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hirok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浅淡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浅淡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供大家参考。
篇1:浅淡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的重视也越来越高,目的是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下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面对这一变化,教师在设计一堂数学课时,更需要注重把教材内容同生活实际相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实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日常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加热爱数学,更加热爱生活。
一、数学适应源于生活,用于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问题情景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好。我在教学长、正方形周长与面积时设计了“我帮老师当参谋”一课。从情景中引出知识:老师家访去过同学们的家,你们想到老师的家去做客吗?今天我就带你们去老师家看一看。出示我家的照片及平面图,简要介绍房间布局,最近老师家准备重新装修,请你帮忙出主意。第一步,实例中掌握知识:老师家的客厅有一个大门,出示图,老师想把这个大门沿着四框钉实木条,至少要多长的实木条?老师想在门上挂一幅与门同样大的装饰画,请你计算一下应买多大的一幅画?提问:观察例题,周长与面积相同吗?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周长和面积进行比较?分组讨论:周长和面积在意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上有什么不同?第二步,练习中运用知识,客厅中的数学问题:
(1)老师家的客厅长5米,宽4米,在墙角装黑色大理石地脚线,应买地脚线多少米?
(2)要在地上铺花岗岩地砖,应买多少平方米?学生讨论交流,最终得出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一生活背景贴近学生当前住房实际,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就会使他们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问题意识,进而激发他们积极探索解决问题,从而把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周围,让学生学习数学,可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有目的、合理地创设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有兴趣的数学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引导学生开启智慧之门。
二、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使学生了解生活实际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讲清概念外,使学生正确理解各个知识点和概念,更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把数学知识用到实际中来,要从多方面来考虑数学问题,来打开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信息量,了解生活的实际。
如美国第三次全国进展评估中有这样一个试题是:每辆卡车可载36名士兵,现在有1128个士兵需要用卡车送到练营地,问需要多少辆卡车?乍一看,这是个很简单的除法应用题,测试的结果也表明,有70%的学生正确地完成了计算,即得出了36除1128商是31,余数为12。然而,在此基础上,只有23%的学生给出了32这一正确的答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学生没有把这一问题看成是真正的问题,没有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去想这个问题,而只是把题目看成是虚构的数学问题,为了练习而杜撰的故事。他们所做的事就是进行计算把得数写出来,这也是一些学生的通病,只注重机械练习,而很少考虑其他问题。这只是数学教学中的小小一例,在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的数学要加强真实感,要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数学要为生活服务,从而来增加学生的数学意识。
三、从数学实践活动入手,拓展数学视野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并让学生辨别步测与目测的差别;让学生到食堂去看看、称称,根据各种水果、蔬菜的重量,使学生去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可获得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一)走进生活,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世界之大,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自己的身边。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2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2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2张1元钱纸币。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20个1角硬币换2张1元钱纸币亏不亏?为什么?我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2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20个1角就是2元,所以20个1角和2元是相等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分析,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和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等于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并不神秘,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进而激起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感悟生活,架构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成了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的口号。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事例解释数学问题。
