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ghost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天火之谜》的课文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天火之谜》的课文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篇1:《天火之谜》的课文内容
《天火之谜》的课文内容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zuàn)住丝带。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yànɡ)了。
篇2: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19、天火之谜(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堂练习。
2、完成课后练习3、4:造句;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
1、课前预习准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抄写生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重点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
1、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古时候,我们中国人把它称为“雷神”,而西方人把它看作“上帝的怒火”。
2、揭题。(板书课题:天火之谜)
3、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天火之谜”到底是个怎样的谜呢?这个谜又是怎样解开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音,读顺语句,读通课文。
(2)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雷暴 劈成两半 **** 毙伤 冷嘲热讽 拴住 钥匙 颠簸 风筝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2)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杂在一起,说成相同的事物。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欣喜若狂:形容高兴的样子。
安然无恙:经过变故,没有遭到损害。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给他们读书的情况做出评价。
(4)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课后练习4)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2、自由轻读,想想为什么说它可怕?板书:把人击倒 树木劈成两半
3、齐读第一节。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学生字字形。
2、指导书写。
(1)学生按笔顺在书上练习描红,注意生字在田字格内的位置并抓住它们的关键笔画。
(2)交流各自描红所得,教师作相应的指导。
3、练习描红,教师巡视。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实验的经过,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div align=right>资料提供者:
[天火之谜]
篇3: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19、天火之谜(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堂练习。
2、完成课后练习3、4:造句;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
1、课前预习准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抄写生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重点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
1、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古时候,我们中国人把它称为“雷神”,而西方人把它看作“上帝的怒火”。
2、揭题。(板书课题:天火之谜)
3、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天火之谜”到底是个怎样的谜呢?这个谜又是怎样解开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音,读顺语句,读通课文。
(2)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雷暴 劈成两半 **** 毙伤 冷嘲热讽 拴住 钥匙 颠簸 风筝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2)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杂在一起,说成相同的事物。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欣喜若狂:形容高兴的样子。
安然无恙:经过变故,没有遭到损害。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给他们读书的情况做出评价。
(4)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课后练习4)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2、自由轻读,想想为什么说它可怕?板书:把人击倒 树木劈成两半
3、齐读第一节。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学生字字形。
2、指导书写。
(1)学生按笔顺在书上练习描红,注意生字在田字格内的位置并抓住它们的关键笔画。
(2)交流各自描红所得,教师作相应的指导。
3、练习描红,教师巡视。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实验的经过,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指课题 引读--天火之谜)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整体切入课文。
1、这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富兰克林给大家留下的印象,那揭开天火之谜的富兰克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并把你认为最能表现富兰克林品格的语句划下来,同时还可以写写你的感想。
2、教师观察、点拨,多与学生交流,为课的进行做准备。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
1、读了课文你认为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事先自己的观察选择学生回答问题,要与第三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板书:勇与坚持自己的观点。
2、你从哪些语句看出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的观点?根据回答出示: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对他冷嘲热讽。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讨论:“这种推论”指什么?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有这个推论?人们是怎么看待这个推论的?理解“不足为奇”、“难以置信”。
(3)师补充资料作介绍:富兰克林只上过一年学,然后就失学了,随后他卖过报、干过油漆匠,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做这个实验之前,他经过了对雷暴的长期观察,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由于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在当时被许多有知识的人看不起。
(4)引导想象: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使一般人认为他是无稽之谈,就连许多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想像人们会怎么冷嘲热讽他?
(5)指名朗读,读出当时人们对富兰克林讽刺的样子。 评:我们同学之间可不要这样动不动就冷嘲热讽别人?
(6)如果这是对你的冷嘲热讽,你心里是什么感受?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怎么做的?(读句子)
(7)富兰克林在人们的嘲笑中,在人们的冷言冷语中,他依然决定通过实验揭密,你觉得富兰克林怎么样?
3、小结: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这才是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任何科学的探索都应该这样做。这更说明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观点。
4、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富兰克林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
1、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仍然敢于坚持自己观点,在当时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你们觉得富兰克林还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注意引导和总结,然后板书: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2、你是通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中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讨论:下这样大雨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会让你出去吗?为什么?
