间相互了解,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多样性。既可以根据问题寻找条件,也可以根据条件解决问题,并通过对比,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情境要适切。良好的情境要服务于教学目标,要联系教学内容选择素材,联系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切不可让情境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迷糊了学生。同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张弛有度,忌“流连忘返”。
2、教材把握要准确。要把构思解题计划,形成解题思路的教学作为灵魂,引导学生形成思考方法,构建数学模型,才能带动在更大范围内的问题的解决。
3、传统精华要继承。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发展数学中的主要矛盾,构建数学模型的具体方法,都可以为我所用。
篇5:显示器模糊问题解决
在有些时候我们的显示器模糊了,这是为什么呢?该遇到这种问题如何去解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显示器模糊问题解决,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显示器模糊的原因分析
1、分辨率调节不正确
液晶显示器与CRT显示器不同,每台液晶显示器均有一个它自己的最佳分辨率,如果用非最佳分辨率,那肯定会模糊。但有的使用者不管这些,不管是宽屏普屏,全用1024X768或1280X1024分辨率,那肯定大多数显示器均是模糊闪烁,出现水波纹。
解决的问题也很简单,将显示器调为最佳分辨率就可以了。调节的方法也很简单,桌面上右击选择属性,点选设置,拉动屏幕分辨率滚动条就可以了。
2、大部分显示器都有提供AUTO键,轻轻一按,解决问题
可以说,所有的显示器都会有这个问题,包括液晶,也包括CRT。解决的办法,各大显示器厂商也提供给了大家,就是在正常使用显示器中“AUTO”一下。
许多显示器上会直接提供这个按键,直接按下就可。如果您的显示器没有,可以进菜单寻找一下,百分之九十的显示器都会有提供的,有的显示器直接叫“AUTO”,有的显示器叫“自动调整”,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如果你遍寻也找不到这项,那么点选一下“重置”,将显示器恢复到默认,那么99%的显示器分自动调整到最佳状态。
3、假冒伪劣是祸源!劣质线材是祸根
一般用来主机用来连接显示器的线常见有以下三种:VGA线、DVI线、HDMI线,此外还有不常见的DP线。
这几种线除了DP线相当贵外,其它三种线均相当便宜了,5块、10块一根,这个价是公平价,大部分线材质量也是没问题的。但如果您偶尔点背,有可能赶上劣质的线材。
显示器模糊怎么办
1:先模糊后清晰.也就是说显示器开始是模糊的.用一会就清晰了.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管座受潮漏电引起的.更换管座就可以了.
2:先清晰后模糊,也就是说显示器开始是清晰的.但越用越模糊,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高压包内部聚焦电路不良引起的.更换高压包即可.
3:显示器一直是模糊的.经调聚焦电位器没有效果.更换高压包.再不行的话,像管坏.
4:聚焦在不停的轻微闪动,就好像有人在不停的微调聚焦电位器一样.在调亮度是最为明显,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动态聚焦电路或者高压包引起的.其中以高压包占多数.
注意事项
分辨率调高会使字体、图片变小,特殊人群如老人、近视者,可依实际需要调整屏幕分辨率。
篇6:问题解决力读后感
读《问题解决力》这本书的时候,开始还有些不适应日本人的表达方法,再加上书里内容很多,看的较慢,现在回过头来,把书里的东西与自己的学习、工作内容结合,整理思路,细细品味。
这本书的定位是给职场新人,所以说出了很多解决问题需要关注的“点”,但没有太过深入的说明。当然了,作者要用1年的时间进行培训的课程,又怎么是几百页书所能说透的呢。虽然如此,但已有不少亮点,对我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以至工作细节,有所裨益。
通过阅读此书,最主要的收获:
一、要有逻辑思维能力。这个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的各种训练培养出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评价一个人逻辑思维强,这类人通常善于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从根本上进行逻辑思考,找到答案,解决问题,能够触类旁通,直达捷径。可以说这类人是职场中的强人,他无需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效率解决问题。
二、要学会看问题。从全局看问题,站高看;换个角度看问题,侧面看;深入看问题,钻入看。其次不断问问题,逐步分解问题,从而得到问题的本质,追回本源。对待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个问题总会联系着另一个问题,一层层寻找,抽丝剥茧,当一个“十万个为什么”(书里要求问够100个问题,对于我来说,能问够50个就已是进步了),最终找到问题的根本,彻底解决,才不会问题不断,在解决问题间疲于奔命。
三、最主要的是需要有解决问题的信心。我们现在经常会说:这是制度或体制造成的,我能有什么办法?一句话,就把解决问题的路切断了。制度或体制的问题,就真的是问题的本质原因吗?还是没有解决问题的信心而貌似合理的借口呢?
