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白堂记》阅读答案

时间:2022-11-26 22:13:39 作者:风铃惹风急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风铃惹风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醉白堂记》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醉白堂记》阅读答案,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醉白堂记》阅读答案

醉白堂记

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

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坦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本文为苏轼被贬密州期间所作。

1.下列对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皆有侈心焉 侈:奢侈

B.有不可欺者矣 欺:欺骗、蒙骗

C.而文采表于后世 表:显扬

D.而行乎利害之涂 涂:通“途”,道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自比于老、彭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而不自以为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天之生是人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下列各句都表明韩忠献公才华出众的一项是( )

①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 ②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 ④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⑤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 ⑥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忠献公所建的“醉白堂”的名字取自白乐天的《池上》一诗,并把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

B.韩忠献公是北宋的名臣,辅佐了三位帝王,能文能武,为国家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深得人民的爱戴。

C.作者认为,真正的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韩忠献公就是这样一位难得一见的君子。

D.韩公既不凭自己所拥有的来自我夸耀,也不因自己没有的而轻视自己,作者推崇二人相同的地方作自我寄托。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

译文:

(2)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

译文:

(3)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译文:

答案:

1.A(夸大)

2.A(A.介词,和/被 B.转连,却。C.介词,用。D.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3.D(①是写韩公建宅第并取名;④韩公的品德高尚)

4.D(作“自我寄托”的是韩公而非作者。)

5.(1)无论死或者生,困窘或者得志,都不改变节操,而道德品质又高过古人。

(2)崔浩自比为张良,然而后世始终不赞同他们。

(3)安葬韩公后,韩忠彦把这件事告诉了我,苏轼认为要讲求道义而不应推辞,于是哭泣着写了这篇文章。

【参考译文】

已故魏国韩忠献公在自己的府第里建造了一座堂,取名为醉白堂。取自白乐天的《池上》一诗,并把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其意好像是羡慕白乐天,自己有比不上他的地方。天下读书人听到这件事后都感到很疑惑,认为韩公即使与伊尹、周公相比也毫无愧色,却还羡慕白乐天,为什么呢?苏轼听说后笑着回答说:“韩公难道仅仅是羡慕白乐天吗?这是韩公想做寻常无闻的'人却无法实现的表露。上天降生这样的人,要他们担任治理天下的重担,寒冷的人向他们求取衣服,饥饿的人向他们求取食物,凡是没有收获的人都要求获取。如果都给予他们,将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他们终生都生活在忧患之中,行走在利害攸关的人生路上,这难道是他们想要的吗?

韩忠献公已经辅佐了三位帝王,使天下安定,然后才胸怀坦荡地准备回家养老,但天下的人都挽留他,不愿让他离开。在这个时候,他羡慕白乐天,就不奇怪了。但如果我们用白乐天的生活来苛求韩公,比较他们人生所得的厚薄深浅,谁有谁无,那么后世的人们再议论时,就不会受蒙骗了。文能取得太平盛世,武能制定平乱方略,图谋安定天下社稷,而不自我夸耀功劳。急贤才之所急,看轻爵位与俸禄,而士人还不知道他的恩德。在战场上攻打讨伐坚决果敢,六军安于号令。四夷八蛮都想了解他的风度神采,而天下人都视其身体健康为每个人的安危。这是韩公所有,而白乐天所没有的。乞请在身体强健之时,退居还乡,已经有十五年了。天天与朋友们赋诗饮酒,享受山水园池的乐趣。府库里有多余的布帛,仓库里有多余的粮食,家中又有歌伎侍奉。这是白乐天所有,而韩公所没有的。进忠言献良策,效力于当时,而文采在后世显扬。无论死或者生,困窘或者得志,都不改变节操,而道德品质又高过古人。这是韩公与白乐天相同的地方。韩公既不凭自己所拥有的来自我夸耀,也不因自己没有的而轻视自己,而是推崇二人相同的地方作自我寄托。

