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地方文献”的概念

时间:2024-03-04 03:36:50 作者:zzg5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zzg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明确“地方文献”的概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明确“地方文献”的概念,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明确“地方文献”的概念

明确“地方文献”的概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地方文献工作已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最近几年的编史修志,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源被开发和利用,使地方文献工作发展十分迅速。地方文献除了具有永久性的史料保存价值外,且对当前的改革开放、四个现代化和两个文明建设有极重要的作用。但从全国范围来说,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很不平衡,还没有进入科学的轨道。这除了社会条件外,地方文献本身的复杂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明确认识,致使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利用发生了不少混乱,直接影响了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地方文献是文献的一种。“文献”一词国家标准早有明确的规定:“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那么地方文献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记录有地方知识的一切载体”。这里的关键是对“地方知识”怎么理解。所谓“地方知识”,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特产、人物、名胜古迹等等,这里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人说地方文献有三个部分组成:即地方史、志,地方籍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地方史、志毫无疑义是地方文献,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至于地方籍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是否是地方文献呢?很有争论。

地方籍人士的著作有文艺作品,也有学术报告;既有处女作,也有成名作;既有不朽名著,也有稚嫩的习作。可以说、任何地方的地方籍人士著作中,大部分同地方知识毫无关系,若有些关系,也只是客观的反映,或作为背景来描写、直接记录地方知识的是其中的极少部分。如果把地方籍人士的著作全部当作地方文献来收集,那么地方文献中不是有很大部分同地方知识无关了吗?此其一。二,甲地人士编纂乙地的地方志、地方史,这地方志、地方史理所当然是乙地的地方文献。如果说,凡地方籍人士著作是地方文献的话,那么这乙地的地方志、地方史不也成了甲地的地方文献了吗?例如,我国现代文学家巴人,是奉化籍人士。解放后,他写了一部《印度尼西亚古代史》这部书同奉化地方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仅仅因为巴人是名人,是奉化人,把《印度尼西亚古代史》就当他奉化的地方文献吗?这样的地方文献对地方有什么作用呢?还有,所谓地方籍人士著作,是捐“出生或祖居地方的人,在地方上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所写的文章和书。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地方籍”难定。国家标准尚未出台,各有各的看法。有的主张以人物出生之地为是;有的意见则应以世居为准。碰到身世复杂的人物怎么办?要考究,除非翻家谱,没有家谱的依据什么呢?二是“人士”难评。“一定的社会地位或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是没有具体的客观的硬标准,全凭人们的感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社会时期又有不同的社会色彩,其宽严有很大的伸缩性。这样的话,就会给地方文献的收集带来某些困难。如果是地方上名人,他的著作依靠“地方籍人士”而被当作地方文献,他的名著固然无疑是要收藏的,至于他败笔怎么处理呢?也算地方文献吗?名人也少不了拙作,正象名牌也有次品呀!现在认为是凡人凡品,也许若干年后,成为名人名著也说不定,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罕见。所以,我们说把地方籍人士著作笼统地一律称作地方文献是很不科学的',划定地方文献的依据不是著者,而是著作本身所写的内容。即使作者不是该地的地方籍人士,不是名人,只要他的著作,不管是名作还是凡品,记录了地方知识就是地方文献。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曾举了陈建功的例子。说他的《三角函数》国际闻名,虽然同绍兴地方一点关系也没有,如果把他的著作排除在地方文献之外,人家来查了,怎么办?我们认为很好办,来查的人总有一定的目的,若要查陈建功这个人到底写了一些什么书,可在地方文献馆(室)找陈建功的人物传记,传记中不会没有陈建功的著作目录。是查他的《三角函数》,那就到图书阅览室去。要查陈建功的所存著作,应该去找地方籍人士著作陈列室。地方籍人士的著作,特别是名人名著,是地方的宝贵财富,是地方的光荣和骄傲。有条件的地方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收集地方上各种有名著作,专门陈列。这也是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表现。既保护了名人名著,也方便了读者,方便了管理,是对地方的一大贡献。

关于地方出版物,其道理和地方籍人士著作一样。既不能全部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有人认为地方出版物本身就是出版史料,反映了地方出版、印刷水平,怎么不能算是地方文献呢?不错,出版一本书、一张报纸、一本刊物,是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科学文化事业发展面貌和水平,但如果把反映地方科学文化事业发展面貌和水平的都算是地方文献,那么地方文献就不是丰富而是滥了。

有些地方的地下出版物,或叫非法出版物,其中有黄色书刊。这些黄色书刊的出版,多少也反映出版地的文化面貌,但同地方知识毫无半点关系,能算地方文献吗?

一个地方剧院,每年上演不少剧目。有本地剧团,也有外地演出单位,有创作新戏,也有传统剧目。这些演出的剧目,都能算地方文献吗?像曹禺的名著《雷雨》,既不是演出地演员,又非演出地创作,《雷雨》同地方知识一点关系也没有。但《雷雨》的演出,很受观众欢迎,客观上也反映演出地的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情况。若把《雷雨》作为演出地的地方文献,这不是闹笑话了吗?

