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狸祠下的典故

时间:2023-07-21 03:38:15 作者:大头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大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佛狸祠下的典故,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佛狸祠下的典故,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佛狸祠下的典故

佛狸祠下

佛狸祠下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这首词的韵译是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篇2:佛狸祠下的典故是什么有何寓意

典故

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篇3:断崖下的小熊狸

断崖下的小熊狸

1

一天早晨,小熊狸趁妈妈外出觅食的时间,悄悄地从树上下来,追逐着一只青蛙玩了起来。

青蛙跳,他也跳,青蛙呱呱叫,他也学着青蛙的叫声嘎嘎地叫。

跳着,叫着,不知不觉地,小熊狸跟着青蛙来到了一处断崖边。青蛙向崖边的草丛里一跳,小熊狸也跟着一跳,结果用力过猛,一下子跳下了断崖。

“哎哟,哎哟!”

小熊狸落在了断崖下的一块大石头上,他想站起来,可一站就感到右后腿钻心的疼,小熊狸躺在石头上哭了起来。

小熊狸的哭声,引起了一只小灰叶猴的注意。

“是谁在哭呢?”透过树丛的缝隙,小灰叶猴看到是一只“小黑熊”躺在石头上。

于是,小灰叶猴走上前去问道:“‘小黑熊’,你怎么了?”

“你是在跟我说话吗?”小熊狸停止哭泣,看着小灰叶猴问。

小灰叶猴说:“这里又没有别人,当然是跟你说话了!”

小熊狸说:“可是我不是小黑熊,我是小熊狸!”

“小熊狸?”小灰叶猴盯着小熊狸看了好久,然后说,“你跟小黑熊长得真像!”

“是啊,好多人都这么说呢!”小熊狸说,“不过你看,小黑熊的耳背上的毛没有我们的长。”

小灰叶猴看到,小熊狸耳背上的毛明显超过耳尖,形成了长而尖的黑色簇毛。

“是的。”小灰叶猴说,“不过,不看耳朵的.话,还是很容易跟小黑熊混淆的。”

小熊狸强调说:“我们的尾巴也比小黑熊的尾巴长!”

不错,小灰叶猴看到,小熊狸的尾巴几乎接近于他的体长度了。

“是啊,是很长的。”小灰叶猴赶忙说。

“我们的长尾巴用处可大了!”小熊狸骄傲地说,“觅食的时候,我们就用这长长的尾巴,缠住树枝,来支撑身体。就是这样!”

说着,小熊狸一欠身,想做给小灰叶猴看看,结果,他又“哎哟,哎哟”地大叫起来。

“你这是怎么了?”小灰叶猴说,“刚才光顾着说话,我都忘了问你了!”

小熊狸说:“我从断崖下掉下来,摔的不能走路了!”

“哦,没关系的!”小灰叶猴说,“有一次我生病了,我妈妈给我找了一种药吃,很快就好了。我现在就去找妈妈来,让她给你看看!”

“谢谢,谢谢!”小熊狸很高兴。

小灰叶猴连跑带跳地向远处走去。

2

没过多久,小灰叶猴带着妈妈来到了小熊狸身边。

在询问了情况后,小灰叶猴的妈妈摇了摇头说:“你是腿疼,跟小灰叶猴的情况不同。”

“妈妈,先给他找点草药吃吧!”小灰叶猴看到小熊狸难受的样子,央求妈妈说,“上一次我肚子疼,不是吃了点草药就好了吗!”

“腿疼和肚子疼不一样!”小灰叶猴的妈妈说,“肚子疼是肠道疾病,吃点白尖木的叶子或者茜草属的植物就能治好,因为这些植物的汁液具有抗真菌、抗病毒、抗肠道寄生虫的作用。而腿疼我就不知道吃什么合适了。”

“哎哟,哎哟!”小熊狸又哭叫起来。

“妈妈,快想想办法吧!”小灰叶猴着急地催促妈妈。

“哦,我想起一件事来!”小灰叶猴的妈妈说,“前一段时间,犀牛妈妈说她腿疼,刚才我过来的时候,看到她走路很轻松的,看上去腿疼病已经好了。我去请她来给小熊狸看看吧!”

