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要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巧用思维导图做会议记录模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巧用思维导图做会议记录模版,希望您能喜欢!
篇1:巧用思维导图做会议记录模版
摘要:会议记录要求忠于事实,不能夹杂记录者的任何个人情感,更不允许有意增删发言内容。会议记录一般不宜公开发表,如需发表,应征得发言者的审阅同意。
在一些公司里面有这样一个岗位,主要负责各个大会议的会议记录。不管是笔记还是电脑记,他们的会议记录都是很讲究方法的,值得学习借鉴。
在会议过程中,由记录人员把会议的组织情况和具体内容记录下来,就形成了会议记录。“记”有详记与略记之别。略记是记会议大要,会议上的重要或主要言论。详记则要求记录的项目必须完备,记录的言论必须详细完整。若需要留下包括上述内容的会议记录则要靠“录”。“录”有笔录、音录和影像录几种,对会议记录而言,音录、像录通常只是手段,最终还要将录下的内容还原成文字。笔录也常常要借助音录、像录,以之作为记录内容最大限度地再现会议情境的保证。
一、准确写明会议名称(要写全称),开会时间、地点,会议性质。
二、详细记下会议主持人、出席会议应到和实到人数,缺席、迟到或早退人数及其姓名、职务,记录者姓名。如果是群众性大会,只要记参加的对象和总人数,以及出席会议的较重要的领导成员即可。如果某些重要的会议,出席对象来自不同单位,应设置签名簿,请出席者签署姓名、单位、职务等。
三、忠实记录会议上的发言和有关动态。会议发言的内容是记录的重点。其他会议动态,如发言中插话、笑声、掌声,临时中断以及别的重要的会场情况等,也应予以记录。 记录发言可分摘要与全文两种。多数会议只要记录发言要点,即把发言者讲了哪几个问题,每一个问题的基本观点与主要事实、结论,对别人发言的态度等,作摘要式的记录,不必“有闻必录”。某些特别重要的会议或特别重要人物的发言,需要记下全部内容。有录音机的,可先录音,会后再整理出全文;没有录音条件,应由速记人员担任记录;没有速记人员,可以多配几个记得快的人担任记录,以便会后互相校对补充。
四、记录会议的结果,如会议的决定、决议或表决等情况。
会议记录要求忠于事实,不能夹杂记录者的任何个人情感,更不允许有意增删发言内容。会议记录一般不宜公开发表,如需发表,应征得发言者的审阅同意。
会议记录应该突出的重点有:
1)会议中心议题以及围绕中心议题展开的有关 会议记录
2)会议讨论、争论的焦点及其各方的主要见解;
3)权威人士或代表人物的言论;
4)会议开始时的定调性言论和结束前的总结性言论;
5)会议已议决的或议而未决的事项;
6)对会议产生较大影响的其他言论或活动。
会议记录是考研行政部员工基本功力的,会议记录是有科学方法的。正所谓小事不小,一定要用心做好。
篇2:思维导图会议记录法
思维导图简介
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性的,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包括每一个词汇、数字、代码、食物、香味、线条、色彩、图像、节拍、音符和纹路),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来,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放射性立体结构。
思 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 字、符码、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 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因此,思维导图不仅可以用在记忆,学习上面,而且还可以应用在需要创新性思维的领域。
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一下本文提供的参考资料。
三色笔记法
这里所指的三色是指红,蓝,黑三色,也是我们所能买到的最常见的笔色的三种颜色。
之所以选用三色,一是因为日常工作中这三色使用的最多,而是因为把几种颜色集中在一支笔里面的笔也不太好买,三色的算是比较多的了。而带好几支笔记笔记也太夸张了,咱还不敢这么拉风。
具体方法
开始是从中心画起,表示某次会议,讨论或者培训的主题。
然后从中心向四周扩展的第一级就是一个个子话题,无论是会议,讨论还是培训都是一样的。
再往外的第三层呢,就是具体的内容了,但是只需要关键词汇。