当他自身寄寓一醉时,同等看待人生得失,忘掉祸福不同,混淆贵贱之分,同等看待贤愚,视万物为同等重要,与大自然交游,而不是仅仅把自己与白乐天相比。古代君子,他们对自己不刻意苛求,声名正直。因为他们真正的为人超过了他们的名声,而世人永远不满足地传诵他的美名。以孔子这样的圣人,还自比于老子、彭祖,将自己与左丘明同等看待,认为自己不如颜渊。后世君子,实质上没有达到这一地步,但都想法夸大。臧武仲自己认为自己是圣人,白圭自己以为自己是大禹这样的人,扬雄自己认为自己是孟轲这样的人,崔浩自己认为自己是子房这样的人,但世上最终没有人认同他们。由此看来,韩忠献公的贤德远远超过这些人。昔日,韩忠献公曾经告诉他的儿子韩忠彦,韩公想请我写一篇文章作为醉白堂记而最终没有结果。安葬韩公后,韩忠彦把这件事告诉了我,苏轼认为要讲求道义而不应推辞,于是哭泣着写了这篇文章。

篇2:《醉白堂记》阅读答案

醉白堂记 【宋】苏轼

⑴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⑵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⑶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⑷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23.(4分)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句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2分)“此公之所有”中的“此”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2分)“此乐天之所有”中的“此”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2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⑶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首叙明建堂和命名的来由,并由“醉白”二字推出“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的猜想,从而在读者面前设下悬疑。

B.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从而烘托出韩琦就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C.文章通过对韩白的比较,虽然颂扬了韩琦才华出众功勋卓著却不以功高自诩的谦谨态度,但也否定了他恬退的志趣。

D.文章议论风生,文思翻涌,似远而实近,似泛而实切,颇能直现出苏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26.(2分)根据文章的最后一段,概述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醉白堂记》阅读答案

醉白堂记

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 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行乎利害之涂 涂:糊涂

B.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 释:放弃

C.而文采表于后世 表:显露

D.死生穷达,不易其操 穷:不得志,不显贵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天之生是人也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C.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乃泣而书之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将使任天下之重 B.且庸人尚羞之

C.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D.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端擒题,叙明建堂和命名的来由,并由“醉白”二字推出“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的猜想,从而在读者面前设下悬疑。

B.韩琦不以自己的功业自诩,不以未能恬退自馁,而是推求两人所同寄托自己的意向。

C.韩琦操劳一生,辅佐三帝,功勋卓著,任大责重,求去不得,但晚年羡慕白乐天享受山水园池之乐,因此遭到世人的责怪。

D.文章议论风生,文思翻涌,似远而实近,似泛而实切,颇能直现出苏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2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4分)

译文:

(2)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6.A 17.B 18.A 19.C

20.(8分)

(1)在这个时候,他对白乐天有羡慕的感情,(或:他羡慕白乐天)是不值得奇怪的。(“是”“足怪”各1分,意思正确1分)

(2)后世君子,他们的实际才能不能达到,可是都有奢求名声的愿望。( “实”译为“他们的实际才能”1分,“侈心”译为“奢求名声的愿望”1分,全句意思正确1分)

篇4:《醉白堂记》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醉白堂记》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於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文采表于后世 表:表露 B.文致太平致:传达

C.而皆有侈心焉侈:夸大 D.方其寓形于一醉也寓:寄托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泣而书之物过盛而当

B.其有羡于乐天余嘉其能行古道。

C.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死生,昼夜事也。

D.忠彦以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首叙述建堂和命名的来由,并由“醉白”二字推出“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的猜想,从而在读者面前设下悬疑。

B.文章通过对韩白的比较,颂扬了韩琦才华出众,功勋卓著,却不以功高自诩的'谦谨态度,从而见出了他恬淡的志趣。

C.文章议论风生,文思翻涌,似远实近,似泛实切,颇能表现苏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D.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从而说明韩琦离君子还有一定的距离。

19.“/”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古 之 君 子 其处 己 也 厚 其 取名 也 廉 是 以实 浮 于 名 而 世 诵 其 美不 厌 以 孔 子 之 圣 而 自 比 于 老 彭 自 同于 丘 明 自 以 为不 如 颜 渊。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4分)

(2)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3分)

参考答案

16.B.(致:取得)

17.B.(A表修饰/表承接 B.均为代词,他 C.表句内停顿/判断句的标志 D.把 /拿)

18.D.(错在“从而说明韩琦离君子还有一定的距离”,应该是“从而烘托出韩琦就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19.(3分)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20.(1)(4分)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夸,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卑。