现在各地有许多文艺刊物出版,有公开的,也有内部的。这些地方文艺刊物大多发表本地作者的作品,但也不乏外地作者“借地种菜”。这些作品中的一部分,如报告文学、人物传记、诗歌、散文、游记、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真实地(虽然也经过艺术加工)记录地方知识,是应该算地方文献,但其中的小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能算地方文献吗?至于作品中一些出色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描写,可以作为有关研究的史料,但决不是地方文献。

当然地方出版物和地方籍人士著作一样,也是地方的宝贵财富,要专门收集,专室陈列,专门服务,但不要归到地方文献中去。这好似桥归桥,路归路。虽然桥上也有路,但总还是称为桥更准确,更习惯,也更科学。

参考文献

吴雪珍等.图书馆学辞典.北京:海天出版社,1989

浙江省文化厅图书馆处.图书馆工作文件选编.。杭州,1990

〔出处〕 图书馆杂志 1994.(1)

篇2:对地方文献概念的思考

对地方文献概念的思考

摘 要 在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概念探讨的基础上、就地方文献概念的“广义”说和“狭义”说及相关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近年来,随着地方文献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方文献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重视。但由于我国不少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实际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有关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滞后,给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同志造成了一些思想上的混乱。比如由于目前学术界对地方文献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因而各馆在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书目编制、数据库建设上各行其是、五花八门,直接影响了地方文献工作的质量。因此,要搞好地方文献工作,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地方文献。本人就目前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概念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1 目前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概念的理解

关于地方文献的定义,目前图书馆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以致我国权威的《图书馆学百科全书》的编著者也难以取舍,避而不录。尽管如此, 5月在韶山举行的全国首次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还是基本上取得了共识,即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是: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史料;“狭义”的理解是:地方文献指地方史料。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广义”说和“狭义”说,究竟哪一种界定更能体现出地方文献的本质和特色呢?

2 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能否统统作为地方文献收藏

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属于“广义”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都能作为地方文献进行收藏呢?

2.1 地方出版物

地方出版物指某一地域范围出版的出版物,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等。可以是印刷型的,也可以是缩微型、视听型、机读型的、地方出版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地域在某一时期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但由于其内容繁杂,涉及各个领域和学科,所以,多数地方出版物在内容上都不具备地方特色。如云南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47种期刊中,内容上涉及到云南的约24种,占51% ;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431种图书目录中,内容反映湖南特点的仅15种,不到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将地方出版物统统当作地方文献收藏,势必造成地方文献大杂烩,体现不出各馆地方文献的特色和优势、丧失了地方文献真正意义上的“地方”特色、从而影响到地方文献收藏的质量和使用价值。因此,内容上不具备地方特色的地方出版物不应作为地方文献收藏。

2.2 地方人士著述目前地方人士也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地方人士指籍贯为本地籍的人士;“广义”的地方人士包括本地籍人士和居住、工作在本地的外地籍人士,具体说由以下三部分人构成:①籍贯为本地且工作、居住在本地者;②籍贯为本地,工作、居住在外地者:③籍贯为外地,长期工作、居住在本地者。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地方人士,因为工作,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的关系,他们与本地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他们的著述中,有一部分或多或少都会带有明显的地方性,这部分著述理应作为地方文献收藏。但在地方人士的著述中,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带有明显的地方特征。比如毛泽东是湖南韶山人,其著作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文学艺术、书法、诗歌等多个领域,仅湖南图书馆入藏的毛泽东著作版本就有2600多种, 10000多册,如果把毛泽东著作都视为湖南地方文献进行收藏显然是不恰当的。对于地方人士著述,特别是地方人士中的地方名人,为丰富馆藏,弘扬地方文化,有条件的省级馆可参考地方文献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湖南图书馆的做法,成立“地方名人资料中心”;资料少没有条件的.县市级馆可设立“地方名人资料专架”。专门陈列地方名人的著、传记资料、手稿、字画以及评介、研究地方名人的书刊资料等,这样,既保证了地方文献的质量和特色,同时也为读者研究和查找地方名人资料提供了方便。

3 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

“狭义”的地方文献是指地方史料。地方史料指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它不管文献的出版地和出版形式,也不管文献编著者的籍贯和文献的载体形式如何,只要内容与本地有关,无论是涉及本地的地理位置、建制沿革、名胜古迹、风俗人情、物产资源、语言文字,还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可视作地方文献。地方史料以文献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征作为划分地方文献的唯一标准,使地方文献更能体现出地方特色,也更能发挥地方文献“资政、励志、存史”的作用,所以,“狭义”的地方文献概念更能揭示出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一地方区域性,因此。本人认为“狭义”说作为划分地方文献的标准更为确切。