“谢谢,谢谢!”小熊狸不哭了。

小灰叶猴也高兴起来。

小灰叶猴的妈妈急匆匆地向远处跑去。

没过多久,小灰叶猴的妈妈带着犀牛妈妈过来了。

在询问了小熊狸的情况,又进行了一番检查后,犀牛妈妈摇了摇头说:“虽然都是腿疼,但你是摔骨折了,跟我的情况不一样。”

“反正都是腿疼,你是怎么治好的,就怎么给小熊狸治吧!”小灰叶猴着急地说。

“治病可不能乱治。”犀牛妈妈说,“我腿疼是因为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只要经常到泥潭里进行泥浴治疗就能康复,而小熊狸是骨折了,也就是骨头断了,他连走路都不能走,怎么能到泥潭里进行泥浴呢!”

“这可怎么办呢?”小灰叶猴着急地问。

“哎哟,哎哟!”小熊狸又哭叫起来。

“哦,我想起一件事来!”犀牛妈妈说,“雉鸡姐姐曾经骨折过,不过刚才我看到她在树林里跑得可快了,我去问问她是怎么治好骨折的吧!”

“谢谢,谢谢!”小熊狸又不哭了。

小灰叶猴和妈妈的脸上也都露出了笑容。

犀牛妈妈急匆匆地向远处跑去。

3

没过多久,犀牛妈妈带着雉鸡姐姐回来了。

在询问了小熊狸的情况,又进行了一番检查后,雉鸡姐姐说:“确实是骨折了。不过你放心,能治好的。”

说完,雉鸡姐姐让小灰叶猴的妈妈背着小熊狸来到一条小河边,雉鸡姐姐在河边啄了一些软泥涂在小熊狸骨折的部位,然后,雉鸡姐姐又叼来了一些细草根混在河边的软泥里,做成石膏绑固的模型一般,把小熊狸的伤腿固定了起来。

接着,雉鸡姐姐又嘱咐小熊狸说:“近段时间不要走动,要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品。”

做完这一些以后,天色已经暗下来了。

小熊狸谢过大家后,由小灰叶猴的妈妈背着他,向家里走去。小灰叶猴则跟在他们的后面,跟小熊狸计划着腿伤好了以后怎么玩。

雉鸡姐姐和犀牛妈妈也都向各自的家里走去。

篇4:丹霞烧佛的历史典故

典出宋·道原《景德传灯录》。

唐朝宪宗元和年间,天然禅师云游四方。“天然”是丹霞的`法名,当初他投奔马祖时,还未参礼,便骑坐在圣僧塑像颈上,马祖说:“我子天然。”由此丹霞也称为“天然法师”。

有一年冬天,天然法师来到了洛阳城南的龙门香山惠林寺,认识了寺里的伏牛和尚。两人一起诵经参禅,修行悟道,十分融治。

一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丹霞和伏牛两人一起坐禅。坐禅完毕,手足都已冻僵了。

丹霞想,天这么冷,该找点木头来烤火。

但庙宇中没别的木头,只有木佛。于是,丹霞搬出一尊木佛来,点上火,与伏牛二人相对而坐,烤火取暖。

庙宇的院主闻到异常的烟火味,寻找过来,见两个和尚竟在烧木佛烤火,便大声呵斥:“为什么烧我的木佛?”

丹霞一边用小棍子拨着火,一边说:“我是在烧佛骨取舍利子呢!”

院主说:“木佛哪来舍利子?”