(2)(3分)崔浩自比为张良,然而后世始终不赞同他。

【参考译文】

已故魏国忠献公韩琦在自己府第池塘之上建造了一座厅堂,取名为“醉白”。选取白居易《池上》一诗,作醉白堂歌。意思好像是羡慕白居易并且认为自己有不及白居易的地方。天下士人,听说后心生疑虑,认为忠献公已经无愧于商代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却还羡慕白乐天,是何道理。

我听了这些士人的议论感到好笑,我说:忠献公哪里只是羡慕白乐天啊,人家忠献公正想做一个普通人却得不到。老天生出这个人,将要让他担当天下重任,那么受冻的人找他求衣穿,挨饿的人找他要饭吃。凡是不能满足的都想要得到满足。如果有谁能够帮助他们,那他将穷于应付。因此他将一辈子处在辛勤劳苦之中,遭遇各种利害冲突。这难道是人所愿意做的吗?忠献公治理国家已经辅佐三个皇帝。晚年萌生告老还乡的强烈愿望,可是大家一起挽留他继续任职,他不能够放弃。在这个时候,他对白乐天有羡慕的感情,是不值得奇怪的。但是把白乐天平生行事和忠献公比较,人生收获的大小多少,那么后世的评论,相信一定会公允无欺。治理天下,平定叛乱,安抚国家,却不居功自傲。渴求贤才,拿爵禄赏赐天下贤才,而世人并不知道对他感恩。勇敢征战,安定六军。遥远边陲地域的人也仰慕他的风采,而国家安危系于一身。这些都是忠献公做到的,而白乐天没有做到。在自己身体强健时乞求告老还乡,退隐田园十五年,每天和朋友们饮酒赋诗,尽享山水田园乐趣。家里有穿不完的布帛,吃不完的粮食,歌舞作乐享受不尽。这些就是白乐天所拥有的,而忠献公享受不到这些。忠诚言论,美好计谋,为国家效劳,而且灿烂文采在后代显露;处境困穷,不改变操守,道德人品比古人还高,这些方面忠献公和白乐天都是一样的拥有。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夸,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卑,而是推崇两人共同的地方作为寄托。

当他在一醉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怀,看淡得失,忘记祸福,混淆贵贱,等同贤愚,等同世间万物。完全融入自然之中,不仅仅是和白乐天相比较。古代君子对自己要求繁多,对个人身名要求低廉。因此他们实际才能超过名声,因而世人对他们盛赞不厌。圣人如孔子,却把自己比为左丘明,自认为不如学生颜渊。后世君子,他们的实际才能不能达到,可是都有奢求名声的愿望。杨雄自比为孟轲,崔浩自比为张良,然而后世人始终不赞同他们。由此看来,忠献公之贤能比他们要高出很多。

过去忠献公曾对他儿子忠彦说,想求我为醉白堂写一篇记没有实现。死后,忠彦告诉我,我认为自己义不容辞,于是流着泪写了这篇记。

篇5:苏轼《醉白堂记》原文及翻译

苏轼《醉白堂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译文:

已故魏国忠献公韩琦在自己府第池塘之上建造了一座厅堂,取名为“醉白”。选取白居易《池上》一诗,作醉白堂歌。意思好像是羡慕白居易并且认为自己有不及白居易的地方。天下士人,听说后心生疑虑,认为忠献公已经无愧于商代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却还羡慕白乐天,是何道理。