(3)对啊,因为雨越大,闪电越厉害,人被闪电击伤的可能性就越大,危险性就越强,离死亡就更近。而富兰克林却敢去放风筝,更能说明他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4)指导朗读:读出雨大的感觉。
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
(1)生读句子谈感受。
(2)师补充说明:富兰克林的儿子是一位制作风筝的专家,风筝制作的非常好,不然风筝在风雨雷电下早就完蛋了。同学们科学实验一般都是在许多人的协助下才能完成的,作任何事都需要相互合作。
(3)讨论:风筝上为什么要栓铜钥匙吗?你感觉到了什么呢?(为了看风筝线是不是带电,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是非常严谨的)
(4)出示风筝图,引导体会心情:同学们,这时候我们在看在云海中颠簸风筝像什么?如果你此时就是富兰克林你会想什么?心情怎样?(紧张,自己也不知道实验能不能成功)
(5)指导朗读:读出表现出富兰克林的心情就像那在云海中飘动的风筝一样,颠簸不定。指名读,评议。
当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的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兰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1)生读句子谈感受。
(2)师作相应介绍:其实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放风筝的绳子插在一个盛满水的瓶子里,这样雷电就可以通过瓶子中的水传到地下去。这一切都说明,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当富兰克林用手摸到铜钥匙发麻后,为什么要欣喜若狂的大喊? (因为这说明实验成功了,它证明雷暴使普通的现象,上帝的怒火是无稽之谈。)从他喊话中的标点符号,你又感觉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同学们为富兰克林的成功高兴吗?我们为他的成功而鼓掌,将他此时的心情表现出来。
3、小结:正是富兰克林有着为科学坚持到底不怕危险的精神,才会做这样的实验,多么让人佩服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富兰克林,和他一起做风筝实验。(放录象,随着录象一起复述课文第4自然段。)
五、学习第5、6自然段。
1、过渡:“风筝实验”成功了,那这个实验有什么意义呢?
2、读读课文第5、6自然段,想想这个实验的意义,学生交流。
3、“无稽之谈”什么意思?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成功了,他像世人宣告,雷暴是普通的现象,上帝的怒火是无稽之谈。让我们再次为他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而鼓掌,这时原来冷嘲热讽的人又会说些什么呢?
4、引导想象说话:富兰克林实验的成功有力的回击了那些冷嘲热讽者。又经过20多年的实验,富兰克林终于发明了避雷针。在这多年中,为了发明避雷针一共好几个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所以科学的道路无坦途,一些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首先都具有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就是非常好的证明。同学们,当你走在高大的建筑物下,看到上面的避雷针,想对已经逝去多年的富兰克林先生说些什么吗?
六、对照板书总结课文。
1、对照板书,总结全文: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雷暴和静电放电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大胆推测雷暴也是放电现象,但由于人们对雷暴是神灵的火焰这一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没人相信他,于是他决定做风筝实验,这个实验证实了他的推测,“雷暴也是放电现象”,震惊了全世界,这是多么让人兴奋啊!
2、赠送名言:是啊,没有大胆的怀疑就没有发明创造。老师在这里送大家几句话: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李四光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生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安格尔
七、拓展作业:
1、将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谈谈你的体会。
2、课后到图书馆借一本《富兰克林传》具体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事迹,还可以借更多的科学家的传记阅读。
[天火之谜]
篇4: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收集的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经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板书 19、天火之迷
1、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提出哪些问题呢?(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1)“天火”是什么东西?(2)“天火之迷”到底是个怎样的迷呢?
(3)这个迷又是怎样解开的呢?
2. 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文。
二、初读指导
1.学习生字词。
(1)字音教学:着重读准“钥匙”的“匙”读轻声。“栓、颠、颜”都是前鼻音,“讽、筝”是后鼻音。“暴、爆”读音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要让学生分辨清楚。
(2)复习巩固生字词。指名读生字词,听写“雷暴、劈开、爆炸、冷嘲热讽、揭开、颠簸、颜色”等词。
2.轻声读全文,思考并准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是写富兰克林解开了雷暴之迷的? (第2~5自然段)
(2)课文可以分为几段?(首尾两个自然段各为一段,中间2--5自然段为一段)
3、默读全文,思考各段段落大意,讨论后小结。
①第一段: 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②第二段: 富兰克林解开了雷暴之迷。(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③第三段: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读后评议。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天火”是什么东西?(3)“天火之迷”到底是个怎样的迷呢?(4)这个迷又是怎样解开的呢?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
三、作业
1.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读一读,再抄写课后词。
2. 课后作业。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题后提问: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天火是指什么?为什么说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呢?
2、天火之谜到底指的是什么?
3、引读: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那么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板书:富兰克林 解开) (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复习上一堂课的相关学习内容。 背诵老师引读的内容“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过渡:上堂课已经学习了第1自然段,在复习中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度,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并相机板书:早就观察、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自己能够读懂,哪些地方还不理解?读的时候,可以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来帮助理解,不理解的做上记号,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4、指名学生说说不懂的问题。并相机组织学生讨论、朗读课文。
(1)你们真的了解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吗?你怎么知道的?引出:老师收集到了这样三份资料,从这些资料中,你就会有新的发现。这些资料能帮你说明问题吗?引读,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2)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值得奇怪,但在当时却令人难以相信。人们为什么要取笑他呢?出示取笑的一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吗?齐读这一段话。他们会怎样取笑富兰克林呢?