一是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首先从家中带着一块金属圆片走进教室,让同学们观察怎样测量这圆片的周长?这时同学们纷纷讨论,经过大家几分钟的讨论得出:
(1)在圆片上标上一点,这一点与直尺的0刻度线对齐,使圆片在直尺上滚一周,这一点再次落在直尺上,这一点所在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2)在圆片上标上一点,使这一点与绳子的一端对齐,然后使绳从这一点绕圆片一周,最后测量绕圆一周的绳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测量圆片的直径,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得出周长÷直径=圆周率。教师点拨圆周率≈3。14,也就可以得出圆的周长=半径×2×圆周率。
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讨论交流中,集思广益,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理解了新知,并对所学的知识更理解,掌握地更牢固;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相互帮助、合作的意识,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也锻炼了学生对社会的洞察力。―
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春城小学五年级师生去动物园游玩,教师30人,学生300人。门票价格:成人每位100元,学生每位70元,团体票50人(含50人)以上每人80元。按照这种价格,他们怎样购票最省钱?请大家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学生设计完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将不同方案公布于众,进行比较选优;最后选出一种都认为最好、最省钱的方案。这种数学能力考查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理财的意识,又拓宽了知识面。
学生以发现者的心态去探索、去求新、去寻觅独创性的答案,这也正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图文并茂的应用题,使学生感到不是在解应用题,而是在解生活中的问题,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应用题的应用味:促进数学的交流,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三是创造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两步应用题之后的教学,我让学生“创作”应用题,学生们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份鸡翅7元,一个汉堡包比它贵5元,我吃了一份鸡翅和一个汉堡包,你们说我用了多少元?”;“我的奶奶上午买了一斤青菜,买的萝卜是青菜的两倍,请问我的奶奶一共买了几斤菜?;《西游记》有62集,《西游记续集》比它多5集,《西游记续集》有多少集?”学生们编应用题时眉飞色舞的神态,夸张的动作,幽默风趣的语言常常引起哄堂大笑。由于题材来自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学生发言积极、语言流畅,思维呈多极化和多元化,得出“雪融化后是春天而不是水”的新思路,因创造而倍感兴奋,更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浅淡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篇2: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作文
今天,妈妈带我去超市买物品。我十分兴奋,心里想:终于可以去超市购物了。这个暑假,我还没有出去过呢!因为天气太热了,我每天都躲在空调房里,吃着冰淇凌。虽然很舒服,但是太闷。所以我非常兴奋。
我们来到超市,看见这里的商品玲琅满目,十分壮观。我立刻推起一个推车就跑到我最爱的食品区了。当我将薯片、奥利奥饼干和我最喜欢的手撕面包放到购物车中时,我突然看见农夫山泉矿泉水一瓶1。5元,如果在小商店买的话一瓶要2元呢!我还看见一箱农夫山泉矿泉水要20元。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拿了2瓶。边去找妈妈边想:妈妈一定会表扬我的。
我找了好久才找到妈妈,我赶快告诉妈妈这个好消息:“妈妈,妈妈,我买了两瓶农夫山泉矿泉水才要3元!”妈妈笑了,说:“你再算算到底哪种便宜。”我百思不得其解地说:“一瓶才要1。5元,一箱要20元。不是一瓶更便宜吗?”妈妈说:“你算算不就知道了?”说完妈妈就去买其它物品了。我就在原地算起了题。我喃喃自语:“一瓶1。5元,一箱20元,那我只要知道一箱中的一瓶要多少元就可以了。20元中20瓶,20除以20等于1元。原来一箱才是便宜的。”我恍然大悟。这时,妈妈也购物完了,我告诉妈妈我算的结果。妈妈说:“那我们去拿一箱矿泉水吧!”我们拿完矿泉水后,就去结账了。
原来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篇3: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作文
有一个名叫欢欢的小朋友,她是一个非常不用功学习的小朋友。她每天一回到家,就开始看电视、玩手机、玩游戏……她把作业全部抛到九天云外去了,第二天被老师批评,她是一个耳朵听,一个耳朵出,心里一直想着玩。批评她她也根本听不进去。
有一天,她回到家。就准备开始看电视,可是她被妈妈逼着去写作业。她来到房间,把作业拿出来。写了一会,就睡着了。当她睡着后,发现自己已经到了一个城市的大门。她走进城市里,大声喊了几声“哇、哇、哇……”原来她看到了好多玩具,她走到一个玩具前,准备拿起来玩的时候,玩具说话了。它说:“想要玩我,就必须回答我一个问题。问题是8x7+9×20等于多少?”欢欢想了好久,都没有算到正确答案,玩具小轿车又说:“不知道了吧,那你就不能玩我”。欢欢说:“切,有什么好玩的,你不给我玩,我玩其它的。”
可是,她最后却一样也玩不到。后来,她又往前走,她来到一个有很多吃的地方。她准备吃一个蛋糕的时候,蛋糕说话了。它说:“想要吃我,就必须回答我一个问题。问题是10×80+18×200等于多少?”欢欢又想了好久,可是,她也没有算出正确的答案。蛋糕说:“不知道了吧,那你就别想吃我。”欢欢说:“切,我不吃你,我去吃其它的。”
和上次一样,最后一样东西都没有吃到。她被自己给气醒了。从此,她再也不贪玩了,每次成绩都名列前茅。老师和家长非常惊讶。
篇4:数学就在生活中
暑假里天气很热,老在家里待着也很无聊,妈妈提议去杭州玩玩,我自然高兴了。
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就出发了。到了杭州,我们哪里热闹就往哪里钻,吃吃玩玩,走走看看,好不开心。
“诚诚,你光顾着玩了,还记得出发前打算去新华书店的事吗?”转眼下午了,爸爸提醒道。我一拍脑袋:“哎呀,怎么把这事给忘了呢!”我问爸爸最近的新华书店在哪里,他说就在这条路上,门牌是87号。我看了一下旁边这家店的门牌是16号,心想16比87小很多,书店还是有点距离的,那么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呢?于是我跑去16号的左边看了一下,发现数字比16小了。那我就拉着妈妈的手往右走,边走边看,可是走了好久,也没看到87号,却看到了88号,90号……这是怎么回事啊?