丹霞说:“既然没有舍利子,再取两尊来烧。”

院主气得无话可说。在一般佛教徒眼里,烧木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但在丹霞看来,烧的只是木头,并无过错。

高僧烧佛像,可见得道之人,不拘泥于形式。只要佛在心中,率真地依照本性行事,并不违反佛教教义。

后来,“丹霞烧佛”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蔑视成法,行为放纵。

篇5:宿芥塘佛祠阅读附答案

【宋】贺铸

青青辫国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扬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底许o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①诗人当时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②舞:大麦。③底许:几许,多少。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辫麦欲抽芒”点明春末的物候,以“东风晚更狂”写风势变大,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庄稼的担忧。

B. “微径断桥寻古寺”,以“微径”“断桥”衬托出寺庙僻静冷落略带荒凉的特点,极具画面感。

C. “短篱高树隔横塘”,描绘了寺庙周围错落有致的环境,暗示了探幽寻寺之路的曲折萦回。

D. 全诗写入寺过程,层次井然:先写进入庭院;再写傍晚燃香;末写在寺内长廊看到满是故人题字。

E. 全诗以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为序,意在表现行人投宿古寺途中由“倦,,到“忘”的心理变化过程。

18.犀联说“底许暂忘行役倦”,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暂忘”的原因。

17.AE

18.(1)诗人每天以阅田为务,投宿古寺,暂离行役的劳倦。(2)寺处幽僻,杨花飘落,柏子燃香,自在清净。(3)见到故人题字,诗人感到慰藉。

【解析】

17.试题分析:A项,

“直接表达……担忧”错误。E项,不是“意在”表现“途中”的心理变化。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均为诗意理解错误。

18.试题分析:注意根据诗句分析“暂离行役的劳倦”“寺处幽僻自在清净”“见故人题字,诗人感到慰藉”

篇6:历史典故:苏小妹三难佛印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与学识渊博的金山寺佛印禅师很投缘,常抽空从瓜洲(今江苏省镇江市)乘船过江去寺院与佛印谈古论今,弈棋对联。佛印禅师也经常过江来拜访苏东坡。时间一长,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与佛印熟识了。

这苏小妹从小受父兄熏陶,聪明可爱,精通诗词歌赋,连苏东坡也打心眼里佩服。苏小妹常听哥哥夸奖佛印禅师博学,才思敏捷,嘴上没说什么,心中却不服气,总想找机会比试比试。

一天,苏小妹有事外出,正好在门口碰上前来拜访的佛印禅师。佛印彬彬有礼地问:“你大哥在家吗?”苏小妹对佛印的`问话不置可否,却张口来了一上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这上联是条拼字联,“僧”是“人曾”相拼,“佛”是“人弗”相连,但话语中却对佛家弟子有些不敬。佛印听了一愣,抬头见苏小妹一脸得意神态,知道是苏小妹有意为之,就脱口相对:“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竟然对得天衣无缝。苏小妹见没有难住佛印,反而惹了一身腥,心里很不舒服,冲书房大喊一声:“大哥,有客来访!”自己就快步出了门。

又有一天,苏小妹身体不适,苏东坡正在为她煎药,佛印又来拜访苏东坡。苏东坡见老友来访,非常高兴,就和佛印一边品茶,一边聊天,竟然忘记了给卧病在床的小妹按时送药。苏小妹上次受了佛印的嘲弄尚未泄恨,这次觉得大哥看重佛印而怠慢自己,心里更不舒坦,便在床上高声念出上联:“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以“葫芦”隐喻和尚的“光头”,实在是对佛印禅师的大不尊重。

苏东坡晓得小妹的脾气,知道她生气了,连忙中断谈话去为她送药。

晾在一旁的佛印可苦了,既听了“骂声”,还要对下联。他知道上次得罪了苏小妹,这次可要对得文雅些,但思来想去,一时难觅佳对。忽然,他抬头看见苏东坡端了药碗,撩起碧纱帐,正要给小妹喂药,灵机一动,朗声对道:“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苏小妹听了,嫣然一笑,心里的气一下子全消了,一口将药喝了个精光。

苏东坡见小妹消了气,微笑着对佛印翘起大拇指。

这年中秋佳节,苏东坡邀请佛印禅师来家里饮酒赏月,苏小妹也来凑热闹。几杯酒下肚,三人兴致高涨,一起来到后花园水池旁。面对着一池碧水,两岸青草,清风吹拂,明月倒映,三人一边饮酒,一边高谈阔论。

苏小妹见池水清清,倒影幢幢,突发灵感,回头对佛印说:“我有一联,不知禅师能对否?”佛印说:“试试看吧,请赐上联!”