我 一般就只需要写到第三层,第四层以外的偶尔会用到。当然,思维导图就是把人脑的思维活动可视化的一种工具,而人脑就是采用了放射性的思维方式,不断的由一 个点扩展到另外n个点。所以,如果有需要,有多少个点就应该扩展多少个点,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你拿的这张纸是不是够大。
至于三色的使用,我是这样分类的。
黑色为一般记录,不需要特别关注的;
红色表示问题,或者紧急要做的事情;
蓝色表示今后需要做的事,或者是通常的决策性的内容。
如果是KPT形式的会议的话,那么就是
K:黑色;
P:红色;
T:蓝色。
所谓KPT,有两种解释:
1. Keep-Prevent-Try
2. Keep_Problem-Try
意思都是一样,就是对当前工作的一种总结,今后要保持的(Keep),今后要避免的问题(Prevent/Problem),今后要尝试的(Try)。好像是日本流行的一种分析方法,不过在做阶段性总结时是一种十分不错的总结方法。建议采用。
以上的用法只是从文字的颜色上来区分,其实还可以从更多的地方进行区分。
思维导图中,每个节点都是采用的绘图的形式,不管你画成什么,都是有一个轮廓的,你可以在前面的定义上加上更多的定义。比如说,在黑色和蓝色的节点上采用红色的轮廓,表示是优先级特别高或者特别重要的一段内容。
另外,还可以在每个节点的内容之前使用其他的颜色画一个特殊的符号。比如说,问号“?”表示问题,三角“Δ”表示着重等等规则。
注意点:
思维导图要求的就是Key Words,所以千万不要用句子,短句也不行,这会束缚思维的活动。
当然,并没有什么绝对的要求,也可以按照个人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
篇3: 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工具,它最大的特点是一目了然,框架清晰,对读书过程中的分析、总结、分门别类有很大的益处。读书笔记是非常有助于阅读后思考的一种方法,由于写的过程相对较慢,而思考相对较快,则在写的过程中,头脑可以围绕该主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同时,写的过程也是理清思路的过程。
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有很多的益处,在此简单列举一下:
1、建立各学科思维导图,有效避免写作重复。
如果每一本书的某部分内容单独写文章,很容易产生大量的重复,如果建立了不同学科的思维导图,则将不同书籍的同类别知识放入同一导图的相应分枝内,能够有效避免重复思考。
2、思维导图有效促进深入思考。
由于已经建立了不同学科的思维导图,当有新的东西出现时,自然放入相应导图之中,这时您可以将过去思考过的东西与现在发现的知识相对比,对知识的全面认识将有效提高,同时这种全面性将有效促进进一步深入思考。
3、读书笔记制作便利
您可以读完一本书后,在导图中建立一个分枝“杂项”,之后将不同章节的摘抄全部录入到该分支中,在之后的整理过程中,通过拖拽就可以很自如的放入相应分枝,形成系统化框架。
篇4: 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已经兴起好些年了,但是,对于我这个菜鸟来说,知道思维导图还是不久前的事情,更不要说怎么使用了。
这次,我决定要学会怎么用思维导图,毕竟用笔记读书笔记还是很麻烦的事情。我不要求自己要掌握得很熟练,起码基本的要会。经过两三天的摸索,终于摸出了些门道。
一、选哪个思维导图软件
我在网上学习高手的经验,按照高手推荐的去下载了好几个思维导图软件如MindManager、Mindmaps,但是都是要收费的,对于我这个电脑盲来说,怎么也找不到交费的地方;再则也觉得自己现在一窍不通,万一出钱买了后又用不上,那不是白白浪费了钱吗?所以,我最终选择了用Xmind这款思维导图软件,免费而且操作简单。
篇5: 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大,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用思维导图做笔记。
1.阅读书籍
如果是理论性书籍,很多情况下前后章节连续性不是很强,可以读完一章之后进行一次整理,如果是整体性较强的书籍,并且在短时间内可以阅读完成,可以读完全书一并制作思维导图,这个大家根据实践情况和书籍难度自行判断。
2.构建书籍框架
您可以直接将书籍的目录录入到思维导图中,也可以选择比较重要的部分录入。主要的目标是将书籍中您最重视的部分框架清晰的反映在思维导图中。