妈妈笑眯眯地说:“不要急,虽然我们没看到87号,但是你想想你刚才看到的数字,有没有什么新发现?”我托着脑瓜,突然想起刚才看到的.数字都是双数,那么单数去哪儿了啊?哦……我发现了,马路对面的店也有门牌号,我们只数了一侧的数呢。我和妈妈走过去一看,果然找到了87号。原来城市街道门牌号的排序规律是一侧单号,另一侧双号。啊,我又从生活中学到新知识了。
到了书店里,我们挑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书籍。捧着书去收银台排队的时候,我发现队伍好长啊。爸爸说要考考我,让我数数我所在这列队伍一共有多少人。我赶紧数了数,一共有28个人。爸爸又问他后面有3个人,那么,他的前面有几个人呢?我开动脑筋想了想,咦,那不就是28—3—1吗?结果是24个人。“你检验一下,这个算法对不对?”爸爸笑着说。于是我飞快地跑到前面开始数,果然是24个人!爸爸笑眯眯地摸摸我的头,算是肯定。
篇5: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新课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数学课程教学与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多发掘生活中的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机联系的切入点,让数学内容生活化,提高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能力。在课改年段的这一学年来,我时刻感受到新课堂是培育幼苗的雨露,是放飞学生个性的蓝天,也是学生快乐无穷的乐园。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
一年级的新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学校,他们爱说爱动,年龄特点决定了形象有趣、直观易懂的东西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一节课如果有个好开头,学生上课开始就兴趣盎然,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创设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引导他们对数学的探索与追求。
如《统计》课的教学,我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引入,描述了“小猫钓鱼比赛”的童话情节,并且用统计图来表示白猫、花猫、黑猫的比赛成绩,让学生说谁钓的鱼多?在这样具体直观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初步感知统计图的.知识,接着我在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些凌乱的动物图,我问:“这么多的动物也起来参加活动了,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呢?小朋友能不能应用一些统计知识,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学生渴望展示自己的本领,学习气氛顿时高涨,学生身处拟人化的童话世界,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如《认识人民币》教学后,我精心布置了教室,创设了“逛超市”的游戏,学生有的当售货员,有的当顾客,有的当收银员,有的当商店的经理……玩得不亦乐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一直在“动”,满足了低年级学生好动的愿望,同时学生通过整理货物、购买物品,收取钱物,既巩固了分类的知识,又复习了有关元角分等知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
在新课堂里,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使教学成为心与心的交流,快乐与快乐的传递。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例题“32-8”时,我让小朋友独立思考、动手摆弄学具,先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最后集体反馈,结果学生运用了多种独特的计算方法:⑴利用小棒或计数器计算;⑵列竖式计算;⑶口算①10-2=8,22+2=24。②30-8=22,22+2=24。③12-4=8,20+4=24。④创新算法:8-2=6,30-6=24。这样,让学生在不同算法的探究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新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及早安排了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为将来进一步学习这些几何图形打下基矗如《图形的拼组》教学中,学生用新认识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动手拼摆出:蜻蜓、房子、汽车、机器人……形态各异的图案。《找规律》这课,通过“懂规律―找规律―说规律”的教学后,最后让学生创作规律。学生四人一组用多种五颜六色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卡纸片,在八开的图画纸上拼贴出各种各样的规律:□□○○□□○○……,△○□△○□……,△△△○△△○……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感受、欣赏、创作数学美的能力。
三、走近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
当数学同儿童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教学才具有活力,富有生命力。教师要配合新教材,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完成,能促进学生把课本知识同生活问题更加地融为一体。
如,学习“立体图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练习,用橡皮泥、萝卜、木块等材料,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再如《认识时间》后,我让学生设计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做时间的小主人。《统计》教学后,我让学生调查全家喜欢吃的水果情况。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为了完成这项作业,学生要调查全家每人喜欢吃的水果的种类和人数,收集整理数据,再制作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找规律》教学后,我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找找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学生认真观察,用他们明亮的眼睛寻找到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规律。有的小朋友说,他家灯开关有规律;有的说,妈妈的衣服上的花纹有规律;有的小朋友说,她家地板的瓷砖,弹的钢琴的琴键有规律;有的小朋友说,他下的棋盘有规律;有的小朋友说,1、2、3、4、5、6、7……这些自然数,一个单一个双也是规律的。
可见,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数学作为小学教学中的主要学科,应该从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体会数学就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浅淡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共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