苏小妹不紧不慢地吟出上联:“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

苏东坡一听,感觉有点难对,因为内中含有数字,波心的千佛就是渡江的五百罗汉及他们的倒影。

佛印禅师沉思了一会儿,低头瞧见苏小妹的倒影清晰地映在池水中,顿开茅塞,立马对道:“一位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苏东坡一听,立刻拍手称赞:“妙,妙极了!”

苏小妹三次出对都没有难倒佛印,打心眼里敬佩佛印禅师的才华。从此,两人成了肝胆相照的好朋友。

篇7:贺铸《宿芥塘佛祠》阅读答案及赏析

贺铸《宿芥塘佛祠》阅读答案及赏析

宿芥塘佛祠

[宋]

青青麰麦欲抽芒①,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底许暂忘行役倦②,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

诗人当时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①麰(móu):大麦。底许:几许,多少

(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请对“开门未扫杨花雨”中的“雨”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首句写大麦抽芒,日暮风狂,诗人行役劳倦;额联“寻寺”路上,“微径断桥”写出环境之荒芜深僻,羁旅之寂寞疲困,尽在不语之中,而“短篱高树”又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颈联写进入庭院,寺僧为来客焚香净室,待客的殷殷情意使诗人在寂寞与困顿之中,意外地得到温暖;尾联写诗人在这里发现了老朋友的题字,更令他感到欣慰。旅途的风尘、仕途的失意,此刻都消融了。(能结合诗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杨花雨”既承上一句“高树”而来,又和第二句的“东风狂”相呼应,而且着一“雨”字,就把眼前所见的杨花堆积的静态面,变为一个纷纷扬扬飘散撒落的动态画面,从而为全诗平添了风韵和情致。

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辫麦欲抽芒”点明春末的物候,以“东风晚更狂”写风势变大,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庄稼的担忧。

B、“微径断桥寻古寺”,以“微径”“断桥”衬托出寺庙僻静冷落略带荒凉的特点,极具画面感。

C、“短篱高树隔横塘”,描绘了寺庙周围错落有致的环境,暗示了探幽寻寺之路的曲折萦回。

D、全诗写入寺过程,层次井然:先写进入庭院;再写傍晚燃香;末写在寺内长廊看到满是故人题字。

E、全诗以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为序,意在表现行人投宿古寺途中由“倦”,到“忘”的心理变化过程。

2、犀联说“底许暂忘行役倦”,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暂忘”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5分)AE (A、“直接表达……担忧”错误。E、不是“意在”表现“途中”的心理变化。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2、(6分)(1)诗人每天以阅田为务,投宿古寺,暂离行役的劳倦。(2)寺处幽僻,杨花飘落,柏子燃香,自在清净。(3)见到故人题字,诗人感到慰藉。(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赏析:

《宿芥塘佛祠》是宋代诗人贺铸夜宿佛寺时所写下的一首纪游诗。这首小诗,在通篇都是直白的叙述中,却传达出一份至深的情味,表达出了诗人一种豁达的情怀。

全诗可分“寻宿”和“投宿”两部分。前四句写寻宿。诗人从麦田着笔,一则是借大麦抽芒点明春末的物候,二则也暗示了自己在外求宿之由。当时诗人正“之官历阳(今安徽和县)石迹戍,日从事田野间”,以阅田为务(有公务在身),并非随兴所至的游览观光,这就和下文所说的“行役”暗相呼应,第二句写风势之大,此处的“晚”不是指日暮时分,当作、暮春解,否则,与下文写天日的“待晚”,就不能契合了。贺铸此诗,正作于暮春三月间(诗人自注:“庚午三月赋”)。《蝶恋花》词“雨横风狂三月暮”,亦以“狂”字形容三月时的风势。诗人既已阅田事毕,风尘仆仆,故欲求一块清静地方栖息,由此引出下面的“寻寺”之行。