我听了这些士人的议论感到好笑,我说:忠献公哪里只是羡慕白乐天啊,人家忠献公正想做一个普通人却得不到。老天生出这个人,将要让他担当天下重任,那么受冻的人找他求衣穿,挨饿的人找他要饭吃。凡是不能满足的都想要得到满足。如果有谁能够帮助他们,那他将穷于应付。因此他将一辈子处在辛勤劳苦之中,遭遇各种利害冲突。这难道是人所愿意做的吗?忠献公治理国家已经辅佐三个皇帝。晚年萌生告老还乡的强烈愿望,可是大家一起挽留他继续任职,他不能够放弃。在这个时候,他对白乐天有羡慕的感情,是不值得奇怪的。但是把白乐天平生行事和忠献公比较,人生收获的大小多少,那么后世的评论,相信一定会公允无欺。治理天下,平定叛乱,安抚国家,却不居功自傲。渴求贤才,拿爵禄赏赐天下贤才,而世人并不知道对他感恩。勇敢征战,安定六军。遥远边陲地域的人也仰慕他的`风采,而国家安危系于一身。这些都是忠献公做到的,而白乐天没有做到。在自己身体强健时乞求告老还乡,退隐田园十五年,每天和朋友们饮酒赋诗,尽享山水田园乐趣。家里有穿不完的布帛,吃不完的粮食,歌舞作乐享受不尽。这些就是白乐天所拥有的,而忠献公享受不到这些。忠诚言论,美好计谋,为国家效劳,而且灿烂文采在后代显露;处境困穷,不改变操守,道德人品比古人还高,这些方面忠献公和白乐天都是一样的拥有。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夸,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卑。而是推崇两人共同的地方作为寄托。

当他在一醉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怀,看淡得失,忘记祸福,混淆贵贱,等同贤愚,等同世间万物。完全融入自然之中,不仅仅是和白乐天相比较。古代君子对自己要求繁多,对个人身名要求低廉。因此他们实际才能超过名声,因而世人对他们盛赞不厌。圣人如孔子,却把自己比为左丘明,自认为不如学生颜渊。后世君子,他们的实际才能不能达到,可是都有奢求名声的愿望。臧武仲自比为圣人,白圭自比为禹,杨雄自比为孟轲,崔浩自比为张良,然而后世人始终不赞同他们。由此看来,忠献公之贤能比他们要高出很多。

过去忠献公曾对他儿子忠彦说,想求我为醉白堂写一篇记没有实现。死后,忠彦告诉我,我认为自己义不容辞,于是流着泪写了这篇记。

篇6:豁然堂记阅读答案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耕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治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

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选自《明代散文选译》)

[注]

龟龄:指宋代学者王十朋,字龟龄,曾任绍兴府判,作有《会稽风俗赋》,写及鉴湖中莲女、渔郎往来的风光。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连接

B. 或至游舫治尊,歌笑互答官长

C. 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遗憾

D. 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约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

B. 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起座一观,还则随失

C. 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D. 而直为一湖山也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3. 下列句子中,与“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一句中“官”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C.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 下列对原文的鉴赏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先描述了“豁然堂”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的山水等人间风物,突出景致的优美,然后写“豁然堂”的改造和名字的由来。

B.“豁然堂”命名的原因是:改建后,该堂视野豁然开阔,从而能够饱览方圆百里之内的山光水色。

C. 文章最后由“豁然堂”所带来的人的视野的改变,自然地联系到“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的关系,这是一种由事及理、借物说理的写法。

D. 作品层次清晰,描绘景物细致入微,语言以长句为主,杂以短句,错落有致,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参考答案:

1.C

2. C

3. B

4. D 1.A项“属”应为“类”; B项“尊”应为“酒器”;D项“婴”应为“缠绕”。

2.A项“之”:一为助词,的;一为助词,用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B项“则”:一为副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限制修饰谓语,就;一为连词,表承接,就。C项“若”:均为动词,如同,好像。D项“为”:一为连词,表目的,为了;一为动词,写。

3. A句中的“翼”为名词作状语,“像鸟张着翅膀那样”。B句中的“侯”与例句中的“官”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封侯”,“当官”。C句中的“固”为使动用法,“使……稳固”。D句中的“圣”和“愚”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4. “语言以长句为主,杂以短句”不正确,应该是“语言以短句为主,杂以长句”。

参考译文

越地的山比较大的',像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至于湖,则总称之为鉴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不可胜计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支脉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像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像女子的发髻那样高耸,像莹洁的长绢那样清澄。而低头近看可见城墙,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遍布于高地或洼地里;忽而烟云迷蒙,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方圆百里之间,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像当年龟龄先生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也时时点缀其间。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即使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览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的布局很不合理,四面都被遮蔽住,只有西面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等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户,而只保留一面东墙,又让客人改为坐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障碍时,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他眼前,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就像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所障碍他的东西去除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鲜明得好像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像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