过渡: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板书“风筝实验”)
a、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并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b、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联系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读懂课文,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c、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和解决自己或同学提出来的问题。
d、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不断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意思。
e、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课外收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提出问题,相机讨论、指导朗读。
(1)做这次实验的条件有哪些?
(2)为什么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就说明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3)指导读两个感叹句:第一句要读出有惊奇发现的心情,最后三个感叹句要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4)让学生联系课文和补充课外资料,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3、这一段写得很精彩,同学们能够把“风筝实验”的经过复述出来吗?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练习复述。
4、指名学生复述课文第4自然段。
5、如果用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复述就更加生动,谁来?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风筝实验”成功了,这个实验也证实了富兰克林先前的推测――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板书:证实推测)
2、联系上下文想想看,做成功了“风筝实验”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相机板书:震惊世界)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雷暴就是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这是个震惊世界的发现,但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2、避雷针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再说说避雷针的作用。)
六、总结课文
1、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2、出示富兰克林简单生平和其它发明介绍资料。
3、拓展作业: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富兰克林 早就观察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解 开 风筝实验 证实推测 震惊世界
[天火之谜]
篇5:天火之谜教案
.一、教材简析:《天火之谜》是一篇科学故事,记叙了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秘密的经过,赞扬了富兰克林不怕危险、大胆探究的科研精神,告诉我们只有经过精确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长期以来,雷暴是个谜;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的经过;第三段(第六自然段):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造福人类。其中,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
二、教学理念:
课文记叙了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秘密的经过,语句平实,没有豪言壮语,也不见慷慨陈词。教学时,应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抓住重点词句领悟富兰克林取得成功的艰难,感受富兰克林的伟大,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 “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艰难,学习富兰克林潜心研究、大胆实验、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课前搜集富兰克林有关资料;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板书“谜”。
认识这个字吗?什么是谜呢?(“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由“谜”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天火”。
你知道什么是天火吗?
指读课文的第一节。
⑴相机板书“暴”、“劈”,注意正音,强调字形。(“暴”的下面不是“水”;“劈”,只有用刀才能劈。)
⑵注意断句。
①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②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师生交流:什么是天火?天火之谜指的是什么?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
4、由此,我们可以推想这篇文章会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
⑴标出小节,划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⑵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朗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⑴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节。
注意断句: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节,
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相机板书“炸”、“毙”、“讽”、“揭”,指读、正音、指导记住字形。
⑶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节。
相机正音:“匙”读“shi”。
这一节介绍的是什么?
⑷指名朗读课文第五节。 你读懂了什么?什么是“无稽之谈”?哪个字意思是“根据”?
⑸指名朗读课文第六节。
请你用这一节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这样,雷电轰鸣是,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中的“安然无恙”是什么意思?
⑹分小组朗读课文,力求读通读顺,共同解决还不理解的词语。
⑺展示读:读你读得好的自然段。
⑻集体交流: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课文,概括段意
默读课文,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出示生字,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
2、哪些地方要提醒同学们书写时注意的?
3、范写:暴、讽。
4、学生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整体回顾
1、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
上帝的怒火 谜团 大胆推测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雷电交加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普扑通通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3、围绕课文内容,试着用上面的词语说一段话。
4、学生练说后师生交流,教师注意点拨、指导。
二、朗读课文,感受“艰难”
1、浏览课文,想一想揭开雷暴秘密容易不容易?
2、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写出体会。
3.分组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三、再现场景,练习复述
1、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跟着课文录音再次回到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之中。
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凝神静听。
3、学生对照板书,练习复述。
4、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四、示范引路,指导造句
1、这篇课文中有两个词语要求造句。(在板书中圈出“不足为奇”、“欣喜若狂”。)
2、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理解吗?
3、教师适时讲解:
用“不足为奇”造句,所选的内容一定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的确不感到奇怪的。比如:等上月球对人类来说已经不足为奇。
用“欣喜若狂”造句,所选的内容一定值得人高兴得发狂。比如:听到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全国人民欣喜若狂。
4、集体交流,教师注意点拨、指导。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上帝的怒火 谜团 大胆推测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雷电交加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普扑通通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天火之谜教案]
★ 《泉城》课文内容
★ 赵州桥的课文内容
★ 吆喝课文内容教案
★ 大时钟之谜观后感
★ 月球之谜说课稿
★ 旅鼠之谜说课稿
《天火之谜》的课文内容(通用5篇)