诗人写“寻寺”的过程仅用了两个画面。前一个画面是“微径断桥”,以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和断折不通的桥梁,把人们引进一个僻静冷落、略带荒凉感的幽深境界。环境之荒芜深僻,羁旅之寂寞疲困,尽在不语之中。正当道路不明、方向莫辨之际,前面却现出一个“短篱高树”的处所来:那池塘对面,竹篱丛中的院落,便是佛祠的所在地了。两个画面不但表现了空间的移动,而且连行人在征途中的心理变化也依稀可辨。前一句用一“微”一“断”,突出了主人公置身于人烟稀少的陌生地域中,那种惘然若失空无所依的意绪;后一句用一“短”一“高”,暗示了错落有致的人工布置和安排,给人以柳暗花明的感觉。“短篱”非粉垣高墙,仍带山野风味;而“隔横塘”则又可见泉石萦回之势。

诗的后四句写“投宿”。诗人按入寺过程写来,层次井然:先写进入庭院,见满地堆积着飘落的杨花;次写走进祠殿:看寺僧点燃夜香;末写转至殿后的长廊,意外地发现了故人的题字。未扫,寺僧燃香,处处透出寺院所特有的清幽意趣。值得注意的是,在写投宿的过程中,还有人物的活动,除了行人之外,就是迎客的寺僧。诗中说“开门”,也就是是推门而入,其间已含宾主间一呼一应的意思在内。于是紧接着的“未扫”、“先烧”,就不止是写来客的所见,而实在是暗写主人殷勤待客的情意。寺僧原不料会有不速之客来到这幽僻的所在,因未及洒扫庭院而深致歉意;为了便于来客早些安息,故天色未晚就焚香净室。主人待客的殷殷情意,于此跃然纸上。在寂寞与困顿之中,诗人意外地得到温暖,但更意外的,是诗人还在这里发现了老朋友的题字,更令他感到欣慰。诗人的感情于此达到高潮。《·徐无鬼》说:“夫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趁然而喜矣。又况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者乎?”见到故人题字,如亲身与其会面。于是旅途的风尘、仕途的失意,此刻都消融了。

全诗仅八句,有事、有景、有人物、有情致;虚实隐显,巧于安排,而读来又浑然一气,毫不见雕琢之迹。八句之间,承转无痕,潜相呼应。例如第七句“行役”照应首句起兴;第五句中的“杨花雨”,既承上一句“高树”而来,又和第二句的“东风狂”相呼应,而且着一“雨”字,就把眼前所见的杨花堆积的静态画面,变为一个纷纷扬扬飘散撒落的动态画面,从而为全诗平添了风韵和情致。

篇8:贺铸《宿芥塘佛祠》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贺铸《宿芥塘佛祠》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宿芥塘佛祠

[宋]贺铸

青青麰麦欲抽芒①,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底许暂忘行役倦②,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①麰(móu):大麦。底许:几许,多少

(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请对“开门未扫杨花雨”中的“雨”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首句写大麦抽芒,日暮风狂,诗人行役劳倦;额联“寻寺”路上,“微径断桥”写出环境之荒芜深僻,羁旅之寂寞疲困,尽在不语之中,而“短篱高树”又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颈联写进入庭院,寺僧为来客焚香净室,待客的殷殷情意使诗人在寂寞与困顿之中,意外地得到温暖;尾联写诗人在这里发现了老朋友的题字,更令他感到欣慰。旅途的风尘、仕途的失意,此刻都消融了。(能结合诗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杨花雨”既承上一句“高树”而来,又和第二句的“东风狂”相呼应,而且着一“雨”字,就把眼前所见的杨花堆积的静态画面,变为一个纷纷扬扬飘散撒落的动态画面,从而为全诗平添了风韵和情致。

赏析:

《宿芥塘佛祠》是宋代诗人贺铸夜宿佛寺时所写下的一首纪游诗。这首小诗,在通篇都是直白的叙述中,却传达出一份至深的情味,表达出了诗人一种豁达的情怀。

全诗可分“寻宿”和“投宿”两部分。前四句写寻宿。诗人从麦田着笔,一则是借大麦抽芒点明春末的.物候,二则也暗示了自己在外求宿之由。当时诗人正“之官历阳(今安徽和县)石迹戍,日从事田野间”,以阅田为务(有公务在身),并非随兴所至的游览观光,这就和下文所说的“行役”暗相呼应,第二句写风势之大,此处的“晚”不是指日暮时分,当作晚春、暮春解,否则,与下文写天日的“待晚”,就不能契合了。贺铸此诗,正作于暮春三月间(诗人自注:“庚午三月赋”)。欧阳修《蝶恋花》词“雨横风狂三月暮”,亦以“狂”字形容三月时的风势。诗人既已阅田事毕,风尘仆仆,故欲求一块清静地方栖息,由此引出下面的“寻寺”之行。

诗人写“寻寺”的过程仅用了两个画面。前一个画面是“微径断桥”,以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和断折不通的桥梁,把人们引进一个僻静冷落、略带荒凉感的幽深境界。环境之荒芜深僻,羁旅之寂寞疲困,尽在不语之中。正当道路不明、方向莫辨之际,前面却现出一个“短篱高树”的处所来:那池塘对面,竹篱丛中的院落,便是佛祠的所在地了。两个画面不但表现了空间的移动,而且连行人在征途中的心理变化也依稀可辨。前一句用一“微”一“断”,突出了主人公置身于人烟稀少的陌生地域中,那种惘然若失空无所依的意绪;后一句用一“短”一“高”,暗示了错落有致的人工布置和安排,给人以柳暗花明的感觉。“短篱”非粉垣高墙,仍带山野风味;而“隔横塘”则又可见泉石萦回之势。

诗的后四句写“投宿”。诗人按入寺过程写来,层次井然:先写进入庭院,见满地堆积着飘落的杨花;次写走进祠殿:看寺僧点燃夜香;末写转至殿后的长廊,意外地发现了故人的题字。落花未扫,寺僧燃香,处处透出寺院所特有的清幽意趣。值得注意的是,在写投宿的过程中,还有人物的活动,除了行人之外,就是迎客的寺僧。诗中说“开门”,也就是是推门而入,其间已含宾主间一呼一应的意思在内。于是紧接着的“未扫”、“先烧”,就不止是写来客的所见,而实在是暗写主人殷勤待客的情意。寺僧原不料会有不速之客来到这幽僻的所在,因未及洒扫庭院而深致歉意;为了便于来客早些安息,故天色未晚就焚香净室。主人待客的殷殷情意,于此跃然纸上。在寂寞与困顿之中,诗人意外地得到温暖,但更意外的,是诗人还在这里发现了老朋友的题字,更令他感到欣慰。诗人的感情于此达到高潮。《庄子·徐无鬼》说:“夫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趁然而喜矣。又况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者乎?”见到故人题字,如亲身与其会面。于是旅途的风尘、仕途的失意,此刻都消融了。

全诗仅八句,有事、有景、有人物、有情致;虚实隐显,巧于安排,而读来又浑然一气,毫不见雕琢之迹。八句之间,承转无痕,潜相呼应。例如第七句“行役”照应首句起兴;第五句中的“杨花雨”,既承上一句“高树”而来,又和第二句的“东风狂”相呼应,而且着一“雨”字,就把眼前所见的杨花堆积的静态画面,变为一个纷纷扬扬飘散撒落的动态画面,从而为全诗平添了风韵和情致。

篇9: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卡佛叙事特征论文

1引言

雷蒙德・卡佛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当美国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陷人窘境之时,卡佛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为美国短篇小说注人了清新的活力。在作品中,卡佛摒弃了传统的创作原则,表现出了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人物普通卑微,叙述平淡冷静,文字极尽精简,情节零散而无深度,小说结尾通常省略重要情节或结局不可捉摸,为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写作手法使卡佛声名鹊起,被称为“新小说”创始者,“极简主义”大师和“继海明威之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家”。

阿狸语录

佛语录

象山祠散文

阿狸的情书

阿狸感慨经典语录

学佛前后心得体会

礼佛诗歌

佛宽心语录

佛偈经典语录

佛四字词语

佛狸祠下的典故(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佛狸祠下的典故,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