四、无论是给上级汇报还是给自己总结,最好是3点。养成随时总结的习惯,提炼精华,提高效率。对比以往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常常是比较关注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后,这个问题就算完结。至于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达到了什么效果并未做过多的总结和思考。每天、每月疲于完成一个又一个工作,对工作中执行的特点和共性总结较少。往往都是凭自己的主观思想去判断、分析,虽然分析的结果是最终明白了很多事情,但由于没有进行综合归纳,其实最终还是不明白其“要点,”仍然是杂乱无章,不是不系统没有分类,就是虽然进行了分类但不系统,无法整理出成型的文档。究其原因,不得“要点”还是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层分析,如何深层分析, 正如书上所说,要在总结、归纳的方法上下功夫。
五、当开始一项工作时,清楚所处的环境和背景。比如一个项目,先对项目的相关人、事等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问问题,就能很好的看清这个项目的大环境,那么就能预估到在这个项目上,会发生哪些问题,或哪些问题是关键问题、影响最重大的问题,从而找出适当的办法,预防问题的发生或更好的解决问题。(这又和项目管理的风险管理联系上了――)
以上是我通过阅读《问题解决力》一书,结合自己的工作,所整理的几点心得。不论有多少体会、心得,最主要的还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实际运用,并成为一个工作习惯。
篇7:windows7常见问题解决
使用windows7系统的用户肯定对其强大的功能和绚丽的界面所吸引,但是在系统出现问题时有时候却往往束手无措,下文介绍了用户使用windows7系统的常见的问题解决方法,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Windows7的虚拟机如何共享主机的文件
问:我的电脑是Windows7旗舰版,用的是MicrosoftVirtualPC这款虚拟机软件,请问如何让虚拟机共享主机的文件呢?
答:启动虚拟机之后依次点击“Tools→InsertIntegrationDisk”,然后在虚拟机中卸载掉旧版的Integration工具,安装虚拟机光驱里的新软件。
注意:在启动了集成特性之后,虚拟机启动时会弹出一个对话框让你输入虚拟机中用于登录的用户名和密码信息,这一步要注意认真填写,如果出错,你将会进入虚拟机的Windows登录界面,在这里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是不能开启集成特性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在集成特性的设置中点选让虚拟机共享你的某个硬盘分区,而你没在虚拟机启动的时候输入用户名密码,只是在虚拟机中的Windows登录界面输入是无法看到宿主机的硬盘分区的。
Office2010导致windows7多出一个盘符
问:我的电脑在装Windows7系统时只分了4个盘符:C、D、E、F,今天在安全模式下杀毒,清理系统垃圾后,突然发现莫名其妙多出来一个盘符“本地磁盘(Q)”,不知是怎么回事?
答:如果安装了Office2010(Home或者BusinessBeta版本),而且采用在线安装的方式,就会引起这个问题。它会在系统生成新的盘符为安装程序提供临时存放空间。这属于正常现象,不必在意,卸载掉Office2010后,这个“Q:”盘符也会随之灰飞烟灭的,
Windows7中如何删除病毒文件夹
问:我的Windows7系统中了木马,它在每个盘里都生成了一个“SystemVolumeInformation”文件夹,文件夹里面是空的,什么都没有,我用360急救箱和金山急救箱清除了木马,但是这个文件夹却怎么都删不了。用各种杀毒和查杀木马工具也没有效,现在怎么办?
答:“SystemVolumeInformation”文件夹是一个隐藏的系统文件夹,“系统还原”工具使用该文件夹来存储它的信息和还原点。每个分区上都有这个文件夹,存储着系统还原的备份信息。它不是病毒文件夹,但不少病毒喜欢栖身在此。
关闭系统还原后,要彻底删除该文件夹方法如下:在“开始→运行”中输入“gpedit.msc”,启动组策略编辑器,依次展开“计算机配置→管理模板→系统→系统还原”,在右侧找到“关闭系统还原”,双击后设为“启用”.
再展开“计算机配置→管理模板→Windows组件→WindowsInstaller”,在右边会有一个“关闭创建系统还原检查点”,双击设置为“启用”,再运用“cacls”命令(cacls“c:\\SystemVolumeInformation”/geveryone:f)赋予当前用户完全控制权限后即可删除“SystemVolumeInformation”文件夹了。
总结:
希望本文介绍的这几个windows7系统的常见的问题解决方法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更多有关windows7操作系统的知识还有待于读者去探索和学习。
★ 数学中的问题解决
什么是“问题解决”(共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