3.录入摘抄和重点内容
将书中的重点论证部分录入思维导图,同时将自己摘录、勾画的部分录入,这个时候不必变更书中原句,简单的录入即可。 这时有两种内容,第一种是和书籍框架及论证有关的,放入导图的对应分支下;第二种是与框架无关,但您认为很好的话,您可以在导图中建立一个“杂项”的分 支,将所有内容统统扔进这个分支下。
4.调整分类方式或框架分析方式
如果您读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作者的思路或者纯粹和作者有关的东西,那么很可能您并不绝对关心作者或者本书的思 维框架如何,但是在书中您可能关心其中某些部分。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您更加关心如何做分析阅读,如何做检视阅读,如何做主题阅读,那么您可能要做 三个主要的分支。
5.将内容和论证放入相应分枝中,您已经完成了整体框架的构建,现在是细化的时候了。
6.细化每个分支的逻辑性和语言
现在框架已经有了,每个分支下也有了一定内容,但是每个独立分支下的逻辑性并不清楚,您需要将书中原话转变成您自己理解的话语,尽力简化。同时,将这些句子的逻辑关系理清,用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时您就有了一个层次、逻辑清楚的思维导图了。
7.处理“杂项”中的内容
大家没有忘记杂项中还有很多内容吧,处理一下这些句子,将它们变成你的话,作者怎么说的重要,但是永远不如你理解的.更重要,这时,您可能会发现有些内容可以放入前面整理出的框架中,有些东西则和全书整体框架或者您关注的内容并不相关。
8.将“杂项”内容归档
大家最好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我在用思维导图来做,比如管理一个专门的导图,日常杂项一个导图,谈读书系列一个 导图。将杂项中的内容分门别类的归入这些导图中去,不必太过在意构架和体系,您可以同样在它们中建立杂项,扔进去就OK了,等到您想用的时候再说,现在不 过是一个搜集资料的过程而已。同时,最好注明该条出自哪本书和页码,不过我一般懒得做,呵呵。
9.重新审视和整理框架性导图,或者,把它整个拆分!
这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一步!可以说前面所有的步骤不过是在为这个步骤做准备!您可能以前阅读过相关方面的书籍,也做过 相应的思维导图,也就是说您的知识管理系统中已经有了这个部分的相关内容,现在将这本书的框架归类进已有的知识管理系统中去(或保存为基础的思维导图)。这时您会发现很多困难,因为 这本书中的东西一定和以前的框架有很大的差别,您无法直接将这个框架直接放进去!
10.落实到实践中!
大多数知识需要的并不是非常非常深刻的反省和思考,更多的是要求我们进行梳理,把现在阅读的内容和原有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同时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延伸出某些自己的东西。
篇6: 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
一般来说,阅读时你完成上述步骤后,重复几次可以让你更加深入了解书本内容和清楚全书框架。数据统计表明,一般人阅读一两遍可以吸收书中30%的内容,而利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可以达到50%,完成主题阅读后可以提高到70%。这时候再进行分享、讲述、实践活动等,才有可能吸收90%的内容。
有人可能会奇怪,为什么达不到100%?事实上,单纯而孤立的阅读,本质上都是一种浅薄的吸收。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整理,缺乏自己的想法,不能将吸收到的知识和实践结合,不能清晰、深入将书中内容表达出来,所以才说是浅阅读。
利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是什么时候开始做,开始读书?读完?还是一边读一边做?怎样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
答:除了小说只读一两遍外,大部分书想做笔记的话,需要读两遍或以上。第一遍看完书,对全书内容和框架有了初步印象,第二遍开始做笔记。
★ 思维导图教学设计
★ 思维导图作文教学
巧用思维导图做会议记录模版(共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