我既已为了这些用意而命名这座堂,本是准备公之于众人的,于是依次写下了这篇记。

篇7:豁然堂记阅读答案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耕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樽,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①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②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注〗①龟龄:南宋王十朋,字龟龄。②几系:几,征兆;系,关联。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问村落 问:通“闻”

B.人禽宫室之亏蔽 亏:显现

C.及其所障既彻 彻:彻底

D.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婴:缠绕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越中山之大者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于是余有叹焉

C.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既以名于是义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

B.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

C.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

D.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

译:_

②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

译:_

③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译:_

5.本文由“堂”而思及“人之心”,这是什么写作手法?请概括本文的内容主旨。

1、C 彻:通“撤”。

2.DA、前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后者为代词。B、前者为兼词,后者为助词。C、前者表承接,可译为“就”,后者作副词,可译为“就是”。D、两个都是“用”的意思。

3.C 无聊:无奈。

4.①我认为它这样不好,将西、南两面全部改成窗户,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

②即使是同住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疾苦发生在眼前,但他像瞎子一样全无所见(全都看不见)。

③已经用“豁然”这个意义来命名了,打算用它来与人共勉,接着写下了这篇《豁然堂记》。

5.文章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文章叙述了改建前后,堂内迥然不同的景观与感觉,并在此基础上联想到人的私心:人心若为私心所障,也会像“豁然堂”以前那样,内心晦暗而外面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待人处世必须去私心。

【参考译文】

越地的山比较大的,像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半山腰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像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像女子的发髻,山高高耸立,像莹洁的长绢,水分外清澄。而低头近看可见城墙,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遍布于高地或洼地里;忽而烟云迷濛,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在方圆近百里之间,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像当年诗人张志和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也时时点缀其间。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即使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顾盼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修筑得毫无章法,四面都被墙壁遮住,仅向西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等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口,而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又让客人改为坐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障碍时,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他眼前,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就象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所障碍他的东西去除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鲜明得好象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象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我既已为了这些用意而命名这座堂,本是准备公之于众人的,于是依次写下了这篇记。

篇8:豁然堂记阅读答案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①,远闻村落。其间林莽田泽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窪②;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③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④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壁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选自《徐渭集》

注:①雉堞:城墙。 ②坻窪:高低不平的洼地。

③龟龄: 唐代诗人张志和。 ④寓庖:聘请厨师。

16.对下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近俯雉堞,远闻村落 闻:闻名,著称

B.却晦而即明 却:拒绝,摆脱

C.既名矣,复思其义曰 名:命名

D.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婴:缠绕,萦绕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窪 龟玉毁于椟中

C.当其为私所障时 然此可为智者道

D.而通以牖者耶 余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18.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7教育网]

A.卧龙山上的那所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可以远眺群山众水、田野丛林、渔舟莲舫,可令人产生“烦虑顿消”之意。

B.作者在本文前半部分极尽叙述和写景之能事,后半部分寓理于事景之中,所以虽然本文阐述的观点复杂而深刻,但读者仍能自然接受领悟。[17教育网]

C.作者认为“豁然堂”原先建造得极不合理,不能让所有的人同时看到窗外风光,而且观景的人归座时又不能再看到风景;改建后的堂则完全避免了这些缺点。

D.作者主张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所以本文中心在于批判因过分纠缠眼前的、琐碎的利害得失而对外部世界显得冷漠的人际关系。

1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4分)

②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3分)

答案解析:

16、A(听到)

17、B(B项“在”,介词。 A项“象”;“你、你们”,代词。C项“被”,介词;“向”,介词。D项“用”,介词;连词,表修饰。)

18、D(本文观点是人心也需“却晦而即明”,而非“人际关系”。)

19、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断对2处得1分,断对5处得3分,错2个倒扣1分,扣完为止。)

20.①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一间、公、几各1分,语句大意1分)

②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3分)

苏轼《醉白堂记》原文及翻译

南康直节堂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四月醉芳菲》阅读答案

南康直节堂记阅读练习就答案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阅读及答案

宋太祖怒责宋白阅读及答案参考

带白蘑菇回家阅读答案

《江阴浮远堂》阅读答案及赏析

家谱记阅读答案

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醉白堂记》阅读答案(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醉白堂记》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