4 地方文献收藏中的“地方”范畴

目前,多数地、县市级公共图书馆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同志,在收藏地方文献时,虽然对地方文献应具备的内容特征有所了解,但由于不太明白地方文献收藏中的“地方”范畴,以致将其它馆的地方文献当作本馆的进行收藏,造成各馆地方文献相互交叉重复的现象。那么应该如何界定各馆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呢?通常是以现行的行政区划为准的。比如云南省玉溪市,地处滇中,属于地级市,辖八县一区。那么玉溪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本人认为就应该是:内容上涉及玉溪市和下属八具一区的所有文献。以此类推。八县一区各公共馆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是:内容上涉及各县(或区)及其下属各乡。镇的所有文献。至于内容上反映整个云南省(属省馆收藏)或省内其它地。州及其下属县份的,就应该不在本馆收藏的范围之内。当然,根据行政区划来划分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也不是绝对的,各馆可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对于与本地有密切联系的周边地区的地方文献,也可进行适当收藏。以上只是本人对地方文献概念及其收藏范围的一点粗浅认识和看法。近几年来,随着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逐渐普及,许多省市级公共图书馆都在建设自己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因为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地方文献概念及其建库标准,直接影响了建库的质量和查询服务效率。所以,我们希望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和权威部门,应尽快统一认识,给地方文献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地方文献工作的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邹华享,关于地方文献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60-65

2 罗力可,刘雪莱,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新探。图书馆,2000(3):45-48

3 贾少岩,县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几个问题。图书馆,2000(4):72-73

4 邹华享,张勇,新技术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2000(2):6-8

〔出处〕 《云南图书馆》2001(2)

篇3:试述地方文献概念及其“宽窄度”标准

试述地方文献概念及其“宽窄度”标准

在谈地方文献概念及其“宽窄度”标准之前,我们不能不回顾一下多年来图书馆界关于地方文献概念定义之争鸣。大家都知道,我国最早对地方文献进行概述的是杜定友先生,杜先生所描述的地方文献是从一个较宽泛的角度来叙述的,他认为“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都属于地方文献的范畴。此后,关于这一话题一直处在探讨之中,图书馆界人士渐趋分成两大流派,即地方文献定义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广义地方文献指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史料;狭义地方文献则单指地方史料,即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地方文献概念的广狭之分、广狭并存这一特征在98年全国首次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就曾被与会代表所认可,并取得共识。

虽然地方文献概念的广狭之分、广狭并存现象,从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图书馆学术界,对各图书馆开创地方文献工作带来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比如,甘肃省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等,在充分认识分析自身情况的基础上,以狭义地方文献概念为指导,深入发掘各馆特色,分别打出了“西北文献部”、“孙中山文献专藏”、“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湖南名人资料中心”等地方文献精品,开创了各馆地方文献工作新纪元,呈现出地方文献工作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但是,从总体工作来考虑,从持续发展角度来思索,地方文献概念的不确定性,势必会给地方文献工作带来一些消极负面影响,造成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各行其是的局面,在总体把握上很难有一个精确的尺度来衡量。特别是地方文献概念两种理解并存的现状,无疑会给做地方文献实际工作的同志的思想造成假象,认为地方文献概念尚未定论,随便搞搞就可以,不必太认真。这样,主观上的被动,必然带来宏观指导上的盲动性,实际操作上的随意性。长此以往,想把这项工作向更深层次推进,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统一规范地方文献概念,明确界定地方文献范畴是当前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以笔者愚见,是否可由权威部门召集有关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专题研讨,进而形成共识,做出决议,借助行政手段和图书界杂志以及其它媒体等形式,大张旗鼓,态度鲜明地亮明、确定地方文献概念,统一各馆认识,提高馆员工作积极性,使地方文献工作尽快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在翘首期盼权威部门尽快统一地方文献思辨的同时,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同仁也不要消极等待,而是应大胆解放思想、立足实际、开创性地工作,把地方文献工作推向更高、更快、更强。这其间就需要认真解决地方文献概念“宽窄度”标准问题,了解其内涵,掌握其实质。

地方文献概念“宽窄度”标准是指在当前地方文献概念尚未界定的前提下,各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中,立足实际,面向未来,确立适宜自身地方文献工作开展的`战略方针,从宏观上着眼,广狭兼容,宽窄有度,同时在具体实施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准则。

萌生地方文献概念“宽窄度”标准这一点,起源于在韶山召开的地方文献研讨会上提出的关于文献地方收集“宜宽不宜窄”,收藏“宜窄不宜宽”观点。不过,两者有着根本区别,前者是就地方文献总体工作而言的“度”的标准,后者则是关于地方文献工作的某一环节(收集与收藏)提出的实际操作要求。

理解地方文献概念“宽窄度”标准,含义有三。(1)这一标准是在当前地方文献概念不确定的前提下提出的,是一个暂时的标准,地方文献概念一经确立,即被取消。(2)所谓“宽窄度”是从各图书馆实际出发,比如人力、物力、地域大小等等而定的,它不是一个定量,而是一个可变量。(3)此标准只是关于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一个总的指导方针,具体细则、方法、步骤还需各馆同仁总结经验,在摸索中制定、更正、修补。

参考文献:

1、邹华享 关于地方文献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

2、邹华享,张勇 新技术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2000,2

〔出处〕 图书情报通讯2001(3)

惠州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海南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工作的思考

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中的若干问提与举措

读者对地方文献需求与利用的分析

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加强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毕业论文文献格式

文献翻译格式

医学文献综述范文

经济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护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明确“地方文献”的概念(合集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明确“地方文献”的概念,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